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菜,中国名菜传说?
滇菜,也就是云南菜,虽然不在八大菜系之中,却因为食材丰富、菜品繁多、口味各异而有着独特的魅力。
滇菜是最丰富的,目前统计在案的滇菜品种有3700多种,实际上没统计出来的还有很多。滇菜也是最包容,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面面俱到,既不偏甜、亦不偏麻、偏辣。
不只如此,在很多滇菜的背后还有着不少离奇曲折的传说和故事,可以说是美味和传说共同成就了滇菜的盛名。今天洋芋君就挑选了十二道有故事的滇菜,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过桥米线
1
鼎鼎大名的过桥米线的故事应该不少人都知道了。
传说清代有一秀才在南湖的湖心小岛念书,秀才妻每日都要通过石砌的小桥给夫送饭。一日,妻子念丈夫读书辛苦,炖了一只又肥又壮的母鸡,装入罐中,正准备把饭送给丈夫,但因有要事未能按时送去。当她办完事后,发现汤罐还是热乎乎的,原来是厚厚的一层黄油覆盖汤面,起到了隔热作用。于是便穿小道,走石桥,送到丈夫身边,将米线在热鸡汤里浸泡后,随即捞出放入碗里,秀才吃了十分满意。人们为了赞誉这位妻子,便将这种食品取名“过桥米线”。
汽锅鸡
2
云南菜系的“镇家之宝”,除了广为人知的过桥米线,就数汽锅鸡了。
相传清朝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到临安府巡视,临安知府命厨师各献一道菜,年仅24岁的杨沥将火锅的原理运用并改制成美观的汽锅。乾隆大悦,将汽锅带回宫中,从此成为国宴上的名菜。自此,汽锅鸡在滇南地区流传,至今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
烧饵块
3
除了米线,饵块也是云南人常吃的早餐之一。烧饵块的由来,说起来也有一段故事。
传说很久以前的一天晚上,昆明知府衙门二堂不知什么原因突然起火,于是知府气得暴跳如雷,认定是大胆刁民故意捣乱。他马上下令,在昆明六道城门张贴布告,从当天开始,所有百姓一律不准在家升火做饭。此项禁令有效期三个月,违者严加惩处,绝不宽容。
然而聪明的老百姓们也想出了应对的方法,纷纷从家里搬出炉子,在上面烤起粑粑来,一个个吃得香极了。粑粑也就是饵块,烧饵块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大救驾
4
大救驾源自腾冲,其中典故可以追溯到清初吴三桂率清军攻打昆明的时候。
那时明朝永历皇帝一路逃至腾冲,饥饿难忍,当地人炒了一盘饵块送上,永历皇帝吃后赞口不绝,并非常满意地说:“炒饵块救了朕的大驾。”从此,家常炒饵块被世人称为大救驾。
宜良烤鸭
5
宜良烤鸭又称滇宜牌烧鸭,是云南省经典的汉族传统名肴,起源于明朝,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相传,在明人洪武年间,朱元璋封颍川候傅友德为征南首领,率领千军万马奔赴云南,同时带上了自己的御厨——南京著名的烧鸭师傅“李烧鸭”李海山。后来等云南统一,傅友德被朱元璋赐白绫而自缢身亡。“李烧鸭”闻讯后不敢回南京,便隐姓埋名先后在宜良狗街、宜良蓬莱乡的李毛营,经营起烧鸭生意,开了家"滇宜烧鸭店",并娶了位毛姓姑娘为妻,如今的“李烧鸭”已是第28代传人。
虎掌菌炒鸡丝
6
虎掌菌在历史上被视为珍品,是向历代王朝纳贡的贡品之一。虎掌菌炒鸡丝这道菜的由来也跟朱元璋有关。
