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尺一尺多长,谁是你的心中偶像?
那当然是——诸葛亮。
那么诸葛亮与其他历史人物相比,魅力究竟何在?我以为诸葛亮已成了历史上的独一无二。也许正因如此,死了一千八百年,又被《三国演义》写得“多智而近妖乎”,而且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周瑜总是年少英俊,诸葛亮总是一把胡子,却很少人在意:周瑜比诸葛亮还大了六岁。。
一、仪表。陈寿说,诸葛亮身长八尺。汉尺一尺合23公分,诸葛亮有184公分高,身材伟岸。三国时,大家并不那么高,《三国志》里,连太史慈七尺七寸约合177公分,都要提一句,诸葛亮在当时,“身长八尺,容貌甚伟”,高而且帅,兼且“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周瑜的相貌之好,天下皆知,然而史书上也不过“瑜长壮有姿貌”。仅论描述,还未必胜过诸葛亮。
据《太平御览》卷七百零二《服用部·扇》引晋·裴启《语林》记载,诸葛亮和司马懿在渭河边上对垒,开仗之前,诸葛亮坐着不加装饰的车子,戴着葛布做的头巾,拿着白羽扇,指挥三军将士,军人们都随着他的指挥前进或停止。再往后,南朝梁·殷芸《小说》卷六的记载相同,诸葛亮和司马懿出兵作战,将要开仗了,司马懿穿着军服进行指挥,司马懿派人偷偷的观察诸葛亮,发现诸葛亮坐着不加装饰的车,戴着葛布做的头巾,拿着白羽扇,指挥三军将士,军人们都随着他的指挥前进或停止。司马懿知道后,感叹道:“诸葛亮可以说是名士啊。”
到了北宋,又由于说书行业的兴盛,那把羽扇也渐渐被称为了诸葛羽扇,那方巾也被叫做了诸葛巾,"羽扇纶巾"用来形容诸葛亮。
二、谋略:作为三国时代政治家、军事家的诸葛亮,以其谋略和战功久享称颂。陈寿在《三国志》里,说诸葛亮可以和管仲、萧何、子产、召公这些前代神话宰相相提并论。
诸葛亮给刘备布置了隆中对,让刘备第一次试图拥有自己的领地,诸葛亮的战略思想体现出独特的个性。这种个性就是韬勇抗威、不畏强敌、力占先机的进取精神。在赤壁之战前,在曹操绝对优势和刘备方处在绝对劣势的情况下,诸葛亮居然敢只身一人过江东,说服孙权连刘抗曹,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后来又协助刘备掌握了荆州,控制了西川和汉中,三分天下。到此为止,他的计划很成功。刘备从当一个县级干部的秘书,一直推到了三分天下的君王位置。
对此,钱穆曾评论: 有一诸葛,已可使三国照耀后世,一如两汉。这是何等的雄壮
当然,三国时,许多人都做了类似的战略规划。比如,鲁肃、甘宁和周瑜,但他们的构思,始终是构思;而诸葛亮的隆中对,在整整十二年后,完全实现了——公元219年,刘备平了汉中,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关羽从荆州北伐,打得曹操意欲迁都…
