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浮遍野,娥的形近字组词?
娥的形近字:俄,饿,蛾,涐,峨,哦,珴,硪,皒,锇,睋
组词:
[俄]俄而,俄顷,沙俄
[饿]饥饿,解饿,饿饭,挨饿,饿死,饿鬼,饿狼,饿殍,忍饥挨饿,饿莩遍野,挨冻受饿,饿殍遍野,饿虎扑食,色中饿鬼
[蛾]蛾附,飞蛾,蛾眉
[峨]巍峨,峨冠,峨弁
[哦]哦呵,哦豁,沈哦
[硪]夯硪,石硪,砐硪
[皒]皒皒
[睋]睋而
哀鸿遍野的哀什么意思?
哀鸿遍野
āi hóng biàn yě
成语解释 哀鸿:鸿雁找不到安栖的地方;没有目的地飞着;悲哀地叫着。比喻到处都是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
成语出处 《诗经 小雅 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常用程度 一般成语
感情色彩 贬义成语
成语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分句;贬义,形容无家可归景象
成语结构 主谓式成语
描写国破家亡的四字词语?
描写“国破家亡”的成语有如下:
山河破碎,读音为:[ shān hé pò suì ] 。意思是:国家危在旦夕。
国已不国,读音为:[ guó yǐ bù guó ] 。意思是:一个国家已经不像一个国家。
败国丧家,读音为:[ bài guó sàng jiā ] 。意思是:使国家沦亡,家庭败落。
半壁江山,读音为:[ bàn bì jiāng shān ] 。意思是:指在敌人入侵后残存或丧失的部分国土。
残山剩水,读音为:[ cán shān shèng shuǐ ] 。意思是:指国家领土大都沦陷后残余的部分。也比喻未被消除而剩下来的事物。
造句: 山河破碎:读音为:[ shān hé pò suì ] 。意思是:国家危在旦夕。
国已不国:且看赵飞扬如何在国将不国的逆境中重整河山,打造一个全新的大宋。 败国丧家:使国家沦亡,家庭败落。
半壁江山:南宋小朝廷建都杭州,守着半壁江山,不思收复沧陷于金兵的北方大片国土。
残山剩水:然而南宋的小朝廷却仍旧在残山剩水间的黎民施威,在残山剩水间行乐。
糍粑发明者?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臣子伍子胥为报父仇投奔了吴国,想从吴国借兵讨伐楚国。他来到吴国帮助吴王阖闾坐稳了江山,成了吴国的有功之臣。越国勾践乘机举兵伐吴,将吴国都城团团围住。当时正值年关,天寒地冻,城内民众断食,饿殍遍野,国家和人民果然遭到危难。
在此危难之际,人们想起了伍子胥生前的嘱咐,便暗中拆城墙挖地,人们惊奇地发现,城基都是用熟糯米压制成的砖石。原来,这是伍子胥在建城时将大批糯米蒸熟压成砖块放凉后,作为城墙的基石储备下来的备荒粮。
人们不禁感叹道,伍子胥真有先见之明!大家将糯米砖石拙起,敲碎,重新蒸煮,分而食之。后来,在楚天一带,人们每到丰年年底,便要用糯米制成像当年“城砖”一样的糍粑,以此来祭奠伍子胥。
丁戊奇荒死伤超一千万人?
翻开历史长卷你会发现明清时期的灾情是最为严重的,明朝嘉靖34年发生大地震,97个县受到影响,余震持续17年之久,导致83万人死亡!
明朝万历和崇祯皇帝发生严重鼠疫情,华北三地死人总计1000万左右,特别是崇祯时期,崇祯最后两年还爆发了严重的旱灾!所以很多人说自然灾害度断送了明朝的统治!毕竟崇祯皇帝非常的勤政爱民,也拯救不了破碎的明朝。
今天我们要说的是光绪年发生的丁戊奇荒,死伤超过一千万人,没有人造反吗?当然有人造反,但是没有大规模的造反!为何形成不了像太平天国运动那样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呢?请听我慢慢道来!
丁戊奇慌为主要是天灾,而不是人祸纵观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原因一般都是朝廷腐朽不堪,横征暴敛,再加上天灾,百姓活不下去,不得已而为之。
我们来看下丁戊奇慌的时间背景,1877—1878年,两次鸦片战争已经结束,李鸿章等人为了挽救大清发起了洋务运动,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以求自强和求富。
所以看得出来,当时的清政府是在努力谋发展,农民与地主的内部矛盾是一直存在的,并且增加了另一组矛盾: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而且后一组矛盾还在不断上升,一直到十九世纪末便爆发了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竟成为其口号。这个矛盾的分散,使得农民把天灾带来的影响部分归咎于外国的侵略!
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签订条约
也就是说丁戊奇荒带来的影响主要是天灾引起再加上外国的侵略,而不主要是因为朝廷的腐败带来的!
