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法号大全,火工头陀到底是出自哪里?
身世
火工头陀原名祁一舟,是抗金义士祁复之子。当年,王重阳召集群雄,在北方起事抗金,祁复是最早响应王重阳的义士之一。祁复为抗金出钱出力,立下了不少功劳。后来抗金失败,他又为了掩护王重阳等同袍,全身中箭三十余支,壮烈牺牲。
祁复牺牲后不久,妻子也病死了,祁一舟才十一岁,就成了孤儿。王重阳本想亲自收养祁一舟,但想到自己目标太大,闹不好还会连累了这个孩子。于是他拜托同样参加起事的少林高僧苦拙大师,将祁一舟带回少林寺安置。
这苦拙虽然是出家人,但也有一腔热血,眼见北方人民饱受金人蹂躏,竟然不顾苦智、苦乘等师兄弟的劝阻,蓄起长发,投身军中。如今起事失败,王重阳拜托自己照顾同袍之后,苦拙深觉责无旁贷,便接了祁一舟,匆匆赶往少林。
却说金人这方面,他们知道抗金义军失败后,很多人隐入江湖之中,便组织了数十名高手,大肆追杀。此时,王重阳自囚于活死人墓中,地方隐秘,未曾被金人发现。但带着祁一舟赶往少林的苦拙,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当他们刚出登封西城门没多远,就被七个金人高手围住。为首一人上身半裸,套着三个拇指粗的金环,正是金人第一高手金环尊者。
苦拙见势不妙,施展浑身解数,奋力杀伤其中三人后,抱着祁一舟逃出包围。最后,金环尊者掷出金环,重重撞击在苦拙背后,反被他借着这一撞之力,将轻功身法再提升了三成,绝尘而去。
火工头陀苦拙抱着祁一舟,一路奔向少室山,终于在傍晚时分赶到少林寺山门之前。值守的弟子见有人闯寺,急忙拦阻,苦拙报上法号,让弟子进去禀告苦乘、苦智禅师。自己则靠在寺门上休息。苦拙见祁一舟多日来,一直都是浑浑噩噩,失魂落魄,便告诉他他父亲祁复是如何英雄了得,祁一舟继承了他的天赋,必定也会闯出一番事业。
谁知弟子进去禀告时,苦乘、苦智和苦慧这三位师兄弟,恰巧都不在寺中,便由知客院派了一名管事,前来接洽。而这个接洽之人唤作方明,十年前曾在大校之中,与苦拙争夺进入达摩院而失败。
然而,苦拙并没有与方明再产生什么误会,原来他力战金人高手,被金环尊者一下重击,已经受了极重的内伤,再加上刚才拼尽全力奔跑,到了少林寺时,竟已油尽灯枯,就此圆寂。
方明见苦拙一死,急忙让人把他的遗体抬进寺内。又看他带来的孩子目光呆滞,懵懵懂懂,就随手把他安置在香积厨内,做个小工,日后再做计较。等苦乘、苦智等人回寺之后,方明不知怎么的,也没向他们提起苦拙带回祁一舟之事。
却说祁一舟接连遭逢大变,变得沉默寡言,惜字如金。香积厨内的僧人问他姓名来历,他也不发一言,于是大家都认为他并没也什么强硬的后台,便不再对他那么客气。
香积厨的管事唤作不嗔,这个法号,是他的师父见他脾气暴躁,特意赐下这个法号,让他时刻警醒。可惜不嗔辜负了师父的一番苦心,脾气和年纪、武功齐头并进,终于一次在和同门的比试中伤了人,被从罗汉堂发落到了香积厨。
不嗔认为自己武学天分很高,连达摩堂也去得,却要日日在香积厨,受这烟熏火燎之苦,脾气就越发暴躁,令香积厨内的僧人,苦不堪言。
不嗔见祁一舟始终不发一言,但他小小年纪,什么也干不了,便让他在灶下烧火。祁一舟是大户人家出身,哪里会这种粗活,但在不嗔的骂声中,竟很快就学会了。
过了二十余日,不嗔见方明也不来问祁一舟如何如何,便放下心来。本来,香积厨内的僧人,都被不嗔打骂得怕了,如今见有了新人,便把一些疏漏,全部按到祁一舟头上,惹得不嗔打骂于他。不嗔身上有武功,有时候出手重了,祁一舟甚至会被他打得吐血。
