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意识是哪四个,沟通有哪几个要素?
沟通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如果硬要概括的话,我想以下的四个关键要素是最为重要的。
劳累了一天后的你回到家,面对家人不理解的埋怨,你是选择任由情绪的发泄,或用一种更加和平有爱的方式回应?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被人倾听,却又不愿意倾听他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你向你的朋友倾诉自己的感受,得到的回应却往往是以下几种:
建议:“我想你应该……”比较:“这算不了什么。你听听我的经历……”说教:“如果你这样做……你将会得到很大的好处。”安慰:“这不是你的错:你已经尽最大努力了。”回忆:“这让我想起……”否定:“高兴一点,不要这么难过。”同情:“哦,你这可怜的人……”询问:“这种情况是什么时候开始的?”辩解:“我原想早点打电话给你,但昨晚……”纠正:“事情的经过不是那样的。”很遗憾,这些回应全部都是错误的。
它们说明对方并没有置身处地的体会我们的处境,反而只是在用不同的形式,自说自话。
我们常常认为,在亲友感受到痛苦时,我们应该想办法使他们好受一点,但这种急于求成的心态往往导致我们无法充分体会他们的状况。更多时候,人们没有发自内心的关心对方,而只是在关心自己——关心自己有没有展现出善解人意的一面。
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无意识的去反应,而是在以往沟通的基础上,添加了自我观察,去有意识的选择一种更加清晰有效的表达方式。
这是需要重点说明的是,很多关系里,尤其是中国的社会,特别追求“心意相通”——即我只要表达了我的感受,就等于说出了我的需求。我们习惯于把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
在部分情侣关系中,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女孩莫名其妙的生气,男孩却不知所以然。追问女孩,女孩答:“说出来有什么意思?”、“你自己心里不清楚吗?”……
事实是,女孩追求的“心有灵犀”是几乎不存在的。两个不同的思想装在两个不同的躯体里,怎么可能就天然的懂得对方呢?
冰块举两个例子:
1
你的伴侣说:“亲爱的,你也太小气了吧!”——这是评论。
其实他/她是想表达:“我看到你每次和别人聚餐都回避付费,我认为你很小气。”——这是观察。
2
“你就不能关心一下我?”——这是评论。
其实他/她是想表达:“你最近几个月没有和我主动交谈,我认为你不关心我。”——这是观察。
我相信在生活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每当我们表达需求时,总是把自己的观察、想法、情绪和事实混为一谈抛给对方。
试问有多少甜美的感情,最后毁在了错误的沟通方式上?
而且通常因为这种情况分开的情侣,往往搞不清楚感情破裂的真正原因。
不平衡的感觉充斥着两人的心灵,曾经的情侣成为了现在的仇人,实在可惜。
而非暴力沟通,可以让我们运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去理性的表达自己的感受。从而建立起一段良好的、成熟的社交关系。
在简单了非暴力沟通是一种选择性的沟通方式后,我们还需要有一个简单易行的固定模式。
冰块称之为非暴力沟通的四个关键要素 。
希望大家在每一次沟通时,花一分钟去思考一下这四个要素,对促进沟通效果有极大的帮助。
▏观察
留意发生的事情,清楚、不带批判性的表达观察结果。
▏感受
对于观察的结果,我有什么样的感受,例如受伤、害怕、喜悦、开心、气愤等等。(情感而非思想)
▏需要
什么样的需要导致了我那样的感受。
▏请求
清楚地请求(而非命令)我的需要。
支撑这四个关键要素的基本准则是:客观、不带批判性的观察自己和他人。
冰块会在之后的课程里具体阐述每一个要素的含义与使用方法。
这里冰块提前强调一点:
根据冰块的观察,有社交恐惧的朋友往往只在沟通中提到了前面两点,即观察和感受。却不懂得或者羞于表达后面的两点,即自己的需要和明确的请求。
你总是自然的以为对方懂得你的诉求。
你说:“我不想去饭店吃。”,其实是想表达:“我想和你去游乐园。”
你说:“那就这样吧,我要去睡觉了。”,其实是想表达:“我希望你关心一下,问候一下我。”
扪心自问,又有多少人能够天然的从你模糊的语句中懂得你的真实感受?
