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徇怎么读,对于打小报告的官员?
作者:史遇春
本文出自清人梁章钜、朱智《枢垣记略》卷一《训谕》中的一节。
这份《训谕》,是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下降谕示的。
既然要说嘉庆帝的训谕,那就先简略介绍一下这位清仁宗。
清仁宗嘉庆帝,即爱新觉罗·颙琰。生于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崩逝于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享寿61岁。原名永琰,清朝的第七位皇帝,清军入关后的第五位皇帝,乾隆帝第十五子;在位二十五年;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封为和硕嘉亲王;即位的前四年里,并无实权;乾隆帝死后,才独立执掌大政;对贪污深恶痛绝,肃清吏治,惩治了贪官和珅等人;为维护政权稳定,肃贪力度有限,收效不大;终嘉庆一朝,贪污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更加严重;在位时,正值工业革命兴起,清朝由盛转衰,其间,发生了白莲教之乱,八旗生计、河道漕运等问题,也日益凸显,鸦片流入中国……庙号仁宗,谥号“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光裕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葬于清西陵之昌陵。
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农历六月二十九日,上谕:
昨日巳刻(上午9点至11点),英和忽然向内呈递了密封的奏片(所谓奏片,即军机处在办理公务时,以较为简化的奏摺,具奏请旨或议覆事件;奏片并不开写具奏人的衔名,直接言事,文末书“谨奏”。)。
收到英和的奏片之后,朕觉得事关重大,于是,便亲手拆看了该奏。
英和在奏片中称述,道是:
“今天,刘权之与戴衢亨都已上奏请假;这二人经请被派,进城去查验面见月官了;臣特恳请,晚膳之后,与庆桂、董诰一同接受圣上召见,有要事需要面奏……”
于是,朕很快就召见了英和、庆桂、董诰三人。
据英和当面奏称,说是:
“刘权之这个人,平日里在朝堂上的名声就属于很平常的那一类。这一次,军机处行走的军机章京里面,有中书、笔贴式等官员,这个时候,已经到了应该进行保奏的期限了。为了处理这一状况,我先与庆桂等人进行了会商,议定将内阁典籍齐嘉绍、中书蔡炯、刑部笔帖式武尔通阿三位官员上奏,拟请升进他们为主事。”
“在这次会商过程中,刘权之认为,内阁中书袁煦也应该列入上奏升职的名单。他还说,袁煦是他的房师纪昀(晓岚)的女婿;并说是,纪昀在世的时候,曾经托付过他,让他照顾自己的女婿。”
“后来,经庆桂等人阻止之后,刘权之便拒绝在上奏请升相关官员的折子上具题自己的官衔名姓……”
军机章京在朝廷当班值日、理事办差,到了应该进行保奏的时限,就要按照制度规定,进行保奏。保奏时,军机大臣们自然应当查证相关情况,参照已有的惯例成规,核实军机章京在军机处行走的年月时长,考评军机章京平常在当差办事过程中是否勤勉审慎。处理这样重大的人事事务,军机大臣们理该和睦同心,严肃商讨,秉公保奏才是。
现在,刘权之因为中书袁煦是其房师纪昀的女婿,就要求在奏升官员的名单中将其列入,这在事实上就是徇顾私情,这本来就很不像话了。
昨天,朕询问庆桂与董诰,二人均称,说是刘权之确实讲过这些话。
今天,朕又把刘权之召进,当面就此事进行询问,刘权之自己也承认,此事的确属实。
刘权之的此种行为,就是明目张胆地瞻徇私情,就是毫不在乎社会的公议。
刘权之的错误与荒谬,实在是没办法可以说了、没办法再去说了。
事发当日,大臣们一起在商议奏升军机章京的人选问题,英和既然觉得刘权之的说法不对,他就应该在那个时候立即与庆桂、董诰、戴衢亨三人一起商量,并据实对刘权之的徇私行为进行参奏;其时,英和提议之后,庆桂等人若有对参奏刘权之有所顾虑、犹豫不决,那么,英和应该连庆桂等人一起参奏才是。
一起商议奏升军机章京的人选时,英和没有当面否定刘权之;情况出现后,英和也没有马上进行参奏;乘着刘权之、戴衢亨进城查验面见月官的空子,英和马上就上奏请求面见,这实在不是什么光明正大的路子。
英和在上奏请见时,恳求一同召进庆桂与董诰。但是,恳请召见的奏片乃是英和密封呈进的,而庆桂与董诰并不知道有密封奏片已经递进。
试问,在其他两人不知已有密奏的情况下召见,和恳请单独召见有什么差别吗?英和何不就恳请召见自己一人就行了?
英和面奏时,说是:
“这件事情,现在已经停止了,恳求圣上不必再询问刘权之了。处理刘权之的方式,就是借机找个事情,让他退出军机处就好了。”
英和说得这是什么话?
