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是什么朝代,所有诗人的朝代?
中国历代著名诗人一览表(先秦至现代)
【先秦】
屈原 宋玉
【两汉】
枚乘 贾谊 司马相如 王逸 东方朔 王褒 刘彻 班婕妤 赵壹 秦嘉 班彪 班昭 班固 扬雄 张衡 蔡邕 蔡琰 祢衡 曹操 孔融
【魏晋】
曹丕 曹植 王粲 陈琳 刘桢 徐干 阮瑀 应璩 应玚 繁钦 曹睿 嵇康 向秀 阮籍 何邵 潘尼 潘岳 张翰 张华 张协 张载 傅玄 陆机 陆云 石崇 孙楚 左思 曹摅 陶渊明 郭璞 刘琨 卢谌 袁宏
【南北朝】
谢惠连 谢灵运 鲍照 谢朓 鲍令晖 孔稚珪 萧衍 江淹 沈约 范云 何逊 阴铿 徐陵 庾信 江总
【隋代】
杨素 薛道衡 陈子良 卢思道 孔德绍 孔绍安
【唐五代】
虞世南 上官仪 王勃 卢照邻 杨炯 骆宾王 陈子昂 杜审言 沈佺期 宋之问 张说 张九龄 常建 储光羲 李颀 高适 岑参 王昌龄 孟浩然 王维 李白 杜甫 刘长卿 韩愈 柳宗元 韦应物 寒山 拾得 顾况 李益 卢纶 钱起 王建 张籍 孟郊 元稹 白居易 刘禹锡 贾岛 许浑 李商隐 杜牧 李贺 薛涛 皮日休 陆龟蒙 杜荀鹤 罗隐 僧皎然 僧贯休 僧齐己 温庭筠 韦庄 王翰 崔道融 刘希夷 徐氏 张谓 张继 崔曙 苏味道 马戴 刘叉 崔颢 王湾 王之涣 贺知章 崔护 刘方平 于良史 聂夷中 于鹄 祖咏 杨师道 赵徵明 张若虚 袁郊 崔涯 张仲素 秦韬玉 李约 王涯 胡令能 卢汝弼 戎昱 崔珏 王驾 黄巢 崔国辅 于武陵 捧剑仆 施肩吾 花蕊夫人 李郢 皇甫松 张祜 綦毋潜 张南史 徐彦伯 李珣 冯延巳 李煜
【宋辽金】
潘阆 范仲淹 苏舜钦 欧阳修 张先 晏殊 晏几道 柳永 王安石 苏轼 黄庭坚 秦观 陈师道 李之仪 张耒 晁补之 贺铸 陈与义 吕本中 毛滂 周邦彦 李纲 朱敦儒 李清照 朱淑真 舒亶 韩元吉 胡铨 叶梦得 张元干 张孝祥 范成大 陆游 杨万里 陈亮 辛弃疾 刘过 姜夔 吴文英 史达祖 刘克庄 元好问 蒋捷 文天祥 王沂孙 刘辰翁 吴激 蔡松年 段克己 戴复古 李祁 黄裳 朱熹 王观 赵佶 林逋 张泌 周密 李克 岳飞 李重元 康与之 魏承班 曾觌 徐俯 阎选 孙光宪 黄公度 周紫芝 赵令畤
【元代】
萨都剌 刘因 关汉卿 狄君厚 范康 高文秀 金仁杰 宫天挺 孔文卿 王实甫 白朴 马致远 孟汉卿 尚仲贤 石君宝 张养浩 刘致 张可久 贯云石 卢挚 郑光祖 高明 纪君祥 郑廷玉 张国宾 岳伯川 杨梓 武汉臣 王伯成 赵孟頫 王冕 洪希文 杨载 杨维桢 元好问
【明代】
刘基 高启 汤显祖 陈子龙 夏完淳 袁宏道 于谦 王世贞 李攀龙 何景明 李梦阳 唐寅 戚继光
【清代】
钱谦益 吴伟业 顾炎武 顾贞观 陈维崧 朱彝尊 洪升 孔尚任 王士祯 查慎行 纳兰性德 袁枚 仓央嘉措 黄景仁 龚自珍 黄遵宪 秋瑾 苏曼殊 乾隆 郑板桥 曹雪芹 刘鹗
