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面发明人,22岁学厨师还晚嘛?
18岁学厨师,现在已经35了!从厨路上心酸与喜悦并存,不后悔!
方便面的发明者最初的愿望是什么?
方便面诞生于1958年,有机构把它评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发明之一。日本人安藤百福回忆起46年前他在一个非常简陋的工棚里发明了方便面,并加以商品化,如今方便面已成为世界性的食品,老先生说他是“方便面的恩人”,希望通过方便面给人类带来方便和幸福。 方便面是日本日清食品公司的安藤百福发明的。这一发明使日清公司一跃成为食品行业的明星企业。在这其中,有着许多有趣的故事。 发明选题 1959年,安藤百福经营着自家的一间小食品作坊。他是一个思想活跃、不安于现状的人,总思考着如何将自家的买卖做好做大。
安藤每天都要乘坐电车,看到许多人在车站旁的饭馆前排队,等着吃热面条。
有一天他突然灵机一动:如果能生产一种“只用开水—冲就可以吃”的面条,估计居家旅行者都会愿意大量购买。于是,他毅然确定了开发“方便面条”的发明课题。
实现设想 安藤百福马上投入发明试验。他买来一个轧面机,在众人的怀疑下开始了方便面条的创新。 为了实现“方便、简易”,他想到“油炸”,这样,可以很快就把面条炸干,便于贮存。
面条在油炸后自然会出现很多细孔,这些细孔在热水浸泡时起到吸水作用,可以使方便面很快变软,油炸后的面条味道还会更好。
在这期间,他还发明了添加调味料的方法,使自己的方便面味道鲜美、可口。
经过长达3年的苦心钻研,安藤百福终于研制成功了“鸡肉方便面”。1962年,安藤百福的日清公司获得厂制造方便面技术的专利权,方便面开始打入市场。
这种新奇的商品很快赢得了部分顾客。 意想不到的宣传 任何新产品的市场开发都会经历一个“市场周期“,表现为:开发期、市场上升期、市场成熟期,衰退期这4个阶段。 经过几年的发展,安藤百福的方便而销售额在逐渐增长。此时,公司的市场研究部门提出,在方便面的消费群体开发方面,应当着重外出旅行人员。
为了拓展这一部分市场,日清公司于1971年又研制了碗装方便面,这种方便向可以为外出旅行人员提供就餐时的容器方便。 但是,这种产品进入市场之初并未得到市场认可。由于碗装方便面的价格是袋装面的3倍多,经销商们都不愿意经销,所以,当时的销路很不好。
日清公司不得已只得将库存的碗装面以低价格卖给日本的警察局.让他们在外出执勤任务时食用。
1972午的冬天,日本突发一起重大的刑事案件,全国各大电视台纷纷进行实况转播。
电视观众看到在寒风凛冽的破案现场,警察们吃的竟是碗装方便面。由于这个实况转播收观率非常高,意外出现在屏幕上的方便面一下子妇孺皆知。此后,碗装方便面的销售量猛增。一件突发事件竞成为方便面的活广告,这是日清公司始料不及的。 引发的思考 方便面从1959年开始研究开发,1962年进入日本市场,1971年碗装面在日本上市.至1980年左右方便面登陆中国市场,如今已行销世界。从方便面的巨大成功,人们或许可以得出以下启示。 如何使自己的发明得到社会承认,成为行销市场的热门商品,是每一个发明人都在思考的问题。 从方便向的发明选题可以看出,发明者找到了发明与社会需求的交汇点,方便面的市场开发空间涉及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必需,因此,市场开发空间相当大。
这是方便面得以获得市场成功的重要原因。
简易、效率是每个新发明产品必备的品质。这种品质可以体现在该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也可以体现在该产品的使用过程。 碗装方使面用开水一冲即可食用,实在是十分简易。事实上,方便面的卖点就是简易。与简易对立的是繁琐。
这是发明之之忌。发明切不可繁琐。 是金子迟早闪光。从碗装面遇上了电视直播立刻火爆市场的事例可以看出,每个发明人只要经过理性的分析,认定自己的发明具有开发价值,就应耐得住寂寞,等待或创造机会,最终将自己的发明推广出去。
爱因斯坦日记对中国评价?
《旅行日记》将爱因斯坦的恶劣行径曝光了!
爱因斯坦侮辱其他民族,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两面派功夫很厉害!
