渉怎么读,不死脱层壳是什么意思?
首先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故事是我奶奶给我说的。大约在“破四旧”的时候,村里有个叫臭蛋的人。
有一次,臭蛋在我们村东娘娘庙的房梁上,发现了一只喜鹊,喜鹊站在庙的第二根梁上,怎么赶也赶不跑。
臭蛋很好奇,于是架上梯子捉住了喜鹊,那时候粮食奇缺,臭蛋就拔光喜鹊的羽毛,点了把火,把喜鹊烧着吃了。
第二年春天,人们破除迷信拆了娘娘庙,臭蛋掏钱买了娘娘庙里的木料和一些砖,他就在自家的地基上盖了一间简易房。
臭蛋家里很穷,年轻时没讨上老婆,是个光棍汉。原来住的都是土坯屋。
就在这年大年三十晚上,臭蛋下了一锅饺子,一个人忙着烧火,估摸时间饺子该熟了,他掀开锅盖准备盛饺子。
然而眼前的情景把他吓傻了,锅里没有饺子,却有十几条死蛇。臭蛋“妈呀”一声跑了出去,从此人们看到街上有个疯子,这个疯子就是臭蛋。
奶奶讲完告诫我,以后遇到飞不动或者病病怏怏的鸟千万别捉,捉鸟对人不好。当时人们也都这么认为,臭蛋烧着吃的喜鹊是只有灵性的鸟。
现在想来就是这句“顺手捉只雀,不死脱层壳”的意思。后来臭蛋死了,人们再也不敢捉鸟了。
长大后,我一直想弄明白这里面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不相信喜鹊是什么有灵性的鸟,在粮食奇缺的时候,任何能吃的东西人们都不会放过。
我只相信科学,通过走访老人,我渐渐捋出了点头绪。
我发现臭蛋家离娘娘庙不远,他家就在庙的后面。据老人说,修建的娘娘庙有120年的历史了,四乡百里范围的老百姓,谁家有灾有难,求子求孙都上庙里烧上几柱香。供上一些食物,时间一长,庙里住着许多蛇。
由于天长日久,庙里的大梁被香烟缭绕,大梁也发出一种檀香味。臭蛋把这些大梁用在了自己的简易房上。原来栖身庙里的蛇会嗅着大梁的香味住进了他的简易房里。只不过这些蛇昼伏夜出,臭蛋没有发现罢了。
年三十煮饺时,臭蛋一个人忙里忙外。等饺子下锅后,香味儿吸引了蛇。
蛇趁臭蛋外出时,吃了锅里的饺子,但是不小心掉进了锅里,于是出现了饺子没了,锅里煮着许多蛇的场景。
说到底,这些蛇和喜鹊毫无关系,只不过被人们联系在了一起,这才有了千万别捉鸟的一说。如果臭蛋懂点儿科学,他也不至于被吓傻吓疯了。
综上所述。“顺手捉只雀,不死脱层壳”是迷信的说法,没有任何科学依据。不过从爱护鸟类的角度来看,这句话还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文/秉烛读春秋
宋朝怎么灭亡的?
宋太祖赵匡胤自陈桥兵变,黄袍加身,遂有北宋。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说,北宋是建立在一次成功的士兵与将领拥戴首领的事件上。宋太祖的这次,是五代以来第四次兵士拥立的事件(前三次的主角分别是后唐明宗李嗣源、后唐废帝潞王李丛珂、后周太祖郭威)
兵变是宋朝“兴”的原因,那就意味着它同时是前一个政权“废”的原因。何以造成兵变这一情况?将领将兵在外,手握实权。日久天长,遂掌握一支或数支骁勇善战又非常熟悉供其指挥的军队。唐代安史之乱,节度使拥兵自重,已是前例。
这样一种情况,在相对和平的王朝历史中就表现为军事权力在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宋朝统治者既然以兵变起家,自然不会放任这种危险继续存在下去。为了解决这一种矛盾,于是有了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之说。
太祖把在外的将领召集于京师,解下他们的权力。派文官以“知州军事”到地方接管,又陆续设置各州通判,手握大权。《国史大纲》提到:诸路观察、采访、团练、防御、刺史皆遥领,不亲本州务。县令由中央指派,称为“知县”。从此吏治之权悉数掌管于中央政府。
在财政的问题上,于地方设立“转运使”之官。除了本州日常所必须的经费银米,全部送往中央。
对于地方武装,太祖命令挑选其中的精锐,送往中央,充当“禁兵”。剩下的老弱病残留在地方,称作“厢兵”。
宋朝统治者以上面这几种措施,将吏治、军事、财政大权收归中央,有效地避免了地方集团不受中央集团的控制。但是中央集权过度强化,使得地方难以有所建树。
(二)西北、北方边防
上面已经提到,太祖将各地的精兵强将悉数调往中央,避免兵变之风险。可与此同时,造成了宋朝对外积弱局面的形成。
