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的拼音,乾隆三十八年是甲子年吗?
不是。清高宗弘厉
乾隆三十八年
也就是公元 1773年
是癸巳年
清高宗弘历
乾隆三十九年
公元 1774年
甲午年
清高宗弘历
乾隆四十年
公元 1775年
乙未年
清高宗弘历
乾隆四十一年
公元 1776年
丙申年
清高宗弘历
乾隆四十二年
公元 1777年
丁酉年
清高宗弘历
乾隆四十三年
公元 1778年
戊戌年
清高宗弘历
乾隆四十四年
公元 1779年
己亥年
清高宗弘历
乾隆四十五年
公元 1780年
庚子年
清高宗弘历
乾隆四十六年
公元 1781年
辛丑年
清高宗弘历
乾隆四十七年
公元 1782年
壬寅年
清高宗弘历
乾隆四十八年
公元 1783年
癸卯年
清高宗弘历
乾隆四十九年
公元 1784年
甲辰年
清高宗弘历
乾隆五十年
公元 1785年
乙巳年
清高宗弘历
乾隆五十一年
公元 1786年
丙午年
清高宗弘历
乾隆五十二年
公元 1787年
鸿鹄之志是什么意思?
我们先来看看这几个词。鸿鹄:鸿是指大雁,鹄则是天鹅。鸿鹄是古人对飞行极为高远鸟类的通称。鸿鹄之志:常用于比喻志向远大。出自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初中课文《史记·陈涉世家》中“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意思是“那燕子、麻雀怎么能知道天鹅的志向呢。”莘莘:数量众多的样子。出处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诗经》、《国语》、《左传》、《庄子》等历史文学著作。在现代汉语书面语言中,只用于形容学生,成为“莘莘学子”一语。
据传,这也不是林校长第一次读错字了,他还有读出过乳臭(chou)未干和谆谆(dundun)教诲等的光辉事迹。那么这个林建华校长是何许人也?
简单来说,林建华是优秀的化学家,在学术上颇有建树。是个非常厉害的人。在错字事件发生后,林校长也在第一时间发出了态度诚恳的致歉信↓
亲爱的同学们,很抱歉,在校庆大会的致辞中读错了“鸿鹄”的发音。说实话,我还真的不熟悉这个词的发音,这次应当是学会了,但成本的确是太高了一些。我想,我的这个错误会使很多同学和朋友失望,觉得作为一个北大校长,不应该文字功底这样差。说实话,我的文字功底的确不好,这次出错是把这个问题暴露了出来。上中小学时,正赶上文革,教育几乎停滞了。开始的几年没有课本,后来有了课本,也非常简单。我接受的基础教育既不完整、也不系统。我生活在内蒙古的一个小农场,只有几十户人家。现在人们很难想像当时的闭塞状态,农场离县城几十公里,距离虽不能算远,但乘马车要一整天时间。当时不但没有现在发达的互联网,连像样的书都很难找到。最近,我刚出了一本书《校长观念-大学的改革与未来》,其中还提到了当时的情况:“文化大革命开始时,我小学五年级,几年都没有课本,老师只是让我们背语录和老三篇。十几岁时是求知欲最强的时候,没有其他的书,反复读毛选和当时一本干部培训用的苏联社会主义教程。我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最初都是通过读毛选和后面的注释得到的。《矛盾论》和《实践论》当时都读过,中学政治课又学了一遍。一分为二、对立统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等,这些概念都滚瓜烂熟,也深深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思想观念。”我很幸运,77级的高考语文考试作文占了80分,词句和语法只有20分,否则我可能就考不上北大了。我只是在考试前的几天,读了一本语法方面的书,刚刚知道什么是主语和谓语。语法概念不清,上大学之后学英语也多费了很大的劲。我写这封信,告诉大家这些,并不是想为自己的无知或失误辩护,只是想让你们知道真实的我。你们的校长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也有缺点和不足,也会犯错误。另外,我还想告诉大家,我所有重要讲话,也包括上面提到的那本书,都是自己写的,其中的内容和思想都是我希望大家了解的。我是会努力的,但我还是很难保证今后不会出现类似的错误,因为文字上的修炼并非一日之功。像我这个年纪的人,恐怕也很难短时间内,在文字水平上有很大的进步了。真正让我感到失望和内疚的,是我的这个错误所引起的关注,使人们忽视了我希望通过致词让大家理解的思想:“焦虑与质疑并不能创造价值,反而会阻碍我们迈向未来的脚步。能够让我们走向未来的,是坚定的信心、直面现实的勇气和直面未来的行动。”再次致以歉意!热爱你们的校长,林建华
然而还是有很多人不买账。从北大校长念错字的背后,我们究竟看到了什么?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读错字太正常了,从小到大谁没有读错字的时候?但是,正因为林先生是个很厉害的人,也正因为林先生诚恳地向公众道歉,我们才感到可怒可悲。
因为,当北大校长因念错字诚恳道歉的时候,是否宣告着我们的国语已经奄奄一息了?《国家宝藏》里,张国立老师每次出场都要问这么句话撩一下观众:“我们是一个年轻的节目,有多年轻?”“上下五千年!”
