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发明,历史上排名第一的酷刑是什么呢?
历史上排名第一的酷刑,我能想到的就是“穿刺刑”。
莫言的小说《檀香刑》里面记载了一种刑罚,用檀香木削成剑的形状,然后放到香油里面去煮,直到木剑变得顺滑柔韧。行刑的时候把檀香木剑从犯人的肛门插入,然后用木锤不停锤打,由于木剑经过特殊处理变得光滑柔韧,行刑的人只要经验丰富就可以避开重要器官,最后犯人在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状态下活了一段时间后才痛苦死去。
檀香刑只是在莫言的小说里出现,中国历史上并没有类似的刑罚,不过中世纪的欧洲却有一种“穿刺刑”,与檀香刑非常相似。
吸血鬼与“穿刺刑”喜欢看吸血鬼电影的人对“德古拉伯爵”这个名字一定不会陌生,因为他可以算是历史上最经典的吸血鬼形象,而且德古拉伯爵几乎就成了吸血鬼的代名词。这个活跃于恐怖小说里的人物其实在历史上是有原型的,他就是中世纪瓦拉几亚公国的大公弗拉德三世。
公元1436年的时候,弗拉德三世的父亲弗拉德二世当上了瓦拉几亚(罗马尼亚中西部地区的古称)的大公,但由于实力不强,一直被奥斯曼帝国压制,为了不被灭掉,只能把弗拉德三世和另一个小儿子送到奥斯曼帝国去做人质。后来弗拉德二世被人暗杀,他的长子米尔恰二世也遭难,土耳其人就把弗拉德三世拥立为瓦拉几亚的大公。
弗拉德三世上台后并不顺利,中欧地区的其他盟国对于弗拉德三世上台很不满意,还派兵前来攻打。很快,瓦拉几亚就被击败了,弗拉德三世也逃亡到了摩尔多瓦。几年后,弗拉德三世在匈雅提的帮助下重新夺回瓦拉几亚大公的王位,并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
可能是在奥斯曼帝国当人质的惨痛经历,也可能是亡国之后一悲惨经历,重回故土的弗拉德三世变得非常残暴,只要被他俘虏的土耳其士兵都会被处于酷刑,其中最为残忍的就是“穿刺刑”。
他命人制作了很多削尖的木桩,上面涂上油脂,然后用这根木桩穿透俘虏的身体,有些从肛门穿入,从口中或者胸口穿出,而有些则是直接从胸腹部穿插而过。这些被穿刺的俘虏并没有马上毙命,而是痛苦地在烂泥中爬行,弗拉德三世则在看台上一边品尝着美食,一边观赏着俘虏痛苦的挣扎。
据说弗拉德三世用这种穿刺刑的次数在2万—30万次,如此残暴的行为令人发指,后人也把他说成是喜欢喝人血的怪物。弗拉德三世死后,他的传说被作家布莱姆·斯托克写成了小说,就是经典的《德古拉》,可以说是吸血鬼小说的开山之祖,里面的德古拉伯爵就是弗拉德三世。
中国第一棵核导弹是谁发明的?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中国在西部罗布泊地区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成为世界第五个拥有核武装的国家。毛泽东在1955年发出号召,中国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中央指定陈云、聂荣臻、薄一波等负责筹建核工业。1959年苏联撤走专家后,中国决心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这艰巨任务。1962年成立以周恩来为首的专门领导机构,在科技人员和国防建设指战员的共同努力下,核试验终于取得成功。中国政府发表声明称,中国发展核武器,完全是为了保卫中国人民免受核战斗的威胁。同时郑重宣布,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并建议召开世界各国首脑会议,讨论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问题。
历史上有哪些意外的发明?
