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生平简介,病树前头万木春这首诗是刘禹锡写给谁的?
诗豪刘禹锡最有名诗篇,写给诗魔白居易,却被世人曲解了千年?
说到唐代大诗人诗豪刘禹锡,很多人最先想到一般都是下面这首千年经典。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已经成为哲理名句,后人多用这句诗来说明,新兴事物朝气蓬勃必然取代老态龙钟的过气事物。但是其实虽然这一放之四海皆准的自然规律本身的意义非常好,刘禹锡写这首诗的本意却和这个哲理恰恰相反,难道真的是我们曲解了上千年吗?
要想知道刘禹锡本诗的真正主题,了解一下本诗的创作背景必不可少。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于敬宗宝历二年(826)冬,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后也回归洛阳的白居易相会时所作。因为王叔文集团政治改革失败,刘禹锡被贬长达二十三年(实则二十二年)后才应召回京。途经扬州,与同样被贬的白居易相遇。同是天涯沦落人,惺惺相惜。
白居易
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于是刘禹锡写了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赠白居易。
“怀旧空吟闻笛赋”一句,借用向秀怀念嵇康的典故,表达了对二十三年前王叔文改革集团的战友们的怀念之情,而那些故人基本都不在人间了,但是在刘禹锡的心中,这些故人就像嵇康一样虽死犹生,永远活在刘禹锡的心中。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更是前面思想的继续表达,诗人把自己和故人们比作“沉舟“和”病树“,而把朝廷后来的众多新贵比作”千帆“和”万木“。这些新贵因为斗倒了当年的改革集团,才有了他们几天的风光无限。而我宁愿病废,也不会和他们同流合污,改变我改革的理想,而且还会永远的坚持下去。诗人的这些本意,和千年以来世人的理解是不是恰恰相反了呢?
刘禹锡为何热爱牡丹?
在唐代众多吟咏牡丹的诗人中,诗人刘禹锡钟爱牡丹。牡丹花事之盛,始于唐朝,在唐朝牡丹被人们当作国花,直到唐末,牡丹仍然是“万万花中第一流”。而刘禹锡的《赏牡丹》中四句诗评赏了三种名花,也褒贬了三种名花,说芍药用了“妖”字,妖是艳丽的意思,是褒词。说荷花用了“净”字,净指洁净。诗人认为芍药花娇艳美丽,但过于妩媚而格调不高,荷花过于清高,说牡丹用“真国色”和“唯有”表明了诗人对牡丹的偏爱。诗人用芍药的“妖”和荷花的“净”衬托牡丹之高尚品格,进一步看出刘禹锡赞赏牡丹除了姿色超群以外,还因牡丹具备高尚、气质华贵、风姿卓越,又有内在气质,可见牡丹象征的是一种尽善尽美的理想人格。诗人刘禹锡所走过的人生道路正是这一理想人格的追求。
为什么说刘禹锡是一身正气?
刘禹锡是中唐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而刘禹锡生活的时代正是安史之乱后,这个时候的社会矛盾尖锐,一方面是藩镇割据,一方面是宦官专权,加之国家财政困难,人们期望进行深层次改革,改革的使命就交到了以刘禹锡为代表的一大批二三十岁的士大夫身上,因为官位偏低,政治资源不够丰富,所以刘禹锡就认为应当得到皇帝的支持,以实现改革的诉求。当时刘禹锡已经在文坛已经享有盛誉,虽然在朝廷担任正八品的监察御史,官位不高,但具有上监察宰相,下监察地方各级官吏的权利。刘禹锡倡议实行举报制度,曾经倡议采取设立缿筩,类似现在的举报箱的监督措施,以监督昏庸的官员,奖励揭发检举违法乱纪之人,打击社会邪恶势力,严惩欺下瞒上的人。刘禹锡在《答饶州元使君书》中说到:徙木之信必行,则民不惑,此政之先也;置水之清必励,则人知敬,此政之本也;缿筩之机或行,则奸不敢欺,此政之助也。青年时期的刘禹锡怀有一腔抱负,对于国家和人民有强烈的使命感,唐德宗晚年,太子李诵希望革新政治,而当时中下层官僚中最富影响力的就是以刘禹锡和柳宗元为代表的八位监察御史。直到唐顺宗李诵继位后,改革开始了。当时藩镇割据未能得到缓解,藩镇与藩镇之间发生战争的直接影响就是百姓的生活,这是最让刘禹锡痛心的,但让拥兵自立的藩王放弃权力和既得的利益何其容易,因此在新政推行一百天左右时,唐顺宗在来自地方藩镇和宦官的双重压力下,将权力交给了太子李纯,唐宪宗继位后,将刘禹锡、柳宗元等八位年轻官员派到八个边远州做司马,在长达23年的地方官生涯中,刘禹锡更坚定了为民执政的信念,他在《答饶州元使君书》中提到:取信于民为先,秉公办事为本,惩治奸恶为辅。并认为这才是为政之道,他认为只有真正的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百姓才会畏法自重,王朝政令才能得以执行,社会才能进步。