英和实在是太狂妄、太胆大了。
以前,和珅在职的时候,他虽然十分憎恶阿桂,但是,就和珅的地位,他也不敢公然说出这样的话来。现在,英和一个新进的后生,也就是在军机处学习办事的人,竟然可以讲出这样悖逆常理的话来,实在是无法无天了。
英和这样的人,如果不早加惩治,恐怕以后又要出(和珅一样的)大案子了。
这件事情交由保宁、朱圭、禄康、恭阿拉、明亮、邹炳泰、英善、王懿修会同查办处理:
一定要将刘权之严加议定处理;
英和议定处理;
对这一次军机出拟定保奏的齐嘉绍等官员,进行严格地审核查验,看看他们的履历、行止、风评、拟升职位等,是否符合规定,是否与成规惯例一致;
这些事情查证明确后,一并上奏。
查办之前,先做如下处分:
刘权之先革去太子少保,英和也革去太子少保,拔掉花翎,命令退出南书房。这两个人,都不要在军机处行走当差了,听候议定处理。
中书袁煦也须退出军机处。
嘉庆帝对打小报告官员处理的训谕已经讲完。
这里,再补充一下文中的相关资料。
月官。
月官,按照明、清两代吏部选官制度的规定:凡内外文官缺出,京官自郎中以下,地方官自道员以下,除另有规定者外,均归吏部选补,每月一次。初次授予官职的,在农历的双月进行,称为大选;改授官职的,在农历的单月进行,谓之急选;大选与急选统称为月选;所选出的官员称为月官。其中,农历的正、三、五、七、九、十一月为单月,开选补班等官员,也称单月选。
军机章京。
军机章京,俗称“小军机”,早期也称为“司员”。最初,章京无一定额数,在内阁中书等官员中选调。清高宗乾隆(公元1736年~公元1795年)初,改由内阁、各部、理藩院等衙门调派。自清仁宗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始,定军机章京分满、汉各两班,每班8人,共32人。各班设领班、帮领班章京各1员,由军机大臣于章京中选资深望重者任之。清德宗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确定汉章京额缺为20人。
中书。
明、清两代,废中书省,于内阁设中书舍人,掌撰拟、缮写之事。
笔贴式。
笔贴式,清代官名,掌翻译满、汉章奏文字等事,置于京师各部、院,盛京五部,外省将军、都统、副都统官署。以满族、蒙古族、汉军旗人充任,宗人府则专用宗室。有翻译笔帖式、缮本笔贴式、贴写笔帖式等名目,为满员进身之阶。
内阁典籍。
内阁典籍,官名,清代内阁所属典籍厅之主官,掌收发章奏文移、收贮图籍及管理内阁吏役等事。内阁典籍额定满洲、汉军、汉员各二人,秩正七品。清时内阁沿明之制,自大学士以下均无印信,凡对外行文,均用典籍厅关防。其稽查钦奉上谕事件处及内廷修书各馆文移稿案,亦移付内阁典籍厅借用关防。(翰林院典籍名典簿。)
房师。
房师,明、清两代,科举制度中,举人、进士对荐举本人试卷的同考官的尊称。
索绰络·英和。
英和(公元1771年~公元1840年),初名石桐,字树琴,一字定圃,号煦斋,索绰络氏,满洲正白旗人,清朝大臣、书法家,礼部尚书德保之子;少有俊才,和珅欲召为婿,德保不准;清高宗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癸丑科二甲进士,选庶吉士,散馆后授编修;官至军机大臣,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衔;清宣宗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因“家人私议增租”被降职,外放热河都统;次年,授宁夏将军,以病请解职,获准;不久,因之前监修之宣宗陵寝地宫浸水,被重责,拟处死,幸太后说情,改发配黑龙江,子孙一并革职;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释回,子孙复官;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卒,赠三品卿衔;工诗文,善书法,著有《恩福堂诗集笔记》、《恩庆堂集》、《卜魁集纪略》等。
刘权之。
刘权之(公元1739年~公元1819年),字德舆,号云房,湖南长沙人,纪晓岚门生;清高宗乾隆二十五(公元1760年)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预修《四库全书》,在事最久,及《总目提要》成,擢侍讲;清仁宗嘉庆朝,迁吏部尚书、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子少保;目疾乞假,遣御医诊视;会林清之变,事定,朝臣衰病者多罢退,诏以原品休致回籍,给半俸;卒於家,年八十,谥文恪。
戴衢亨。
戴衢亨(公元1755年~公元1811年),汉族,字荷之,号莲士,原安徽休宁隆阜人,寄籍江西大庾;清高宗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殿试状元,授翰林院修撰,选任文衡,累主江南、湖南乡试;清仁宗嘉庆初年,凡大典文字,皆出其手;历任侍读学士、军机大臣、体仁阁大学士,掌翰林院如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卒,年五十七,赠太子太师,入祀贤良祠,谥文端;著有《震无咎斋诗稿》;善画山水,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作《庐山瀑布图》;与父戴第元、叔戴均元、兄戴心亨四人,称“西江四戴”。
章佳·庆桂。
庆桂(公元1737年~公元1816年),字树斋,章佳氏,满洲镶黄旗人,大学士尹继善第四子,清朝大臣;清高宗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以荫生授户部员外郎,历内阁学士、副都统、参赞大臣、将军、都统,擢工部,调兵部尚书,署理甘肃总督;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击退廓尔喀入侵,事平,予十五功臣,是年,赴浙江办案;清仁宗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调刑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入直军机,寻授内大臣、文渊阁大学士,总理刑部事务,晋太子太师;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纂辑《平定三省邪匪方略》成;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年老,原品休致,谥“文恪”。
董诰。
董诰(公元1740~公元1818年)清代官员、书画家。字雅伦,一字西京,号蔗林,一号柘林,工部尚书董邦达长子,与其父有“大、小董”之称,浙江富阳人;清高宗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进士,殿试名列一甲第三,乾隆帝以其系大臣子,改置二甲第一,为传胪,授翰林院庶吉士,充国史三通馆协修,武英殿纂修;散馆后,改任编修;以善画,受高宗知,历任内阁学士,擢公、户、吏、刑部侍郎,充四库馆副总裁;累官至东阁大学士、太子太傅,直军机先后四十年;供职勤恪,进止皆有常度;熟谙掌故,政事得失,皆能洞鉴本源;朝见时,凡有献纳,皆面陈之,不用奏牍;平生所学,在一“诚”字,以为天下无不可与外之人,而人亦未有敢侮之者;工诗古文词,书法宗王羲之、献之,又能於一粒芝麻上书“天下太平”四字;山水禀承家学,雅秀绝尘,晚宗宋、元;为人和易,一时寒畯多得其授画法;其所进呈画本,均经乾、嘉二帝亲笔题咏,收于《石渠宝笈》第三编,作有《西湖十景图》;清仁宗嘉庆时,给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湖源乡窈口村潘氏友于堂(新厅)题写对联一副,内容为“古今来几许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件事还是读书”;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再次上疏乞休,命以太保大学士致仕,在家支食全俸,十月,病剧而卒,嘉庆帝亲临祭奠,御制哀诗有“只有文章传子侄,绝无货币置庄田”之句,赐谥文恭;墓葬蛇浦村(今属新桐乡),有御制碑文,今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袁煦。
袁煦,山东长山人,袁守诚第四子;清高宗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举人,任内阁中书、军机章京;纪晓岚次女婿。
章佳·阿桂。
阿桂(公元1717年~公元1797年),章佳氏,字广廷,号云崖,大学士阿克敦之子,清朝名将,满洲正蓝旗人,后以新疆战功抬入正白旗;清高宗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举人,后授镶红旗蒙古副都统,长期戍守西北边疆;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参加大小金川之役;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参加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事平后移师驻伊犁,提出于新疆屯田建策,被采纳;其后数年间,历任内大臣、汉军镶蓝旗都统、军机大臣、满洲正红旗都统、伊犁将军、四川总督等;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以副将军偕经略傅恒领兵与侵扰滇境的缅甸军交战,屡获捷;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再次参加大小金川之战,历时5年,运筹战事,多合机宜,后两次督师镇压甘肃回民起义,参与制定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和抗击廓尔喀之役的进兵方略;编有《军需则例》15卷。
(全文结束)
这是我的头条号网址:
https://www.toutiao.com/c/user/6134662558/#mid=6134493673
谢谢大家关注!
