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杨的名人,战云扬是哪个小说里的人物?
墨白创作的小说《凌天剑尊》 章节:第934章 雷剑出 战云扬!
周口出过哪些名人?
这里是熊二读史。(本文约700字,阅读需时2分)
历史悠久的周口,出过很多的名人。
众所周知的有老子、陈胜、袁世凯、许家印、朱婷、陈鲁豫等。
其实周口的历史名人很多,这样列举下去,恐怕五千字都写不完。
因此在周口在九县下,每个县选一二知名历史人物,略作陈述。
太康:谢安:谢安出生于太康谢家,文韬武略,机制沉着,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一战成名,为东晋立下汗马之功。
许家印:1958年生于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中国十大慈善家之一,中国地产足球第一人。
淮阳:
陈胡公妫满,周朝诸侯国陈国的第一任国君,妫满筚路蓝缕,励精图治,建立了陈国,子孙皆以国为姓,是世界上陈姓得姓之始祖。今淮阳陈国故城宛丘南郭存有胡公祠。
商水:袁安,提到商水名人,我们都知道袁绍、袁术等人,汝南袁家能成为东汉世家大族,东汉袁安功不可没。袁安历任汉太仆、司空、司徒,为官刚正不阿,忠于直言,贤名远拨。
项城袁世凯
袁世凯这个近代颇受非议的历史人物,其实有很多过分贬低之实,袁世凯在推翻帝制上功不可没,虽然在选择历史道路这件事上广被批评,但是这也是正常的道路探索,我觉得无可厚非。
扶沟吉鸿昌,是一位真正的近代爱国主义斗士,我们都知道他自制的“我是中国人!”小木牌。
郸城朱婷,中国女排的MVP,也是现在世界顶级高水平女排球员,河南人的骄傲。
西华洪战辉,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洪战辉在家庭屡遭变故的情况下,顶住压力,一般读书一边抚养妹妹,真正把河南人的坚韧之性展示出来。
沈丘方中铎(1912—1986),河南省周口沈丘县人。革命志士,1936年入党,1961年晋升少将军衔。
鹿邑老聃,姓李名耳,世人称老子。春秋时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东)人。有《道德经》传世,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今鹿邑县有历史文化景点——老子故居。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右上角关注@熊二读史。
明朝为什么姓杨的名臣多如三杨杨延和杨宪?
第一,杨姓本身是大姓。
被认为是宋版百家姓(旧百家姓)的排序很明确:“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诸卫,蒋沈韩【杨】”。除去可能因政治因素排在前几位的“赵,钱,孙”姓(唐代以后李姓排名兼具人口多·政治因素两方面可能),杨姓勇居第八位。直至今日,在中国大陆地区,杨姓依然是第六位大姓。
通常来说,某姓氏人口越多,基本均态分布的“名臣”之类人物就越多,其中必然存在正比例关系。可以说,人口数量大是产生“名臣”的基础,相应地,别的各种“人才”也更多。这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必然,而并非是巧合。
第二,就题主提到的人物而论,他们之所以成为“名臣”,相较家族经验积累,与姓氏的关系(不包括血缘关系)可能并没有那么大。
杨姓曾经有作为地域性门阀望族的历史,如相传为杨贵妃出身的“弘农杨氏”,广东梅州杨耸世系等。但在明代,科举体制已臻完备,“科举家族”取代“门阀”成了新形势下的理想家族组织形式。相比较门第优势而言,家族男丁从父辈祖辈获得的“家学渊源”可能于他们的仕途更有裨益。
即以题主提到的人物中我相对比较了解的杨廷和而论,从其谱牒中有确切记载起直至杨春杨廷和父子中进士之前,历经元代由庐陵迁至麻城,元末由麻城迁至新都,杨姓中这一支几乎可以称作是贫寒(中途甚至有过一位先祖冒为李姓的记载)。而从杨春杨廷和父子中进士之后,家族迅速进入了上升期,并最终获得了“一门七进士,科第甲全川”的成就。在家族上升过程中,促使其至于兴盛的并不仅是姓氏或郡望,更重要的是其家族研习《周易》的传统与优秀科举人才的迭出。例如被四川的同志们友好地称作“升庵科第”的杨慎,在明代言官议事的传统下获得惊人的名次而不被人大为诟病,凭借的不仅仅是“博洽”,还有由祖及父传承的“家学”,可以理解为历经数代的应试经验积累,就像在今天,父母双985博士的子女肯定比父母初中肄业的子女善于填高考志愿。
而这一种经验积累的传授与分享,并不是以姓氏为媒介和联结因素的,反而更侧重于地域。这一点尤见于杨姓这种分布广的大姓,如杨春教授易学,使新都乡里学易一时成为风尚,但并没有他教授血缘较远同宗的记载。
广西玉林历史上有哪些名人?