镇守西北边疆,需要对于边疆事务特别熟悉的将领。除此以外,还需要保证军事统帅在地方便宜行事,掌握大权,在当地建立起骁勇善战、团结一致、彼此熟悉的军队。此外,建立起这样的军队,需要时间慢慢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郭进守西山一共二十年,李汉超守关南十七年,董遵诲守通远十四年。军中允许将军便宜行事,得以招募死士,故每有敌寇侵入,大多可以打败。此前也是得益于这样的实际情况,西北地区一直安然无恙,太祖才可以放手一搏,专注于对付东南。
而在宋朝朝廷对军队和将领别出心裁地安排之下,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在操练都难以有效地完成的情况下,西北边防水平严重下滑。契丹、西夏势力却在不断发展,最终成为盘踞在宋朝心脏上的两条毒蛇。
(三)都城地理
宋朝易为外敌入侵所侵扰,还因为在都城地理位置上的原因。
北宋定都开封,是张方平所谓“天下四通八达之地,函秦洛宅,形胜足恃。”开封在当时只是黄河南岸一个相对平坦的洼地,一旦敌人长驱南下,根本没有屏障可以阻拦。
北宋也未尝没有人想要迁都。宋太祖、范仲淹等都曾经表示过迁往长安、洛阳等地,不然在开封所需要军用支出实在太大,迟早会民力枯竭。无奈太宗和吕夷简先后反对,一再延误时机,最终不可收拾。
就这样,为了保证开封的安全,每当西夏、契丹开战,宋廷总想议和讨好他们。
税务
一般而言,在中国只要形成了统一的局面,除非皇帝素质相当之差,不然总不至于税务远超于民力所能接受的范围以至于患贫。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其实还在于上面所述宋太祖的建国之策。所形成的冗官冗兵,宛如两只巨大的蚂蟥,趴在宋廷的身上,抽脂吸髓。
宋廷面对着外敌的侵扰,常年集聚着兵力。直至宋仁宗,前后百年,全国士兵数量已经翻了七八倍,军饷开支自然猛增。这些招募的士兵名义上终身都在军营服役,实际上可以充当战斗力奔赴战场每人大概在20年,因此有大量的军饷压根就是在浪费。同时也让大量士兵骄傲懒惰,降低战斗力。赵匡胤也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让禁兵分批驻扎在郡县,三年一换。这却造成了明明没有打仗,军费却和出征差不多的怪异现象。更何况宋朝延续五代以来的习惯,对军队经常有许多额外的赏赐、特支。赏赐越多军队越差,军队越差越感觉要招募更多的士兵,最终跌入一个死循环。
此外,对于文人,宋廷也是大加赏赐。为了大力扶持文人集团,打压武人集团,宋朝对于进士额外宽容。只要考取了进士,就可以立即做官,不需要等待一段时间考察个人能力。为了提高文人的地位,宋朝不断提高他们的官禄。每当遇到节日庆典、郊天等时候,文臣就会得到额外赏赐。当时有人曾经说过“恩逮于百官,唯恐不足;财取于万民,不留其余。”财力枯竭,日益严重。宋朝竭力培养文臣,但是通过这种方式晋升的文臣的水平难免大打折扣,在关键时候难堪大任。
南宋对金卑微屈膝,不断缴纳银米。对内税收一而再再而三地扩大,近于无理。百姓不堪忍受,日益穷困潦倒。
南宋的国土几乎只有北宋的一半,但是年税收却远远超过北宋。“正供”即正常的税收,与唐代相比,是其十倍不止。此外还有诸多杂税,名目繁多。诸如“经、总制钱”、“月桩钱”、“板帐钱”、“折帛钱”等,涉及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卖酒要收钱、卖醋要收钱、买纸要给钱、卖田地房产要给钱;还有无理的如打赢官司要给“欢喜钱”,打输官司要罚钱。抓捕盗贼,追回的财物充公而不是还给失主。其实一开始有些税比较正常,如“折帛钱”。本来这个税款是先由官府发给人民银米救急,过几个月等人民缓过气来在以税款的形式收回。可是后来即使每年官府不救济,人民还是得交钱。
有司不知道吗?不,他们其实都知道。但是这里面牵涉到的利润实在太大,南宋朝廷绝不会放过这个敛财的机会。
朝臣矛盾
首先,对宋廷朝堂之上产生重要影响的是它的谏官制度。它的影响在于使朝堂之上争斗不断,难以在国家大计上迅速形成一种全体意志。
宋设“谏院”,从原来的百官之首宰相下分出去,最终在权势上与宰相齐平。谏官的主要职责在于“谏”,而当时又流行“谏”风。每天都想说点什么,到了最后变成了有什么就说什么。谏官“谏”的对象也渐渐由皇帝转移到了宰相身上。不管宰相想干什么,不管这个事对不对,谏官总要出来干涉。除了谏官,文臣向来也喜欢议论。前前后后反复不定,统一不了意见,这是朝堂政治上一大害。此外,宰相在朝堂的地位也越来越低。