季汉官员(四川人) 杨戏在 诸葛亮死后,写了一篇 季汉辅臣赞 这样评价诸葛亮 " 忠武英高,献策江滨,攀吴连蜀,权我世真。受遗阿衡,整武齐文,敷陈德教,理物移风,贤愚竞心,佥忘其身。诞静邦内,四裔以绥,屡临敌庭,实耀其威,研精大国,恨于未夷。"
刘备评价诸葛亮:“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认为他比曹魏皇帝厉害十倍。
刘禅评价诸葛亮:惟君体资文武,明睿笃诚,受遗托孤,匡辅朕躬,继绝兴微,志存靖乱;爰整六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镇八荒。
孙权更是在蜀吴两国的正式盟书中直书“诸葛丞相德威远著,翼戴本国,典戎在外,信感阴阳,诚动天地”。
而且还对诸葛亮之侄诸葛恪称赞孔明“丞相受遗辅政,国富刑清,虽伊尹格于皇天,周公光于四表,无以远过”,毫无半点身为盟国君主的矜持。
三、影响力
在季汉国内,无论是后主刘禅,还是蒋琬、费祎、董允、姜维等诸重臣到各大小臣僚,可说无一人不是孔明粉丝;“丞相”这个词在季汉便是孔明的专属称呼,论政者言必称之,代表着和“先帝”刘备等同的最高政治正确。
诸葛亮死后,季国的军士和百姓都异常悲痛,纷纷在路边祭奠他。各地多上书请立诸葛亮庙,但朝堂以此违背礼制不纳,于是百姓在四时的节日于道路上私祭诸葛亮。
当然,有许多人说,这是刘禅对诸葛亮怀恨在心,其实禁止给诸葛亮立庙,这其实是后世不读史者,夸张讹传。
秦汉礼制唯天子可立庙,本无臣子单独立庙之礼。有功大臣只能配享帝王的太庙,这是国家制度,从无例外。无论开国之萧何、张良;开疆之卫青、霍去病;中兴之邓禹、吴汉,都不可能被单独立庙。
刘禅最后肯为诸葛亮开此先例,亦算难得不易。帝王破例给臣子官方立庙,千年以来就出了刘禅对诸葛亮这么一回。北宋时还专门有人批判刘禅这样是为君臣私情而破坏礼制,大大不对。可笑到了后世,居然有人反过来,竟以为这是刘禅怀恨诸葛亮的表现。
蜀汉灭亡之后,蜀中百姓便在成都为诸葛亮修建了武侯祠,不但要建,而且还建了多座,还偏偏要把纪念诸葛亮的祠庙建在成都刘备墓葬的旁边。
明朝初年,朱元璋第十一子朱椿被封为蜀王,就藩成都。到了成都之后,朱椿发现诸葛亮的武侯祠与刘备的昭烈帝庙在城中并立,而且祭祀诸葛亮的百姓明显要比刘备的多。这让重视君臣等级名分的朱椿非常不高兴,决定要整顿一下。他为刘备整修陵庙时,提出武侯祠逼近“惠陵”,于祀制不合,并以“君臣宜一体”为理由,把成都武候祠拆了,把诸葛亮请进昭烈庙,置于殿东,关羽、张飞置于殿西。
作为孔明的宿敌之孙,诸葛亮是司马炎一生心念地偶像,便是这个让自己祖父畏之如虎的敌国劲敌。某种意义上,司马懿的子孙征服了天下,却又在精神上敬服于诸葛孔明。
有一年,三国时期蜀汉大臣樊建来到洛阳,被司马炎任命为给事中。樊建是诸葛亮的部下,曾经跟随诸葛亮北伐,很熟悉他的治国策略。樊建毫不犹豫地告诉司马炎:“闻恶必改,而不矜过,赏罚之信,足感神明。”
司马炎感叹说:“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意思是说,我如果得到诸葛亮的辅佐,还像今天这样辛苦吗?