提起广西玉林,大概很多人的印象就是著名的狗肉节了。实际上,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玉林,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素来有“岭南美玉,胜景如林”之称,孕育了无数历史名人,我们取近代的几个历史名人作为代表。
黄绍竑一提及民国大名鼎鼎的新桂系,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李宗仁和白崇禧,但实际上,新桂系的创始人和领导人是三巨头,除了知名度最高的李宗仁和白崇禧,另外一个巨头就是出身广西玉林的黄绍竑。而且,黄绍竑在桂系三巨头中排名第二,还要要高于“小诸葛”白崇禧。
黄绍竑,字季宽,1895年生于广西玉林容县一个望族家庭,1916年,毕业于大名鼎鼎的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后,黄绍竑回到广西陆荣廷部担任排长。因英勇善战,黄绍竑屡立战功,并升任马晓军部第一统领,当时马晓军部的第二统领,就是白崇禧。
1924年,趁广西军阀混战之际,李宗仁的定桂军和黄绍竑的讨贼军联合,组成了定桂讨贼联军,李宗仁任总指挥,黄绍竑任副总指挥。定桂讨贼军以弱胜强,以少胜多,先后击败了广西军阀沈鸿英、陆荣廷,击退了进入广西的滇军唐继尧、龙云,一统广西,三个年纪刚刚30出头的年轻人,成为了新桂系的首领。
广西接受广州国民政府改编后,李宗仁成为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军长,而黄绍竑则担任党代表。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北伐后,黄绍竑留守广西,对广西进行了大力的建设。他创办学校,发展教育,建立全省交通网络,整顿税收,大力发展经济,使得广西成为民国模范省之一。
1930年,在与蒋介石争夺天下失败后,黄绍竑离开了新桂系,在蒋介石的国民政府的任职,先后担任了湖北省主席、浙江省主席、内政部长等职。不过,黄绍竑离开新桂系,并非背叛,恰恰相反,他为新桂系融入了国民党,为新桂系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新中国成立后,黄绍竑留在了大陆,并先后担任了政务院政务委员、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常委等职,1966年去世。
夏国璋夏国璋,字超然,1896年生于广西容县。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九期步兵科毕业后,夏国璋回到广西,一直在新桂系任职,成为老乡黄绍竑的麾下。1932年,夏国璋再次进入陆军大学学习。并在桂军中先后担任司令部科长、旅长、副师长等职。
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担任174师师副师长兼522旅旅长的夏国璋,奉命率部参加淞沪会战。淞沪会战是全面抗战爆发以来的第一场大规模会战,参加的军队人数已超过百万,也是开战以来最惨烈的会战。
参加淞沪会战的首批桂军为21集团军。夏国璋担任21集团军48军174师副师长,10月中旬,21集团军刚到达淞沪战场,包括夏国璋在内的桂军就马不停蹄的加入了惨烈的淞沪会战。
夏国璋奉命率部坚守桃源滨至谈家头沿线的阵地。战争初期,正是日军士气最高,战斗力最强大,装备最先进的时候,在飞机、坦克、大炮的掩护之下,日军如潮水一般,连续几天向174师的阵地发动攻击,战斗从一开始就进入了白热化。
夏国璋率部与日寇反复厮杀,始终坚守阵地。11月中旬,为防止日寇截断中国军队撤退的后路,夏国璋奉命率部阻挡进攻吴兴城的日寇,夏国璋率一个旅与日寇血战三昼夜,坚守征地不失。11月21日,夏国璋在前线阵地观测敌情时,被日机轰炸,壮烈牺牲。
湖南常德石门县哪些姓氏是土家族?
