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爆发,希特勒到底因为什么发动的二战?
希特勒是国家元首,但他不是德国人
1889年,希特勒出生在德国旁边的奥地利,希特勒的童年过的很悲惨,爹妈走的早,自己学习不好,早早就退了学,为了生活,扫过大街,搬过砖,还在街上要过饭,可以说人生几乎看不到一丝希望。
生活落魄的希特勒,不知道从哪捡了传单,还是看到了什么地毯小报,他接触到了一种“狂热民族主义”的思想,这种思想说白了就是“排外”,本地人把一切不爽的事都归咎于身边的外地人,希特勒也觉得,肯定是外地人抢饭碗,跟自己不好好读书没有什么关系,所以他很快的接受了这种思想。
虽然希特勒是奥地利人,但和身边的德国人一样,都是属于“日耳曼民族”的。但是奥地利接受了很多外国移民,日耳曼的血统已经不纯粹了,所以希特勒也越来越看不惯自己的家乡奥地利,他不想和那些外地人为伍,就跑到日耳曼居多的德国。
刚好,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希特勒觉得是个屌丝逆袭的机会,只要立军功,说不定就能换个身份,于是他报名参军了。虽然希特勒是个学渣,但打起仗来不含糊,立下了不少战功,混到了“下士”军衔。
本来希特勒都盘算好了,只要这样一步一步往上爬,出人头地指日可待,但德国最后输掉了战争,捣乱了希特勒的计划。
战败的结局可想而知,德国的土地被分割,战争赔款几千亿,变态的惩罚让很多德国人觉得耻辱和不甘心,但他们没有反思自己,而是开始思考如何让国家变得更强。
在新党派中脱颖而出虽然当时希特勒还不是德国国籍,但是要立志扎根德国的他,碰见有人在讨论政治,就把自己偏激的思想拿出来吃,经常喷的别人无地自容。
有个同样思想偏激的小党派,看到希特勒嘴炮功夫了得,觉得他以后大有作为,就让他火线入党,这个党就是“纳粹党”(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
有了组织的希特勒就把自己狂热的民族主义思想和德国当时的落魄结合,就总结出所谓的“纳粹主义”。其中一个核心思想是:日耳曼民族是最优秀的民族,其他民族都是低等的,优等民族就该去抢低等民族的地盘,享受美好人生。
希特勒这些偏激的言论,说进了某些愤青的心里,组织迅速发展起来,嘴炮功夫的希特勒也一步一步当上了组织老大。
希特勒还保证,如果自己掌管国家,一定会解决老百姓失业和生活问题,一定要全民族奔小康,不抛弃、不放弃一个日耳曼人。
经济危机导火索1929年,全球经济危机打击德国,本来一战留下的伤还没有好,这些伤口上又撒上了盐,大批大批的德国人吃了上顿没下顿。
借着经济危机的机会,希特勒更加卖力的宣传自己的主义,他向民众庄严承诺:只要德国“服用”了纳粹主义,一个疗程,包治百病。上至大老板,下到老百姓,后来在各路的支持下,希特勒出任了德国总理,做到了屌丝逆袭。
一开始,当时的德国总统还能压得住总理,但后来总统病逝,就再也没有人能压住希特勒了,希特勒马上宣布总统一职作废,要求德国人民和军队,直接效忠于他个人,也就是“独裁”。
为什么这些很明显的乱来行为,会得到支持?因为在希特勒的领导下,德国的经济确实得到了恢复,已经达到一战水平。
他还实现了以前的承诺,让每一个人有活干、有饭吃,好大搞全民福利,给老人和儿童发补助金,德国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和平的表象下,是希特勒躁动的心要让自己的民族成为上等民族,对外战争是必不可少的。
1939年,暗地里升级装备的希特勒闪电进攻波兰,拉开了二战的序幕。
希特勒对凡尔赛体系非常不,1919年的《凡尔赛和约》公布之后,德国军人从心理上对合约难以接受,德国丧失了八分之一的领土和十分之一的人口,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全部丧失,更为苛刻的是,是对德国军事的限制。德国陆军只能保留7个师,海军不能超过1.5万人,好多军舰要自行销毁,不能拥有空军。
希特勒年轻时就心怀复兴德意志民族的梦想,可惜一战使他梦想破灭,不过他没放弃,而是走向另一个极端。
希特勒本人极其仇视欧洲其他民族,在他看来,只有德意志民族才是最优秀的,犹太人太狡猾,应该从肉体上被消灭。希特勒背后的纳粹党与他的性格几乎完全一致,当这样的政党和这样的人掌握权力后注定对外侵略。
日本和意大利刺激了纳粹德国。
意大利最先取得法西斯政权,早在1935年就进攻东非国家埃塞俄比亚。而日本则在1931年就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吞中国东北。虽然德国是三个国家中最强大的,但似乎在30年代有点儿“落伍”,于是希特勒决心赶超这两位“兄弟”。
加速二战爆发的原因?
三十年代大危机对二战爆发起了催化作用,加速了二战的爆发;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二战时奥迪发生了什么?
奥迪汽车联盟发展势头强劲之时,二战的爆发终止了汽车联盟发展,最后一辆民用汽车是在1940年制造的。从那以后,汽车联盟被迫按官方指示进行生产,其生产的车辆只用于军事。
汽车联盟维持了16年,战争几乎使其汽车经营处于瘫痪状态。汽车联盟的所有创新和迅速发展都是在开始的七年完成的。
战争结束以后,汽车联盟的生产设施被前苏联占领军没收并拆除。1948年,该公司从开姆尼斯市的登记名册上被删除。其间,汽车联盟的许多高层人员来到西德的巴伐利亚,奥迪汽车联盟在这里的英戈尔斯塔特重新建立起来。
为什么德国和日本会发动二战?