就算有这样的人存在,那也是需要前期大量的,正确的沟通方式作为累积,才能让对方真正的懂得你。
如果我们的意思含糊不清,别人就难以了解我们到底想要什么。所以希望大家在这一点上一定要改变原先固有的思维观念。
我相信每个人都向往着得到有爱的沟通,只是缺乏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
最后,冰块希望大家能够在下次沟通时回想一下这四个要素,当表达自己的需要时,请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
非暴力沟通能使我们达到真正的情意相通,并且在沟通中获得爱、和谐和幸福。
感谢您看到了现在。
如果觉得有用,希望善良的你点赞转发。我会很感谢您的认可的,也会激励我继续写出好的内容。
您关心谁,就把此文分享给谁。
欢迎关注我,阅读我以往的高质量文章。
真爱是什么?
我觉得真爱就是要懂得体贴关心和包容对方。真爱的最高境界就是心甘情愿的为对方牺牲自己。
曾经看过一个新闻,一对情侣驾车途中发生了车祸,车辆侧翻,两个人都受了伤。男生驾驶室那边的车门窗已经卡死,消防员赶到的时候男生几乎昏迷,他用微弱的声音请求消防员先救他女朋友,他说他不能失去她。当然消防员确认女生没有生命危险,男生的头部一直在冒血,但他还是坚持让他们先把女孩子救出来。当确认女朋友被消防员从车里救出来后他因为失血过多昏迷了过去。所幸两个人都得救了,女孩子最后嫁给了这个视她如命的男孩子。
真爱是吵也吵不散的两个人,愿意低头认错是因为在乎。每段婚姻中,我相信每对夫妻都有过无数次想掐死对方的冲动,也有无数次想要离婚的念头,当然我也有过。
记得有一次好像是因为我老公喝酒的问题我们吵过一次。他那段时间坐骨神经痛的很厉害,医生叫他不要喝酒,但是他那些同事那天不知道是因为事请客。我不同意他去但他还是去了,说什么同事请客不去就是不给面子什么之类的话。我拗不过他,就交代他不要喝酒。谁知道他那天晚上还真喝了不少酒,回到家腰骨痛得坐立不安,我看到既替他难受心里又好气,我们就因为这事吵起来了,他觉得我管他太严,他要搬出来住,我也撩下狠话:“你走看我会不会留你,看你能走几天。”
“谁不走谁就是王八蛋”说话这句话他就摔门而出。当时我也哭了,觉得很委屈,我关心的是他的身体,他却认为我不给他自由。后面不到半个小时,门响了:“老婆,你家王八蛋给你带烧烤回来了。”就这样我们又和好了。
第二天我问他怎么又回来了,他说他情愿当王八蛋也不想离开我,他知道我是关心他的身体,只不过是嘴巴有点犟?
愿意和你同甘共苦,风雨同舟,不离不弃的我相信那一定是因为爱。我是@小木姐Vlog ,这就是我认为的真爱,你们觉得呢?欢迎下方评论留言!文化包括哪些内容?
想要知道文化包括哪些内容?首先就要明白文化是什么?
人类从野蛮到文明,靠文化进步;从生物的人到社会的人,靠文化教化;人们千差万别的个性、气质、情操,靠文化培养;人们的欢乐与痛苦、幸福与悲伤、崇高与卑俗、伟大与渺小等情感的表现,靠文化赋予;人们各种各样的人生观、价值观,靠文化确立。那么,文化究竟是什么?
