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帝王,西汉开创者刘邦与东汉开创者刘秀相比?
谢谢邀请!
刘邦画像
在汉代的皇帝之中,刘邦和刘秀的知名度远不如刘彻。尤其是在网络上,刘彻简直就是一个神一般的存在。其实,假如你生活在汉朝的话,恐怕就会明白,在汉代所有帝王之中,至少刘邦和刘秀都比刘彻要伟大得多。为什么我这么说?因为他们都做到了救民于水火之中。秦王朝的残暴统治下,天下苦秦久矣,刘邦建立的汉朝,不仅结束了长达五六年的战争,而且使得天下百姓获得了生机。刘秀也建立了东汉,使得百姓从王莽末年的离乱之中得到解脱,最终实现了太平盛世的局面。难道人世间还有比这些更为伟大的功绩吗?
刘秀画像
就个人能力来说,他们都是白手起家,完全是靠自己的打拼建立了一个大一统的王朝。网上很多人崇拜秦始皇,要知道秦始皇打天下依靠的是战国时期历代秦王所留下的良好基础。而且,秦始皇所建立的秦朝,十六年就崩溃了。刘邦和刘秀则不然,西汉二百一十年,东汉一百九十六年。东西两汉是汉民族形成的关键时刻,所以我们今天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叫汉族,我们说的是汉语,我们写的是汉字。
秦始皇画像
刘邦和刘秀都是上过战场的人,刘邦在秦汉之际的排行榜上,军事能力绝对是第一流的。率领偏师入关消灭了秦朝,与项羽相抗四年消灭了项羽。然后又扫描了韩信、彭越、英布等诸侯王。最终身受箭伤,伤重不治而亡。刘秀更是在昆阳之战中创下了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秦皇汉武,哪个上过战场?
西汉的疆域
也正是因为刘秀知道战争的破坏力,所以在平定天下之后,就不再愿意轻易动兵。要给百姓喘息的机会。对于战争之中杀降的非人道行为,刘秀曾经给予痛斥。大司马吴汉消灭了割据四川的公孙述之后,血洗成都。刘秀听说之后大怒,他并没有因为吴汉有大功而把这件事轻轻放过,而是写了情深意切的信去责骂吴汉。
东汉的疆域
至于他们的政治能力,这一点也毋庸置疑。刘邦开创了汉朝的各项根本制度,从谏如流。更是善于用人,韩信也说过:“陛下不善将兵,然善于将将。”刘秀更是中国古代皇帝勤政的模范。他经常工作到深夜,他儿子太子刘庄去劝他不要太疲倦的时候,刘秀说道:我自乐此不为疲也。而且刘秀也能容忍别人对他的冒犯,强项令董宣的故事这是大家所熟知的。
汉武帝画像
假如非要对刘邦和刘秀比较个优劣高低的话,其实是非常困难的。不过,相对来说,就个人的道德素质来说,刘邦不如刘秀。刘邦早年的时候就是一个小流氓,当了皇帝还经常骂人,甚至不称朕,而自称乃翁、尔公,意思是你老子我。刘邦对待功臣也远不如刘秀,韩信、彭越、英布等人都为打天下立下了大功,最终死于非命。即便是萧何,也曾经被刘邦投入监狱。小心谨慎的张良干脆宣布自己要求仙绝食辟谷。而刘秀待人忠厚,早年老实本分。当了皇帝之后,尤其是打下天下之后,善待功臣,刘秀的功臣,比如著名的云台二十八将都得以善终。就个人的道德素质,刘秀确实比刘邦好很多。
就个人的文化素养来说,刘秀也更胜一筹。刘秀出生在西汉末年,后来曾经在王莽的时代里到长安的太学里去学习。等到当了皇帝以后,刘秀依然没有放松学习和读书。有时间就和大臣们一起讨论经义。这是刘邦所不可及的。刘邦本人是彻头彻尾的一个平民,自然不可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虽然刘邦本人的身上有一股草莽英雄气。但是刘邦的文化程度还是不能和刘秀相比。也正是因为如此,刘邦在临终之际才会向太子刘盈说道:“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洎践祚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刘邦一再叮嘱刘盈要多读书。而且刘邦在平定英布之后,身受箭伤,抱病还乡之后,还专门去了曲阜,以太牢祭祀孔子。
总之,无论刘邦还是刘秀,都是中国古代帝王之中的翘楚,值得后人景仰。
汉武帝光武帝魏武帝晋武帝宋武帝按军事才能如何排名?
