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物上志,沉香的收藏价值?
我是海南文玩客,1位致力于写出干货内容的收藏爱好者。
沉香,是一种具有药用价值和工艺价值的植物,在文玩圈沉香可谓十分火热。
那么回到主题,沉香现在是否还具有收藏价值呢?
答案非常简单:有,并且非常火热!
细节如下:(如果您喜欢我的原创文章,请关注海南文玩客)
数量稀少,成长极慢
在我国的古代有着“一两沉香,一两金”的金句,
一句话简单明了地阐述了沉香的稀有性,同时沉香也是古代达官贵人之物。
由于数量稀少,沉香现在的产量也是一年不如一年,越来越贵。
不愁卖不出去的沉香
海南文玩客从一个专门进口沉香原料的朋友那里听说,
一般来说,能够车珠子的沉香料都是很好的,他们不愁卖不掉;
可能你给他出了一个价,他觉得地不卖,过两天就有人出高价买走了。
因此,沉香现在是越来越热,量少价高,再算上加工费,自然就贵了。
说到这里,我可不是鼓动您下决心买沉香,请稳住:
有不少网友反映,沉香文玩的水实在是太深了!
比如,药泡沉香、合成沉香、体型大味道明显;
还有用沉香木(一种生长极快的木头)代替沉香等等,
因此,新手贪图便宜买沉香被“药”,那是常有的事儿了!
此外,根据沉香产地的不同,其数量、种类、价值也大为不同呢!
海南文玩客建议您多看、多学,才能有一双鉴别真假沉香的慧眼。
好了,感谢您的阅读,如果您喜欢我的原创文章请您关注海南文玩客!
上面这张是真假沉香的对比图,你能够找出哪个是假沉香吗?欢迎评论区留言!
古代的驸马敢不敢纳妾?
驸马原是指驾辕之外的马,汉武帝时是一个官职,即驸马都尉。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一般担任驸马都尉一职,久而久之,人们便把驸马作为皇帝女婿的称谓。
但是驸马是一个很尴尬的存在。作为皇帝的女婿,就如同“驸马”的这个称呼,只是皇家的“马”,是公主的“马”,还是编制外的。
为什么呢?
试想,古代的政治制度崇尚君权至高无上,天下的人都是皇家的臣子。可是,民间的伦理道德,又是崇尚“夫权至上”,正所谓出嫁从夫。
可是这个基本的道理到公主、驸马这就拧巴了。
皇家的人是君,天下人是臣,因此公主自然高驸马一等;可是,公主既然已经出嫁,出嫁从夫,也是最基本的纲常伦理,公主既然嫁给驸马,就应该服从民间的伦理道德,可是如果公主服从驸马,那皇家的颜面,又放哪里?
因此,历朝历代驸马都是比较尴尬的,远远比不上皇帝的取得老婆、小老婆的外戚形成的势力。
古代说,皇帝的女儿不愁嫁。
我看,这句话是有贬义的。古代皇帝的女儿,的确不愁嫁,但大都是作为皇家的礼物,随意恩赏、用来笼络重臣的,但是皇帝要是杀这些重臣的时候也基本不会顾及公主的感受,比如朱元璋杀欧阳伦。
据传说,当年王翦带领六十万大军倾巢出动,南下灭楚时,为了笼络王翦,出征前,秦始皇嬴政急吼吼地将年幼的女儿下嫁给王翦。
汉朝的公主就不用说了,是与匈奴和亲的首选人物,当年刘邦就想把鲁元公主拿去和亲,吕后死活不肯才罢休。
汉武帝更是不靠谱,直接把女儿阳石公主嫁给了齐人方士李少君,后来又把李少君给杀了。阳石公主难耐寂寞就出轨,结果也被汉武帝给杀了。
因此,历史上像馆陶公主、平阳公主、太平公主、高阳公主那样强势的女人,毕竟少,大部分皇家公主嫁入夫家平平凡凡过了一生,当然能像郭子仪的儿子郭暧驸马那样醉打金枝,闹那么一出的,简直匪夷所思,所以才被津津乐道。
郭暧和升平公主的矛盾,就是君权和夫权的矛盾,最后皇帝宽容大量,让公主要服从夫君,孝敬公婆,其实是政治和伦理之间,选择了伦理。
但是,那是开明的皇帝。
清朝的公主是要开府的,公主府的一切都属于公主,驸马是需要征召的,因此平常驸马有侍妾应该很正常,但是要想扶正那是不可能的。
公主薨后如果驸马能为妻守节而终生不再续弦,则爵秩、待遇终生不变并可荫及子孙。如驸马不耐鳏居,另娶夫人,则立即革除爵秩,并收回皇室所赐房屋、田产、珠宝、奴仆、牛马等所有财产。
回到驸马能不能纳妾这事儿来。情理上,一切达官贵人都可以纳妾,驸马自然也不例外。但是,名分估计就别想了。
据记载,朱元璋最疼爱的女儿宝庆公主,嫁给驸马赵辉,明史记载,宝庆公主39岁死了,赵辉活到90岁,他的姬妾就有一百多人,他一生经历了八朝七位皇帝。
因此,娶公主为妻,攀上皇室家族,可是奔着荣华富贵去的,可是,若遵从本心,估计没几个人愿意娶公主,可是都架不住皇帝老儿“赐婚”这么一出。
人民发明了哪些奇技淫巧的东西?
