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洋兴叹出自,望洋兴汉的作者是?
“望洋兴叹”出自《庄子·秋水》,作者是庄子。
望洋兴叹的故事内容和寓意是什么?
望 洋 兴 叹
望洋:仰视的样子。兴:产生。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亦作“望洋而叹”。
近义词:爱莫能助、无能为力、鞭长莫及
反义词:目空一切、妄自尊大
出处
《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译文:
《庄子·秋水》:“于是,河伯才改变了他的神态,茫然地抬头对北海若(北海之神)感慨地说:俗语说:‘自以为知道很多道理,没人能赶上自己了。’这正是说我呀。”
故事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黄河里有一位河神,人们叫他河伯。河伯站在黄河岸上。望着滚滚的浪涛由西而来,又奔腾跳跃向东流去,兴奋地说;“黄河真大呀,世上没有哪条河能和它相比。我就是最大的水神啊!”
有人告诉他:“你的话不对,在黄河的东面有个地方叫北海(今为渤海),那才真叫大呢。”
河伯说:“我不信,北海再大,能大得过黄河吗?”
那人说:“别说一条黄河,就是几条黄河的水流进北海,也装不满它。”
河伯固执地说:“我没见过北海,我不信。”
那人无可奈何,告诉他:“有机会你去看看北海,就明白我的话了。”
秋天到了,连日的暴雨使大大小小的河流都注入黄河,黄河的河面更加宽阔了,隔河望去,对岸的牛马都分不清。这一下,河伯更得意了,以为天下最壮观的景色都在自己这里,他在自得之余,想起了有人跟他提起的北海,于是决定去那里看看。
河伯顺流来到黄河的入海口,突然眼前一亮,海神北海若(北海之神)正笑容满面地欢迎他的到来,河伯放眼望去,只见北海汪洋一片,无边无涯,他呆呆地看了一会儿,深有感触地对北海若说:“俗语说:‘自以为知道很多道理,没人能赶上自己了。’这正是说我呀。而且,我还曾经听说过有人贬低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节义,开始我不相信。现在我看到你的浩瀚无穷,如果我不到你的面前,那是多么危险,我将会永远被有见识的人讥笑了。”
海神北海若说:“井底的蛙,不能跟它谈海之大,因为它被狭小的生活环境所局限;夏天的虫,不能跟它谈冬天的冰,因为它受到气候时令的限制;知识浅陋的曲士,不能跟他谈大道理,因为他被拘束于狭隘的教育。现在你走出了水崖河岸,看到了浩大的海,才知道你的鄙陋,你才可以同我谈论大道理了。”
成语“望洋兴叹”就是来自这个典故,字面意思是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这个典故寓意深刻,意在告诉我们,做人不要狂妄自大,更不能好高骛远,那种坐井观天、夜郎自大的想法和做法实在要不得。要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望洋兴叹?
望洋兴叹这个成语出自《庄子·秋水》。
有看过山海经这部书的朋友吗?
一本地理书:开局一颗血蛋,进化全靠吞
“开局一颗血蛋,进化全靠吞。”被这类刷屏的广告洗脑多了,就会产生一种《山海经》是一本只适合中二少年看的古代科幻类yy小说。
事实恰恰相反,早在1983年,我国就已经齐聚一群顶尖历史学家组成了“中国山海经学术讨论会”,这群人也并不是想象中的吃闲饭,聚在一起闲扯家常,而是专门研究山海经时期的地理坐标情况。
也就是说,在这一批顶尖历史学家眼里,《山海经》中的一切都是真实存在过的。他们想做的,就是看看时隔千年,还能不能找到书中山峦、异兽的原型。
招摇山,是《山海经》中记录的第一座山,所谓枪打出头鸟,一众历史学家便拿他开了刀。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还真的查明了招摇山的原型——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在学术报告上标明,《山海经》中的招摇山,就是如今广西桂林新安县的猫儿山。
具体《山海经》中不中二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问,毕竟没玩过全网刷屏的游戏,但可以确认的一点是,《山海经》在上古时期的价值,更偏向于一本地理+人文的百科全书。
扒一扒《山海经》志怪小说,这或许是大多数人对《山海经》的第一印象,通常大家都只是以旁观者的角度单方面认为这本书很神奇,加上古文方面的语言障碍,劝退了大多数人,往往书的目录都没有翻开就已经望而却步了。
《山海经》,据传先秦时期全书共22篇,现存仅18篇。然而仅这现存的18篇中,便记载了40余个国家,550座山,300多条水道,100多位历史及神话角色,400余种异兽,累计三万一千多字。
全书可以分为四大篇章,其中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阅读顺序可以篇章为引。