樊建当着司马炎的面表扬老上司,司马炎竟然不生气,还跟着说“真厉害”,由此足见司马家对诸葛亮的态度。
诸葛亮之孙诸葛京,因其祖父之名,授东宫舍人,累官至江州刺史高位。终晋一朝,琅琊诸葛氏皆是士林敬重的高门大姓,代代簪缨。
再者,司马炎之后的晋朝同样秉承了开国君主的态度。东晋一朝每当幼主即位,托孤权臣,无不说「如诸葛武侯、王丞相(王导)故事」,将孔明更置于东晋政权的实际奠基人王导之前。东晋还特意追封孔明为武兴王,亦是史上首次追封孔明王爵。
王羲之也评价诸葛亮之才是真正的命世大才,以天下为心者,处世面面俱到。
四、政治
刘备死后,四十三岁的诸葛亮,成为为蜀汉实际的统治者。他所做的事儿:抚慰百姓,规定礼仪,确立官职,制订制度;开诚布公。实事求是,不搞虚的。结果是整个蜀汉对诸葛亮,是“畏而爱之”。又怕他,又爱他。为什么?因为诸葛亮的治政风格,不是滥好人和稀泥,而是严刑峻法,行事狠辣。为什么没有抱怨呢?因为他老人家处事太公平了,没人能抱怨。
诸葛亮身为丞相深知:“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也。”他不仅带头廉政,树起一面旗帜,同时还把廉政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法律建设来抓,对蜀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诸葛亮时期的廉政建设,首先表现在对蜀汉宫城规模和惠陵规模的严格控制上。
在执法上,立法公开、执法公平,有异于同时代封建的法律思潮。诸葛亮一再告诫、反复强调法在治理国家过程中的重要性“夫一人之身,百万之众,束肩敛息,重足俯听,莫敢仰视者,法制使然也。”不仅如此,诸葛亮还进一步从反面强调了不以法治国的严重后果“若乃上无刑罚,下无礼义,虽有天下,富有四海,而不能自免者,莱纷之类也。夫以匹夫之刑令以赏罚,而人不能逆其命者,孙武、攘直之类也。故令不可轻,势不可通。”
此外,他还亲自起草了各种科条律令数十则,其内容包括了《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等条规。
在汉中休士劝农期间,利用了汉中的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得力措施,使北伐军资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决,诸葛亮死后,蜀汉军撤退,魏军还在蜀营中“获其图书、粮谷甚众”。这正说明了诸葛亮休士劝农,实行军屯耕战的效果。当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来更多的人口,使地广人稀的汉中重新得到发展,逐步到达人多、粮多的良性循环,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
经诸葛亮“踵迹增筑”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还是汉中地区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据李仪祉先生考察而知,“山河堰尚灌褒城田八千余亩,灌南郑县田三万零六百余亩,灌酒县七千余亩,共四万六千余亩。”汉中市的六大名池,至今仍被利用。据考古调查统计,全区至今尚保留有汉以来的古堰七十多处,一些堰渠经历代使用维修,一直延用至今。
五、军事发明
诸葛亮作为军事家在历代兵家也得到了较高的认可。司马懿在诸葛亮死后,看到诸葛亮的营垒,称赞其为“天下奇才”。
唐太宗与李靖在《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多次提到诸葛亮的治军之法与八阵图,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且表明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史官鲜克知兵,不能纪其实迹焉”。唐朝时亦将诸葛亮评选为武庙十哲之一,与张良、韩信、白起等九位历代兵家享同等地位。
诸葛亮亦作诸多军事著述,如《南征》,《北伐》,《北出》等,对中国军事界有一定的贡献。诸葛亮在技术发明上亦有灵巧的表现,如改良连弩。诸葛亮亦推演了兵法,作八阵图,直至唐代将领李靖仍然十分推崇。
吴国大鸿胪张俨也这样评论诸葛亮:
诸葛亮用一州的土地,跟曹魏比起来,也就是九分之一的实力对比,结果因为耕战安排得当,刑法整齐,反客为主,几万步卒,居然有气吞天下之势;司马懿占据十倍的实力,手握精锐,居然没有擒诸葛亮的意思,只是忙于自我保全,让诸葛亮自来自去。假设诸葛亮不死,那么魏国从西北到中部,无法解甲释鞍。到这地步,胜负也很明显了。
别忘了,曹操出征时,后方主持日常工作的荀彧,有专门负责出谋的荀攸,有问啥意见都懂的贾诩,有给他下决定的郭嘉,有程昱、刘晔、蒋济、司马懿们。而诸葛亮,在刘备出征汉中时负责日常工作,在与刘备初遇时给他规划未来行程,给刘备下决定,最后自己亲自负责规划国家、制定法度、选拔官吏、训练、整饬、日理万机之余,还能搞搞小发明。
诸葛亮并不是罗贯中笔下全知全能的妖道,而是一个得吃饭喝水,会紧张会惊惧,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品格来应对乱世的普通人。
古代中国人的身高是多少?
