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逸斜出的意思,旁枝斜长出什么意思?
【名称】旁逸斜出 【拼音】páng yì xié chū 【解释】逸:引申为超出。指树枝从树干旁边伸出。 【出处】茅盾《白杨礼赞》:“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象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 【事例】王朔《修改后发表》:“俟其终篇,回头一看,本属~的一枝竟百花丛生独成蓬伞大树,余者皆在荫下。”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树木等
关联词语位置规则?
我觉得两句都是差不多的,只能说第2句更为工整,结构更对称。忌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关联词语在句中的位置是由关联词语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副词只能放在谓语之前主语之后,但起关联作用的连词在句中的位置相对较灵活一些,一般肥下几种情况:
1、在后面分句里,一般放在主语之前。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2、在前一分句里,且前后两分句的主语相同一般在主语之后。他这两手不但坚硬,而且灵巧。你既然知道这件事,就不应该瞒我。
3、前一分句是,且前后两分句的主语不同,一般应放在主语之前。不但戏剧家要“练功”,作家也要“练功”。假如人生是一部大书,那么下面的几篇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边上的。当然,有时也可用在主语之前,且前功尽弃后移动并不影响句子的意思的。如:你只要说王林青家有病,他就会来的。只要你说王林青家用病,他就会来的。如果不符合以上几个规则,就会出现语言不由衷,如以下几个句子:小王发音不仅很清晰,而且笔法也很流畅。这篇文章观点不是有问题,而是材料安排不当。不但他这两手坚硬,而且灵巧。以上//两句中加点的关联词语应放在主语之前因为前后两分句的主语不同,/因两分句的主语相同,故加点的关联词语应放在主语之后。
如何从文学理论角度评价唐代诗人白居易十六岁写的草?
白居易是我国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赋得古原草送别》是他早期的作品,这首烩炙人口的咏物兼送别的五言律诗,也是诗人的成名之作。其诗描写生动,夸张得体,用字精炼,又立意新颖,构思精妙,风格隽永。虽是命题之作,却能融进生活感受,哲理见解字字含情,句句切意,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小编不才,班门弄斧,略加解读以飧读者。
1、白居易其人其诗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歌时代,诗坛群星争辉。李白和杜甫是这一星空中的双子星座,而白居易则是继李杜之后出现的又一颗光辉巨星。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其先山西人,后迁陕西渭南东北。幼年聪慧绝人,襟怀豪放。与当时多数诗人一样,他也选择在官场上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在这一点上他比李白、杜甫等一批仕途坎坷、郁郁不得志的志士要幸运的多,虽然也品味过贬谪之苦,但多少有过一帆风顺的仕途经历。29岁中进士;32岁“书判拔萃”,入甲等,为校书郎;35岁应制举做了周至尉,不久入为翰林学士,又做了三年的左拾遗。
元和十年(815年),因上书请捕盗杀宰相武元衡之凶手,权贵们指斥为越职言事被贬作江州司马。之后为了避免牛李党争之祸,他选择了中隐之路,力求外任。在任杭州和苏州刺史之后,又“求致身散地”,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在洛阳度过人生最后的18年。这就是自居易看似幸运实则不幸的一生。他的经历在无形中影响和改变着他的人生观、世界观,也影响和改变着这位大诗人的创作思想与创作道路。
在文学上,白居易继承并发展了《诗经》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在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上掀起了一个波澜壮阔的现实主义诗歌高潮,可谓心事、家事、民间事,事事写实;乡情、世情、长恋情,情深意长。同时又浅近通俗,情真意切,佳什连珠,其中卓绝千古者为《赋得古原草送别》。
据考证,此诗是应考习作,作于公元 788 年(唐德宗贞元三年),作者当时实龄 16 岁。按科考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似。最常见的“赋得”诗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取前人成句为题。如梁元帝的《赋得兰泽多芳草》、骆宾王的《赋得白云抱幽石》等;另一类是咏物,如陈后主《七夕宴宣猷堂,各赋一韵,咏五物自足为十物,次第用得帐、屏风、案、唾壶、履》及上述“各赋一物”等。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即属于后一类。以“古原草送别”为诗题颇为别致,通篇重在写草,实乃借草取喻,以草之繁盛比喻友人依依惜别的绵绵情意。状物精美、情深意切、辞章工致,堪称同类诗中的扛鼎之作。
2、《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全诗如下:“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首联破题,总写古原草。“离离”写春草茂盛,“原”写地域广袤,二者搭配在一起,使人放眼望去大有境界开阔、无边无际之感。正是这些野草,随着季节的变化,一年中有一次枯萎也有一次繁荣,周而复始,永无止休,这是大自然变化的规律。首联二句看似平常,却是从《楚辞·招隐士》中的“春草生兮萋萋”不着痕迹脱化,它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为后文开辟独特的思路。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写作“枯荣”与“荣枯”大不一样。如为“荣枯”,便是秋草,怎能生发出下面的好句来?“一”字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如此做足铺垫,颔联二句自然水到渠成一呼而出了。
