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第一个皇帝,汉宋元明清都有仁宗?
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在宗庙中被供奉时所称的号。中国古代庙号存在的时间非常久远,可以追溯到商朝。根据宗法制度,对国家有重大功绩、值得子孙后代永世祭祀尊重的君主,会特别追谥庙号。商朝时期,庙号只有四种:创基立业叫“太”、功高者为“高”、世代祭祀曰世,中兴者为“中”。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庙号开始泛滥。魏晋以后,基本上除了亡国之君或者傀儡皇帝以外都拥有庙号。而隋朝以后,基本阿猫阿狗皇帝都可以追谥庙号,甚至包括亡国之君也可以拥有庙号。庙号主要有“祖”、“宗”两种,通俗点说就是开创为祖守成为宗。有开创之功一般称为太祖、高祖,如唐高祖、明太祖。重新打天下、定秩序一般称为世祖、圣祖、成祖,如汉世祖、清世祖、清圣祖、明成祖。太宗则有发扬光大的意思,如唐太宗、宋太祖、清太宗。世宗有守成有法的意味,如汉世宗武皇帝;世宗也有皇位传承发生偏移的意思,如明世宗嘉靖帝就是旁系继承皇位。
历朝历代基本上都会有太祖或者高祖,也基本上都会有太宗。太祖和太宗是古代最常见的两个庙号。一般情况下,太宗没有昏君,在所有“宗”中的级别最高。其他庙号,如高宗、德宗、世宗、中宗等庙号,有的朝代有、有的朝代则没有。
高宗、中宗、世宗等庙号的获得者,有的功劳非常大,有的则非常一般。比如中宗,唐中宗非常一般,汉中宗则是少有的贤君、明主。比如世宗,明世宗非常一般,汉世宗则是千古一帝。仁宗这个庙号,虽不能说都非常贤能,相对来说也没有昏君。
清仁宗嘉庆皇帝是一个非常一般的皇帝,是一个无大功也无大过的中庸君主。
明仁宗朱高炽是一个非常不错的皇帝。
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是元朝比较靠谱的皇帝。
宋仁宗赵祯更是被称为千古仁君,评价非常高。
我们发现者宋元明清都有“仁宗”这个庙号,唐朝却没有仁宗。为什么宋元明清有仁宗,唐朝没有仁宗呢?
有人说刘禅是第一位“仁宗”,但是历史上没有多少人承认刘禅为“仁宗”。刘禅是一个亡国之君,连谥号都没有,又有什么资格当“仁宗”。汉朝时期,追上庙号的标准极为严格。汉景帝都没有资格获得庙号,更不是用说刘禅。
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宋仁宗是第一位“仁宗”。宋仁宗具有开创性意义,第一位“仁宗”诞生之后,此后各个王朝或者政权大多有“仁宗”。比如,辽仁宗、夏仁宗、元仁宗、明仁宗、清仁宗,受中国影响的越南、朝鲜也有仁宗。
宋朝之前没有皇帝获得“仁宗”这个庙号,唐朝没有“仁宗”这个庙号也非常正常。唐朝只是众多没有“仁宗“庙号中的一个王朝而已。
中国古代的庙号制度产生之后,并没有明文规定所有朝代都必须有固定的庙号。
一般情况下,开国皇帝为太祖,但是唐朝的开国皇帝却是高祖。更没有规定朝代必须有什么“宗”。比如,汉朝、唐朝有中宗,宋朝、明朝、清朝则没有中宗;唐朝、宋朝、清朝都有高宗,明朝却没有高宗;宋朝、元朝、明朝都有英宗,清朝没有英宗。宋朝、明朝有神宗,清朝和元朝却没有神宗。中国古代庙号的字数有几十上百个,唐朝皇帝也就是二十个左右。每一个朝代不可能把所有庙号用完,选择庙号的时候自然会有所倾向。唐朝没有仁宗也非常正常。
宋朝建立之后,以文治国。宋朝皇帝的文化教养也非常高。宋仁宗更是践行仁义道德标准,获得“仁宗”的庙号也可以理解。“仁宗”这个庙号一经问世,便受到统治者的热捧。
元朝虽然是以武力国,但是元仁宗却是一个文治皇帝。元仁宗重开科举制度,重视儒学发展。
明清两朝也都非常重视文教,所以有“仁宗”也不奇怪。
汉朝和唐朝都是以武力国,而且非常具有尚武精神。汉朝选择庙号的时候并没有把“仁”放入其中,唐朝选择庙号的时候也会更加倾向于比较尚武的庙号,而没有选择偏于文治的“仁宗”。
“仁”在我国古代有特殊的意义,是儒家的核心观点,也是古代的最高道德标准。
儒学有一个发展的历程,汉朝时期儒学开始官方化,但是汉朝基本上是王道与霸道并用,实行儒表法里。儒学并没有影响到汉朝的方方面面。
唐朝时期,儒学的研习和传播面临着新挑战,儒学的系统和伦理纲常等都遭到了巨大冲击。唐朝时期,实际上是儒释道三教合流。唐朝的科举考试主要考试科目为诗词歌赋,而不是儒学经典。
宋代时期,众多儒学致力于重新诠释儒学,将儒学上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形成新儒学体系——理学。
元仁宗重开科举之时,将儒学纳入开始科目,四书五经成为考科举考试内容。
明清时期的八股去世,更是将四书五经定为考试范围,儒学进一步传播。
宋朝以后,儒学已经影响了王朝的方方面面,“仁宗”这个庙号也成了一个香饽饽。
综合以上原因,宋元明清有“仁宗”这个庙号,而唐朝没有仁宗。
唐朝的法律是什么?
