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王朝世系表,迈索尔王国的历史是怎样的?
迈索尔是印度南部卡纳塔卡邦第二大城市,面积124平方公里,人口150万人以上,讲埃纳德语。迈索尔历史从1399年到1950年,是英国统治印度时期的三大土邦王国之一。
维加亚纳加拉帝国(1399-1565)
瓦迪雅尔王国(1565-1761)
蒂普苏丹国(1761-1799)
英国统治时期(1799-1950)
共计有28位国王。
本人有全部迈索尔王公世系列表一份,窥见一斑迈索尔历史。
和世界上绝大多数文字都不一样?
之所以说汉字为什么这么特别?为什么和世界上绝大多数文字都不一样?是因为汉字作为世界上唯一现存的最古老文字,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寿命最长的一种文字。
世界上其他三大文明古国的古文字,即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古印度的印章文字都早已消亡,所以汉字便成为世界上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
汉字目前考古成果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4,500-4,000年左右山西临汾陶寺遗址的陶制扁壶朱书“文尧”两字,现在能看到而又能认读的最早的成熟汉字是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
陶寺扁壶朱书“文”“尧”二字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据统计,目前使用汉字的人数已达12亿以上,约占全球人口的20%。2005年,联合国发表了《世界主要语种、分布和应用力调查报告》,汉语排在第二位。目前全球“汉语热”持续升温,据美国《时代》杂志报道,目前全球至少有3,000万人正在学习汉语,100多个国家与地区、逾2500所大学在教授中文。目前至少有600多所美国大学提供专门的中文课程,2,000多所中小学已经将中文列为选修课程。在东南亚,学习汉语的人数有160万人;韩国有200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中学选修汉语的学生约13万人,汉语考试已经被正式列为韩国外语高考科目。
最简洁的文字
汉字是最简洁的文字。虽然汉字总数以万计,而英文字母只有26个,但是汉语要比英文简洁。这是因为用少数汉字组合即可轻易衍生新的词汇。同样的信息量,用汉字表达是最简洁的。联合国的文件翻译成英、法、西、中等几种文字,同一个文件,中文版总是最薄的。汉字的信息量最大,看一张中文布告或一页中文书,几秒钟一目十行即可以了解大概,拼音文字难以做到。汉字有极强的组词能力,往往一个字能构建出许多个意义的词。这样,汉语常用的数万个词汇只需要三千个汉字构建即可。著名学者季羡林曾说,“汉语是世界语言里最简练的一个语种。同样表达一个意思,如果英语要60秒,汉语5秒就够了。”
收录汉字最多的典籍
东汉许慎编著的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共收字9,353个。清朝康熙时代张玉书编著的《康熙字典》是中国古代收集汉字最多的字典,收集了47,035个字。《汉语大字典》(1989)收字54,678个。1994年出版的《中华字海》,共收汉字85,568个,是目前完成的收字最多的一部字典。
汉字到底共有多少个?通过专家鉴定的北京国安资讯设备公司汉字字库共收入有出处的汉字91,251个。这是目前收入汉字最多也是最全的汉字字库。
笔画最多的汉字
《汉语大词典》和《中华大字典》、《字汇和字汇补》等都收录了4个繁体龙字合并的字:“”(上下各两个繁体“龙”字),共有64(68)画,是我国汉字中笔画最多的。二龙、三龙合成的字就是“龖、龘”,均音dU,“龖”表龙飞状(《说文》:二龙并飞),“龘”表龙行貌(《玉篇》:龙行龘龘也)。四龙音zhé,义为“唠唠叨叨,话多”,据说是“詟”的异体字。《说文·言部》:“詟,失气言。一曰不止也。”《集韵》和《类篇》:“言不止也。”这也是目前为止发现的笔画最多的汉字了。
你心里面是不是有疑问,最多汉字笔画的不应该是Biang字吗?其实biang字才55画,确实不是最多笔画的字!