清代八旗制度是如何划分的?
八旗旗主的权力非常之大,按照努尔哈赤的规划,经八个旗主一致投票同意,就可以换掉不称职的皇帝。但是后来八旗变得不团结了,开始拉帮结派,各自为王,所以官员升迁时,往往面临着要站队投靠的选择题,站错了队,就是小命难保,所以官员升迁最怕见旗主。
公元1601年,努尔哈赤的军国事业已经大有成就,手下已经聚集了一大帮兄弟士兵。为了方便管理,努尔哈赤设立了四个旗,分别以黄、红、蓝、白为标志,这就是八旗的前身。这里每个旗都是政治、经济、军事的结合体,平时组织人民群众生产物资,战时抽调男丁出征。这有点像现在的兵团制度。
到了1615年,努尔哈赤的事业大幅度扩张,这时候,努尔哈赤将原来的四个旗扩编改制为八个旗,旗色分四个纯色旗,四个镶边旗。也就是以后我们熟知的八旗。
按照努尔哈赤的设计规划,如果他的王国继承者不够英明神武,那么强大的领袖权力必然会祸国殃民。所以,努尔哈赤决定把权力分散给八旗旗主。这有点像我国古代一直阴魂不散的分封制度,把皇帝的权力分给自己的亲属,让他们替皇帝看家。
但是不同的是,努尔哈赤的王国接班人必须从旗主中选举产生,而且,一旦接班人不能让大家满意,八旗旗主可以开会投票,把大汗皇帝选下去。这样,这种制度就有点像现在的选举制度的意思了,虽然说努尔哈赤的这种选举制度,是集中在皇帝的亲属当中进行的,没有现代选举的广泛性公开性和公平性,但是,这对于当时的中华大地来说,已经是相当先进的制度设计了。
在这种制度设计的指导下,努尔哈赤的八旗,每个旗主都有绝对之高的权力,旗内的军队、官员也因此把旗主视为君王。也就是说,旗内的官员士兵他们首先是忠于旗主,其次,才是追随旗主效忠于某个皇帝。换句话说,一旦某个旗主想煽动政变,他的官员和士兵会百分之百追随旗主,唯旗主马首是瞻。简单来说,八旗在清朝的地位相当于国中之国,八旗旗主相当于小国中的君主。
这样,我们一方面可以看到旗主的身份地位和权势是多么高大。另一方面,我们必须看到,这种八旗制度对于皇权来说,是一种多么巨大的威胁。
八旗制度,在康熙雍正之前,是政治、经济、军事合一的强大组织,全国财富的分配权,首先都集中在旗主之手,经过旗主之手,然后才集中于皇帝一人。这一点,清王朝的最高统治者皇帝本人,当然也看到了其潜在的隐患,所以,清王朝皇帝也一直在设法改变这种制度。
早在雍正之前,旗主之间的帮派分化就已经相当严重,他们互相伤害,早已经没有了以前的那种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气势。说白了,每个旗主都开始各自为政,拉帮结派,形成了大大小小的集团,好比现在的圈子。电视剧《雍正王朝》演绎了八王之乱,实际上就能说明当时八旗对皇权的威胁,已经到了不得不整改的时候了。
正是在这种拉帮结派的氛围下,导致官员们升迁之时,往往面临着站队投靠的两难选择。这种站队,即使是在现代化程度很高的今天,也仍然是处处可见,仍然让人难以抉择,更不要说在封建势力横行霸道的古代社会了。在这种情况下,升迁与其说是一件好事,毋如说是自投罗网飞蛾扑火。因为一旦站错队,不要说官帽不保,小命恐怕都要掉了。
雍正皇帝几乎将八旗的权力彻底收回,这也是乾隆时代君权强大的根源,实际上,到了乾隆盛世,八旗已经基本上没落无名了。到1851年,洪秀全在金田起义,建立太平天国。此时,曾经的八旗早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在街头提笼架鸟,享受着美好人生。
历史上的果郡王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历史上的果郡王胤礼事迹与电视剧《甄嬛传》中肯定不一样,《甄嬛传》这部电视剧改编自同名网络小说,而原著小说中的时代是架空历史,并不是发生在清朝雍正时期的事情,只是当时清宫剧比较吸引观众,所以在改编成电视剧时把时代变成了雍正时期。
因此整部电视剧的人物性格和走向都是按照原著小说中设定,而原著小说时代并非是清代,所以这些人物肯定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不一样。
历史上的雍正是极为勤政的皇帝,他不可能像电视剧中有那么多后宫嫔妃,如果是电视剧中整天流连于后宫中那样的话雍正还如何勤政,如何能留给乾隆一个盛世。
所以胤礼也当然和电视剧中事迹不一样了,下面就来说一说历史上的胤礼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历史上的胤礼斯文儒雅且低调内敛胤礼又名允礼,雍正继位前叫做胤礼,雍正继位后为了避讳雍正名字改名为允礼。出生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这一年胤礼他老爹康熙已经年过44岁,这个年纪虽然算不上老来子,但也是康熙人到中年才生的儿子。
胤礼的生母为勤嫔,他的生母勤嫔家族地位比较低微,勤嫔是二等侍卫陈希阂的女儿,家族出身地位不高,勤嫔最初都没有封号,直到康熙晚年才因为生下儿子胤礼被康熙封为嫔,所以胤礼母子在康熙众多的后宫子嗣之中一直是不受重视。
康熙去世时胤礼已经年满27岁,按规矩胤礼早就该受封爵位,或者让他去政坛上负责事务了,但是康熙却没有给胤礼任何封爵,胤礼也没在官场担当任何职务,可见胤礼在父亲康熙生前并不是很受重视。
胤礼不受康熙重视并不代表他没有能力,只是他的性格比较低调内敛,从来没有引起父亲康熙的关注而已。
胤礼有两位老师,一位是康熙给他指派的老师,是康熙初期四大辅臣之一遏必隆的儿子领侍卫内大臣兼议政大臣阿灵阿,另一位老师是胤礼在民间游学时结交的老师,清代著名大诗人沈德潜。