引言:
武德元年(618年),唐高祖命裴寂、刘文静等修定律令,“因开皇律令而损益之,尽削大业所用烦峻之法。”
武德七年(624年),正式颁布新律《武德律》,为唐朝法律奠定基础。
《旧唐书》有载:
“撰定律令,大略以开皇为准。于时诸事始定,边方尚梗,救时之弊,有所未暇,惟正五十三条格,入于新律,余无所改。”唐太宗继位后,命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修改《武德律》,是为《贞观律》。
唐高宗继位后,又命长孙无忌删修《贞观律》,修定为十二卷的《永徽律》,永徽三年(652年),唐高宗再命长孙无忌等人对《永徽律》进行大规模的“律疏”。(类似一种搭配案例,解惑的注解。)
最后于永徽四年(653年),加入“律疏”,撰定《永徽律》三十卷,颁布天下,统称为《永徽律疏》,也就是后世流传的《唐律疏议》。
而自《唐律疏议》确定之后,此后唐朝一朝,律令再无大改动,而只针对不同时期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进行修订和调整。
此外,开元时期,还汇编了一部《唐六典》,以由上至下地规范各级“政府”的各项工作展开范围,官吏编制,职权范围等等,相当于行政法典。
唐朝法典(法律)的形式《唐六典》有载:
“凡律以正刑定罪,令以设范立制,格以禁违止邪,式以轨物程事。”由此可见,唐朝的法典形式分为“律、令、格、式”四种形式。
1、“律”:
律,即刑法与民法,也包括对令、格、式犯法者的处罚,为“最高”一级。
2、“令”:
《唐六典》有载:“凡令有二十有七,一曰官品,二曰三师三公告台省职员,三曰寺监职员......大凡一千五百四十有六条焉。”
可见,令,其实就是指国家各项的规章制度。
3、“格”:
《唐六典》有载:“凡格二十有四篇。”
格,就是皇帝以制式的形式,“新添”法令的汇编,虽然格在法典中的地位是低于律、令的,但在实际运用中,却比律、令更为普遍、有效,是维护统治者皇权的“有力武器”。
4、“式”:
《唐六典》有载:“凡式三十有三篇。”
式,是各种办事的章程细则,也就是令的操作程序,有点像“问题—解决规范”这样的标准执行模式,所以经常令、式连称。
此外,还有“不成文”的“例”与“事类”两种形式。
例,就是办案的“成例”,由国家肯定过后,可以作为审理案件时的参考标准,具有律的同等效力,地位在式之下;
事类,与例差不多,但比较细致,为分类案例。
唐朝法典(法律)的内容唐朝法典,流传至今的以《唐律疏议》最为“完整”,共十二篇,三十卷,五百条。(可惜,令、格、式、例、事类等没有完整保存下来。)
十二篇分别为: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
实行处罚的刑名有五种:笞,杖,徒,流,死。
笞:是最轻一级的“抽条”,分大头、小头两种,一般为臀部及小腿部受刑;
杖:相当于就是“打板子”,通常施行于后背延伸至臀部、大腿等部位;
徒:这个有点像欧美法中的“义务劳动”惩罚,只不过严苛一点,也就是判人犯进行一定时间的强制劳作;
流:顾名思义就是“流放”,其实就是变相的“移民开荒”;(唐时历经隋末战乱,各地土地荒芜,世家大族把持肥沃土地,避税,隐瞒多不胜数,以至当时国家想方设法的“开荒”,为国库增加收入,也削弱世家大族的影响力,增加百姓的粮食等等。)
死:在唐时,沿袭此极刑,或绞死,或斩首两种。
由此,基本涉及国家整个方方面面的“生活”,为约束上至官员下至百姓都起到一个“公正”而规范的作用。
唐朝法典(法律)的影响此后,这种律、令、格、式的形式制度为五代及宋保留并承袭下来,乃至辽、金、元,乃至明清的法典,基本都以唐律为蓝本,进行因时制宜的修行。
不仅如此,《唐律疏议》还广泛地影响着整个日本、朝鲜及越南等东亚各国。
比如《高丽史》中有记载,朝鲜时代世宗朝就是模仿唐朝法典,为本国的典章制度。
而日本则在7世纪中,大化改新后才有了刑律,而代表的法典《近江令》、《大宝律令》、《养老令》等等有记载的法典,也都是依照唐律制定的。
越南更是“藏用隋唐”着,根据唐律制定法典与规章制度。
可以说唐时的法典,基本就是东亚各国“法律”中心。
诗仙李白在唐朝的官职有多大?