刘禹锡到连州任刺史时,因为连州比较荒凉,刘禹锡就在连州重教兴学,带动当地文化发展,后来因为连州频频出进士,当地也被称作“连州科第甲通省”,后人也认为连州风气的巨大变化,刘禹锡有着开拓性的贡献,北宋周敦颐在之后游历到连州时,想起刘禹锡的清廉,变提笔写下:“源洁则流青,行端则影直”。
之后刘禹锡到苏州任刺史,因为前一年的水灾,百姓生活受到很大影响,但朝廷认为苏州是个比较富庶的地方,无需外援,只要自救即可,刘禹锡就不停上奏,为百姓取得粮食补给,逐户颁发,减免赋役,帮助百姓渡过难关。之后苏州百姓为了表示对为民官员的敬仰,把刘禹锡和曾经做过苏州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三人并称“苏州三杰”,为他们建立了三贤堂。刘禹锡一生为官,“见客但倾酒,为官不爱钱”,他认为有才能有品行的人,应当立足实际,不空发议论,作为地方为政者,更要处理好养己和养民的关系,要作大家的榜样,务必先克制自己的私心,也要善于自省和反省,以达到无愧、无憾。在永贞革新中,刘禹锡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参与改革派重大政务,还担任判度支盐铁案之官,掌握着国家重要的收入和开支。由于他公正廉洁,连地位高于他的官员,遇见他都主动让路,以表钦佩。
刘禹锡因何诗两次被贬?
谢谢邀请!
老师您提出的关于刘禹锡的问题,我在本人的微信公众号“悦读悦诗"上发布过专题文章,欢迎添加我的微信公众号,可以阅读更多有关古诗词的文章。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其祖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典型的世家出身"官二代"。他十九岁游学长安,上书朝廷。贞元793年,21岁与柳宗元同榜考中进士,同年又考中了博学宏词科,后又当上监察御史,23岁授太子校书,可谓少年得志,前途光明。永贞元年(805年)正月,唐德宗驾崩,顺宗即位后,授王叔文翰林待诏兼度支使、盐铁转运使,联合王伾、刘禹锡、柳宗元、德宗朝宰相兼度支使盐铁使的杜佑等人推进政治经济改革,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这帮文人想通过改革彻底瓦解藩镇和宦官手中的权力,恢复唐王朝的兴盛,结果以失败而告终。皇帝被逼禅位下台,带头的王叔文被赐死,王伾被贬后病亡。刘禹锡和柳宗元一起被贬为唐朝最边远八个州的司马,这一贬就是长达23年之久。刘禹锡先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可谓多地、多岗位历练过了。
刘禹锡死后葬于郑州市荥阳市。现在在荥阳市,建立了专门的刘禹锡主题公园。
人的一生遭遇逆境时,与逆境相处的态度最能说明一个人的胸怀。在这被贬的23年里,身处"巴山楚水凄凉地",心在清风山水间,不抱怨、不消沉、不自弃,笑对人生风雨和世态炎凉,乐观自信,不忘初心,情怀不改。这种胸怀和情怀在他被贬朗州后写的巜秋词》中得到充分体现: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风萧瑟,秋雨愁煞人。在秋天万木凋零的季节,诗人站在荒凉的田野里,抬头望天,一反常态,直抒胸臆,满眼里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仙鹤凌云、比春天还美的开阔景象,这需要的何等的气魄!仙鹤列成一排南飞越冬,有画面,有哲理,有艺术,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对比一下他的落难兄弟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写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同样被贬,柳宗元郁闷孤愤,一点也不开心。而从刘禹锡的巜秋词》中我读到的不仅仅是秋天的气象万千,更多的是一种底气、骨气混合而成的情怀和胸怀。
被贬的日子过的很慢很寂寞,10年之后的公元815年2月,刘禹锡又奉召终于回到长安,但京城已经物是人非。10年河东,10年河西,看到一批新贵上台后,仍然是趋炎附势、权势攀附的官场文化盛行,刘禹锡很不服气,也看不惯这官场陋习。于是借游玄都观写了首巜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
"紫陌红尘拂面来,
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
尽是刘郎去后栽。"
这首诗口气太牛X,不得罪人是不可能了。刘用比喻手法把“千树桃花"比喻成十年以来由于投机取巧而在政治上愈来愈得意的新贵;而看花的人,则是那些趋炎附势、攀高结贵之徒,他们为了富贵利禄,奔走权门,就如同在紫陌红尘之中,赶着热闹去看桃花一样。结句指出:这些似乎了不起的新贵们,也不过是我被排挤出外以后才被提拔起来的罢了。