我的认为在湖南省石门县,周、杨是土家族的姓氏,而且是大姓氏。邱姓有可能是土家族姓氏。
附:
湖南常德太青山(乡)杨氏居民源流的推测
我是杨氏子孙,祖籍常德澧县太青山(乡)。去年清明我们举家回乡祭祖,偶尔和长辈谈起当地杨氏族人源流,我对有些提法存在疑问,最近上网搜集资料求索,略有收获,于是尝试猜想湖南常德澧县太青山(乡)部分杨氏族人源流。
一、洪武年间江西填湖广 —祖辈口口相传的氏族源流
湖南很多杨氏人称自己的祖先是在明朝洪武年间从江西迁到湖南的,有的甚至很明确地指出从江西居吉安府吉水县东安乡杨家庄出发迁来的。湖南常德澧县太青山(乡)部分杨氏族人的近代祖先口口相传的说法和上述情况一致,当地的杨氏是从江西迁过来的,在迁到常德澧县太青山(乡)前,那里只有少数人家。
但从以下因素分析,我认为常德澧县太青山(乡)的杨姓其源流或许不单一来源江西,其主流是土家杨氏。1、江西填湖广的移民大多选择两湖平原肥沃的荒芜土地上定居,深入湘北山区的人数不多;2、常德澧县太青山(乡)与土家族聚居地接壤;3、常德澧县太青山(乡)居民使用西南官话,语言、民俗遗存与土家族相近却与江西迥异;4、武陵山脉原汉族改土家族杨氏的传承时间长且范围覆盖常德澧县太青山(乡);5、血型分布特点与江西接近但同时也与土家族接近。从上述种种因素分析,我认为常德澧县太青山(乡)的杨姓的源流或许不单一来源江西,其主流是土家族杨氏。
二、江西填湖广的移民深入湘北的人数少。
以江西为主的长江中下游移民在两湖的分布,由东向西逐渐减少。湖南北部的家族中,江西移民占60%左右,中部有80%强,而西部只有41%。常德位于湖南北部,以此推算移民约占60%,而移民多选择在两湖平原肥沃的荒芜土地上定居,选择在常德西北部的山区落户的移民,估计不会超过40%。
三、与土家族聚居地相连
土家族居住地在湘、鄂、渝、黔比邻地区,以武陵东脉和清江流域为中心,西抵贵州梵净山和乌江,东接彝陵和江汉,北接巫山长江,南控兰澧芷沅。
常德澧县太青山(乡)地处武陵山脉东北部,如将常德澧县太青山(乡)与湖南湘西土家族自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自治州连线,这个三角区域正是我国土家族最密集的土家族聚居地。常德澧县太青山(乡)临近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和松滋市多个土家族乡,滋市卸甲坪土家族乡,与湖南石门县子良乡,湖南石门县太平镇两个土家族人口较多的乡镇接壤(太平镇土家族人口在60%以上)。
四、语言、民俗保留大量土家族遗存,却没有明显的江西遗存。
1、语言与赣方言迥异。
常德北部的方言是西南官话属北方语系,与赣方言完全不属于一个语系。
大多数土家族人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很早就开始使用汉语、汉文,只有少数偏远聚居地还完整地保留着土家语。使用西南官话的分布区域几乎涵盖所有土家族人聚居地。
2、常德澧县太青山(乡)的民俗保留着土家族的遗存。
①从我父亲保存的珍贵照片看在上世纪60年代常德澧县太青山(乡)居民还穿着具有土家族民族特点的服饰。
②常德澧县太青山(乡)的老房子建有火塘(部分地区称火坑),具有土家人火塘的特点。土家人火塘内的火,四季不熄。冬天围塘取暖,平时就火用鼎罐做饭。常德澧县太青山(乡)深秋、冬天和初春火塘里的火种保持至少半年。在我脑海里还残存着70年代父亲带我回乡探亲,冬天围塘烧水、取暖的儿时记忆。直至今天常德澧县太青山(乡)的居民还用火塘烧水、做饭。
