吴语歌曲,作为正宗古汉语的粤语广府话?
第一、粤语是正宗古汉语的说法有问题,第二、一个语言是否正宗存古跟分布广泛没有逻辑关系。
粤语是岭南土著越人的语言与南下的华夏人所操语言相结合的产物,就如同法语是土著高卢人的语言和北上罗马人的拉丁语结合的产物一样。粤语中有比较存古的汉语成分,有些在官话区已经消失了,这很正常,就如同美式英语的一些词汇和发音特点较之英式英语更存古,如burly、deft、scant、talented、likely、fall、poor(lean)、dry(thirsty)、allow(affirm),i guess的用法等等,另外,美国英语的语音和标准的伦敦音相比也有点老式,具有17和18世纪英国英语的特点。例如,美国普通话中,保留有r的卷舌音,这也是莎士比亚时代的英语语音特点继承下来的结果,又比如,美国人把bath、fast、path等单词中的字母a的扁平音保留,而英国却远在18世纪末在英格兰南部就废除了这种发音。岭南地区受南岭阻隔,在地缘结构上自成一体,不像北方容易受各种势力影响,语言、习俗各方面变化较慢,但这不表示粤语是所谓的正宗古汉语,因为同样受中国文化影响较大的日语和韩语中也有很多来自于中国古汉语的词汇和发音,在如今的官话和普通话中已经不用了。
要看清一个语言的根源得看基本口语发音和底层词汇,粤语底层是古侗台语族的壮傣语支,从学术研究角度来讲粤语是古侗台语接受汉语借词影响形成的,岭南的古壮傣南越语在一千年内接受南朝通语、中古汉语南方系统的汉语借词融合形成了现代粤语的基雏形,粤语能找到的汉语成分基本都能在湘赣地区找到上游来源,粤语在底层词汇和发音上跟临近的壮语等相似性高,因为本质上是相近族群,只是完成汉化和未完成的区别而已。“六南方言”基本都是这个情况,含有巨量的古侗台语语言学成分特征,同为古侗傣语后裔,吴语跟粤语有亲缘性,但又不一样,因为吴语是古侗台语族的侗水语支,吴语的一些句法、词法、连续变调、还有残存的时态概念和贵州草侗语、水语、拉伽语、老挝康语有十分严密的亲缘关系,上海本地话有几个元音不仅在官话中没有,在粤语闽语中也找不到对应,反而在西南布依语中存在。六南地区的语言越接近乡村,也就越接近原始侗台语,因为城市的流变速度太快,苏州话有七个声调,但苏州原吴江县的语言却有12个声调!而侗台语就是以声调多著称,有着世界上最丰富、最复杂的声调系统,侗语拥有高达15个声调,粤语有9个声调,广府人认为这是古汉语的特征,恰恰搞错方向,真正的上古雅言的传承者洛阳话只有3个声调。为什么六南地区存在文读和白读现象,其实根本上是因为母语没有文字,自然要模仿汉语发音读文,这和韩语、日语中大量汉语借词是一样的逻辑。
一些广府人、客家人、闽南人之所以攀附中原古汉语,原因在于受大一统中原本位主义的潜移默化影响,觉得身为原边陲蛮荒之地的南越土著后裔不体面,再加上长江以北确实被更北的游牧渔猎民族占领统治过,于是造了一个北方人南下古汉语正统的的神话,又因为土客矛盾需要,借助虚幻的中原法统基础性来互相攻击指责对方为“蛮族”。中原正统的观念是如此之深,在这个话语体系里广府人跟官话北人辩论永远处于下风,只有跳出这个框架才能树立自信心。意大利人、法国人、西班牙人热衷于罗马继承,人家边陲岛国英格兰就不稀罕,以盎格鲁撒克逊文化为荣,反而最荣光。
岭南地处南部边陲,远离中原纷争,珠三角平原土地肥沃,广府人安居乐业,生活安逸,长期以来自然较少对外迁徙拓展生存空间,尤其向北方中高纬地区,相对寒冷的地区对温暖地区的人缺乏吸引力,就像蒙古人不会向西伯利亚萨哈堪察加迁徙一样,东面西面都是山脉,广府人奉行“待在家主义”不掺和北方事务是自然选择,近代以来广府人迁徙到海外生活多半也是海洋贸易兴起西方势力介入的结果,主动行为并不多。相比较而言,闽南人出海谋生就频繁多了,因为土地实在太少太贫瘠,从浙江到海南遍布闽南人的身影,明明临近广东,海南省却有大量闽南语族群分布,广东海陆丰有闽南人,福建却没有广府人。
语言是否古老正宗跟分布是否广泛没有什么关系,梵语属于古老正宗的古印度语言,也没见印度有多少人说梵语。语言就是拥有军队的方言,官方语言的地位是所操该种方言连续体的人口数量和政治军事力量决定的,政治中心从中原迁到华北,洛阳话自然不可能成为官话标准。广府人没动机也没能力推动粤语普及到全国大部分地区,六南地区由于地形关系其语言碎片化现象是自然结果。中国最大的单一地理单元就是华北平原,华北平原的连续无阻碍地形很容易形成差异较小的方言连续体族群,这个方言连续体相对于其他区域来说占绝对政治军事人口优势,凭借这个优势自然会成为标准通用语,作为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具体哪种为标准根据政治中心所处位置决定。
粤语中存在古汉语成分不能改变它底层是侗台语壮傣语支的事实,就像英语的法语拉丁语借词多达近六层也改变不了它底层是日耳曼语族的事实。当然把“粤语是正宗古汉语”的说法改成“粤语的词汇和发音有一些古汉语成分”就贴切了,这没什么好避讳的,广府人的自信难道要夸大歪曲事实来维系?客家话、闽南话同理……
中国有哪些民谣呢?
