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糕纪念谁,谁能讲一下除夕的来历呢?
除夕,在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中,无疑是最具仪式感、最被重视的节日。除夕的到来也预示着旧年的结束,更是新一年崭新的开始。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关于除夕的那些事。
除夕是春节的前夜,又叫年三十, 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除夕(过年)传说传说1:
夏历腊月除夕,人们喜欢贴红对联,放鞭炮,这也有个来历。
传说,很多很多年前,森林里有种非常凶恶的野兽,叫做“年”。每年夏历腊月除夕那天,它都要出来大吼大叫,专门吃人和牲畜。当时没有人能够制服它。为了躲避“年”的灾难,人们都要在除夕那夭杀猪宰羊敬供年,让它胀满肚子,才不伤害人畜。
有年腊月除夕这天,人们忘了杀猪宰羊来敬“年”,“年”一来就大吼大叫,要想吃人。人们没法只好关上大门,爬到竹楼上去躲着。“年”从这家走到那家,到处转来转去找东西吃。它见到处空空荡荡的一无所得,不由气得发疯嚎叫。这时,邻近一家的竹楼失火了,火势很大,烧得竹子“劈劈啪啪”地乱响。“年”听到这突如其来的响声,吓得逃回森林去了。
躲在楼上的人们发现了这个秘密,以后每到腊月除夕这一天,便去砍许多竹子来烧,竹子“劈劈啪啪”一爆响,“年”就被吓跑了。同时,人们还发现“年”拍鲜红的颜色,于是又把桃木板染成红色,挂在大门的两边,这就是批符。以后发明了鞭炮和纸,鞭炮就代替了爆竹,红对联代替了批符。
传说2:
相传,远古时候玉皇大帝为了一统天下,特派灶神菩萨长驻人间了解民情,每月逢三上天回禀。有年夏历冬月二十三日,灶神菩萨向玉帝回禀道:“人间百姓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吃得是粗茶淡饭。每日辛勤劳动,从不歇息,长此下去,我担心庶民们会因过度疲劳累坏身体,不能生产,必将影响贡献。”玉帝闻奏即命群臣共商良策、大白金星奏道:“大王可命衲陀祖师下凡,给百姓们吃些人药,叫他们慢慢地发起病来,自然就会休息。”玉帝准奏,使命衲陀祖师下照此办理。
夏历腊月初八早上,衲陀祖师就偷偷在百姓们的饭锅里丢下了疯人药、药一下锅就变成大豆、豌豆、蒜苗、豆腐和肉颗颗,百姓们吃了,果真慢慢地“疯”了起来:女的缝新衣、绣花鞋,男的杀猪、宰羊,都不想下地干活。过了腊月二十四日,疯人药药性大发。人们就东家情人吃饭,西家邀客喝酒。到了腊月三十日中午,百姓们都拿出各种好吃的食物,围在桌旁,全家人大吃大喝起来。从正月初一起,男女老少不仅光吃好的,而日穿红着绿到处玩耍。有的画着花脸,敲锣打鼓四处游街;有的邀邀约约带着礼品,八方去拜年。
正月十三日,灶神菩萨上天奏道:“大王,不好了,百姓们全疯了!光吃光耍,一样活不干,这样下去,如何得了。”玉帝闻奏,十分惊诧,即命群臣再议良策。太白金星又奏:“若要治好百姓疯病,可令药王菩萨设法。”玉帝准奏,即令药王菩萨下凡治理。
正月十四日晚,药王菩萨就将百姓的夜餐变成了汤元,里面放些芝麻、核桃、白糖等清醒剂,百姓们吃了,第二天早上疯病全好了,家家照旧男耕女织,恢复了往常的劳动。
传说3:
传说,很早以前,出了一个妖怪,名字叫“夕”。这家伙专门害人,特别是看见哪家有漂亮的女娃儿,晚上就要去糟踏她,糟踏后还要吃了才心甘。老百姓对它很得要死,但又没有办法。
有个叫七郎的猎人,力大无穷,箭射得特别好。他喂的那条狗也非常厉害,任何猛兽都敢去斗。七郎见百姓被“夕”害苦了,就想除掉它。他带起那条狗到处找“夕”,找来找去始终没有找到。“夕”平时白天不出来,太阳落了坡它才出来害人,半夜后又不见了,也没人晓得它住在哪儿。