是啊,这世间,春秋又转,转了足足五千载。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嬴政书同文的意气风发,从王羲之兰亭集序的遒美健秀到张旭古诗四帖的奔放纵逸,从蔡侯造纸的经验总结到毕升活字的革命飞跃,从屈原悲诵九歌的幽渺情深到太白举杯对月的飘逸若仙,从金陵夫子庙天下文枢到京师国子监师道集贤。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与积淀,让中华文脉延绵不息,从未断绝。
到了近代,戊戌维新运动之中创建的京师大学堂,也就是北大前身,扛起了中华文化碰撞交融、延续革新的重任。而提到近代的北大,很难不想起蔡元培先生。作为赋予了北大「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精神内涵的人,蔡元培可谓是相当硬核了。
出生于清政府时代的蔡元培,致力于废除封建主义的教育制度,开创新式教育模式。这里不去赘述蔡元培先生教育改革的丰功伟绩和改造北大的卓越贡献,我们只看看先生关于汉语文学教育的思想。
第一,针对科举时代“学文为中举”的流弊,提出「读书为应用」的主张。蔡元培认为,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实用,是为了“要全国的人都能写能读”,以适应生活、工作、学习的需要。放眼如今,语文学科在学校无疑是最尴尬的了。一方面考试不拉分,另一方面因为是母语往往学生学习时紧张感下降,于是语文课成为了学校里最“休闲”的课程,学生在其他课上不敢搞的小动作统统都搬到语文课上去了,不得不敬佩每个语文老师都有着一颗强大而温柔的内心。正如蔡元培先生所倡,语言本身就是工具学科,国语其实和英语日语法语小语种没有本质区别,都是为了读写交流,是文化延续的载体,我们对待语文的态度是否太过轻浮?我们有时甚至不如科举时代的“学文为中举”,而是“混着学文为应试”了。国语为应用,宜多敬畏。
第二,蔡元培主张把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他提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已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语文学习的形式和内容上都应能够引起美感,激发审美情趣。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它在五千年历史进程中不断丰富自己,又没有丢失自己的底蕴内涵。一篇优秀的文章可以将人带入情境,一段优美的朗诵可以让人心驰神往。所以,对一段文,一句话,一个词,切忌机械地去看待,而应像蔡元培先生所说的,把美感与内涵去品读出来。因为我们的文字不是字母,每个文字、每个词语就如一个个千年的老者,你不去和他们促膝长谈,又怎会知道他们丰富多彩的故事。国语为美学,宜深品鉴。
世间再无蔡元培,但传薪火者,可以不息。风波终将过去,但如果它能给人以警醒,让人以感悟,那么它就实现了自己的正向价值。仍有那么多人热爱着国语,并为国语而骄傲着。相信经过时代的阵痛,将有更多的人敬重起国语。因为流淌在体内的血液告诉我们,这是世上唯一可以让我们热泪盈眶的语言。中华之所以不绝,就是因为文化绵长。这是国之傲气,永不可丢。
放缓
一个简简单单、慢慢悠悠的讲思考、谈憧憬的公众号。
坊间文术今已末,世人空念蔡元培他们为什么会选择生活在水上?