关于汉字形成的规律和法则,我们的祖先在两千年前就已有深刻的认识,并且做了透彻精辟的分析和总结,其代表著作就是东汉的经学家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它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读音的字典。
“文”字的本义,错画,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即花纹。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追根溯源,认为“文,错画也,象交文”。《易·系辞下》云:“物相杂,故曰文。”
在人类认知领域,“文”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表示先天素质的“质”相对。《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在政治领域,“文”引申为“文治教化”,主张利用礼乐教化提高人们的修养而使国家安定,与用军事征服他国的“武功”相对。中国古代对“文”的认识还反映在对天文和人文的区分上。《易·贲卦》:“圣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指的是自然现象和规律,人文指的是社会现象和规律。“化”字本义,改易,指事物动态的变化过程。改易,既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也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如《易·系辞下》曰:“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礼记》曰:“赞天地之化育。”后来延伸出造化、大化等义,并由自然万物(造化)的生成、变易引申出伦理德行的化成。
“文”、“化”合用,见于《易·贲卦》:“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这里,天文与人文相对,天文指天道自然,人文指社会人伦。显然,“文”、“化”从其最初的联用起,便具有明确的文明教化之义。
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修养属改造主观世界的范畴,创造属改造客观世界的范畴。在中国的典籍中,“文化”很早就已经合成,最早的典籍是 《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基于汉语“文化”概念的传统解释,学术界经常把它与英语的 Culture 对译。西方语言中的文化一词与汉语的文化有相近的一面,又有相异之处。英语中的Culture和德语中的Kultur均由拉丁语的Cultura转化而来。拉丁语的Cultura有耕作、掘垦、居住、动植物培育等与物质生活相关的意义,这种用至今仍在“农业”(agriculture)和“园艺”(horticulture)中保存着。这里的文化已意味着为增进某种东西的质量而作出的努力。后来在这种物质性的栽培、种植的意义上引申出神明拜祭、性情陶冶、品德教化等含义。自中世纪起,文化概念已大致与今日西方的文化概念相当。德语Kultur的本义指精神文化,即人文—宗教文化,英语Culture则与政治、法律、经济、教育等社会生活有关,二者又有差异。中国文化一开始就有一种精神和人文的指向,而拉丁语系的Cultura则是从对物质文化的解说开始的。
当代世界关于文化的定义,据统计已有260余种。文化与人类自身同样长久的历史,一部人类史就是人的文化史。
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其《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作了系统阐释。他提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的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对文化概念进行了详细考察和整理的是美国文化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他们于1952年发表了《文化的概念》,对西方当时搜集到的160多个关于文化的定义做了梳理与辨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们的概括:文化由外层的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这种行为模式通过象征符号而获致和传递;文化代表了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包括它们在人造器物中的体现;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传统的(即历史地获得和选择的)观念,尤其是它们所带的价值。文化体系一方面可以看作是行为的产物,另一方面则是进一步的行为的决定因素。这一综合定义确定了文化的符号传递方式和其历史传统的构成核心,并强调了其动态的过程性:既是人类行为的产物,又是决定人类行为的某种要素。他们的文化观念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影响。英国文化研究的著名学者雷蒙德·威廉斯拓宽了“文化”的定义。他在《文化与社会》中提出,文化即“全部的生活方式,包括物质的、知识的和精神的”。随后他在其《漫长的革命》一书中进一步提出:“文化是对一种特殊生活方式的描绘,这种生活方式表达某些意义和价值,但不只是经由艺术和学问,而且也通过体制和日常行为。”穆勒米埃尔认为:“文化包括知识、能力、习惯、生活以及物质上与精神上的种种进步与成绩。换句话说,就是人类入世以来所有的努力与结果。”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维斯拉认为:“历史以及社会科学,把所有人们的种种生活方式称作文化。”另一位美国人类学家拉尔夫·林顿也持这种观点:“文化指的是任何社会的全部生活方式……没有无文化的社会,甚至没有无文化的个人。每个社会,无论它的文化多么简陋,总有一种文化。从个人跻身于一种或几种文化的意义上看,每个人都是有文化的人。”我国文化学家梁漱溟认为:“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著名学者钱穆亦主张:“文化即是人类生活的大整体,汇集起人类生活之全体即是‘文化’。”尽管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学科对文化的理解和界定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有一点是比较明确的,即文化的核心是人,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东西,一切文化都是属人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属于文化范畴。
购买ETF有什么好处?
