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宪,清朝搞了140年的皇家打猎活动?
清王朝是由满洲贵族建立,满蒙贵族联合执政的政权,由于满蒙民族都是出自森林、草原地区的游牧民族,这些民族在历史上都是善骑射、好打猎的民族,尤其是在取得全国政权之后,满洲贵族为了使子孙后代永远保持尚武、善骑射这种满洲人的传统,遂举办了这种皇家围猎活动,在清朝,这种官方举办的围猎活动有个著名的名字“木兰秋狝”。由于顺治时期清朝尚未完成对全国领土的统一,所以,实际上木兰秋狝是开始于康熙初年,经过雍正时期,在乾隆时期达到鼎盛,最终在道光时期被废除。
木兰秋狝实际上是由清朝官方举办的一场旨在检阅满洲宗室亲贵骑射武功的阅兵活动,同时历任清朝皇帝也在木兰秋狝时召见蒙古各部落亲王,商议蒙古各部事务。最初,康熙设置围猎是为了检阅诸位皇子们和八旗子弟的骑射和习武能力是否退化,因为清朝就是马背上打下来的天下,满洲人骨子里流淌着尚武的本性,所以定期检阅可以起到抵御骄奢颓废等恶习的侵扰,做到居安思危,常备不懈。还有一点就是为了和蒙古诸部保持亲密关系从而达到一种震慑的作用。
这种延续了一百四十年的围猎活动最终在道光时期被取消,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举办围猎耗资巨大:众所周知的是,举办这种大型的围猎活动,实际上是耗资巨大的,康熙时期,木兰秋狝地区人烟稀少,水草丰美,野生动物数量巨大,但是到了道光时期,由于人口数量加剧和过度的狩猎,以至于围场之内已经鲜有各类野兽出没,清政府不得不设置专门机构来饲养野兽,况且,举办一场围猎活动从准备、出发到接待、善后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冗长的过程,这种繁琐和冗长在开销方面更体现的淋漓尽致。康乾时代,清政府财政收入充盈,自然不会觉得这种开销是负担,但是到了道光统治时期,鸦片的流入导致国内白银外流严重,加之内忧外患频起,清政府已经无力举办这样耗资巨大却徒有虚名的活动了。
二、满洲贵族汉化加剧:康熙皇帝举办木兰秋狝时的最初宗旨是检阅皇室子弟和八旗亲贵的武功骑射能力,防止满洲贵族在进入汉族统治区域之后丧失了本民族固有的传统和习俗,实质上是为了保持本民族的尚武精神和骑射传统。但是清朝到了道光皇帝在任时,宗室子弟的八旗贵胄们经历了100多年的汉化过程,很多满洲人早已经丧失了骑射的能力,一些人甚至于连弓箭都无法拉开,更不要说是纵马驰骋了。
三、蒙古各部作用减弱:蒙古各部在清初的政治上曾经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康熙皇帝举办木兰秋狝,其中一个目的也是在围猎的过程中召见蒙古各部首领,向其询问部落事宜以及行封赏之事,此阶段,蒙古各部落对于清朝的政治和边疆稳定,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到了乾隆以后,随着准格尔部的被征服,清朝已经彻底完成了对境内各敌对势力的征服,蒙古各部落重要性因此下降。
四、内忧外患无暇围猎:诸如木兰秋狝这种大规模的官方围猎活动,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那就是彰显清王朝国力强大,盛世太平之意。但是道光时期,清朝早已经没有了盛世的景象,内忧外患的加剧让道光皇帝一筹莫展,焦头烂额,终日为朝政事务搞得心烦意乱的道光皇帝哪有举办围猎这种闲情雅致。
历时近一百五十年的木兰秋狝随着清王朝的兴盛而展开,最终又因为清王朝的衰落而谢幕,一个官办活动的由盛而衰,实际上反映的就是一个王朝的由盛而衰。
原创:历史课课代表
恪守还能组什么四字词?
