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起止时间,德国人发明的火焰喷射器为什么被称为一战魔鬼武器?
火焰喷射器在1914年~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早期被德国军队使用时,给法国和英国士兵带来了恐惧,两者都很快采用了这种武器。 火焰喷射器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发射燃烧的燃料来传播火焰。
最早的喷火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这些喷火器采用充满燃烧的煤或硫磺的长管形式,其使用方式与喷枪相同:通过向管子的一端吹气,里面的固体物质将被推向敌人。
尽管现代火焰喷射器是在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但不可避免地经过了几个世纪的改进和发展。德国军队测试了两种型号的火焰喷射器,一大一小,都是由理查德·费德勒开发的。
更小、更轻的火焰喷射器代号“火烈鸟”,是为单人携带的便携式使用而设计的。利用压缩空气和二氧化碳或氮气,能喷出一股长达18米的燃油流。
更大的型号不适合单人使用,但其最大喷射距离是较小型号的两倍,它还能持续燃烧40秒钟,当然它的燃料消耗非常昂贵。 在1900年测试了“火烈鸟”之后,德国军队从1911年开始在三个专业营中部署它。
从1914年10月开始,德军在西部战线的东南部用火焰喷射器对付法国人,尽管它的使用只是零星的,而且基本上没有被报道。 火烈鸟第一次引人注目的使用是德国人在佛兰德对英国人发起的突袭。
1915年7月30日凌晨3点15分,德国人将便携式火烈鸟喷射器气瓶绑在操作手的背上,每个喷射器上都有一个点燃的喷嘴。 这次突然袭击对英军来说是可怕的,尽管他们最初被击退的战线在当天晚上就被稳定下来。在两天的激烈战斗中,英国在袭击中损失了31名军官和751名士兵。
随着火焰喷射器攻击的成功,德国军队在所有战线广泛采用了这种装置。在战斗中倾向于六人一组使用“火烈鸟”,每台火焰喷射器由两人操作。在德军进攻开始时,它们主要用于清除前方的守军。
不可否认,它们在短程使用时是有用的,但在更广的范围内效果有限,尤其是当英国人和法国人克服了最初的恐惧后。“火烈鸟”的操作者也过着最危险的生活。 除了担心操作这种装置外,装载燃料的钢瓶可能意外爆炸,英国人和法国人蜂拥而至步枪射击进入使用火烈鸟的攻击区域,如果他们被俘虏,对手对火焰喷射器操作手不会有任何怜悯。
因此,火焰喷射器操作手的死亡率很高。 英国人被火焰喷射器的性能所吸引,建造了四个相当大的型号(每个重两吨),直接建在离德国线只有60米的壕沟中。 尽管在1916年7月1日(索姆河战役开始前)有两座被炮火摧毁,但每一座都是一块一块精心建造的。其余两个各有90米射程,按计划于7月1日投入使用。清理战壕的效率也很高,但实际上并没有更大的好处。它们的使用因此被放弃。
同样,法国人也开发了他们自己的便携式单人喷火器,比德国的构造更好。它在1917-18年间被用于进攻战壕。在1917年德国人生产了一种轻量级的改进型火烈鸟Wex,它的缺点是会自燃。 战争期间,德国人发动了超过650次喷火攻击,英国和法国的袭击没有统计数字。
到一战结束时,火焰喷射器的使用已经扩展到了坦克,火焰喷射器的使用延续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直沿用至今。 火焰喷射器就像毒气一样,是一种心理上可怕的武器,导致德国军队在战争中的300多次战斗中使用它。在战斗过程中,英国人和法国人也采用了火焰喷射器。由于火焰喷射器的可怕后果,也被称为魔鬼武器。
第一个正式向我国宣战的是哪个国家?