《藏山经》:群魔乱舞的地方藏山经共五篇,即《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看名字便知道主要讲的是山峦的那些事儿。
观读顺序为南——西——北——东——中,可以理解为跟随作者的脚步兜了一圈儿。
且看《南山经》,就如同蓝精灵里面歌词唱的,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有一群黑森林~
行文可谓是中规中矩,如同探险队长手中的地图一样,专门来规避和告诫,在这个世界中隐藏了诸多危险,哪能去,哪不能去,啥能吃,啥不能吃。
其中大家耳熟能详的异兽——九尾狐,便是出自于《南山经》中的青丘山。
共工、伏羲、女娲等等这些上古大神,都是标配了一副龙首人面,在《藏山经》中祭祀的场景中多有出现。
《西山经》行文同《南山经》,如今最常耳闻的和天帝干仗、帮共工打黄帝的钟山山神烛龙便是出自于此。
至于为什么烛龙会和天帝闹矛盾,那是因为烛龙的儿子鼓,因犯错遭到了天帝的诛杀,虽然后来从龙首人面幻化成了鹰首人身活了过来,但这梁子反正是结下了。
钟山之旁便是天帝的老巢——昆仑山,这也进一步方便了烛龙和天帝这一对欢喜冤家随时搞事情。
再旁边便是玉山,专管天界刑法的西王母之居所。
《北山经》中最出名的莫过于多何罗之鱼了,一个头十个身子,像极了八爪鱼。
《东山经》最出名的是姑射山,庄子逍遥游中的女仙人便是出自于此。
最后的《中山经》可谓是个风水宝地,历儿山上有吃了不忘事儿,比脑白金还好使的彎树;渠猪山上的豪鱼谁吃谁知道,专治白癣病。
各种奇珍异兽多在《中山经》的范畴内,而也就是这里,聚集了大量的仙二代。
《海外经》:守护神,请认准乘二龙《海外经》分四篇,即《海外南经》、《海外西经》、《海外北经》及《海外东经》。
观读顺序和《藏山经》一样,也是南——西——北——东,唯独少了一个中。
《海外南经》中有两位老熟人,一个是擅于咔咔射箭的羿,一个是擅于嗷嗷玩火的祝融。
其中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兽身不等同龙首,所以不算天神,即使骑着两条龙,也充其量只能算个伪神或者是天神的小跟班。
《海外西经》中最有意思的是三身国,这里的人都是三个身子;巫咸国则是专门和天神对话的巫师国,而那个被天帝杀掉的刑天,就被葬在了此处的常阳山下;还有一个以长寿出名的轩辕国,只是该国的人都长着蛇的身子。
《海外北经》也有两位老熟人,一个是爱搞事情的共工,还有一个是没事追太阳玩的夸父。
《海外东经》中有我们常听到的太阳所在的扶桑神树,也是盗墓类小说绕不开的话题,这里有着鸟身人面的守护神——句芒,也是骑着两条龙。
由此可见只要被天神认可就有权骑龙,还能赐予神力,正所谓骑着龙的强(骑得隆冬强)。
《海内经》:一个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外面围了一圈儿《海外经》,里面自然就有了一层《海内经》,这里也比较适宜人类这种生物居住。
如同《海外经》一般,分为南、西、北、东四经,观读顺序也同《藏山经》、《海外经》一样为南——西——北——东。
《海内南经》中奇异的事儿比较少,人类也都多少有了些人的样子,但多少还是有些古怪。
枭阳国的人长着人的面孔和长长的嘴唇,肤色黝黑且长着黑色的长毛,如同没进化成人的黑猩猩。
《海内西经》类似于《海外西经》,开明国有着专门和天神们唠嗑对接的开明六巫,他们手里还有着秦始皇梦寐以求的长生不老药。
昆仑之墟的守护兽——开明兽,便是这个国家的特产。
《海内北经》和《海内东经》几乎与对应的藏山经、海外经完全相似,此处不再赘述。
《大荒经》:一个离奇的地方分四篇,即南、西、北、东,怪事丛生,记叙的也比较错综复杂。
《大荒南经》中有着整天吃米饭的迎民国,也有整天吃不死树的不死国。
让儿时的我们趋之若鹜的大人国和小人国,便是出自于《大荒东经》。
玄幻小说中常见的巫山玄蛇,让人不明觉厉的蜮人,五彩之鸟的狂鸟,西周集团的创始人姬,海贼王里赤犬的原型等等都是出自于此。
笔炮君说纵观《山海经》,它更像是一部古人想象出来的作品,将一部分现实虚拟化,又将一部分想象真实化,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之所以流传至今,正是因为它能给现实提供无限的灵感。
当然,满是奇珍异兽的《山海经》,也可以算是一本食谱。
关注@笔炮君,我们一起吃香的喝辣的,唠更多有趣的嗑儿~
望背兴叹什么意思?
是 望洋兴叹 吧,望洋是仰视的意思。出自《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不管是什么,这个词的意思应该是形容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望洋:仰望大洋。兴:多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