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钏,红楼梦里小红因为叫红玉而改名?
我是云闲方外雨,我来回答。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
一:林之孝做事低调,不愿招人非议
二:直接主仆关系,尊卑有别必须改
三:玉钏身份不低,是王夫人身边人
四:曹公的用意,暗示对小红的喜爱
一、林之孝做事低调,不愿招人非议小红原名林红玉,是荣府管家林之孝的女儿。林之孝这人,虽然在贾府也算有头有脸,但做事十分低调。元妃省亲时,贾府修建了大观园,小红就被安排进了怡红院。
贾宝玉屋里的丫环,都算是奴仆。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主子屋里的丫环奴才都算自己的私有财产,是个物品。贾宝玉可以给这些丫环随便改名字,比如“袭人”就是贾宝玉从“ 花气袭人知骤暖”这句诗诗里,给她改的的。
小红作为贾宝玉的奴才,自然要避讳贾宝玉的名字。所以,不管是她自己机灵,还是她父亲有意避讳,不愿招人非议,都给她改了。毕竟,直系的主仆关系,名字一样,显得“暧昧”。不然,小红也不会因为没人,顺手给宝玉倒了一杯茶,就被大丫鬟们骂着说她“攀高枝儿”了。
玉钏还有个姐姐叫“金钏”,都是王夫人的仆人。王夫人自己都不在乎,别人谁能改呢?更何况,王夫人一直站“金玉良缘”,这金玉,没了玉,她能行吗?她那么佛面心冷,肯定不允许这不吉利的事儿发生。
二、直接主仆关系,尊卑有别必须忌讳我们前面说了,《红楼梦》取名很讲究。其实,贾宝玉也是个例外,但他是玉字辈,所以名字里带玉也不算太偏离辈分。
小红叫林红玉,处在大观园里,与贾宝玉林黛玉呆在一起,听起来像是辈分相同,但她父母都是贾府的仆人,她哪能跟贾宝玉算同辈,顶多年龄相仿。这在主仆关系中是要忌讳的,所以要改名。
玉钏全名叫白玉钏,虽然带玉,但是玉字在中间,和宝玉黛玉明显不一样,而且她也不在大观园,不是贾宝玉的仆人,所以她不用避讳,自然也就不用改。
三、玉钏是王夫人的仆人,地位不低小红在宝玉身边,只是最外围的丫环,平时只能做些浇花烧茶的粗使活。在丫鬟里都算下等的,平时做着最累的活,还要遭受大丫鬟非议。
大丫鬟跟玉钏,才算是差不多的。都是贴身照顾主子的,算有头有脸。宝玉都叫玉钏一声姐姐,他能叫小红姐姐吗?
王夫人作为当家主母,且母凭子贵。她的仆人,自然身份不低。她自己不改,贾政只顾着做学问,他也不管,贾母更犯不着改。剩下的,也没人有权利改,贾宝玉也没胆改,毕竟她姐金钏都被宝玉害死了。
比如薛宝钗她嫂子的仆人,陪嫁丫鬟叫宝蟾,跟她也撞了宝。先不说薛宝钗性格,大方能忍,就说她嫂子那脾气,谁能动得了?所以尊卑有别,也得看是谁身边的。
况且,宝蟾后来还成了薛蟠的人,虽然妾身份低,跟她更是八竿子打不着,又不是她屋里的,自然也不避讳。
所以,玉钏这种不在一个屋檐下的,就不避讳,自然也不改了。
四、曹公的用意、暗示对小红的偏爱《红楼梦》里,取名字十分讲究。可以说,每个名字都有曹公的用意所在。
林红玉,一直被看做是“平民阶级的林黛玉”,只是出身不同,境遇不同。比如薛宝钗就曾评价林红玉“刁钻古怪”,用来映射林黛玉是小性儿,又拿林黛玉来搪塞林红玉,都是作者有意提醒二玉存在对照。
《红楼梦》中,出现玉的地方非常多,也有人名字带玉,但“玉”这个字,可以说是曹公很不喜欢的,甚至赋予它悲剧意味。因此书里名字带玉的都不太好,玉钏投井自杀,黛玉含泪而亡,小红改了名字,恰好去掉了“玉”,才能与众不同,成为书中一个结局很好的女孩子。
书中多处体现了作者对”玉“字的厌恶。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凤姐听说将眉头一皱,把头一回,说道:讨人嫌的很,得了玉的益似的,你也玉,我也玉。
王熙凤不喜欢玉字,说玉没有什么益处。同样,贾元春也不喜欢玉字。第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天伦乐宝玉呈才藻》,贾元春命众姐妹们作诗题记。薛宝钗帮贾宝玉作诗有一个情节:
急忙回身悄推他道:“他因不喜红香绿玉四字,改了怡红快绿;你这会子偏用绿玉二字,岂不是有意和他争驰了?”