胤礼自幼就十分聪慧好学,阿灵阿奉康熙之命教育胤礼时就对这个学生非常喜爱,所以胤礼成人以后,阿灵阿于是变着法的向康熙表达自己对胤礼的喜爱,康熙一看阿灵阿如此喜爱自己的儿子,自然知道阿灵阿的想法,因为阿灵阿有个女儿和胤礼年纪相仿,所以这个阿灵阿是想招胤礼为胥。
于是康熙就下旨为胤礼赐婚,让阿灵阿的女儿嫁给了胤礼,因此阿灵阿即是胤礼的老师也是胤礼的老丈人。
阿灵阿出身是钮钴禄氏,祖父是清朝开国功臣额亦都,父亲遏必隆更是顺治临终给康熙留下的四大辅政大臣之一,所以家族身份地位极其高贵。与阿灵阿家族联姻也使得胤礼更有政治资本,弥补了胤礼母系家族出身低微的不足。
康熙晚年,康熙的诸子为了争夺皇位上演了一出皇位争夺的大戏,史称九子夺嫡,胤礼其实在当时与阿灵阿家族联姻之后也具备争夺皇位的政治资本,只是胤礼本人非常低调内敛,不想过多参与政治,所以他最终没有选择与那些哥哥争夺皇位,而是选择了远离政治寄情山水。
所以胤礼在康熙晚年时期不过多参与政治,更很少在父亲康熙面前表现自己,历史上的胤礼非常斯文儒雅,工于诗画和书法,更多的时候胤礼是寄情于山水,去民间游学,所以胤礼才在民间游学时结识到了大诗人沈德潜,并师从沈德潜钻研诗词造诣,胤礼在当时文坛还是颇有名气。
因此胤礼在康熙晚年没有参与争夺皇位,且很少过问政治,这些都使得雍正继位后对他非常满意,也对他非常的好。
历史上的雍正对胤礼是非常的好在历史上雍正对待政敌弟弟老八胤禩、老九胤禟等人很残酷,将他们圈禁或囚禁折磨致死,但是雍正也对很多弟弟非常好,最好的就是雍正的铁杆支持者老十三胤祥,除去胤祥之外,雍正对待弟弟们最好的就属胤礼了。
这就是因为胤礼在政治上没有太大野心,且还具备比较优秀的能力,胤礼为人聪明机智且老成持重,人品还非常不错,这些都是雍正非常喜爱和欣赏的地方,当然,这其中主要在于胤礼在政治上没有太大的野心,所以雍正对胤礼非常的好。
胤礼的岳父阿灵阿是康熙时期权势比较大的重臣之一,也是皇亲贵戚,阿灵阿是雍正的亲姨夫,老十胤䄉的亲舅舅,还是胤礼的老丈人。阿灵阿在知道女婿对皇位没有图谋和野心之后,他就通过老十胤䄉的关系一直支持雍正的政敌弟弟老八胤禩,所以胤礼的岳父阿灵阿让雍正十分厌恶。
阿灵阿早在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就已经去世,雍正继位后依旧没有放过阿灵阿,他很快清理了阿灵阿家族,雍正更是将亲表弟阿灵阿之子阿尔松阿处决,将阿灵阿家族全部流放宁古塔。
但是作为阿灵阿的女婿胤礼却没有受到牵连,因为雍正继位之后就开始大力提拔重用胤礼,雍正继位后就册封之前一直没有封爵的胤礼为果郡王,雍正对待其他弟弟一般都是从贝子或者贝勒开始册封,而胤礼起步就直接是郡王,并很快就晋封胤礼为果亲王,可见雍正对胤礼有多么喜爱,所以阿灵阿家族被雍正惩处并没有牵连到胤礼。
雍正还担心惩处阿灵阿家族会让胤礼夫妻感到担忧,特意召胤礼夫妇入宫,当面向他们表示,阿灵阿家族所为与他们夫妇无关,以安胤礼夫妇之心。
雍正一面严厉惩处政敌弟弟老八胤禩一党,对弟弟老八胤禩和老九胤禟冠以恶名,削除宗籍,囚禁折磨致死。
另一面又对胤礼这个没有太大野心的弟弟极为宽厚,待之极好,可以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雍正喜爱胤礼,主要在于胤礼为人内敛持重,还比较有才华且品行还非常不错,最关键的是胤礼没有政治野心,所以雍正对这样纯天然无公害的弟弟肯定是即爱护又欣赏。
雍正对待除去那些与他争夺皇位的兄弟之外的弟弟们都还算是不错,尤其是对一心支持他的十三弟胤祥最好,除去胤祥,雍正最喜爱待之最好的弟弟就是胤礼了。
在胤祥在世时期,雍正只要赏赐了胤祥东西,他就会丝毫不差的再赏赐给胤礼一份,虽然胤礼在政治权力上不及胤祥那么大,但是在物质方面雍正对胤祥和胤礼这两个弟弟从来都是几乎一样的待遇。
胤祥在雍正八年(1730年)去世之后,胤礼就取代了原来胤祥的地位深得雍正的重用并且赏赐更胜从前。
历史上胤礼非常务实且真心报答哥哥雍正的提拔之恩其实在《甄嬛传》这部电视剧中把雍正和胤礼这对兄弟扭曲的太过分了,雍正、胤祥和胤礼兄弟三人都是历史上出了名的实干型政治家,雍正和胤礼根本没有功夫把时间都浪费在处理后宫男女关系上面。
历史上的雍正后宫妃嫔非常少,雍正自继位之后十三年之中从来没有一日怠慢过处理政务,他在位十三年里从来没去过承德避暑山庄度假,基本都是忙于处理政务,更无暇顾及后宫问题。
历史上的雍正只有一位原配皇后那就是乌拉那拉氏,他非常敬重原配皇后,虽然皇后并非他一生挚爱,但是他也对乌拉那拉氏关爱有加。
雍正一生的挚爱就是年妃,按照清宫规矩只有皇后才能陪葬帝陵,雍正为了年妃打破了这个规矩,年妃以皇贵妃的身份死后被埋进了雍正的清泰陵,要知道乾隆的生母钮钴禄氏都没有埋进清泰陵。
除了这些,雍正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时,在康熙的赐婚下娶了年妃为侧福晋,一直到雍正元年(1723年),这12年间雍正几乎每晚都是和年妃同寝,年妃包揽了这期间雍正所有生育的孩子,这期间雍正其他妾侍都无所出,所以从这些都可以看出年妃才是雍正的一生挚爱。
雍正的后宫关系非常简单,他没有他老爹康熙那么能生,所以后宫也相对比他老爹康熙少得多,也没有电视剧中那样的勾心斗角,雍正继位之后基本都是忙于政务,并不是过度耽于女色,他所生的六子四女基本都是在继位前所生,继位后雍正只生了最小的儿子六阿哥弘瞻。
所以说雍正是务实型的政治家,他的弟弟胤礼也是如此。
胤礼一生品行高洁,而且还非常痴情,他一生对原配妻子钮钴禄氏非常喜爱,他一生只有钮钴禄氏一个嫡福晋和一个侧福晋孟氏,胤礼以亲王之尊只有两个女人,这在当时的满清贵族中算是十分罕见的了。