大家看到“奇技淫巧”这个词可别想歪,它指的是古代的新奇发明和技术。华夏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老祖宗有很多神奇的发明,比如下面这些。
01 公道杯现代的公道杯是茶具,古代的公道杯可是酒具。茶具的“公道”体现在每个人的茶汤质量都是一样的,而酒具的“公道”是确保大家的酒水数量一样多。
我姥爷在给我介绍的时候,我第一反应就是——这玩意要是放到舅舅的酒场子里,估计很受欢迎。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喝酒时,总有些“热心”的朋友巴不得你赶快醉,给你倒的酒满满的,而他自己的酒却很少很少?要是有了公道杯,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这种杯子采用的是“虹吸”原理——龙颈部位有个最高点,通过孔洞与杯底相通。只要超过这个最高点,杯子里的酒就会通过孔洞漏出来,一滴不剩。这样,每杯酒的酒量就固定了,你再也不用担心别人使坏了。
02 懒人印古代的印章实在太多了,有发公文的公文用印、有给皇帝上奏章的上书用印,还有自己写私信的书信用印。
印章多了容易丢,而且容易弄混。万一给皇帝上奏章的时候,盖了个“信启事”,那意思就是通知或命令皇帝要做某件事。碰上心眼小的皇帝,这可是要掉脑袋的。
懒人印的发明者是被誉为“天下第一岳父”独孤信,三个女儿嫁了三个皇帝,正宗的“皇亲国戚”。
由于官职太多,独孤信每次出行都要带一堆印章,叮叮当当响,非常的不便。于是,他就发明了懒人印,即多面印章。
他的懒人印上共有26个印集合在一起,公文用印、上书用印、书信用印分门别类刻制,避免印章丢失和盖错。
兴许太多当官的人怕盖错章掉脑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效仿独孤信,而懒人印也越来越流行。
当然,这种技术在现代可能实现不了,因为大多数生意人都是用机器刻章的。
03 百宝箱小时候看电影《杜十娘》时,别人都在为杜十娘的悲惨命运哭泣,而我居然好奇的是这个百宝箱能装多少东西?杜十娘一辈子的积蓄居然用一个小箱子就装完了。
问了我姥爷,才知道这种百宝箱有多么的神奇。比如“清乾隆紫檀多宝格”这个小箱子,尺寸是长25公分,宽25公分,高21公分。
什么概念呢?成年人拇指和中指张开的距离叫一拃,大概20公分。这个“清乾隆紫檀多宝格”也就相当于长、宽、高各1拃。
但能装多少东西?你可能想不到!