李白一生只有过3次短暂的仕途,其余时间几乎没正式工作过,这3次分别是:
1、 翰林待诏
李白有经邦济世的理想,想要建功立业、匡扶社稷,做帝王师。为此,他做了很多努力。
01 娶了故相许圉师、宗楚客的孙女。李白是商人出身,当时,不管是《唐六典》还是《旧唐书》,都明确规定“商人子弟,不得入仕”。所以,对于李白来说,娶一个家族势力大、官宦背景的妻子就是其中的一个捷径。
02 公元730年秋,在玉真公主别馆等玉真公主,希望得到玉真公主的赏识,还给未曾谋面的玉真公主写了一首诗。
因为玉真公主本人很喜欢文化,也喜欢结交文人,而且她又是皇帝近亲,所以谁要是得到了玉真公主的器重,谁要是得到了玉真公主的表彰,那对一个文人的仕途来说,百利而无一害。
但玉真公主实在太忙了,当时李白也不是很出名,在饥饿和绝望中等了40多天,终究没等到。
03 结交社会名流,给地方官吏递拜帖请求举荐。但李白活得实在太潇洒,太自我,太狂傲。向往王侯,又不屈权贵,还一喝酒啥都说。
所以,即便大家认可他的才华,又怕他的性格连累到自己,都不敢推荐,因为当时举荐人是需要负连带责任的。
所以,以上都无果。
李白的第一个机遇出现在公元742年,当时唐玄宗颁布了一个广求贤才的诏书。这样,李白才有了第一份工作——翰林待诏。史书记载,唐玄宗见李白时,不仅降辇步相迎,还把亲自调弄过的羹汤赐予李白。
不参加科举,只以诗人的身份就成为皇帝的座上宾,在整个中国历史上,李白是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
唐玄宗把李白安排在翰林院,但李白的身份是翰林待诏,而不是翰林学士。他不参与起草公文,只是给皇帝写诗助兴(可能唐玄宗也觉得他不适合做官),参照关于写杨贵妃的诗,就是唐玄宗和杨贵妃逛御花园时,兴致一来,传召李白填词,大诗人李白妥妥沦为一个工具人。
公元744暮春,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有野史说,是李白在写《清平调》时,把杨贵妃比作赵飞燕,被杨贵妃和高力士合力陷害。也有原因说,是因为在长安三年李白想当的官没当上,抱负没有实现,过得不如意。
2、永王李璘的幕僚
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之后,李白又开始了南北漫游的生活。公元755年,李白决定到边塞从军,重新寻找进入仕途的机会,很不幸,碰上了安史之乱,之后隐居庐山。
永王李璘知道后,请他出山。李白答应了,又投入了本已经避开的战争中,当时他已经56岁。这次的选择让李白几乎从此告别仕途。
在逃亡西蜀的路上,唐玄宗下旨,让驻守各地的皇子分别领兵对抗叛军。但在诏书颁布的2天前,太子李亨已经在灵武继位。
所以,在李亨看来,唐玄宗已经是太上皇,不能再颁布诏令,尤其是军事部署方面的。所以,永王李璘出镇江淮这件事,在唐肃宗看来,不合法。
但在李璘看来,他是遵从父皇的命令,没有错。所以,两人的矛盾开始产生、激化。
之后,唐肃宗命令李璘回长安,李璘不听。唐肃宗就把他的军队定为叛军,李白很快被抓捕入yu。最后,在最后一任妻子和各方好友的帮助下获救。
可能李白实在太想做官了。所以,在这个诱惑面前丧失了警惕性,丧失了判断能力,最后成了这样的结局。
