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性格,如何评价陶渊明?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的诗人,他一生高洁脱俗,大隐于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成为我国古代文人崇尚的楷模。陶渊明的性情与思想以及经历获得了众多士大夫的肯定,获得了“靖节先生”的称号,他做过官,但是世俗的丑恶让他厌恶至极,他也曾有过雄心抱负,有济世救人的情怀,但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最终选择归隐,过着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创作了大量的田园诗歌,他安贫乐道,崇尚自然,他同时也是性情中人,酒与菊成为了他的代表,正是他的这些性情与品行,得到了我国士大夫的强烈认同感,从而把陶渊明作为他们的典范。陶渊明的确是一个真正的隐士,性情的高洁与品德的完善让他获得永久的美名,他也是田园诗派的开山鼻祖,是我国文学史上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陶渊明和苏轼的归去的区别?
陶渊明与苏东坡的归隐比较
陶渊明本不反对走仕途,相反,他当初是怀着“大济苍生”的抱负进入官场的,毕竟,知识分子实现人生价值最常见、最正统、最容易走通的道路就是当干部。但由于陶渊明不适应官场繁琐的显规则和潜规则,放不下“臭老九”的架子,不愿意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在理想和现实的尖锐冲突中,陶渊明最后选择了“守拙归田园”。辞职后地位没有了,俸禄没有了,趋炎附势的朋友没有了,虽勤于耕作,“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日子还是很清苦。但他“不戚戚于贫贱”,“衔觞赋诗,以乐其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陶渊明时代人少地多,没有环境污染,不难找到山清水秀的清静之所,他能够通过原始的农耕基本实现自给自足。但因为不求甚解,所以看的书多;因为辄饮必醉,所以喝的酒多。买书买酒在当时都是很奢侈的事情,增加了不少经济支出,所以,生活时常窘迫。好在那时文化人少,陶渊明在乡下更是稀缺资源,识个文、断个字、当个家庭老师之类的,还是有用的,加上乡风淳朴,总有人接济他,使得他能够忘机于世外桃源,从而给后世树立了高人逸士的形象。
六百多年之后的苏东坡是陶渊明的忠实粉丝,他真切推崇陶渊明的隐逸风度,发掘出其更多的美学价值。
与陶渊明相比,苏东坡的才学更全面,他既是书法家(宋四家之首),又是画家(如枯木竹石图)、美食家(如东坡肉)、服装设计师(如子瞻帽),其最突出的成就是诗文和词作,尤其是词作,苏东坡对当时流行的娱宾遣兴、依红偎翠为格调的俗词注入文人高雅的`品格,特别是注入了苏东坡式的超脱、飘逸、思辨的情趣和节操,这种雅化的词风,契合了当时社会的审美发展思想,影响深远。
苏东坡的才学积累和展示得益于北宋偃武修文的国策。当时文坛思想活跃,群星闪烁,文化人占据了社会上层。苏东坡立志报国,他思想敏锐,文笔犀利,胸无城府,口无遮拦。改革派上台他挑刺,保守派上台他也挑刺,甚至连国家最高领导人也敢揶揄,整个一个愣头“愤青”。同僚虽以敬佩或嫉妒的方式承认他的才学,但往往忍受不了他的个性。
苏东坡的一生像过山车,满腹经纶变成了“一肚子不合时宜”。他从高考成名开始,几十年多次下岗、待业、行政记过、降职甚至判刑入监,几乎“断了老头皮”,“破灶烧湿苇”的窘迫,“缥缈孤鸿影”的悲凉,“自稼躬耕”的艰辛,虽“长恨此身非我有”,但终未能“忘却营营”,一生没有远离仕途主线,最终在工作调动途中溘然长逝,“江海寄余生”“一蓑烟雨任平生”只是寄托于诗词中的理想,留给后人的不只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豪迈,更有“羡长江之无穷”、“人生如梦”的感慨。
陶渊明身心俱隐,是一个彻底的理想主义者。而苏东坡一直游走于理想与现实之间,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归隐,这更符合不同时代许多知识分子的思想和生活状况,其内心的纠结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受陶渊明、苏东坡们的影响,之后遭遇社会矛盾、仕途坎坷、生活困顿的文人士大夫不再完全服从于传统的儒家教化,反映到他们的作品中就是不再以官场为雅、仕进为雅,而是以山野为雅、归隐为雅。
吴敬梓性格特点?
吴敬梓性格有几个侧面,他是一位花钱如流水的败家子,是一位清高孤傲的清朝陶渊明,也是一位雅集爱好者,但是人们往往只记得他所写作的《儒林外史》。这也是头部效应在个体身上的体现。
最能表现你性格的诗句是哪一句?
本诗已被头条悟空问答推荐到首页,这也是本人本月第17次回答第17次被推荐到榜首,希望得到大家的喜欢。[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
引:青春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歌,时刻激励着我勇敢地去拼博……
……
青春之歌
——写给新时代勇于拼博的青春娇子们
(沙河槐原创诗歌)
……
青春是一首歌
一首充满激情的歌
昂扬奋进,澎湃磅礴
时刻地激励着拼搏中的你和我
不畏路远,无畏道险
不忘初心我们永远顽强地去拼搏
……
青春是一首歌
一首充满美好的歌
伟大理想,心中开放
美好的向往需要我们共同开拓
爱情甜蜜,家庭和睦
幸福的花儿在我们心中永开不落
……
青春啊,多美的岁月
我们的理想怎能够随便蹉跎?
青春啊,美好的生活
你的意气风发终会换来无悔人生的欢乐
……
(国家三A景区、国家三大槐园之一的沈丘中华槐园内的文化景观)
自由散漫的诗人?
袁枚
袁枚在67岁时服完母丧后,开始远途游山玩水,先后游览过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广东罗浮山、丹霞山、武夷山等地,袁枚在游历期间写下众多散文游记,直到去世的当年,81岁高龄的袁枚还在出游吴江,要知道古时候,交通不便,沟通不畅,袁枚以老年之态还能畅游全国山水,精神可嘉,勇气可嘉。袁枚做为文学史上“性灵说”的代表人物,一生追求自由散漫,无拘无束的人生信条,是当时清朝文坛里的一个特立独行的异类,袁枚还遭到过同行的贬斥,即使中央朝廷也对袁枚肆意妄为的行径看不下去,但是袁枚有人讨厌,就有人喜欢,做为一个真性情的诗人,袁枚在当时还是有很多追随者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