七郎找“夕”找了一年,这天已是夏历腊月三十,他来到一个镇上,见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准备过年,心想,这个镇大,人多,姑娘也多,说不定“夕”要来。他就找镇上的人们商量,说“夕”最怕响声,叫大家天黑了不要睡觉。多找些敲得响的东西守在家里,一有动静就使劲敲,好把“夕”吓出来除掉。
这天晚上“夕”果然出来了,它刚闯进一户人家就被发现了。这家人马上敲起了盆盆,这家一敲,整个镇子也跟着敲起来了。“夕”吓得四处乱跑,结果被七郎看见了。七郎放出猎狗去咬它,“夕”就跟七郎和狗打了起来。人们一听外头杀起来了,都拿起东西敲得震天响。这时“夕”有点斗不过,想逃跑了事,哪晓得后腿被猎狗咬着不放。七郎趁机开弓猛射,一箭就把“夕”射死了。
从那以后,人们就把夏历腊月三十叫除夕。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守岁,放火炮,表示祛除不祥,迎接幸福祥瑞。
除夕(过年)习俗除夕由来已久,在传承发展中形成了很多的习俗,如扫尘、贴春联、年夜饭、祭祖等等;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上的差异。除夕一大早,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碌起来,首先是扫尘,人们将家里清扫干净,将垃圾扔掉,以示辞旧迎新;上午贴春联贴窗花、挂灯笼,转眼之间,家家户户春联映红,节庆的气氛一下子就被烘托得热烈起来。
夜里,通宵守夜,大家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看春晚守岁,当午夜十二时钟声响过,新的一年就在爆竹声中来到啦.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
除夕的高潮是年饭后长辈发"压岁钱"。接着就是张贴春联和门神,并关上大门。到初一的早上才开门"接财神"。接下来就是全家人守岁到凌晨。
除夕夜的灯火,通宵不熄,俗称"光年"。
各地的除夕风俗大致相同,但有些地方的风俗很有特点,如苏州、北京、台湾等。苏州的除夕守岁时,都要等待从枫桥寒山寺传来的洪亮钟声。当钟声穿过沉沉夜色,传到千家万户时,就标志着新春的来临。无论春夏秋冬,每日半夜正交子时,寒山寺中就会传出这口巨钟的洪响,民间称为"分夜钟"。这口钟,已成为苏州城乡方圆数十里人民生活的时间信息。寒山寺钟声还出现在诗中,流传最广的就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现在,每年除夕,苏州寒山寺仍遵循万古不变的古老习俗,击钟以分岁。姑苏城乡,到了守岁的最后一刻,会从广播中传出宏亮的寒山寺钟声,报导一年的开始。千家万户,听到钟声,爆竹齐鸣,使古老的寒山寺钟声成为了一种时代的象征。
北京的除夕这一天更是忙碌,祭祖、接神、接灶。祭神拜祖的仪式一开始,整个北京城便淹没在一片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中。人们还在自己家院子里,铺上芝麻秸,全家人都去踩,叫"踩岁",取长命百岁的意义。除夕通宵灯火齐明,人们辞岁守岁。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各家的饺子也下锅了,人们尽情的娱乐。
除夕在台湾不叫除夕,而叫"过年日"。午后,在厅堂神龛前上供牲体。到了晚上,合家焚香叩拜,然后对长者辞岁。接着是"围炉",也就是丰盛的年夜饭,一家人围坐一桌,桌上摆满菜肴,桌下放置火盆。"围炉"为除夕带来高潮,远在他乡的游子,除非万不得已,再远再忙也要赶回家团圆。年夜饭后,便高燃蜡炬来守岁,儿媳妇为长辈们添富寿,不能早睡,坐得越久,长辈得富寿越长,这是表示孝心。
最后祝大家鼠年大吉喜气扬,鼠头扬扬好运来,鼠眼圆圆看祥瑞,鼠须翘翘钱满园,鼠身摆摆业登高,鼠尾扫扫体健安,鼠声震震尽欢颜。希望你在鼠年的快乐比鼠毛还多,2020,一定心有所“鼠”!