相传,明朝初年,朱元璋的孙子建文皇帝被他的叔叔朱棣夺了王位之后,逃到了云南削发为僧,在狮子山上当和尚。朱棣派刺客到云南来行刺。一天,建文帝到南华寺传经,途中被刺客认出。刺客便暗中尾随到了南华寺外,伺机行刺。 南华寺住持南禅法师,当晚设素宴为建文帝接风洗尘。刺客探知此事,便潜入寺中厨房,在做成的“巴掌菌”里放了毒药,要毒死建文皇帝。建文帝不知“巴掌菌”中有毒,拿起筷子就吃了起来。他还一边吃着饭一边和南禅法师说着话。不一会儿,便把盘中“巴掌菌”吃得干干净净。南禅法师知道建文帝旅途辛苦,一路劳累,便请建文帝早些歇息。建文帝也觉得头昏乏力,不一会儿便昏昏而睡。
然而第二天早上建文帝并没有死,他还在寺中讲经呢。原来天上的玉皇大帝早知道有人要毒害建文帝,就派金虎星下凡营救。他来到南华寺外边山林中,把自己走过的脚印,变成了巴掌菌。这种菌子能解百毒。小和尚采回的新鲜巴掌菌,炒成了一道菜,刺客放的毒,已被消解了。所以建文帝吃了毒菌,却没有死。因为这个缘故,老百姓便把巴掌菌改称为“虎掌菌”。从此,“虎掌菌炒鸡丝”便成了流传千古的一道名贵佳肴。
鸡枞宴
7
西安有饺子宴,昆明就有鸡枞宴。昆明的鸡枞宴体现的是正经八百的烹饪技术,无论何种方式,都有其高层次的技术含量,都能做出别具特色的滇味名菜。而关于鸡枞的故事和传说就更多了。
《本草纲目》中记载:“鸡枞产云南,生沙地间……土人采烘寄远,以充方物”,可“益味、清神、治痔”。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到保山,友人馈赠他鸡枞。明代新科状元杨慎流落到云南,首次喝到鲜美的鸡枞菌汤,以为这种美味不应该是人间所有,因而将其比作“仙境中的琼汁玉液”。
火把虾
8
火把虾源自彝族新年火把节。
话说很久以前,天神派了两名大力神到人间去搜刮珠宝、财物和粮食,这两名大力神仗着天神的权威和自己的力气,把不愿奉献者的房屋推倒,把牛羊举起来摔死。彝族的百姓苦不堪言,因此推举了智勇双全的英雄阿提拉巴率领大家与这两个大力神斗争。
阿提拉巴不负众望,智取战胜了两名大力神。天神大怒,派遣蝗虫铺天盖地向凉山扑来,聪明的阿提拉巴立即用松枝和箭竹扎成火把,百姓争相仿效,顷刻间熊熊的火把在各处燃起,蝗虫通通烧死了,人们战胜了天神,保住了庄稼,获得了丰收。据说这一天正是农历的六月廿四,从此,彝民在每年的这天,就以点燃火把,载歌载舞作为纪念。火把虾不仅外型酷似彝族山寨中燃起的火把,而且口感和做法也别具风味。
傣味鬼鸡
9
傣味鬼鸡的由来同样与一个民族有关。
这道菜来源于西双版纳傣族当地民族危杀鸡祭鬼的习俗,菜名听起来诡异,味道却是好极了!火红的辣椒,味道浓重的大蒜,加上富有柔韧感的稚嫩鸡丝,使这道菜的色彩犹如夜晚霓虹灯般缤纷,而其浓郁香辣的地方风味更是让夏日昏睡的味蕾马上醒神。
石屏烧豆腐
10
石屏人吃烤豆腐,那更是一道奇特的景观。不管是县城、乡镇的小集镇,还是嘈杂的集贸市场、街头巷尾,你随处可以看到手拿蒲扇用木炭火精心烤制豆腐的街边小吃。关于石屏豆腐的发明者,民间有着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六百多年前,石屏县城有一户人家,住着一对夫妻与母亲,可惜婆婆待媳妇并不好,日常生活中,婆婆连普通的豆浆都不愿让媳妇多饮。有一天,婆婆要出远门两三日,婆婆前脚刚一走,媳妇后脚便开始磨豆子、煮豆浆,但当豆浆正开锅,她满心喜悦的要舀豆浆时,院子里竟传来了脚步声。媳妇害怕是婆婆回来了,见着会挨骂,便赶忙端起了烧好的豆浆,往灶上的瓦坛里倒。
当她出门一看,进来的人其实不是婆婆,而是丈夫回来了。于是,她喜滋滋的拉着丈夫进屋喝豆浆。谁知,揭开瓦坛盖子一看,豆浆竟全部凝固成块了。原来,瓦坛子内盛着一些她刚打来不久的井水。无奈之中,夫妻俩勉强尝了尝,惊奇地发现,与过去用石膏卤水点制的豆腐不同的是,这凝固的豆浆味道竟是那样的质嫩味美。
掺入井水,并没有破坏豆浆的凝固,相反居然还变成了比平时用卤水点制的石膏豆腐还要鲜嫩的豆腐。这一惊人的旷世发现,使石屏豆腐以其独到的制作方式和别具一格的口味,一时间名噪天下,名闻遐迩,流传了数百年之久。清朝时,石屏豆腐就曾一度成为贡品,成了皇室桌上的美味佳肴。
云南茶叶菜做法?