2020年初至今,ETF基金大放异彩,凭借着出色的涨幅再次进入小散们的视野,能赚钱的东西总是自带传播效应。
今年以来,大家听得最多的是创业板ETF大涨20%、半导体ETF大涨50%、基建工程ETF基金连续两天出现涨停板,这也是非常少见的现象。
这说明了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ETF基金,也发现了买ETF基金赚钱效应不比股票差,有些时候比炒股还刺激,动不动ETF基金就被股民们干到涨停。
一、什么是ETF?1、ETF的概念与理解
从概念上来讲,ETF的英文全称:Exchange Traded Fund,是一种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
虽然读起来非常拗口,但是理解起来并不难,我们不妨掰开揉碎了说。一般股民朋友称ETF为“场内基金”,所谓场内,指的是证券交易所内,也就是证券交易网站或者APP均可以自由买卖该基金。
为了方便理解,我们来举个例子,假如你觉得股市会再次上涨,准备了1万块,想在股票市场提前埋伏点券商股,全国几十家券商公司的股票,研究起来门槛又高,不知道选哪一只好,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把券商的龙头公司都买了,这样至少不会错过平均涨幅。
那么问题来了,1万块我想买中信证券、华泰证券,还想买国泰君安等等龙头券商,怎么可能都买下呢?
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请出场内ETF基金出场了,券商ETF、证券ETF就是一篮子的券商股组成的指数基金,买了它就相当于买下了A股的优秀券商公司的股票集合。
券商ETF和证券ETF,一股多少钱呢,1块钱左右。也就是说花100块就能买下整个A股的券商行业。
有股票购买经验的朋友,即便刚入市,应该可以很轻松地理解ETF基金的概念了。
2、ETF与股票的关系
刚才我们提到了一个概念,买ETF是买了一篮子的股票。比如说,券商ETF对应的是一篮子的券商公司股票、半导体ETF对应的就是一篮子的半导体公司股票。
也就是说ETF的目的就是为了追踪特定行业或者特定群体的上市公司而生的,ETF的上涨与下跌与一篮子的股票涨跌是同步的。
我国ETF基金发展了这么多年,已经有了很多ETF的指数基金和行业基金供投资者进行选择,比如我们熟知的沪深300、中证500、消费ETF、券商ETF等等。
除此之外,ETF的本质是基金,不会像普通上市公司一样存在退市、破产清算的可能性,这是和股票的一点区别。
因此,我们来做个总结,从字面意思和ETF的操作两方面来看:
1、ETF,就像股票一样,在证券交易所(APP)内随时申购和赎回;
2、ETF本质上是一篮子的股票,其实就是买了一篮子的股票,涨跌与股票指数涨跌基本一致;
3、ETF基金降低购买股票的门槛,不买个股,只买整体行业。
我们接下来再聊聊,相比支付宝购买的场外基金,ETF这种场外基金的优劣势是什么?
二、ETF基金的优势ETF基金的存在,并不是为了取代支付宝里购买的场外基金,两者是一种互补的关系。想要更好地理解和学习ETF基金,我们不妨从ETF的几个重要特点来深入学习。
优势一:分散投资,不会选个股也能买
从2月4日起,上证大盘反弹开始,创业板ETF、半导体ETF的接连大涨,再次刷新了小散的价值观。很多投资者跃跃欲试,希望能够在这场盛宴中分得一杯羹,可是苦于不懂个股,并不知道该如何选择有价值有潜力的公司。
如果懂得ETF投资的话,这个问题就变得简单许多。ETF基金的唯一要求就是你对这个宽基指数或者行业是否看好,比如代表着宽基指数的ETF有上证50ETF、HS300 ETF、中证500ETF;代表着行业指数的ETF有基建ETF、消费ETF、可选消费ETF、军工ETF等等。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选择看好的行业或宽基、在好的价格买入即可。