【近代】
谭嗣同 王国维 梁启超 李叔同 柳亚子 郁达夫 斌宗法师 太虚法师 虚云法师 月溪法师
【现代】
20世纪20年代: 徐志摩 闻一多 李金发 穆木天 冯至 田间
20世纪30年代: 林徽因 戴望舒 李广田 艾青 卞之琳 何其芳 南星 辛笛 覃子豪 纪弦 臧克家
20世纪40年代: 王佐良 陈敬容 杜运燮 穆旦 罗寄一 郑敏 唐祈 袁可嘉 牛汉 屠岸
20世纪50年代: 周梦蝶 羊令野 方思 余光中 洛夫 罗门 蓉子 痖弦 昌耀 林泠
20世纪60年代: 郑愁予 任洪渊 杨牧 叶维廉 食指
20世纪70年代: 江河 北岛 芒克 多多 舒婷 刘自立 严力 杨炼 梁小斌 顾城
20世纪80年代(上): 周伦佑 于坚 翟永明 王小妮 欧阳江河 廖亦武 孙文波 吕德安 韩东 骆一禾
20世纪80年代(下): 孟浪 陆忆敏 陈东东 万夏 杨黎 张枣 李亚伟 西川 海子 小海
20世纪90年代(上): 诗阳 李元胜 马永波 臧棣 树才 伊沙 余怒 叶匡政 戈麦 蓝蓝 桑克 西渡 杨键 徐江 安琪
20世纪90年代(下): 孙磊 木朵 康城 朵渔 胡续冬 巫昂 范想 廖伟棠 沈浩波 吕叶 马兰 庞培 宋非 杨小滨 章平
唐 朝 诗 人 雅 称
唐朝诗人辈出,成就卓越,人们给他们具有概括性、赞美性的雅称。
★ 诗祖——陈子昂。元·方回称“陈拾遗子昂,唐之诗祖也。”
★ 诗星——孟浩然。清·陆风藻《小知录》“诗星,孟浩然也。”
★ 诗佛——王维。由于其虔诚信佛,在部分诗歌中宣扬佛教,赞美佛教的无声寂火而得名。
★ 诗天子——王昌龄。他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美誉。
★ 诗仙——李白。因其诗歌雄奇豪放而得名。
★ 诗豪——刘禹锡。唐·白居易称“彭城刘梦得,诗豪也。”
★ 诗圣——杜甫。
★ 诗魔——白居易。其作《与元九书》“劳心灵,役声气,连朝接夕,不知其苦,非魔而何”
★ 诗囚——孟郊、贾岛。元好问《放言》称“长沙一湘累,郊岛两诗囚。”
★ 诗鬼——李贺。因其诗歌设想奇绝,瑰丽凄恻而得名。
“诗人”的来源
“诗人”一词,战国时就有了,何以为证,《楚辞·九辩》注释说:“窃慕诗人之遗风兮,愿托志乎素餐。”《正字通》注释说:“屈原作离骚,言遭忧也,今谓诗人为骚人。”这便是“诗人”后一词的最早提法。从此以后,“诗人”便成为两汉人习用的名词。辞赋兴起之后,又产生“辞人”一词。扬雄《法言·吾子篇》说:“诗人之赋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用“则”和“淫”来划分诗人与辞人的区别,足见在汉代是把“诗人”看得很高贵,把“辞人”看得比较低贱。
六朝以后,社会上很看重辞赋,认为上不类诗,下不类赋,以此又创立了“骚人”一词。从战国至盛唐,“诗人”和“骚人”的称号一直受到人们的尊敬。
陶渊明陆游林甫刘克庄颜真卿崔颢辛弃疾分别是什么朝代?