新的一年,祝你拥有“鼠”不尽的收获,“鼠”不尽的幸福,“鼠”不尽的钞票,“鼠”不尽的美满生活。
年糕的寓言故事?
关于春节年糕的来历,有一个故事。在远古时期有一种怪兽称为“年”,一年四季都生活在深山老林里,饿了就捕捉其他兽类充饥。可到了严冬季节,兽类大多都躲藏起来休眼了。
“年”饿得不得已时,就下山伤害百姓,攫夺人充当食物,使百姓不堪其苦。
后来有个聪明的部落称“高氏族”,每到严冬,预计怪兽快要下山觅食时,事先用粮食做了大量食物,搓成一条条,揿成一块块地放在门外,人们躲在家里。
“年”来到后找不到人吃,饥不择食,便用人们制作的粮食条块充腹,吃饱后再回到山上去。
人们看怪兽走了,都纷纷走出家门相互祝贺,庆幸躲过了“年”的一关,平平安安,又能春耕作准备了。
这样年复一年,这种避兽害的方法传了下来。
因为粮食条块是高氏所制,目的为了喂“年”度关,于就把“年”与“高”联在一起,称作为年糕(谐音)了。
南安传统节日文化?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节前家家户户贴春联。除夕夜,合家围炉(火锅)吃年饭。有的通宵不眠,名为“守岁”。长辈把红包分给未成年的孩童,名为“压岁钱”。初一凌晨,点燃爆竹“开正”。人们换上新装到族人亲戚家按辈份高低依次拜年,路遇朋友,都要彼此道贺新喜。客人来家,应款待甜茶、糖果、蜜饯,来客带有孩童,则送给礼柑、瓜果。正月初三这天,被视为新丧之家的消愁日,一般不串门和外出贺年。
初九天公生:农历元月初九,闽南侨乡普遍做“天公生”,所谓“天公”,就是“天庭”的最高统治者“玉皇大帝”。奉敬“天公”比的是早,百姓在初八就准备好“三牲”,其中少不了大公鸡,公鸡的尾雉还不能除去。摆贡品的桌子还常常系上刺绣的锦,是为“桌围”。结束前还要烧金纸,天公金是特大号,也特多。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闽南又称为“上元节”或“灯节”。泉州俗称上元小年兜,十分隆重 ,在正月初一后再次掀起一个节日的高潮 ,自朔至望 ,为春节的系列民俗活动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泉州元宵节的习俗不少,主要有闹花灯活动,当天夜里,父母往往带着孩子提灯上街观景。近年来在厦门中山公园举行“鹭岛灯会”已成惯例,民间还经常有耍龙灯、舞狮等活动;泉州市区举行“元宵灯会”、踩街等活动,南安也举行元宵文化一条街等相关活动。元宵佳节,闽南各地寺庙会准备一些由米粉或面粉特意蒸制的大小“寿龟”,连同信众去年乞去,今年又来奉还的,以供信众乞龟。人们之所以来此乞龟,乃是祈求平安长寿,做生意兴旺发财等。
清明节:人们要依俗扫墓和祭祀祖先。以前扫墓都是献冥纸,现在逐渐以花圈或花束代之。清明节前后十日,公墓、骨灰室都开放供民众祭奠。 清明节吃润饼菜和清明粿,当为古时寒食节食俗之遗风。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日,闽南俗称“五月节”。以往家家门口要插艾蒲、家中洒雄黄酒、给小孩佩带香袋,用以驱邪,现已少见。但人们还习惯在这一天翻晒衣物、做大扫除,并保留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例如:泉港龙舟、集美龙舟是历年组织龙舟竞赛的场所,届时热闹非凡。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日可以说是我国传统节日中唯一属于妇女的节日。七夕中午 ,敬祀七娘妈(即天帝的第七个女儿),旧时人们要备瓜果菜肴七盘,姻脂花粉七件,剪刀七把,燃香七柱,酒盏七个,筷子七双,小型纸桥七乘,看来泉州人把七娘妈的六位姐姐也全部请来了,共庆 "七娘妈生" ,所以,供品以七为数。泉州人还把七娘妈奉为护佑少年儿童苗壮成长的女神新生婴儿在第一个七夕拜七娘妈为契母 ( 即干妈 ),称新契,至16 岁才解除契约,称洗契,其时都要举行一定的仪式。