因此历史上的胤礼根本不可能存在与哥哥雍正的女人搞暧昧关系,胤礼在雍正继位后就获得了雍正的提拔和重用,所以胤礼在工作中非常认真负责,尽心尽力的辅佐雍正打造盛世,是实干型的政治人物。他用尽一生全力来报答雍正的提拔知遇之恩还来不及,哪还有功夫去和雍正的妃嫔搞暧昧呢。
胤礼办事认真负责,既不贪恋权力,也不贪婪金钱,品行非常高尚,这些都是雍正喜爱和器重胤礼的地方。
雍正曾经评价胤礼“实心为国,尽心竭力,而且品行端正,操守清廉”。历史上雍正的这个评价就足以看出胤礼是一位非常务实的实干型政治家。
而且历史上的胤礼从来没有被雍正嫉妒而毒杀,历史上的胤礼是死在了雍正的后面,对于胤礼这样治国好帮手的弟弟雍正怎么舍得毒害他,雍正不仅没有毒害他,临死时雍正还是向胤礼托孤,将青年乾隆托付给了胤礼。
雍正临终前诏十七弟胤礼、十六弟胤禄、大学士张廷玉和鄂尔泰为顾命大臣,向他们托孤,将青年乾隆交给了他们,胤礼是顾名思大臣之首,也就是说胤礼是乾隆初期的首辅王大臣。
并且雍正临终前一再叮嘱乾隆要善待胤礼,雍正十分了解胤礼办事认真负责的性格,胤礼身体虚弱,雍正害怕胤礼会步上十三弟胤祥的后尘,劳累过度而死,所以一再叮嘱乾隆善待胤礼。
果亲王至性忠直。才识俱优。实国家有用之才。但平日气体清弱,不耐劳瘁。傥遇大事,诸王大臣当体之,勿使伤损其身。若因此而损贤王之精神,不能为国家办理政务,则甚为可惜。
——《清史稿》
看看雍正临终前对乾隆的交代,这完全就是非常担心胤礼的身体,怕他劳累过度损伤身体。而乾隆继位之后也确实按照父亲雍正交代,善待王叔胤礼,乾隆继位后就特意允许胤礼御前免跪。
而且作为首辅大臣工作量是非常巨大,乾隆又特意下旨让胤礼不用每天入宫朝见,平时在王府中处理事务,只需每隔一段时间入宫汇报即可,这在清代历史上是皇帝对臣下极为不同寻常的关照。
不过乾隆即便如此关照胤礼,他依然难逃英年早逝的命运,乾隆三年(1738年)胤礼还是步上了他十三哥胤祥的后尘,因为帮助乾隆处理政务,认真负责操劳过度而亡,年仅41岁。
胤礼一生痴情至性,原配结发妻子钮钴禄氏不能生育,按照古代的传统,这种情况下胤礼完全可以休妻再娶,更何况钮钴禄氏家族当时已经被雍正彻底收拾的失去了势力,一般人可能为了政治清白讨好上级,在这种情况下都会休妻另娶,而胤礼却对钮钴禄氏不离不弃,没有将她休弃。
但胤礼迫于生育传承才纳了侧福晋孟氏,而孟氏嫁过来之后虽为胤礼生下一子一女,不过很可惜的是这一子一女都夭折了,所以胤礼实际上是一生无儿无女。
但是胤礼的继子弘瞻可不是像电视剧中演的那样,弘瞻生母是雍正的庶妃刘氏,生下弘瞻之后刘氏才有了名号被晋封为谦妃,可以说弘瞻在雍正时期与胤礼只有叔侄关系,没有其他关系。
弘瞻被过继给胤礼为子,其实完全是乾隆的私心,因为乾隆其实在历史上来说也算是一个扶弟魔,他对两个弟弟弘昼和弘瞻都是非常骄纵和宠爱,乾隆把雍正生前的雍亲王府也就是雍和宫连同其中财物全都赏赐给了弘昼,可以说弘昼是富贵一生,几代人都衣食无忧了。
把弘昼的一生富贵都办明白了,乾隆更不能亏待最小的弟弟弘瞻,所以乾隆就把主意打到了王叔胤礼身上,胤礼在雍正在世时得到了很丰厚的赏赐,这些赏赐足够让弘瞻一生衣食无忧,富贵几代人了,所以乾隆借着胤礼病重还无子的机会就把弘瞻的前途富贵安排明白了。
因此来说弘瞻被过继给胤礼完全是乾隆这个扶弟魔的一片私心,胤礼去世后,乾隆悲痛万分,他命令自己的长子永璜和幼弟弘瞻为胤礼披麻戴孝,将胤礼风光大葬。
年幼的弘瞻就因为这一场披麻戴孝就顺利获得了胤礼的果亲王爵位和果亲王府数之不尽的金银财宝,不过弘瞻很明显无福承受哥哥乾隆对他的好和叔叔胤礼这些富贵,33岁时就英年早逝了。
写在最后所以这么看下来历史上的胤礼是比较有才能,内敛持重,还有比较高的品行,痴情至性的一位皇子。
胤礼也是康熙诸子之中结局非常好的一个,在哥哥雍正继位后受到哥哥的喜爱和器重,在最是无情帝王家的情况下,胤礼得到了皇帝哥哥喜爱和器重,保全自身,得以善终,这是非常不错的结局了,只可惜就是胤礼的身体不太好,寿命太短了。
因此这么看来电视剧是不是比真实历史上的胤礼扯的太远了,所以清宫剧看一看凑个热闹就好了,不要拿里面的故事情节当成历史。真实的历史是枯燥且无聊的,电视剧为了吸引观众,肯定要制造一些戏剧矛盾,在这样的情况下自然会违背历史,不过毕竟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陈述世家原文?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nìng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qí。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乃以吴叔为假王,监诸将以西击荥阳。令陈人武臣、张耳、陈馀徇赵地,令汝阴人邓宗徇九江郡。当此时,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
葛婴至东城,立襄强为楚王。婴后闻陈王已立,因杀襄强,还报。至陈,陈王诛杀葛婴。陈王令魏人周市北徇魏地。吴广围荥阳。李由为三川守,守荥阳,吴叔弗能下。陈王征国之豪杰与计,以上蔡人房君蔡赐为上柱国。
周文,陈之贤人也,尝为项燕军视日,事春申君,自言习兵,陈王与之将军印,西击秦。行收兵至关,车千乘,卒数十万,至戏,军焉。秦令少府章邯免郦山徒﹑人奴产子生,悉发以击楚大军,尽败之。周文败,走出关,止次曹阳二三月。章邯追败之,复走次渑池十余日。章邯击,大破之。周文自刭,军遂不战。