陶渊明是东晋田园派诗人,陆游林逋刘克庄是宋代诗人,颜真卿是唐代大书法家,崔颢是唐代诗人,辛弃疾是南宋词人。
著名陶渊明诗人是那个朝代的?
著名陶渊明诗人是晋朝的 东晋的 谢谢采纳
周敦颐与陶渊明的区别?
两人都是古代的文学家、思想家,但有以下区别:
1.生活年代不同,周敦颐是北宋前期人,自1017—1073年;陶渊明是晋朝末期人,自公元352—427年,比周敦颐早了600多年;
2.成就不同,周敦颐主要作品是《周元公集》、《爱莲说》等;陶渊明主要作品包括《陶渊明集》、《桃花源记》等;
陶渊明山水田园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的内容主要是抒情言志和说理论事,并没有什么学术上的思想论述,但却拥有后世思想家们取之不尽的思想宝藏。
就艺术特色而言,陶渊明他本身就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学符号的最具代表性人物。他既具有儒家的安平之德,又具有道家的全身之智,并能够抵达佛家的澄明之境。陶渊明代表着六朝之后千古文人普遍的价值取向,昭示着一种人生自我安顿与自我超越的方式。
陶渊明的田园诗表达的是什么?一、不如意者十有八九,人生该如何安顿?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官至八州都督、封长沙郡公。陶渊明的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陶渊明9岁时父亲去世,在外祖父孟嘉家中生活了较长时间。孟嘉是当时名士。
陶渊明在其母孟氏去世之时为外祖父孟嘉作传:
“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
——陶渊明《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
显然,陶渊明的性情是深受外祖父影响的。
司马氏衣冠南渡后,偏安一隅的东晋注定是一个难以有所作为的朝代。因此,陶渊明对于远大宏图的向往不是那么强烈,他29岁时才第一次出来做官。《宋书》本传说陶渊明“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这次出仕,也许有“猛志逸四海”的因素,他自述是出于生计考虑。只是,生计问题不大,又没有什么宏图可展,加之他的心性不能够适应琐屑的公务,所以就辞职回家了。后来江州召他为主簿,他也不去就任。
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是陶渊明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令。十一月,渊明作《归去来兮辞》,解印辞官,正式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直至生命结束。陶渊明本来只是为了酒食无忧而在县令一职上混日,由于上面派遣督邮前来检查工作。上级教陶渊明穿戴好官府去迎接,陶渊明不愿束带去见一个小小的督邮。
欲有所为者,能屈能伸,胸怀大志者,可受跨下之辱,这是因为预想的成功可以洗刷前耻。然而,陶渊明知道自己不再会有什么前程,他的尊严也不会有新的光荣来补偿,只能小心维护,不让它受到损伤,破坏内心的安宁。因此。解绶辞职是他维护自尊的唯一选择。
“不为五斗米折腰”固然显出了诗人的气节,维护了诗人的形象,为后世不绝称颂,其中寓含的几多无奈,几许辛酸,也是不难体会的。因此,陶渊明在认识到自己不适合为官和不愿为官的心性后,否决了寄于仕途的一切幻想,决定从此安顿生命和精神于故乡田园。
二、如何面对“白衣苍狗,沧海桑田”?——化悲为美酒,纵心于诗情,且极今朝乐,明日非所求。公元417年,刘裕受封宋公,次年六月为相国,受九锡,十二月杀晋安帝司马德宗,立司马德文为帝。
在古代,文士是传统、正统、主流观念的载体,当陶渊明明显预感到曹氏家族颠覆汉室,司马家族颠覆曹室的悲剧就要在晋朝重演,就产生了信念崩溃后的虚无感。同时,越是如此,他就越对于自己当年主动脱离政坛,真正地开始予以肯定。
一年间,陶渊明连作《饮酒》诗二十首,正如为他编文集的梁太子萧统所说:
“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焉。”
——《陶渊明集序》
陶渊明一生向来好酒,我们可以说,别人大隐于市,他是大隐于酒。无论从思想还是心态上来说,陶渊明的《饮酒》诗都体现出了他的复杂性,也表明他的人生认识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饮酒》诗中最有名的要数那一首: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其五