颔联承前,是对“荣枯”的深化,写得十分生动、鲜明。这一联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鲜明的画面。野草的最大特点,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烧不尽也铲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照样发芽生长得更青更壮,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野草的这一特性,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是精心锤炼概括出这传唱千古的哲理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它造出一种壮烈的情境——野火燎原,惊心动魄,转瞬之间,草木皆尽。然而,这只是表面现象,是暂时的。此处着意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了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烈火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然而它再猛烈,也无法撼动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季节变化,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在原来烧过的土地上又悄悄冒出新芽,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很快欣欣向荣,绿遍原野。这两句之所以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喜爱传颂,就在于它以“烧不尽”和“吹又生”这样质朴的语言,揭示了事物生生不息的自然规律,给人以积极乐观的哲理性启示。今天,引者往往用它来说明新生事物是禁锢压制不住的,虽然有时它会暂时受挫,但会一直积蓄力量潜滋暗长,总有一天要战胜腐朽势力。
颈联接“荣”字再行发挥,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暗示送别,引出下联。“远芳”和“晴翠”都是写草“荣”,而比“原上草”。
意象更加具体生动,富有美感。“远芳”是说古原上香气弥漫,远处可闻;“晴翠”是说在阳光的照耀下,草色碧绿。“侵”、“接”二字是“又生”的扩展,写出了草原无边无际的气势,再次突出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给人以壮阔之感。“古道”、“荒城”都是“古原”特有的,都是行人将要经过的处所。故虽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较“乱蛬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原上秋草》)的秋原,更显生气勃勃。
尾联点出送别,遥应诗题。诗人特别安排了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离离。这样的古原景象多么迷人!在这样的背景上分别,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有诗意!“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原句的意思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出游未归的人。这里变其意而用之: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使春草与离情融为一体,令人回味无穷。“萋萋满别情”一句极为含蓄,南唐后主李煜在其《清平乐》中,将这一句生发成“离恨恰似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足见此句对后世的影响。
3、白居易诗歌中的现实主义白诗关注民生,跟他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白居易生在一个小官僚家庭,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度过的,了解到比较多的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感情上更接近人民,走上仁途后对于时政的弊端有较为深记得的理解,这些为白居易诗歌的写实性奠定了难以动摇的基础。
一、诗歌内容的写实性
白诗所咏的人、事、现象多来源于生活真实,“面对生活的‘原生状态’,经过作家主观性的积极介入再力图‘按生活的本来面目来描写生活’”,因而,作家笔下的下的人物风貌具有强烈的生活真实感,其中又反映了作者的强烈主观倾向。
1、白诗关注人民生活的艰难的一面。用诗歌反映人民生活的艰难,有同情,有悲愤,有为民造福的心愿,也花着心思为百姓做着一些事情。虽因忠心进谏得罪当朝权贵而被贬,但骨子里那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依然如故。
五言诗《采地黄者》说到农民“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凌晨至薄暮,采实不满筐,采来去“白面郎”家“愿得马残粟,救此苦饥肠”,朴实的文字,关照百姓的情怀,蕴含的情绪不仅是辛酸与同情,还有对“白面郎”的讥讽。
《秦吉了》用托物言事的表现手法,隐诲在讽刺了统治阶层的麻木不仁。“鸢捎乳燕一窠覆,乌啄母鸡双眼枯”,当弱势群体被欺侮,无力反抗时,谏官“秦吉了”只会“噪噪闲言语”地顾左右而言他,大官也只是袖手旁观,皇帝更是不闻不问。借“秦吉了”对其进行辛辣的讽刺,怒问“岂不闻鸡燕之冤苦!”对人民的同情,时时激发起为民谋福的热情,希望生活艰难的人民能有与他一样温暖的生活,“安得万里裘,盖裹四周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新制布裘》)虽没有杜甫“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豪迈气势,从中也可见白居易“兼济天下”的心愿。
