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姓怎么读,爱新觉罗是什么意思?
爱新觉罗是清朝满洲族的皇室姓氏,在中国历史上担任了近300年的皇位。因此,爱新觉罗通常被认为是中国皇室的一个代表。
据说,爱新觉罗这个姓氏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该姓氏来源于满语“ai.sin-ju.u.lo”,意思是“金色部落之后代”;另一种说法则是源于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六世孙阿敏在康熙年间改姓名时所取的一个虚构的汉语名字“爱新觉罗”。无论哪一种说法都表明了此姓氏与清朝皇室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
历史上使用爱新觉罗姓氏的清朝皇帝很多,根据先后顺序列举其中一些比较著名的如下:
努尔哈赤 |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 1616-1626 | 清朝开国皇帝,他篡夺了明朝东北地区的控制权,并在1616年建立了后金,后来改称清。
顺治帝 | 爱新觉罗·福临 | 1643-1661 | 成为皇帝时只有5岁,由母亲为摄政王,后转任宁王,1644年入主北京登基,康熙继位前去世。
康熙帝 | 爱新觉罗·玄烨 | 1661-1722 | 清朝第3位皇帝,历经六次南巡,做出许多宽政廉洁、爱民如子的事情,在位64年,是清朝君臣勤政廉洁、文化繁荣、经济发展的时期。
康熙帝雍正帝 | 爱新觉罗·胤禛 | 1722-1735 | 清朝第4位皇帝,是一位具有卓越才能的皇帝,改革军制、减轻赋税、推行积蓄等政策,其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到稳定。
雍正帝乾隆帝 | 爱新觉罗·弘历 | 1735-1796 | 清朝第5位皇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伟大的皇帝之一,其统治时期是清朝政治、经济、文化成就最辉煌的时代之一。
乾隆帝嘉庆帝 | 爱新觉罗·颙琰 | 1796-1820 | 清朝第6位皇帝,其在位期间诗书名画、科技兴盛、地方自治方面都有很多贡献,但也有许多不足之处。
道光帝 | 爱新觉罗·旻宁 | 1820-1850 | 清朝第7位皇帝,他在位30年间,推进了许多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重要的变革和改革,维持了清廷的权威,然而道光中前期较为保守。
咸丰帝 | 爱新觉罗·奕詝 | 1850-1861 | 清朝第8位皇帝,其统治时期正值太平天国起义和鸦片战争时期,经历了一系列外患和内忧。在位11年去世。|
你的姓氏古代历史上出过最有名气的人是谁?
杜姓历史名人:
1.杜操: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汉代书画家,汉章帝时曾为齐相,以善章草知名,与崔瑗并称“崔杜”。
2.杜诗:河南汲县人,汉代著名廉吏,是汉光武帝刘秀的近臣。任南阳太守时,创造水排(即水力鼓风机),冶铁铸农具,比欧洲早一千一百多年,他治池陂、开田园,发展农业生产。时称“前有召父(召信臣),后有杜母。”
3.杜康:相传是周代善於酿酒的人。《汉·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4.杜密:河南省登封人,东汉名臣,曾任北海相、尚书令、河南尹,时人称其为“天下良辅”。
5.杜林: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人,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治有《古文尚书》,长于文字学,撰有《仓颉训纂》、《苍颉故》等。
6.杜畿:曹操的高参,为统一北方作出了重要贡献。 杜预:京兆杜陵人,西晋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征南大将军。撰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春秋释例》、《春秋长历》等。
7.杜杲:北周著名的外交家、政治家。
8.杜甫:今河南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人称为“诗圣”、“诗王”,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代表作有《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羌村》等,有《杜工部集》传世。
9.杜佑:京兆杜陵人,唐朝史学家,编《通典》二百卷,是中国第一部记述典章制度的通史,官至宰相。
10.杜环:《通典》作者杜佑的族子,生平不详。《经行记》作者。唐中叶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天宝十载(751),安西节度使高仙芝与大食军战於怛逻斯(今苏联哈萨克江布尔城附近),唐军大败,被俘甚众,杜环从军在营,被俘往亚俱罗(今伊拉克巴格达南库法),后於宝应元年(762)附商船回到广州。著《经行记》,记述其在被俘时期的经历及见闻。
11.杜牧:字牧之,号樊川,杜佑之孙,京兆万年人。唐代著名文学家、诗人,为人刚直有奇节,曾指时弊,深忧藩镇、吐番的骄纵,后果言中。其诗风骨遒上,豪迈不羁,文尤纵横奥衍,多切经世之务,在晚唐成就颇高,时人称其为“小杜”,以别於杜甫;和李商隐齐名,并称“李杜”。著有樊川集,代表作品有《阿房宫赋》、《泊秦淮》等。
为什么爸爸一系叫堂?