中元节:农历的七月俗称鬼仔月,道教传说,此时阴间地府有很多无主孤魂散鬼,久经饥饿,常于此时到人间觅食,于是民间在这一日,除须备办丰盛菜肴,于自己的厅堂孝敬列祖列宗并祭拜地基主、土地公以及有关神祗;在本宅门口,于傍晚再摆上一席,菜肴荤酒俱全,且数量也多,以孝敬无主孤魂散鬼;并备齐冥币及金、银纸,这些冥币仪式后焚化,烧给散魂“好兄弟”的。
普度:农历七月,是做普度的月令,所谓普度,即普度众生之意,而普度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以丰盛的菜肴酒食施舍给无主的孤魂散鬼,那些在天灾时不幸罹难的死者,成为无主的孤魂散鬼,变成阴司地府的流浪族,这一些鬼魂,到处游荡,有时扰乱人间,造成灾祸。普度之举,就在于施舍衣食,让凡间芸芸众生不被这些无主孤魂散鬼挠扰而不安宁。各村有各自的普度日,从七月初一日至月底,分境逐日进行。普度之日,普度之村,也常宴请来本村看热闹的亲戚朋友。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人们合家团聚或倍加思念远方亲友的日子。在中秋节,闽南人除了赏月、吃中秋月饼之外,还有一种自郑成功驱逐荷夷、收复台湾时候流传下来的“玩会饼搏状元”的民俗活动,极具特色,充满乐趣。中秋会饼每盒63块饼,大小不同,共分为6种,分别代表古代科举的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在“搏状元”活动中俗称状元、对堂、三红、四进、二举、一秀)。每人轮流将6个骰子掷入碗中,根据投入碗里的骰子的点数领饼,以最终夺得“状元”为幸运。三百多年来,这种充满乐趣的活动一直在闽南民间流传。泉州中秋节还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习俗 ,如月夜听香、对掷石战,燃烧"塔仔"、敬"孔明灯"等。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按照中国的传统习惯,九月初九日,有九九之数之称。故重九又称重阳,由于是民间传统节日,所以历代以来,均称为重阳节。在九月九日这一天,百姓到附近的山头去登高,采插菊花等。近年来,古老的节日注入了新的内容,那就是把这个传统节日定为“老人节”,使古老的传统节日增添了新的内容,赋予了新的含义。
冬至节:家家户户祭祖吃“冬至圆”或称为“圆子”。 冬至节,又称冬节。冬至为24个节气之一,特别为人们所重视,泉州人称冬至为“冬节小年兜”。冬节早晨,要煮甜丸汤敬奉祖先,然后合家以甜丸汤为早餐。有的人家还于餐后留下几粒米丸,粘于门上,称“敬门神”。泉州人吃丸,称元宵丸为“头丸(圆)”,冬节为“尾丸(圆)”,这样头尾都圆,是意味着全家人整年从头到尾一切圆满。
