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家,刀兵点水工纵横三十六?
流行京城街头的童谣,却成了陷害宋江的证据
本问答题那首童谣:“耗国因家木,刀兵点水工,纵横三十六,播乱在江东。”出自中国古典长篇小说《水浒全传》第39回“浔阳楼宋江吟反诗,梁山泊戴宗传假信”。
浔阳楼,宋江独自倚阑畅饮,不觉沉醉,想及自身学吏出身,结识了许多江湖好汉,非旦功名未成,反倒成了配军,有何颜面见父老乡亲,不禁感慨万千,于是,乘着酒兴,提笔在墙上作了一首西江月,后又添了四句诗,落款“郓城宋江作”。
(浔阳楼,宋江醉题西江月,再添四句诗,电视剧剧照)
宋江所题诗词,恰巧被在闲通判黄文炳发现,此人是个奸佞小人,想再次做官,随即向知府蔡九报告,并联想到京城街市小儿童谣,对此童谣作出了一番致宋江与死地的解释。
“耗国因家木”,耗散国家钱粮的人,必是家头着个木字,明明是个宋字;“刀兵点水工”,兴起刀兵之人,水边着个工字,明是个江字;这个人姓宋名江,又作下反诗,明是天数,万福有民;“纵横三十六”,或是六六之年,或是六六之数;“播乱在山东”,今郓城县正是山东地方,此小儿谣言合主宋江造反在山东。
(在闲通判黄文炳,发现了宋江所题诗词,连环画图片)
童谣中“播乱在山东”一句,显然是水浒传作者,有意安排下的又一个重要谶言,小儿谣言即童谣,中国历史上,许多谶言都是以童谣的形式出现的,“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等,都是历史上非常有名而且得到“应验”的童谣。
于是,宋江被抓入大牢,并被判斩刑,后被江州狱卒李逵和晁盖等梁山泊好汉,大闹江州,劫了法场所救。
(李逵闹江州,劫了法场,救出了被判斩刑的宋江,连环画图片)
本问答题所说的童谣,只不过是京城街头小儿所唱,很普通的童谣罢了,却被别有用心之人,套用在了宋江身上,成了宋江谋反的证据,要致宋江于死地而后快,暴露了黄文炳为谋官职,不惜陷害他人的丑恶嘴脸。
(不求轰动效应,但愿踏实写作,除了创作头条号,认真作悟空答题,请关注本文作者,欢迎参与讨论,到评论栏发表您的高论!)
2018年1月25日于杭州
你们家乡话有跟这个类似的吗?
我是皖北的,和江苏丰县交界。你说的“家去”其实是经过简化的。而这个词出现场合一般是两个人碰面后打招呼。
两人在门口或者一人家附近碰到会互相打招呼聊几句。末了住附近的哪位一般会招呼对方到家坐坐喝口茶。
走,家去,歇歇喝口茶再走。
不了不了,家来忙喽来。下回有空再拉。
……
还有就是家里来亲戚了,主人家迎到门外一般会在门外寒暄两句,问问路上好走不之类的。然后要把客人往家里让。
走,家去,白各外摆站喽啦,外头透冷。
(走,上家里去,不要在外面站着了,外面很冷)
其实这个“家去”应该是上家去或者到家去。前面省略了动词,更完整应该是“上我家去”或“到我家去”。其实这也是个倒装句,类似的还有你干什么去 ,正句应该是:你去干什么?
其实很多地方都有这种倒装句,这也是中国语言的一种民间使用习惯,也可以说是中国语言的一种特色。
弃家而去是成语吗?
不是成语。有弃家荡产【成语】:弃家荡产【拼音】:qìjiādàngchǎn【解释】:犹倾家荡产。全部家产都被弄光了。【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然尊大人所以怒兄者,不过为迷花恋柳,挥金如土,异日必为弃家荡产之人,不堪承继家业耳!”
往之女家的之是什么意思?
往之女家的之是音节助词,无其它意思。 基本字义:
1、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2、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3、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4、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5、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6、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7、往,到:“吾欲~南海”。 组词如下: 之外、已之、之往、之官、之适、之中、劳之、上之、之流、之卦、谓之、之罘、假之、加之、之无、下之、之个、等之、之于、之而、卒之、之上、犹之、朝之、有之、则之、为之、要之、久之、次之
家是什么?