导语:
按军事才能来排名,汉武帝刘彻可以首先排除。刘彻庙号武,他自己可是从未带兵打仗的。汉武帝更多的才能是政治天赋和帝王权谋,治国方略。晋武帝司马炎就是一个纨绔,他不会打仗就算了,治国也无能。所以,按军事才能只有三个人可排名,魏武帝曹操,汉光武帝刘秀,宋武帝刘裕。第一名给光武帝刘秀,凭他统一中国,就可胜过曹操,刘裕。
一,天命之子,白衣起家,马上天子刘秀。
刘秀出身可以说只是一个布衣普通老百姓,虽然挂个皇室后代名份,但也只是一个平民。只是天生我才必有用,天下大乱时,时势造英雄。刘秀随兄长刘演揭杆而起,反抗王莽暴政。从此戎马天下,逐鹿中原。他一生打仗无数,军事才能发挥的淋漓尽至。公元25年刘秀自立称帝,十二年血战消灭河北,关东,陇右,西蜀割据势力,一统天下!
其中最让刘秀吹嘘一辈子,号称天命之子的昆阳血战,堪称刘秀军事才能发挥巅峰一战。公元23年,王莽派王邑,王寻领四十万兵马攻击昆阳,更始政权与新朝政权展开决战。绿林军很多将领畏惧不敢救援昆阳城。独刘秀明白此战重要,亲自领一万兵马支援昆阳。在城外以少击多危险时刻,老天开眼狂风暴雨吹散新莽军,刘秀趁机反攻,四十万新朝军溃败,刘秀一战成名。
二,乱世之枭雄,赤壁惨败,勇武冠三军刘裕,不能一统天下。
曹操这个乱世之枭雄,大家很熟悉。他的军事才能在三国时代,是非常厉害的。他不但打仗厉害,治国安邦,政治权谋也不比汉光武帝刘秀差。曹操最得意的一仗,当然是官渡之战,把北方最大对手袁绍消灭了,从而扫平北方一统中原。可惜曹操生不逢时,在三国这个谋士如过江之鲫,猛将多如牛毛的时代,遇见刘备,孙权这两个绝代枭雄。结果是在赤壁惨败元气大伤,最终丧失了一统天下机会。
宋武帝刘裕的个人武力值很恐怖,战场上曾经一人单骑,追着敌人上千人砍,是有名的悍将!刘裕的军事才能当然也没有问题。在维护东晋政权中,先后击灭桓玄,孙恩,卢循叛乱,统一南方建立南宋政权。刘裕称帝后几次北伐,想统一天下,可惜因为南宋内乱而功败垂成。宋武帝刘裕死后,南宋再没有力量北伐统一天下。
最后总结:
在军事才能上,魏武帝曹操,汉光武帝刘秀,宋武帝刘裕各有千秋,都在属于自己的时代璀璨夺目,把自己的军事才能施展的出神入化。但是凭军事才能发展,可以统一中国为尊,第一名是汉光武帝刘秀。第二名魏武帝曹操。因为曹操地盘此至辽东,南到长江。而第三名的宋武帝刘裕地盘最小。汉武帝刘彻,晋武帝司马炎在军事才能上,只能成为陪衬。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56701423923667555"} --}西汉有哪些名人?