答:中国古代野史演义里的一个常见豪横桥段,就是“炫身高”。
比如古典名著《三国演义》里,但凡牛人出场,都要报身高。白脸曹操身高七尺,爱哭的刘备身高七尺五寸,猛张飞身高八尺,红脸汉子关羽身高九尺。出场没多久就领盒饭的华雄,同样有九尺高。按照现代标准,哪怕最矮的曹操,身高也达到两米一,放美职篮可以打中锋。“身长九尺”的关羽,身高更是近三米,“温酒斩华雄”那一仗,等于是两个“三米大汉”在血拼……
而放在正史记载里,许多古代人物的身高,也是让人一换算就吓一跳:比如《史记》里的西汉开国功臣郦食其,出场时就是“年六十余,长八尺”。这何止是个“高阳酒徒”?简直是个巨型大汉。周游列国的孔夫子,也是个“九尺有六寸”的“长人”。也就是说,如果把古代名人组个团,简直就是个碾压篮球明星的“巨人团队”。
这震撼一幕,也让很多“历史票友”们发出“古人个子真高”的感叹,有些好事者还开启“沉痛反思”模式,追问“为什么中国人变矮了”,相关的奇谈怪论,多年来衍生出一筐。
不过,古代的度量衡换算,其实和现代出入颇多。比如秦汉至三国时期的“一尺”,并非我们今天熟悉的0.33米,相反只有0.23米左右。这么一换算,许多古代名人们看上去无比豪横的身高,也就大大缩水:曹操一米六,刘备一米七三,张飞一米八。倒是关羽、华雄、孔子等人,拥有着两米零七以上的身高,即使放在今天,也可以算是巨人。
而比起正史野史里记载的数据,真实的古代中国人身高又是什么样?首先比较“实锤”的,就是考古数据。以北京西屯墓地的考古数据为例,当地共发掘出从汉代至明清年间的四百多座墓葬。以墓葬里的人骨标本推算:此地汉代男性的身高在一米四四到一米五四之间,即使是相对较高的清代男性人骨标本,其身高也只在一米五九到一米六零之间。即使是《三国演义》里“比较矮”的曹操,放这里都称得上是巨人。
如果放在全国范围看的话,以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考古部门的权威数据:中国各地秦汉墓葬里的人骨标本,平均身高约为一米六七,而隋唐宋元明清的墓葬里,这一数据则为一米六六。相比之下,1979至1980年,中国18至25岁的城镇男女青年,平均身高分别为一米七零和一米五九。单看这个对比就可以说,“中国人变矮”是伪命题。
那这些考古成果,又能否代表古人的真实身高呢?同样能生动说明古人身高的,还有古代军队的征兵标准。
在历朝历代的古代军队里,身高常常是“硬杠”。比如战国时代的战车兵和骑兵,对于身高都是严格要求。《六韬》里记载说,当时的战车兵必须“取年四十以下,长七尺五寸以上”,也就是身高“七尺五寸”且四十岁以下的士兵。骑兵则要“长七尺五寸以上,壮健捷疾”。可见除了要强壮能跑外,“七尺五寸”同样也是硬标准。那“七尺五寸”又是多高呢?按照秦汉时代的度量衡,换算过来约为一米七三。
发展到“国家养兵”的两宋年间,那些享受着优厚待遇装备的“大宋禁军”,入选时的“硬杠”同样是身高。宋朝禁军的身高,从“五尺五寸”到“五尺八寸”分为五个等级,以宋代度量衡换算,也就是在一米七一到一米八零之间。之后的元明清三朝的军队,也基本沿用了这个选兵标准。“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里,兵马俑的平均净身高,也在一米七七左右。
也就是说,倘若穿越到中国古代,身高达到一米七,那就是标准的“大个子”。
那这样的身高水平,放在同时代的世界上又是怎样呢?明末造访中国的传教士利玛窦,在其文集里就认为中国不但“远比欧洲富裕得多”,身高也“较我们(欧洲人)高一些”。哪怕到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十九世纪下半叶,欧洲多国的征兵标准依然是一米六六,低于中国宋代禁军征兵标准。1889年时波兰军队的平均身高,更只有一米六二左右。