是不是很多画,以后睡不着可以多数几遍汉字的魅力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淘洗依然熠熠闪光。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承载了中华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展现了古往今来中国人的伟大创造和思想成就,现如今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也是从文字记载中汲取营养和智慧。
下面一起感受一下汉字之美
“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一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你要好好学习,我说的这个国家就是中国。——印度前总理尼赫鲁。
此文蕴含中国文化之精髓,通篇先后穿插使用“甲、金、篆、隶、楷、草、行”等七种汉字独有的结体方式、汉字字体,称为“汉字七体”。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演变主要经历以下几个过程: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楷书 → 草书 → 行书。鲁迅先生曾说过汉字有“三美”: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汉字之美在于三美的统一与和谐。在时间和信息碎片化的时代,我们穿梭在汉字构造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的世界里,步履匆匆。你有没有想过停下脚步,了解被顺理成章、得心应手使用的汉字的产生、发展?有没有仔细端详过一个汉字的结构、了解它的内涵?有没有看到一个汉子想去了解关于它的故事和传说,理解它承载的中华文明和中国精神?让我们一起走进汉字的前世今生,一起领略汉字之美。
甲骨文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是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殷墟。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纪录。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通常先在准备用来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钻出一些小坑,这种小坑甲骨学家称之为“钻凿”。占卜的时候就在这些小坑上加热是甲骨表面产生裂痕。这种裂痕叫做“兆”。甲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就像兆的样子。从事占卜的人就根据卜兆的各种形状来判断吉凶。从殷商的甲骨文看来,当时的汉字已经发展成为能够完整记载汉语的文字体系了。在已发现的殷墟甲骨文里,出现的单字数量已达4000左右。其中既有大量指事字、象形字、会意字,也有很多形声字。这些文字和我们现在使用的文字,在外形上有巨大的区别。但是从构字方法来看,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甲骨文献的内容涉及当时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世系、家族、人物、职官、征伐、刑狱、农业、 畜牧、田猎、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灾祸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金文金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以,钟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十分发达。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记事涉及面很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大篆
代表为今存的石鼓文,以周宣文时的太史溥所书而得名。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为石刻之祖。起于西周晚年,春秋战国时期行于秦国。字体与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构形多重叠。
小篆
也叫“秦篆”。通行于秦代。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称:“秦始皇帝初兼天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爱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隶书
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楷书
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于东汉。楷书的名家很多,如“欧体”(欧阳询)、“虞体”(虞世南)、“颜体”(颜真卿)、“柳体”(柳公权)、“赵体”(赵盂附)等。初期“楷书”,仍残留极少的隶笔,结体略宽,横画长而直画短,在传世的魏晋帖中,如钟繇的《宣示表》(左图)、《荐季直表》、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经》等,可为代表作。观其特点,诚如翁方纲所说:“变隶书之波画,加以点啄挑,仍存古隶之横直”。东晋以后,南北分裂,书法亦分为南北两派。北派书体,带著汉隶的遗型,笔法古拙劲正,而风格质朴方严,长于榜书,这就是所说的魏碑。南派书法,多疏放妍妙,长于尺牍。南北朝,因为地域差别,个人习性、书风迥然不同。北书刚强,南书蕴藉,各臻其妙,无分上下,而包世臣与康有为,却极力推崇两朝书,尤重北魏碑体。康氏举十美,以强调魏碑的优点。
草书
汉字的一种书体。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从此草书只是书法家临摹章草、今草、狂草的书法作品。代表作如张旭《肚痛》帖、怀素《自叙帖》。草书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始于汉初。当时通用的是“草隶”,即潦草的隶书,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汉末,张芝变革“章草”为“今草”,字的体势一笔而成。唐代张旭、怀素又发展为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的“狂草”。
行书
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
总之,作为世界上唯一现存的最古老文字,汉字的魅力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淘洗依然熠熠闪光。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承载了中华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展现了古往今来中国人的伟大创造和思想成就,现如今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也是从文字记载中汲取营养和智慧。汉字也在影响着世界。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提高,世界上掀起一波高过一波的“汉语热”,汉字是帮助外国人打开中国文化大门的窗口。不同于拼音文字是由一长串字母组合起来作为一张面孔被人识记,每个汉字都是一张面孔。对于欧美人来说,汉字就像是能传情达意的图画,十分有趣;而对于周边国家——尤其是日本和韩国,汉字则一点都不陌生,“汉字文化圈”的国家都曾经或者正在使用汉字。
汉字作为我们的母语文字,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许我们能流利阅读晦涩难懂的古代文学经典,也许我们能准确地在一种或者几种外国文字和汉字之间切换,也许我们能在日常交流中巧用汉字的含义出口成章、妙语连珠,也许我们能在一份家书、一次创作中玩转文字行云流水、文不加点……汉字组合起来便成就了新时代的伟大和传奇。
金毛跟拉布拉多历史?
