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作品,东方朔和诸葛亮谁更厉害?
东方朔与诸葛亮是不同时期的人物,经历不同,不能相互比较。
东方朔,生于公元前154年,死于公元前93年,本姓张,字曼倩,西汉平原郡厌次县人,今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
汉武帝即位,征四方士人。东方朔上书自荐,诏拜为郎。后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职。其性格诙谐,言词敏捷,滑稽多智,常在武帝前谈笑取乐,其曾言政治得失,陈农战强国之计,但当时的皇帝始终把其当俳优看待,不以重用。
东方朔一生著述甚丰,有《答客难》《非有先生论》的名篇。亦有后人假托其名作文。明人张溥汇为《东方太中集》。
诸葛亮介绍:诸葛亮,生于181年,死于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人,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南阳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辅佐刘备建立蜀汉。蜀汉建立后,诸葛亮被封为丞相、武乡侯,对内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对外联吴抗魏,为实现兴复汉室的政治理想,数次北伐,但因各种不同因素而失败,最后于蜀汉建兴十二年病逝于五丈原,享年54岁。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从政治方面说,诸葛亮安邦定国,东方朔只是一个普通官员
根据《三国志》记载,在公元223年,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到永安,与李严一起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之后,刘备又要刘禅将诸葛亮当做自己的父亲。到了刘备逝世的时候,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设官府办公。不久,再领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务,刘禅都依赖于诸葛亮,由诸葛亮决定。并且诸葛亮本人为政清廉,在诸葛亮的带头作用下,蜀汉上层创造了一个廉政奉公的政治氛围,蜀国官员以诸葛亮为榜样,为官节俭,力戒奢华,造就了整整一个廉政时代。而东方朔一生中最大的政治成就就是对汉武帝的劝诫,《汉书》中记载在前138年,汉武帝常常以平阳侯的身份出游狩猎,后来,这样的游玩已经不能为汉武帝所满足。加之路途遥远又被当地的百姓厌烦,于是汉武帝萌生了修建上林苑的想法。在估算完修苑囿所占农田的价值之后,又派人划出占地所属县的荒地以抵偿农民。做此决策之时东方朔恰好在场,便向武帝谏言上林苑所处之地的物产富饶及地势险要,若修以林苑则是不恤农时、非富国强民之计。并列出不可修建上林苑的三个原因。又举殷纣王、楚灵王、秦始皇大兴土木导致天下大乱的例子。最后献上《泰阶六符》希望汉武帝能够观察天象的变异而自省自己所做的事情。汉武帝因此拜东方朔为一千石太中大夫之官职,加给事中之衔,并赏赐黄金百斤。两相对比之下,诸葛亮的政治成就明显要高于东方朔,所以诸葛亮比东方朔厉害。从军事方面说,诸葛亮一生戎马
《三国志》中记载了诸葛亮一生当中进行过多次战役,在公元208年,刘备败走夏口,准备向孙权求救,诸葛亮自荐到柴桑作说客,诸葛亮用自己对当前双方军事力量的了解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为孙权制定了相关的作战方案并最终说服了孙权,于是在这一年爆发了三国时期著名的战役,赤壁之战,而孙刘联军作为战胜方,打败了曹操数十万大军,这其中诸葛亮功不可没。在刘备去世前,在白帝城托孤给诸葛亮。在225年,诸葛亮率军南征,七擒七纵孟获。也足以证明他的军事才能。之后更有数次北伐战争,都是诸葛亮制定的作战计划,在诸葛亮死后,他的老对手司马懿也发出了感叹“天下奇才也!”而相对于诸葛亮,东方朔一生并没有在军事上有过发挥,历史上有关于他军事方面的才能也只是在他的自荐书中谈到“十六学诗书,诵二十二万言”;“十五学击剑”;“十九学孙吴兵法,战胜之具,钟鼓之教,亦诵二十二万言”。这是在汉武帝即位初年,征召天下贤良方正和有文学才能的人。他也是上书应聘的一员,所以肯定都是往好了说,像“19学孙吴兵法”这样的言论并不能代表他的军事才能有多好,所以在军事方面,诸葛亮完胜东方朔。诸葛亮的成就有哪些?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为蜀汉政权的开创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是中国古代智慧的代表,出师表是其代表作,还有诫子书,是襄阳杰出的历史人物,辅佐刘备,刘禅两朝,最后病死五丈原,结束了其辉煌的人生,军事上先后六次北伐,其七擒孟获,为蜀汉北方的稳定作出了贡献,隆中对为蜀汉规划了复兴汉室的蓝图,
很多人只知道被神化的诸葛亮?
很荣幸有缘回答题主这个问题!
在《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治国有方,料事如神,鞠躬尽瘁是一位集智慧和道义于一身的神话人物,那么作为凡人,隐去神话光环后的历史真实的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的呢?