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但说汉族民歌,每个地区都非常丰富,象《茉莉花》这种各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版本,有江苏茉莉花,东北茉莉花,河北茉莉花等等。曲调歌词都不一样。《绣荷包》和《放风筝》也是一样,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山西《绣荷包》情意绵绵,娓娓道来。
初一到十五,十五的月儿高,那春风摆动杨呀杨柳梢。
三月桃花开,情人捎书来,捎书书带信信,要一个荷包带。
一绣一只船,船上绣着帆,里面的意思郎你要自己猜
二绣鸳鸯鸟,栖息在河边,你依依我靠靠,永远不分开。
郎是年轻汉,妹如花初开,收到这荷包,郎你要回来。
云南《绣荷包》欢快诙谐
小小荷包,双丝双线飘
妹绣荷包吗挂在郎腰。
小呀小情哥等是等等着,
不呀等小妹要等哪一个?
荷包绣给小哥带,
妹绣荷包嘛有来由
哥带荷包街前走,
妹有心嘛要哥求。
河北《放风筝》
三月里来是清明,姐姐妹妹要去踏青。捎带着去放风筝。
姐姐穿的是葱心绿,小妹妹穿的是石榴红。裙子系在了腰中。
姐姐放的是花蝴蝶,妹妹放的是花蜈蚣,飘飘摇摇起在了半天空。
湖南《放风筝》
闲来无事去放风筝,手中拿一只篾织的纸裱的花蝴蝶。
飞蝴蝶,蝴蝶儿,阴阳相合美人头。我放风筝去散心。
妈妈问我哪里去?女儿回言屋里墩。屋里墩前放风筝。
风筝上面安响铃,半空云中响叮咚,风筝放置在九霄云。
老版三国演义结尾曲是什么?
《滚滚长江东逝水》 杨洪基/吕继宏(日本发行版) 片头曲 片头主题歌,兼第84集片尾曲
《历史的天空》 毛阿敏 片尾曲 片尾主题歌
《这一拜》 刘欢 桃园结义插曲
《烈火雄风》 吕继宏 赤兔马之歌
《貂蝉已随清风去》 万山红、黑鸭子 貂蝉之歌
《淯水吟》 毛阿敏 宛城之战插曲,邹氏之歌
《有为歌/卧龙吟》 戴建明、黑鸭子 三顾茅庐插曲,诸葛亮主题
《民得平安天下安》 崔京浩 携民渡江插曲,刘备主题
《当阳常志此心丹》 崔京浩 赵云长坂坡单骑救主插曲
《丈夫歌》 吕继宏 “群英会”上周瑜所唱之歌
《短歌行》 杨洪基 曹操横槊赋诗所歌
《子夜四时歌》 女声吴语合唱 刘备娶亲插曲
《江上行》 崔京浩 单刀赴会插曲,关羽主题
《七步诗》 刘欢 曹丕、曹植兄弟相争插曲
《哭诸葛》 刘欢 诸葛亮挽歌
《豹头环眼好兄弟》 尹相杰 ---- 张飞主题,因故未在剧中出现
《北伐捐躯》(王宪作曲) 中国广播民族乐团 ---- 由剧中配乐重编的乐曲,或是姜维主题
江苏的省歌是什么?
江苏民歌《茉莉花》,其旋法以五声音阶曲折的级进为主,旋律婉转流畅,有典型的南方民歌的特点,宛如一幅江南水乡风土人情的图画。歌词一般只有开始关于茉莉花的几段,不唱《西厢记》的故事。民歌手往往采用吴语演唱这首歌曲,其风格细腻优雅,听来感到新颖亲切,生动地刻画了古代少女追求美好生活的形象,很有艺术感染力。
全国最好听的方言是哪一种方言?
那肯定是地道脆亮的京片子啦!所以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而官员和知识分子说的北京官话自大清雍正年间始至一九四九年一直就是?中国国语中国标准语!如果再分出二三名,那以苏州话为代表的吴侬软语排第二名,粤语排第三名!越剧能成为仅次于国剧京剧的第二大剧种就得益于吴侬软语的音律优美,听苏州评弹也是极佳的享受!粤语我们通过《万里长城永不倒》《万水千山总是情》等著名粤语歌曲可以体会到无论表现慷慨激昂还是婉约柔美之意境,粤语都能完美滴展现出来!但不得不说吴语粤语受众者小,和北京话能让全国人民几乎都能听懂有很大的差距!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