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伦之礼,敦伦堂的来历?
普宁市许氏宗祠(敦伦堂)位于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北山村牛帽山麓,于2011年7月动土兴工,2014年9月落成晋主,是全普宁28村许氏共有的会宗祠,祠中龛内奉许氏开漳祖许天正及下列代祖。许氏祖祠规模庞大,主座敦伦堂面阔五间纵深三进兼抱印拜亭,祠左右后各有护厝共28间,祠前埕外有戏楼,埕东有办公楼,埕西有太岳传芳牌坊门。
尊祖敬宗,敦亲睦族,和睦乡邻,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华礼仪之邦雄据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特色。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伦理文化,光大许氏家族悠久的敬祖睦宗、尊贤施爱的传统家风,2010年,许义忠发动许子敦、许武雄、许实庆等宗亲,团结带领普宁全市30个村落的许氏宗贤,成立普宁许阿梅文化研究会和普宁许氏宗亲会。
与此同时,在他的推动下,全市许氏后裔,纷纷出钱出力出心,筹集资金二千四百多万元兴建广东省潮汕地区最大、占地达20亩的普宁许氏大宗祠。
普宁许氏分布于普宁市十四个镇区三十个自然村寨,其中除北山、老南湖、新南湖、后湖四个村为纯许氏聚居外,其它村寨均是多姓氏聚居。各姓氏之间和睦相处,亲如兄弟。
普宁许氏到普宁开基创祖最长的已达六百多年,最短的也有三百多年。高阳裔孙已成普宁泱泱大族。据不完全统计,普宁许氏共有人口221278人,其中居住在普宁的有103788人(包括各乡村及市区各乡镇非农业人口),旅居国内外117484人。国家著名文化建筑
普宁市许氏宗祠(敦伦堂)位于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北山村牛帽山麓,于2011年7月动土兴工,2014年9月落成晋主,是全普宁28村许氏共有的会宗祠,祠中龛内奉许氏开漳祖许天正及下列代祖。许氏祖祠规模庞大,主座敦伦堂面阔五间纵深三进兼抱印拜亭,祠左右后各有护厝共28间,祠前埕外有戏楼,埕东有办公楼,埕西有太岳传芳牌坊门。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普宁许氏宗祠
地理位置
位于广东省普宁市北山村牛帽山麓
占地面积
占地面积20多亩(2014年)
历史沿革
尊祖敬宗,敦亲睦族,和睦乡邻,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华礼仪之邦雄据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特色。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伦理文化,光大许氏家族悠久的敬祖睦宗、尊贤施爱的传统家风,2010年,许义忠发动许子敦、许武雄、许实庆等宗亲,团结带领普宁全市30个村落的许氏宗贤,成立普宁许阿梅文化研究会和普宁许氏宗亲会。
与此同时,在他的推动下,全市许氏后裔,纷纷出钱出力出心,筹集资金二千四百多万元兴建广东省潮汕地区最大、占地达20亩的普宁许氏大宗祠。
普宁许氏分布于普宁市十四个镇区三十个自然村寨,其中除北山、老南湖、新南湖、后湖四个村为纯许氏聚居外,其它村寨均是多姓氏聚居。各姓氏之间和睦相处,亲如兄弟。
普宁许氏到普宁开基创祖最长的已达六百多年,最短的也有三百多年。高阳裔孙已成普宁泱泱大族。据不完全统计,普宁许氏共有人口221278人,其中居住在普宁的有103788人(包括各乡村及市区各乡镇非农业人口),旅居国内外117484人。
有哪里和安徽省怀远县古城赵氏辈分一样的?
