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人,分别有什么区别?
华夏族、汉族、中华民族,三者是循序发展的关系,由最初的黄河流域部落开始,不断融合周边部落、民族,一步步壮大为华夏部落,发展到当前形成了多民族的中华文明。
首先看一下华夏族,华夏一词具体的起源已经无从考证,史书有多种说法,但可以肯定华夏最早出现在黄河中下游流域,也就是今天的关中盆地、河南地区。黄河流域最初的文明是由大大小小不同的部落组成,后来这些部落统一成一个大型的华夏部落,不断融合周边文化,最终发展为华夏族,也就是华夏文明。
华夏文明进一步发展,便建立起了朝代,这个时候华夏民族所包含的主体就是汉族,但一直到汉朝时期,华夏民族才以“汉人”自称,当时汉人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随着朝代更迭、战乱等因素,汉族人逐渐向四周扩散迁移,并进一步发展壮大,直到发展到今天,汉族仍然是我国的主体民族。
中华民族则是我国56个民族的统一称呼,中华民族的名字也是来源于华夏、中华文化,代表了以华夏发源的汉族为主体,加上55个少数民族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从三者的发展过程其实就能看出,最初中原的华夏,逐渐壮大为当前的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主线一直未曾变过。
欢迎点击关注,留言一起探讨。
满清统治下汉人地位如何?
人民对于封建政府是否认同取决于封建政府采取什么样的统治政策,取决于封建政府能否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取决于民族融合的程度。清朝是满洲人建立的一个封建王朝,满洲是清朝的统治者,而汉人则是被统治者。满洲人的社会地位高,而汉人的社会地位则比较低。虽然清朝的统治过程也是民族融合的过程,但社会地位较低的汉人对满清政权的认同程度还是比较低的。满清政府是一个落后的封建政府,满清政府实行的是民族压迫政策,这种政策既不符合民族平等的原则,也不符合资本主义萌芽推动的社会平等的发展要求。没有抓住社会转型的历史机遇的满清政府既没有被人民认可,也没有被历史认可。
关于满清统治下汉人的地位和汉人对满清政权的认同与否的问题的具体情况如下。第一,满清政府建立的是封建性质的等级社会,身为被统治者的汉人的社会地位比较低。封建社会是等级社会,封建社会存在的保障是等级制度。因为只有在等级社会,统治阶级才能获得特权和利益。如果等级社会崩塌,那么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就会彻底失去。所以,成为清朝统治者的满洲地主阶级也必然会维持社会的等级性。
社会的等级性既表现在士农工商四个等级上,也表现在民族的等级上。清朝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基本状况是以少统多。这种以少统多的王朝是脆弱的,为了维持这种脆弱的统治就必须保持满洲族的特权地位。于是,民族不平等和民族压迫就出现了。
处于被统治和被压迫地位的汉人会认同压迫他们的满清政权吗?当然不会。于是,从清朝的建立到清朝的灭亡,都一直存在反清复明的活动。
第二,满清政府的反动政策是一贯的,满清政府的不被认可也是一贯的。满清是以武力的方式建立的一个封建王朝,满清政权是建立在血腥的屠杀的基础之上的。推行屠杀政策的满清政权害不害怕汉人的反抗?当然害怕。如果嘉定三屠和扬州十日发生在满洲人身上,那么就是毁灭性的。
满清政权越害怕,其政策也就越反动。虽然康熙和乾隆都说满汉一家,但实际上这种说法是一种欺骗。满清统治者对汉族地主和汉族人民都是充满了防备心理的。慈禧太后的一句话明确的表达了这种防备:宁与外人,不与家奴。
原来,满清政权一直把汉人看作是奴隶。不愿意做奴才的汉人自然对满洲政权充满了不信任感和不认同感。虽然在满清灭亡时有些汉人不愿剪辫子,但那其实是一种生活习惯的本能维护,并不是对满清的忠心和认可。
第三,汉人对满清政权的认同程度是比较低的,因为满清的压迫政策违背了当时已经出现的社会平等的要求。封建社会是不平等的,取代封建社会的资本主义社会是相对平等的。人民不认同一个不平等的封建社会,人民向往一个相对平等的资本主义社会。换句话说,满清政府如果能推动中国向着资本主义方向发展,那么是会获得人民的认同的。
满清政府应该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吗?应该!满清政府有没有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呢?没有!满清政府不仅没有推动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满清政府反而采取了许多措施阻碍中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中国当时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在不断地摧毁等级制度,而满清政府却阻止了这种正义的摧毁。
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要求民族的平等和社会的平等,满清政府却无视了人民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潮流。违背人民意愿的满清政府必将被抛弃。