恪守成宪[ kè shǒu chéng xiàn ]
基本解释:恪守:谨守。谨守既定的法令,毫不通融。
【出自】:《元史·完泽传》:“元贞以来,朝廷恪守成宪,诏书屡下,散财发粟,不惜巨万,以颁赐百姓,当时以贤相称之。”
【示例】:要发展,就不能~,墨守成规
例句:要发展,就不能~,墨守成规。
出处
《元史·完泽传》:“元贞以来,朝廷恪守成宪,诏书屡下,散财发粟,不惜巨万,以颁赐百姓,当时以贤相称之。”
反义词:目无王法
乾清宫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
乾清宫代表天子居住的地方,与之相对的是坤宁宫,是皇后居住的地方,不过从雍正开始,清朝的皇帝一般居住在乾清宫西侧的养心殿。乾清宫既然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它也是皇权的象征,慈禧是垂帘听政,终其一生,虽有实质上的行使皇权,但是她没有称皇帝号,肯定不会在代表皇权名义象征的乾清宫处理政务。
一、从慈禧和慈安在同治皇帝时期垂帘听政的前后经过来看,她没有称皇帝号的意图1.打倒政敌,为确保权力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开始垂帘听政。根据《清史稿·慈禧传》所记载,慈禧生于1835。1861年七月,清文宗咸丰皇帝去世的时候,慈禧26岁,她与孝贞皇后慈安并尊为皇太后。当时,载垣、端华、肃顺等受命辅佐清穆宗同治皇帝。九月,慈禧联合奕䜣等,用罪名将载垣、端华、肃顺处死,然后用同治皇上的名号让诸位王公大臣上奏垂帘听政的各项制度、仪式安排。
以上旨命王大臣条上垂帘典礼。1861年,农历十一月,慈禧等自导自演地用同治皇帝的名义让两宫太后在乾清宫的西侧宫殿养心殿垂帘听政。
(慈安皇后)
2.慈禧明确讲到,她一定会归还皇帝亲政的权力
慈禧和慈安太后在垂帘听政的第一天就下谕旨说:
“垂帘非所乐为,惟以时事多艰,王大臣等不能无所禀承,是以姑允所请。俟皇帝典学有成,即行归政。”在这个谕旨里面,两宫太后明确指出,垂帘听政本不是她们的本意,无奈皇帝年幼,祖宗的大事为重,她们垂帘听政是为了让大臣们的心安定下来,确保清王朝权力体系的平稳运作,等同治帝可以独当一面了,她们赶紧归还同治皇帝让位的权力。
事实上,慈禧和慈安践行了归政的诺言,在1873年二月,归政于同治帝。
(同治皇帝)
3.从慈禧垂帘听政的程序和政绩上来看,她们对待皇权的态度是谨慎有加的
慈禧和慈安垂帘听政的程序,处处体现了她们以先帝和同治帝的皇帝权威为基础,而不是她们个人的专断威权。看她们垂帘听政的程序:
大臣上奏的章奏,两宫太后看完后,提出回复的大概意见,然后交给军机处大臣拟写旨意,第二天把写好的旨意呈交给两宫太后。两宫太后确定所撰写的旨意没有问题了,用咸丰皇帝赐给她们的“同道堂小玺”盖上小章,用同治皇帝的名号发布出去。从这里可以看出,慈禧垂帘听政的过程,是对皇权心怀虔诚的,处处尊崇咸丰帝和同治帝的皇帝权威。
从两宫太后垂帘听政的实际举措和效果上来说,她们是兢兢业业地做出了一些成绩的。
她们采纳了御史徐启文的建议,让各位大臣对时事政治,提出批评意见,但说无妨;她们采纳御史钟佩贤的建议,崇尚节俭,重视风俗教化和法典制度;她们采纳御史卞宝第的建议,赏罚公平,整顿吏治,大力采用人才。
(慈禧)
她们做了一件让天下人明确“她们不擅权,而只是辅佐同治皇帝治理国家的心志”的事情:
命内直翰林辑前史帝王政治及母后垂帘事迹,可为法戒者,以进。就是说,她们要对历代那些引以为戒的教训好好地吸纳,这肯定包括武则天从垂帘听政到登上皇帝位那些杀儿子、囚禁儿子、武家人专政的反面教训,慈禧和慈安明确表示要以这些反面的事例为底限,表明了她们无意于皇帝称号的心志。
在她们垂帘听政期间:
两太后同心求治,登进老成,倚任将帅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事、云南和陕西之乱都被平复了下去。