千年以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诗令无数文人墨客心折。它勾勒出一幅绝对的静穆,绝对的安恬的生活画面,随意采菊,无心见山,一个“见”(通假字,同现读xian)字,尽藏“云无心而出岫”的意境。
苏东坡评价陶渊明的这首诗说:“因采菊而见南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北宋之前,流传的很多陶渊明诗本都是“悠然望南山”,苏轼认为“望”是有意瞻观寻觅,全然失却了诗人的无心自然从容之妙。诗人所见何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诗人在不经意间,看见了南山那边,夕阳西下,山色瑰丽,飞鸟们结伴归来。他有的心中产生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感触。
老子说:“天地有大道而不言。”庄子也说过:“得意忘言,得鱼忘筌。”
人有着丰富、多层面、混沌多变的心灵感受,时常不能对其截然区分。然而,人类标注的概念,都是经过严密的、单一的、固定的界定,有的时候语言不能穷尽其意,真意往往可感而不可言,言之则必损其意。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一些没有填词的纯音乐听起来比有歌词时更加深入我们的内心。因为,音乐往往是超越语言的。
如果非要将那不可言说的真意用语言描绘出来,那么“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等句的意境,我们可以这样领会:无意中见到了鸟儿飞入南山之瑰丽夕景的“境”,诗人的脑海中升腾出了他隐居的行为也如鸟儿回到安乐窝巢一般的“意”。意与境结合,将诗人怡悦的神思巧妙地幻化到了鸟儿身上,使人在夕景中感到无限的欣慰与安宁。这是诗人用他一生的体验来感悟的景观,包含的人生真谛不是区区“倦鸟知还”、“倦鸟归林”之类字句可以表达的。再有,诗人是无心见景,心与景自然地交融,产生朦胧的意境,所以,这是无需也无暇付诸语言的。
当人无心悟境,心境合一,物我两忘,他还哪有余心去辨此真意?当人回过神来,逐渐意识到其间有真意时,则意已与境离,神与物分,早就不能以言辨之了。“欲辨已忘言”正是“物我同一”、“神与物游”的最高审美境界,非其人、其生、其境、其心,不得其意,其语。
也难怪神笔圣手李白、杜甫、苏轼、陆游等,都对陶渊明推崇备至。
在《饮酒》诗中,陶渊明既为自己违时而无奈,更为世事违己而愤懑;既以古代隐者贫士自慰自励,更对命运本身产生怀疑;既不断地自我排遣,更因为无从排遣而以酒自醉。他虽醉犹醒,不仅看到了生不逢时、悲守穷庐的现实,也直面这种现实,努力为自己寻找生存的理由和意义;他不仅认识到生不逢时的客观处境,也为自己在嘈杂纷乱的人间寻觅到一方心灵的净土;不仅从一生的经历中窥见了自己的命运,也从不幸的命运中发现人生的真谛与乐趣。
因此,陶渊明那焦灼不安的灵魂是不可能被酒精麻醉的,由《饮酒》组诗可以看出,陶渊明安顿生命于微醺后的深刻思考之中,而不是刻意寻求刘伶那醉生梦死的境界。
而陶渊明“且极今朝乐,明日非所求”的及时行乐思想,并不是感性的放纵,而是无奈于现实的理性选择,为的是冲淡现实的苦痛。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娇儿素父啼,良友抚我哭。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 陶渊明《挽歌》其一
《挽歌》三首诗是陶渊明预感到自己大限将近,设想自己死后人们送葬的整个过程,给自己写的三首诗,表现了他的豁达的生死观,因为将生看得很透彻,所以他将死也看得很平淡。
三、真的能让自己不因闲而无为感到不安吗?如何真正做到“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听天由命,顺其自然魏晋时代是比春秋战国还要“礼崩乐坏”的乱世,当时的一些名士,为逃避现实,逃避自己的内心,不敢正视自己的失意的人生处境,不愿承认自己的落寞、凄苦的生活现实,只有让自己寄情于玄理,耽溺于清淡,才能暂时忘身忘心于名士的虚名。然而,一旦当权者相招,他们马上就受宠若惊,也不问是为何人之所役,反自认“天生我才必有用”,迫不及待地卑躬屈节,哪里还顾得上人格的尊严?