释 “家”
“家”是什么?小篆楷体《说文解字》:家,居也。许慎认为“家”的本义就是人的住所。但“家”字从宀从豕,该如何解释?段玉裁作注时说:窃谓此篆本义乃豕之居也,引申假借以为人之居。豢豕之生子最多,故人居聚处借用其字,久而忘其字之本义。段玉裁认为“家”本来指的是猪的家。因为猪产子多,每一个猪的种群(此“种群”段玉裁指的是人类饲养的家猪种群,即“豢豕”,不是野猪种群)都有很多头猪,它们群居一处。由此引申到人类,人类也是群居生活,每个族群聚于一处,与猪相似,便借用了“家”字。后世之人对“家”的解读大多类此,“家”是养猪的地方,猪圈是也,然后引申指人类的居所——家。许慎总结古人造字规律,得出“六书“之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他认为“家”从宀,豭省声,是个形声字。段玉裁又认为“家”有现今之义乃是假借而来。一个形声,一个假借,就把“家”的来龙去脉敷衍过去了。“家”字博大精深的内涵就这样被掩盖数千年,今天我将试着拨开迷雾,为大家释读“家”的真正含义。甲骨文甲骨文甲骨文金文甲骨文这是“家”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其字形有繁有简,但大体是一样的,上部为屋顶,楷化为“宀”;下部为猪的象形,楷化为“豕”。看这些字形,不就告诉我们这是个猪圈吗,还有什么特殊含义呢?当然有。这就需要我们有一点想象力,想象一下我们的先祖当时的生活情形。人类的先祖不断进化,逐渐从丛林中走出来,到平地上过起了定居生活,学会了盖房子,学会了用火,学会了种植庄稼,生存条件不断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自古以来,人类生存繁衍最重要的资源还是食物,即“民以食为天”。最初人类的食物都是从大自然中获得的。《古诗源》卷一有《弹歌》一首,曰:“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这便是对古人捕猎情景的描写。随着古人捕猎工具、捕猎方法的不断改进、提高,人们可以捕猎到更多的野物,有时多到吃不完。那怎么办呢?杀掉可能会腐烂,那就圈养起来。久而久之,人们发现圈养比到野外捕捉更稳定、更高效,这一做法便普及开来。这便是人类畜牧业的开端。所以“家”的本义是指古人对野生动物的圈养、驯化过程。经过人类圈养、驯化的动物便是家的,没有被圈养、驯化的便是野的。现在我们一般省去了家字,只有和野生动物相对时才会加上一个“家”字,如野猪——家猪,野牛——家牛,野兔——家兔,野鸡——家鸡,甚至扩展到植物,如“家花没有野花香”。那又有人会问:古人驯化的动物那么多,为何偏偏“家”字下面是一只猪的样子,不是其它动物呢?这便古人造字的高明之处,我将其归纳为造字的“典型性原则”。所谓“典型性原则”就是在同类中选取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参与造字。假如此时你穿越到那个人类刚刚圈养动物的时代,森林里有着各种野生动物,如老虎、豹子、狼、野牛、野猪、野羊、野鸡、野鹿……,你会选择圈养谁?此时你可能会考虑这样几个问题:谁最容易捕捉?谁最容易驯化?谁圈养后的价值最大?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野猪是最佳选择。猪比较笨,现在我们骂人笨,就会说“你笨得跟猪一样”;猪的视力也差,看不清远处,因此捕捉、圈养、驯化都相对容易。并且猪贪吃,身上肉多,长得快,繁殖也快,可以为古人提供更多的食物资源。可以说“猪”是人类最早大规模圈养的动物。因此自然选择“猪”作为代表,参与了造字。有些“家”的甲骨文字形下面突出了猪的雄性生殖器,还是在强调其繁殖能力,为的是下出更多的猪崽,为人们提供更多的食物。靠饲养动物提供的肉食毕竟是有限的,中国自古以来还是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那最初的农业种植从哪儿开始的呢?方法还是一样的,那就是将野生的禾苗移栽到人类整理过的田地里,这一过程便是“稼”。