金毛:
源自苏格兰的金毛寻回犬能够风靡世人,当然除了它一身金黄色的被毛吸引众生外,同时也因它们天生温驯的个性,令人对它爱不释手。要追溯金毛寻回犬的历史,大概要穿梭到1865年的时候,那时苏格兰流行打猎,因此擅于捕猎野生动物的中型犬种就大受狩猎家欢迎。
其后苏格兰有一位贵族就尝试以黄色的拉布拉多寻回犬(Labrador Retmver)同现在己绝种的拉布水猎犬混合繁殖,品种经过改良后,成为了今天的金毛寻回犬。
金毛寻回犬在英国风行一时,知名度不断提高,深受英国人的欢迎,1903年第一只金毛寻回犬在英国狗会正式登记,8年后英国金毛寻回犬会成立,可谓名噪英伦。其后有一些到英国旅行的游客,更把金毛寻回犬带回美国、加拿大等地,作为打猎之用。直到1932年,AKC成立了金毛寻回犬会(GRCA),如今会员已多达数干名。50年后,金毛寻回犬更在AKC犬只服从比赛中连续获得三届冠军,而在2001年金毛寻回犬更被AKC选为十大最受欢迎注册犬种之一,排名紧次于拉布拉多猎犬,风头可谓一时无二。
拉布拉多:
拉布拉多被认为源自于纽芬兰岛,纽芬兰岛如今是加拿大纽芬兰与拉布拉多省的一部分。
拉布拉多来自于圣·约翰水犬(已绝迹),这种狗是一种本地的水狗和纽芬兰狗的杂交,和拉布拉多的渊源颇深。Earl of Malmesbury和其他英格兰饲养主们为了把这种狗和纽芬兰犬区分开而将它们起名为“拉布拉多”。拉布拉多寻回犬最初叫做“小纽芬兰”或者“圣·约翰”犬。其他的名字起源包括有西班牙和葡萄牙语中的工人“拉布拉多瑞斯”,还包括葡萄牙的Castro Laboreiro村(他们的畜牧及守卫犬与拉布拉多非常相似)。
许多渔夫最初使用拉布拉多来协助拖网上岸,它能咬住飘浮的网边的软木并把网拖回岸上。
已知最早对拉布拉多的纸面记载是1814年的“给年轻运动员的指导”。1823年运动画家 Edwin Landseer 画了一只带白色斑纹的黑狗名为“考拉——一只拉布拉多母犬”。那时这个犬种似乎已经确定地被人们接受,19世纪末已经有一些贵族拥有或者饲养拉布拉多。第一只有记载的黄色拉布拉多叫Ben of Hyde,生于1899年。
现代的拉布拉多是最老的现代犬协中的品种。AKC的血系族谱可以追溯到1878年。伦敦犬业俱乐部在1903年认可了拉布拉多。1917年AKC登记第一只拉布拉多,许多英格兰的狗在二战后被引进,这些狗奠定了拉布拉多美国品种的基础。
在纽芬兰因为沉重的犬税,拉布拉多犬逐渐消失。根据英国的限制法,这沉重的犬税实际上停止了向英国进口犬。此后,许多拉布拉多犬和其他种类的猎犬互相交配繁殖,但幸运的是拉布拉多犬的独有特性占优势。最后,育种者希望停止这种相互的交配繁殖,制定出一个标准,以便阻止这种犬与其他猎犬杂交。Bucdleuch公爵的拉布拉多犬有一本血统书,这本书使查出繁殖现代拉布拉多犬的两头犬的出身成为可能。这两头犬是A.C.Butter先生的“Peter of Faskally犬”和Portal少校的“Flapper犬”,这一世系可追溯到1878年。
匈牙利人是不是匈奴的后代?