湖南 湖南省湘乡县赵氏字辈:相焕兴先绪,士隆忠孝光,家传维厚道,敬慎守成方,清简官宜则,宽廉本克培,诒孙期学懋,念祖用基恢。 湖北 湖北宜昌夷陵区赵家山赵氏字辈:顺兴文成士 南宗国正天 开家传世远 普德庆年长 共20辈,但因16、17辈字破损不清 即:普德两字为猜估)所以公元1948年修谱时改为: 文成士南宗 国正天开家 传世远万年新治日光华 积庆在祖德 发祥有鼎甲
湖北襄阳赵氏字辈:元 恒利真开昌运 仁义礼智发启祥 中正和平克大定 永建朝廷兴家邦
湖北公安赵氏字辈:大国益之仕,世秉忠德全,立志承先泽,诗书继祖传,代远永佑启,家邦振万年。
湖北恩施州龙公《赵氏谱书(清)》载:(公父赵维,居黄州麻城孝感赵家湾,后公与其弟虎公迁河南汝宁县,明成化二年,即1446年,子德俊率其公与子辗湖南至湖北柳州城,即今恩施。故开叶散枝以德公派起,郡堂为天水郡敦本堂。)
德万凤应,永宪(宗)单名,登承世兴,正学昌明,彦英志远,秀仕安仁,崇文尚武,光国显廷,诗书鸿启,景运维新,乾元开泰,大振家声。
湖北房县赵氏字辈:春连华堂,光大天良,洪仁永国,文子呈祥。学书玉翔,相德辉扬,君庭风宇,恒运吉昌。
湖北利川字辈:中国今天梦,师子大文昌,继世朝廷有,显宇万休强。
湖北安陆字辈:赵德兴家,治国功臣,克定安邦,传宗有道,富贵荣华。
湖北省红安县赵氏:大朝春应 文学克成 家传忠厚 世友贤能。
湖北省松滋市赵氏:成先业 吉善庆
湖北仙桃市赵氏字辈:升师履泰谦,豫临观同复,咸恒家萃益,鼎晋中丰节。
湖北阳新县赵氏字辈:
金兴应文友 允伯宗单三 昌日承崇尚 大志建学立 克恢前烈 利辅朝堂 英才焕发 楷模昭章 行逢豫顺 运际平康 。
湖北阳新县陶港镇赵氏祠堂
湖北均州(丹江)赵氏字辈:......清化家胜,.....
黄石地区赵氏都是宋皇室后裔,主要分为两支。其中阳新赵氏为宋太祖赵匡胤的后裔,他的第19世孙赵金堦、赵金城等兄弟于元末明初,从祖籍汝宁(现河南省汝宁市)息县渡长江至阳新七峰山定居,目前后人分布在白沙、浮屠、三溪、(氵韦)源口、陶港、富池、黄颡口、枫林等镇及大冶大箕铺镇、黄石市市区,赵氏人口约有5万人。
黄石地区(大冶市还地桥镇高垴村赵家湾、金山店镇、下陆区卫王等庄)字辈:宗文玉德,思堂大邦,兴起立世,永正纲常,天开显道,利辅朝尚,英才焕发,模楷昭章,行逢豫顺,运际平康,敦伦饬(chi)纪,高厚久长。 重庆 重庆巫溪县赵氏字辈:起有四知高 清政登文朝 祖德荣国定 万福顺茂祥 忠孝根本固 癸建自远长 诗书传家宝 科甲百世昌 贵州 贵州毕节赵氏字辈:定系页臣壁走弘汝卿怀良师廷运秉联朝映国明安邦选贤能德文佐时昌
贵州威宁赵氏字辈:永万世承殿、士大文明远、德英庆泽长、学本崇胜治
贵州天水赵氏夜郎字辈:东山文智房老字派:天世昌国,应运正兴,立福久远,命必维新,长发其祥,万代显荣,振奋光大,仁心克成;民国三十八年綦江总谱编新字派一百字:发祥兹有本,益乃肇其元,善御勤周后,荣封手自天,晋阳开大业,充国克恢先,顺平钦伟绩,三辅豪杰传,远历中唐际,守遵复留川,施政崇贞宪,乾符锡爵年,盛德兴炎宋,朝言直道宣,重光科及弟,仕楚恩威全,百代承余阴,耀宗衍万千,虔恭绳祖武,庶可为象贤。(新老字派使用对照:正兴立福久=发祥兹有本) 浙江 浙江乐清赵氏字辈:德承克叔之公彦 夫时若嗣次光大 汉魏濮景秀邦君 存可纪总翼振齐 洪典章崇(顺)百世传 复本协修望有志