《国史大纲》说道:“宋初文臣,大多是五代之遗,猥琐浮薄。”宋代建国与汉唐不同,所拥立者为武将。建国后考虑的第一要务,便是以文官代替武官。但是,宋朝并没有足以支撑的文治基础。古时三公坐而论道,唐五代宰相见天子议事,也可以坐在椅子上喝茶。到了宋代,宰相向皇帝报告时就只能站着了。枢密院等相继分割宰相职权,丞相越来越难以发挥作用。
王安石变法以后,朝臣之间的矛盾变相地反映出南北势力的矛盾。王安石代表的是南方一种激进的风气,司马光等北方派代表着一种传统与稳健。宋初有“不相南人”的说法,说明南方势力最初并不强大。可是北方在文化与经济上到底竞争不过南方,在科举上变现为东南多取进士,西北多取明经。南人势力一步步强大,终究为北人所不容,于是必须要在政治上百般阻挠。其中朔派是北方派之正统,他们虽然忠直,但是格外排斥异己。同时他们自己又缺少治理的才能,难以有所建树。最后但求无过,不求有功。以重视道德为名头,重小节,忽视大局。致使有才能之人不能上进,碌碌无为之人把持高位。
中央首脑之错失良机
自金灭北宋,南宋与金之间各怀鬼胎。金先后拥立张邦昌、刘豫,目的在于在黄河南岸建立一个缓冲区,防止宋人的报复。同时也可以好好消化这些年一下子吞并的土地和人民。但是金人到底不放心高宗,一面处处紧逼,一面派人言和。
高宗这边也有问题。一开始,高宗畏惧金人,不敢冒险。所以不重用宗泽等人,反而重用汪伯彦之流。之后,因为金人宣称要把宋钦宗放回,高宗担心会对自己不利,于是任用秦桧等。
本来这个时候南宋未必不可与金人一战,原因有五点:
①将帅人才不同
②兵甲武器质量不同
③南北地域环境不同
④军队士气不同
⑤地方财力不同
总而言之,经过多年的战争,宋朝的军事力量在不断加强。士兵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武器装备逐渐精良,作战环境不再是适合金人骑兵的平原,将领的权力得到尊重。但是高宗方面担心他们功高震主,对外卑微屈膝,对内不依不饶。不断打压抗金的骨干力量也是唯一的力量。最终朝廷人才灭净,抗金实力大损。后金人再度发难,高宗无颜面对,传位给孝宗。
孝宗倒是想要匡扶,奈何人才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钱穆所谓“前有将帅无君相,后由君相无将帅。”南宋再难有机会恢复元气,只能慢慢等死。
(七)自然气候
中国幅员辽阔,面积广大。以现在的版图言之,中国大体拥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的不同对中国各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深入到人类与自然的方方面面。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农业是国家经济的主体(即便是南宋时期商税一度在税收上占有巨大比重。)作物的生长离不开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生物五个条件的相互作用。
气候涉及气温、降水量、太阳辐射等方面。温度的变化不单单使年平均温度上下波动,还影响到了作物的种植,进一步反应在产量上。作物的产量大小又影响到社会经济方面,若是造成饥荒,甚至可能造成不同民族之间的冲突和人民的迁徙。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提到“在最初二千年,即从仰韶文化时代到河南安阳殷墟时代,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 ℃左右。在这以后,年平均温度有2到3℃ 的摆动。寒冷时期出现在公元前一千年(殷末周初)、公元四百年(六朝)、公元一千二百年(南宋)和公元一千七百年(明末清初)时代。汉唐两代则是比较温暖的时代。这种气候变迁是全世界性的。”这四次寒冷的时期对应着年平均气温的下降,严重影响到了农作物的生产。农作物产量下降,社会难以做出迅速调整,容易出现饥荒。百姓一旦出现饥荒,就会不定向流动。社会秩序紊乱就容易导致崩坏,直至问题解决或者是找到矛盾的突破口,暂时稳定,直到粮食问题解决。矛盾的突破口往往是表现在各种各样的政治革命上。明末清初,人口的变化还不算巨大,极有可能是由于诸如土豆、红薯之类的抗寒作物的传入。