匈牙利人是不是匈奴人的后裔?这个问题可真得好好八一八才能说清楚了。
匈奴是什么人?匈奴大家都非常熟悉,是秦汉时期中国北方一个超强的游牧民族。在汉朝初期,匈奴曾经多次南下,一度占领河西走廊、祁连山地区,并控制西域,对西汉形成了严重威胁。但从公元前139年开始,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汉朝开始经营西域。从公元前127年开始,武帝又多次派遣卫青和霍去病等北击匈奴,汉朝逐渐在与匈奴的战争中占据上风。
匈奴曾经雄踞漠北,给汉朝造成很大威胁
匈奴两次分裂公元前60年左右,匈奴老单于病逝后,内部发生分裂,一度有五人被同时立为单于,相互攻伐。最后又形成了两单于争雄的局面。而在公元前53年,在匈奴内战中失败的呼韩邪单于率领部众归顺汉朝,呼韩邪还亲自到西汉首都长安朝见汉宣帝,以示臣服。而其它继续与汉朝为敌的匈奴人很快被汉军击败西迁,此前归顺汉朝的匈奴又重返匈奴故地,并统一匈奴各部。但在公元48年,匈奴再次发生内乱,其中一部随呼韩邪的孙子蒲奴单于降汉,史称南匈奴。他们被安置在河套地区,也就是现在的内蒙西部和宁夏地区,帮助汉朝防御北匈奴的袭扰。
南匈奴入汉南匈奴归顺汉朝之后,与中原交往日益密切。东汉末年,曾多次参与中原军阀混战,甚至还曾参与黄巾军的起义。曹操执政时期,还曾介入南匈奴政争,并强令南匈奴分为五部。在表面上,南匈奴始终维持着对中原王朝称臣,对曹魏和西晋都是如此。但在西晋发生八王之乱后,西晋国力受到严重削弱,曹操任命的南匈奴左部帅刘豹之子刘渊趁乱自称汉王,追封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俨然以汉室江山的继承人自居了。
南匈奴后裔建立的汉国,也叫前赵
当然刘渊自称汉室后裔也并非纯粹胡扯,因为他这个家族确实是西汉初期高祖派往匈奴和亲的一位西汉宗室公主的后代。南匈奴归汉之后,这个家族就始终以刘为姓了。后来刘渊建立的这个汉国先后攻克了洛阳和长安,灭亡了西晋,也揭开了“五胡乱华”的历史。但在进入中原之后,南匈奴的民族性也迅速消失,后世基本全部融入汉族之中。
北匈奴西迁在蒲奴单于率众归汉之后,继续与汉为敌的北匈奴在东汉与南匈奴的共同打击下,日渐势微,只得不断西迁,活动于天山一带。公元120年前后,东汉任命名将班超之子班勇为西域长史,再次对北匈奴发动大规模军事打击。之后班勇的继任者斐岑和司马达等人继续追击北匈奴,使北匈奴在西域也无法立足,只得继续西逃,在公元160年左右迁到了今天哈萨克斯坦境内的锡尔河流域,之后就从汉朝的史书中渐渐消失了。目前普遍认为北匈奴的一部后来融入鲜卑,再后来也随鲜卑汉化融入汉族之中。而另一些人则继续西迁,不知所踪。
“黄祸”突现在北匈奴在中国史书消失差不多二百年后,罗马帝国的史书里突然出现了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关于这个民族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公元350年左右,当时他们生活在哈萨克斯坦以西不远,欧亚交界地区的顿河沿岸。但在公元370年前后,这个民族突然开始攻击世代生活在顿河沿岸的民族阿兰人,之后又裹胁着阿兰人开始攻击生活在东欧草原上的各个日耳曼蛮族部落。