尾牙节:“尾牙”即农历十二月十六日。源自农历每月初二、十六拜土地公“做牙”(用供品“打牙祭”)的习俗,到农历年末腊月十六就称为“尾牙”。商人和农人在“尾牙”这一天,除了供奉神明,也要招待自家的雇工与仆婢,对于来年是否继续雇用一个人,也要在本日作最後的决定。所以,这算是慰劳日,又是礼貌相送日。
除夕:泉州俗称年兜,是农历一年里的最后一天 ,也指最后一天的晚上。泉州除夕这天的节俗主要有祭祀祖先、张贴春联、吃团圆饭、分压岁钱 ,"跳火盆",辞年守岁等。除夕晚上 ,各家各户要在厅堂和房里的桌上摆过年饭 ,饭上压有红桔、红蛋、年糕、硬币等 ,并插有"春花"( 或称春枝 ),象征年年有余 ,吉祥如意、添丁进财。还要以三牲供果 ,敬奉厅中神祗和灶君 ,俗称拜岁。家务收拾停当后 ,合家欢聚一堂守岁迎春 ,是夜灯火长明 ,俗谓守岁可为父母或长辈延年益寿 ,故又称坐寿。
佛生日:是闽南一带特有的传统节日,节日气息比春节有过之而无不及。是闽南独特的民俗,在闽南一带世代沿袭。特别是泉州一带更显重视。每年的佛生日,都要唱戏,一般唱三天左右的戏。举行“进香乞火”,迎神赛佛仪俗也十分盛行。所谓“进香乞火”,即组织众多善男信女,举行隆重仪式,列队到该佛分身的祖寺取回不灭香火。“进香乞火”之日,浩浩荡荡的队伍中,五色旌旗,鼓乐吹打,神轿佛辇,化妆的高跷、马队,妆阁,以及旗、锣、鼓、枪,无所不有,招摇过市。有时,还出现神棍跳神戳钎刀者,场面十分森严壮观。
有在西安的朋友可以给推荐一下攻略吗?
在大热的旅游城市西安怎么玩
这不只是外来游客的疑问
其实也是很多市民朋友的疑问
因为西安好玩的地方真的是太多了
有时候朋友前来
都不知道应该选择哪些地方玩耍
所以第一次来西安玩
做好攻略是必须的
今天就来看看怎么玩转西安吧
西安旅游第一天
路线:古城墙——永兴坊——钟鼓楼——回民街
古城墙
古城墙作为西安的代表地标,到西安肯定是要看一看的,西安的古城墙又被大家称作明城墙,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规模也最大的一座古代城墙。城门有18座,总长为13.7千米,在城墙的周围还有很多的护城河,比较壮观。
门票价格:成人54元/人(学生凭学生证享受半价优惠)
乘车路线:地铁2号线(永宁站下车)——南门;11路公交车——南门
永兴坊
近来,网上大家很感兴趣的摔碗酒就是在永兴坊,这是一个很典型的美食小街,在这里聚集了很多西安当地的特色美食,来到这里你可以尽情的享用西安所有的美食,保证一个都可以不漏下,大家一定要记得去吃个够。
乘车路线:地铁1号线(朝阳站下车)——永兴坊(步行700米);地铁4号线(大差市站/五路口站下车)——永兴坊(步行)
钟鼓楼
钟楼与鼓楼正相对,是西安古城的一个标志性建筑,是当下国内最大的一座鼓楼,大家站在鼓楼上面,可以看到完整的一个大鼓,高为1.8米,还能看到回民街上来来往往的人流,闻到从回民街上飘来的一阵阵美食香味,让你心情美好,而且夜晚的钟鼓楼景色宜人,拍照也合适不过。
门票价格:钟楼成人30元/人;鼓楼成人30元/人;购买联票50元/人
乘车路线:地铁2号线(永宁站下车)——钟鼓楼(步行)
回民街
回民街紧挨着钟鼓楼,大家玩够了钟鼓楼,就可以到回民街上享受美食,来一趟西安不去回民街看看也说不过去,这里是很有名气的西安小吃一条街,与成都的锦里,武汉户部巷,南京的夫子庙是齐名的。这里包含有麻酱凉皮,镜糕,肉夹馍,羊肉泡馍等多种美食。
西安旅游第二天
路线:大唐芙蓉园——大雁塔——大悦城——大唐不夜城
大唐芙蓉园
大唐芙蓉园是一座5A级的皇家园林景区,被修建在皇家芙蓉园上面,是中国首个对盛唐时候文化风貌进行展示的主题公园,在这里每天都有激光秀,水上表演在上演,场景很震撼,大家可不要错过。
