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是怎么灭亡的,南宋是怎么灭亡的南宋是现在的哪里?
南宋(1127-1279年)是北宋靖康之耻后宋室在江南建立的政权,与北宋合称宋朝,共传五世九帝,享国一百五十三年。
南宋时期,疆域大约是今天中国秦岭淮河一线的南方,西南区域不含今天的四川西部和云南等区域。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广东、福建、江西、湖南、浙江、上海、重庆、海南、澎湖列岛全部,江苏、四川、贵州、广西大部,湖北、河南、安徽、陕西一部分。
1235年,蒙古开始攻击南宋,蒙古与南宋的战争持续了50余年,直到1279年在今天的广东江门市进行崖山海战中,南宋残余势力全军覆灭,大臣陆秀夫背着南宋最后一位皇帝宋少帝赵昺投海自尽,南宋灭亡。
北宋什么时候灭亡的?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北宋灭亡-靖康之变,靖康二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导致北宋灭亡的历史事件。又称靖康之乱、靖康之难、靖康之祸。
北宋宣和七年,金军分东、西两路南下攻打宋朝,东路由完颜宗望领军攻燕京,西路由完颜宗翰领军直扑太原,东路金兵破燕京,渡过黄河,南下汴京(今河南开封)。宋徽宗见势危,乃禅位于太子赵桓,是为宋钦宗。
靖康元年正月,完颜宗翰率金兵东路军进至汴京城下,逼宋议和后撤军,金人要求五百万两黄金及五千万两银币,并割让中山、河间、太原三镇。同年八月,金军又两路攻宋。闰十一月,金两路军会师攻克汴京。宋钦宗亲自至金人军营议和,被金人拘禁。除徽钦二帝之外,还有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靖康之变导致北宋的灭亡。
金朝灭亡时到底有多惨?
北宋有多惨,金国灭亡时就有多惨!金哀宗被一刀劈成两半,皇后也被士兵任意糟蹋,还被画了下来,场面一度极其“惨烈”。
公元1234年,蒙古和南宋的联合部队到达蔡州城下,在蒙宋联军的猛烈攻势下,金国的最后一个城池蔡州城,最终没能扛得住,城破,金国亡。
在城破之前,金哀宗完颜守绪眼看大势已去,将皇位现场传给了元师完颜承麟,悲愤交加之下,完颜守绪自缢身亡。
而刚刚坐上皇帝宝座的完颜承麟,还没等他回过神来,蒙宋联军就打进了蔡州城,虽然完颜承麟拼死抵抗,但寡不敌众,在位仅仅三个时辰后,就力战而亡,成为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之一。
自缢身亡的金哀宗,在临死前,曾交代属下,将他的尸身焚烧,以免被联军侮辱,但还能等烧完,联军就打进城中,将火扑灭后,把金哀宗的尸身劈成两半,分别带回去进行请功。
而金国的宗室,在城破之后,迎来了来自蒙古部队以及南宋部队的疯狂报复,城中的金国男丁被屠戮殆尽,而金国皇室的女眷,也被蒙宋联军任意的糟蹋,就连金国的皇后,同样也没逃过这种厄运。
不仅被士兵侮辱,还被人将这种情形画了下来,这个画的名为《尝后图》。
若干年前,北宋灭亡时,金国人对北宋皇室所做的一切,如今全部自个儿又感受了一遍,不知道金国的先祖们,看到这一幕,作何感想?