匈人在欧洲建立的匈人王国
在随后不到100年的时间里,这个民族就像一只惊马一样,一路向西侵入罗马帝国。而在其锋芒所及之处,各个日耳曼蛮族也一路西逃,先后迁入罗马帝国境内定居,形成了冲跨罗马帝国的民族大迁徙。而这个民族自称“匈人(Hun)”,且因其人种与欧洲人不同,因此在欧洲长期被称为“黄祸(Yellow Peril)”。而曾经率领匈人攻入法国和意大利的匈人大王阿提拉,更是在欧洲历史上被称为“上帝之鞭”。
自认匈人后裔不过匈人虽然在欧洲曾经横行一时,但游牧民族的政权一旦进入农耕地区,还是很难长久。阿提拉的匈人帝国也是如此。公元453年,阿提拉在与日耳曼一位公主和亲的新婚之夜突然身亡,之后其匈人帝国也迅速崩溃,余部又回到南俄草原一带生活。
之后又过了大概四百年,在顿河流域又兴起了一支游牧民族,自称马扎尔人(Magyars),他们自认为是匈人后裔,在公元9世纪再度攻入中欧,并曾一度侵入意大利。后来,马扎尔人在中欧站稳脚跟并定居下来,还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因为他们自称为匈人的后裔,所以欧洲其它国家都把他们的国家叫做匈牙利(Hungary),意思就是匈人的国家。
马扎尔人建立的匈牙利王国
马扎尔人定居匈牙利之后,和周边民族渐渐融合,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匈牙利人,直到今天,许多匈牙利人取名时仍然会取阿提拉(Attila)这个名字,以纪念匈人王阿提拉。
匈人=匈奴?匈人入侵欧洲之后,其实欧洲人一直不知道匈人来自哪里。甚至很长时间认为匈人就是上帝派来灭亡罗马帝国的。但到近代之后,欧洲一些历史学家通过研究中国史书,发现了西迁的北匈奴,他们认为西迁的那一部分北匈奴就是欧洲的匈人,或者至少是匈人的主要祖先。而中国史书上对于这段历史竟然也还真有一些相关记载。最直接的一条记载出现在二十四史中的《北史》里:
古之奄蔡,一名温那沙,居于大泽,在康居西北,去代一万六千里。先是,匈奴杀其王而有其国,至王忽倪,已三世矣
这个记载的时间是公元445年左右,其中说到三世之前,匈奴灭亡了一个叫奄蔡的古国,而这个奄蔡,则在位于中原西北一万多里的一条大河边。而在南朝著名史学家裴松之所著的《三国志注》里,则又有下面这样的记载:
康居北,又有柳国,又有严国,又有奄蔡国,一名阿兰,皆与康居同俗。西与大秦,东南与康居接。
也就是说其中提到奄蔡国又叫阿兰国,而根据古罗马史书,匈人最早的入侵就是攻灭了阿兰人(Alan)的国家。再结合《北史》那条记载的时间,公元445年,减去三世大概75年(一世25年),正好也是公元370年左右。可以说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都对上了,因此答主认为,欧洲的匈人是西迁的北匈奴后裔无疑。
现代匈牙利人
因此从这个角度看,现代匈牙利人经过几个弯弯绕之后,确实能跟匈奴人搭上关系,从这个特定角度,把他们称为匈奴人的后裔并不为过。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长河小说?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长河小说,哪一部文学价值最高?