多宝格箱子分为上下两层,上面打开是4个扇形盒子,盒子里又有各种各样形状的匣子;下面的底座有多个格子,也可以放东西。就这么一个小小的多宝格,居然可以放得下56个物件。
由此,我也就知道了杜十娘的箱子真叫“百宝箱”。恐怕里面装的金银首饰放到今天的话,价值不少于100万。
04 铜车马古代皇帝出行没有宝马、奔驰,但有很多马车。但是遗憾的是,很多马车都是木质的,经年累月早已腐朽不堪。但秦始皇兵马俑的车马是铜做的,居然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据说考古队发现的时候,个个欣喜若狂——终于见到皇帝的真正座驾长什么样子了。现代很多电视剧里的车马,也是按照这个模型做的。
参观兵马俑时,导游说这个车可神奇了。整个铜车马是按照真人真马的50%比例缩小制作的,非常逼真,而且纹路精美,跟活的一样,据说那把伞还有点隐形功能。。
伞柄底部有机关,可以随着太阳的方向左右移动调整朝向,避免乘车时被晒着。而且伞是活动的,可以取下来。遇到有坏人时,伞面可以做盾牌,抵御伤害,伞柄可以作为兵器还击敌人,简直可以称为古代“黑科技”了。
05 卧褥香炉这种香炉,我姥爷家里就有一个,小巧精致。
古代的人贼讲究,衣服上戴着香囊包,被子里藏着香炉。卧褥香炉除了可以冬天暖被窝,还能把被褥熏得香喷喷的。
卧褥香炉厉害的地方在于,无论怎么翻滚,里面的香火都不会跑出来点燃被子,用的可是现代飞机上的陀螺仪原理。
它由陀螺仪、平衡环、旋转轴和旋转轮组成。陀螺仪是香炉的外表,香炉小盂串在旋转轴上。当香炉转动时,在平衡环和旋转轴的作用下,小盂随之调整方向。无论香炉怎么转动,内里的小盂总能保持水平状态。
可惜的是,我们这种神奇的发明居然被用在熏被子上,而德国人用在了罗盘上。
结束语其实中国古代的奇技淫巧发明,很多是可以用在当代的。比如鲁班锁,利用卯榫结构制作儿童玩具;再比如七巧桌,已经成为了很多饭店可以收纳的实用型桌子。
再好的发明,如果我们不去挖掘,不去利用新技术发明光大,都将随着时间的发展慢慢遗忘。而保护并发扬古代文化,是我们每一位华夏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百度百科、《中国古代奇技淫巧》
文章创作:@老顽童大辉
家长该如何教育沉迷于电子游戏的中学生?
孩子沉迷于网络电子游戏(电脑上或手机上),已成为当前孩子教育上的一个普遍难题。
家长和老师也深知沉迷网络游戏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有极大的危害,但如何让孩子戒掉"网瘾",却一直是家长和老师深感无奈和头痛的问题。
"三味”曾在今年的大年初一就收到了一位家长朋友的诉苦。其实,类似情况,在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中,经常会遇到。
那是2017年的春季学期。我所教的一个初一班级,转来了一位男生。他本来是在市里某私立学校上初一,学习成绩也不差。只因网瘾太重,在校多次不服老师管教,公然冲出课堂,逃出校门去网吧。学校以安全为由,予以辞退处理。家长只好将孩子接回家,托关系转回学籍,并办理了休学手续。这次,他转到我校我班,也是托关系进行休学期间的“跟读"。
在刚进来的前两个星期,该男生在各方面表现还不错。可之后,其“本性"开始显露。
一天,班主任的正上语文课,他突出站起来,说:“老师,我要回家。"班主任问他为什么,他说:“我不想上课,我要回家上网。"班主任没同意,他便冲出了教室,翻出校门,回家了。班主任只好联系其家长。
在与家长的沟通中,班主任出于对孩子的责任心,决定想想办法,帮孩子戒掉网瘾。
此后的“戒网瘾”行动,“三味”全程参与了。前后大约坚持了近一个月,总体上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孩子基本戒除了网瘾。
现分享几个关键性环节,但愿能给家长朋友们一些启示:
一、家长应认真反思自己的行为。想让孩子改掉坏习惯,家长首先要改掉一些生活习惯。某家庭教育专家曾说过:孩子的任何缺点,都能从家长的身上找到影子。
为了帮助这位孩子戒除网瘾,我们的第一步工作是:全面深入了解孩子的家庭教育环境,为戒除孩子的网瘾打开突破口。
据了解,孩子的父母因工作繁忙,孩子自小就经常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奶奶对孩子很溺爱,爷爷较严厉。平时,奶奶爱外出玩牌,爷爷爱在家上网。而孩子则通常把自己关在另一个房间上网玩游戏。有时,中餐时,奶奶给几块钱自己去街上买盒饭,有时孩子玩游戏,根本就没吃。
孩子整个小学阶段基本就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
因此,我们给予家长的第一个建议或要求是:
1、父母尽量抽出更多些时间陪陪孩子,关心一下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动态。不可将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就完事了。
2、节假日、放学等孩子在家的时间里,爷爷奶奶无特殊情况时,必须在家,不能只顾自己玩乐,而忽视孩子的存在。应多过问、督促孩子的学习。
二、简单粗暴的强制手段,并不能让孩子戒除网瘾,反而会导致亲子关系危机和孩子过激逆反行为。据我们与孩子的奶奶交流,其爷爷的一些行为令我们震惊:因为孩子闭门玩电脑,不出来吃饭,以及玩电脑到深夜,曾几次踢破房门,掀翻桌子。曾有一次还将电脑扔出窗外,并与孙子打斗起来,以致孩子几天没上学,无奈之下,孩子爸爸不得不又重买一台新电脑。
显然,爷爷如此粗暴干涉孩子玩游戏的做法,并没有取得想要的结果,相反,不仅伤害了亲子关系,也没能减轻孩子上网的瘾头。
我们给予家长的建议是:尽快与孩子改善关系,并对过去的行为进行盘点和反思,对不当行为该认错的就向孩子认错。
三、走进孩子的内心,获取孩子的信任。我们在与孩子4位家长交流过程中,发现他们讲得最多且最感无奈的就是:
"孩子讨厌同我们交流,无论我们说什么,孩子好丑听不进去!"