而作为季风气候显著的国家,中国的农业经济一直相当脆弱。从降水量来看,不定期的旱涝灾害一直困挠着人民。一旦某一处遭遇灾情,周边的地区就会面对巨大的压力。如何处置难民、如何恢复生产都是相当大的问题。
宋朝就正好面临着气候的变化。
宋初气温已经比唐代低。梅花因其一年中开花最早,被推为花中魁首,但在十一世纪初期,梅树只能在私人花园中生存。我们也可以从当时的诗句中窥探一些蛛丝马迹:苏轼咏杏花有“关中幸无梅,赖汝充鼎和”一句;王安石嘲笑北方人常误认梅为杏,他的《红梅》也有“春半花才发,多应不奈寒。北人初未识,浑作杏花看。”之句。
后来中国气候加剧转寒,正好对应着金人由东北侵入华北。宋朝不断南迁也应该有粮食供应的问题,而金人南迁亦是如此。北宋政和元年,江浙一带的拥有2250平方公里的太湖,不但全部结冰,而且非常结实。这种寒冷的气候一直延续到暮春,将附近的柑橘全部冻死。杭州在南宋时候,四月份的平均温度比现在要冷1到2℃
总结
宋朝灭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虽然它的表象确实是由于战争而结束。简单来说,北宋之初就像一个得了肺痨的年轻人,刚开始还没事,但是越往后等他年纪大了,各种问题就都出现了。
宋朝的问题就在于从它建国之初,就注定了一步步走向衰亡。它的制度、朝堂上的党争、无理的税收、领导者的矛盾包括时代大背景杂糅在一起,让宋朝难以招架。它也想改变,但是在那样一种时代背景和具体环境下,改变是一种很难的事。一点点一步步,宋朝最终走向了坟墓。
全身心的投入感情和金钱吗?
感谢邀请!
对于普通百姓居家过日子的婚姻,它与旅游一样,在感情和金钱上投入和收获成正比,即投入越大收获越多,反之投入越少收获越少,不投入就没有收获。
全身心的投入感情和金钱,旅游跑的远,婚姻幸福又美满旅游时,要想跑的远,多看几个美丽的景点,就必须多投入,不想投入,寸步难行,只好只有呆在家里,哪也别去。同理,一个好的婚姻,也是要从感情和金钱上不断投入,不投入的婚姻是不会长久的。无论头婚还是二婚都一个样。
二婚是有许多原因造成的。丧偶、离异、感情不合、外遇、抠门等等是造成二婚的基本要素,其中抠门即小气,不大方,吝啬,不舍得在感情和金钱上投入也是维持不了婚姻而离婚造成二婚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从事婚姻登记工作多年,在我曾经办理过的离婚案例中,尽管都以双方感情不合为离婚理由处理,但实际都是小家子气不舍得投入,为对方付出的比重还是蛮高的。
二婚与头婚一样,需要全身心的投入感情和金钱二次婚姻也是合法婚姻,夫妻俩居家过日子,总得要投入。
不投入的婚姻有二心的嫌疑,会给对方以把柄,埋下感情不合而再次离婚的隐患。
总之,好好投入是维系婚姻的重要因素。
如何优雅地表达关我屁事和关你屁事?
本身满心的讨厌,特别想痛快的来一句“关我屁事”,你非要优雅的表示出来这层意思,我能想到的只有一种方式:
用一张纸写上这四个字,顺序是打乱的,写好之后递给对方,并礼貌的请他把这四个字合理的组合在一起,同时,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用尽洪荒之力把它念出来:关我屁事!
之后的事,怎么完美收官,就看你的了。
至于“关你屁事”这四个字,也想在明明十分愤怒的情况下,优雅的表达出来,此刻,我想问问题主你这是有多么的虚伪啊,对方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能让你如此的注意形象,骂人之前还要穿好西装打领带?
看到这里,如果想骂我这句“关你屁事”!那么请你沐浴更衣,再净完面之后慢慢走过来,拿起手机在评论区默默的,安静的写下四个字:关你屁事!
你留下的最珍贵的回忆是什么?
感谢邀请
与恋人分手后,留下的最真贵的回忆是什么。
我觉的刚和恋人分手时,留下最多的就痛苦和眼泪。不敢闭眼,一闭眼那些一起经历过的点点滴滴就在眼前浮现。
熬完美好青春换一个老伴。青春见证那些美好,岁月却带着它们一起远走。留下了一些感触扎根心底,叫做回忆。
回忆,空白人生的笔记,逆转时间的阶梯。等到我们老了坐着摇椅,想着曾经的恋人,不会再有那些痛苦,偶尔也会嘴角带着微笑。
所以和恋人分手,最真贵的回忆就是,有你的陪伴,快乐也好,痛苦也好。
感谢你,当初的哭。
感谢你,当初的笑。
感谢你,当初的好。
感谢你,当初的付出。
感谢你,当初的陪伴。
感谢有你走过那段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