印象里的爱因斯坦在旅行日记这本书并没有现世的时候,爱因斯坦的口碑接近爆棚。在当时绝大多数的人都认为爱因斯坦是一位人权主义的捍卫者,为什么呢?因为爱因斯坦不止一次地维护美国黑人的合法权益,请注意,爱因斯坦是不止一次的维护。而爱因斯坦生存的年代就足以让我们肃然起敬,因为在那个年代里面,美国的种族歧视似乎更加严重。
在一个国际大趋势都是如此的背景之下,爱因斯坦仍然能够站起来,然后告诉所有的人:种族隔离是白人的疾病。并且他还对外宣称:正因为我是犹太人,所以我才能够理解并且同情深受歧视的黑人们。配合着爱因斯坦的广泛影响力以及当时的媒体宣传,爱因斯坦给外人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
在大多数人的心目当中,爱因斯坦除了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科学家之外,在人权方面也为世界做出过重大贡献。但是这一切都将在一本书前破灭,这本书就是2018年出版的旅行日记。与其说是旅行日记,倒不如说是爱因斯坦的私人日记,它记载了爱因斯坦于1922年到1923年的远东之行,在这一段时间里面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荣获诺贝尔奖之后的来华经历爱因斯坦获得诺贝尔奖,其实也颇具魔幻色彩。得益于文章篇幅,我们不再多讲。简而言之,爱因斯坦是因发表的量子论、光量子假说解决的光电效应问题,成功获得了诺贝尔奖。按理来说,除了这一个非常超前的理论之外,还有很多很多理论。
那一部分理论,任何一个都可以拿一个诺贝尔奖,相对而言量子论反而登不上台面了。但是这中间涉及到了诸多国际认知,尤其是科学界的认知问题,不得已只能以此标签来给爱因斯坦颁这个奖项。
在获得这个奖项之后,爱因斯坦就已经成为了世界闻名的大科学家,于是在不久之后就有了爱因斯坦去其他国家访问和讲学的历程,1922年秋爱因斯坦去日本讲学,1922年11月13日爱因斯坦途经上海。
既然已经到了上海了,那自然而然的需要让爱因斯坦前来游玩一番。
毕竟当时咱们国内虽然不富裕,但上海是个特殊地位,因为上海有着诸多租借以及一众名流,当上海给爱因斯坦抛出橄榄枝时,爱因斯坦也乐呵呵的来了。
根据相关文献记录,爱因斯坦先后到了上海的一品香餐厅和小世界昆曲以及豫园、城隍庙等地方。
当时的爱因斯坦名气之大之广超乎想象,人们像追星一样追随着爱因斯坦左右,并且把能够拿到出手的最好的玩意通通给了爱因斯坦,包括他的衣食住行吃穿用方方便面,都用的是上海最顶级的。
爱因斯坦对华的高级评价爱因斯坦在访华期间也说了很多很多赞美华夏的言论,包括但不限于书法很漂亮,国际友人很尊重他,餐饮非常的棒。甚至爱因斯坦在一些评论当中还通过贬低美国,抬高华夏来提高自己的影响力,比如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具有古老文明的地方,烹调技术也必然发达,中国就是这样,而像美国那些国家则只是像炉子里添煤似的,只考虑到胃里增加多少卡热量。
在上海合影之后原本就要返回的爱因斯坦,又受到了北京大学蔡元培的邀请,蔡元培邀请爱因斯坦来北大进行演讲,演讲多长时间呢?半个月。给他多少钱呢?1000大洋每月的酬金,而且还支付他每月的衣食住行吃穿用。
但是当时爱因斯坦已经受到了日本邀请,准备前往日本,所以当时有很多报刊就已经发出声明:爱因斯坦将于明年来华,预期将在北京停留并在北大讲学至少两周。
之后的事情就发生到云里雾里的了,但无论如何我们得出一个结论,爱因斯坦毁约了。
日记里的记录这本书籍虽然我没有看过,但是从诸多评论以及流传出来的片段来看,爱因斯坦对华夏的评论多多少少是有一些侮辱性的。比如爱因斯坦就曾经说过:中国人吃饭是不坐在桌子上的,而是蹲着吃的。
他甚至还拿出一个生动形象的话术来描述,这一行为,就像欧洲人解手一样。
如果大家有印象的话,在之前的时候爱因斯坦拿华夏和美国做比拼,比拼的是什么呢?华夏人非常会做饭,非常会做菜,能够享受享受这种烹饪的美食,相比于美国无疑就是通过煤球往炉子里面填柴火一样,就是为了让人感到不到饿。同样的道理,现阶段他又把华夏和欧洲作比较,而这一次比较真正意义上来说,拿华夏人的吃饭与西方人的上厕所画了一个对等线,这其中的侮辱可想而知。
而在诸多评论当中,爱因斯坦甚至还说下了这样的一句话,就连中国的孩子们看起来也都无精打采,呆头呆脑。