甚至这“身高问题”,还成了近代中国对外战争里的沉痛注脚:1895年的甲午战场上,当清朝陆军被日本陆军打得全线崩溃时,日本随军记者还嘲讽说“清军个头很高,但完全不使用白刃战,每到白刃战,他们都……一溜烟逃跑”。1900年,当八国联军肆意蹂躏北京城时,八国联军司令瓦德西还在北京各处城门派遣医官,对过往中国人强行体检,结果却让他震惊:百分之九十五的北京男性市民,在身高与健康状况方面,都符合德军的入伍标准。
也正是这一结果,令瓦德西在写给德皇的信里,做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我们西方人对于中国人民,不能视其为已经衰弱的,或者是已经失去德行的人,他们仍然充满生气勤俭巧慧……”
但是,也正是从这一时期起,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身高对比”,差距一度迅速拉大。在经济民生严重困顿,老百姓营养水平严重低下的旧中国时代,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一度都只有35岁,民国三十八年时间,死亡万人以上的瘟疫就有五十九场,医疗救治也严重落后。这样一个苦难的时代里,人民的身体素质自然也无法保障。
比如抗战时代的国民党军队,在当时英美“盟友”眼里,一大形象就是营养不良,身体素质差。1943年时,国民政府曾送了一千八百名新兵到蓝伽受训,结果竟有百分之六十八的士兵因体格不达标而被淘汰。这还是号称优中选优的“中央军”,普通老百姓的营养水平,自然也可以想。曾经有民国学者做过统计,单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上海,14岁左右青少年的平均身高,竟比十年前的同龄人矮了约五至八厘米。
反而是同时期的西方国家,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和营养水平的提高,身高也是突飞猛进。以西方学者的统计,从美国建国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男子的平均身高提高了八厘米。而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后期,欧洲男性的平均身高更提高了11厘米。我们关于“欧美人身材高大”的印象,基本都来自这一时期。
但在今天,随着中国的高速发展,中国人其实也在快速“变高”。以《柳叶刀》的统计,从1985年到2019年,中国男性的平均身高增加了近8厘米,女性的平均身高增加了近6厘米,中国19岁男性的平均身高更冲到了一米75,排名东亚第一。可以相信,这样的“变高”景象,依然在快速进行中。
“中国人有没有变高”的问题,不止是一个生理问题,却更是古代生活水平的写照,更是近代中国一百多年,多少兴衰记忆的生动缩影。
参考资料:《项羽关羽是巨人吗?初探我国古代人的身高》《北京地区古代人群身高的研究》《中国历代军事制度》《我国人均身高已冲到东亚第一!您的孩子达标了没》
作者:张嵚
项羽到底有多历害?
项羽到底有多厉害?清代史学家李晚芳说他:“羽之神勇,千古无二。”周总理评价他:“世界之怪杰也。具并吞八荒之心,叱咤风云之气;勇冠万夫,智超凡俗;战无不胜,攻无不取;敌邦闻之而震魄,妇孺思之而寒胆;百世之下,犹懔懔有生气,岂仅一世之雄哉!”