③改土归流至民国时期,土家族丧葬由道士主持,停尸三、五、七日后,由道士根据主人家境做不同等级的道场,有“小十王”、“大十王”、“隔夜素堂”、“一竖桅”、“二竖桅”、“七竖桅”等名称。一般道场都履行下柳床、开路、荐亡、交牲、上熟、散花辞解、解灯、打烧棺、辞灵、扫堂等具体操作程序。直至现在常德澧县太青山(乡)丧葬仍由道士主持,仪式繁复。
五、武陵山脉杨氏的传承
1、 “七字杨”(再正通光昌胜秀)是当今全国杨姓各世系中最大支派。
杨姓是汉族改土家族的,是现今当地土家族的八大姓之一。杨氏八十二世:杨再思,唐未、五代时期“飞山蛮”酋长,号十峒首领,人称“飞山太公”,湖南靖州人。生于唐咸通十年(869)农历六月初六日,卒于后周显德四年(957)农历十月二十六日,寿88岁,葬于贵州省黎平县长岭岗。亲立“再正通光昌胜秀”杨氏字辈,为天下“七字杨”的共同祖先,其后裔遍布世界,是当今全国杨姓各世系中最大支派,“靖州杨氏”始祖。生十子,政隆、政韬、政修、政约、政款、政绾、政岩、政嵩、政权、政钦(俭)。
八十三世:杨政韬,思公次子,字怀玉,镇胡耳,授武功大夫。系黔东、湘西、渝南“土家族杨氏”始祖。生四子,通声、通威、通盛、通温。
在土家族杨姓的神龛上标了宗族源流:“四知遗训自关西,七字流芳由宋北”,字背排列是“再正通光昌胜秀”。是杨再兴的后裔,祖上是赫赫有名的杨家将杨业,再往上是隋朝的开国杨氏帝王家系。土家杨氏的辈分和山东曹州(曹县)杨氏、山西代州、陕西华阴、神木杨氏的族谱可以序上。
2、“七字杨”杨氏祖先的历史记载
由于杨再思的事迹没有载入新旧《唐书》、新旧《五代史》,人们对“七字杨”祖先杨再思的史实和族别争论较多。杨再思的事迹宋史有记载,历史确实有杨再思其人。《资治通鉴》描述:“承磊族人杨再兴(疑为杨再思之误)以其地附于楚。”十峒首领"最早的出处在《宋史•诚徽州传》:“诚徽州,唐溪洞州。宋初,杨氏居之,号十峒首领,以其族姓散掌州峒。”。关于杨再思的族别,有说是汉族的、有说是侗族的,这些说法不影响湘川黔边杨氏融入土家族的事实。
秀山杨氏的老祖宗们为了“赶苗拓业”来到秀山,在1984年恢复民族成分时,秀山杨氏均为土家族。方志记载: 淳佑十二年(1252年).今属四川的平茶、邑梅.石耶诸洞内讧,杨通晟(杨再思九世孙)奉诏率诸子平定后遂有其地,世为土长。
至今分布在湘、黔、川、鄂、桂、豫等七省市十一个地区七十余个县(市)杨姓同属于始祖杨再思的后裔。常德澧县太青山(乡)地处武陵山脉东北边缘,杨再思的后裔后裔聚居地覆盖了太青山(乡)全境,据此推断常德澧县太青山(乡)杨姓或是杨再思的后裔。
2、太青山(乡)杨姓的班辈排行或与土家族相关。
从民族融合的情况看。杨氏迁入秀山之前,这一带已有了以土家先民为主的一些民族居住。杨氏的南北面分别是田氏土司和冉氏土司长期统治的范围。杨氏进入这一区域后,朝廷授命冉氏土司节制邑梅、石耶、平茶、地坝4个杨氏长官司,而田氏土司则节制省溪的杨氏长官司和提溪长官司等小土司。因此,杨氏统治的这一区域,其上受制于土家族的冉、田二姓大土司,其下又统治着众多的土家臣民,作为来源于侗人的杨氏,自不能不顺应时势,变服从俗而治之。经年积月,这支侗人自然便融入到土家人当中。这既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也是民族关系中常见的一种规律。
父亲说,太青山(乡)杨姓有3支,我们这支班辈是:“一站子登顺,永远正太兴,君明开美景,万方佩朝廷,华国文章大,福禄自天生”。其中顺、正、华、国、文、章等多字与土家族班辈相关。
4、杨幺族人或是常德北部山区居民