每天都有许多科学家在不断地尝试新发明,他们的发明推动了世界文明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可能许多人都以为伟大的发明都是科学家废寝忘食研究的结果,其实不然,许多发明都是科学家意外发明的。那么在历史上都有哪些意外的发明呢?我来为大家说几个吧:
1、微波炉。
微波炉是斯宾塞感觉口袋里的巧克力开始融化时意外的发明的。如今,微波炉已经走进千家万户的厨房,成了厨房的必备用具。
1946 年,斯潘塞在做一个测试模型的实验时,发现自己口袋中发出异响,结果发现口袋中的巧克力融化了。他猜想可能是微波辐射烤化了巧克力,后来,他把这项技术利用在烹饪上,微波炉就这样诞生了。
2、X 射线。
X 射线是物理学家威廉·伦琴在屏幕上意外看到自己手掌骨骼发现的。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威廉·伦琴在做实验时,突然看到一束光投射到了荧光纸板屏幕上,并在屏幕上意外地看到了自己手掌骨骼。就这样,X 射线诞生了,并开始大量的应用于医学领域。
3、心脏起搏器。
心脏起搏器是美国布法罗大学助理教授威尔逊·格雷特巴赫一个“粗心错误”导致的意外发明。
上世纪 50 年代,威尔逊·格雷特巴赫正在正在研制一种能记录人类心脏跳动的装置,当时他插入了错误的电阻器,最终完美地模仿了心脏的节奏,从而产生了第一个植入式心脏起搏器。他的这个发明拯救了无数心脏病患者的生命。
4、糖精。
糖精源于“饭前不洗手”。1879 年,俄国化学家康斯坦丁·华尔伯格在家吃饭时,尝到妻子做的蒲团味道很甜,后来他意识到自己吃饭前没洗手。然后他通过研究发现,甜味来自一种叫邻磺酰苯酰亚胺钠的化学物质,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糖精”。
5、超能胶水。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化学家库弗博士想要发明出一种塑料,来制造飞机大炮上的瞄准器。经过多次失败以后,调配出一种黏性极强的物质,这种物质无论遇到什么东西都会死死的黏住。库弗博士本来以为这就是一个毫无用处的发明,结果在六年后,他设计飞机座舱盖时,发现这种物质有极强的黏性,于是诞生了超能胶水。
6、不粘锅。
1938年,美国发明家普朗克特发明了一种叫“特氟龙”的物质,它的熔点非常高,又不怕酸,不怕水,不怕热,是一种新型的润滑剂,一开始只是用作工业和生活。在十六年后,这种物质被用在煎锅上,从而发明出了“不粘锅”!
7、橡胶轮胎。
橡胶轮胎是美国发明家查尔斯·固特异“误打误撞”发明的。1844年,查尔斯·固特异一直想要研究出一种又能耐冷,又能耐热的橡胶,找了很久都无法实现。直到有一天,他偶然把橡胶、氧化铅和硫黄放在一起加热,并得到了类似皮革状的物质,这就是最早的硫化橡胶。
8、尼龙粘扣。
尼龙粘扣,是一种由两片塑料制品组成的衣物系束工具,有着相当于纽扣、的功能。
1941年,瑞士工程师米斯特拉尔遛狗时,发现自己家的狗狗被一从灌木困住,狗狗身上沾有很多苍耳的果实,米斯特拉尔对此十分好奇,发现果实上面有很多“钩子”,并与狗毛绞在一起,随后,米斯特拉尔根据这个发明了“尼龙粘扣”。
综上所述,是我描述的人类历史上一些意外的发明,大家觉得还有其他的意外的发明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物业是哪一年谁发明的?