武臣到邯郸,自立为赵王,陈馀为大将军,张耳、召骚为左右丞相。陈王怒,捕系武臣等家室,欲诛之。柱国曰:“秦未亡而诛赵王将相家属,此生一秦也。不如因而立之。”陈王乃遣使者贺赵,而徙系武臣等家属宫中,而封耳子张敖为成都君,趣赵兵,亟入关。赵王将相相与谋曰:“王王赵,非楚意也。楚已诛秦,必加兵於赵。计莫如毋西兵,使使北徇燕地以自广也。赵南据大河,北有燕、代,楚虽胜秦,不敢制赵。若楚不胜秦,必重赵。赵乘秦之弊,可以得志于天下。”赵王以为然,因不西兵,而遣故上谷卒史韩广将兵北徇燕地。
燕故贵人豪杰谓韩广曰:“楚已立王,赵又已立王。燕虽小,亦万乘之国也,原将军立为燕王。”韩广曰:“广母在赵,不可。”燕人曰:“赵方西忧秦,南忧楚,其力不能禁我。且以楚之彊,不敢害赵王将相之家,赵独安敢害将军之家!”韩广以为然,乃自立为燕王。居数月,赵奉燕王母及家属归之燕。
当此之时,诸将之徇地者,不可胜数。周市北徇地至狄,狄人田儋杀狄令,自立为齐王,以齐反击周市。市军散,还至魏地,欲立魏后故宁陵君咎为魏王。时咎在陈王所,不得之魏。魏地已定,欲相与立周市为魏王,周市不肯。使者五反,陈王乃立宁陵君咎为魏王,遣之国。周市卒为相。
将军田臧等相与谋曰:“周章军已破矣,秦兵旦暮至,我围荥阳城弗能下,秦军至,必大败。不如少遗兵,足以守荥阳,悉精兵迎秦军。今假王骄,不知兵权,不可与计,非诛之,事恐败。”因相与矫王令以诛吴叔,献其首于陈王。陈王使使赐田臧楚令尹印,使为上将。田臧乃使诸将李归等守荥阳城,自以精兵西迎秦军于敖仓。与战,田臧死,军破。章邯进兵击李归等荥阳下,破之,李归等死。
阳城人邓说将兵居郯,章邯别将击破之,邓说军散走陈。铚人伍徐将兵居许,章邯击破之,伍徐军皆散走陈。陈王诛邓说。
陈王初立时,陵人秦嘉﹑铚人董譄﹑符离人朱鸡石﹑取虑人郑布﹑徐人丁疾等皆特起,将兵围东海守庆于郯。陈王闻,乃使武平君畔为将军,监郯下军。秦嘉不受命,嘉自立为大司马,恶属武平君。告军吏曰:“武平君年少,不知兵事,勿听!”因矫以王命杀武平君畔。
章邯已破伍徐,击陈,柱国房君死。章邯又进兵击陈西张贺军。陈王出监战,军破,张贺死。
腊月,陈王之汝阴,还至下城父,其御庄贾杀以降秦。陈胜葬砀,谥曰隐王。
陈王故涓人将军吕臣为仓头军,起新阳,攻陈下之,杀庄贾,复以陈为楚。
初,陈王至陈,令铚人宋留将兵定南阳,入武关。留已徇南阳,闻陈王死,南阳复为秦。宋留不能入武关,乃东至新蔡,遇秦军,宋留以军降秦。秦传留至咸阳,车裂留以徇。
秦嘉等闻陈王军破出走,乃立景驹为楚王,引兵之方与,欲击秦军定陶下。使公孙庆使齐王,欲与并力俱进。齐王曰:“闻陈王战败,不知其死生,楚安得不请而立王!”公孙庆曰:“齐不请楚而立王,楚何故请齐而立王!且楚首事,当令于天下。”田儋诛杀公孙庆。
秦左右校复攻陈,下之。吕将军走,收兵复聚。鄱盗当阳君黥布之兵相收,复击秦左右校,破之青波,复以陈为楚。会项梁立怀王孙心为楚王。
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夥颐!涉之为王沉沉者!”楚人谓多为伙,故天下传之,夥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陈王以朱房为中正,胡武为司过,主司群臣。诸将徇地,至,令之不是者,系而罪之,以苛察为忠。其所不善者,弗下吏,辄自治之。陈王信用之。诸将以其故不亲附,此其所以败也。
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高祖时为陈涉置守頉三十家砀,至今血食。
褚先生曰:地形险阻,所以为固也;兵革刑法,所以为治也。犹未足恃也。夫先王以仁义为本,而以固塞文法为枝叶,岂不然哉!吾闻贾生之称曰:
“秦孝公据肴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横,兼韩、魏、燕、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而延敌,九国之师逡巡遁逃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解,争割地以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飘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施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朴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鍉,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溪以为固。良将劲驽,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材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倔起阡陌之中,率罢散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不铦于钩戟长铩也;适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肴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索隐述赞】天下匈匈,海内乏主,掎鹿争捷,瞻乌爰处。陈胜首事,厥号张楚。鬼怪是凭,鸿鹄自许。葛婴东下,周文西拒。始亲朱房,又任胡武。伙颐见杀,腹心不与。庄贾何人,反噬城父!