西汉的名人实在太多了,特别是汉武帝时期更是名人辈出,其中这几位是具有代表性的:
千古“帝师”,留侯张良刘邦曾经评价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张良、萧何、韩信为西汉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可以说如果少了他们其中的任何一位,刘邦能不能打赢项羽真的很难说。而这三人中刘邦把张良排在了第一位,可见张良的地位有多高。
在楚汉相争的四年中,刘邦对张良几乎言听计从。韩信攻下齐地,派使者前去向刘邦讨封“假”(代理)齐王,此时刘邦被围困在荥阳,韩信非但没有发兵相助,而且趁火打劫。刘邦很生气,但是在张良的劝说下封韩信为真的齐王。
西汉建立之初,由于跟随刘邦打天下的大多数是沛县人,所以大多数支持把都城定在洛阳。但是一个叫娄敬的坚决反对,他说:关中地区土地肥沃、形势险要,是物产丰饶的'天府'之地,把都城建在那里,山东地区即使有祸乱,秦国原有的地方是可以保全并占有的。与别人搏斗,不掐住他的咽喉,击打他的后背,是不能完全获胜的。如果陛下进入关中建都,控制着秦国原有的地区。这也就是掐住了天下的咽喉而击打它的后背。刘邦犹豫不决,征求张良的建议,张良赞同娄敬的观点,刘邦当日就乘车西行到关中建都。
刘邦晚年时,不顾大臣反对想要废掉太子刘盈,另立赵王如意为太子。张良出于江山稳固考虑,不赞同废立太子,并请出“商山四皓”,出来辅佐刘盈。这才稳固了太子的地位。
少年英雄,冠军侯霍去病霍去病的一生充满传奇,他是母亲是平阳公主的女奴,父亲是一名小吏。由于霍去病是他的父亲和他的母亲私通生下的他,因此霍去病只能以私生子的身份降世。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十七岁的霍去病随舅舅卫青出征匈奴,斩获敌人2028人,其中包括相国、当户的官员,同时也斩杀了单于的祖父辈籍若侯产(籍若侯乃封号,名产),并且俘虏了单于的叔父罗姑比,勇冠全军,以一千六百户受封冠军侯。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春,霍去病(时年22岁)率骑兵5万北进匈奴腹地两千多里,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歼敌70400人,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3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内),在狼居胥山(今蒙古肯特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在姑衍山(今蒙古肯特山以北)举行了祭地禅礼,兵锋一直逼至瀚海(沙漠别称或曰即今俄罗斯贝加尔湖)。经此一战,匈奴被汉军在漠南荡涤,匈奴单于逃到漠北,“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史家绝唱,太史公司马迁司马迁出生在一个史学世家,他的父亲司马谈曾任太史令。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接替他的父亲任太史令。
司马迁年少时,正当汉王朝国势强大,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时候,张骞奉使通西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在父亲的影响下,他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立志要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天汉二年(前99年),飞将军李广之孙李陵兵败投降匈奴,汉武帝非常愤怒,欲杀李陵全家。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说:“李陵带去的步兵不满五千,他深入到敌人的腹地,打击了几万敌人。虽然打了败仗,可是杀了这么多敌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马上去死,准有他的主意。他一定还想将功赎罪来报答陛下。” 武帝听了,勃然大怒,立即把司马迁下了监狱,交给廷尉处理。结果司马迁被除以“腐刑”(宫刑)。
司马迁出狱后几次想自杀,但他想到自己有一件极重要的工作要去完成,他就打消了这个念头。此后他用全部精力写这部书,这就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历史著作——《史记》。
《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西汉为什么要迁都长安?