在云南,将茶作为主料或配料来佐菜,制成一道道风味独特、营养丰富的茶菜,就形成了一桌丰盛的茶宴,一起来看看云南这些有茶参与的美食。普洱茶炖排骨
排骨既有浓郁的肉香,又有香滑的汤汁。可否试过,一边食肉,一边排油呢?普洱茶用来泡饮有减肥消脂的功效,入菜则可去油腻、清肠胃。将普洱茶与排骨一同炖煮,既可消除排骨多余的油脂,又使排骨染上茶汤红艳的色泽,吃起来软嫩鲜美之余,还有满口的茶香,普洱茶搭配排骨的做法比较多样,可炖也可蒸。
普洱茶炖排骨,就是将普洱茶叶冲泡后,取茶汤入炖锅,然后加入排骨炖便可。普洱蒸排骨做法则是,普洱茶叶冲泡,茶叶与茶汤一起倒入排骨中,然后放入蒸锅蒸熟即可。
雪地春色
“雪地春色 ”因其菜品呈现白色和绿色,酷似冬末春初的场景而得名。
此道菜品是用云南当地小黑豆磨制而成的嫩豆腐,加以肉末、酱料、黑木耳、泡开的新鲜回龙茶叶水小火慢炖而成。慢炖中茶水慢慢浸入豆腐中,豆腐的嫩与茶水的苦涩相互交融,起锅后用绿茶加以点缀,故名雪地春色。此道菜品中豆腐鲜嫩,伴有茶香,回味悠长。
凉拌茶
居住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山的基诺族人民,自古至今仍保留着用鲜嫩茶叶制作凉拌茶当菜食用的习惯,是极为罕见的吃茶法。
凉拌茶以现采的茶树鲜嫩新梢为主料,再配以黄果叶、酸笋、酸蚂蚁、辣椒、大蒜、食盐等制成。制作时,可先将刚采来的鲜嫩茶树新梢,用手稍加搓揉,把嫩梢揉碎,然后放在清洁的碗内,再加入黄果叶、辣椒、大蒜等配料,加上少许泉水,用筷子搅匀,便成为基诺族喜爱的凉拌茶。
普洱茶肘子
油腻的肘子和去油的普洱茶奇妙结合在一起,便成了既解油腻又添茶香的美味佳肴。
将陈年熟普洱茶置入茶杯中冲泡,取其第1至6泡茶汤备用。先用茶汤浸泡猪肘,去其油腥,然后再入锅里焖,直至猪肘炖烂,茶香进入肉中。油腻的肘子和去油的普洱茶在这里相遇,成就了既解油腻又添茶香的猪肘。
打油茶
居住在云南的瑶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同胞十分好客,喜欢喝油茶。因此,凡在喜庆佳节,或亲朋贵客进门,总喜欢用做法讲究,佐料精选的油茶款待客人。
瑶族打油茶一般用的茶叶是耐泡的云南大叶茶,制作时,先将锅预热,放适量食用油,待油面冒出阵阵青烟时,投茶叶入锅不停翻炒,少许片刻,加入适量食盐、芝麻再炒,随后加水煮沸三至五分钟,就可以将油茶连汤带料盛起入碗了。
这油茶如是自喝,那这样一般就算打好了。但如果这茶要用作宴客或作庆典,那么这还不算完成,还必须细心配料,将事先准备好的香糯米、花生、玉米花、花椒、糖、盐、芝麻等炒熟,放入茶碗中备好,然后将油炒焖煮过的茶汤,滤除茶渣,趁热倒入之前装有各色食料的茶碗。此茶茶香、油香,各色食料味齐具,香气浓郁、滋味甘醇,沁人心脾。一旦打好油茶,主人就会请客人席坐,奉上油茶和筷子(用筷是为了食用茶碗中的食料)。
居住在丽江市永胜县的彝族同胞也有打油茶习俗。彝族打油茶用土罐预热,加入炒米、花生、麻子、花椒、猪油、茶叶、糖、泉水,煮数分钟后倒出分茶、品饮。彝族的打油茶滋味醇厚甘甜,是极好的保健饮料。
腌茶