说起疍民,这个月初刚去了一处疍家渔排吃海鲜。先分享几张照片,不了解疍民的小伙伴应该能一看就懂。
疍民不仅广东有,可以说从浙江、福建直到广东、海南、南海很多地方都有疍民的存在。在建国初期,疍民这个群体被公认为是一个独立的民族。虽然后来经过调查没有认定,但直到现在很多人都认为他们是中国第57个民族。虽然在沿海地区分布很广,但他们的共同点是都生活在水上。
疍民形成的原因说法很多,比较公认的说法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些疍民祖辈生活在海边,食物来源基本上来自于大海。为了照看打渔的船只和工具,更方便的获取食物,他们选择了在水上居住。久而久之,疍民很少回到陆地,跟陆地上的居民来往越来越少。一辈辈的疍民逐渐习惯了水上的生活,这些人形成了独特的生活习俗。
因为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沿海各地的疍民并不是长久的居住在同一个地方。比如很多浙江的疍民会去福州附近生活,而海南的疍民也会去广州寻找生计。疍民作为一个群体,流动性相比陆地上的人们更加频繁。所以广州疍民有部分是祖辈在广州生存,还有一部分是由浙江、福建、海南等地迁移而来。
关于疍民文化以及更多好吃好玩的旅游趣闻和攻略,欢迎关注本人头条号交流。
怀姓含义?
怀姓,在我国现代是极罕见的姓氏,有四个出处,一是出自子姓,二是出自姬姓,三是出自芈姓,四是出自无怀氏的后代。历史名人有清朝文士怀应聘等,现代名人怀进鹏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
中文名
怀姓
读 音
Huái
百家姓排位
第268位
郡 望
河内郡
代表人物
怀能、怀叙
源 出
多源
姓氏源流
怀氏
怀氏是土生土长的中原地区人,也是中国一个古老的姓氏。相传上古时期的中原地区有个部落叫无怀氏,那里民风淳朴,人民安居乐业,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是中国古代人理想中的社会。怀姓就是无怀氏部落的后人。又,周成王封弟叔虞于唐国时,曾把商族遗民“怀姓九宗”赏给他做臣民,怀姓九宗的子孙也是怀氏。
怀(Huái 怀)姓源出有四:
1、出自 子姓,以邑名为氏。据《中国姓氏大全》和《路史》载,春秋时 宋国始祖微子启的后人以怀为氏。
2、出自 姬姓,是周文王 姬昌的后代,以邑名为氏。西周初,周武王封文王子叔虞于怀邑(今河南省武陟县),后又把居住在 晋国的商朝遗民“ 怀姓九宗”封赏给叔虞。这些臣民的后代就以怀为姓,称怀氏。
3、出自 芈姓,战国时楚怀王的后人有怀氏。据《汉书·高帝纪》载, 怀姓为楚国大族之一。刘邦建立汉朝后,曾下令把楚国昭、屈、景、怀、田五姓公族迁于关中。
4、出自 无怀氏的后代。据《姓氏考略》载,上古中原地区有个部落叫 无怀氏。那里民风淳朴,人民安居乐业,“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是古代理想中的社会。据说, 怀姓就是 无怀氏的后人。
迁徙分布
怀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怀姓起源于上古周朝。周朝初年,周武王将一位叫叔虞的王族分封于唐国,把商族遗民“怀姓九宗”也赏赐给他做臣民,怀姓九宗的后代就是怀氏。一说后来叔虞被改封为晋邑的首领以后,叔虞的族人中,有些人就取原封地的怀字作为姓才形成了怀姓。还有一支怀姓起源于春秋时期的郑国。郑国的封邑有怀邑(今河南省武陟县一带),郑国有一大夫被封到那里,他的后代就以封地作为姓氏,成为另一支怀姓。到了春秋时候,宋国公族中,还有以祖上名字为姓而形成的怀姓,是怀姓的又一支起源。
今江苏连云港灌南新安镇,现居住约千人村落。在今山东滨州流坡坞镇怀家村,河北也散居一些怀姓。安徽省阜阳市苏屯乡怀楼、怀周庄等大都姓怀。
历史名人
有关 怀姓在历史上的活动情况,文献记载比较缺乏,除了《吴志》的《顾雍传》中有过一位官拜 尚书郎的怀叙之外,还有唐朝高僧怀让、怀晖、怀海,元代镇国上将军怀都,明代司礼监怀思。
怀应聘,秀水(今浙江省嘉兴)人,清朝时的文士,好文学,文章诗词都好,写了一部好书叫《冰斋文集》,刊发流传后人而知名。
怀叙(生卒年待考),著名孙吴国尚书。三国时期 孙吴国的尚书,有显著政绩。
怀让(公元677~744年),安康人。著名唐朝高僧。
怀素(公元737~799年),俗姓钱,字藏真;永州零陵人(今湖南长沙)。著名唐朝书法家、僧人。
自幼出家为僧,法号怀素,书史上称他为“零陵僧”或”释长沙”。