3、 宋若思府上的幕僚
出yu后,李白在御史中丞宋若思的府上当幕僚,代笔上书。还用宋若思的口吻向唐肃宗举荐自己,但无果。之后,就辞职了。
李白一生只有这三次做官经历,那他的钱从哪来呢?李白一生的经济来源有4个:
01 少年时家里接济
前面说过,李白家是商人之家,公元724年春,24岁的李白决定游历巴蜀,开始拜谒名流,在扬州一年,他就散金三十万。(不过钱很快就花光了,还生了病,才写下了《静夜思》,典型的没钱了开始想家)
02 壮年时入赘,妻子家里或朋友接济
前面说过,李白的第一任妻子是许圉师的孙女,最后一任妻子是武则天时宰相宗楚客的孙女,就是千金买壁的那位(不得不说,李白真是宰相孙女婿专业户啊),所以,大概率不愁没钱花。
而李白的第二任妻子,就是因为对方攥钱比较紧,他就跟人家离婚了。
还有就是朋友接济,最熟知的应该就是汪伦,就是那个“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汪伦。
仕途失意后,李白又开始了吃喝玩乐的生活。在宣州泾县,李白又准备乘舟出发,本以为不会有人来送自己,谁知汪伦来了,还给他带了很多钱(不过汪伦也值了,要不是李白,可能都没人会知道他)
03 唐玄宗赐金放还
公元744暮春,唐玄宗放还他时也给了他很大一笔钱(不得不说,唐玄宗对李白还真挺好)。
04 靠自己名气
最后就是靠自己的名气,帮别人写写字或者墓志铭之类的。
唐朝的侍卫在皇帝面前可以自称什么?
不知你说的侍卫指的是禁军,还是指皇帝的贴身侍卫。
禁军是军队,分北衙和南衙。北衙即元从禁军,负责整个皇宫的安全; 南衙分很多支,比如羽林卫,千牛卫等等,他们并不直接贴身保护皇上。
贴身侍卫都是有一定军职的勋贵(贵族),比如元从禁军中的军官,唐朝人自称吾、某、我,官员对上自称某,对下在正式场合用吾,平时一般用我,这些称呼只是惯例,并无明令规定,如果有人在皇帝面前自称吾,也不会被治罪。
PS:皇上平时也以吾、我自称,只在正式场合和诏书上称朕。
陈姓皇帝有哪些?
引言:
今天,在繁华的江苏南京,有一座玄武石像孤零零的立在南京城的角落间,或许,有些南京的朋友或驴友曾见过它,它是那么的普通,在六朝古都的南京,这样的建筑可以说比比皆是,没有人在意他的存在。但是,这个沉默的玄武,却在默默的诉说他存在的那个王朝时候的故事——陈朝。
陈朝地图
作为南朝最后一个割据势力,陈朝在中国历史上并不起眼,就连寿命也只有短短的三十二年,而它最特殊的地方就是它王朝的名称了——陈: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以统治者姓氏作为王朝国号的朝代。他的历代统治者,也全部姓陈,在浩如繁星的中国历史艰难的留下自己的一笔。
那么,这个渺小的王朝,陈姓皇帝又有哪些呢?他们有什么特色呢?请听我慢慢道来。
一.草根皇帝——陈霸先今天,我们在聊中国历史上的草根皇帝时,总爱聊刘邦,朱元璋等非常有代表性的皇帝,诚然,这二位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是不世出的一代枭雄,而咱们要说的这个,虽然名气不如前面二位,但他的发迹史,却也不逊色于上述二位,他就是陈武帝——陈霸先!
