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蚡的简介,历史上的陈阿娇为何敌不过卫子夫?
公元前130年,陈阿娇挽着一“男子”的手,正准备进殿休息,突然,廷尉张汤带着一群人冲了进来。
许多人觉得,在阿娇和卫子夫之间,汉武帝选择了卫子夫,陈阿娇被废,只能做为一个失败者,悲惨地在长门宫老去。
但是,卫子夫又何尝赢过?
青梅竹马的阿娇姐公元前153年,长公主刘嫖找当时太子刘荣的母亲栗姬商量儿女婚事。
可栗姬记恨长公主隔三差五给汉景帝送美人,搞得自己地位不稳,于是简单粗暴地拒绝了长公主的提议。
而这件事刚好被刘彻的母亲王夫人听见了。
于是,她主动找到馆陶公主,希望能和馆陶公主结为儿女亲家。
刚好,馆陶公主的女儿陈阿娇和刘彻在花园里玩耍,馆陶公主就将刘彻抱在身上,问他:“你想不想娶个媳妇啊?”
刘彻说:“想”
馆陶公主就指着周围的女子挨个问刘彻:“这个可以吗?那个可以吗?”
刘彻脑袋摇得像拨浪鼓一般。
直到指着陈阿娇时,刘彻才说:“要是能娶阿娇姐,我一定做个金屋子把她藏起来!”
馆陶公主听后笑得合不拢嘴,于是和王夫人定下了这门亲事。
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也。《汉武故事》
既然,刘彻是自己未来的女婿,那么馆陶公主自然是要让女婿前途无量才行。
于是,馆陶公主发挥自己在窦太后和汉景帝身边的公信力,不断向他们输入刘彻这孩子哪哪都好,刘荣那小子哪里都不行的信息。
加上栗姬自己嫉妒成性,在汉景帝病重要求她日后照顾一众儿女时,没有表态,这让景帝很不满。
为了防止栗姬当上皇太后之后,如吕后一般迫害刘氏子孙,汉景帝干脆废了刘荣的太子之位。
景帝尝体不安,心不乐,属诸子为王者於栗姬,曰:“百岁後,善视之。”栗姬怒,不肯应,言不逊。《史记·外戚世家》
而这边,在馆陶公主的努力下,窦太后也对刘彻这孩子越来越喜欢。
最终,在三个女人的运作下,刘彻成了太子,阿娇成为太子妃,而馆陶公主也成功地成为了太子的丈母娘。
可见,在刘彻从胶东王到太子的过程中,无处不见的便是外戚的身影。
除了母亲王志的运作,馆陶公主,窦太后,她们在整件事情中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也为日后,汉武帝忌惮外戚埋下的祸根。
再美的誓言,抵不过朝堂内的虎豹豺狼陈阿娇和刘彻真的是青梅竹马地一起长大的。到了成婚的年纪,两人便举行了婚礼。
阿娇比刘彻大几岁,但是一点也不影响两人的感情。
在两人长达十年的生活中,尽管由于阿娇的身体问题,没能有孕,刘彻还是对他恩爱有加。
只是,阿娇有一位猪队友般的母亲,没事就在刘彻和平阳公主面前提当年换太子的功劳,搞得刘彻很无语。
加上一次皇叔刘安来朝见汉武帝的时候,舅舅田蚡拉着刘安的手说:“陛下没有太子,你是高祖的亲孙子啊,你又这么仁义,假如有一天陛下出了什么意外,就只有你能继承这皇位了啊!”
及建元二年,淮南王入朝。素善武安侯,武安侯时为太尉,乃逆王霸上,与王语曰:“方今上无太子,大王亲高皇帝孙,行仁义,天下莫不闻。即宫车一日晏驾,非大王当谁立者!”。《史记》
这话被汉武帝知道了,心里真的是一万个羊驼狂奔啊。
虽然大婚多年,确实也还没能生出个继承人,但是,人家也还年轻啊!