甲骨文甲骨文小篆楷体“稼”的甲骨文字形下为农田,上为禾苗,会种植禾苗之义。但到了小篆时却改为从禾从家,便是取“家”的驯化之义。《说文解字》:稼,禾之秀实为稼,茎节为禾。从禾家声。一曰稼,家事也。一曰在野曰稼。许慎认为禾苗结出的果实为“稼”,又说家事为“稼”,又说禾在野为“稼”。这都是“稼”的引申义,不是本义。《诗经·魏风·伐檀》“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这里的“稼”为种植之义,“穑”为收获之义。那最初的种植活动其种苗从何而来呢?还是和圈养动物一样,从野外获得。我们熟知的育种专家袁隆平也是靠几株野生稻才培育出杂交水稻的。种植的初始阶段要从野外获得种苗,后来人们会留下种子,到了时节直接播种就可以了,所以“稼”后来也就只剩下“种植”的意思了。种植庄稼为“稼”,引申出庄稼结出的果实也称为“稼”,这便是许慎所说的“禾之秀实为稼”。估计那时家家户户最重要的事便是种庄稼,所以又有“稼,家事也”之义。人类要繁衍,自然“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小篆楷体《说文解字》:嫁,女适人也。女子到了婚嫁的年龄,就要嫁人,从娘家到了婆家。女人生于娘家,但归宿在婆家,即“夫家”。现在妇女地位提高了,娶回来的媳妇都得小心伺候着。但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以及近现代社会,女人的地位都是十分低下的,嫁到婆家的新媳妇都是要被约束、被调教的,调教新媳妇的任务通常是由婆婆来完成的。这与将野猪从野外捉回来在家中圈养,将禾苗从野外移栽到田里人工种植,道理是相通的。“豕”被驯化为“家”,禾苗被驯化为“稼”,女人被驯化为“嫁”。现在人们将“嫁”解为“有了女人就有了家”,那是对历史不够了解。知道了古代社会广大妇女的低下地位和悲惨命运,便会明白“嫁”的含义。接下来我们再说“家”现在的常用义,即“家庭”之义。现在我们所说的“家”不仅仅是指房屋,而是包括住所、家中物品、家里的人以及与之相关的一切的综合体。那家里有这么多东西,有这么丰富的内涵,能用什么来代表“家”呢?我们设想一个场景:几个小孩子在一起炫耀自己的家,一个说“我们家有一辆宝马”,一个说“我们家有一栋别墅”,另一个说“我爸爸是博士”。这里又用到了“典型性原则”,“家”有那么丰富的内涵,但人们总会选取最重要的一样作为代表。回到造字之初的古代,想一想那时一个家庭中最重要的是什么?他们没有别墅,住的是简陋的草屋;没有贵重的家用器具,有的是简陋的农具和狩猎工具;没有巨额存款,能存下的或许是一点食物。在那个生存艰难的年代,食物是最重要的,在他们眼中,最最重要的便是家里养的那群猪。看这个金文字形,那是一头多么肥硕的猪!再看这个甲骨文字形,下面关着两头猪。也许最初还会有下面关着三头猪的字形,不知今后会不会从出土甲骨中发现,因为通常用三个表示众多之义,后来为了便于书写,字形简化,才只用一个作为代表。所以此时“家”下面的“豕”是家中最重要的东西。用最重要的东西代表家,是人们的惯常思维,也符合造字的“典型性原则”。社会不断进步,生产力不断提高,在一些国祚较长的封建王朝,都会出现一些盛世。如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开元盛世”,宋代的“仁宗盛治”“乾淳之治”等等。盛世之下,生活富足,人们不再为衣食住行操太多心,便逐渐意识到“家人”才是家中最重要、最宝贵的东西,于是又造了一个字“傢”。“傢”字《说文解字》上没有,初见于宋代字书,便可说明它是“家”的后起分化字。建国后推行简化字,1977年曾推出过《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即二简字),“家”字就简化为“宀”下“人”,即是这一思想的体现。后来遭到一部分人反对,1986年6月,国务院宣布“二简字”停止使用。现在人们在写“家具”一词时有写作“傢具”,当是与造字本意南辕北辙,建议还是写成“家具”为好。最后祝大家家和万事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