搞笑或者玩味的错别字成语?
按(安)装, 气慨(概), 不落巢(窠)臼, 甘败(拜)下风, 一股(鼓)作气, 烩(脍)炙人口, 自抱(暴)自弃, 悬梁刺骨(股), 打腊(蜡), 针贬(砭), 粗旷(犷), 死皮癞(赖)脸, 泊(舶)来品, 食不裹(果)腹, 兰(蓝)天白云, 脉博(搏), 震憾(撼), 鼎立(力)相助, 松驰(弛), 凑和(合), 再接再励(厉), 一愁(筹)莫展, 侯(候)车室, 老俩(两)口, 穿(川)流不息, 迫不急(及)待, 黄梁(粱)美梦, 精萃(粹), 既(即)使, 了(瞭)望, 重迭(叠), 一如继(既)往, 水笼(龙)头, 渡(度)假村, 草管(菅)人命, 杀戳(戮), 防(妨)碍, 娇(矫)揉造作, 痉孪(挛), 幅(辐)射, 挖墙角(脚), 美仑(轮)美奂, 一幅(副)对联, 一诺千斤(金), 罗(啰)唆, 天翻地复(覆), 不径(胫)而走, 蛛丝蚂(马)迹, 言简意骇(赅), 峻(竣)工, 萎糜(靡)不振, 沉缅(湎), 有持(恃)无恐, 滥芋(竽)充数, 名(明)信片, 额首(手)称庆, 世外桃园(源), 默(墨)守成规, 追朔(溯), 脏(赃)款, 大姆(拇)指, 鬼鬼崇崇(祟祟), 醮(蘸)水, 沤(呕)心沥血, 金榜提(题)名, 蜇(蛰)伏, 凭(平)添, 走头(投)无路, 装祯(帧), 出奇(其)不意, 趋之若骛(鹜), 饮鸠(鸩)止渴, 修茸(葺), 迁徒(徙), 坐阵(镇), 亲(青)睐, 洁白无暇(瑕), 旁证(征)博引, 磬(罄)竹难书, 九宵(霄), 灸(炙)手可热, 入场卷(券), 渲(宣)泄, 九洲(州), 声名雀(鹊)起, 寒喧(暄), 床第(笫)之私, 发韧(轫), 弦(旋)律, 姿(恣)意妄为, 搔(瘙)痒病, 膺(赝)品, 编篡(纂), 欣尝(赏), 不能自己(已), 做(坐)月子, 谈笑风声(生), 尤(犹)如猛虎下山, 人情事(世)故, 竭泽而鱼(渔) 第2部分 部(布)署已定 拼拼凑凑(揍) 奋(愤)发图强 和蔼(霭)可亲 令人恐怖(布) 唉(哀)声叹气 出类拔萃(粹) 破釜(斧)沉舟 惨(残)无人道 鞠躬尽瘁(粹) 原子辐(幅)射 安(按)装机器 残(惨)酷无情 入不敷(付)出 黯(暗)然销魂 披星戴(带)月 认识肤(浮)浅 酒中掺(渗)水 以逸待(代)劳 感人肺腑(府) 扬长(常)而去 殚(惮)精竭虑 言简意赅(该) 纵横捭(俾)阖 稗(裨)官野史 天崩地坼(折) 稍事耽(担)搁 清澈(彻)见底 卑躬(恭)屈膝 班(搬)门弄斧 投机倒(捣)把 贡(供)献巨大 称(趁)心如意 这倒(到)不错 自暴(曝)自弃 灌(贯)输知识 墨守成(陈)规 中流砥(抵)柱 羽扇纶(伦)巾 英雄辈(倍)出 驰骋(聘)疆场 并行不悖(背) 玷(沾)污清白 发扬光(广)大 一张一弛(驰) 性格粗犷(旷) 民生凋敝(蔽) 横渡(度)长江 一筹(愁)莫展 欢度(渡)春节 步人正轨(规) 大有裨(稗)益 相形见绌(拙) 堕(坠)落腐化 阴谋诡(鬼)计 刚愎(腹)自用 咄咄(拙)逼人 明辨(辩)是非 川(穿)流不息 辩(辨)证法 三番(翻)两次 随声附和(合) 签字盖戳(戮) 反(翻)复无常 和(合)盘托出 脉搏(膊)微弱 戳(戮)穿阴谋 翻(反)云覆雨 曲高和(合)寡 赤膊(博)上阵 义不容辞(词) 浪费(废)金钱 万事亨(享)通 飞扬跋(拔)扈 虎视眈眈(耽) 英雄气概(慨) 宽宏(洪)大量 戮(戳)力同心 声音洪(宏)亮 绝(决)对服从 哄(轰)堂大笑 庸庸碌碌(录) 为国捐躯(驱) 卑躬屈(曲)膝 千钧(钓)一发 侯(候)门如海 工程竣(峻)工 语无伦(仑)次 怙恶不悛(俊) 入场券(卷) 精神涣(焕)散 热炕(坑)头 脉络(胳)分明 惨绝人寰(环) 不卑不亢(抗) 尚待商榷(确) 漫(满)山遍野 却(缺)之不恭 病人膏肓(盲) 刻(克)苦耐劳 无礼谩(漫)骂 富丽堂皇(黄) 当仁(人)不让 张皇(慌)失措 坑(吭)害好人 风靡(糜)一时 望风披靡(糜) 