可见,贾元春是极不喜欢”玉“字的,贾府的明眼人都知道。王熙凤和贾元春两人无缘由地不喜欢”玉“字,多多少少暗示了曹公对”玉“字的厌恶。
此外,宝玉、妙玉等名字中带有”玉“字的人,命运也极其悲惨。所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玉很珍贵但却易坏。曹公对这个字,赋予的完全是悲剧线。
林红玉的玉字去掉,改成小红。
一来,引起看书人对“林红玉”和“林黛玉”的比较,红为正红亮色,黛为青黑暗色,红比黛有活力,黛比红更深沉。林黛玉前身是绛珠仙子,绛珠便是暗紫红色,提醒二人的阶级不同,却十分相似。
二来,表达对她的偏爱,暗示她逃掉了悲剧的劫难,获得美满。因为贾府被抄后,只有小红机缘巧合,逃过了灾难,还获得了美满婚姻,也进一步表达了对当时腐朽的不满,赞同独立追求人生。
总结:小红改名是改命,玉钏不改是不该小红的性格,她本身的身份,还有曹公给她的寓意,都是有意的。改名就是改命了,有个好结局,暗示了她的与众不同。
玉钏的角色,她的安排,都无关紧要。也不是宝玉的丫环,只是王夫人的身边人,王夫人不改,就没人改,而且她和宝玉没有直接主仆关系,所以不用改。
感谢阅读,回答完毕。
…………………………………………………………
有态度,更有温度,欢迎关注@云闲方外雨
王宝钏和玉钏结局?
两个人结局是去世了
都是红楼梦里的人物,在贾府做丫鬟伺候人,主子看了有的时候不顺眼,经常受欺负和侮辱,后来她们都去世了。
王夫人还敢把玉钏留在身边?
金钏死了,王夫人做了一件让很多人都想不明白的事情,她将玉钏留在了身边。这件事在外人看来,王夫人将金钏的妹妹玉钏留在身边,这得让自己的心里多添堵啊!实际上这是她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全是为了保全自己和儿子宝玉的名誉。
王夫人的处罚过了头金钏冤吗?这是毫无疑问的。
当时她在服侍王夫人午睡时,因和突然闯进来的宝玉开了一个有些过了头的玩笑,不但被王夫人打了耳光,还被骂了世上最难听的话“小婊子”,最后更是被撵了出去,才导致了金钏不堪受辱跳井自杀。
其实分析金钏和宝玉的玩笑,说明这样的事情并不是第一次发生。金钏敢在王夫人的面前说那样的话,至少在这件事之前王夫人是不介意的,因为她知道自己的儿子宝玉是个顽劣性的男孩,何况和丫环们打打闹闹都是一直被贾母允许的,她确实没有必要去计较这些无所谓的玩笑事情。
正是因为王夫人前后判若两人,让金钏觉得有些惊讶之余,更因为被辱骂后,觉得自己在王夫人眼里已经成为了名声有污、作风不检点的人,金钏觉得自己活下去会承受更大的压力,索性选择了投井这样一种极端的方式,来为自己的冤曲申辩。
王夫人是变相替自己赎罪那么金钏死后,王夫人的反应如何呢?伤心的掉泪,自然有些后悔和自责。这说明她也觉得当时不该那么对金钏,处罚实在过于冲动了,这也让一直吃斋念佛的她,觉得自己多了一份罪孽。
王夫人为了赎罪,让自己的心里好受些,仅是抚恤金就给了白家二十两银子,这绝对是笔不小的费用,用刘姥姥的话说,够穷人家一年的生活开销费用。尽管如此,她仍然觉得做得还不够,之后又在宝钗的帮助下,给了对方两套新衣服用于入殓。
按理说,一个主子对死去的丫环做到这种地步,已经十分难得了。这时候王夫人应该也找个借口将玉钏也给打发了,眼不见和死去金钏有关的人,心里就不会想起金钏之死这件事因自己而起,免得自己心里再添堵。为什么王夫人没有这么做呢?原因有两方面!