慈溪赵氏字辈: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顺昌期,崇隆尊显,和易纯熙,圣神文武,卓荦英奇,温良恭俭,仁敬孝慈,持行瞻视,动作威仪,纪纲法度,礼乐书诗,切磋磨琢,学问辨思,格致诚正,修齐平治,疑丞辅弼,明听翼为,周召伊傅,稷契皋夔,勋劳阀阅,锤鼎常旗,衣冠俎豆。 山西 山西沁水赵氏老字派:忠和树德,孝友传芳。 山东 山东济南长清赵氏字辈:太振光忠方,成思延寿长。
山东省台儿庄区峄城区市中区赵氏:广德有长克作瑞, 奉先嗣孝永传芳, 尊宗敬兴天锡惠, 诗礼持家建荣光。
山东甘露赵氏字辈:孝弟忠信永,宽厚培德长,恩惠鸿锡庆,兴盛景振昌。
山东滕州赵氏字辈:瞻文景宪 崇序怀宗 承基凛式 锡厚秉公 传家庭训 修德克明 以延广庆 永继昌荣 晋祖 绍达 本立振兴
山东曹县赵氏字辈:朝月书德化 敬为恩存天 江苏 江苏赣榆赵氏字辈:振兴远续 士德克承
江苏宝应开发区赵氏始于明洪武年战争之后,因苏北一带战乱无人烟,皇帝下令组织一些人迁往苏北,始祖老弟兄三门由苏州阊门迁到宝应望直港,润名赵个墩,插草为标,垦荒种地,2000年,划归宝应开发区。原留家谱在1966年文化大革命“破四旧”运动中痛心被焚,现能知字辈:连永增怀,柏书文磊。2014年4月续家谱,加续二十字:民安国盛,有志竞成,才德昌裕,大业中兴,世继家风。本支赵姓堂号为“半部堂”。
江苏南京江浦县陡岗赵家桥赵氏:明善祥瑞。 河南 河南濮阳范县赵氏字辈,洪福圣贤,
河南淮阳赵氏字辈:天遐量思,国可吉祥,梓玉永连,心慎清常,文成广业,书礼恒传,世运既泰,修德希贤。以上为老家普记载,最近一次续家谱,加续十六字:光宗耀祖 ,忠孝治家,惠泽超远,克从宪法。(先祖赵天福,大约明朝末年迁入淮阳,长门现居住淮阳县城南赵庄,二门迁居商丘睢县周堂镇苏营村,后又有一支从苏营村迁徙至安徽谯城区(或者周口鹿邑县)境内。
西平赵氏字辈:仲才恭凤之,天良景成增,殿启从名圣,尊严宜思齐,高远庆咸若,熙甫昭封题,传世振兴荣,福善尽登昌,观君培惠儒,文理济函光,锦琳育升茂,桢廉贺卫襄,硕权宏志顺,英敏贵端刚。
河南泌阳西关赵氏字辈:维世永金,国广运清;文学传家宝,俊杰冠英豪。
河南安阳县赵氏字辈:大国炳怀金 青永作乾坤 忠森宏熙奎 华杰钰焕培。
河南开封赵庄赵氏字辈:开朝本世禹其明曰则新允超连云布共同治今生
河南社旗赵氏字辈:天进仲维明,儒思溥惠珍。以上出自老碑文记载;民国三十四年加续二十字:锦林泽荣增,福润庆熙昌,家声恩承广,谦益万古扬。(先祖赵田,赵学兄弟于大明洪武年间迁至南阳,现后人集中居于社旗县黄赵村,唐河县赵牌李村等)
河南淮阳县苏赵庄赵氏字辈:洪 大 启 俊 应 明 国 永 自 成 (再后来就没有排辈分)。
河南信阳市平桥区长台乡赵洼村,赵氏于300年前由湖北麻城迁移至此。字辈如下:章发宏圣君,诗书礼仪信,太平顺泽运,富贵臣远勋,光中耀祖辉,功道贤俊英,永谋领玉广,高尚贞忠良,刚强威武壮,博学振家帮。 安徽
安徽淮北市洪庄村:銮承宏永思,三朝凤继祥,瑞志光明大,万卷宝书藏。
安徽巢湖赵氏:...少先启(齐)后(後),福(伏)禄(六)长久青...