当时的汉武帝才20岁不到的年纪,放今天,还没到法定结婚年龄呢,舅舅您咋就知道我日后生不出儿子?
而没过多久,从平阳公主府上带回来的小丫头卫子夫怀孕了!
汉武帝那个高兴啊,恨不得拉着卫子夫去田蚡府上秀一圈。
而这一波操作直接打慌了另一个人,那就是皇后陈阿娇。
结婚多年无子,女人承受的压力本来就比男人更大,而现在卫子夫怀孕,证明不是汉武帝的问题,那么,问题不就显而易见了吗!
自己不能生孩子,这皇后的位子迟早会被挤掉,以陈阿娇的智商,只能想到四处求医问药,找生孩子的妙方。
而母亲馆陶公主却不是一个坐以待毙的人。
馆陶公主的逻辑可能和明宪宗的万阿姨(万贵妃)很相似,我不能生,那也不能让你们顺利地生。
于是,馆陶公主将卫子夫的弟弟,当时在建章宫做事的卫青绑了回来,准备杀鸡给猴看。
结果,卫青的人缘好,被好友公孙贺带了一帮人给救了回来。
汉武帝知道这件事后,明显怒了。
我这边再生不出儿子来,连舅舅都要反了,你这里还在给我添乱?
于是,霸道总裁属性爆表的汉武帝直接反手将自己女人卫子夫和小舅子卫青一起保护起来,并且将卫家上上下下赏赐了个遍。
很明显,他是在和丈母娘叫板,意思是说,这些都是我的人,你一个也不要动。有了自己母亲的这一波操作,阿娇姐姐在汉武帝心中的地位明显下降了很多。
加上,当下汉武帝的工作重心完全在造娃这件事上,而多年的经验证明,陈阿娇同学并不擅长这项工作,所以,汉武帝去陈阿娇那里的次数就越来越少了。
那么汉武帝心里有没有阿娇同学呢?应该是有的。
毕竟两人从小一起长大,而且尽管丈母娘一直索求无度,但是,汉武帝都尽量满足,也并没有动过废后的想法。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阿娇同学依旧是专宠!
这也就是为啥作为一个正常男人的汉武帝,在登基后多年,还没有一儿半女的原因。
因为他的眼里,除了陈阿娇,根本没有别的女人。直到舅舅点醒他,没有儿子可能皇位就会不稳,他才将目光投向了别的女人。而这个女人,就是运气非常好的大女主,卫子夫。歌女翻身做主人这边,汉武帝虽然登基多年,但是在朝政处理上,还是个未毕业的小学生。
政令基本都要在“东宫”走一圈,才能发出去。
而这个有权利拍板的人,不是自己老妈,而是自己的奶奶,窦太皇太后。
这就是为什么汉武帝听说舅舅要支持刘安为储后,十分着急着想要马上造娃出来。
因为,大权在握的窦氏真的有能力将自己拉下来,换一个人做皇帝。
而这时候,刚好,那个自己在平阳公主府临幸过一次,带回宫就忘记的卫子夫又出现在了自己面前。因为要裁掉一些宫女,卫子夫居然哭着跑到汉武帝面前,请求让自己离开皇宫,回去伺候母亲。入宫岁馀,竟不复幸。武帝择宫人不中用者,斥出归之。卫子夫得见,涕泣请出。《史记·外戚世家》
都说男人最见不得的就是女人的眼泪,尤其还是自己看得顺眼的女人。
于是,汉武帝安抚卫子夫,让她留下来,并再次宠幸了她。
没过多久,卫子夫这边就传来了有孕的好消息。
活了快20岁了,第一次要当爹了,汉武帝太兴奋了!