从汉到唐,长安城是绕不开的帝王都。汉都长安和唐都长安,是两回事。汉长安城在龙首原以北,唐长安城在龙首原以南。但若没有汉时长安城的荣光,便不会有唐长安城的辉煌。汉、唐两个选择定都关中的朝代,都是中国历史上令无数人缅怀的盛世。
汉长安城遗址在今西安城以北,当年西汉开国之时,刘邦和群臣属意的国都,是洛阳。原因有二,其一,洛阳是周天子之都,洛邑曾是天下之中,诸侯四方纳贡职;其二,刘邦和开国功臣都是山东人。此山东是指崤山以东,大汉开国功臣大多数来自秦朝泗水郡沛县,洛阳无论是气候地理和饮食风俗,更接近刘邦故乡。
如果刘邦选择了洛阳,就没有日后“街瞿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红尘四合,烟云相连”汉之西都长安。
有一个人改变了刘邦的决定,这个人叫娄敬,后来被赐国姓“刘”。他问了刘邦一句话:
"陛下都洛阳,岂欲与周室比隆哉?”刘邦向来是有什么说什么的爽快人,痛快地回答了一句:“然”。
周兴八百年,作为秦末乱世的终结者,刘邦当然希望大汉能像周盛之时一样,天下和洽,怀德慕远。当年四海宾服、天下归心的王都洛阳,自然被寄望于开启大汉的盛世华章。
娄敬坚决反对,他不同意定都洛阳,而是主张定都关中。他的第一个理由是:
“陛下取天下与周室异。”武王伐纣灭商,周室成天下共主。武王当年在孟津会师八百诸侯,周室已经有相当的号召力了。孟津会师之后的两年,周人再次出兵,牧野之战打赢了商纣王帝辛的部队,直接向朝歌进发。周之所以能代商而兴,成为天下共主,经过从公刘、古公亶父到文王几代首领一百年多的努力。一句话,周室是有祖宗王荫的。
汉无尺土之阶,五年得天下,是刘邦豁出性命,与项羽“大战七十,小战四十”打来的。跟周室相比,汉室算是“白手起家”。娄敬分析汉初之势,楚汉相争五年“使天下之民肝脑土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胜数,哭泣之声未绝,伤痍者未起”,刘邦欲效仿周公定都洛阳,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娄敬的第二个理由是:
“且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也。”所谓八百里秦川,表里山河,关中秦地有天然的地理优势。“被山带河”,是指关中之地背靠华山濒临黄河;“四塞以为固”,是指东有函谷关、西有散关、北有萧关、南有武关,关中四面皆屏障,即便天下有乱起,据关自守固若金汤。
真正打动刘邦的,恐怕正是这第二个理由。刘邦肯定没有忘记,英雄一世的项羽,放弃都咸阳王关中的大好机会,从西楚之地转战千里孤军深入,如何被他一点点拖垮的。
如果项羽当初选择的封地是关中,以霸王之勇武,有四关之险隘,他刘邦能不能从巴蜀反攻,还是未知数。更别说这天下归汉,他刘邦南面称孤道寡。
娄敬的每一句话,都像是说到了他的心坎上:
“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秦国故地,兴霸业之基,土地富饶肥沃,就如同天然府库。“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陛下您如果定都关中,即便崤山以东有乱,可据关安守秦国故地。汉初天下,封国和郡县并存,八个异姓诸侯王,个个都是有实力的军头,江山并非刘邦一人说了算。若是战事再起,他刘邦自然不怕横刀立马,打出一个天下太平就是了。
洛阳虽好,中原毕竟是四战之地。有了项羽的前车之鉴,若是放弃被山带河的关中,万一诸侯王中有人图霸天下,他刘邦可不就“四面楚歌”了?
“夫与人斗,不搤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其胜。今陛下入关而都,案秦之故地,此亦搤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娄敬用了一个比喻,跟人打架的时候,不搤住对方的咽喉打击他的脊梁,就没有完全的胜算。如果陛下您定都关中,据有秦国故地,这就好比卡住天下的咽喉并且打击它的后背。
制于人还是将来受制于人?娄敬把话说到这个份上,刘邦本来就是一点就透的聪明人。关中土地肥沃物产丰饶,本是秦帝国的龙兴之地;四塞屏障易守难攻,可保汉室基业万年。
可是群臣们大多数都挺洛阳,洛阳离他们的家乡更近。他们纷纷向刘邦进言:周兴八百年,秦二世而亡,定都关中不如定都洛阳。其实,刘邦此时心中,恐怕早就有了定论。天下是他一点点打下来的,他不会没有考虑过如何守江山。
关键时刻,留侯张良表态,他用一句话替关中背书: “天府之国,金城千里。”后世的人,常误会“天府之国”是用来形容巴蜀之地的富饶,其实在《史记》里是形容关中之地的。八百里秦川,沃野无垠,据关可安守,东进可制诸侯。
有了张良的表态,刘邦即日便起驾,向西进入关中。自此,大汉定都关中,并且大赦天下。
刘邦觉得娄敬进言定都关中,立了大功。他赐娄敬姓“刘”,拜为郎中,号为奉春君。
为何父子五人都能够位极人臣?