门票价格:旺季成人120元/人,淡季90元/人(票包含水幕电影,景区门票和各类的表演,但是梦回大唐的表演不包括)
乘车路线:地铁4号线——大唐芙蓉园站上车(步行);公交21,22,23,24等多个公交线路都可到达。
大雁塔
大雁塔也算得上是西安的标志性建筑,这座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的古塔,包含着很多佛教以及唐代的文化。在夜晚的时候,大雁塔的北面广场上有音乐喷泉,大家可以去围观。
门票价格:大雁塔景区成人进入50元/人;大雁塔景区成人攀登30元/人
乘车路线:地铁2号线(大唐芙蓉园站上车)——大雁塔(步行)
大唐不夜城
这段时间,网上都被一个穿着唐装的小姐姐表演给刷屏了,这个小姐姐表演的位置就在大唐不夜城。大唐不夜城主要是以大雁塔作为依托,南边是唐代城墙遗址公园,北面是玄奘广场,西面挨着慈恩西路,东面靠着慈恩东路。
中间共有开元广场,贞观广场,玄奘广场三个主题广场,四个文化建筑以及六个不同的仿唐街区,在这里还能看到不一样的美丽的夜景,大家在大雁塔看完了音乐喷泉的表演,步行一会就能到不夜城,而且不需要门票。
不悦城
西安的大悦城在曲江新区内,东边是大唐不夜城,大雁塔等热门旅游景点,西边是一片大学园区。不悦城西安的网红购物店之一,每天有很多的人去进行购物。在大悦城的悟空街区,就是以神话人物悟空为原型的,然后将西天取经之路的各种元素融入其中,是大家可以拍照的好地方。
西安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的名城,不管是美食还是美景,都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所以这么多年旅游行业才能如此的发达,所以大家一定不要忘记去走一趟。
至于究竟该去那些地方玩,上面小编所介绍的地方一定不要错过。
春节为什么要贴门笺呢?
过春节吃年糕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吴国军事家伍子胥,贴年画由古代贴门神演变而来,原为驱邪,后变成烘托新年热闹气氛和表达人们欢乐的情绪。 年糕的传说 说起过年为什么要吃年糕,还有一个传说:在春秋战国时,吴王夫差建都苏州以后,整日沉湎于酒色之中,大将伍子胥预感到必有后患。因此伍子胥在兴建苏州城墙时,以糯米制砖,埋在地下。 当吴王赐剑逼其自刎前,他吩咐亲人说:“吾死后,如遇饥荒,可在城下掘地三尺觅食。”伍子胥死后,吴越战火又起,城内断粮,此时又值新年来临,乡亲们想起伍子胥的话,争相掘地三尺,果然得到糯米砖充饥。 从那以后,苏州百姓为纪念伍子胥,每逢过年,都做年糕,渐渐地,过年吃年糕的习俗逐渐风行全国各地。 年糕的种类 我国年糕的花样繁多,如山东红枣年糕,福建芋艿年糕,宁波水磨年糕,苏州桂花糖年糕,北京百果年糕,各具特色,让人吃了还想吃。 年画的由来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年画的题材
1、邪纳祥:年画艺术的另一个重要主题是辟邪纳祥、趋利避害。
2、祈福求子是年画艺术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
3、宗教信仰是年画艺术中又一种重要的主题。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