安徽寿县赵氏【地方称[北赵]】 家谱字辈:士守仁义泽 学业道德成 自家本勤俭 为国先修文
安徽宿州赵氏( 含安徽宿州灰古, 淮北闸河古饶集(火集子) ,河南永城买头集(现顺河乡),宿州符离镇打鼓山 ,淮北市濉溪县赵集子乡,宿州萧县赵庄,徐州铜山县汉王乡 ,南柳园等等很多),历史有记载字辈:总集福荫,蓓致嘉祥,居伯履歧,万世盛昌。宗廷绍宋,正志惟良,克承先德,永世宏昌。家传明训,统序端方,钟灵毓秀,长发其祥。(平晋东鲁,南徙相莽,盘衍淮浍 ,吉庆瀛光-----永城买头集后续)。下附淮北古饶赵姓祠堂照片
安徽怀远县褚集乡洄中村:金、文、玉、连、丙、继(后续不知道)
安徽肥东赵氏字辈:世德承家绪,宏恩育俊生;盛朝崇贤士,兴国尚明经;礼义为根本,忠良裕后昆;秉公宜法守,高亮永长尊。
安徽怀远赵氏字辈:天大人心同,开东生瑞品。
安徽涡阳双庙赵寨赵氏字辈:天大广廷,文春心明,东子礼义,吉昌厚生。
安徽当涂新市镇横山村,<<金陵中山赵氏>>始祖赵林,字辈: 宗必继之、道可以启、 社忠上孝亲、敬重友恭、治家崇礼、谨初慎原、敦本义和、世代永昌
安徽合肥赵氏字辈:治本修家,宜叙伦常,仁义礼信,万世传芳。
安徽太湖县赵氏字辈:甫水元可礼,敬本文忠万,显昭继学承,宗高民良登,诗书华国运,仁义耀家声,富贵荣先哲,长思道德纯,休齐为治体,福寿永传薪,时际风云会,鸿才定重伦。堂号:天水郡,广陵堂。 广西 广西省百色市南部赵氏:洪承国尚德开京,文运天启镇先祥。(90年代出生的基本为天字辈) 四川 四川省南部县赵氏:怀思登中国,文明正朝廷。
四川广安市岳池县赵氏字辈:胤元汉正,国大全文,长存盛德,开化有人,心纯汝志,忠在朝廷,万世之子,永怀圣明。
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朝天区赵氏:世常兴来永, 明崇熙至诚,国昌文良印,启宪守庭鹏(此支为民国年间由四川南充南部县分支,南部仍有此字辈族人,传此族人原为湖广填四川时期由湖北孝感迁入至南部)。
四川省中江县赵氏一支:共有十大支系:
(一)仁文(或厚)承先绪,荣华绍远基(或相,或周),能守祖宗传,自有天(或一)赐福 (二)仁文之上易,平易(或居)升(升)廷相,存心辅圣祖,财学显邦中。 (三)仁文毓常兴,必定广连登,在朝多清正,君明臣良时。 (四)仁文映世长,永为国家光,纯厚开昌泰(或大),方思先德良。 (五)仁文承先绪,荣华显达时,守传家锡福,建续庆咸熙,普代敦伦纪,晋宁育英奇,启盛诗书礼,金兰玉树宜。 (六)仁文承先绪,荣怀子嗣同,学问全天德,知行本大中,川代皆邦彦,元良又景从,后生如自懋,永远可光宗。 (七)仁文之上易,平居秉信仪,宽厚存心德,祖武克纯继,明代有培成,君民宏开济,绍述兴宪章,富贵必齐备。 (八)仁文毓先绪,甲第广连登,在朝思正清,廷献作忠祯,翼代希贤友,谦恭觉多闻,吉人延世泽,兴发象恒升。 (九)仁文映先绪,立品重端方,才志原高尚,科名积善扬,为代廉能举,儒修体用彰,国运逢隆泰,保定亨安康。 (十)仁文治世远,德泽启明良,正大开洪化,祥光万代昌。 (人文治事远,德泽启明良,正大开宏化,祥光万世昌/[此为误])正确的应当是:仁文治世远, 德泽启(启)明良 正大开洪化,祥光万代昌,现在最大的辈分是“启”,最小辈分的是“大”(如有纰漏,请指正)。我们这一支赵氏,最早起源于北方的陕西省和山西省,明朝年间迁至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再之后,迁入四川省中江县棺木山。相传张献忠在四川作乱时(关于张献忠屠四川有争议),行至棺木山,再不敢往前半步。我们这一支赵氏,乃得保存。后来湖广填四川,赵氏才日渐增加;本地赵氏,估计只剩当时幸存的这几支。
四川青神赵氏:家谱字辈排行:吉嘉志太光,先德思成良; 崇文世常泽,佐甫尚名堂龙公字派:(以德公派起,赵氏谱书(清)
为何称男女之事为行周公之礼?
