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的资料,你真的相信读书改变命运么?
我不知道直接的影响是什么,但是目前来看我认为已经被读书生涯彻底征服了我,让我无形之中感受到了读书带来的快乐生活,对我来说,不读书肯定不是目前的生活状态,是书武装了我的头脑,让我可以待在目前的城市好好看看,尽情享受着幸福的一家三口生活水平,若不然,我还在老家生活,怎么可能住上高楼大厦,也不可能认识我目前的爱人,试想一下,如果真的那样,那肯定不是我喜欢的爱人了,因为我们确实是大学同学,在大学属于一见钟情,相识相知相爱到今天,期间,我们有了爱的结晶,目前,一家三口享受着三人的美好生活,如果不读书,我怎么可能离开我的老家,我的父母来到外面的世界感受岁月静好,每一天都是那么别样的开心快乐的度过呢?这位读书多,我也养成了读书看报的习惯,一直有写着文章,释放压力,缓解情绪,每当心情不好的时候,我都会吟诗来让自己开心,我认为,看书多了,犹如置身在自然界,四周全是魅力无限的风景,让自己变得更美好,所以说读书彻底改变了我
巴金家觉新人物形象分析?
巴金家觉新人物形象
觉新:一个成功的形象
巴金是我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激流三部曲》是他的代表作,其中《家》的影响最大。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然而在巴金的《家》中,长辈们对子女们的婚姻包办代替、横加干涉,酿成了一幕幕悲剧。
小说描写的一个传统的封建大家庭的婚恋悲剧,成为整个旧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在这种传统的封建社会里,家不再是每一个人温馨的港湾,而是封建家长意志的体现。这部小说中令人心痛的故事,深刻地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时代的罪恶,好好的一个的家庭沦落到人人不合,四分五裂的地步警醒着我们。
觉新与梅表姐,觉民与琴,觉慧与鸣凤,这三对恋人都彼此真心相爱,却因为祖父的意见而拆散,觉新与梅表姐相见而不能相认,觉慧与鸣凤生死两隔。祖父在临死前才做出了一点让步,答应了觉民,不再纠缠他的婚事。
小说中塑造了很多成功的形象——进步青年觉民,敢作敢为的三哥觉慧,不愿屈就的丫鬟鸣凤,多愁善感的梅表姐,端庄大方的大少奶奶瑞珏,而刻画得最成功、最生动的形象,就是让人又恨又爱的大哥觉新,他在封建旧思想和五四新思想的夹缝中艰难求生。
觉新的思想是进步的,他读书很好,曾想过留学,但是他不敢面对威严的爷爷,不忍看继母的境况,所以他只能接受包办婚姻。不幸却又接二连三地到来,夺走了他的妻子和的孩子,他深爱的女人也因为他离世。
但觉新也在不断地改变,他既听从家中的长辈的话,也同时为三弟和二妹的出走筹集款项。
觉新有一种超乎寻常的忍耐力,能够忍受命运的一切不公。他压抑着自己的痛苦,强颜欢 笑,从不在行动上有反抗,一切悲苦一个人默默忍受。他一切听从别人的指手画脚,丢掉了自己做人的基本权利,似乎他的存在只是为着证明着封建势力的强大。
扩展资料: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男,汉族,四川成都人,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有王文慧、欧阳镜蓉、黄树辉、余一等 ,1921年于成都外语专门学校肄业 ,出版家,翻译家。是享誉海内外的文学大师,杰出的社会活动家,著名的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
形容人很物质什么意思?
就是指人很实用,讲求物质报酬,不愿意做赔本的买卖和奉献。
形容人很物质的成语:纸醉金迷
zhǐ zuì jīn mí
[释义] 比喻沉醉于富丽的环境;也比喻奢侈豪华的生活。
[语出]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说话之间;众局陆续都到了;一时管弦嘈杂;钏动钗飞;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直到九点多钟;方才散席。”
物质的意思是:
1、哲学范畴。指不依赖于人们的意识而存在,又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自然界和社会中千差万别的事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态。物质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下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
2、特指金钱、生活资料等:~生活。
拼音:wù zhì
引证:巴金《寒夜》十八:“没有!不论是精神上,物质上,我没有得到一点满足。”
物质的近义词:物资
物质的反义词:精神
扩展资料
近义词释义:
物资 [ wù zī ]
释义:生产上和生活上所需要的物质资料:物资交流。物资丰富。战略物资。
引证:秦牧《长河浪花集·湘阴热浪记》:“清晨六点钟,县城商店就开门营业了,市场繁荣,物资充裕。”
反义词释义:
精神 [ jīng shén ] [ jīng shen ]
释义:
[ jīng shén ]
1、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精神面貌。精神错乱。精神上的负担。
2、宗旨;主要的意义:领会文件的精神。
[ jīng shen ]
1、表现出来的活力:精神焕发。振作精神。
2、活跃;有生气:越干越精神。这孩子大大的眼睛,挺精神的。
3、英俊;相貌、身材好:瞧这小伙儿长得多精神!
引证:孙中山《军人精神教育》:“至于精神定义若何,欲求精确之界限,固亦非易,然简括言之,第知凡非物质者,即为精神可矣。”
巴金日出的相关资料?