项羽为什么能获得如此美誉,因为他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多个第一,他取得的辉煌成就,至今无人能敌,更无人能够超越。
一、个人作战能力最强的勇士1、举鼎少年项羽出身将门,爷爷是楚国名将项燕;叔父项梁,文韬武略于一身,在吴中威信颇高,有“贤士大夫皆出其下”之说。项羽年少时,不爱习武读书,却力大无穷,十几岁时,就能举起近千斤的鼎,真是力大无穷呢。而历史上有记录举鼎成功的,只有项羽一人。
2、最强勇士后来,项梁指示项羽斩杀会稽郡守通,当郡守的部下看到郡守的首级时,一片混乱。在项羽连杀百人左右后,整个郡守府上下人等都吓趴在地,不敢起身。项羽以一己之力抵挡众多兵士,护卫叔父安全,倘若作战能力次些的话,当场就会被郡守的部下拿下,当然,也不会有后面的精彩人生了。
还有在他穷途末路的时候,自刎前,不仅砍下了敌军将领的脑袋,还“赚”了八百多名汉军士兵。即使身负重伤,依然能一杆长枪横扫千军,如入无人之地,这些都说明他个人的作战能力是何等强大。
项羽生活在冷兵器时代,使用的武器不是机枪导弹,主要是青铜剑及铁长矛等,颇有重量。打扙时需要的是近距离博奕,凭得是勇敢、智谋和个人的能力,战场上如果没有有强悍的作战能力,只有送命的份儿。
二、战无不胜,攻无不取的盖世奇才1、百战不殆的将军项羽是一位著名的军事家,也是世界上打胜仗最多的将军。除了最后那场战争,在他金戈铁马的生涯中,项羽是史上唯一一位真正做到了“百战不殆”。
项羽之所以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除了他个人身材魁梧力大无穷外,更多的是他的勇猛无畏和他过人的军事才华。尽管他对兵法“略知其意,不肯竟学”,但是他善于理论联系实际,会灵活运用兵法战术,精湛的兵法战略是他获胜的重要法宝之一。
2、胜率最高的武将项羽,只活了30岁,他的一生虽然短暂,却被誉为战无不胜,攻无不取的盖世奇才。项羽征战沙场的时间并不长,只有八年。由于生逢乱世,因此,他经历的战争并不少,有七十多场,除了最后一场战争外,没有一次失败过。
项羽只用了几年时间,就比别的大将一辈子几十年打的胜仗还要多,这种辉煌战绩,从古至今无人能比,即使是在世界历史上,也是很难有人可以超过项羽。
三、具并吞八荒之心,智超凡俗之怪杰1、并吞八荒之心拿破仑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意思是人要有抱负,有理想。项羽就是有抱负理想的人 ,他自小胸怀鸿鹄志,并吞八荒之心。叔父要他读书,他认为识字即可,让他习武练剑术,他看不上。叔父气得鼻孔冒烟,直吼他为什么?原来他想“学万人敌。”想学习行军布阵之法,统领军队的能力。项梁见项羽有此志向,非常高兴,于是就传授了项羽很多兵法韬略。
还有一次,他的鸿鹄志向,把叔父项梁吓得够呛。那是他和叔父项梁避仇吴中时,一天,秦始皇游览会稽郡后离开去浙江时,当地百姓都去观看,项梁项羽叔侄也去看了。始皇帝的排场很大,阵容豪华,项羽看着眼前的始皇帝,难掩他并吞八荒之心,说:“彼可取而代之也。”当时吓得项梁急忙捂住他的嘴,说:“毋妄言,族矣!”意思就是:小祖宗啊,别胡说八道,这是要满门抄斩灭九族的重罪,我还没活够呢!当然,项羽的话被风刮走了,始皇帝没听到。由此可见,项羽骨子里就不是平庸之辈。
2、智超凡俗之怪杰项羽,虽然是贵族出身,将门之后,但他不爱习武学文,气得家长无可奈何,用现在的话讲,不是“别人家的孩子”。但是,项羽就是项羽,不是浑浑噩噩的纨绔子弟,他有自己的远大的理想,内心有自己的宏伟蓝图。
他不愿读书,是因为在乱世,圣贤书无法带来自身的安全,更别说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他不精习剑术,是因为他想学习“敌万人”的本领。项羽不喜欢学的是无味的教条知识,他真正喜欢的是研究实用的兵法。所以,就产生了项羽学剑不成,却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猛将之一;学兵没有不精,却成了战无不胜的军事怪杰,即使有“兵仙”之称的韩信,在长达四年的楚汉相争中,也一直不敢与其正面交锋。