(太平天国运动)
二、从慈禧在光绪皇期间的垂帘听政来看,慈禧仍旧没有僭越皇帝的称号1.公告天下人,自己的心思在处理政务,不是在称皇帝号
同治皇帝亲政不到两年,在1874年十二月去世,两宫太后策立四岁的清德宗光绪皇帝上位,两太后又开始了垂帘听政。她们同样下了谕旨,用实际行动表明了她们没有被权力奢华所迷惑,对于僭越皇帝称号这件事,她们是不会犯糊涂的,她们的心思还是在辅助皇帝治理军国大事上:
她们在谕旨上说,一是皇帝年幼,我们不得已而垂帘听政。现在民生多艰、水旱频仍,大臣们应该抓紧上奏那些对现实问题有立竿见影效果的措施。二是提倡从皇宫带头,厉行节俭,爱惜民力,‘’浮丽纷华,一切不得上进。”三是要求官员们体恤百姓,询问百姓意见,清理民间官司,救济贫困户,维护社会治安,加强国家武备。四是严明纪律,她们采纳了御史陈彝的建议,罢黜了南书房行走、侍讲王庆祺的职位;采用御史孙凤翔的建议,罢黜了总管内务府大臣贵宝、文锡的职位;把宫中不守法的太监,流放三人去守护边疆,杖打了四人。
一时宫府整肃。(光绪皇帝)
2.从再选穆宗嗣子继承皇帝大统这件事来看,慈禧仍旧没有自己做皇帝的心
光绪继承皇帝的第五年,1879年,吏部主事吴可读在同治皇帝的陵墓前自杀,他留下了一份奏折,希望以后把皇帝的位置让同治皇帝的嗣子继承。
在中国封建宗法家族制度下,男子无子者可以选定同宗辈分相当的男性为嗣子,以传宗接代、承继祖业,此即为立嗣或"过继"。承继人称为嗣子。嗣子取得嫡子的法律地位,有继承宗祧、继承遗产的权利。同治皇帝活了19岁,他还没有留下自己的孩子,当然也没有为他选定嗣子,他的皇帝位置是被慈禧和慈安选中的光绪皇帝继承了。
慈禧和慈安让众大臣商讨吴可读遗留的奏折,对于选出同治皇帝的嗣子来继承光绪皇帝的位置,大家理所当然的觉得很荒唐,都纷纷请求慈禧不要再讨论这件事。
慈禧下了谕旨:朝没有明确的立定太子的制度,吴可读的请求与我们的家法不合。光绪皇帝你牢牢记住穆宗皇帝的托付,将来谨慎的选择一个贤能的人作为穆宗的嗣子来继承皇帝的位置吧,咱们要遵照祖宗的成宪来做事,“示天下以无私”。
(乾清宫的龙椅)
从以上慈禧公开讨论为穆宗选立嗣子、而且表明自己的态度的这样一件事情上来看,慈禧是没有自己做皇帝的心的,她仍然只是要辅佐和监督年幼的皇帝处理军国大事。
3.慈禧自己一人垂帘听政,大权在握,仍然坚持再三归政于光绪皇帝
1881年4月8日,慈安太后去世。
孝贞皇后(慈安)既崩,太后(慈禧)独当国。1887年,慈禧太后准备在来年归政给17岁的光绪皇帝,醇亲王奕䜣及各位王公大臣纷纷奏请慈禧太后仍然训政数年,光绪皇帝也再三恳求,慈禧太后才同意。
大臣们请慈禧太后给自己加上一个尊贵的皇太后称号,慈禧坚决不允许。从这里可以看出,慈禧是一个很注重名分礼教的人,尊贵的皇太后名号都坚决不要,她肯定不会在没有皇帝称号的情况下,去象征皇帝身份的乾清宫去处理政务。
(慈禧居住的养心殿)
1889年,光绪皇帝举行了婚礼,在这年的二月,慈禧太后归政于光绪皇帝。御史屠仁守请求慈禧太后在归政后,仍然去披览章奏,裁决施行。慈禧太后认为绝对不可以,她说:“垂帘听政,本来就是万不得已的举动。我考虑到前代历史上的那些垂帘听政的流弊,特意及时归政。归政后,只允许醇亲王暂时给我汇报下军国大事,这并不是制度,我的本意是不能让训政没有个完”。
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后,慈禧太后斥责屠仁守
乖谬,夺官。以上表明,慈禧太后的内心还是希望皇帝本人能够担负起亲理军国大事的重任,皇帝就是皇帝,皇帝就是要在乾清宫处理军国大事,她这个皇太后就该住在乾清宫西侧的养心殿。