怀素是 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和张旭齐名。后世有“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之称。可以说是古典的浪漫主义艺术,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他也能做诗,与李白、杜甫、苏涣等诗人都有交往。好饮酒,每当饮酒兴起,不分墙壁、衣物、器皿,任意挥写,时人谓之“ 醉僧”。他的草书,出于 张芝、张旭。唐吕总《读书评》中说:“怀素草书,援毫掣电,随手万变,宋朱长文《续书断》列怀素书为妙品。评论说:“如壮士拔剑,神彩动人。”
怀素所写的《食鱼帖》极为瘦削,骨力强健,谨严沉着。而《自叙帖》其书由于与书《食鱼帖》时心情不同,风韵荡漾,真是各尽其妙。后世的 米芾在《海岳书评》中赞道:“怀素如壮士拨剑,神采动人,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
唐朝诗人对怀素多有赞颂,如李白撰有《草书歌行》,曼冀撰有《怀素上人草书歌》,当时在唐都长安,怀素声誉青云直上,歌颂他草书的诗作有三十七篇之多。
今存有墨迹《自叙帖》、《苦笋帖》、《食鱼帖》、《圣母帖》、《论书帖》、《大草千文》、《小草千字文》《四十二章经》、《千字文》、《藏真帖》、《七帖》、《北亭草笔》等等传世。
怀恩(生卒年待考),原姓戴氏;高密人(今山东高密)。著名明朝宦官。幼年时曾为黄小门(中官,太监),掌管司礼监。性忠鲠,掌司监。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年间惑万贵妃言,欲易储,恩固争,被斥居凤阳(今安徽凤阳)。明孝宗朱祐堂立,召还。常劝帝逐万安,用王恕,一时正人多进朝,奄人汪直、梁芳等虽用事,咸敬惮之。卒赐祠额曰显忠。
怀塔布(公元?~1900年待考),满族,叶赫那拉氏;满洲正蓝旗人。著名清朝 军机大臣。
怀塔布是由荫生授刑部主事晋 员外郎。历任大仆寺卿、 太常寺卿、 左都御史、 工部尚书、内务府大臣。
公元1896年迁礼部尚书,并与李鸿章结亲家。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清光绪帝下诏改革科举,诏命自下科开始,乡试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一律改试策论,废除八股,并将经济岁试归并正科。此项工作由他执掌其事,虽酌拟章程,仍相沿旧制。
当时赞成变法的礼部主事王照上疏言事,怀塔布加以压制,不肯代递,结果遭到王照面斥,始勉强代奏。9月4日,清光绪帝下令将其与许应骙、 堃岫、徐会沣、溥颋、曾广汉等阻碍变法的六大臣全部革职。
怀塔布在9月5日赶赴天津,与直隶总督 荣禄密谋发动政变。9月21日 戊戌政变成功后,怀塔布被 慈禧太后重新起用,授左都御史兼内务府大臣。他曾奏请严拿王照兄弟,以示报复。
18年是什么年?
平年。公元2018年(Twenty Eighteen),公历平年,共365天,53周;其中1月1日~2月15日为农历丁酉年(鸡年),2月16日~12月31日为农历戊戌年(狗年),全年无农历闰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9周年,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
阳历没有闰日,或者农历没有闰月的年份,叫作平年。非整百的年份除以4,或者整百的年份除以400,若不能整除的,即为平年。平年的二月只有28天。阳历平年是365天,农历平年一般是354天或355天,极少数为353天。在公元元年至公元5000年之间,农历的一年有353天的年份,只有这几个:780年、1620年、1965年、2372年、3620年、3903年、3965年、4186年、4248年。
在一些地区,平年也指农作物收成很平常的年头儿。
阳历有“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的说法,但是这种算法需要考虑一个判断的时间范围。因为这是格里高利历法改进儒略历的算法,而格里高利历是从1582年才开始实施的,所以1582年之前的整百年份还是闰年,比如1500年、1400年等都是闰年,不能判为平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