从国外物业管理来看,1908年,由美国芝加哥大楼的所有者和管理者乔治·A·霍尔特组织抄的芝加哥建筑物管理人员组织(CBMO——Chicago Building Managers Organization)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性会议,宣告了全世界第一个专门的物业管理行业组织的诞生。
从国内的物业管理的起源来看,从19世纪中叶到本世纪20年代,是旧中国房地产业萌芽和初步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上海、天津、武汉、广州、沈阳、哈尔滨等城市建立了许多八九层高的建筑,在上海,出现了28座10层以上的高层建筑。在当时的房地产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代理租赁、清洁卫生,保安服务等专业性的经营公司,这些专业公司的管理方式正是我国物业管理的早期形式。
现在基本上小区有自己的物业公司,物业公司相信每个人都知道它是干什么的,简单地理解为专业从事住宅建筑,配套设备,各种设施及相关场所及周边环境的专业管理,为业主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良好的服务。物业公司的小区安排实际上是为了小区业主好。
但是现在实际上物业行业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管理制度,经常出现乱收费的现象。二物业不作为,很多业主都反应自己物业费一分没少交,却没有获得等价的服务,小区的安全、保洁、维修都没有保障,感觉这钱花的冤枉。三是相关事项擅自做主,从不征询业主意见,没有做到公开透明。甚至有些物业总把自己放在一个比较高的位置上,让业主有种感觉这房子不像是自己买来的,而是更像问物业公司租来的一样。个人觉得早点取消物业管理,他们爱干嘛干嘛去!
火药是中国古代什么时候发明的?
中国古人发明的火药称为黑火药,为国人骄傲的【四大发明】之一,具体发明时间已无法考证。黑火药是一种早期的炸药,直到17世纪中叶之前都是人类所使用的唯一化学爆炸物,是由硫磺、木炭和硝石(硝酸钾)混合而成,俗称为“一硫二硝三木炭”。其木炭作为燃料,而硫磺和硝石作为氧化剂,化学反应式为:2KNO3 + S + 3C = K2S + N2 + 3CO2。
黑火药是一种很原始的爆炸物,与日后的硝酸甘油、TNT、黑索金和如今广泛使用的各种混合炸药都不相同,它们之间是否有传承关系也不得而知。鲁迅说过:“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这句话也成为评价中国黑火药的名言,每每谈到【四大发明】时就有人搬出这句话来,中国人真的只将黑火药用来放爆竹吗?肯定不是,黑火药最早使用恰恰正是在军事领域。
黑火药“发明”史通常认为,黑火药发明于隋末唐初,但也有人认为东晋时期著名的阴阳家,、医学家、炼丹家葛洪是黑火药发明者,潜在发明者还有陶弘景和孙思邈。早在东汉时期,便有炼丹术士将含有硝、硫、碳的物质混在一起炼丹的方子,但当时是用水炼而非火炼。葛洪更进一步,采取了把硝石、松脂、雄黄和猪大肠(玄胴肠)放到一起火炼的方法,但据记载似乎并未引发爆炸或爆燃,难以称得上是火药的起源。
但黑火药诞生于炼丹活动似乎是一件必然的事。脑洞极大的炼丹家在炼制仙丹和金银时,常常会使用很多种矿物及药材配合进行炼制。其中有五金(金、银、铜、铁、锡)、八石(丹砂、雄黄、雌黄、空青、硫磺、云母、戎盐、硝石)等,有时也会使用木炭、松脂及各种草本药物。如果他们鬼使神差的将硝石、三黄(雄黄、雌黄、硫磺)、炭、松脂等药石混合共同炼制,就会使黑火药应运而生。唐朝初期则是将等重量的硫磺、硝石放在罐子里,加入炭化皂角子或马兜铃并将其加热。称为“伏火硫黄法”,记载于《丹经内伏硫黄法》中,此书为谁所著目前还存在争议,在很长时间里被误认为是孙思邈所著。
可以看出,炼丹家将这几种黑火药的原料误打误撞掺在一起,目的并不是为了让其爆炸释放能量,而是要加工药物,改变其易燃易爆的性能,并不算真正的火药应用。