一,金钏自杀,源于被王夫人指责为勾引宝玉,可是宝玉是什么样的人贾府众人皆知,这说明这话得反过来听。对于向来注重自身和儿子名誉的王夫人来说,肯定怕这样的人云亦云传开了,造成更加恶劣的影响。如果她将玉钏也赶走或者调离自己的身边,更会让人觉得宝玉确实调戏了金钏,因为容忍不了这件事,才一块将她妹妹玉钏也处理了,落得个眼前干净。
二,希望通过善待玉钏,让自己的良心好过,同时堵住外界人之口,她并非那种邪恶的女人,金钏之死只是意外,并非是受她所逼,这方面从王夫人后来将金钏的工资没有取消,反而补加到了玉钏身上就能看得出来。
为了维护儿子的名誉不得不说,王夫人在金钏因自己而死后,将她的妹妹玉钏留在自己的身边,这个策略是很高明。既维护了自己的善人形象,同时也对宝玉的品行维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为什么说是为了维护儿子宝玉的名誉呢?
宝玉在贾府的受宠,对于有些人来说,是眼红心妒的,不仅仅是赵姨娘心里不舒服,贾环也一直在寻宝玉的茬,只要有机会就会踩上一脚,想办法将宝玉的名誉弄坏,好让自己可以上位。
在金钏之死这件事上,贾环就向贾政谎称是因为宝玉想非礼金钏,让金钏身为一个受害人,却又受到王夫人的责骂而投井自杀。
试想,贾环都知道了这件事,并在这件事进行了添油加醋,府中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加上这件事的恶劣,贾政动怒之下将宝玉打得半死。通过这件事,更让这件事对宝玉极为不利,不然一个做父亲的何至于对王夫人和贾母都看中的这个宝贝下如此毒手?
而王夫人将玉钏留在自己身边,不但可以向外界传递自己在这件事的处罚方面心里坦荡,同时也可以让别人认为的不能将仇人留在身边,以免遗害无穷这么一个道理,在她身上根本不存在。她就是用玉钏告诉所有的人,宝玉并没有非礼金钏,她也不是因为这件事处罚金钏,不然将玉钏留在自己的身边,不是让自己每次看到玉钏,都想起玉钏,心里极度不舒服,导致夜夜难以安眠吗?这样愚蠢的事情没有人会做。
由此可见,王夫人将玉钏留在身边自然也会让白家人对她心怀感恩,慢慢将这件事淡化,同时在外界猜测金钏之死的原因时,从感恩和利于白家的名誉方面予以澄清。如此一来,对维护儿子宝玉的名誉就十分关键了。
此外,在任何人看来,都觉得传言宝玉非礼金钏致对方投井自杀不可信,因为金钏真要是因为这种事而死,玉钏肯定会将王夫人和宝玉视为仇敌,仅是暗中动些手脚,也会让王夫人和宝玉痛苦不堪。同时自己的女儿真要是这种人,就算主子不赶,身为她的家人也没脸留在王夫人的身边,这不是碍眼让别人嚼舌根嘛!
因此,为什么金钏都死了,王夫人还敢把玉钏留在身边?王夫人将玉钏留在身边,也是无奈之举。毕竟金钏死后,外面一直传言这事和宝玉非礼她有关。而为了堵住悠悠之口,同时让儿子宝玉的名誉不沾上这个污点,留下玉钏也最容易让外人打消这方面的猜测,因为事情真要是这样的话,换作谁都不会留下对方的妹妹,这于理不符。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玉钏和白家人也会替王夫人辩解金钏之死和宝玉非礼无关,权了王夫人的恩典,也不想让自己死去的女儿和家门蒙上这种不好的污点。当然,王夫人这么做,也有自我赎罪的成分在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