只能说,天理昭昭,报应循环。
金国灭亡时,有如此惨烈的结局,其实也是自找的,在历史上,金国将蒙古以及南宋,狠狠的得罪了个遍。
金国和蒙古,属于世仇,在蒙古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都有金国的身影,不过,金国可是没扮演什么好角色。
历史上,蒙古部落曾是金国女真贵族的一个附庸存在,是处于需要仰金国鼻息的地位,因此,“高傲”的女真贵族,对于蒙古人向来是呼来喝去。
不仅如此,金国对蒙古的策略就是,不断的挑拨离间蒙古各个部落之间的关系,让其在自我厮杀中,进行内耗,以避免蒙古强大造成对女真族的威胁。
更为令人不齿的是,金国还对蒙古进行“减丁”政策,所谓减丁,就是在蒙古部落的人口发展到一定数量时,超过了预定的警戒线,金国就会用各种理由,光明正大的对蒙古发动进攻,肆意屠杀蒙古各部落的青壮劳力,迫使蒙古部落牺牲大量的人口,来应付无谓的战争。
人口是游牧民族最大的财富,如果没有一定的人口,那么想要发展壮大,也就无从谈起,但在金国这种残忍的政策下,蒙古部落的人口,就根本不可能有大量的增长。
至于在经济上的压制,那就更为过分了,除了名目繁多的各类苛捐杂税之外,金国对于蒙古各部落视为生命的牲畜,基本上是到了明抢的地步,想要来拿,不想要,也要来拿,总之就是视蒙古各部落如同自己的家一样,随取随拿。
长此以往,蒙古人对于金国的仇恨就愈发强烈,大多数都恨不得食之骨髓,但由于部落之间的不团结,相互争斗,形不成一股集体反抗的力量,因此,也只能任由金国欺辱。
就在这种黑暗的局面下,成吉思汗出现了。
成吉思汗是蒙古族乞颜部人,名铁木真,他所在的部落,是无数蒙古部落中非常普通的一支,同样,也是受尽金国的欺压和剥削。
由于金国实行的离间政策,成吉思汗的先祖俺巴孩汗,就是在和另一支部落塔塔儿部之间的争斗中败北,被送到了金熙宗面前,而金熙宗则残忍的将俺巴孩汗钉死在木架之上。
这种被钉死在木架上的刑罚,是游牧民族专门对待那些“游牧叛人”的,先祖被施以酷刑,让成吉思汗所在的乞颜部视为奇耻大辱。
但又无可奈何,毕竟实力在那里摆着,完全不是金国的对手,只得忍气吞声,到了成吉思汗父亲这一辈,悲剧再一次上演。
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同样也是因为与塔塔尔部落之间的冲突,被下毒而死,至此,乞颜部失去了主事的人,被其他部落逐渐吞噬,年少的成吉思汗不得不投奔克烈部首领脱里,寄人篱下。
因此,在成吉思汗的概念里,这一切悲剧的幕后推手,正是那个一直欺压蒙古部落的金国,那些女真贵族,毫无人性可言,将蒙古草原搅的昏天暗地,除了消灭金国,没有别的办法改变现状。
所以,无论是成吉思汗,还是蒙古草原上的士兵,对于金国,都是满怀恨意,在成吉思汗将蒙古统一,逐渐壮大后,就是要报仇的时候。
金泰和八年(1208年),金章宗驾崩,卫王完颜永济为帝,在新帝即位后,按照惯例,朝廷派使者前往蒙古宣告,要成吉思汗下拜接受。
成吉思汗问使者谁当了皇帝,使者回答是卫王,成吉思汗极为轻蔑的说了一句话,丢下使者策马扬鞭而去。
“我谓中原是天上人做,此等庸懦亦为之耶。何以拜为!”