逞了一时口快,得罪一批新贵,于是刘禹锡又被贬到更远的广东连州,而后又辗转到四川夔州。又过去了10年,刘禹锡又到了安徽和州。在这里,刘禹锡受到知县的故意迫害和屈辱而坦然面对,第一次搬家后在家门口却贴出这样一幅对联: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第二次搬家时又写幅对联: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第三次搬到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斗室里,刘禹锡不写对联了,随写下了让他名垂千古的《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公元826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白居易从苏州回洛阳,两位大诗人第一次在扬州相逢,两人一见如故,惺惺相惜,友谊保持终生,被后人称为"刘白"。这是被贬13年后,刘禹锡又被召回京城。但刘禹锡老母去世,好友柳宗元病故令他悲痛交加,他扶着母亲灵柩入京,派人料理好友柳宗元的丧事,收养了柳宗九6岁的儿子,对朋友可谓狭肝义胆。白居易感慨刘禹锡的不幸遭遇,为他名不平。在筵席上写了一首题名为《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的诗:
"为我引杯添酒饮,
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
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
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
二十三年折太多。"
白居易说:老弟啊,你为我添酒举杯同醉,我给你用筷子敲盘子唱一曲。叹命运不济, 你诗才堪称国手又奈何。 你却长守寂寞,他人升官发达你却蹉跎时光。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但被贬23年真他妈的折磨太多了。
刘禹锡举杯谢过白居易说:多谢尊兄理解!我这点不幸算不了什么,一切都会过去的,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我也给您酬诗一首,助助酒兴吧。刘禹锡起身,端着酒杯呤出了这首著名的诗篇《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我在这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己度过了23年被人遗忘的时光。呤赋闻笛声怀念故人,被贬归来感到物是人非。但是,你看那沉船的旁边正千帆竞渡,病树的前头也是万木争春。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借这一杯美酒来提振精神吧。面对着好友的悲叹同情,刘禹锡并未自怜自哀,一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境界和"我言秋日胜春朝"一样惊艳了千年,一个诗人的生命竟然可以如此洒脱不羁,活泼飞扬!
公元828年,年近60岁的刘禹锡再回到长安,他又到给他带来恶梦的玄都观游玩,看到这里的千树桃花已荡然无存,只剩下青苔斑斑,兔葵、燕麦、菜花在春风里招摇盛开,联想到那批新贵也被雨打风吹去,自己却又顽强地坚持了下来。于是他又写了一首《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
桃花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在这首诗的前面,专门写了个序说明创作动因: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木。是岁,出牧连州,寻贬朗州司马。居十年,召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旋又出牧,于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荡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时大和二年三月。
比较前一首诗,一点教训也没汲取啊!这首诗气势更牛!讽刺更为辛辣,态度更是不服气。 这首诗又引起舆情沸腾,他留在京城的职位又黄了,又先后被打发到苏州、汝州、同州当刺史,但他坦然接受,游山玩水,填诗作赋,交友唱和,似闲云野鹤。