大家知道,男女间行房事,往往被称为行周公之礼,那么这个周公之礼是怎么来的,为何会成为男女合欢的代名词呢?
其实在古时,男女之间相处并没有后来那么防范严密,在西周之前,男女关系可以说是比较开放甚至是混乱的。
古籍中有如此记载:
《淮南子.本经训》:男女群居杂处无二别。
《列子.汤问》:男女杂游,不聘不媒。
《管子.君巨篇》:古者未有夫妻匹配之道。
后来武王伐纣,建立周朝,不过武王没多久就死了,成王初立年幼,由周公辅佐,一切事情由周公做主。周公在历史上是个大大有名的人物,他是武王的弟弟,也就是成王的叔叔。
有人这么评价周公: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这并非言过其实的说法,周公确实是当得起如此高的评价的。
周公一生的功绩相当之多,而他的主要功绩之一,就是制定礼仪。在此之前,民间风气有点混乱,还不是夫妻的男女之间也可以随便发生关系。为此,周公亲自制定了一整套礼仪,他把男女从媒人说亲开始到新娘入门成婚为止,分成了七个环节,分别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敦伦。这些礼仪被称为“婚义七礼”。
其中最后一礼——敦伦,就是指的男女交合之事。也就是说,周公规定,从此以后,男女交欢之事要到新婚夜才可以进行,在此之前都是不合礼仪的。而且,敦伦是专指的夫妻之间的交欢,其他男女关系是不能用敦伦这个词的。
并且,关于周公推行婚义七礼,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据说周公为了让别人更容易理解七礼,与妻子亲自进行示范,到前面六礼容易示范,到了第七礼,就成了问题,总不见得在众目睽睽之下进行演示吧。
于是,周公想了一个巧妙的办法,找来一个葫芦,一切两半,用葫芦来代指夫妻二人,用根绳子拴住两个瓢柄,表示夫妇二体合一;又得一仰一合地摆在新房内,象征男俯女仰及子孙繁衍。
从此,周公之礼就流传了下来,成为了男女之事一种代称。
周公之好典故?
相传西周初年,世风硗薄,婚俗混乱。辅佐天子执政的周公为整饬民风,亲自制礼教民。周公格外重视婚礼,从男女说亲到嫁娶成婚。
共分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敦伦七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具体细致的规定,合称“婚义七礼”、“士婚义七礼”,为让“士”人理解如何执行“七礼”。
周公遂与妻子一起演礼,现身说法。可演试到“敦伦”一节时,周公之妻拒绝了。敦伦,即敦睦夫妇之伦,含有指导新婚夫妇依礼行事的用意。但妻子不同意演试“敦伦”。
踌躇间,周公见到儿子伯禽摆弄的几个葫芦瓢,试合两爿能重新合为一个葫芦,他灵感顿生。次日,周公把“士”人子弟召到辟雍(学校),讲解“婚义七礼”。
说到“敦伦”时,他拿出一对原配的葫芦瓢来,以此为喻:未分之前如混沌一体,剖开之后如男女有别,敦夫妇之伦,就如同把葫芦瓢重新合为一体。
其仪男俯女仰,以合天覆地载的万物推原之理,于是阴阳合谐,乾坤有序,维纲常而多子孙。从此新婚夫妇均据“七礼”行事。
原本的教具葫芦瓢也在婚礼上被奉为礼器:用根绳子拴住两个瓢柄,表示夫妇二体合一;又得一仰一合地摆在新房内,象征男俯女仰及子孙繁衍。
为什么唐朝公主嫁不出去?
公主这一称谓最早见于周朝的文献中,本原指天子、诸侯的女儿。到了汉朝,公主专指皇帝的女儿,诸侯的女儿改称翁主。
根据传统礼仪,皇帝嫁女儿,皇帝作为家翁不亲自主婚,而是由王公大臣主婚,所以叫公主。
公主作为皇帝的直系血亲,身份尊贵无比,拥有自己的爵位和封地,是站在古代白富美金字塔尖儿上的人物。
▲唐朝宫廷妆容
如此惹眼的阶级属性,使得公主历来成为世族大家争相联姻的上乘人选,毕竟与皇室结亲,不仅是无上的荣耀,还能够分分钟走上人生的巅峰。
然而到了唐朝,情况突然发生逆转,世族大家纷纷逃避与皇室结亲,名门子弟都不愿意娶李氏公主,一度盛行“名门不纳李氏”的奇怪现象。
甚至到了中后期,皇帝想和大臣们商议一下公主的婚事,打听到风吹草动的大臣们吓的都装病不敢上朝,害怕一不小心自家的公子被点名选中。
▲唐朝的富足生活
唐朝延续了将近300年的时间,前后加起来总共有200多位公主,据记载,其中大概有1/3未能嫁出去!