谢邀。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作为西汉唯一以官阶作封号的官员,石奋的一生可谓无比传奇,但更令人敬佩的是,石奋踏入仕途之后一直能够摆正自己的位置,对于每位皇帝永远恭敬如一,对待子孙的教育也非常上心,这才使四个儿子都如愿成为和自己一样的两千石高官。
▲石奋画像
楚汉争霸之时,石奋不过只是一个刚满十五岁的郡衙小吏,对于天下大势毫无兴趣,他与同龄人一样,整日为市井琐事奔波,并不曾有过什么雄心壮志,除性格沉稳和待人恭谨外并无所长。假如不出意外,石奋也许就会这样在衙役小吏的职位上度过一生。谁知一个人的到来,改变了他的命运。据《史记》所载,“高祖东击项籍,过河内,时奋年十五,为小吏,侍高祖。”
▲汉高祖刘邦剧照
那一天,石奋正在郡中驿舍中发呆神游,丝毫没注意到屋外人声鼎沸。刘邦进入驿舍之时,石奋甚至还没反应过来。直到上级大声呵斥,石奋才见屋内来了一个身着玄色华服、气度非凡的中年男子,在他人提醒下,石奋连忙下跪拜见。这时刘邦却笑道:“你这小娃还挺有意思,我在河内居住的日子,就由你负责我的食宿好了。”石奋听后很是激动,要知道面前这人相传乃是赤帝之子,自己能够服侍他真是三生有幸。石奋没有意识到的是,因为这一次会面,自己原本籍籍无名的人生发生剧变。
▲西汉宫殿数字复原场景
几天接触下来,刘邦发现石奋与其他小吏相比更为沉稳恭谨,挺招自己喜欢,便在闲暇时和石奋闲聊,问他家中还有哪些人。石奋答道:“小子家贫,老母又不幸失明,家中还有一个擅长弹琴、长相美貌的阿姊。”刘邦又说:“嗯,看来你是良善人家,不知你可愿跟从我?”石奋知道这是自己出人头地的唯一机会,连忙回答:“大王是天下之君,小子乃是大王子民,自然愿意尽心竭力地跟从大王。”当晚,石奋的姐姐就被刘邦传召侍寝,之后加封美人,石奋也从小小郡吏被擢升为中涓(侍从官)。就这样,年仅十五的石奋踏入了危机四伏的官场之中。
▲汉文帝刘恒剧照
按理说,石奋少年得志,很容易心生轻狂,好在他很清楚自己的身份地位从何而来,因此姿态摆得很正,仍像以往那样恭谨老实,服侍刘邦时谨小慎微,对本职之外的琐事充耳不闻,对他人的拉拢更是不屑一顾。在刘邦平定项羽与异姓王叛乱之后,石奋也愈加沉寂,只是专心己职,对工作之外的事情丝毫不感兴趣,而这也是其平稳渡过惠帝、吕后动荡时期的独家法门。等到汉文帝登基为帝后,石奋也累迁至太中大夫(比二千石),成为西汉王朝的中央高官。即使身居高位,石奋仍是一如既往地保持恭谨,与之前并无任何区别。
由于石奋乃是历经四朝的元老重臣,汉文帝对其也很是尊敬,朝中无人敢轻易忽视这个高祖宠臣,虽然都公认他是凭一时幸运而进入朝堂,就连太史公司马迁也称其“无文学,恭谨无与比”。然而对于统治者来说,臣子有无文学并不重要,只要乖乖听话就可以了,石奋就很聪明——不管谁掌权,他都保持恭谨,所以汉初历任统治者对他都很信任,汉文帝甚至委任他为太子太傅。
▲太史公司马迁剧照
汉景帝即位时,石奋位居九卿,地位也愈发超然。一日,景帝上朝时,突然发现距离自己最近的朝廷高官中,石家就有五个,不由得对石奋笑道:“石师傅,你看,你和你的四个儿子都是享有两千石俸禄的高官,你又姓石,我看以后不如称你为‘万石君’好了。”石奋听后很是激动,连忙带着四个儿子一起向景帝谢恩,对于为人臣者来说,能够被皇帝亲口赏赐封号已是莫大荣誉。当然,石奋也听懂了景帝话中的深意,知道自己得到的已经够多了。次年,石奋主动上书景帝,要求告老还乡,景帝欣然答应,还保留了石奋上大夫的俸禄,允许其每年回京朝见时,可以上殿不趋、下朝不拜。知法懂礼的石奋从未行使过自己的特权,在他心中,礼仪与皇权永远都排在第一位,就如当初侍奉高祖一样,他对在位之君永远保持恭谨谦逊,而历史上像石奋这样的老臣屈指可数。
▲汉景帝刘启上朝剧照
石奋还乡养老后,彻底轻松下来,因此致力于教育儿孙。每当石奋的子孙犯错又不肯改正时,他并不会厉声责骂,而是独自一人默默坐着,通过绝食表达愤怒。家人见此只得全家跪拜认错,犯错的那位子孙则要负荆请罪,石奋这时才会耐心地给子孙们讲为人处世的道理,石家孝谨恭实的家风也因此闻名于世,就连孔孟故里的儒士们也自愧不如。在任期间,石奋虽未做出多大政绩,但就如同司马迁所言“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石奋忠恕仁义的言行早已经默默影响了汉朝风气,汉朝建国之时,就立下以孝治国的规矩,自石奋言传身教后,汉朝儒家风尚越发浓厚。
参考文献:
《史记·卷一百三·万石张叔列传第四十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