第四,人民对满清政权的不认可在于满清没有超越西方文明的发展,从而使中国陷入了近代前夜的危机和西方列强的侵夺之中。满清政权建立的时期,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的时期。具有强烈的开拓进取精神的西方文明逐渐占据了世界的领导地位,而迂腐的满清政府,则使中国从世界的领导者的地位上跌落于地。
满清政府发展的封建主义是全面落后于西方国家所发展的资本主义的,这种全面落后使得中国逐渐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由于满清的闭关锁国,中国失去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所需要的市场和原料。于是,西方列强对失去了发展动力的满清政府虎视眈眈。澳门就是中国即将被侵略的前兆,台湾就是中国陷入近代前夜危机的表现。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满清政府一直在失败,随着满清政府的连续失败,人民对满清政权的认可程度也就越来越低。一个不能给人民安全感和幸福感的满清政权是不可能获得人民的认可的。
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工业文明的扩展要求民族平等和社会平等,但满清政府的所作所为却是违背了人民所追求的平等的方向。违背人民意愿的行为必然走向历史的反面,走向历史的反面就是走入了危机之中。
总而言之,满清统治下的汉人的社会地位是比较低的,社会地位比较低的汉人对满清政权的认可程度也是比较低的。从经济上说,满清政权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政治上说,满清政权阻碍了民主制度的发展;从思想上说,满清政权禁锢了人民的思想,阻碍了近代化思想的广泛传播。由此可以看出,满清政权是一个落后的政权,满清政权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经济发展的要求。所以,人民对满清的不认可实际上是对满清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不认可。只有顺应社会和历史发展潮流的政权才能获得人民的认可,只有维护人民的利益的政权才能获得人民的认可。
元朝对汉人真的很残酷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关于元代蒙古人的初夜权简单说一说。
今天搞民族团结,这类东西不给说。
相反,对于蒙古人性特权的辟谣文章,全网到处都是,大部分是少数民族历史爱好者所写。
其实,蒙古人在元代的性特权是很正常的事情,只是没有发展到初夜权这么恐怖而已。
很多人认为中世纪西方贵族的初夜权,就是领主在统治地区可以任意睡少女。少女如果没有被领主睡过,就不能嫁人。
其实并不是这么回事。
欧洲极少偏僻地区和比较野蛮的少数民族,才有类似的特殊情况,大部分是游牧民族或者山民。
而其实欧洲绝大部分地区,不存在什么初夜权,只是存在领主的性特权。
也就像满清皇帝一样,旗人女孩不经过皇帝的挑选,是不能嫁人的。
欧洲领主也是如此,辖区的少女要先经过他的挑选。因为古代也没有自由恋爱一说,领主选中以后就直接娶回去,成为妻子。
这就是一种性特权。
后来逐步演变为:少女结婚须得到其居住地领主的允许,但需要缴付一笔税金,作为对年轻女性离开领主土地的补偿。不缴钱就不允许少女结婚,让人觉得似乎是“用钱赎了新娘的初夜”。
所以,欧洲初夜权就是这个意思。
而蒙古人本来就是野蛮民族,把女人当做一种物品,是泄欲和生育的工具。
大家知道成吉思汗老爸是怎么娶了成吉思汗老妈的?
他老妈诃额仑本来是嫁给蔑儿乞部人也客赤列都,也速该出猎途中发现也速该美貌,就杀死她的随从,将也速该抢走为妻。
蔑儿乞部人咽不下这口气,后来突袭成吉思汗,抢走了他的妻子孛儿帖。
孛儿帖被抢走后,成吉思汗恳求义父王汗帮助才夺回来。但孛儿帖此时已经怀孕,儿子就是大名鼎鼎的术赤。
根据时间计算,术赤不可能是成吉思汗的儿子,但仍然被当做亲生一样,封给他金帐汗国。
所以,蒙古人对于征服民族的女人就是这样。
在当时统治去,蒙古人尤其是蒙古贵族是一等人,享有法律上的特权。他们杀死三等四等的汉人、南人,尚且不要偿命,何谈强行掠走美貌的汉人少女为妻妾了。
等到玩腻了再放出来,谁又敢说个不字。
蒙古占领中国时,很长一段时间都实行保甲制度,而保甲长都是蒙古人,有很大的权力。
历史资料写的很清楚:至元十三年,陈天祥在兴国(今湖北阳新)“命以十家为甲,十甲有长,驰兵禁以从民便。”
徐大焯《烬余录》也记载说:元兵攻入吴县后“编二十家为甲,以北人为甲主,衣服饮食惟所欲,童男少女惟所命,自尽者又不知凡几。”
自然,蒙古人也没夸张到,把每个汉人少女,都强行要了除夜的情况。
话说回来,蒙古人其实也没有什么贞操观念,看看成吉思汗不在乎老婆为敌人怀孕就知道了。
然而,当时不但蒙古人嚣张,任意蹂躏汉人,发现淫欲,就连他们豢养的番僧也肆无忌惮。
“泰定二年,西台御史李昌言:‘曾经平凉府、静、会、定西等州,见西番僧佩金字圆符,络绎道途,驰骑累百,传舍至不能容,则假馆民舍,因迫逐男子,奸污女妇。’”
看看,番僧直接就入户奸淫民女了,这都到了什么地步。
所以,蒙古人既然搞了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目的就是为了享受自己的财富和女人的特权,这个没有什么争论的必要。
为什么说汉族是最优秀的民族之一?