云南景颇族人民喜爱的腌茶是一种以茶做菜的食茶方法。喝茶可以解渴,但吃这种茶不是为了解渴,而是为了佐食。
将茶鲜叶用锅煮或蒸,再放在竹帘上搓揉,然后装入大竹筒里,用木棒舂紧,筒口用竹叶堵塞,将竹筒倒置,滤出筒内茶叶水分,两天后用灰泥封住筒口。经二三个月后剖开竹筒,取出茶叶晾干装入罐中,加香油浸腌,可以直接当菜食用,也可以加蒜或其它配料炒食。
普洱冬茶粥
用普洱茶和甘菊花泡茶,用其茶汤来煮粥。普洱茶的色泽决定了粥呈红中带黑的颜色。
将普洱茶加菊花泡茶,滤去茶叶,取茶汤备用。再将白米洗净,加入茶汤及适量水煮粥,至汤汁黏稠加糖拌匀即可起锅。由于普洱冬茶粥具有暖胃功效,秋冬季节食用特别合适。
云南藏族酥油茶
藏族民间有个谚语:“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
千百年来,藏族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茶文化。对上门拜访的客人,藏族同胞首先会敬上一杯浓香扑鼻的酥油茶。出门远行时,家人或亲朋好友会提着酥油茶前来送行,祝福吉祥如意。
酥油茶是藏族的一种饮料,多作为主食与糌粑一起食用。此种饮料用酥油和浓茶加工而成。
制作酥油茶,先将适量酥油放入特制的桶中,佐以食盐,再注入熬煮的浓茶汁,用木柄反复捣拌,使酥油与茶汁溶为一体,呈乳状即成。与藏族生活环境相似的一些民族,亦有饮用酥油茶的习惯。寒冷的时候喝杯酥油茶,可以帮你驱寒;饥饿的时候可以充饥;吃肉的时候可以去腻;困了的时候,还可以解乏清醒头脑。
普洱茶香虾
普洱茶香虾这道菜的独特之处就在于普洱茶香与虾肉的鲜香曼妙融合,既有虾肉鲜美的口感,也有让人唇齿留香的沁人茶味。
这道菜在家就可做,将鲜虾洗干净,剪去须和头部硬刺,开背挑去虾线,沥干水后,用花雕酒、姜丝、盐腌制15分钟入味,沥干备用。此外,再收集适量茶汤备用。
热锅后倒入油,爆香姜丝;放入虾,爆炒约30秒后,加入生普茶叶,红糖小半勺,边炒边倒入普洱茶汤,盖上锅盖焖煮2至3分钟。然后开盖,大火爆炒,至汤汁变少后,调味炒匀,即可出锅。
普洱茶酥红豆
这道菜具有红豆酥脆,茶香味浓的特点。
先把红豆煮熟,普洱茶用水泡开;锅里放油,待七成热时把红豆、普洱茶加淀粉拌均匀下锅炸酥,捞出沥油;重新把锅置火上,放油,下汤池老酱炒焦香,放普洱茶、红豆,调入五香粉、盐、味精、芝麻油出锅装盘,一盘普洱茶酥红豆就做好了。
普洱茶饭
普洱茶饭是一种美味的茶膳,深受人们的喜爱,其做法也很简单。
将米提前浸泡半小时,然后准备适量的普洱茶汤。在电饭锅中倒入浸泡好的米,注入和平时煮饭的水量相同的茶汤,按下煮饭键即可等待一锅清香的普洱茶饭出锅。
普洱茶炒包浆豆腐
普洱茶炒包浆豆腐云南风味特色明显,是将云南两种特色食材——包浆豆腐和普洱茶结合。
因为包浆豆腐内含水分很多,因此炸的时候温度不能太高,一般控制好温度后离火浸炸,反复将油锅置于锅上,小火慢炸至金黄色,这样炸出来的豆腐,表层酥脆,内里软嫩。普洱茶味苦,用它做菜,需要至少泡三次茶才好用,然后处理好后控干水分再进行油炸。
将包浆豆腐和普洱茶都炸好后,锅留底油烧热,下入豆腐、红豆、普洱茶,加盐、丘北辣椒面翻炒均匀,出锅装盘即可。炸好的豆腐外酥里嫩,而普洱茶也酥脆清香。