人参鹿茸(葺) 心灰(恢)意懒 空(恐)前绝后 言谈诙(恢)谐 漠(莫)不关心 矫揉(柔)造作 风雨如晦(诲) 脍(烩)炙人口 墨(默)守成规 观摩(磨)教学 孺(儒)子可教 心狠手辣(棘) 金瓯(殴)无缺 浑(混)身是胆 功亏一篑(匮) 碑帖临摹(摩) 耳濡(儒)目染 含辛茹(如)苦 迫不及(急)待 腊(蜡)梅盛开 呕(沤)心沥血 既(即)然如此 味同嚼蜡(腊) 打架斗殴(欧) 歃(插)血为盟 杯盘狼藉(籍) 无独有偶(隅) 赡(瞻)养父母 丰功伟绩(迹) 陈词滥(烂)调 模范事迹(绩) 无耻谰(滥)言 坚如磐(盘)石 礼尚(上)往来 不计(记)其数 可做蓝(篮)本 篮(蓝)球健将 如法炮(泡)制 喜上眉梢(捎) 嘉(佳)宾满座 稍(少)纵即逝 书声琅琅(朗) 蓬(篷)荜生辉 缄(箴)口不言 身体羸(嬴)弱 挑拨是(事)非 艰(坚)难困苦 大多雷(类)同 披(批)沙拣金 草菅(管)人命 嗜酒成癖(僻) 首(手)屈一指 利(厉)害得失 纰(批)漏百出 授(受)与奖章 直截(接)了当 变本加厉(利) 再接再厉(励) 艰苦朴(扑)素 军事部署(暑) 情不自禁(尽) 厉(励)行节约 前仆(扑)后继 不辨菽(黍)麦 火中取栗(粟) 风尘仆仆(扑) 事过境(景)迁 肆(肄)无忌惮 兢兢(竞)业业 劳动锻炼(练) 星罗棋(旗)布 辰巳(己)午未 即(既)使如此 不胫(颈)而走 军事训练(炼) 修葺(茸)一新 到处传诵(颂) 针灸(炙)疗法 一枕黄粱(梁) 感情融洽(恰) 毛骨悚(耸)然 赳赳(纠)武夫 恰(洽)如其分 寥寥(廖)无儿 鬼鬼祟祟(崇) 前倨(踞)后恭 书写潦(了)草 乔(巧)装打扮 龙盘虎踞(据) 相距(矩)不远 浏(流)览一遍 提纲挈(携)领 蹚(淌)水过去 规规矩矩(距) 手榴(溜)弹 狙(阻)击敌人 顷(倾)刻之间 列出提(题)纲 面面俱(具)到 惨遭屠戮(戳) 罄(磐)竹难书 恬(括)不知耻 不屑(宵)一顾 大学肄(肆)业 改弦易张(章) 铤(挺)而走险 睡眼惺(醒)松 绿树成荫(阴) 通货膨胀(涨) 绿草如茵(荫) 如火如荼(茶) 学识修(休)养 一望无垠(银) 动辄(辙)得咎 深为惋(婉)惜 气喘吁吁(嘘) 化学反应(映) 计划缜(慎)密 申酉戌(戍)亥 反映(应)意见 举世震(振)惊 痴心妄(忘)想 一切就绪(序) 式样新颖(颍) 枉(妄)费心机 栩栩(诩)如生 仗义执(直)言 优(忧)柔寡断 出奇制(致)胜 互相推诿(委) 寒暄(喧)客套 良莠(秀)不齐 掷(抛)地有声 冒天下之大不韪(讳) 喧(宣)宾夺主 记忆犹(尤)新 怨天尤(由)人 莫衷(中)一是 从中斡(干)旋 徇(殉)私舞弊 运筹帷幄(握) 循(寻)序渐进 手头宽裕(余) 满脸皱(绉)纹 滥竽(芋)充数 戊(戍)戌政变 揠(偃)苗助长 向隅(偶)而泣 招摇撞(装)骗 定期会晤(悟) 始终不渝(遇) 梳妆(装)打扮 偃(揠)旗息鼓 逾(渝)期作废 雨声淅(浙)沥 举行宴(晏)会 惴惴(揣)不安 月明星稀(希) 湮(淹)没不闻 元(原)气大伤 缀(掇)句成文 条分缕析(拆) 此系赝(膺)品 世外桃源(园) 呱呱坠(堕)地 全家迁徙(徒) 敷衍(演)塞责 断壁颓垣(桓) 缘(沿)木求鱼 心劳日拙(绌) 瑕(暇)瑜互见 杳(沓)无音信 真知灼(卓)见 自顾不暇(遐) 销赃(脏)灭迹 名闻遐(暇)迩 专程谒(竭)见 恣(姿)意胡为 口干舌燥(躁)故作姿(恣)态 向(想)往光明 异(一)口同声 心浮气躁(燥) 打躬作揖(辑) 鼓噪(躁)而进 恶意诅(咀)咒 骁(饶)勇善战 演绎(译)归纳 通宵(霄)不眠 不可思议(义) 读书札(扎)记 编纂(篡)字典 直上重霄(宵) 苦心孤诣(旨) 不眨(贬)眼 一劳永逸(易) 敲诈(榨)勒索 有所遵(尊)循 歪风邪(斜)气 贻(遗)笑大方 压榨(诈)平民 高官厚禄(录) 遮天蔽(避)日 行踪诡(鬼)秘 貌合(和)神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