二战中到底哪个国家最先对我们宣战的呢?大家一看这个问题,第一个想到的当然是日本帝国主义了。可是日本从发起侵略战争到最终投降,都没有对我们宣战。二战中对我们宣战的国家只有一个,不过这个国家却从来没有和我们交战过。如果我不说的话,大家就是翻遍世界地图估计也找不到这个国家……日本早在1931年就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我们的东三省,这也开启了我们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
溥仪和日本人在东北的合影可是日本在这十四年侵略中国的日子里,自始至终都是“光做不说”。日本侵略了我们十四年,从始至终都没有对我们宣战。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往后占领东三省的理由是:帮助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恢复故土,这理由也是够无耻的。
可是当时的张学良一枪未放就把东三省拱手让给了日本人,我觉得更加的无耻和无能。老蒋当时也是软弱到家,连打个“嘴炮”都不敢,硬是憋着没敢对日本宣战。
后来紧接着发生了“卢沟桥事变”,老蒋还是没有和日本宣战。一直到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老美全面对日宣战以后,老蒋才鼓起勇气对日本帝国主义宣的战。
我们来分析两个问题:一是,日本为啥不宣战、老蒋为啥一开始也不宣战呢?二战中唯一对我们宣战的国家到底是谁,他为什么要对我们宣战呢?
日本当年侵略了我们十四年,为啥一直到战败投降都不对我国宣战呢?老蒋为啥到1941年才对日本宣战呢?大家都知道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其实从这个时候开始中日两国事实上已经处于交战状态了。可是一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为止,日本都没有对我国进行事实上的宣战。
我先来分析一下:日本为什么不向我国宣战呢?
原因一:日本当年发动“九一八事变”的理由很简单,他们诬陷我方炸毁了铁路,然后导致双方交火的。按照日本人的无耻解释就是:他们是受害一方,他们是正当防卫而已。说白了就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谁叫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呢?
后来日本又把溥仪请了回来,当上了伪满洲国的皇帝。这样按照日本人的讲法也就不算侵略了。他们是扶持溥仪找回自己的国土而已。这真叫:又想当彪子、又要立牌坊。这样“九一八事变”虽然是日本侵略了我们,可是按照日本自己的逻辑完全没有宣战的必要。
原因二:1937年7月7日,日本悍然发动了“卢沟桥事变”,这也意味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这个时候我们是“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唯有守土抗战”——抗日战争全面地打响了。
这个时候日本仍然没有宣战,主要原因是:当时的中国存在四个政府,延安一个、南京一个、伪满洲国一个、汉奸汪精卫后来又自立了一个。当时日本人只承认汪精卫和溥仪的政府是合法的政府,延安和后来的重庆政府在日本人眼里是“非法”的。
这样的情况下,日本也就没有必要和中国宣战了,他们主要的战争对象是延安和重庆方面。其实说到底,这都是日本人玩的套路罢了。
那么为什么我国一直到1941年底才对日本宣战呢?
中国不对日本全面宣战也非常好理解,总体的原因就两个字——落后。当时我们的经济、工业、武器装备、生产制造能力、兵员素质等等,那是全面落后于日本的。
我们当时和日本的作战,是非常仰赖国际上的援助的,一旦对日本宣战,中国就会受到各种国际条约的束缚,反而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当时如果和日本宣战的话,那就是与整个日本为敌了,我们承受不了这样的事实。大家不要忘了,在抗战初期的时候,我们在几乎所有大的会战中都失败了。日本不光占领了大半个中国而且在东南亚也是所向无敌的,这时的我们是处在全面防守的阶段的。