火药首次被真正的应用,是在战场之上。
古代黑火药在战场上的应用公元10世纪晚唐的战争中,留下了“发机飞火”的记载。唐昭宗天佑元年(904年),杨行密部将郑璠命所部围攻豫章(今江西南昌)时所使用火药兵器攻城,《九国志》记载:“以所部发机飞火,烧龙沙门,率壮士突火先登入城,焦灼被体。”这算是中国最早在战场上使用黑火药的记载了。很明显,这时黑火药只被作为燃烧剂,不会产生爆炸效果,和现代枪炮中使用的爆炸性火药相差甚远。一百多年后,“火药”这个名词第一次被文字记录下来。1044年,北宋曾公亮等人在官修军事著作《武经总要》中,详细记录了三种火药——火砲火药、蒺藜火球火药、毒药烟球火药的制作方法,制法非常繁复。例如:“以晋州硝黄、窝黄、焰硝铜搗罗、砒黄、定粉、黄丹同研,干漆捣为末,竹茹、麻茹即微炒为碎末,黄蜡、松脂、清幽、桐油、浓油桶熬成膏,入前药末,旋转和匀,以职权五重裹衣,以麻缚定,更别镕松脂傅之,以炮放。”
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混制出来的产品,与我们现代人印象中的火药相差很大。不仅杂质太多,最关键的是硝、硫、木炭三种重要成分的比例不合理,按照正确配方,硝酸钾、木炭和硫三样物质在黑火药总质量中应占比74.8%、13.3%和11.9%;而在《武经总要》里的所记载的“火药”配方中,硝的用量最多只占总质量的一半,如果算上外壳的毒药烟球火药中更是连30%都不到。现代学者按照《武经总要》记载的方法,来测试当时火药的爆炸效果。他们用五层白纸包裹火砲火药,结果发现用木炭火和皮纸绳火都无法点燃,只有按照《武经总要》记述的点火方式,用烧红的铁锥扎上去才能点燃这包火药。
即使被点燃,宋朝火药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虽然它燃烧得非常猛烈,中心温度达到了1300摄氏度,但要是把火药放进空心铁球或竹筒里,即使用铁锥点燃后还是缓慢燃烧,100克火药能烧上11分钟,中心温度只有130摄氏度左右。
针对另外两种火药的实验,得到的结果也相差不远,实验结论就是宋朝的火药效果不好。但当时黑火药才刚刚应用于军事,还需要在实战中不断改进,比如后来宋朝的“霹雳炮”和“突火枪”,金人的“铁火炮”等。之后黑火药传入西方,又经过西方人的不断改善。到第一次鸦片战争时,中英双方使用的都是黑火药,但威力已经相差很远了。
鞭炮是怎么来的?现如今,爆竹和鞭炮在口头上的意思已经没有差异了,但在古代,这个截然不同的两种东西。梁朝《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先是庭前爆竹,一辟山襙野鬼”。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在《畬田行》中写道:照潭出老蛟,爆竹惊山鬼。
但更著名的出现在北宋王安石的《元日》中: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但这里的爆竹里没有火药,而是燃烧竹节,由于竹腔内的空气受热膨胀,竹腔爆裂,从而发出巨响,所以称为爆竹。带火药的鞭炮最早见于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忽作一声如霹雳,谓之爆仗……烟火大起”。宋高宗时期,官员王铚用“小儿放纸砲”来形容“又爱又怕”。可以看出这是已将黑火药放在纸筒里点燃用做娱乐用品了。
宋朝民间娱乐产业发达,在杂技表演中出现了使用火药的木偶戏烟火杂技——药发傀儡。宋朝演出“抱锣”、“硬鬼”、“哑艺剧”等杂技节目,都使用刚刚兴起的火药制品“爆仗”和“吐火”等,以制造神秘气氛。宋人同时也用火药表演幻术,如喷出烟火云雾以遁人、变物等,尽显神奇迷离之效。
所以,黑火药在唐朝末年就运用于军事,而将其作为娱乐用品则是在宋朝时期,之间至少相隔一百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