在经过数年的准备后,公元1211年,蒙古开启了征讨金国的战争,野狐岭一战,金国溃败,精锐兵力尽失于此战。自此,金国开始走向了下坡路。
蒙金战争,前后持续了二十四年之久,期间,仅蒙古一方,就历经了成吉思汗、拖雷、窝阔台几个时期,在最后联合南宋,才将金国彻底灭亡。
战争周期如此之长,就是因为蒙古人对于金国的沁入骨髓的恨,多年的欺压,祖上的被害,以及种种侮辱,都是蒙古对于金国持续不断打击的原动力,正是在这种原动力之下,才使蒙古在灭掉金国后,对金国的皇室进行了极端的报复。
所以,在金国灭亡的过程中,蒙古人对于金国的宗室,可是相当不客气,不仅仅是在蔡州城,早在1233年,原金国守将崔立将开封汴梁献给蒙古军队时,城中的金国皇族就惨遭灭族。
汴梁城破之后,崔立逼迫金国的两宫皇太后、皇后、公主嫔妃以及金国宗室五百多人,送给蒙古军队,同时还包括宫中的各类侍女等,仅装这些人的大车,就用了三十七辆大车,而这些人,都成为了蒙古人的玩物。
除了女眷被蒙古士兵肆意侮辱之外,金国皇室的男丁,在验明正身后,被蒙古主帅速不台下令逐一斩杀,这些曾经贵为皇亲的金国男子,被像宰杀鸡鸭一样,在汴梁城外的路边,集体屠杀,一个不剩。
而被侮辱的金国皇室女眷,失去性命的被扔到路边掩埋,剩余的被押送上路,送往草原。
在道艰楚万状,尤甚于徽、钦之时。---后世形容金国女眷被押往草原途中的惨状
而主动投降的崔立,下场也没好到哪里去,蒙古兵在入城后,先到崔立的家中,将其“妻妾宝玉以出”,崔立虽极为愤慨,但也无可奈何,最终其被属下斩杀。
相对于蒙金之间的世仇,宋金之间,那可谓是有着不共戴天之恨,北宋灭亡时的惨烈历历在目,徽钦二宗以及皇室成员被金国掳走,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侮辱,岳飞的“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都流露出南宋子民对于金国的仇恨。
也正因为如此,急于一雪前耻的南宋,在蒙古打下汴梁后,不顾唇亡齿寒的危险,毅然决然的答应了蒙古联军的请求,与蒙古一同组成了消灭金国的蒙宋联军。
公元1233年,南宋政府与蒙古军达成协议,组成蒙宋联军,在协议中,蒙古方面许诺在灭掉金国后,将河南归还给南宋,对于既能报仇雪恨,又能得到中原的合作,南宋自然是十分满意。
当年八月,蒙宋联军正式开拔,攻打蔡州城,南宋方面由名将孟珙统帅,先是出兵占金寿州(今安徽凤台)、唐州(今河南唐河)等地,与蒙军形成了对蔡州城的合围之势,断了金国的后路。
被围困在蔡州城的金哀宗,粮草告急,不得已遣人向孟珙借粮,但遭到了义正言辞的拒绝,开玩笑,当初欺压我们的时候,怎么没想到有如今?现在借粮,门儿都没有!
同年九月,蒙古军统帅塔察儿率蒙古军围攻蔡州,并对蔡州城的发起进攻,金哀宗在几次尝试突围无果,并损失了大量兵力后,最终放弃。
到了十一月,孟珙带着两万兵力,以及三十万石的粮草,达到蔡州城下,并与蒙古军联合对蔡州城发起总攻。
公元1234年正月十一日,岌岌可危的蔡州城终于抵抗不住,被蒙宋联军攻入,至此,金国灭亡。
在城破之后,对金国同样怀着无尽恨意的宋军,在发泄怒火的时候,与蒙古军相比也是不遑多让,除了将金哀宗的尸身劈成两半拿回去领功之外,同样对金国的女眷也下了狠手。
前文所讲的金国皇后被士兵侮辱,就是南宋士兵所为,并且还有人饶有兴致的将此情此景画了下来,题诗留念。
当然,宋朝的军队,大体上还是较为克制,一来自己本身就是作为联军出现,没有与蒙古军一样的实力;二来,终归是来自于文明程度较高的南宋,比恣意妄为的蒙古军,还能保持一定的约束。
但这大仇毕竟得报,兴奋是难免的,无论是采用了什么方式,这暂时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完成了几代人的心愿。
总而言之,无论是蒙古军,还是南宋,都有对金国下狠手的理由,毕竟在曾经,无数的欺辱足以让他们的怒火达到了顶点,所以,在金国灭亡后,这些士兵以及军官们,对于手下的行为基本上是默许,甚至是指派的,而遭殃的金国皇族宗室,则因为他们先祖的错误,承受了来自蒙宋两方的怒火,下场凄惨,也怪不得谁。
总结:
金国的灭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曾经对蒙古和北宋犯下的累累罪行,最终是要承受双方的怒火,蒙古于金国,那是不可调解的世仇,这种仇恨,不是简简单单就能消除的,同时,蒙古在当时强悍的战力下,也确实有资格和底气对金国肆意侮辱。而至于南宋,虽然同样是在历史上与金国有深仇大恨,但为了消灭金国,不顾一切的选择与蒙古联军,在前期确实达到了消灭金国报仇的目的,但也埋下了更为危险的种子,南宋在最后的机会面前,奋起一击,让自己的百年间的国仇家恨得报,但很快,也面临了亡国的结局,最终在悲壮中沉沦。
宋朝的灭亡是宋徽宗一手造成的吗?