九年后,1898年,恭亲王奕䜣去世,面临列强对清帝国的步步压迫,光绪帝想变法救亡,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的意见相反,当时拥护光绪皇帝和拥护慈禧意见的两派人马水火不容,在这一年的八月,慈禧太后为稳定局势,从颐和园还宫,又开始了训政生涯,她让光绪皇帝居住在瀛台养疴。
1899年十二月,慈禧立载漪的儿子溥儁为同治皇帝的嗣子,准备继承光绪皇帝的位置,这表明,慈禧还是尊崇皇帝的位置,她自己并没有亲自当皇帝的心志。只不过,让爱新觉罗·溥儁(jùn)做皇帝,此举遭到众人的纷纷反对,慈禧只好作罢。
(瀛台春色)
三、慈禧的晚年,因为光绪的孝心居住在颐和园等地方,而不是乾清宫光绪皇帝为了表达自己的孝心,他精心修葺了颐和园,希望慈禧能够在颐和园颐养天年。
其实早在同治皇帝的时候,同治皇帝就想整修清漪园,让慈安和慈禧两太后居住在风景优美的清漪园里面,可是一直没有实行。光绪觉得万寿山大报恩延寿寺在清漪园里面,他想效仿清高宗乾隆皇帝孝顺自己的母亲圣宪皇后那样,也在万寿山大报恩延寿寺为慈禧太后祝寿,于是大修了清漪园,并更名为颐和园,1887年,慈禧太后归政后,就居住在这里。
十月十日是慈禧太后的生日,光绪皇上率领王公大臣为慈禧在颐和园祝寿,从此成为常例。1894年是阴历甲午年,这年的十月初十,是慈禧太后六十岁生日,光绪皇帝准备在颐和园为慈禧太后祝寿,他准备仿照康熙、乾隆年间的成例,自乾清宫到颐和园,凡是经过的地方,都设彩棚经坛,举行庆典,不过,最后,因为日本对大清藩属国朝鲜的入侵而作罢。
(颐和园一角)
中日甲午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告终,光绪帝决心通过维新来改变积贫积弱的清帝国,维新派势力蠢蠢欲动,有传言说他们准备围攻颐和园劫持慈禧太后。1894年农历八月,慈禧太后只好从颐和园还宫,重新训政。
史载, 1894 年 11 月 7 日 ( 即阴历十月初十 ) ,慈禧的 60 大寿,只是在宁寿宫中黯然度过的。四、国家混乱,连北京城都难以居住,更不用说在乾清宫处理政务了1900年,义和团事变,英国等十国之师攻临北京,慈禧太后只好从德胜门经过宣化、大同,八月份在太原驻扎,九月,到了西安,1901年八月,慈禧太后从西安出发,经过开封,十一月回到了北京。
国家混乱到这样的程度,光绪皇帝和慈禧皇帝连北京城都住不下去了,还谈什么乾清宫处理政务。
回北京后,光绪皇帝住在瀛台养病,慈禧太后很后悔她和光绪皇帝之间的母子(姨妈和外甥)关系的嫌隙。在这期间:
太后屡下诏:“母子一心,励行新政。”(载沣)
农历1906年七月,下诏预备立宪。
农历1908年十月二十日,病中的慈禧太后授令醇亲王载沣为摄政王。二十一日,光绪死在瀛台,慈禧太后立宣统皇帝溥仪为正统皇帝,即日起,慈禧也被尊为太皇太后。二十二日,活了七十四岁的慈禧太后去世。
慈禧太后被尊谥为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太皇太后,这也是她被尊为太皇太后之后累加的尊号。生前,她只享用了这个尊号一天的时间。
四年后,大清帝国灭亡,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帝制统治再也不被承认。
从上面可以看出,慈禧太后一生的骄傲在于她有一个做皇帝的亲生儿子同治皇帝,这也是她垂帘听政取得最为辉煌的政绩的时候,等到她在自己的外甥光绪皇帝那里垂帘听政的时候,她已经和大清帝国一样的逐步迈向了晚年,血缘关系上的嫌隙、政局的混乱、国力的衰落终于结束了大清帝国,乾清宫的皇权标志在现实意义上便一去不复返了。
(乾清宫内悬挂的“正大光明”四个大字)
总之,慈禧太后没有称皇帝的意图、行动和最后的结果,她是一个如此看重实际的太后,又是一个维护封建礼法的太后,她称如果称皇帝号,既僭越爱新觉罗皇家礼教,又违背她的性格顶着一个篡位的虚名和骂名,这注定了她不会在乾清宫这种代表皇帝处理政务、容易招致舆论议论的地方,在招摇过市、明目张胆地垂帘听政。
恪能组什么词?