优势二:指数涨跌,公开透明
中国的基金投资者90%以上都被基金经理坑怕了,一提到主动型基金,第一印象就是把钱给了别人糟蹋了。事实上,如果你个人不太相信基金经理的话,完全可以自行购买ETF基金。
ETF基金是被动型基金,原则性非常强,追踪的目标就是股票指数,这些指数的成分股和占比非常透明。比如券商ETF基金,我们可以清楚地查到其每只成分股和比重。
优势三:入场费的门槛低
今年开年以来,创业板指数涨势喜人,大多数人如果想买创业板股票的话,对于资金要求还是比较高的,动辄几十上百元一股,买一手股票少说也得上万元。对于ETF而言,绝大数ETF的每股价格在0.5-1元之间,买一手也就花费上百元,对于新手投资者来讲非常友好。
购买的方式也非常方便,只要开通了股票账户就可以随时交易ETF基金,花几百元,就能买下中国最好的公司的权益。
优势四:手续费非常低
在支付宝或者其他平台买过基金的朋友,应该都很清楚基金的费用主要包括申购费、赎回费、托管费、管理费;场内ETF基金同样少不了这些费用,只不过场内交易不需要申购和赎回,只需要少量的交易佣金。
还有很省钱的一个地方,场内ETF基金虽然也在股票账户交易,比起股票少了个印花税,这样又能省了一笔钱。
我做了个表,对比场内ETF和场外基金的费用对比,一目了然费用便宜了不是一星半点。
在基金投资这方面,如果是长线投资(剔除7天内赎回的情况),ETF基金的费用这些年还在持续降低,有些基金的托管费降低到0.05%,管理费降到了0.15%,而场外基金是场内基金的5-10倍。
优势五:品种覆盖全,配置更全面
ETF投资的品种已经覆盖到了全世界的品种,我们可以通过ETF投资A股、港股、美股、欧股、黄金等等,通过ETF的投资,我们基本上可以将资产配置到全球的资本市场,ETF真的是小资金撬动大市场的神奇工具。
我们可以通过配置不同风险等级的ETF基金品种,完善资产配置,从而在一定程度保证资产的对冲和安全性。
说了这么多ETF基金的优势,那么ETF有没有需要注意的缺陷呢?
三、ETF基金的“缺陷”说到ETF的缺陷,就不得不说到ETF基金的起源,由于上个世纪90年代美股的股灾,场外基金无法及时卖出,只能以当天收盘的价格作为卖出价格,不少人在这场股灾中遭受巨大损失。
也因为1987年的这场股灾,ETF场内基金的应运而生,人们开始意识到基金需要保证及时交易的重要性。
也正是由于场内ETF基金的交易太过于实时,也成为了指数基金投资者的噩梦。ETF基金的买卖过于方便,导致人们很难控制住交易的频次。
大家都知道,指数基金投资是个长期的过程,想要走出微笑曲线需要经过3-5年的时间,才能收获一定的收益。正因此,场外基金的申购和赎回以当天收盘时进行成交,赎回的资金T+1日到账,这两个重要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让大部分的人不能手贱频繁操作。
ETF基金交易实时性,对于股市老鸟来讲是非常好的工具,但是对于新手来讲,则需要养成好的交易习惯后方可使用。
总结一下,场内ETF基金的实时性的特点,有两个“缺陷”:
1、对于基金小白不是很友好,容易被小白滥用导致买卖频次增加,从而使得交易费用增加;
2、自制力不够强的交易者,持有基金的时间长度远远低于场外基金,从而导致收益达不到预期。
四、写在最后ETF是我们在投资路上必须学会配置的一种产品,因其丰富的品种、便捷的交易方式、以及低廉的佣金费用,深受交易者的喜爱。
随着今年创业板ETF、5G ETF、半导体ETF的火爆上涨,越来越多新的ETF品种也正在推出的路上,比如新能车、大数据、AI等等,说不定我们还能在风口来之前喝口汤。
即便不投资ETF,我们在平时投资过程中,把ETF指数加入到自选股中,也可以作为很好的行情监测工具。
资产增值的本质是时间增长,做时间的朋友,与时间一起,慢慢变富。欢迎大家转发给身边的朋友一起加入SR Plan(慢慢变富计划)。
关注@杜耶说理财 ,如有投资理财的疑惑,可以私信我,我会给你一些中肯的建议。
什么是心魔?