杨姓族人很少提及南宋初年活跃在常德地区的农民起义首领杨幺,而这位义军首领极有可能与世居在常德澧县太青山(乡)的杨氏有血脉关系。义军提出“等贵贱,均贫富”的纲领道把农民起义推到了一个新高峰。几百年来杨幺被诬为勾结北齐的奸贼、被诬为匪,其实不然,看了下述括号内史书记载的文字,您应该清楚杨幺是有民族气节、有抱负的英雄,杨氏应以此为荣。(李成命辩士说杨幺,协力略地,以倾宋室。杨幺骂曰:“吾之所以倔起于阡陌,盖欲内涤瑕秽,外歼丑虏,此心耿耿,神人共知。李成逆赋,屈膝虏延,虔刘蒸民,吾切齿久矣!汝速归,毋污吾刃”。)南宋初年在洞庭湖、澧水、沅江、资水流域转战的杨幺族人极可能在以后历次战祸中迁到湘北山区避祸。
六、土家族的血型。
湖南血型分布特点与江西很接近,一方面印证了明未清初的江西迁湖南的史实,另一方面我们应该注意到一个细节,湖南的A型血比例要比江西高约2%,我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之一或许源自土家族。有资料显示在湖南的重要少数民族土家族,其A型血占:37%。
七、常德澧县太青山(乡)的姓氏多见于土家族。
太青山(乡)的姓氏有杨、张、陈、田、李,这些姓氏既是汉族常见的姓氏,也是土家族常见的姓氏。
八、相当部分常德澧县太青山(乡)杨氏先民极可能虽然经战乱,但是从来不曾离开故土。
逃避战乱是人们离开故土的主要原因。我国有史以来近代历经最大战乱莫过于造成3500多万中国人伤亡的日本侵华战争了,我父亲、母亲的家乡都曾经经历这场兵祸。
发生于1943年11月至12月的常德会战是是抗日战争时期大规模的会战之一,也是抗战以来最有意义的胜利之一,在整个抗日战争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都具有一定地位。在常德的战事是抗日战争最惨烈的战事之一,中日军队对常德的争夺一直打到1945年。大部分老百姓以逃难的方式逃避战争。据我父亲回忆日本侵华战争也波及到了常德澧县太青山(乡),当时常德澧县太青山(乡)山高林密,常有豺狼甚至老虎出没,日本兵前来扫荡,当地人只要离开村寨逃入山林,日本兵就不敢轻易进入。据当过军人的父亲回忆,日本兵抓了自己家里的猪,当场屠宰杀了吃后,有两名村民以为日本兵退去,就下山那些猪下水吃,结果被两名殿后日本兵发现,点射打死了两名村民。日军撤退以后,常德澧县太青山(乡)居民又重新回到了自己的村寨。单兵作战了能力高、灭绝人性的日本军队尚不能赶尽杀绝常德澧县太青山(乡)居民。在冷兵器时代的洪武皇帝军队更不可能赶尽杀绝那些世居世居山野,没有犯上作乱的常德澧县太青山(乡)居民。
母亲的家乡也曾经经历日本侵华战争的兵祸,外公赴缅甸作战,虽然外婆带领一家人从广东台山逃难到韶关,战后辗转到了广州,但是广东台山的很多居民一直在台山经历着战祸,从未离开过。
故土难离、生生不息,可以推断千百年来生活在常德澧县太青山(乡)的相当部分杨氏原住民从未离开过自己的故乡,他们与迁入者共同壮大杨氏家族。
九、改土归流的影响
常德澧县太青山(乡)杨氏的字辈谱众多,有的一条村竟存在3种以上不同的字辈谱。相当部分常德澧县太青山(乡)杨氏的字辈谱可上溯300多年的清朝康雍乾盛世。清朝雍正年间全国广泛地区实行的改土归流,雍正9年已基本实现废除了土司制度。改土归流可能推动了土家族杨氏族人的汉化步伐,加速提高其汉文化水平,土家族杨氏文人群体因此壮大,纷纷开始自主编写字辈谱。
十、常德澧县太青山(乡)的杨氏源流的猜想
以上的资料说明常德澧县太青山(乡)杨氏源流极有可能主要来源于祖先为汉族的土家族杨氏。根据上述情况,我尝试猜想常德澧县太青山(乡)部分杨姓氏族源流如下:
1、江西填湖广
明朝洪武年间从江西迁到常德澧县太青山(乡)的移民可能不多,江西填湖广不可能是这一地区的单一杨氏源流,甚至不可能是主流。