祁一舟本来家庭幸福,但父母一死,便如堕入了地狱之中,如今又遭遇不嗔的欺压打骂,令他痛不欲生。只是当他想起苦拙圆寂前所言,便又咬牙坚持了下来。
偷功三年后的一日,不嗔又是将祁一舟一番打骂,最后嘴里还嘟囔,说这么多年没有修习上乘武功,要比不痴那些不如自己的人抛在身后了。祁一舟听到他说“武功”二字,心中一亮,想起父亲当年也是一位高手,自己想必也遗传了他的几分天赋,只是自己不喜武功,才没有跟他修炼。当初苦拙大师认为我一定能做一番事业,如今看来,想必要着落在武功上。
此后,祁一舟便开始有意的偷学武功。少林是武林圣地,少林寺弟子人人习武,要偷学拳招,机会不要太多。一开始,祁一舟只是有什么学什么,到后来见识多了,便将修炼的重点,放在了大力金刚指和金刚般若掌这两门绝学之上。
祁一舟的天分不低,再加上他心无旁骛,苦心孤诣,是以短短七年,他的少林基础内功心法已经登堂入室,小有成就。此时,不嗔再对他拳打脚踢,他也不会受伤。只是他所所求的,是在武功胜过了寺内所有人之后,一鸣惊人,所以仍并不还手。
又过了七年,祁一舟将大力金刚指和金刚般若掌也一一学全。只是他觉得少林寺太过迂腐,使这些武功中很多招式,往往留有余地,不能发挥最强的威力。比如金刚般若掌中的“意马收缰”一招,本可以在对手身后,双手卡住对方的喉咙,制住要害,偏偏要将双手移到对方腋下,不但使“收缰”的难度大了数倍,而且对手仍有反击的可能。
其实祁一舟所想,也是诸多少林弟子不解之处,但他们有师父解惑,说出家人慈悲为怀,就算要施展霹雳手段,也会给敌人留下一线生机。但祁一舟虽然修炼武功,却没有同时听少林寺的高僧大德,讲演佛法,于是便自以为是,将少林绝学中,种种留有余地的慈悲招式,全部修改为狠辣无比的招式,犹自洋洋得意。
一鸣惊人如此又过了十年,祁一舟苦心孤诣,勤练不辍,终于将大力金刚指和金刚般若掌,练到了极高境界,内功也相当可观。这一日正值中秋,是达摩堂弟子一年一度的大比之日,祁一舟觉得自己一鸣惊人的时刻,就在今日。便哈哈一声长笑,一掌拍向灶台上的铁锅。这一掌悄无声息,正是金刚般若掌中的“一拍两散”。祁一舟出完一掌,便转身走出了香积厨。过了片刻,灶台轰然倒塌,偌大的铁锅也变成了几十块铁片。
接着就是原著中所述,达摩堂内,祁一舟越众而出,大骂达摩堂首座苦智禅师的点评狗屁不通。众弟子不忿,纷纷出手,却被祁一舟三拳两脚,一一收拾,且无一不是腿断臂折的重伤。最终苦智禅师出手,两人打到五百招开外,苦智有机会置祁一舟于死地,却因为怜才而收手。没想到祁一舟因为误会,将他的收手一招“分解掌”当作了杀招“裂心掌”,于是双拳全力击出,和苦智拼命,苦智抵挡不及,重伤不治而亡。
祁一舟本想一鸣惊人,没想到闯下大祸,但他也是个狠角色,当下趁乱逃走,夜里又潜回来,将不嗔等欺压过他的僧人全部杀死。
金刚门祁一舟知道少林必定会全力追杀于他,便马不停蹄,一路西逃,直到了人烟罕至的昆仑山脚下,才停下脚步。后来,他在这里创立了金刚门,一度凶威赫赫,和明教分庭抗礼。
他后世的传人中,有阿二、阿三和刚相等人,甘作元廷鹰犬,打压武林正道,武当七侠中的俞岱岩、殷梨亭都深受其害。后来在武当山一战中,刚相死于张三丰之手,阿二、阿三被张无忌打成废人,金刚门就此覆灭。
祁一舟虽然创立了金刚门,也算成就了一番事业,但显然不是祁复和苦拙大师所乐见到的。不过他变成凶名昭著的火工头陀,当年接他入寺却又对他不闻不问的方明大师,以及整日欺压打骂他的不嗔和尚,也都难辞其咎。
正是: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
平生感意气,少小爱文辞。请关注磊落故人,欣赏更多金庸武侠未尽故事。
西游记中对玉帝的法号?