尊贵的唐朝公主竟然会嫁不出去。归根结底,唐朝公主之所以能够含着金汤匙生长在雕梁画栋的大明宫里,过着锦衣玉食养尊处优的生活,是因为她们的老祖宗当了皇帝。
然而祸福相依,唐朝公主嫁不出去也和她们的老祖宗有着很大的关系。这位在无形之中左右着后辈命运的老祖宗,就是唐朝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好好坏坏都赖老祖宗,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大明宫复原效果图局部
一、出身最好的开国皇帝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历史中,伴随着2000多年的岁月辗转,先后出现了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近百个政权,也就出现了近百个开国皇帝,他们出生很离奇、骨骼很清奇、人生很传奇,奋斗事迹大多属于励志系列之草根逆袭。
汉高祖刘邦本是农户,后来当了芝麻小官泗水亭长,奉命押送劳役去骊山,酒后壮胆,私放劳役,并参与农民起义,开启辉煌人生,最终结束秦朝统治,打败项羽,建立汉朝。
▲刘邦
南朝宋高祖刘裕家境贫寒,母亲生下他病死,父亲养不起他打算扔掉,多亏邻里亲戚救济才活下来。长大投身军旅,从此人生开挂,迫使孙恩投海、桓玄弃城、卢循败亡,成为晋朝的实际统治者,最终建立南朝第一个政权刘宋。
明太祖朱元璋祖上几代都困苦不堪,为了躲债四处流亡,从懂事起就开始为地主放牛。青年时期加入反元队伍,人生华丽翻转,统一江南北进中原,推翻元朝,建立明朝。
在诸多开国皇帝中,咸鱼翻身的故事一抓一大把。要比一比谁的身世最惨,不好定论,各有各的惨法。
不过,要比一比谁的身世最好,毫无疑问,必须是唐高祖李渊。
▲唐高祖李渊画像
李渊出身于陇西李氏,那是一个世代显贵的武将家族,自称是老子的后人。秦始皇统一六国时灭燕伐齐的主要将领之一李信、西汉初期的三朝元老飞将军李广、十六国时西凉政权的建立者李暠,都是他的先辈。
李渊的祖父是北朝西魏的八柱国之一,封为陇西郡公。八柱国,指八位柱国大将军,是官员的最高荣誉,几乎垄断政治权利。
后来,同为八柱国之一的宇文泰和他的家族子弟、政治盟友,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把西魏彻底搞垮,逼迫皇帝禅位,建立北周。
这个过渡换汤不换药,国土还是那片国土,百姓还是那些百姓,官员还是那些官员,只是朝代变了而已。新皇为了巩固统治,需要笼络人心,尽管李渊的祖父已经去世,仍然被追封为唐国公,爵位由李渊的父亲继承。
▲北周疆域图
二、女性地位最高的朝代
父族的显贵程度,已经够亮瞎眼的了,可是相比于母族,还显得稍微逊色一点。
李渊的母族独孤氏堪称外戚专业户,是中国古代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迹。正是显赫无比的独孤家族,深深影响着李渊对女性地位的定义,使得唐朝成为一个接近于半母系社会的朝代,公主的地位也水涨船高,为嫁不出去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李渊的外祖父独孤信,也是北朝西魏的八柱国之一,而且颜值逆天,位列中国古代十大美男子之一。
有一次,独孤信狩猎回城天色已晚,匆忙之间帽子被风吹歪了。第二天,全城的官员和百姓纷纷效仿歪着带帽子,从而流传下来“侧帽风流独孤郎”的典故,也许这就是最早意义上的时尚达人。
独孤信有七个儿子,不是封侯拜将,就是公卿大臣。这还不算什么,独孤信的长女是北周明帝的皇后。后来,隋文帝杨坚和他的家族子弟、政治盟友,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把北周彻底搞垮,逼迫皇帝禅位,建立隋朝。