美国总统罗斯福签署对日宣战书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了珍珠港事件,随后强大的美国对日本宣战了。这件事发生的时候,远在重庆的老蒋高兴坏了,居然唱起了京剧。随着美国对日本宣战——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了。
这个时候老蒋对日本宣战那就太有利了,因为美国成了我们的战友了。1941年之后,美国为了让我们拖住在东亚战场的日军,对我们进行了大规模的援助。
美国当年对我们的援助主要分为三块:一是,无息贷款大约有10亿美元左右;二是,通过著名的《驼峰航线》给我们运来了大量的军事物资;三是,美国派出了大量的军事专家、军事顾问协助我们抗击日本人。这些援助真可谓是“雪中送碳',对我们取得抗战的胜利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以上就是中、日之间宣战不宣战、到底为什么宣战的前因后果了。说白了都是想让自己在战争中处于相对的优势地位。
二战中唯一对我们宣战的是谁呢?如果我不说的话,估计在地图上都找不到这个国家二战中唯一对我国宣战的国家叫做:圣马力诺,这个国家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之一。圣马力诺的国土面积只有60多平方公里,人口大概在3万人左右,整个国家被意大利包围着。
二战期间的1944年6月26日,英国空军侦察到境内躲藏者有德意法西斯军队,随即对圣马力诺进行了轰炸,而且一炸就是四次。这次轰炸造成了60多人的死亡,100多人的受伤。
圣马力诺这一行为彻底激怒了圣马力诺,于是乎,圣马力诺外长上来就对英国宣战了。后来一想不对,假如只对英国宣战的话,那么自己很可能成为了法西斯阵营了。于是乎,圣马力诺随后宣布对德国、意大利、英国同时宣战,也就是对轴心国和同盟国一起宣战了。
当时我们是同盟国的一方,这样算来圣马力诺也就成了二战中唯一对我国宣战的国家了。不过比较搞笑的是:圣马力诺虽然对我国宣战,可是双方从未打过仗、自始至终也没有开过一枪。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中国处于什么时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1914年至1918年,而这个时候,正值中国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前三年经历了袁世凯从一人独大到最后称帝的闹剧,而后两年则是北洋军阀混战,城头变换大王旗的时代。
首先要说的就是袁世凯,自南北议和之后,清帝退位,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走,成了大总统,自此中国进入北洋军阀时代。
而后袁世凯逐步走向一人独大,废除《临时约法》,最后终于在1915年12月称帝。
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慨。蔡锷、唐继尧等人从云南起兵讨袁,史称护国战争。
(袁世凯称帝仪式)
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唾骂声中不得不于1916年3月取消帝制,并于6月去世。
袁世凯死后,先是黎元洪,后是段祺瑞,北洋军阀们你方唱罢我登场,闹的不可开交。
总的来说,除了护法战争之外,在此期间中国没有发生大的战争。而列强因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上又放松了几分。举例来说,一战之前,中国民营企业资本全部加起来之后6000万大洋,而一战结束后,民营资本达到了一亿五千万大洋。民营企业的飞速发展,皆赖于当时列强忙于在欧洲交战,在华的企业撤资的撤资,破产的破产,给了中国民营企业飞速发展的机会。
(民营企业股票)
然后我们说说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表现。
一战刚爆发的时候,袁世凯见战局不明,便宣布中立。
随着战争的持续进行,北洋军阀内部对待一战的态度也有了分歧,总统黎元洪一派主张继续中立观望,而总理段祺瑞一派则主张加入协约国,参加战争。
而欧洲这边,由于战争中青壮男子伤亡巨大,英法等国普遍缺乏战场上的劳工,便打起了中国的主意。
1915年3月份,法国军方开始考虑寻找外援劳工。他们认为中国劳工数量巨大而廉价,更重要的是,在他们眼中,中国人勤劳能干,能吃苦,“干活不知道累”。
(一战中的华工)
英法两国开始来华招募劳工,招募范围遍及华北及沿海各地,但以山东、江苏、直隶为主。