2、白诗敢于直面时弊,深刻讽刺。身在仕途,敢于在诗文中将时政的弊端、为官的无良直白地写出来,无情地深刻讽刺,是一种多么大的勇气。唐朝宦官当道,其行为骄横跋扈,为非作歹,受其残害的人民不敢有半点反抗。《宿紫阁山北村》诗描绘了一幅情景逼真的抢劫图,“夺我席上酒,掣我手中飧。主人退后立,敛手反如宾”,然后还破断中庭种了三十余年的奇树“口称采造家,身属神策军”以图避祸,末句“主人慎勿语,中尉正承恩”对握着军权的宦官给予了深刻的讽刺。
3、白诗体现希望皇帝用心朝政、革除时弊,建设政通人和的社会的愿望。白居易身处唐王朝由盛而衰的阶段,其人又关注百姓名活,步入仕途,“兼济天下”的思想在他头脑中占据了主要地位。他同许多人一样,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封建皇帝身上,希望一国之君能自律,能大公无私,能一心为民,能施行仁政。
白诗的很多作品在劝谏国君,如《海漫漫》中“何况贞元圣祖五千言,不言药,不言仙,不言白日升青天”,劝谏君王不要盲目走上求仙路;《两朱阁》中“仙去双双作梵官,渐人间尽为寺!”劝谏君王佛教宣传过多,于民生恐怕无益。而对当朝“渐及朝庭绝讽议”的风气,则希望当朝皇帝能广纳谏言,博听民声。
二、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
伟大的作品不仅内容经得起推敲,好的艺术手法也必不可少。白诗不仅在内容上关注生活,在艺术手法上也颇具现实主义的特点。
1、构建典型环境,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白诗的作品大多能构建典型环境,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社会真实的内容很宽泛,不可能一一道来,而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却具有普遍意义,而且具有丰富的内涵。从小人物中选取典型人物,起到小中见大的作用,内容很浅显,内涵很丰富。
如《买花》中,“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从一个很小的角度——田舍翁一声无奈的叹息中深深地剖解出社会的黑暗;《江南遇乐天宝乐叟》通过和一个天宝年间的乐叟的对话,讲述乐叟个人的遭遇和个别地方由繁盛到荒凉的变化,实质上反映的是唐代社会盛极而衰的历程。
2、运用细节描写烘托环境,刻画人物,言简意赅却能深化主题。如《红线毯》“择茧缲丝清水煮,拣丝拣线红蓝染”,经过复工艺织成的线毯却只是为了“美人踏上歌舞来”,皇室的奢华让人不寒而粟。《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寥寥数语塑出一个生活心理矛盾的卖炭老人的形象,不需要过多的言语,生动感人的形象已跃然纸上,世态炎凉了然于心。
3、语言平易直白,浅显朴素。读来意义清晰明了,感情丰富,这是白诗一大特点,写人写景写事亦如此。讽谕诗、乐府诗的语言亦饱含深情,言词切切,斗争矛盾直指剥削阶级,更有激烈如“一个荒乐万人愁”的愤怒,这与他的“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的写作指导思想相呼应,用他自己的主知说是“辞质而径”、“言直而切”,体现诗歌为政治服务的目的。他的语言不拘于格律,广泛采用各种读来上口的格式,乐府诗中大胆采用民歌的形式运用其间,诗歌形式活泼,增强了乐府诗的感染力,促进其传播,这也是文学史上的新发展。
4、结语自居易的这首借咏古原草而送别的名篇,把春草的色、香、形有机珠联,写得物象生动,意境阔美。全诗八句,七咏春草,一写送别。首联,以“离离”草“荣”点题作起;颔联,以“野火”“春风”承展;颈联,以“古道”“荒城”转别;尾联,以“又送⋯‘别情”关合。情景交融,首尾相应,气韵流走奔注,章法严谨自然,诗意丰沛,诗情浓郁,诗味隽永。
旁什么斜什么成语含近义词?
是成语,旁逸斜出
释义
旁:广泛;逸:逃跑,指分散开;斜:旁边,侧面。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广泛地伸出。形容纵横自如,不受约束。也形容到处出没。
例句
山上到处是旁逸斜出地生长在石缝间的松树。
杏坛典故?
“杏坛”的典故最早出自于庄子的一则寓言。庄子在那则寓言里,说孔子到处聚徒授业,每到一处就在杏林里讲学。休息的时候,就坐在杏坛之上。后来人们就根据庄子的这则寓言,把“杏坛”称作孔子讲学的地方,也泛指聚众讲学的场所。后来,人们在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前为之筑坛、建亭、书碑、植杏。北宋时,孔子后代又曲阜祖庙筑坛,球植杏树,遂以“杏坛”名子。
杏坛是孔子教育光辉的象征,位于大成殿前甬道正中,传为孔子讲学之处,坛旁有一株古桧,称"先师手植桧"。杏坛周围朱栏,四面歇山,十字结脊,二层黄瓦飞檐,双重半拱。亭内细雕藻井,彩绘金色盘龙,其中还有清乾隆"杏坛赞"御碑。亭前的石香炉,高约1米,形制古朴,为金代遗物。该坛建于宋代,四周环植以杏,故名;金代又于坛上建亭。明代后期重修,即今日杏坛。
公元前522年,孔子三十而立,开始创办平民教育,收徒讲学,以扶正摇摇欲坠的殿堂,改变“礼崩乐坏”的现实。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一种民本思想,“有教无类”:不分贫富,不分贵贱,不分老少,不分国籍,兼收并蓄。这一天,孔家小院热闹非常,孔子带领一群青少年垒土筑坛,并移来一棵小银杏树栽在坛边。孔子抚摸着银杏树说:“银杏多果,象征着弟子满天下。树杆挺拔直立,绝不旁逸斜出,象征弟子们正直的品格。果仁既可食用,又可入药治病,象征弟子们学成后可以有利于社稷民生。此讲坛就取名杏坛吧!” 此后,孔子每日杏坛讲学,四方弟子云集。《礼记?大学》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封建时代的读书人,大凡都有道德、学问的追求,即使处于困境,仕途不达,亦能保持操守,《孟子?尽心上》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