针对这个情况,我决定亲自找孩子谈一谈。
我把他叫到办公室。我早已开好了电脑。我问他平时里喜欢玩什么游戏。开始时他对我也有戒备心理,并不开口回答我问话。我叫他在我旁边的椅子上坐下来,凑他更近些,看着他说:其实我也喜欢玩游戏,但网游我从没玩过,也不知有些什么游戏。我平时最爱在网上下象棋,以前,我也玩过通宵。但后来我感觉自己的视力下降很多,身体也吃不消了。现在我就偶尔玩一玩,也没那么大兴趣了……
我看他开始专心听我讲话了,于是我再次要求:你帮我电脑也下个你最爱玩的网游,我看看我会不会,你教教我行不行?要不我看你玩一会儿也行。
在我再三要求下,他感觉我是诚心的。于是,他下了个叫“梦幻西游"的游戏。我不懂玩,他也没玩。我问他:这个游戏对你最大的诱惑力是什么?他开口了:我每天有个目标,要过几级,然后我可以有很多特权,获得装备,然后买装备还可以赚钱。我现在还不精,我相信再过半年,我也可以赚钱了。
原来玩游戏还能赚钱?我问他赚了多少,他说:我目前亏了将近一万!
我很惊奇,问他哪来这么多钱,他说是奶奶偷偷给他的零花钱……
就这样,我跟他谈了近2个钟头,其中也谈到玩游戏对身体的危害问题,他说他的视力下降了很多,现在眼镜带800多度的。我还问他,除了游戏还有什么爱好,他说他曾经爱打篮球。
总之,我问他什么,他都愿意跟我讲,我感觉已成功一半!
最后,我与他订了个约定:
1、当想上网时,再不能逃出校门,可以到我办公室来玩。
2、每天晚饭后晚自习前,陪我打半小时篮球。
他答应了。
我用“投其所好”的方法,打开了他紧闭的心扉,并获得了他的信任和尊重。这十分重要!
四、尽力发掘、培养孩子的高雅兴趣,以淡化和转移孩子对网游的注意力,并持之以恒。要想真正让孩子从内心上淡化或忘却"网瘾",就必须帮孩子找到他新的兴趣点。
前面我已讲到,篮球是他一个重要兴趣,而且我也爱好,因此,这点我必须牢牢抓住它。每到时间,我就主动去找他,经常和老师一起打,他的球技提高很大,他很高兴!
另外,有时为了不让他过于疲劳,我就叫他陪我一起去爬校外的一座山。我知道,象他这种孩子,必定有很多关于他与家人、朋友之间的故事或趣事。一般来讲,孩子一旦对某人产生信赖,他就会无话不谈,特别是喜欢讲一些他的童年趣事,或者他记忆深刻的经历。
曾经几次,我看他学习分心时,我就会找他了解情况。如果他说他想上网,我就会征求他的意见,去不去我办公室上网。不过,他一次也没去。他说他还是忍忍吧。这个时候,不论是上课时间,还是课余时间,只要他愿意,我就陪他去爬上……
这样坚持了个多月,我发觉他至少也在努力改变自己,并且变化也很大。我经常会表扬、鼓励他。并且也经常打电话给他家人,对他的进步予以及时鼓励。
结束语:说实话,要想改变孩子的某些不良习惯,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不仅需要细心、耐心、爱心,更需要从孩子的内心着手,给孩子理解和平等。在孩子出现变化势头时,继续发力,直至良好行为习惯形成。
以上是“三味"的一次亲身经历,希望对家长有所帮助。
所谓珍珠宝贝有价无市拉圾?
不对,有个农村孩子刚上小学,不知那根筋搭上,就喜欢古东西,主动去淘,主动去学习,小学毕业时他已知懂得不少,你能说这无价值吗?玩物丧志难道那个“玩物”不是志么?一般百姓把“玩物”做成生钱的门道,两全齐美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