对诸葛亮的神话般的描述是从刘备三顾茅庐之后开始,那我们还原真实的孔明也从“三顾茅庐”开始,他有“诸葛村夫之称”,为何在三国演义中会有这样的称呼,原因是说他出身乡野,躬耕于南阳,而事实却不是这样,诸葛亮出身宦官世家,是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裔,他父亲也曾为太山郡丞,叔父诸葛玄也是豫章太守,只是诸葛亮自幼父母双亡,只能和弟弟诸葛均投靠了叔父诸葛玄门下。
而诸葛玄死后,才躬耕于南阳,过着闲时的生活,而他志向不凡,不愿辅佐庸主,自比古时的管仲乐毅,因他叔父和荆州刘表交情很好,所以他在荆州也是小有名气。恰逢当时刘备颠沛流离,事业坎坷,一心想找个有谋略的军事辅佐,于是在徐庶的推荐下,便亲自前往寻访,便上演了古今经典的君臣知遇故事“三顾茅庐”,在《三国演义》里面采用浓墨重彩描绘三顾茅庐的过程,从刘备三次访求的侧面反应出诸葛亮的才能,以及后世闻名的“隆中对”,谋划取荆州立足,西进蜀地,进而三分天下,小说对“三顾茅庐”也是浓墨重彩的描述,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真实的“三顾茅庐”只是那个时代的一种平常访求而已,而且后世所称奇的“隆中对”,实际上鲁肃和周瑜也提出过类似的计策。正所谓“学而优则仕”,文人墨客都渴望有明君,所以高姿态的出仕又成了一种无比的荣耀。所以“三顾茅庐”成了千古文人们心中的梦想。
在演戏中,他的出山那是时势的转折点,从此之后都是他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在个人表演,“舌战群儒”、“借东风”、“草船借箭”、“火烧赤壁”、“智取南郡”和“三气周瑜”等,然而,真实的情况并没有那么传奇,甚至相差很远。在最开始诸葛亮只是一个刚出道的“谋士”,不仅仅在赤壁之战中没有叱咤风云,根本没机会参与刘备的军务,只是后来不久荆州刘表病死,刘备被迫南撤,危难时刻诸葛亮请命前往东吴游说孙刘联盟,对孙权慷慨陈词,至于“舌战群儒”和“借东风”等都是子虚乌有,“草船借箭”和“火烧赤壁”更是张冠李戴,但是赤壁之战胜利虽然没有诸葛亮多大的功劳,但因游说有功被刘备提拔为“军师中郎将”,地位并不是很高,并没有实权,与关张没法比较的。刘备取荆州后,进西蜀之地,都没有把军事进攻的事务交给他,而是带上了新来的军事凤雏庞统,而诸葛亮也是担任后方协调粮草。刘备取西川后才被封为军师将军,和前面相比,这次是实职,这个时候才有了军国实权。但是仍然是负责粮草供应,每当刘备外出时,都是镇守城关,负责供应前线粮草。
后来和曹操对决时又是带的投靠不久法正,刘备为何每次都不带他随军出征呢?原来刘备知道诸葛亮为人持重,只善于内政不善于机变,不是说诸葛亮没有军事才能,他的军事才能是在后来指挥北伐的战役中,演戏中刘备死后,诸葛亮辅政,掌握朝中一切大权,上演“六出祁山”,实际上诸葛亮亲自领兵数次北伐,路经岐山只有两次。数次北伐都无功而返,有不少议论是诸葛亮并不善于军事,作战过于保守,客观的说,诸葛亮用兵偏重稳妥,习惯步步为营,不善于出奇兵,总的来说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如果综合评价算得上合格,但并没有千古流传的那样神乎其神就是。
那为何诸葛亮还会被后世传颂呢,是什么东西使他流芳百世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鞠躬尽瘁,不负托孤重任的千古道义,面对后主扶不起的阿斗,依然心无旁骛,一片公心,而他死后家中只有15顷薄田和几百棵桑树,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千秋楷模,另外是他的治国方面的能力,使得落后的西蜀地区有了比较的发展,用人赏罚分明,再有就是治理少数民族事务做的很好,“七擒孟获”虽然说没有那么传奇,但确实是在平定西南地区后,采取了一系列安抚政策,使得当地百姓获得了不少实实在在的利益,直到现在,西南地区的百姓仍然对诸葛亮怀着深深地崇敬和爱戴。
诸葛亮十首巅峰诗词?
出师表
(两汉)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诫外甥书
(两汉)诸葛亮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
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后出师表
(两汉)诸葛亮
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诫子书
(两汉)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三国演义里是描写诸葛亮是一个风度翩翩的美男子?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请注意,是小说,既然是小说,那在作为《三国演义》绝对的男主角,其在各个方面,诸葛亮各个方面就应该都是完美的
完美总需要别人来衬托,这个人就是黄月英,其真实长相我们不得而知,演义中描写她长得奇丑,但很有才华
对此,小编有两点疑问
第一,黄月英的才华,是怎么表现出来的有句话说的好,“怀才就像怀孕,时间久了才能看出来”
诸葛亮结婚之前根本就没见过黄月英
黄承彦,高爽开朗,为沔南名士,谓孔明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面,才堪相配。”孔明许[焉],卽载送之。《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引《襄阳记》
翻译过来就是:孔明打算找老婆,黄承彦听说后,对他说:我有个女儿,长得丑,但才华跟你很配,孔明答应了,马上娶了回来
对此,小编想问,才华是怎么鉴定的?
父亲评价孩子的只字片语?还是说凭黄承彦“沔南名士”的身份,不会说谎?
第二,东汉时期,长相很重要东汉时期,品评一个人,主要看“容止”和“精神”,即外在美和内在美
诸葛亮自不用说
“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状”的长相刘备只看长相,就知道孔明有大才
可别人呢?比如,凤雏庞统
“浓眉掀鼻、黑面短髯、面容古怪”看一眼不想看第二眼,要不是孔明多次推荐,什么上中下三策,刘备听都不听
对于男人都这样,更何况是个女人?
长成这样的黄月英哪有机会让孔明慢慢了解她的“内在美”?
总结一下:孔明作为《三国演义》的绝对主角,其出场,就顶着“卧龙凤雏,得一人便得天下”的光环先声夺人,然后扔出《隆中对》这篇无敌的论文,之后又按这篇论文的成功实现“三足鼎立”,这样怀经世略的人才,如果其“人格”又能不同流俗,那这个人就完美了。所以很可能是作者故意这么描写,来拔高孔明的形象
如果觉得小编说的挺对,就关注转发一下呗!
如果觉得小编说的不对,就留言讨论一下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