正在北洋政府为参战之事闹分歧犹豫不决时,段祺瑞的机会来了。
1017年3月初,一艘载有300名中国劳工的法国邮船被德国潜艇击沉。段祺瑞政府借此向德国发难。3月14日中国政府外交部照会德国公使,宣布与德国断绝外交关系,但是没有宣布参战。随后,中国警察占据了德国在天津和汉口的租界,海军占据了自战争以来拘留在中国港121艘德国船只。
4月6日,美国加入协约国一方,对德国宣战,胜利的天平马上向协约国一方倾斜。
在美国的怂恿下,段祺瑞政府决定参加协约国一方,向德国宣战。
8月14日段祺瑞的国务会议公布了向德国和奥地利的宣战书,协约国和美国相继向中国政府保证“尽力赞助中国在国际上享得大国当有之地位及其优待”。
宣战后,中国政府取消了德国、奥地利两国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收回了奥国在天津的租界;没收了德华银行;解除了奥国在华士兵的武装等。
而在支援协约国方面,中国给协约国运去大批粮食,向法国派去一个军事调查团,继续向欧洲和中东派遣劳工(参战前已派遣),共17万多人。
(战场上的华工)
这些派往欧洲战场的华工,一开始被欺骗签订合约时,讲明“不参与战斗”,只是从事劳务工作。事实上,绝大部分华工从事的工作都在战斗的最前线。死亡如影随形,一开始就伴随着每一个华工。
运送华工的轮船要穿过德国潜艇的封锁区,如果船被击沉,那么满船的华工只能葬身大海。抵达欧洲后,华工们立即在前线或后方承担起挖掘战壕,装卸弹药给养,修筑铁路、公路、桥梁,制造枪弹,救护伤员,掩埋尸体甚至扫雷等最艰苦、最繁重的工作。他们的报酬很低,每天工作十个小时以上。
(华工乘火车前往前线)
一战中华工的伤亡率很高,大战期间葬身异国或失踪的华工将近5万人,占华工赴欧总数的三分之一。战后,在法国和比利等地葬有华工的公墓共有69处,只安葬了不到2000名华工。一战结束后,由于中国人的思乡情结,除少数华工留居当地外,大部分华工陆续乘船回国。
(一战华工第30旅部分成员合影)
中国在一战中付出的了相当的代价,本以为能以战胜国的身份,收回德国在山东的占领地和权益。谁知在巴黎和会上,这些权益被出卖给了日本。消息传来,国人群情激愤,便有了后来的五四运动。要知道,弱国无外交,中国虽然坐上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末班车,成了战胜国,但是国力弱小,到头来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各国军队的士气是怎么保证的?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无论是为国王而战,还是为人民而战,统统保证不了士兵的士气。
原因就是抽象而宏大的口号,在真实的厮杀中,毫无意义。血战之下,士兵不仅不相信,而且还会反其道而行之。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拉开序幕。协约国和同盟国攒足了劲,一定要致对方于死地。
然而,就是在这一年的圣诞节,双方士兵自动停火了。而且,居然搞起了联欢会。但这可不是各国元首和前线将军们的计划,完全是士兵自发的。
刚开始,大家隔着壕沟互致问候;接下来,走出壕沟一起唱歌。但是,这还没完。一个英国士兵的家信中提到:圣诞节当天,德军与英军,居然搞起了足球赛。因为条件太简陋,所以只能有一个罐头盒当足球。
但是,这种足球赛可不是一场。在其他战场上也组织了足球赛,而且还正规得多,大兵们居然还做出了真的足球。
圣诞节真好、足球真好,这就是人性啊。杀戮从来都不是人类想要的,和平才是大家孜孜追求的。
然后呢?战场上的德军,和对面的英军、法军,完全没有杀红眼睛架势,而且打出了友谊。关键是:这种友谊还越来越过分。
开始,是圣诞节,咱们不打了;然后,只要过节,咱们就不打了;接着继续发展,周末到了,咱们也不打了;但还没完,天气不好的时候,咱们也不能打。最后是什么结果?就是工作日开战,大家也不会死缠烂打。
为了能够让这种友谊持续下去,双方士兵不仅谨守这个不成文的规定,而且还要时不常地展现一下自己的作战技能。这种展现就是:突然之间向敌方阵地一个没人的地方,搞一顿暴力输出,机关枪、大炮、步枪,全都用上。但肯定不是要杀人,而且也不会杀人。目的就是要告诉对方:你看我多厉害,我不是打不死你,而是不打你。
电影《战马》中,有一个场景是:德军士兵与英军士兵一起挽救了那个主角战马。这是因为人性吗?可以这么说。但也可以说:在这之前,士兵们早就发展出了这种友谊或合作。
战争打到这种程度了,你还怎么保证士兵的士气。
什么是士气?