我理解“心魔”就是人心里的恶魔,也可理解为人的精神或性格缺陷。
仇恨心、贪念、妄念、执念、怨念等都属于心魔。
心魔可以一直存在、可以突然产生、可以隐匿、可以成长、可以吞噬人,也可以历练人。
世间只有两种人:一是归顺心魔的,这种人比比皆是;二是降服心魔的,这种人寥寥无几。
以《西游记》为例,更容易深入浅出地理解“心魔”——
唐玄奘受旨离开长安赴西天取经,法门寺的和尚“有的说水远山高,有的说路多虎豹,有的说峻岭陡崖难度,有的说毒魔恶怪难降”。唐僧不说话,只是点头,并用手指心。
和尚们不明白三藏的意思,问道:“法师指心点头者,何也?”
唐僧说了句充满禅机的话:“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
在《西游记》中,把人的种种“心魔”外化成种种“妖魔”,意在告诉人们:一个人在漫漫人生路上会遇到各种诱惑,滋生出种种欲望,如贪欲、权欲、色欲以及金钱、嫉妒、仇恨等心魔。人人心中都住着一个恶魔,即心魔。唐僧师徒历经磨难,就是要克服心魔,实现人格升华,这是自我修行和凤凰涅的过程,也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毕竟之路。要想达到成功或胜利的彼岸,最关键的是要战胜“心魔”,实现自我超越。“修心”一说始于宗教,中国的儒、释、道三家都曾围绕“治心”著书立说。《过去现在因果经》中说,释迦牟尼成佛前,曾与魔王进行激烈斗争并取得胜利,佛教史上称之为“降魔”:天魔乘修行者的贪嗔之心,或化为美色诱惑,或化为猛兽恐吓,或化为佛菩萨说法,使修行者心中升起喜、怒、哀、乐、忧、恐、惊等烦恼惑乱,以至心理失调,神经错乱,这就是所谓的“走火入魔”。只有大彻大悟的人,能明了诸法实相,知道现象的世界乃是心识的表现,才能身处一切境界都不起贪嗔之心。只要心魔不起,妖魔自然会远离。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四说:“除诸法实相,其余一切皆是魔事。”
(魔军)也有十魔:欲魔军、忧愁、饥渴、恣纵于性爱、睡眠、恐怖、凝悔、大嗔、图谋营利及不应得之荣誉和傲慢等魔军。”
这些说法将“妖魔”这一概念泛化为不良性格与阴暗心理的代名词。
“降魔”也是《西游记》一书的主线,取经之路实际是克服心魔的生命历程的外化:权力、金钱、美色、贪婪等世俗欲望,以及妒忌仇恨、傲慢急躁、固执己见、争强斗狠等性格缺陷,化身为形形色色的妖魔,藏身于西行路上;唐僧师徒历经九九八十一难,表面上是降妖伏怪,实际上是灭掉自己沉迷的心魔,最终修成正果。《西游记》与佛经教义还有现实人生息息相通。成佛的过程就是铲除“心魔”的过程,十万八千里的取经之路是“心路”,悟空的七十二变是“心法”,九九八十一难缘于“心魔”:黑风山之难主要缘于“贪心”,黄风岭之难主要缘于“嗔心”,青龙山之难主要缘于“假心”,白骨精之难主要缘于“邪心”,火焰山之难主要缘于“嗔恨心”,女儿国之难主要缘于“痴心”,无底洞之难主要缘于“淫心”……清人张书绅曾说:“人生斯世,各有正业,是即各有所取之经,各有一条西天之路。”
《西游记》看似诙谐幽默,实为人类世界的“照妖镜”,照出了浑浊世人掩藏着的心魔,也指出了袪除心魔、趋于佛境的道路:闹心出祸端,收心气定闲。在人生路上,任何人都会随时遇到各种诸如贪欲、权欲、色欲以及金钱、嫉妒、仇恨等“心魔”。要“治心”需按照儒、释、道“明心见性”“修心养性”“存心炼性”等教义来完成,只有通过修心养性,驱除心魔,才能达到“正心诚性”的人生境界。心魔,你越害怕它,它就越张狂,直到将你吞噬;你忽视它,做自己的事不去管它,它反倒消失不见了。对我来说,拖延症也是一种心魔。要解除拖延的心魔,只需要四个字:立即行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