“为什么爸爸一系叫堂,妈妈一系称表?”
第一,这个说法,反映了古代父系社会男权至上的现实。
第二,“爸爸一系叫堂”,是唐朝才兴起的。原来叫“同堂”,“堂”是“同堂”的省略。
第三,“妈妈一系称表”,也是唐代兴起的。
《说文解字》说:“堂,殿也。”上古,“堂”和“殿”同义,就是“正屋”。
后来,引申为“阶上室外檐下”为“堂”,里面的称“室”。
从秦始皇起,皇宫称“殿”,民间正屋称“堂”。这个区别,一直延续了下来。
亲是一个家族、宗族的人,是自家人。
我国传统对家族、宗族十分讲究,往往都起有自己家族、宗族的堂号。堂号其实就是家族、宗族祠堂的名称或者称号,凡在这个堂里的,是亲。起堂号的主要目的一个是为了与其他宗族、家族区别开来,像瞿秋白祖家被称为“八桂堂瞿家”。另一个是教育子孙后代不要忘了祖宗,像北京一带的赵姓“半部堂”,就是因为北宋开国宰相赵普“半部《论语》安天下”而起的。
所以,从一个堂号繁衍下来的子孙,就是爸爸这一系,叫”堂“,如堂兄弟、堂姊妹、堂叔、堂婶等;有的地方也叫叔伯兄弟,意思是一样的。
父亲一系称为“堂”
所谓同宗同姓,父亲这一脉的叔伯兄弟,称之为“堂”。比如叔叔伯伯的儿子,称为“堂兄弟”,他们的女儿,则称为“堂姐妹”。
堂,实际上指大房子。在农村,还有堂屋的说法。或者,厅堂的说法,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在古代,是家族聚集居住,通常三代以内不分家。也就是说,从祖父那一辈开始,三代人是住在一起的,在一个堂屋之下。
所以,叔伯兄弟,其实还是一家人。而且以祖父为尊,年长为尊,同一个家族里面,最先出生的儿子称为长子,最先出生的孙子称为长孙。叔伯兄弟的子女,按照出生顺序来排。比如你在家是老大,但是在家族中是第三个出生的,那你在家族中的地位就是排行老三。
祖父作为一家之长,颇有一点土皇帝的意味,他要同等地对待自己的儿子,以及孙辈。必须一视同仁,不然家族中就会闹矛盾。
一般情况下,只有在祖父去世之后,你的父亲和他的兄弟之间才会分家。所以这个“堂”,更多是指生活在一个屋檐下,都是一家人。如今,只要成家立业,其实兄弟之间也就分家了,但是亲属之间,还是有着血缘关系的维系。但是相对于以前,堂兄弟之间,其实已经很隔阂了,并没有以前那么亲近。
母亲这边的有血缘关系的亲戚
母亲这边的有血缘关系的亲戚与自己同辈的称表亲,如表兄弟姐妹,但是,与母亲同辈的称舅、姨,比母亲辈分高的称外,如外公外婆(北方称姥爷姥姥),书面语为外祖父外祖母。每一个家庭背后都有一个家族,母亲娘家的家族同样也有称堂的,如堂舅舅堂姨妈、堂外公堂外婆等。
表的意思同外,表、里为反义词,内、外是反义词,表明夫权社会的内外之别。古代百姓家称妻家外家,皇帝家里称外戚、戚畹。古代晚辈与长辈之间的名字与称呼有避讳的规矩,既然外公外婆带了“外”字,他们的后代不能再称“外”,而是用“表”。
这里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称呼,父亲这边的有血缘关系的亲戚称为“堂”,不称“内”,“内”字被用于称呼妻兄妻弟及子女,如内兄内弟,内侄儿内侄女,这可能是为了与岳父家拉近亲戚关系的一种古代最有智慧的称呼,与俗话说的“郎(女婿)是半边子”一样,女婿不是外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