我们都知道,西游记中,天界三十六重天之上的凌霄宝殿,有一位六道轮回至高主宰者“昊天玉皇上帝”。尽管,从小说里行文的蛛丝马迹来看,他没有什么实质性战斗力,但是,权柄和地位,几乎已经到了不可估量的地步。
就连道教三清之一的道祖太上老君,在小说里尚且要主动“伺候”玉帝,尽管玉帝愿意主动起身迎接这位老臣,但是老君见了玉帝,仍然要“跪拜做朝礼”才行。书中,天界群神曾经用数个头衔来称呼玉帝,可以说,这些头衔,都是玉帝至高地位的最好证明。
太白金星把玉帝叫做“陛下”和“万岁”,而真武大帝,镇元子,以及三清尊神等人,也把玉帝称呼为“大天尊”。以示玉帝和其他“天尊”的区别。这些名号,都见于正统道藏“玉皇经”之中;
宋明之后,宋真宗为了巩固皇权,主动的将赵家皇帝的威仪和玉皇大帝捆绑在了一起;并且,他还把传统儒家信仰中的最高神昊天上帝和玉皇大帝的形象加以融合,因此,玉帝被他敕封为“昊天玉皇上帝”;
这个时候,道教中的各路宗师人物,自然也要迎合皇帝的需要,所以,他们撰写了诸如《玉皇经注》等典籍,把玉帝奉为凌驾于三清四御之上的万物至高主宰;
所谓的“玉帝十号”,就是他们参考佛教的“如来十号”所发明的一些词汇。其中,不光有万岁,大天尊等称号,还有四生慈父,诸佛之师等等。
法海和尚真的是不近人情吗?
20多年前的《新白娘子传奇》堪称一代人心中的经典,至今影响力不衰,白娘子赵雅芝也成了很多人心目中的“女神”。
看过剧的人应该都还记得,白素贞在剧中一直强调自己有千年道行,不过现在回头想想,你是否会觉得奇怪:
(1)为何千年道行的白素贞居然抵不过金山寺的和尚法海,最后落得个被法海镇压在雷峰塔的下场呢?
(2)但是在雷峰塔下的白素贞可不是每天受着苦,反而被法海每天好吃好喝的伺候着,这是为什么呢?
无论是在剧中,还是我们观众的眼中,法海都是对白素贞看起来有那么点意思的。
所以我们就理所当然的想,法海是出于妒忌之心才将白素贞囚禁在雷峰塔下,这是一种变态的爱,让她跟许仙在人世间不得相爱。
这当然是民间的一种解释,但是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这就得说起白素贞的来历了。
一、白娘子真实身份在《白蛇传》中有记载,虽然在剧中一直没有出现,可是从白素贞的口中也可以得知一二。
这个人就是——黎山老母。这个黎山老母到底是谁?
据《白蛇传》中记载,她是白素贞的师傅。白素贞也曾在剧中向人求情,她是怎么说的?
“念弟子也曾经拜在黎山老母的门下,苦心修道多年,您就开开恩吧。”而这个黎山老母便是神话传说中的女仙人,也被成为“骊山老母”,“无极老母”,常年居住在骊山。
而传说中骊山老母拥有多个女徒弟,战国时期的钟无艳,薛丁山的媳妇樊梨花,杨门女将穆桂英等都是骊山老母的弟子。这其中也包括了白素贞。
在《西游记》的第23回中有“四圣试禅心”中就有黎山老母化为美丽的少妇,同观音,文殊,普贤菩萨一起试探唐僧师徒四人的取经之心是否坚定。
在这场戏中,观音,文殊,普贤三位菩萨化作黎山老母的女儿,这也可以看出黎山老母身份地位是比其他三位菩萨要高得多的,黎山老母的地位比观音还要高,所以在《新白娘子传奇》中白素贞自然敢开口向别人求情,说是看在“黎山老母”的面子上。
而在史书记载中,
《路史》云:“女娲,立治于中皇山之源,继兴于骊。”《长安志》亦有“骊山有女娲治处,今骊山老母殿即其处。”……虽不敢判断黎山老母就是女娲,但是既然宫殿都是跟女娲娘娘在一个地方,那地位自然是可想而知的。
以此,再来推断白素贞的身份。
在《白蛇传》剧中观音曾经这么说过:“许汉文受苦,紫薇星有难,我不与他们方便,谁与他们方便。”
其中的紫薇星指的就是白素贞,它是“骊山老母”统治下的一个星宿。观音的意思是说“都是自家人,你们可不许为难她”。