在学术方面,爱因斯坦表示:中国人无法被训练的具备逻辑思考能力,他们尤其没有数学的天赋。
在面对种族区别以及对应的世界话语权统筹问题的时候,爱因斯坦又表示:中国人如果取代了其他所有种族就太可怕了,对于我们这样的人来说,光是想到这种事就会有种不可名状的恐怖感。
令人愤怒的几点首先我们承认:那就是当时的华夏,的确是不完美的、是有问题的,因为当时的华夏刚刚经历了封建统治,同时又转而进行了一场更加困难的危机。在不久的将来,甚至还会面对日寇的侵扰。简而言之,当时的中国的的确确是搬不上台面来的,但是这一切如果爱因斯坦能够照直了说或者明明白白的去说,本身问题也不大。
毫不夸张地说,当时的华夏和美国相比的确才有差距,这一点咱们认,但是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爱因斯坦在咱们面前说的只是好话、动听的话,让人听了之后非常乐于接受的话,感觉到被尊重的话,但是在日记里面又充满了种族歧视,又充满了不屑。
而且这种不屑不单单延续到了当时那个年代,甚至还延续到了未来,因为爱因斯坦提到了华夏的孩子们逻辑思维有问题,无法玩得转数学。
这种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言论和行为,极其让人愤怒和反感,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看到这本日记之后,对爱因斯坦的印象大大转变的原因。
除此之外,不履行承诺,之前答应蔡元培来北大演讲,最终也无疾而终的事件,更是拉低了爱因斯坦存在的形象分。
当然,人非圣人也不能做到十全十美,可是这样的缺陷,这样的致命漏洞,以一种日记的方式,无形地宣泄出来的时候,本身就是对当时那个年代的华夏人的不尊重,不是吗?
辞职后在找到下一份工作期间?
我有个好友不久前选择离开银行去追寻心中的理想。他在朋友圈里晒出了离职审批单,意气风发地向所有好友宣告这一伟大的时刻。
可是没过一个月他就后悔了——因为他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他向我诉苦:
“唉,出来之后才发现,银行这份工作的容忍度还是挺高的,即使混也能混个不错的收入。”
他的经历让我想到了网上的一个热议话题《从银行辞职你还能干什么?》
最高赞的观点我很认同:
“在银行工作,如果你一直是在网点做基础岗位的工作,那么五年之后你的专业技能基本已经完全荒废了,此时你再辞职出去重找工作,基本上找不到多好的工作。
这也是大多数人即使每天上班如上坟,满腹怨气牢骚,也依然不从银行辞职的原因所在。这些年来,我身边从银行辞职的那些人,除了考入公务员事业单位的,其他大多数都还是跳到了另一家银行或者金融机构工作,很少有跳出这个圈子转行成功的,还有一些是自己开店创业,赔的一塌糊涂又回到银行工作的。
那能不能干脆就跳出金融圈子,转行做别的工作呢?
当然也可以,但你得告诉我,你除了在银行办业务卖理财,你还有什么别的专业技能吗?财务懂吗?法律懂吗?编程懂吗?外语会吗?网络运营会吗?”
的确,进入银行,如果没能进入投行、资管、同业、私行等岗位工作,几年之后,当你把在大学学的专业知识都基本忘记的时候,你将变得离不开银行,即使你讨厌它。
因为这个焦虑的社会,早已进入了斜杠时代!
Marci Alboher在她2007年的书作《一个人/多职业:斜杠事业的独创指南》中第一次提出了“斜杠”的概念。她对自己的描述通常是律师/记者/专栏作家/写作教练——每个身份之间用一道道斜杠区分。“斜杠青年”,指的就是除了本职工作的必备技能外,还拥有其他职业身份或者特殊能力的人。
根据纽约大学2006年的一项调查研究发现,只有不到3成的年轻人期望一辈子只从事同一个职业。当我们回家躺在沙发上吃薯片看剧,约闺蜜打麻将逛街的时候,你不会知道你单位里那个闷闷的小伙子,下班后在做着什么酷炫的事儿。
互联网时代降临已经多年,这个世界早已变得多元,“从前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在现在的新人类中,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越来越占据职业选择的主导,对于那些误打误撞进入银行的人来说,可能过了几年发现自己不喜欢这个职业却又失去了转行的能力,像男神文章最开始讲的那个朋友一样,虽然勇气可嘉,但跳出去之后才发现自己面临更大的挑战。
斜杠时代,需要开发你的斜杠能力!