无论是竹林七贤中的山涛、王戎,或是与陶渊明同时代的周续之,都是着意标榜着高风,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安贫乐道的隐者情怀。刘伶醉于酒中,醉生梦死,至死都在逃避现实。
虽然陶渊明与他们共同被列于隐逸之林,却与之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处世风格。陶渊明始终在审视着内心,感悟人在世间、在生死之间的哲理,化落寞、悲苦、忧愤为平淡,渺生死、荣辱、成败而从容。
陶渊明是如何做到的呢?他的心态及思想认识,隐藏在形影神诗三首并序里集中:
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适见在世中,奄去靡归期。奚觉无一人,亲识岂相思。但余平生物,举目情凄洏。我无腾化术,必尔不复疑。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辞。——《形赠影》《形赠影》是形对影的赠言,也是注重人之肉体存在的处世态度:天地、山川可以永存,草木枯悴可以再生,唯有人的形体必然死亡无存,既然这样,不如及时饮酒行乐。
“存生不可言,卫生每苦拙;诚愿游昆华,邈然兹道绝。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此同既难常,黯尔俱时灭;身没名亦尽,念之五情热。立善有遗爱,胡为不自竭?酒云能消忧,方此讵不劣!”
——《形答影》
人的生命不能永存于世,神仙的境界又不是凡人可以企及的,人一但死亡就会形神俱灭;但是,如果一个人生前行善,还可以给后代留下仁爱,这总比饮酒消愁要强得多。
《形答影》通过影对形的回答,陶渊明表现了自己处世态度的另一方面:形和影本来没有分别,它们是人的意识对肉体的思辨,幻化出来的两种独立个体。陶渊明将佛理范畴转化为鲜活的人生体验和感悟,借用这两个范畴,分别表现了行善扬名和自得其乐两种人生观。
“积极有为”和“消极无为”,这两种思想在陶渊明的心中是始终并存、斗争着的,其实,这两方面的对抗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存在着,在激进时让人厌倦,在安静时又让人不安。
陶渊明也时不时地为自己的闲静无为而感到不安,他是如何遣除精神之困窘,来消释这种不安的呢?
“大均私无力,万物自森著。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与君虽异物,生而相依附。结托既喜同,安得不相语!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彭祖爱永年,欲留不得住。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神释》
《神释》针对形和影赠答中所诉苦衷及不同观点进行调和、排解。饮酒可以使人忘记死的来临,但人终有一死,整日沉醉消沉或许短寿;行善却没人称誉,也只能在醉饮中忘生乐死;多虑则徒然自伤,不如将自己放任于自然。
陶渊明表示,不是他不想立善,而是立善也没有意义,人死之后什么都没了。这观点听起来似乎过于消沉。只顾生前自在,不计身后毁誉,这种态度也是我们的价值观不能苟同的。
然而,陶渊明这是有他的苦衷的:他曾经想有所作为,可是生不逢时,运道不济。如今,世道沦丧,再也不可能有什么立善扬名的机会了。非他不为,而是不能。面对客观现实的这种无情,他只有听其自然。
陶渊明的这种顺应自然的思想,可以说是:能立善则立善,不能立善则自乐,不必过于强求。能立善固然可喜,不能立善亦无所憾,因此也无所不安。这就是所谓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中国古代文人奉行的人生哲学,它融含了儒家积极有为,道家清静无为、听天由命,佛教万事皆空的思想。因欲有所为,所以以努力始;因万事皆空,所以不强求结果。既尽力而为,又听天由命,这就是顺其自然的本质。其根本目的就在于纵心任情,不管怎样都心情平静,自安自乐。
陶渊明这种思想与后世文人天然相通,奠定并强化了中国文人处世心态的基调,也建构起中国独特的生命美学。