首先是敢去作战,不能被战争吓尿。
岳飞评价好士兵的标准,就两个:一个是拿得住枪。女真骑兵隆隆杀来,你不能连兵器都拿不住。一个是口中有唾,嘴唇不发干,说明没有紧张过度、还能听到命令。士兵做到这两条,就够了,上战场打仗就是能杀敌的好战士。
这就是标准,好的标准一定是具体可见的。
第二是主动作战,敌人不打我都不行,我一定要灭了他们。
但这时候就麻烦了。你怎么才能培养一伙屠夫、去屠戮别人性命?秦战国的办法是尚首功,杀一个脑地给你升一级爵位。匈奴人的办法是分战利品,还有单于要赐酒。要面子有面子、要实惠有实惠。这就够了。但是,像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么个打法,上面的这套绩效考核全都行不通。原因就是战争的持续时间太长,也太惨烈。而且,没有多少机动中的运动战,多是静态下的阵地战。
同时,规则也变了。打完仗,士兵们也不能明着抢劫,战利品要归公。更不能尚首功了,残酷与否放在一边儿,关键是你没法统计。那怎么办?一战是民族国家与民族国家的对决。所以,为国打仗就是义务。于是,精神感召或意识形态,就成为了主要手段。
但是,之前说了,好的标准必须具体可见。为国、为民、为皇帝,这些个大词儿,经不起真实战场的考验。
所以,主动作战的这个环节,你就完成不了,士气自然激发不出来。而一战,本来就没有什么正义可言。现在看来是不正义的,当时看来,也差不多。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乌合之众,人与其他动物的最大不同,就是能够用脑子想问题。你英国人和德国人都冲到人家法国去打仗了。你再说保卫家园、保卫百姓,这就有点儿扯了。可能,只有法国人和俄国人,会有这种国恨家仇的主动。
那怎们办?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已经杀成了仇人。但是,前线的双方士兵,却打出了友谊。
还是英国人想出了办法。激发士气的手段,就是仇恨。只要打出仇恨来,士气就能激发出来。
于是,英国统帅部立即向前线投入了大量10到200人的突击队。任务就是杀德国人,作战地点不固定,今天在这里杀、明天去那里杀;直接受统帅部指挥,前线部队长官根本管不住。
英国人这么玩,终于把两军的仇恨给杀出来了。德国见到协约国的军队,就跟见到杀父仇人一样。于是,立即不顾一切地射出仇恨的子弹。而英国人看到自己的战友倒在血泊中,那也跟疯了一样,想也不想,必须拿起枪来、干死德国佬。
士气是被激发出来了。但是意义呢?士兵们到底是为何而战?
一战打得如此惨烈,你英国人说为女王而战,英国大兵能信吗?你德国人说为德皇而战,德国大兵能听吗?这种高大上的口号,在惨烈地厮杀中,根本毫无意义。
是为了国王吗?是为了国家吗?这些高度概括和高度抽象的东西,都不会成为士兵的意义。而没有意义,也就不会激发士气。那么,大家集体投降、集体逃跑、集体出工不出力,就应该是常态。然而,一战却非常惨烈,双方士兵全都杀红了眼。原因是什么?
有时候,我们不会为了一些高大上的口号而付出时间和生命,却可以为了身边人付出时间和生命。士兵们能够死命作战,把敌人当成仇人,就是因为自己身边的战友。你不去消灭敌人,敌人可能也消灭不了你,但会消灭你的战友。所以,那种小团体的凝聚力,才是士兵们的意义。而有了意义,士气也就能够杀出来。
以上关于士气的分析,只适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放在二战,就更不能使用了。
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跟二战完全是两种性质。你真得说不出它有什么正义性,就是帝国主义的两大阵营互相争权夺利。
但问题是:一战最后打成这幅德行,几乎谁也拿不到利益。法国是战胜国,但法国都被搞得灭国了。德国多少战争赔款也弥补不了,关键是德国也给不起。俄国就更别说了,内部发生翻天巨变,沙皇都被处决了。英国也是战胜国,但英国也极大透支了自己的力量。大英帝国在一战以后,加速衰落。
所以,就要问一个更深刻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非要打一战?