斜杠时代的发明者Marci Alboher一开始是一名律师,但她还参加了一些写作课,并尝试给一些专栏投稿,与此同时,她在写作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和陌生人非常聊得来,并对他们的故事很感兴趣,于是她又当起了记者。在“斜杠”这个词被广泛接受的时候,她又多了一道斜杠——演讲者。
我们可以拿一张纸写下目前自己的工作,然后在后面划斜杠,看看我们还有什么技能可以谋生,如果你一个斜杠都划不下去的话,这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因为这意味着你的职业风险非常大。
当然我们也遇到过很多“伪·斜杠青年”,看起来斜杠很多,比如某些鸡汤写手——作家/主持人/民谣歌手/背包客/酒吧掌柜/油画科班/手鼓艺人/业余皮匠/业余银匠/黄金左脸blabla…这堆砌的斜杠的含金量就很低,用来约约炮或许不错,但作为人生信条就显得非常苍白。
在网上看到一个关于斜杠青年抖机灵的段子:“炼丹车间熟练工/资深猴戏艺人/莲花洞双子星/黄金整张脸”是谁?
答案是——金角大王。
斜杠能力并非多多益善,但也不能完全没有,我认为,在每个人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开发两到三个斜杠能力是完全可行而且必要的。
像我自己,能列出来的有:金融圈老狗/健身狂魔/新媒体合伙人/NLP教练。
有什么关于河南的冷知识?
关于河南的“冷知识”有很多,下面我来分享一下。
1.河南有些地名乍一眼看很容易混淆:(1)沁阳和泌阳(2)汝阳和汝州(3)郏县和陕县。
2.朝歌、昆阳、鄢陵、邺城,这些在历史上存在感很强的地方,现在基本都变成了河南小县城。
3.当今中国常见的100个大姓中,源于河南的有73个,包括李、王、张、刘等大姓。
4.《世说新语》,开篇前九则都是在说河南名士。
5.用普通话念“1893”,你就学会了山东话的“一把旧伞”,用普通话念“一把旧伞”,你就学会了河南话的“1893”。
6.河南胡辣汤其实有很多流派,除了最著名的逍遥镇胡辣汤,各个地方的胡辣汤都有所不同,比如开封的州桥胡辣汤、周口的金记胡辣汤、信阳胡辣汤都自成一派。
7.河南烩面也有很多流派,郑州以滋补烩面为主;开封有尉氏烩面(加芝麻酱);南阳有方城烩面;漯河临颖的麻辣烩面也自成一派。
8.开封的夜市文化是从北宋时期就留下来的, 西司、学院门、 鼓楼这几个夜市都不错。
9.洛阳人的童年都是被牛肉汤、羊肉汤、驴肉汤、胡辣汤、豆腐汤、丸子汤浸泡过的。豆腐汤是姜熬的,喝完浑身冒汗,冬天早上喝一碗驱驱寒很不错。
10.平顶山包容性很强,一碗豆腐脑便可看出来:在平顶,既有放糖的,又有能浇豆泡或胡辣汤两掺,有些地方还卖一种浇卤,放芹菜丁和花生的五香热豆腐......
11.鹤壁是一个从《诗经》里走出来的城市:“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 这里淇水是指位于河南省鹤壁市的一条河,名曰淇河,鹤壁境内是淇河最秀丽的河段。
12.在濮阳吃凉皮,明人不说暗话,您得上二楼!