从《西游记》中观音菩萨和黎山老母的地位相比较可知,这个白素贞应该是和观音平起平坐的地位,所以法海才不敢得罪白素贞,虽然是把她压在雷峰塔下,但是也得好吃好喝的伺候着。
再从后来的许仕林出生,居然是文曲星转世,这个文曲星可是北斗七星中的一个星宿,
星宿转世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转世的,如果不是白素贞的地位比较高,天上的一个星宿定不会随随便便转世到一个民间的蛇妖腹中。
二、法海和尚隐情当年,一曲《法海你不懂爱》搅得九天寒彻,许多人听后恨不得化作斗战胜佛,大喊一声:“吃俺老孙一棒!”法海被恶搞不是始于龚琳娜,早在明清小说中,法海就已经成了破坏恋爱自由的老顽固了。
(一)历史上的金山寺法海
说起法海,大家心目中多半是《白蛇传》中那位法力高强又不近人情的形象。
实际上,法海是唐朝高僧。宰相裴休之子,名叫裴文德,中过状元,当过翰林。
那么,白娘子的传说法海是得道高僧,为什么会成为《白蛇传》中的大反派呢?
实际上《白蛇传》故事有两个源头:
其一:
传说,金山寺修葺的时候,一条巨大的白蛇盘在那里,一动不动。负责修缮金山寺的工人就很生气,想要敲它。
法海当即呵止,说人生在世不称意,你我都不是汉高祖刘邦,我们不斩白蛇,由他去吧!
可是这蛇太赖皮了,老不走也不是办法。于是法海召集众僧,大家一起念《金刚经》,念了一遍,白蛇朝法海吐信子,再念一遍,又吐信子示意,随即自行离去。
白蛇占寺这件事,非常轰动。那条白蛇似乎很有怨气,它离去的时候,天降暴雨,大水差点淹了金山,数日方退。所以有人传言,这是龙王要和法海争伽蓝。
法海呢,安心在洞中打坐。所以宋朝的宰相张商英为法海写了一首诗歌:
半间石室安禅地,盖代功名不易磨。白蟒化龙归海去,岩中留下老头陀。其二:
镇江民间故事,明代初年,屌丝男许仙与白富美白素贞相爱,两个人私定终身,却遭到了白家父母的反对,就添油加醋说许仙拐带了自家女儿,到金山寺请法海禅师劝许仙收手。
法海禅师下山劝许仙出家,但许仙坚持爱情,与白素贞完婚。后来,杭州人将这两个故事杂糅在一起,就成了《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故事。
故事在流传过程中,不断有好事者添油加醋,这才有了“水漫金山”、“永镇雷峰塔”等情节。流传至今,《白蛇传》的故事不知被演绎了多少次,成为中国四大民间爱情故事之一。
这一故事,不但在戏文里反复出现,也在《新白娘子传奇》、《青蛇》、《白蛇传说》这样的影视作品也不断翻新。
法海是金山寺的开山祖师,那么在金山寺对此又是何种态度呢?在金山寺,同时有法海和白蛇的遗迹——法海洞和白龙洞。
白龙洞中纪念的并非被赶入大海的白蟒,而是《白蛇传》中的白娘子——现实与传说,在此交融。白娘子的扮演着赵雅芝还着戏装在白龙洞前留影。
化名就是改名吗?
化名不是改名化名,指某人为了使人不知道真实姓名而用假的名字,如:他原叫张三,~王成。很多时候,目的在于掩饰自己的真实身份。除法定姓名以外的不常用的别名、假名、笔名、网名、艺名、伪名、佛教僧人的法号和罗马教皇即位后采用的教名等等都是化名的一种。
一般称呼道士法名还是道号?
道士一般叫“道号”,不叫“法号”,“法号”指的是和尚的佛家名。
一般的道号都是“某某子”或者“某某道人”、“某某山人”、“某某散人”、“某某先生”等居多。也有信众居士或后人给他上的尊号谥号。比如纯阳子、玄诚子、玄诚道人、凌霄子、凌霄道人、清净子、无为子、无为道人等,大多都带有本教派思想理念的色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