德国和日本都是二战的发起国之一,那么为什么德国会选择和日本联盟呢?
主要原因就是第一次大战遗留下一些无法和平解决的所谓对德国的不公平条约和待遇,作为第一次大战的战败国,德国的很多利益被其他强国瓜分,同样只能是通过战争来索回失去的利益。
另一个原因就是经济问题,法西斯就是在经济危机中上台的,但不是经济的发展,正好相反,当时德国国内经济正在走向崩溃,通过战争手段进行经济掠夺是最佳方式。这种经济掠夺方式一直沿用至今,并且被某国发挥的淋漓尽致。
目的:抢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征服世界。
首先德国在一战中是战败国,德国战败后全国上下名不聊生,德国人几乎连饭都吃不上,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彻底崩溃变成了想通过战争来谋利的恶魔。
而日本在一战中却占了很大的便宜,因此日本的野心开始彻底膨胀。其实日本和德国一样都对一战后个子得到了觉得非常不公平,而对于德国来说想通过二战为自己扳回一局,日本的野心就是想要占领整个亚洲。
就是德国和日本臭味相投,也就是因为这两个国家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就一拍即合发动了二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二十年间,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力量发展处于不平衡的状态:德国和日本的工业发展比较突出,经济实力出现明显的增长;英、法、美等国则先后出现了停滞的局面.1929年和1937年,资本主义世界先后发生两次严重的经济危机.为了摆脱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德、意、日三个法西斯统治的国家走上了国民经济军事化的道路,在政治上也日益法西斯化.
一战之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凡尔赛条约》对它的军事力量作了严格的规定,其目的是为了让德国在将世界卷入灾难而遭到惩罚后,永远不能再对任何国家产生武装威胁,德国不甘心这些严惩和限制,特别是在1932年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以后,开始暗中加紧恢复国力;作为战胜国的意大利,因为没有能得到英法所许诺的领土而耿耿于怀;另一战胜国日本对《华盛顿条约》对它的限制也充满怨恨,在亚太地区与英美展开新的角逐,准备向中国侵略扩张.英、法、美等主要战胜国则在如何处理德国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
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和本国利益的驱使,逐渐形成了美、英、法和德、意、日两大政治军事集团.
法西斯政权的基本特征就是对内极权统治,对外侵略扩张、争霸世界.德、意、日法西斯统治者为了实现重新瓜分世界、扩大自己势力范围的企图,不惜要发动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大战.
在亚洲,日本经过精心策划,于1931年用嫁祸于人的手法制造了“九一八”事变,紧接着出兵占领了中国的东北.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卢沟桥事变”后,中国成为亚洲反法西斯的主战场.由于侵华战争旷日持久却没有能够达到预期的结果,日本决定利用欧洲列强忙于欧洲战场而无暇东顾的时机,来夺取日本在远东地区的利益.
在欧洲,德国从1933年希特勒获得独裁权力后疯狂地进行扩军备战.1936年,德国进军莱茵河军事区,并伙同意大利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1938年至1939年,德国先后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1936年,意大利吞并了埃塞俄比亚,1939年又占领了阿尔巴尼亚.
1937年,德、意、日三个法西斯政权国家结成政治军事同盟,即三国轴心.而此前,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采取绥靖政策,企图通过局部地让步和牺牲其他国家的利益来维护和巩固本国的既得利益,甚至力图把战火引向苏联.1939年9月1日,德军用闪电战的方式入侵波兰,意大利立刻宣布其“不参战”的态度.9月3日,英国和法国被迫仓促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二战中的意大利为何会反攻德国?
意大利参战后,参加了入侵希腊、南斯拉夫和北非的战争,但是表现都差强人意。1941年,随着德国入侵苏联和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使苏联和美国先后卷入战争,德国的对手越来越强大。
1943年,苏联和美国先后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和中途岛战役中取得决定性胜利,二战发生了重大转折,与此同时,北非战场的阿拉曼战役之后,北非德意联军投降,同盟国与轴心国的攻守之势发生了逆转,轴心国由盛转衰,同盟国开始由被动防守转为主动进攻。
意大利为什么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临阵倒戈,背叛德国?
▲斯大林格勒战役成为二战的转折点,轴心国由盛转衰
同盟国获得一连串的胜利后,为迫使意大利投降,1943年7月9日,盟军成功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登陆,德意联军溃败,盟军第一次攻到意大利的国土。此战后,意大利已无力再战,意统治阶层认为轴心国的覆灭已不可避免,如继续同盟军交战,将陷入万丈深渊。
意大利为什么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临阵倒戈,背叛德国?
▲盟军在意大利南部登陆,攻入意大利国土
于是意大利再次见风使舵,7月25日,在意国王的支持下,法西斯党高层发动了政变,墨索里尼在众叛亲离中下台,取而代之的是由巴多格里奥组成的新政府。
这回意大利再次选择两边下注,它一边表示新政府将同德国继续保持同盟关系,继续与之并肩作战,一边开始与同盟国接触,就停战条件展开谈判。
不过这次意大利在谈判中就非常被动了,此时双方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轴心国的覆灭只是时间问题,意大利没有一战时讨价还价的筹码。经过长时间谈判后,最终同盟国向意大利下达了最后通牒:立即无条件投降,要么接受,要么结束谈判。意大利终于再次临阵倒戈,1943年10月13日,意大利宣布退出轴心国集团,并向德国宣战。
意大利的倒戈使德国面临的战争形势更加恶化,德国不得不面对三线作战的困境,意大利的倒戈加速了德国的失败,最终二战以轴心国集团的无条件投降而结束。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意大利最擅长观望形势,为了避免成为战败国,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前后两次临阵倒戈,而被坑的同样都是德国,可谓“专业坑德”三十年不动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