太平天国运动的前车之鉴丁戊奇荒1877—1879年,太平天国运动已经过去十年,那次声势浩大的农民运动给百姓留下的印象是:第一,太平天国运动都难以打败清政府。
第二,农民起义的领袖一样也是腐败至极。百姓的日子照样改变不了什么!
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是最为著名的清后期农民起义。《贼情汇纂》记载:金陵建都,精兵六十万。也就是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的时候拥有精兵六十万。在全盛时期,太平天国的军队攻占六百多个城市,但是还是失败了。
太平天国运动全盛时期的版图
处于农民运动鼎峰的太平天国运动最终都是失败而终,现在面对如此巨大的灾荒,谁又能组织那么多人起义?就算是能组织,那造反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吧。
太平天国的天京事变很多人应该了解,农民领袖内部争权夺利,导致元气大伤。再者就是农民领袖的腐败了,腐败现象是罄竹难书的,我们就来说说它的最高领导者洪秀全。
洪秀全定都南京后,开始过上皇帝一般的日子。1864年天京沦陷,洪秀全的儿子被俘虏。
根据他的口供说到:“洪秀全是我的父亲,我有88个母后,我是赖氏所生,我九岁时父亲给我娶了四个妻子”
是的你没有看错,洪秀全正式娶进门的有88人,比乾隆还多!据《江南春梦笔记》记载,洪秀全天王府里有不同名分以及侍女加起来达到千人!因为妻妾太多,记不住名字,于是给她们都编了个序号,开创了妻妾编号制度。真的是荒诞至极!
所以百姓也看在眼里,农民领袖比清统治者还要腐败,如果他们造反成功,也不能改变农民的现状,那又何必冒着生命危险去造反呢?
大量灾民到南方避难,给了百姓生存的希望丁戊奇荒发生主要发生在华北地区,1000余万人饿死,2000余万人灾民逃荒。近两亿人受到影响。那么逃荒的人逃去哪里呢?主要是南下,逃去富庶的江南。
江南遍地是“粥厂”。南方的官绅们也是有力的出力,有钱的出钱,把军营改为收容难民的营地。虽然导致了南方社会秩序的混乱,但也一定程度缓解了灾情,让更多人人看到希望。
起义还不如逃荒,逃荒还有一线生机,现在连饭都没得吃还提起义就有点虚了,起义也未必能吃上饭。最多就暴动,抢下地主物资。或者南下避难!
社会动员救灾缓解了社会矛盾近两亿人受到影响,占了清朝一半的人数,政府面对这种情形也是无能为力!所以丁戊奇慌的赈灾主要不是靠政府力量,只有发动所有社会力量才能渡过难关!
江南士绅赈灾
江南士绅自发到华北赈灾,重点对象是儿童和妇女。主要是去河南进行大规模的义赈,因为灾情的严峻性。
很多的妇女儿童被拐面,人性的黑暗面暴露无遗,江南士绅积极发动民间筹款,采用代赎,留养等方式对妇女幼儿进行救助,并在灾区进行教化,使灾民延续生命的同时,延续中华优良传统美德。
清政府官员的赈灾
从李鸿章到军机处都感到赈灾的紧迫性,不惜血本的加大各地赈灾力度,全力控制灾民,避免社会混乱。
江苏巡抚吴元炳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他在江南以北的徐州就开始设置关卡进行拦截,并大力设立粥厂,经费不足的时候,自掏腰包,动员其他人捐款出力。然后南下在清江也设立17个粥厂,收容难民高达四万多人。
李鸿章也没闲着,救灾与镇压齐头并进,为了筹集善款不惜加大卖官鬻爵的力度,也就是别人花钱买官,然后钱用于赈灾!
为了减轻粥厂压力,李鸿章还给灾民发放路费和粮食,让其归乡,组织灾区春季的播种。
李鸿章
外国教会的赈灾
说到清朝后期的外国教会,很多人好像对其充满恨意,主要是因为鸦片战争以及义和团运动,好像都跟教会沾点边,但不是所有的教会成员都是无端生是非的,还有很多是本着教化人民从善的目的来到中国的,所以当丁戊奇荒发生的时候,很多教士积极的赈灾。
当然由于当时中外矛盾,以及部分教士的蛮横无理,也导致百姓与教会之间矛盾,教会的赈灾也会遭到百姓的抵制,但是还是获得了部分成功!帮助了部分灾民渡过难关!
总结:丁戊奇荒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灾难之一,“饿殍载途,白骨盈野,人相食”这种惨状在华北随处可见,但是并不是没有人造反,有人造反但是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
因为百姓与清政府矛盾的分散,太平天国的前车之鉴,清政府洋务运动军事力量更加强大,以及社会动员的救灾,这所有的因素使得没有再次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从社会动员赈灾的情况来看,这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体现,在灾难面前众志成城,也着实让人感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