刘禹锡被贬为苏州刺史期间,曾参加好朋友李绅的家庭私人歌舞聚会。此时李绅也被罢官赋闲在家,任闲职司空,经常举办豪华舞会招待客人,舞会上有酒有肉有乐曲有美妓歌舞。一天,李绅为刘禹锡设宴,酒酣耳热之际,乐曲响起,屏风后面一群舞女鱼贯而出,在刘禹锡面前翩翩起舞,舞姿美妙,摄人心魄,让人春心荡漾。刘禹锡可能想起玄都观的千树桃花灼约了吧,发现其中一位舞女甚是与众不同,笑靥如花,顾兮盼兮,秀色可餐。于是,至情至性的老毛病又犯了,借着酒意对着那位仙女般的舞女吟出一首《赠李司空伎》诗:
高髻云鬟宫样妆,
春风一曲杜韦娘。
司空见惯浑闲事,
断尽江南刺史肠。
这首诗很直白露骨,完全为捧戏子而作。当时“杜韦娘”是唐朝著名歌舞明星,像今天的当红影星"FB冰",刘禹锡以杜韦娘比她,可见是非常喜欢她。那舞女跳的正带劲,忽然听到著名的刘郎如此夸她,两腮飞红,芳心大乱,舞步乱了。李绅司空见状哑然失笑,衡量良久,决心为朋友成君子之美,遂对歌女说:“愿随刘郎去否?”舞女低头不语,然一丝浅笑悄悄荡漾在眉梢,能随刘郎浪迹天涯也值得啊。于是刘禹锡把她带走了。自此,刘禹锡和她郎情妾意,好不缠绵。留下了“司空见惯”这个妇孺皆知的成语,李绅由此而名留青史。刘禹锡在苏州做三年刺史,留下了许多故事,这个香艳故事无疑是最让他得意的。
他曾写一首《别苏州》表达了对艳遇之地的深深眷恋。
流水阊门外,
秋风吹柳条。
从来送客处,
今日自销魂。
公元836年,65岁的刘禹锡因患足疾,向朝廷上书辞官,最终以正三品的虚职退居洛阳养老,与好友白居易,裴度等诗唱往合,饮酒品茶,退休生活过的有滋有味,悠闲自在。退居洛阳6年后,他写下自传《子刘子自传》,为自己的一生做了小结,于842年在秋天,驾鹤西去,享年71岁。和他的老朋友柳宗元英年早逝相比,可以说他的胸怀让他自己怡养天年了。
纵观刘禹锡的一生,命运多舛,寂寞孤愤,但他百折不挠,初心不改,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听从自己心灵的呼唤,活出了自己生命的色彩。古来自称“刘郎”的人中,只有三国时的刘备(刘玄德)和唐代的刘禹锡(刘梦得),两个人都自称“中山靖王之后人也”,也许是高贵的出身造就了自由狂傲的灵魂,这灵魂在他的诗文中闪光流传千年,卷起中华文明源源流长的大河中的美丽浪花和波涛。
维也纳医科大学心理精神病学终身教授维克多·E·弗兰克尔在其《追寻生命的意义》一书中说:人有能力保留他的精神自由及心智的独立,即便是身心于恐怖如斯的压力下,亦无不同。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惟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已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一一不能被剥夺"。刘梦得一生被贬23年,以自己的生活方式为"诗豪"作出了注解。
刘郎,做人要做你这样的人!
(原文发布于2018/1/20日。微信公众号:悦读悦诗。欢迎语文老师们添加、分享、推广。谢谢!)
你知道哪些古代历史人物的一些不为人知的小秘密?
里面可能有秘密的佛塔——渗金多宝佛铜塔;
现收藏于万寿寺(北京艺术博物馆)无量寿佛殿内的渗金多宝佛铜塔,是北京地区一件罕见的佛教艺术精品;
这个塔里面可能有藏有佛家至宝,但是目前无法破坏这座塔,这里面有个史书上都没有记载故事。
这个塔是铜的,据明代晚期历史文献记载,多宝佛铜塔最初供于长椿寺中。长椿寺建于明万历二十年。当时那座庙为什么修建史书上记载很清楚,但是这座塔就语焉不详。
1981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在读研究生罗炤去北京石径山考察,当时没有修建景区,山下有座庙,云居寺,这座山是北方的佛家圣地,有九个藏经洞。
云居寺在半山腰有个茶亭,当时残破不堪,现在修缮了。是个小院子;
当时在杂草中有座破石碑,罗炤于是就琢磨起这石碑,把模糊不清的字辨别清楚;
结果对石碑上刻的事大吃一惊:
石碑上的记载:
石碑上记载的是400年前,一起不可思议的事件。
明万历二十年,达观大师去到石经山上九个藏经洞之一的雷音洞,里面供奉的石板坍塌,搬开石板后竟然发现一个洞口。
洞中有一个石盒
石盒上的字赫然写着「大隋大业十二年……于此函内安置佛舍利三粒,愿主持永劫。」
隋代,将三颗佛骨舍利供奉与此,达观大师打开后发现一小金瓶,里面有三颗舍利,米粒大的。
大师报告了大明朝廷,当时朝廷的太后,下令,将舍利迎到皇宫供奉几天。
当时的太后姓李,万历生母,就是大名鼎鼎和张居正传绯闻的那位太后。
这李太后,平时信佛,她要这舍利,达观大师不敢违背,只能送出去。太后使者叫陈儒;
没想到,这李太后,言而有信,两个月后,竟然将舍利送回来,达观大师很高兴,就将舍利重新放入雷音洞;
舍利现世:
罗炤读到碑文后,突然心生一念,莫非如今这舍利还放在雷音洞?