谢邀!中华民族中的汉族是五十六民族中的老大哥,汉族以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聪明勤劳的智慧及礼义等之举,得到五十五个民族兄弟好似多个脑袋差个姓象亲如一家的兄弟姐妹情一样。在中华大地上的山青水秀似如仙镜的祥和大庄园里,互敬互爱,形影不离地生活,为装点这个中华大庄园共同奋斗着。从中也展示出汉族对兄弟民族关爱体贴的一种优秀大汉民族的风彩。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霸占漂亮嫂子?
即便给李世民十个胆子,即便李世民无恶不作,他也绝对不敢杀了自己的父亲,因为谋朝篡位本就已经是大不敬的罪过,一旦在背上弑父的罪名,整个唐帝国将无法控制。
事件回顾李世民造反可以说是在唐帝国危急的时刻做出了最为正确的选择,并且这样的机会只有一次,而就是这样一次的机会被李世民牢牢的掌握住了。大家可能都听说过玄武门之变,残忍的李世民伤害了自己的哥哥和弟弟,并且逼迫自己的皇父亲退位给自己。
可是如果当我们知道发生那段历史的时候,李世民以自己的哥哥弟弟们的军事实力和个人实力的综合对比,就不难发现李世民不当皇帝的则已,一旦当上皇帝,必然就会开创一个大唐盛世。
当时之治,不唯贞观而已,虽并隆于尧、舜可也当时李世民的权利,基本上被自己的哥哥和弟弟全部夺取了,而军原本自己掌握了一大部分军权,可是当唐帝国建立之后,这部分军权全部回到了李渊那边,也就是李世民处在要钱没钱、要人没人的状态下。
自己的哥哥和弟弟正在想着一些办法去消除自己的地位,消灭自己的势力,最终把自己给整走。而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之下,李世民抓住了这样的一个机遇,在短时间之内做出最为正确的判断,成就了一代千古帝王。
只不过当李世民占领了帝王之后,整个唐帝国发生了一些不可预测的变动,那就是唐帝国的周边有一个叫做突厥的帝国,而这个帝国非常想趁火打劫,在混乱之中,在唐帝国更换皇帝的过程当中,去索取一些利益,而李建成的军队也希望能够在这个时刻推翻李世民,去推举一个新的皇帝。
二帝三王之治,后世莫能及者所以最开始的那几年,李世民就像一个救火队一样四处的灭火,直到几年之后李世民得知自己死去的堂弟齐王有一个妃子叫做杨氏,而且杨氏非常的漂亮,符合李世民的审美标准,于是为了不让杨氏守寡,便将杨氏纳为了自己的妻妾。
好吧,尽管历史一直在刻意的雕琢这段往事,可依然有那么一点点的混乱关系。
没错,这就是事实我们接下来需要谈一谈李世民为什么不敢伤害自己的父亲,他究竟在忌讳什么?
古代人的思想与现代人的思想有着很大的差距,但是有一点迄今为止依然没有改变,那一点叫做孝道。一个不孝顺自己父母,一个不孝顺自己的家族中老人的人,必定是无法成为一个帝国当中的顶梁柱,也无法成为一个帝国当中的执掌者。
我们常常能够看到,在古代官员请假的时候,一请就能请三年,但是千万不要为他高兴,因为他请假三年是因为自己的父母或者说直系亲属有人去世了。
这种假在绝大部分情况之下都会同意的,因为在帝王看来,一个人只有孝顺自己的父母,才能够孝顺朝廷,才能够孝顺天下。
顺人之道,尽乎仁义也李世民夺取了自己父亲的天下,本就已经属于大不孝的状态,如果这个时候李世民在盲目的杀掉自己的父亲,恐怕整个唐帝国将会瞬间四川五裂,各种讨伐的声音不绝于耳。所以在面对父母亲情、在面对帝王稳定,于情于理,李世民都不敢对自己的父亲下手。
【参考文献:《剑桥中国隋唐史》、《问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