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舟,奇谋为短的故事?
有人举过这样一个例子:甲同学偏科数学,而语文要差一些,因为他数学每次都能考满分,但语文在满分一百五的情况下只能考145。这确实叫偏科,但甲同学的语文成绩不仅不差,反而好于绝大多数人,只是因为语文相比他的优势科目数学而言,算是有点“拖后腿”而已。诸葛亮就是这样,即使他不擅长的“奇谋”方面,也好于同时代的其他人,包括司马懿。司马懿在中三国时期,可以说是打遍天下,罕见敌手。
司马懿一生之中经典战役很多,最为人所称道的不过破上庸孟达,以及击败辽东的公孙渊。从这两场战役中,可以看出司马懿的用兵特点:因势而变,神鬼莫测。孟达本身是蜀汉旧将,但在关羽兵败之时,投降了曹魏,曹魏给予他很重的礼遇。然而,孟达此人本身就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在投降曹魏之后,因为和魏兴太守申仪有矛盾,所以又动了“回家”的念头,心动不如行动,孟达当即联系了诸葛亮。当然,曹魏那边也很快得到了孟达反叛的消息,于是派司马懿去平叛。
司马懿接到命令后,首先给孟达写信,稳住他。而孟达也很自信,因为自魏国国都发兵到他驻守的上庸新城一代,至少需要一个月时间,在他给诸葛亮的信中,也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闻吾举事,当表上天子,比相反覆,一月间也,则吾城已固,诸军足办。则吾所在深险,司马公必不自来;诸将来,吾无患矣。”
结果,司马懿仅仅八天便兵临城下,孟达当然没有准备好,司马懿迅速采取行动,十六天便扑灭了孟达的叛乱:
八道攻之,旬有六日,达甥邓贤、将李辅等开门出降。斩达,传首京师。俘获万余人,振旅还于宛。
如果说司马懿破孟达体现了他用兵“兵贵神速”的特点,则击败公孙渊则将他变化万千的“诡道”发挥到了极致,公孙家长期盘踞在辽东,在辽东建立了稳固的统治,无论是公孙瓒,袁绍还是曹操,都没能搞定公孙氏。司马懿在接受命令讨伐辽东之后,公孙渊得到了这个消息,于是派大将在辽隧挖掘战壕,加固城池,以阻击司马懿。司马懿见状,于是:
帝盛兵多张旗帜,出其南,贼尽锐赴之。乃泛舟潜济以出其北,与贼营相逼,沈舟焚梁,傍辽水作长围,弃贼而向襄平。
先将敌人的主力诱到东南,之后暗中向西北进军。在辽河边上扎营,将城死死围住而不进攻,之后再派兵奇袭襄平。辽隧守军听闻,恐襄平的兵力不够,不得已出城向襄平一带去支援,殊不知这正中下怀,司马懿见守军已经出来,立即与之决战,三战三捷。后来下雨,因为司马懿的军队围绕辽河安营扎寨,所以他们的补给此时可以从辽河直接运来,而城内的公孙渊则因为没有粮食,已经陷入了混乱。司马懿围而不攻,最终公孙渊仓皇出逃,被司马懿抓获。
司马懿败公孙渊之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慢”。司马懿在围攻辽遂之后,并不急着攻城,而是将“围点打援”的战术倒过来用,围住辽遂而佯攻其他城池,迫使城内主力去救援,然后寻求决战。在公孙渊主力被击败之后,司马懿依旧不急着攻城,而是一直围,围到城内粮食耗尽,使之自乱阵脚。其实司马懿的手下问过司马懿:为什么你在攻打孟达之时用兵极速,而现在却慢慢吞吞,不慌不忙?司马懿回答:孟达的粮食可以支撑一年,而当时我们的粮食并不多,孟达肯定自信我们消耗不过他,因此我打他一个措手不及;而公孙渊则不同,现在公孙渊的粮食不够,而我们的粮食充足,自然可以慢慢陪他玩。
从上述两个司马懿的战例,可知:司马懿并不是只会防守而不会进攻;司马懿的指挥能力非常之强。
然而,司马懿在面对诸葛亮之时,却是左支右绌,左右躲闪,不敢迎战。司马懿与诸葛亮一共对敌两次,虽然这两次诸葛亮并没有能够夺取任何城池,但在军事战术层面,却是打爆了司马懿。
第一次交手,按照《晋书》的记载,诸葛亮是被司马懿完全压制:
张郃劝帝分军往雍、郿为后镇,帝曰:“料前军独能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遂进军隃麋。亮闻大军且至,乃自帅众将芟上邽之麦。诸将皆惧,帝曰:“亮虑多决少,必安营自固,然后芟麦。吾得二日兼行足矣。”于是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尘而遁。帝曰:“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进次汉阳,与亮相遇,帝列阵以待之。使将牛金轻骑饵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从记载来看,似乎诸葛亮的每一步,都在司马懿的掌握之中,最终诸葛亮也是被杀得大败。然而事实是,在此战之中,诸葛亮斩杀了曹魏的顶梁柱张郃,且是在撤军途中斩杀。再综合其他史料来看,《晋书》无疑为司马懿遮了丑。