这事在正史上从未记载,400年过去了,这石碑,肯定也有人读过····
于是当即来到雷音洞
它原本是个天然石洞,隋朝大业年间,当时佛门的静琬大师率弟子将其开辟出来,将刻下的 100 多块石刻佛经镶嵌在洞内,距今已有 1400 余年的历史。
他发现雷音洞一块特别的石板,里面有泥土,下面有个大石板,纹丝不动,莫非舍利还在?
于是赶紧将发现通告给房山文物局。
·····
经过仔细的挖掘,挖出了玉盒···
打开后,里面有第二层玉盒:
由于当年佛骨舍利的重要性,大家决定晚上打开盒子,因为明史有记载:子时,见舍利光
在此之前,从未有人见过舍利,后来的法门寺舍利,已经是六年之后的事。
打开后里面有一个 金银函;
金银函里面有第五重羊脂白玉盒。
见到了传说中的舍利,只不过没有发光···
放大版,真实大小比米粒大不了多少问题是,无论记载还是文字,都有三颗,为什么只有两个?
这成了悬案;
由于舍利子的重要性,达观大师应该不会藏一个,这个东西接触的人不是太多。最后怀疑是不是李太后留下了一粒?那么放在哪里呢?
根据石盒文字,憨山徳清大师也见过舍利,四大神僧,两位都见过,不过最后结局都不太好,他隐私建寺庙,被万历流放,而达观大师,牵扯进“妖书案”受刑而死,当时李太后还在···
李太后痴迷佛教,两大神僧她都没有出手相救,有点奇怪。
查遍历史,发现,史书上对李太后也是语焉不详;
《明史》对于李太后,资料都是在她成为贵妃之后,她年轻的时候,特别是怎么进裕王府,少女时期一点记载没有,这非常不常见。
但是明史有一条非常有趣的记载:
一日,帝入侍,太后问故。帝曰:「彼都人子也。」太后大怒曰:「尔亦都人子!」帝惶恐,伏地不敢起。
意思是这样的,万历没有册封长子为太子,即后来明光宗,李太后问他原因,万历倒也诚实,长子是普通宫女的孩子···,李太后大怒:你也是普通宫女的孩子,万历惶恐···
这证明李太后进裕王府时候只是普通宫女。
翻看史料,最后多亏朝鲜,因为朝鲜记载的历史没有避讳:
《李朝实录》:慈圣皇后李氏,少贫贱,其父卖与陈家,两后相与亲爱,作为兄妹;
讲的非常清楚,李太后就是当年陈家皇后,裕王正妻的陪嫁丫鬟;
的确是小户人家。
从丫鬟到太后,这李太后也是一牛人!至少站队站的好。
李太后的后半生,和张居正一起经营的“万历中兴”,史书上还是大大赞扬的。
只不过这李太后是非常痴迷念佛的,可以说是狂热的。
据明代《帝京景物略》记载这么一件事:
慈宁宫重修,一日祥云聚集,池中瑞莲盛开,李太后高兴,认为这是祥瑞,然后告诉大家昨天梦中一位菩萨来点化她,传了她一册经文,曰《九莲经》,然后李太后便将经文背诵了出来。
这就是李太后是九莲菩萨转世的说法的由来。
这件事没有记录在正史,张居正后,申时行写的《瑞莲赋》和《后瑞莲赋》吹捧李太后。
另外张居正提出的所有意见中,只有劝解李太后别修庙的建议没有被采纳,她在不少地方大造寺院,花费不少。
由此,可以怀疑,李太后在舍利上动了心思。
那么她能将舍利放那里呢?
虽然她权倾天下,但是也不能乱来,莫过于放在紫禁城里面某个位置供奉,或者在北京的某个寺院里面。
在紫禁城里面供奉,这么重要的东西,清王朝肯定能查到。佛门第一重宝呢。
在考据年份后,李太后得到舍利后,就修了一座庙:
万历二十年,李太后曾颁下懿旨在北京城里修了一座寺庙,即今日北京西城区的长春寺。
她极为重视,将自己九莲菩萨真身供奉与此。
从此,史料上再也找不到其他记载。
但是李太后去世后,万历又活了六年,临死前,长春寺多了一个东西——渗金多宝佛铜塔;
就是第一张图片的那个塔,5米高,数吨重。
这个塔的铸造原因是个谜,极有可能,那一颗舍利就藏在里面;
只是今天不能破坏塔来寻找。
可以推测,由于舍利的敏感性,以及李太后偷拿的这颗舍利不太光彩。所以万历铸造这么一座塔藏起来。
这几个舍利,几经周转,从隋代到今天1300多年。
虽然,今天我们对舍利本身已经了解如何形成的。
历史中的事,那些没有记载的事,肯定是有秘密的。
——知乎/随狂风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