四、军事奇才在所受的军事教育程度上,项羽比不得韩信、张良,可他消灭了秦朝曾经统一六国的最精锐部队,终结了秦朝的统治,他向人们展示了自己的魄力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1、巨鹿之战,威名远扬秦朝末年,秦军大将章邯率40万大军攻打赵国。赵军战败退守巨鹿,并被秦军重重包围。楚怀王于是让项羽随令尹宋义率几万楚军救援赵国。 宋义引兵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却按兵不动46天,对此项羽十分不满,数次要求进军决战,宋义并不理会,而且他不顾军中粮草缺乏士卒困顿,还设宴大会宾客。项羽见此忍无可忍,进营帐杀了宋义,并说他叛国反楚。楚怀王对此也没办法,只好让项羽做了上将军统领部队。
项羽杀了宋义,“威震楚国,名扬诸侯。”随后,他先派当阳君和蒲将军率兵两万渡漳河,救援巨鹿,接着,他率领所有军队全部渡过漳河,解赵国的巨鹿之围。项羽在全军渡黄河之后下令:“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此表示决一死战。
没有退路的楚军战士异常勇猛,个个以一当十,杀声震天,其他前来增援的各路诸侯却都因胆怯不前。经过多次激战,楚军最终取得决定性的胜利。项羽在打败秦军后,召见各路诸侯,他们都吓得跪着行走,没人敢正眼看项羽。
2、军事奇才巨鹿之战,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项羽以区区几万兵马战胜了秦国四十万的精锐大军,这种巨大的力量悬殊,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首先,章邯和王离都是当时的秦国名将,他们所带领的部队是秦国的精锐王牌军。其次,巨鹿之战充分展示了项羽卓越的军事才能。巨鹿之战,两军悬殊巨大,对于普通人来讲,想取得胜利,概率几乎为零。项羽不愧为军事奇才,他分析透了战争中哪些是对自己不利的因素,因此,制定了别人认为他疯了的作战方案——置死地而后生,只有先断绝退路,才能下决心,最后取得成功。
置死地而后生是他的战略,同样他的战术也很精准高明,就是一个“快”字。战场上形势瞬息万变,如果楚军不能在短时间内打败秦军,那么就会有最终寡不敌众被歼灭的可能,这是想要最不想看到的结局,因此,他想到了让楚军能一鼓作气打败秦军的方法,就是破釜沉舟、烧毁住宿,自断后路。这不仅表示不战胜毋宁死的大无畏精神,还体现了项羽的战略眼光和果敢的决断力。
巨鹿之战,项羽打出了气势,打出了威名,也让秦朝主力尽丧,名存实亡,加快了秦国的灭亡速度。
五、勇冠万夫古人讲:二十弱冠,三十而立。项羽是历史上最年轻称霸的人,也是历史上第一个年仅20多岁就实现称霸之业的人,他在年纪轻轻的时候,就自立为“西楚霸王”,更是人们尊敬的“上将军”。他以他的神勇无畏,以他的勇猛善战,叱咤风云了一辈子,他是当之无愧的“千古无二”。
结语:项羽到底有多厉害?他就是这么厉害,他是手举千斤鼎的少年,是百战不殆的军事奇才,是历史上最年轻就傲视群雄的西楚霸王。
经年流水,沧海桑田,昔日沙场早已被碧草覆盖,历史的伤痕仿佛也了无踪迹。两千多年的的风,可以吹散战火的硝烟;两千多年的岁月,可以淹没冲锋的号角、战鼓的雷鸣,但无法抹去英雄们的足迹,他们非凡的英勇往事,永远会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不会被遗忘。
我是碧雯Sunny,以上是我的观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关注@碧雯Sunny,更多答疑解惑尽在其中
身高八尺是多少厘米?
1米8到1米9左右;
古人说的八尺大约在一米八九左右。古代的各个朝代的尺长都不一样,商代,一尺合今16.95cm,周代,秦朝,汉朝一尺约有21厘米到23厘米。这一时期通常以“身高八尺”来形容一个人高大。到了隋朝以后,一尺有30厘米以上。
9英尺多少米?
9英尺=2.745米
1英尺=30.5厘米
正如同英尺的英文单词意义一样,foot简称 ft ,古英国时期因为没有国际公认的度量单位,所以人们往往使用自己的脚来测量实地的面积,久而久之,一种基于成年男子单脚的长度就被公认为英国等国家认可的标准度量衡。德国人出了一招,让最早从教堂出来的16个男子量出左脚的长度加在一起,再除以16,商就是一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