然而,根据《汉晋春秋》的注,诸葛亮在此过程中,击败了郭淮,割了麦子,并且大破司马懿,斩获无数。即便按照晋书的记载,司马懿提前料到诸葛亮要去割麦子,但还是没能阻止,可见这是一个小的漏洞。综合起来,司马懿面对诸葛亮,可谓是灰头土脸:
宣王寻亮注意卤城。张合曰﹕“彼远来逆我,我请张不得,谓我利在不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于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县军食少,亦行去矣。”宣王不从。故寻亮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贾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畏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诸将咸请战。五月辛巳,乃使张合攻无当监何平于南围(原注﹕一作“国”),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而第二次交手,则更加印证了《汉晋春秋》的说法,因为司马懿直接不出来了。当然,《晋书》的说辞是,司马懿料到诸葛亮会粮尽,于是以逸待劳。然而,前文分析过,司马懿的进攻能力是很强的,并且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势,来运用不同的进攻方法。按理来讲,诸葛亮北伐大军不过五六万,而司马懿则坐拥八万之众;诸葛亮粮草不济,司马懿粮草充足,按理来讲,在占据极大优势的情况下,司马懿更应该一举出击,永绝后患。然而,司马懿只是固守,直到诸葛亮病死,蜀军后退,司马懿得到消息,开始出兵追击,结果蜀汉的杨仪忽然调转军队,后军变前军,司马懿见状,说出了四个字“穷寇莫追”!便回去了。
好家伙,诸葛亮在世之时你不出来,结果听到诸葛亮没了你立刻重拳出击。结果被死去的诸葛亮摆了一道,看到蜀军掉头,以为诸葛亮没死,然后立刻“穷寇莫追”。这无论怎么看,都不是所谓的“战略”,而是害怕诸葛亮。
实际上,这也是司马懿面对诸葛亮采取的“进攻策略”,即防守反击。我知道你诸葛亮用兵厉害。但我不直接和你打,等你粮食没了,撤退之时,我再一举出兵,打你个措手不及。然而,司马懿的战术两次被诸葛亮破解,不仅如此,还被诸葛亮反将一军:第一次防守反击,司马懿损失甲首三千,角弩三千一,玄甲五千,并且损失了大将张郃,可谓是偷鸡不成蚀把米;第二次则是成就了千古一笑话“死诸葛吓退活仲达”,司马懿后来自我挽尊说“吾能料其生,不能料其死”,这句话怎么看怎么像是在强行找回面子。
当然,《晋书》中自然是不能记载司马懿失败,于是强行解释或者隐去了很多,如第一次交手诸葛亮割麦子早在司马懿的掌握之中,张郃的死也不提(毕竟这是宣帝传,和你张郃有什么关系),损失军械将士无数也不提;第二次交手,更是闹出了巨大笑话,被死去的诸葛亮耍得团团转。
综合诸葛亮与司马懿的两次交手,不难得出结论,诸葛亮在运筹帷幄方面,可谓是对司马懿形成了全方位的压制。
有人问,如此大篇幅写司马懿,和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被低估有什么关系?当然有关系。司马懿此人的军旅生涯中,除了两次被诸葛亮吊打之外,其他基本是在吊打别人。如果能说司马懿是军事指挥高手,那么吊打司马懿的诸葛亮,军事才能又会低到哪里去?
什么什么什么舟成语?
破釜沉舟、风雨同舟、木已成舟、逆水行舟、顺水推舟、积羽沉舟、吴越同舟、载舟覆舟、李郭同舟、顺水行舟、胡越同舟、济河焚舟、李郭仙舟、白鱼入舟、风雨共舟、网漏吞舟、鸿毳沉舟、
小隙沉舟、破釜沈舟、借水行舟、溯水行舟、
朽竹篙舟、白鱼登舟、飘瓦虚舟、敌国通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破釜焚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泝水行舟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的成语有哪些?