2、土家杨姓原住民
常德澧县太青山(乡)是土家族的聚居地,土家族杨姓估计是这一地区杨姓氏族构成的主体。
3、湖区杨姓氏族迁移
相当部分常德澧县太青山(乡)湖区杨姓氏族,为躲避战祸,向山区迁移,与当地土家族杨姓氏族、江西填湖广的杨姓氏族融合。大部分常德澧县太青山(乡)湖区的居民使用西南官话,他们可能为躲避历代战祸(包括洪武年间的战祸),从湖区就近迁入常德澧县太青山(乡)。
我认为常德澧县太青山(乡)的杨氏源流来自当地土家族杨姓原住民、常德北部湖区杨姓氏族、江西迁入杨姓氏族。这些杨姓族人融合构成了现代该地区杨姓氏族的主体。
十一、部分常德澧县太青山(乡)的杨氏源流误判的推测。
从江西迁入杨姓不可能是常德澧县太青山(乡)杨姓单一源流。推测常德澧县太青山(乡)部分杨姓氏族误会源自江西吉安的原由如下:
1、从常德北部湖区迁入山区的杨姓氏族,可能集中在江西填湖广时期迁入常德澧县太青山(乡),由于有江西填湖广的史实支持,这部分从常德北部湖区迁入的移民极有可能让后人误会为是在同时期从江西出发迁入湖广的移民。
2、明朝时期江西吉安籍宰相较多(包括杨士奇、杨廷和等),在明清两朝,人们很可能以祖籍江西吉安(宰相故里)为荣,不排除部分源流模糊的杨姓氏族移民(包括已融入汉族,自称为汉人的土家族杨姓氏族)推断自己源自江西吉安的可能。
从我儿子算起,我们家已经离开祖籍地3代了,我们的乡情、血缘正在不可避免地被稀释。在物理距离上,我们离我们的祖籍太青山,已经渐行渐远了。人是不能忘记过去的,忘记过去等于背叛,因此我尽可能多地把祖先的历史捡回来,尽管有些我或许捡错了。为挽救一些即将磨灭的记忆(尽管记忆终将消逝),我撰写了此文,算是立此存照吧。
我是一个离开祖籍地的杨姓小字辈,对家族源流确实知之甚少。尽管我本着溯本清源,弄清自己家族源流之心,尽可能在网上搜集客观资料,用心地撰写本文,但缺乏深入调查研究,资料掌握也不全面,本人知识水平相当有限,本文或许存在大量谬误和胡乱猜想的地方,权当抛砖引玉,恳请大家批驳、指正。
以下引用网上资料:
石门县各姓氏共401姓。以土家族为主体的姓氏,上万人的有覃、陈、王、唐、向、黄、伍、郑8个姓,千人以上的有吴、文、邓、丁、曾、盛、万、夏、邢、柳10个姓。另外,同姓不同民族的主要有:李姓土家族12666人,张姓土家族12418人,田姓土家族3132人,彭姓家族1589人。
族谱是封建社会注重家庭世系的结果和表现之一。族谱本来是记录宗法大家族血缘系统的,但后世无论大家小族,大多修谱。因此,族谱是我国传统家庭文化中一项重要内容。族谱内容是记录本家族世系,从先祖一直到当世人,分辈记录,明确族人间的关系,。在族谱中,全面记载一段时期内一个宗族父系亲属的全部人口姓名,生卒年月日时,所有同姓人,都按辈排列,不分贵贱尊卑,只对显赫人物有专门详细的生平事迹介绍。每部族谱,都有该姓姓氏来源、分支繁衍、世代迁徙的历史资料,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考察价值。
对上述引用的两段以土家族为主体的姓氏的描述我存在疑问,我在《2013湖南常德高考享受少数民族优惠加分考生名单公示【二】》中发现土家族杨姓考生竟多达41位,都可以组成一个班了,周姓也不少,可推测周、杨两个姓氏在湖南省石门县的土家族人口是很多的,应该有近万人,只不过可能由于汉化的原因,周、杨两个姓氏在湖南省石门县的土家族没有占该姓氏的主体地位。
综上所述,我的认为在湖南省石门县,周、杨是土家族的姓氏,而且是大姓氏。邱姓有可能是土家族姓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