组词:
恪守 恪尽职守 恪守成式 恪守成宪 恪勤匪懈 廉恪 备恪 恪遵 严恪 恪居 恪言 恪勤 恪虔 恪礼 恪酢醍懂 兢恪 恪恭 恪守妇道 祗恪 谦恪 俨恪 三恪 诚恪 恪尊 恪顺 清恪 共恪 不恪 恪懃 恪守孝道 恪敏 勤恪 恪守己见 恪守成规 虔恪 谨恪 敬恪 恪忠 陟恪 恪固 恭恪 允恪
如何评价高拱这个人?
提到大明首辅高拱,很多人都不太喜欢。因为此人脾气火爆,看谁都不顺眼,怼完了严嵩怼徐阶,怼完了徐阶怼张居正,搞得内阁中的气氛剑拔弩张。而且,他也耍过不少的手腕,基本上阴谋和阳谋都没少用。
但是,笔者不得不强调一点,正是由于如此“豪横”和“另类”的高拱,在把内阁搞得鸡飞狗跳之际,却把大明治理得四海肃清,出现了难得的复苏迹象。可以说,高拱虽不如张居正那样进行了励精图治的改革,可也以极大的热忱进行了尝试。
由于遭到无休无止的原文抄袭,文史不假只能在来源于网络的图片上附加水印,实属无奈之举,如有侵权联系删除。在此声明,本人发文只在“百家号”和“头条号”这两个平台,文章如果出现在其它任何平台,皆属于无耻的剽窃行为!
自诩为仙人降世的嘉靖皇帝,因为平时嗑药太多而终于“得道成仙”了。之后,太子朱载垕登基称帝,继续任用徐阶担任内阁首辅,史称为明穆宗。
虽然生于皇家,但是朱载垕生活得并不幸福,因为生母杜康妃失宠,他从来就不被老爹嘉靖帝所待见,活得有些窝窝囊囊和唯唯诺诺。等到兄弟们死得就剩他自个儿了,嘉靖只得册封他为太子。
在此期间,若不是因为身边有高拱这样的师傅悉心教导和鼓劲打气,朱载垕或许早就崩溃了。等老爹驾崩后,他终于熬出了头,成为了大明王朝的第十二位朱皇帝。
或许,朱载垕当替补的时间实在是太久了,心里遭受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了,猛然间让他上场踢主力明显不适应。在位短短六年,他就领了“盒饭”和“庙号”,以三十六岁的“高龄”下去找他老爹去了。
明穆宗在位的时间很短,远不如他老爹嘉靖和他儿子万历。但是,围绕他所发生的精彩故事却一点也不少,接下来我们着重聊一聊与他关系最为密切的高拱高师傅。
高拱(1513年——1578年),字肃卿,号中玄,河南开封府新郑人 。他的祖上原本是山西人,为了躲避元末明初的战乱才迁徙至河南的开封,从此以后在此定居繁衍。
高拱的父亲名叫高尚贤,是一名饱读诗书的进士,历任山东按察司佥事和陕西按察司佥事等职,最高官至光禄寺少卿。他为官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因为没有关系和背景而得不到重用。
出生在官宦人家,高拱自然很小就开始接受正统的封建教育。而且,得益于良好的遗传基因,他“五岁善对诗,八岁诵千言” ,成为了当地一名不折不扣的神童 ,成为了所有人口中那个“别人家孩子”。
1530年, 十七岁的高拱通过了河南的乡试,成为了一名举人。这个成绩虽然足够牛,但要是比起他的两个“死对头”徐阶和张居正来,就差了那么一些。
而且,高拱科举之路的坎坷远不只此,之后的经历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中举以后,他在之后的进阶考试中竟然屡屡碰壁,数次名落孙山,整整蹉跎了十一年的时间才通过了会试,取得了明朝官场的“入场券”。
通过会试后,高拱依例被授予了翰林院编修的职务,开始在此苦哈哈地排队等空缺。因为翰林院人数众多,这种排队既要靠耐力,还要靠机遇。
当时,嘉靖帝已经通过“大礼议之争”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彻底打服了所有的“异见者”。之后,他彻底沉溺于道教而无法自拔,整日就是占卜、炼丹、祭天、打卦、设坛……。尤其是,他对于青词已经到了痴狂的程度,凡有大事必定借此向上天祝祷和“请示”。