原因就是大家谁也没想到。
德国两线开战,按照德国统帅部的计划,东线战事会在40天结束,40天后再去干掉西线的俄国。然后,战争就结束了。
德皇威廉养兵养了这么久,然后拉出去打40天仗。这不过分吧?如果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东线战场,能在40天以内结束,那当然不会这么惨烈,更不会把全世界都给卷进去。但关键是:你德国人这笔账是怎么算的?
施里芬计划只是告诉德国人怎么打,但高效率结束战争,必须要有更硬的依据。
战争也是在博弈中演化的。
当进攻性武器占优的时候,战争的效率就会更高。比如最初称雄的是游牧骑兵,这时候,战争会变得频繁。高效率地杀了你,然后抢钱抢地还抢人,战争所得大于战争投入。所以,战争就会变得频繁。
但是,等长城和城堡这种防御性武器出现的时候,游牧骑兵就不行了。城墙就是绞肉机,骑兵的冲锋完全没用。即便在绞肉中取得了胜利,也是成本大于支出。所以,战争就会变得稀少。
但是,等火炮这种武器出现之后,就是进攻性武器完胜防御性武器。中世纪的城堡在火炮面前,顷刻间灰飞烟灭。拿破仑的标准战法就是先用大炮轰、再用骑兵砍。火炮与骑兵,就是碾压一切的存在。所以,战争又会变得频繁。
而进攻性武器,取决于两个能力:一个是机动能力,游牧骑兵之所以是冷兵器的王者,就是因为能够快速机动;一个是暴力能力,火炮之所以称雄,就是因为能够输出更多的暴力。好了,40天结束东线也就有了最硬依据。
按照德国人的计划,他们用铁路获取机动能力,可以高效率地集中兵力。同时,德国人高度重视机关枪这种杀手锏。机关枪的威力已经被英国人在非洲战场上检验了,屠杀效率要比游牧骑兵高出好几个指数。
所以,一战的时候,你会发现:英国人还在举着马刀冲锋的时候,德国人就是一个排面的机关枪招呼,来多少死多少人。
但是,德国人,包括英国人和法国人,都错看了机关枪。机关枪根本不是进攻性武器,而是防御性武器。你德国人摆一个排面的机关枪,那我英国人也可以。这时候,就看谁来进攻了。而且,机关枪与战壕、铁丝网这些新发明配合起来,简直就是吃人的堡垒。
1916年索姆河战役中,德国人摆了一条四十公里长的机关枪战线,迎接英国人十几个师的进攻。然后呢?一天下来,英军伤亡六万多人。这种仗就没法打。
防御性武器大于进攻性武器的时候,战争成本就会指数级增加,而战争收益完全可以忽略不计。所以,一战就是在大家都算错了的情况下,打了一场无比惨烈的战争。
而在防御性武器称雄的时候,战争不仅失去了成本,同时也失去了意义。打仗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了国王,国王收不到钱。为了国家,国家都能打废。所以,一战的士气,只能靠宏观的民族主义和微观的小团体凝聚来支持。
但是,仇恨是非理性的。等战争结束、仇恨散去。整个西方世界重新反思一战,就真心找不到意义了。从什么价值观上看,你都找不到谁是彻头彻尾的坏人;同时你也找不到谁是彻头彻尾的好人。而关于一战的这种反思,也直接促成了二战之前整个西方世界对德国法西斯的绥靖。一战都把大家打怕了,关键是这么打来打去毫无意义。
第二次工业革命各是什么时候?
一战: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
二战: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
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时代)开始的时间是1765年。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是19世纪下半叶,1831年法拉第发现了磁电感应现象,到1865年德国人西门子发明了发电机,1870年比利时工程师格拉姆发明了电动机,电力在工业领域开始代替蒸汽成为主要的能源和动力的来源,之后一系列与电有关的发明也开始应用与生产和生活如电话电灯电报电影,所以以电力的广泛使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被称为“电气时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