谢谢邀请!
宋徽宗虽然无能无道,但是北宋亡国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
我们客观的去看待问题:
1.北宋亡国始于元佑年间
元佑初年,司马光上台,废黜一切新法归还宋夏战争所得之利益。将神宗朝变法所得,富国强兵攒下的一点实力和取得好处消耗殆尽。
2.北宋亡于党争
司马光上台之后,贬谪一切新法派,守旧派内部分裂,造成激烈党争。
3.北宋亡于过分重文轻武
宋太祖立国后,鉴于五代时期武人作乱,立下了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
宋太宗得国不正,且北伐燕云失败,所以对军队十分忌惮。在他的统治时期,武人可与文人抗衡的枢密院变成了文官的天下。
在仁宗朝,一带名将狄青,本为一大好男儿,堂堂枢密使,却被东华门唱名的文官集团活活吓死。
4.当政者的折腾
在宋神宗去世后,北宋政局不稳,一直在守旧与变法之间来回折腾。
5.北宋末期社会矛盾尖锐
在整个北宋时期,其政治基本宽厚,民众安居乐业。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士大夫集团尾大不掉,日益僵化堕落,对民众巧取豪夺。所以,北宋时期,除了初期的王小波起义之外,只有到了徽宗时期才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
6皇帝不务正业非天下之福
在中国历史上,凡事其它方面非常出色的皇帝,都不是一个好皇帝!
这其中,李煜和宋徽宗二位,是其中的佼佼者。二位都是大才子,都是亡国之君。
才疏学浅,不喜勿喷!
?码字不易,求?,求关注!
@头条历史 @微头条 @悟空问答 @资治通鉴读书会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北宋灭亡是不是变法惹的祸?
谢谢邀请,我是猫叔,我来说两句。
一直以来,宋朝的军事能力都饱受质疑,因为自宋朝立国,尤其是北宋时期,很少有拿得出手的战绩,所以,对于喜欢军事,又有一点点大汉情节的人,这段历史读起来确实令人难以忍受。那么,北宋灭亡真的是变法引起的吗?要想搞清楚这个问题,得从当时的历史背景说起。
首先说说北宋是怎么样来的。众所周知,北宋是赵匡胤建立的,他是通过“黄袍加身”的表演最终得到了皇位,并逐步完成了南北统一,建立了宋朝。也就是说,宋朝的前身是后周,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割据政权。五代十国是怎么来的?这一切都是由唐朝中期以后的过度军事扩张引起的,为了不停扩张,唐朝的节度使权力越来越大,最后居然能够自己筹钱、自己募兵、自己组建行政体系,这样一来,国家就陷入了动乱之中,因为武将的权力实在太大了,尾大不掉,中央政府多次想解决,都无力回天。唐宪宗即位后,刚开始气壮如牛,可削藩的办法依旧很苍白无力,各地的割据势力依旧十分强大,这个弊病可以说一直到唐朝灭亡都没有摆脱。
放眼整个五代时期,几乎所有的割据政权采用的都是唐朝体制,最多稍微做一下微调。所以,这也是整个五代的混乱根源,每个朝代和政权几乎都经历了兵变的环节,而且屠杀非常血腥,造成了国家的严重内耗,国家也不会短命。后周柴荣是个雄才大略的人,他对体制进行了一些修改,成为后来赵匡胤照搬的模板。赵匡胤建立大宋之后,开始对武将进行了整顿,这是正常的,讨论历史问题,得把自己放到那个年代才可以,不能用现在的想法去评论。如果你亲眼目睹了那么多的兵变残杀,你估计也会遏制武将,加上赵匡胤的皇位本来就来自于武将的起哄,所以,为了使宋朝的江山能够长命,赵匡胤就确定了宋朝的一个基本格调:文贵武贱,文官节制武将。这种体制效果好不好呢?前期效果还是不错的,毕竟武将的势头确实被压制了。