陶渊明能够不以宗教信仰来安顿精神,是因为他找到了审美的道路,一个精神上的乌托邦:“桃花源”
《桃花源》,为千古文人构建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精神家园说起陶渊明,就不得不说他的《桃花源记》。自古以来,“桃花源”就是千古文人的政治理想和精神家园。
《桃花源记》是一篇将生活的基础、人生的态度和社会理想结合在一起的小说,可以说是陶渊明将心境与实境的巧妙结合。《桃花源诗》则是依托这部貌似纪实的小说,不仅抒情言志,也表达了陶渊明对当时社会政治的认识和设想。
《桃花源记》以纪实式的笔调叙述一个捕鱼人的奇遇:晋太元年间,武陵渔人无意间进入了桃花源,武陵实有其地,即今湖南常德。武陵渔人也就给读者以实有其人的感觉。从创作与白日梦的关系看,诗人创作带有自慰自娱的成分,愈能托事于真的年代真的人,愈能自欺而自信。
桃花源来历分明,避数朝动乱,古风依然,令人浮想联翩,心向神往,作者忘记这只是虚构,而相信在动乱人间真有类似的地方存在,读者忘记这只是在欣赏一个传奇,而认定人间果有桃源。
然而,武陵渔人不守信用,将桃花源到处与人说,让人为桃花源人担忧。最终,桃花源这个美好的幻境,也因人心不古而从世上消失了。由这忽逢而终杳的心情,虽然让人们无限怅惘,但是桃花源的消失,却同时又给了人们永远保全它的希望。正因不能发现,它才更让人深信它的存在,而永远怀持重寻它的幻想。
陶渊明在桃花源中表达的政治理想,包含了对社会历史的认识,也包含了一种情感倾向。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虽然这种理想的社会秩序不一定能够直接诉诸于实践,但是对真实世界的实践有一种导向作用,它诉诸了文学艺术的想象与虚构,以“乌托邦”的形式存在,能够满足乱世中人们的心理需要,抚慰和寄托人们的精神。
桃花源所谓的“精神家园”,也是人们在经历过现实的苦难后心灵获得安慰的地方,是精神寄托之所。政治理想或乌托邦是一种完美的形式,它永远不可能完全成为现实,但是人们可以不断地努力抵达其各个层面。人们之所以能够从中获得安慰,也正是因为它并非完全是虚幻的,而是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努力成为现实的。
在千年之后的今天,陶渊明的田园诗仍像是一个童话,是那么清新、美好而浪漫。毛主席的那一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既表达了对千年来中国人梦寐以求之人间乐土的无限向往,更表达了自己将它变为现实的幸福家园的信念。
为何说陶渊明是中国传统的文化与美学符号?陶渊明的人生,既有一般人平淡、曲折的共性,他审美化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又可谓是艺术的人生。
陶渊明的人生哲学是一种心情、态度、感受和体悟,无论是出仕还是归隐田园都是他理性的抉择,同时也包含了对现实无奈的成分。因此,他归隐后在心态上无论是“冲淡平和”还是“慷慨任气”,都没有明显的体现。
无论是对社会现实,还是他自己的人生,陶渊明都有着清醒的认识。但是他并不想让这种认识在思辨性文字中清晰起来,而是以艺术的方式来超越现实,给自己营造一个自由的精神空间。陶渊明的心中也有社会理想,然而他并不想言说这种理想,而是直接在诗文创作中实现和享受这种理想。大概这就是陶渊明没有理论著述而只是体现出某种美学思想倾向的原因。
陶渊明本人未必完全实现了个人灵魂上的自由和超越,但是,他的现实困境与无奈却被历史的天空给遮蔽了,他的审美理想则继续漂浮在历史的天空中,成为后世文人仰望的一颗恒星。因此,我们今天看到的陶渊明并不是“原装”的,而是历代文人学士不断地将自己的现实观念和审美理想加诸其上,进而使得他的美学倾向成为中国文化思想史上一种具有代表性的价值取向,演变为一种生命的安顿与超越方式,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实实在在的生活方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