不胜杯杓
不胜:经不起;杓:舀东西的器具;杯杓:泛指酒器。比喻喝酒太多,醉了
各自为战
指各自独立行战
拔山盖世
盖世:超越天下人,世上第一。力能拔掉大山,形容力大勇猛,当代无比。
拔山扛鼎
扛:双手举起。拔起大山,举起重鼎。形容力气很大。
不足与谋
与:和。不值得和他商量。
才气过人
才:才能;气:气魄。才能气魄胜过一般的人。
发指眦裂
发指:头发直竖;眦裂:眼眶裂开。头发向上竖,眼睑全张开。形容非常愤怒。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盖世无双
盖:压倒,超过。才能或武艺当代第一,没有人能比得上。
江东父老
江东:古指长江以南芜湖以下地区;父老:父兄辈人。泛指家乡的父兄长辈。
锦衣行昼
富贵了须回归故里。
决一雌雄
雌雄:比喻高低、胜负。指较量一下胜败高低。
劳苦功高
出了很多力,吃了很多苦,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沐猴而冠
沐猴:猕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
破釜沉舟
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取而代之
指夺取别人的地位而由自己代替。现也指以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刀俎:刀和刀砧板,宰割的工具。比喻生杀的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项庄席间舞剑,企图刺杀刘邦。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羊狠狼贪
〖解释〗狠:凶狠。原指为人凶狠,争夺权势。后比喻贪官污吏的残酷剥削。
一决雌雄
〖解释〗雌雄:比喻胜负、高下。决一胜负,比个高下。
养虎遗患
〖解释〗遗:留下;患:祸患。留着老虎不除掉,就会成为后患。比喻纵容坏人坏事,留下后患。
异军突起
〖解释〗异军:另外一支军队。比喻一支新生力量突然出现。
政由己出
〖解释〗政令由一己发出。指把持大权,独断专行。
四面楚歌
〖解释〗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作壁上观
〖解释〗壁:壁垒。原指双方交战,自己站在壁垒上旁观。后多比喻站在一旁看着,不动手帮助。
以一当十
〖解释〗当:相当。一个人抵挡十个人。形容军队英勇善战。
杯羹之让
〖解释〗指受人挟持,惹人讥诮。
沉舟破釜
〖解释〗釜,锅。打破饭锅,沉掉渡船。表示决一死战。
从壁上观
〖解释〗壁:壁垒。原指双方交战,自己站在壁垒上旁观。后多比喻站在一旁看着,不动手帮助。
扛鼎拔山
〖解释〗扛:双手举起。拔起大山,举起重鼎。形容力气很大。
一以当十
〖解释〗当:相当。一个人抵挡十个人。形容军队英勇善战。
秋毫不犯
〖解释〗秋毫: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犯:侵犯。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无面目见江东父老
〖解释〗以之为羞见故乡人之典实。
膝行而前
〖解释〗跪着用膝盖向前移动。形容敬畏恭谨之极。
咸阳一炬
〖解释〗咸阳:秦朝的都城;炬:火把,引申为火焚。咸阳的一把大火。指项羽率军到咸阳后将秦宫全部烧毁。泛指一把火烧光。
壁上观
〖解释〗壁:营垒。比喻坐观胜负而不帮助任何一方
一杯羹
〖解释〗一杯肉汁。多指可分享的部分利益
分一杯羹
〖解释〗羹:肉汁。分给我一杯肉汁。指分享利益
明知不敌的诗句?
明知不敌有关诗句,例如:“明知满槽水,不敌石邮风。”
出自:台儿庄阻风
作者:查慎行
行止原难必,天涯信短篷。明知满槽水,不敌石邮风。高枕沈舟外,微吟折苇中。向来多逆境,阅历已成翁。
作者简介: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
沈有哪些组词?
沈组词:
沈缀[ shěn zhuì ]犹沉绵。久病不愈。
酣沈[ hān shěn ]1.沉湎;沉迷。2.形容睡眠浓甜而深沉。
沈黝[ shěn yǒu ]深黑色。
沈瘵[ shěn zhài ]沉疴,积久难治的病。
沈燃[ shěn rán ]谓阴火。海水遇阴晦发光,如燃火。为海中生物所发之光。
稽沈[ jī shěn ] 滞留。
沈挚[ shěn zhì ]亦作“沉挚”。深沉真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