13. 新乡人的坚持:红焖羊肉是属于新乡的特产,不接受任何反驳;朝鲜面也是新乡的,这个可以被反驳,但是你首先要吃过新乡的朝鲜面。
14. 信阳,地处鄂豫交界地带,是少数几个同时爱吃热干面+胡辣汤的城市,而且信阳热干面和胡辣汤都是改良的,与主流的武汉热干面、逍遥镇胡辣汤都不一样。
15. 每个出门在外的焦作人, 最想念的食品一定是豫竹方便面,还得要干着吃。
16.南阳有个下饭神器——仲景牌香菇酱,南阳人看到这个圆脸小女孩就感到亲切。
17.在安阳,没有什么问题是一顿扁粉菜解决不了的。扁粉菜配上刚烙好的油饼,真的不能更美好。皮渣可以放在烩菜里,也可以生煎,趁热沾蒜汁吃,味道真的赞。
18.陕,是陕西的简称。然而事实上,“陕”这个地方却是在河南(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
19.全国百分之80的灯光师都来自河南许昌市鄢陵县。
20.河南新乡原阳县,一个人口不足百万的小县城,历史上却出过12个丞相。
21.西周天子的属地就在河南洛阳一带,是真正的天子之地。
22.河南也有西湖,位于许昌,人称小西湖,有1800多年历史,是欧阳修、范仲淹、司马光、苏东坡等人的讲学之地。
23.河南南阳姜营机场,从机场到空管,它的所有者并不是机场集团或者市国资委和民航局,而是中国南方航空公司,这应该是全国唯一一家还保留了老中国民航一体化特色的地方机场。
24.豆腐脑基本以许昌为界,西南大部分主要是甜党,东北大部分是咸党。
25.河南滑县的道口烧鸡非常好吃,买一只在火车上当下酒菜很爽,而且是中国四大名鸡之一,其他三个分别是山东的德州扒鸡、安徽的符离集烧鸡、辽宁的沟帮子熏鸡。
26.不知道《东京梦华录》的不能叫开封人。
27.老开封人的讲究:双麻火烧一定要北京馆的,烧饼一定要东苑小区里的,驴肉汤喝豪德的或者化三,四味菜和羊肉汤要喝寺门的。
28. 议事厅的门前长年立着一块写有“公生明”三个大字的戒石,戒石的背后刻着四句警言: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种自我警醒的做法从宋太宗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
29.开封博物馆里收藏着一块题名记碑,碑上刻写着北宋183任开封府尹的名录,在第九十三任处,名字被磨掉了,只留下一个光滑的凹坑,而那个位置正是包拯。历代的百姓看到这块碑时,总会心怀敬意地摸一下包拯的名字,久而久之,包拯就被从石碑上抹去了。
30.开封有个东大清真寺,简称东大寺,它的周边当地人俗称寺门儿,开封小吃最传统最精华的地方就是这里,是真正的美食圣地。
31.洛阳油茶和西安油茶完全不同,洛阳油茶里面并没有油,可以当早餐,也可以当下午茶。
32.去洛阳玩,有两个小村子可以看一看。一个是北邙山下的小李村,此村为盗墓村,村民李鸭子便是洛阳铲的发明人;另一个是伊川烟涧村,此村专仿青铜器,远销海外,专家也分辨不了真伪。
33. 平顶山人的童年记忆一定有一碗芝麻酱鸡汤米线。
34.位于平顶山市鲁山县赵村乡上汤佛泉寺的中原大佛,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佛教造像。
35.著名历史学家来安阳时,留下了“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中原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的著名诗句。
36.安阳的红旗渠,是60年代林县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工程,被称之为“人工天河”。1974年,纪录片《红旗渠》在联合国大会放映,这也是我国在联合国放映的第一部电影。
37.三不沾是安阳的一道传统甜品,但是因为做法麻烦 卖的不贵 做的店越来越少。
38.安阳的扣碗内容比较特殊,会用到各种种类的酥肉,有鸡肉酥肉、瘦肉酥肉、千刀酥(肉馅捏成的饼),还有腐乳肉(安阳话会读成腐lu肉哈哈哈),素扣碗有皮渣扣碗。
39.鹤壁先进的电子工业为中国载人航天计划提供了通信设备技术支持,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FAST核心部件由鹤壁制造。作为全球最大的金属镁基地,鹤壁的金属镁新材料还应用于磁浮列车、智能手机、航空航天及导弹领域。
40.新乡当过3年的省会。
41.焦作是全国首位获得联合国“世界旅游杰出服务品牌”称号的城市。
42.河南老字号——濮阳桃园建民牛肉耗辣椒 ,可以替代老干妈。
43.濮阳胡辣汤的特色是白胡辣汤,比较清淡点,但老濮阳常吃的早点不是胡辣汤而是豆沬汤。
44.吊炉烧饼,一定是土制的炉子烤出来的才好吃,尤其是刚烤出炉,忍着烫捧着吃的那一口。
45.南阳牛肉好吃,特别是黄牛肉,地道的黄牛肉牛肉汤,配个火烧,一天三顿都不会腻。
46.河南有7个国字号的长寿之乡,有4个在商丘。
47.信阳为中国唯一连续十年入榜宜居城市,享有永久宜居城市荣誉称号。
以上是我列举的关于河南的“冷知识”,其实还有很多没有列举出来,供大家参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