“陈武帝陈霸先”画像
陈霸先原本只是乡间的一个里长,但一直胸怀大志,前往首都建邺谋职,却也只得了个油库吏的小官。适逢宗室萧映在交州招兵买马,陈霸先前往投奔,并屡立战功,踢开了事业的头三脚。
原本,按照 正常发展,陈霸先应该是梁朝一个戍边大将,但历史就是那么有趣,梁朝的开国皇帝萧衍被叛将侯景活活的饿死在了建邺城内,一时间,梁国各地起兵平叛,北方的割据势力也蠢蠢欲动,中国的南方再度来到一场浩劫之中。
此时,陈霸先挺身而出,与大将王僧辨合力剿灭侯景叛乱,随后逐渐控制了梁国大权,被册封为陈王,公元557年接受梁帝禅位,建立南朝最后一个王朝——陈朝。
陈霸先的出现是及时的,他就像南方百姓的及时雨,在侯景叛乱之际,长江以南有再度陷入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铁蹄之下,陈霸先扶大厦于江倾,保护了南方无数文化瑰宝,为长江以南的繁荣稳定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二.励精图治的好皇帝——陈蒨由于常年的军旅生活,陈霸先仅仅做了三年皇帝便离开了人世,继承他位置的,是他的侄子陈文帝陈蒨,也是南朝难得一见的好皇帝。
陈蒨年少时就跟随父亲从军,早早地积累了不少军政方面的经验,当时侯景一直想追捕陈蒨,陈蒨胆大心细,在袖子里暗藏利刃,想在见面时刺杀侯景。
“陈文帝陈蒨”画像
在叔叔陈霸先去世时,由于太子陈昌还在北周做人质,于是把皇位传给了侄子陈蒨。陈蒨即位之后也没有让陈霸先失望,他励精图治,整顿吏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锦绣江南又出现了曾经的繁华与昌盛,史称陈文帝“从艰难中发迹,了解百姓的疾苦,国家的费用,定依简约的选择,善辨真假,不容臣下奸巧,使得人人知道自励。”陈蒨在位时的统治,被后人称为“天嘉之治”,一时传为美谈。陈蒨的能力,可与五代后周世宗柴荣相媲美。
可惜天妒英才,这样一个文武双全的好皇帝,仅仅在位七年便因病去世,连陈蒨自己也倍感遗憾,在遗诏中写到:“只是王业艰难,连年战争,百姓多难,不忘谨慎。现在国家安定,教化未行,我便要长辞人世,真是遗憾九泉啊!”
三.继承“天嘉之治”的好皇帝——陈顼在陈蒨去世后,他的继承人陈伯宗就被辅政大臣陈顼废除,陈顼自立为帝,也就是陈朝的第四任皇帝——陈宣帝陈顼。
与很多谋权篡位者不同,陈顼在位十四年期间继续施行陈文帝时期轻徭薄赋的政策,江南地区的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同时,陈宣帝文治武功并举,趁北方北齐政权统治腐朽之机,命大将军吴明彻率军北伐,一度占据淮泗之地,史称“太建北伐。”但北方的另一割据政权北周也在逐渐强大,与吴明彻交战,生擒吴明彻,陈国被迫退回长江以南。
“陈宣帝陈顼”画像
公元582年,陈宣帝病重,传命由皇太子陈叔宝即位,不久去世,享年五十三岁,谥号“孝宣皇帝”,庙号“高宗”。
四.玉树后庭花的酒色皇帝——陈叔宝相信大家中学期间都学过唐代诗人杜牧的《泊秦淮》,其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两句被传为千古名句,而“后庭花”指的就是南朝陈的最后一任皇帝陈后主所作乐曲《玉树后庭花》。
如果上天再给陈叔宝一次机会,他一定不会选择当皇帝,无论是做个诗人还是音乐家,陈叔宝都有可能流芳千古,但他偏偏生在了帝王家,成为了皇帝,也因自己的沉湎酒色而被牢牢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陈叔宝在位期间,荒废朝政,每天只是和江总等一帮文人吟诗作对,亦或是与宠爱的张丽华,孔贵嫔饮酒作乐,陈朝文帝与宣帝二十年来积攒下的国力在短短几年时间里被消耗殆尽。
“陈后主陈叔宝”剧照
而正是这个时候,北方的北周已经在公元577年灭亡了北齐,统一了北方,后来,外戚杨坚代周建隋,即位之后,一直想统一全国,而陈朝就是杨坚眼中的最后一颗钉子。终于,在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命晋王杨广带五十万大军南下灭陈,而此时的陈后主还在花天酒地,不问世事,面对忠臣良将的直言,陈后主笑着对内侍说:“齐兵三来,周师再至,无不摧败而去,彼何为者耶?”不久,隋兵攻入建康城内,陈后主慌乱之中与张贵妃,孔贵嫔躲入一口枯井中,最终被隋兵擒获,投降隋朝。
陈后主在洛阳得到了隋文帝的礼待,他依旧每天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十四年后病逝于洛阳,成为中国历史上昏君的代表性人物。
结语:陈作为中国的大姓,虽然文臣武将数不胜数,但晋位皇帝者却屈指可数,其他如元末的陈友谅,西周时期陈姓的起源者陈胡公等都或多或少的留下自己的印记,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大家,谢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