日出不是巴斤的作品,《日出》是曹禹的话剧作品。
谢冰莹为何被称为女兵作家?
她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女兵,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兵作家,还是柳亚子的义女
提到谢冰莹,有人会想到谢冰心(婉莹)。虽然二者名字仅有一字之差,而且都是女性作家,但是她们的人生轨迹却相差甚远。 冰心是几代中国读者熟悉的文坛耆老,她的作品《小桔灯》等被选入小学语文教材,广为传颂。而谢冰莹人们就比较陌生了,由 于她在1948年赴台湾任台湾省立师范学院(后改为师大)教授,一年后国民党败退台湾,她再没有机会回到大陆,退休后移居美 国。虽然她的作品内容是比较进步的,但在解放后由于她的海外背景,很少被提及。“文革”结束后,她才引起关注。
1906年9月5日,谢冰莹出生于湖南新化大同镇谢铎山。小时,她随父读四书五经,后曾就读于龙潭塾馆。15岁她发表其第一部作 品《刹那的印象》,后就读于湖南省立第一女校(又名湖南第一女子师范),未毕业即投笔从戎。19岁时,为逃避家中为她安排的 婚姻,她毅然于1926年冬考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次年北伐开始,经过短期训练,她便随军开往北伐前线汀泗桥与敌人恶战 。她的《从军日记》就是在战地写成的,发表于《中央日报》副刊。《从军日记》被林语堂译成英文,茅盾等予以嘉评,谢冰莹 由此名声大震。《从军日记》后来几经增改,在1946年以《女兵自传》书名出版。在这一版的代序言《关于<女兵自传>》中,谢 冰莹写道:“当我动笔写这本书的时候,我就下了一个决心,我要百分之百地忠实,一句假话也不写,完成依据事实,不渲染, 不夸张,只有绝对忠实,才有价值,才不骗取读者的热情。”因此,她的这本书是真实可信的。1985年3月《女兵自传》由四川 文艺出版社再版的,我收藏的即是这一版的,读了不止一遍。
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在“补白大王”郑逸梅的一篇文章得知,南社元老柳亚子先生有三个义女,其中之一便是谢冰莹。1931年8月,柳亚子发表了一组题为《新文坛杂咏》的诗,分别赠与鲁迅、郭沫若、田汉、茅盾、蒋光慈、阳翰生、叶绍钧、谢冰莹、丁玲等。当时谢冰莹年仅25岁,柳亚子为其题诗曰:“谢家弱女胜奇男,一记从军胆气寒。谁遣寰中棋局换,哀时庾信满江南。”谢冰莹在《我认识的亚子先生》曾说:“亚子先生对待朋友,总是那么热情,关心。同情他们的境遇,体贴他们的困难,帮助他们,而不希望得到丝毫的报酬。对于我,他完全像个老母亲对待幼小的儿女似的那么关心。”相互印证,可见他们关系的确很不一般。
1927年军政学校女生队解散后,谢冰莹先后入上海艺大、北平女师大学习。1931年从北京女师大毕业后,她用几部书的稿酬作学 资,赴日本留学。
1936年4月,一天晚上,谢冰莹刚补习完日语回到住处,就被日本侦探抓到了目黑区警察署。被捕的原因,是在日本侦探侦讯学 生对溥仪的态度时(此前在日本的巴金、梁宗岱等也受到过侦讯),谢冰莹却回答:“溥仪,是什么东西,不过是个遭到全中国人 唾骂的汉奸而已。”因为这种态度,日本当局就关了她三个星期。在监狱,谢冰莹遭到毒打,并因此留下了终身的头痛症。国内 的柳亚子在报上看到谢冰莹是“国际社会主义的活动分子”并被捕的消息,赶紧拍了电报,催促当时中国驻日领事馆和留学监督 处保释。这才将谢冰莹从监狱里救了出来。谢冰莹后来回忆,当时人们看到谢冰莹如此坚强,以为她是共产党,所以,若不是柳 亚子发电报,当时的驻日领事还不敢去保释她出狱,害怕被“赤色”染身。
谢冰莹一生经历了三段坎坷的感情,最后一任丈夫是个福建人,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谢冰莹从台湾师范学院退休后,便与贾伊 箴定居美国旧金山。谢冰莹与贾伊箴共生两男一女,都在美国工作,大儿子贾文辉成绩优异,获得经济学博士;二儿子贾文湘勤 于动手,成了著名的化学工程师;小女儿贾文蓉好唱好跳,成了音乐博士,在大学教书。
谢冰莹在美国旧金山度过晚年。大陆改革开放后,谢冰莹曾下决心回国省亲,由于忌惮台湾当局的干涉,后来不得已放弃回国探 亲的打算,2000年1月5日抱憾在异国离世。
最后说几句题外话。在80年代初曾有萧红也是柳亚子的义女之一的传说。这一点,郑逸梅已澄清是讹传。当然,柳亚子与萧红的 确曾是忘年交,萧红在香港病危时,老先生曾给予父亲般的关怀,这可能也有此说法的缘由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