可是这种体制也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武将地位低,人才流失,国家武力库告急。这就是为什么北宋对外战争总是吃亏,因为武将人才比较缺乏,多数时候,朝廷派去指挥的都是文官出身,外行指挥内行,当然会造成战争的失败,这就叫做“积弱”。
其次,再说说北宋为什么要变法。为了提高君主的权力,北宋朝廷除了对武将进行限制,对文官也采取了相应措施,最典型的就是一条:分权。一个职位要设很多人来管,大家吵吵闹闹,搞不出什么主意来,这就造成了一个严重的现象,那就是扯皮、推诿。工作嘛,大家都能干,但大家都不干。这就涉及到一个执行力的问题了,整个国家行政效率大大下降,一个政令出去,甚至常常成为空文,这么下去,国家不完蛋才怪。所以,王安石一帮比较有见识的人就开始对这些现象进行考察,准备实施变法。
变法实际上有两个重中之重的点:第一点就是解决冗官问题,对官员进行考核,降低推诿、扯皮的可能性;第二点就是解决军事无能问题,裁撤冗兵,编练新军,降低财政负担。
由于篇幅和时间问题,变法咱就不展开说了,只简单说说。从上面可以看出,变法的初衷是好的,只是,实施期间遇到了不少的问题而已。
第三,从变法带来的改变说说。关于王安石的变法,朝廷中反对派势力也是非常强大的,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司马光,这老头不仅会砸缸,还会砸锅,拼命阻挠。事实上,变法还是给北宋带来了一定好处的,起码那几年国库充盈多了,对外战争也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北宋击败西夏,控制了通往西域的关键路口,领土得到很大的扩充。所以,变法的效果,整体上,利大于弊,所以,从这方面来说,北宋的灭亡不能怪在变法头上。
最后,从北宋灭亡的原因说说。
(1)北宋末年,随着变法的废除,冗官、冗兵问题并没有得到缓解,反而越来越严重。北宋对农民暴动的态度也很有意思,他们往往喜欢招安,把这些军队编入国家,事实上,这种做法虽然缓解了农民暴动的破坏,但却造成军队数量越来越庞大,那时候又没有退休的说法,很多兵都只是为了挣工资、拿军饷,所以财政负担自然越来越大。宋徽宗时期,由于他比较文艺范儿,很多奇珍异宝从全国各地送来,甚至一个石头都要花费上万的民力,国家已经非常疲敝,赤字严重。
(2)北宋缺乏战略远见,居然同意与金人一起灭辽。傻子都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况且辽宋之间已经维持了上百年的和平,几乎没什么冲突,这时候参与灭辽,简直是一步臭到没朋友的棋,可北宋真的那么干了,等于把自己最后的屏障给毁了。
(3)金人的崛起。女真人当时的崛起已经势不可挡,契丹人很难压制金人的势头,所以,在外部力量崛起,而内部力量不增反减的情况下,北宋灭亡就在情理之中了。
心里想法还有,不过篇幅限制,不再写了。啰里啰嗦说了这么多 ,不知是否言辞达意,毕竟才疏学浅,如有不妥,还请方家不要见笑,多多指教为盼。如果有不同意见或者有什么补充,欢迎大家留言讨论,但谢绝语言攻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