▲隋朝疆域图
而杨坚的皇后是独孤信的七女。再后来,杨坚之子隋炀帝昏庸无度,致使天下民不聊生,出巡途中爆发起义。早有野心的李渊,趁机从太原起兵,打着“匡扶隋室”的名义,直奔皇城长安,建立唐朝。
而李渊的母亲是独孤信的四女。李渊称帝后,追谥为元贞皇后。也就是说,北周、隋朝、唐朝,这三个朝代之间起伏不定的动乱,本质上就是独孤信的三个女儿家争夺江山的过程。
不管怎样,流水的各姓皇帝、铁打的独孤皇后。独孤家族在朝代更迭的洪流中,接连成为三朝外戚,尊荣只增不减。
▲唐朝疆域图
李渊幼年丧父,世袭唐国公时只有7岁,小小年纪就肩负起守护陇西李氏的重任,并在乱世之中逐步光耀门楣,这一切当然不是上天的保佑,而是直接仰仗母族的庇护。
在这样的家族背景熏陶下,李渊对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有了不一样的认知,在他的心中男女地位的差距被大幅度压缩。
当他登基以后,这种个人看法潜移默化的改变了整个社会形态,结果就是唐朝的女性地位普遍提高,是其他朝代难以相比的。
受此影响最明显的便是他身边的皇室女性,公主首当其冲。
三、公主出嫁有三难
李渊的三女平阳公主,早年嫁给武将柴绍,定居长安。李渊在太原起兵之前,秘密召二人前去汇合,为了掩人耳目,不能同时出城。
平阳公主让柴绍先走,从小道直奔太原,自己女扮男装,变卖家产集中财力,一面赈济灾民,一面招兵买马,并沿途攻占城关要塞,为父亲的前进道路清扫障碍。
等到平阳公主与李渊汇合时,她手下的兵马已经超过7万。随后,亲帅精兵与哥哥李世民一起攻克长安。
李渊称帝后,李世民用了两年的时间荡平四方,而这期间,平阳公主屯兵山西,负责防守李家的大本营,长城的娘子关便是因为她在此驻扎而得名。
▲今山西万里长城娘子关
在英雄辈出的纷乱年代,平阳公主能够以女儿身统兵上阵,参与重要的战争、防守任务,这是其他朝代不可能出现的情况,足以见得李渊对女性地位的抬举。
平阳公主的智勇和功勋,又使得公主地位进一步抬高。只可惜,开了个好头,收了个烂尾。之后,公主们在这种地位一抬再抬的情况下,大多有些飘了,而且飘的有些歪了。
太平公主喜好权势,暗地里勾结官员,大肆干预朝政,想效仿母亲武则天做女皇,并与侄子唐玄宗展开殊死拼杀,最终兵败自尽。
安乐公主逼迫父亲唐中宗立自己为皇太女,不成功便不顾人伦,痛下狠手弑君杀父,最终被诛灭。血淋淋的前例触目惊心,没人愿意趟这样的浑水,这是公主嫁不出去的原因之一。
其次,唐朝礼法规定,公主死后,驸马要服丧三年,这叫斩衰。自古以来,只有女子为丈夫斩衰,从未有过丈夫为妻子斩衰。对于世族大家来说,这样做有伤体面,而且斩衰期间不能续娶,严重影响传宗接代,这是公主嫁不出去的原因之二。
▲唐朝皇室生活极度奢华
再者,经历魏晋风流、五胡乱华、南北朝民族大融合后,唐朝民风开化,皇室生活放纵,公主们大多奢靡不检点,婚后也是如此,驸马们一个个头顶上绿成了青青草原。
而且,皇帝们对公主们宠爱有加,婚姻相对自由,离异、改嫁的情况比比皆是,简直是对道德底线的挑战,一般人接受不了,这是公主嫁不出去的原因之三,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总的来说,唐朝公主嫁不出去,主要原因有三:地位高,名声坏;斩衰礼,伤体面;德行差,不检点。
而这都与女性地位的提高有直接的关系,而女性地位的提高又与唐高祖李渊有直接的关系。所以说,唐朝公主嫁不出去要赖老祖宗,不是没有道理。
▲今甘肃陇西李氏祠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