那么,什么是青词?根据《翰林志》记载:
凡太清宫道观荐告词文用青藤纸,朱字,谓之青词。
通俗讲,青词就是道教中向上天进行祝祷和祈福的一种华丽骈体文。因为用朱笔誉写在了青藤纸上,故而得名“青词”,也叫作“青章”。
在嘉靖皇帝朱厚熜看来,这俨然就是自己和上天进行灵魂交流的工具,是自己“仙人降世”的强有力证明。久而久之,这也逐渐成为了当时官员们获得升迁的不二捷径,之前的首辅们比如夏言、顾鼎臣、严嵩和徐阶等人,都是通过青词起势发家的。
作为在政治上有想法的人,高拱自然不能忽视青词。为了引起嘉靖的注意,他也加入到了撰写青词的大军之中,尽管内心不甚情愿,可也不得不如此。
基本上,高拱的青词或许比不上李春芳和顾鼎臣,但也绝对是拿得出手的。经过几年的拍马屁,他终于在排队中被叫号了,担任了翰林院的侍读学士。
时日不久,嘉靖的皇三子裕王朱载垕准备开邸受经。作为侍读学士,高拱终于应聘成功了,成为了朱载垕的师傅。这次选择,犹如是一次押宝,一次豪赌,彻底影响了高拱今后的人生历程。
当时,明朝的政局非常复杂,太子朱载壡已经过世两年多,但嘉靖帝却一直都没有再次立储。在仅存的两个皇子中,裕王年长一些,按理说应该被册立为太子。不过,由于他的生母杜康妃久已失宠,所以嘉靖更喜欢景王多一些。
很明显,裕王的身份非常尴尬,成为新帝的可能性不大。在这种背景下,高拱成为裕王的师傅的确冒了很大的风险,相当于把自己的后半生押在了裕王的身上。
从此以后,高拱全身心地培养朱载垕,不断增强他的信心,树立争储必胜的决心,两人形成了亦师亦父的密切关系。几年后,高拱在裕王府授业期已满,依例升任了太常寺卿。
高拱离开裕王府以后,裕王发现自己已经离不开高师傅,两人的联系依然非常紧密。据《明史》记载:
高拱去职后,府中事无大小,必令中使往问。
1565年,裕王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因为自己继位的唯一障碍景王朱载圳突然过世了。闻讯后,高拱差点儿笑出声来,因为他深知自己的政治押宝对了,前方将会是一片坦途。
果然,首辅徐阶很快举荐高拱入阁参预机务,成为了一名内阁阁臣,进入到了权力的中枢地带。当时的嘉靖,已经长居西苑而久未露面,徐阶身为首辅,也只好长时间待在西苑值班,内阁的日常事务就落在了高拱和李春芳的身上。
1567年,嘉靖皇帝终于“得道成仙”了,终于走完了自己传奇而又昏庸的一生。作为首辅,遗诏自然由徐阶来起草,他以朱厚熜自己的名义将自己骂得狗血淋头,几乎就是一份不加掩饰的罪己诏。引用《嘉靖遗诏》中的一段内容:
朕以宗人入继大统,获奉宗庙四十五年。乃兹弗起,夫复何恨!但念朕远奉列圣之家法,近承皇考之身教,一念惓惓,本惟敬天助民是务,只缘多病,过求长生,遂致奸人乘机诳惑,祷是日举,土木岁兴,郊庙之祀不亲,明讲之仪久废,既违成宪,亦负初心。迩者天启朕衷,方图改彻,而据婴仄疾,补过无由,每思惟增愧恨。
在朱载垕继位后,他虽然继续任用徐阶为首辅,但却在着力扶持自己的恩师高拱。而仗着新皇帝的倚重,本就脾气不好又盛气凌人的高拱更加不含蓄,索性将自己的性情发挥到了极致,见谁怼谁,就连有恩于自己的首辅徐阶也不放在眼里。据《明史·高拱传》记载:
阶虽为首辅,而拱自以帝旧臣,数与之抗,朴复助之,阶渐不能堪。
徐阶是地道的老江湖了,他久居内阁早就见惯了大风大浪,立即开始进行危机公关。在他的授意下,御史们开始声势浩大地弹劾高拱,骂得那是千奇百怪,五花八门,甚至连他青年时期的花边新闻都翻了出来。
明穆宗眼见自己的师傅有难,有些看不下去了。于是,他在廷议时委婉替高拱辩护了几句,说高老师没有那么的不堪,或许存在什么误会吧。这下,局势彻底失控了,群臣弹劾高拱的声浪更加高涨,丝毫没有退潮之意。