茶香鸡
制作茶香鸡可以用铁观音、龙井茶、绿茶、普洱茶等。用铁观音制作茶香鸡会让鸡肉有一丝甘甜的口感,选择龙井茶制作的茶香鸡香嫩鲜爽;用普洱茶制作的鸡肉茶香味厚重......选择喜爱的茶叶,将茶叶用纱布袋包起来然后沏上一大杯,放一边备用。
准备处理好的鸡一只和干辣椒、茴香、香叶、肉桂、葱结、姜片,生抽、老抽、盐、糖等配料。用适量的姜片、盐、米酒、生抽、白砂糖、老抽等反复揉搓按摩鸡身,直到吸收充分,然后加入姜片、葱段、蒜瓣,倒入泡好的茶水,腌制30分钟备用。
选用密封性良好,加热温度比铁锅高的砂锅,将腌好的鸡和调味汁倒入砂锅,再加入适量的水,水刚好漫过整只鸡即可,大火烧开后转小火。选用砂锅是因为砂锅能均衡而持久的把外界热能传递给内部原料,锅内形成相对平衡的环境温度,有利于调味汤汁与食物的相互渗透,能更大限度地释放鸡肉的味道。
在平底锅中加油,开小火炸茶叶,切记火不可太大,否则茶叶味道会变得苦涩,将茶叶和油淋在鸡身。一道茶香鸡就做好了。做好的茶香鸡卖相诱人,清香扑鼻,油而不腻
傣族园里有什么吃的?
比较好吃的食物是:菠萝饭、香竹饭、炸苔藓、酸肉等,还有各种热带水果,比如菠萝蜜、西番莲、杨桃、芒果等。
西双版纳的居民以傣族为主,在这儿可以吃到正宗的傣族菜,傣族菜的特点是:酸、辣、苦。
傣族风味正宗做法?
傣味,就是傣族人的口味。作为我国56个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傣族仅分布在我国的云南省。因此,只有到了云南才能吃到正宗的傣味。
最普通的傣味通常是以“酸”字打头的,这和傣族居住的热带、亚热带气候环境有关。炎热的气候下,一方面人的胃口不开,食欲不佳;另一方面新鲜食物也不易保存。傣族人因地制宜,索性利用炎热的气候把新鲜植物发酵变酸,但求酸得清新、酸得爽口,再辅之以红红的干辣椒面,一尝之下,倾刻间就把人的食欲全盘调动了。“酸芭菜”、“酸笋炖鸡”都是我们每吃必点的招牌菜,可惜吃到现在,我还是搞不懂“酸芭菜”在未酸之前叫什么菜。
另一香脆类的傣味,象“草绑烤鱼”、“炸牛皮”也是刺激人食欲的佐餐菜。菜的原料和我们平时吃的差不多,做法则别具特色。象“草绑烤鱼”,鱼儿烤得连鱼骨头也又酥又脆,草儿却扌威然不断,令人对“先烤鱼后绑草”还是“先绑草再烤鱼”的程序难以捉摸。
在原料普通、做法创新方面,“菠萝饭”可算又一典范。“菠萝饭”来啦!店小二总要呦喝一声。端上来的是一个放在白瓷盘里的实心菠萝。菠萝是没有去皮的菠萝,毛刺刺的样子,好像令人无从下手。其实只要你用手拿住顶部,宛如揭西瓜盖子一样一揭就可探见:嫩黄色的菠萝肉块块饱满,浅紫色的糯米晶莹透亮,果香米香缠绵回绕,不待入口,其秀色清香亦可餐矣!
云南西双版纳都有哪些特色菜?
《云南省饮食文化系列丛书:西双版纳特色菜》收录了西双版纳的饮食文化。具体内容包括:香茅草烤鱼、香竹饭、傣味青苔、喃咪帕、酸笋煮鱼、昆虫荟萃、傣家豆豉腌菜、真好帅、傣味豆腐、版纳绿豆、辣木汁扒丁桂鱼、傣味烧烤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