八十年代我从一篇文学评论类文章里第一次接触了解到国外的“长河小说”概念,但我印象中,“长河小说”概念从来都没有进入过中国主流文学创作圈,在中国现当代文学里,也几乎没有真正的长河小说。我从网上搜索到这样一段对“长河小说”的定义性文字:“30年代至50年代在英国文坛较为流行的另一种小说样式便是安东尼·鲍威尔(Anthony Powell, 1905- )等作家创作的"长河小说"。它与传统的长篇历史小说或高尔斯华绥的世系小说具有很大的区别。它虽然由多部小说组成,但往往描写一个故事而不是多个故事;它提示的不是一个家庭或地区的变化,而是一个中心人物的经历与情感生活。”这是界定长河小说的唯一标准,和我八十年代对长河小说的概念认识一致。所以说白了,所谓长河小说其实就是超长篇小说——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只能说类似长河小说,但又不能真正称为长河小说,因此三部曲中的主角并没有“坚持到底”。
至于百度百科上介绍长河小说时提到李劼人的“大河”三部曲《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也是长河小说,虽然三部小说我没有读过,但看介绍,似乎主角也换了,也没有从第一部到第三部“坚持到底”,那么他的这个三部曲也就最多算是“类似”长河小说。
我个人认为百度百科在介绍长河小说里提到的几个小说系列,其实都不能算长河小说,包括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它只是一系列长篇小说的合辑,但每一部小说的主要人物都各有各的,完全“不通用”的。
我认为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长河小说,虽然中国现当代文学受到西方文学很大、很大影响,无论是传统的现实主义还是现代派文学的影响,但长河小说这个概念虽然中国文学理论圈内有介绍,但除了上述写作了“大河”三部曲和“激流三部曲”之“类似”长河小说的李劼人和巴金,认真投入去写作长河小说的作家是没有的。
严肃层次的长篇小说,一个作家往往可能要写好几年,要将其写出真正体现自己水准的,要写的非常非常严谨而没有丝毫马虎的,就可能需要更多时间,所有很多作家一旦投入写作长篇小说,就会有类似闭关的做法,远离尘世喧嚣而埋头写作几年。
中国从五四运动迄今,中国社会的和平安宁时期是断断续续的,军阀混战、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然后新中国时期开始的各种文化运动直至文革十年,八十年代后国家改革开放,重心又是以经济为主,各路财神爷开始迅速亲近文学圈子,急功近利、名利思潮、拜金主义等等“崭新”的时尚迅速波及全国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写作长河小说,我记得曾经有文章介绍认为,国外不少写作长河小说的作家是花了一生时间的,也就是说,这个作家一生就写了一部长河小说。想一想,从五四运动至1949年的现代作家们,恐怕是做不到投入一生去写一部长河小说;新中国前三十年全国就一个人在发表小说,其他所有作家没人愿意写、也没有人敢写,当然更不可能会有哪个作家想投入一生去写一部小说;到了八十年代开始,大概又几乎没有作家愿意、喜欢花一生去写一部长河小说了。
——你的问题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长河小说,哪一部文学价值最高?”根据我的阅读和了解,我的回答是1、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长河小说;2、在“类似”长河小说的“大河”三部曲与“激流三部曲”之间选择,凭借一部《家》,我认为巴金的《激流三部曲》的艺术价值要高于李劼人的“大河”三部曲。3、如果把通俗层面的小说也放进来谈的话,我倒认为字数动辄数百万的网络小说,倒是真正意义上的长河小说,只不过这些网文写作水准太渣,谈不上多少艺术价值,当然也就无法评定那部文学价值更高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