明朝就是这样的一个奇葩王朝,朝臣之间可以互相弹劾,甚至可以互相谩骂,只要朱皇帝不表态,逐渐就能恢复到平静状态。但是,如果朱皇帝出面偏袒其中的任何一方,那事态就严重了。
面对铺天盖地的弹劾奏,高拱直接就崩溃了。他虽然历来豪横,可实在被骂得无力还嘴了,索性“惹不起,躲得起”,赶紧递交了乞退疏后辞官归乡了。
先后斗败了严嵩、高拱等绝世高手,身为首辅的徐阶也累了,想休息下来享受一下胜利果实。于是,他主动递交了辞职信,同时推荐由李春芳接任首辅一职。
当徐阶辞职的消息传到高拱耳中时,他赶紧给自己的学生皇帝朱载垕去信一封,表达了想要重新复出的愿望。果然,明穆宗没过太久就下旨召回高拱,继续在内阁中任职,排在首辅李春芳之后位居次辅。
李春芳是老实人,能力也并不出众,他深知自己不是高拱的对手,于是很快辞职腾出了内阁首辅的位子。不出意外,高拱正式成为了下一任的内阁首辅。
成为首辅后,高拱在自己学生的强力支持下,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革新举措,比如减免赋税,安抚流民,整顿军务等等。才短短几年功夫,他的改革就初现成效,更加巩固了自己的地位,于是脾气更大了。
当时,唯一还能与他勉强共事的就只剩下张居正一人。张居正是徐阶的学生,也不断得到徐阶的提携,但他与高拱很早就有往来,在国子监任闲职时就是朋友。
不过,当年在嘉靖帝过世后,首辅徐阶只秘密通知了张居正入宫商量起草遗诏。此事过后,高拱除了对徐阶不满,连带着对张居正也开始心有芥蒂。据《明史·高拱传》记载:
阶草遗诏,独与居正计,拱心弥不平。
徐阶退休归乡后,由于家教不严导致族人和家仆仗势欺人,不断圈地占田竟然多达十八万亩,引得百姓怨声载道。于是,高拱决定利用此事来大做文章,开始不断向徐阶发难,甚至还派出刚直不阿的海瑞去直接经办此案。
张居正却认为,徐阶已经退休在家,实在没有必要斩尽杀绝。因此,他暗中帮助了徐阶渡过这个难关。从此以后,高拱与张居正的矛盾再度激化,已经到了决裂的边缘。
在当时的背景下,张居正意识到如果自己不及时发起反击的话,那很快也会被高拱赶出内阁。于是,他放下了自己的身段和面子,主动找到高拱的死敌太监冯保,还与之组成了“倒高同盟”。
自成祖皇帝以后,官宦的权势越来越大,成为了皇权和相权以外的第三股政治势力。尤其是,司礼监掌印太监更属于是太监中的霸主,冯保早就眼馋这一职位,可是每次都被高拱给有意搅黄了。
1572年,明穆宗朱载垕病危,临终前命高拱、张居正和高仪三人为顾命大臣辅保太子朱翊钧登基。此后,朱翊钧的“大伴”冯保也终于成为了司礼监掌印太监。
在新皇帝面前,首辅高拱依然我行我素,依然异常豪横。甚至于,他还敢当着张居正的面说出“十岁天子如何治国”的大不敬之言,由冯保直接汇报给了后宫的孤儿寡母。据《明史·高拱传》记载:
居正阳诺之,而私以语保。保诉于太后,谓拱擅权,不可容。太后颔之。
第二天,高拱正准备入宫参加朝会,却在会极门外被冯保领着一帮太监拦住,还宣读了一道懿旨:
大学士高拱专权擅政,竟不许皇帝主专,我母子惊惧不宁。令其回籍闲住,不准停留!
于是乎,曾经不可一世的高拱高首辅,就这样被张居正和冯保联合算计了,灰溜溜地打包回乡了。几年后,他在气急之下还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六岁。
纵观高拱的一生,他属于有能力、有性格、有操守、有脾气、有手腕的首辅,是不清谈却注重实干的能臣,担得起“公忠体国”的评价。@文史不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