于是直接将卫子夫封为了夫人,地位仅次于皇后。
上怜之,复幸,遂有身,尊宠日隆。《史记·外戚世家》
然而,第一次,卫子夫也没能生出带把的,而是生了个女儿,就是后来的卫长公主,最后嫁给了平阳公主的儿子曹襄。不过不要紧,汉武帝仿佛是找到了一个潘多拉宝盒一样,第一个不行,我们就再来一个。
于是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卫子夫不断地怀孕生孩子,再怀孕,再生。
直到第9个年头,终于生出了一个能继承皇位的了。
而在此前,卫子夫已经累计给汉武帝生了3个女儿。
第一个皇子的出生,让汉武帝很高兴,再也不用担心有人处心积虑地在外面找人来窥阙皇位了。
加上这时候太皇太后已死,阿娇姐姐被废,卫青又帮汉武帝虐了把匈奴,所有的机缘巧合叠加后,汉武帝果断封了卫子夫为皇后,她的儿子刘据为太子。
然而,卫子夫虽然因为这个儿子,最终得以当上皇后,却也就此失去了作为女人,在汉武帝眼里的存在感。
因为自从生下汉武帝的长子刘据以后,卫子夫就再也没有和汉武帝有过孩子。
有人说那是因为卫子夫年老色衰,但其实,生完卫太子刘据,卫子夫也不过只有20多岁的年龄。
如果放现在,可以说是女人最美丽的时期,可卫子夫却在这时候失宠了。
原因很显然,在汉武帝和卫子夫之间,并不存在所谓的爱情。
汉武帝能在十年内极力宠幸卫子夫的原因主要还是为了造个皇位继承人出来。
那么为什么是卫子夫呢?卫子夫容易怀孕,这让汉武帝觉得造娃这件事,和卫子夫搞最为简单,能够迅速见效果。当时汉武帝还没有完全控制朝政,以馆陶公主的性格,不管是卫子夫还是栗子夫,她都会想办法除掉。而汉武帝用有限的力量,集中保护了卫子夫这个生娃神器后,也没有太多精力去保护其它美人。卫子夫还有一个听话的好弟弟,在汉武帝身边做事,汉武帝在培养卫青,也在等待一个可以让自己完全掌控天下的时机。被恋爱脑耽误的陈阿娇这边汉武帝在和卫子夫搞生产,那边自然而然是冷落了阿娇姐姐。
阿娇姐姐和汉武帝是真的有爱情的,所以我们在看陈阿娇同学做事的时候,总有点恋爱脑短路的剧情在里面。
为了挽回爱人的心,阿娇姐姐想尽办法生孩子,又用巫术诅咒卫子夫,希望她生不出孩子。
之后,阿娇姐姐还在母亲的指导下,将宫外的巫师请到宫中来。
这就是一开始说的和陈皇后携手出入的“男子”,巫师楚服。
而这一波操作,直接导致了汉武帝对她的反感。
因为,在古时候,皇宫内巫蛊之术在任何时代都是被禁止的,皇后做这样的事,更是大忌。
而光是巫蛊还好,更要命的是,那个女巫师楚服时常穿男装,还和皇后同吃同住,这让汉武帝有一种头上冒绿光的感觉。
于是,在公元前130年,汉武帝腰斩楚服,废掉了皇后,让阿娇姐姐迁居到长门宫。
但即使这样,阿娇姐姐的结局依然比卫子夫好太多。
因为汉武帝在让阿娇姐姐搬家的时候,特地下旨,虽然迁居长门宫,但阿娇姐姐的一切用度,还是和以前一样。
上曰:“皇后所为不轨于大义。不得不废。主当信道以自慰,勿受妄言以生嫌惧。后虽废,供奉如法,长门无异上宫也。”《资治通鉴》
也就是说,姐姐只是搬了个家,其他生活水平还是没变的。在长门宫孤独地熬了将近20年后,阿娇姐姐最终也没能等来她的彻儿。
死后,汉武帝还按照皇后的礼仪给她安排陪葬,将她安葬在外公汉文帝的霸陵边上。
陈阿娇不管是从出生还是最后的结局,都比卫子夫好了不止一个档次。
虽然无儿无女,但最后也是体面的去世。
而卫子夫,为汉武帝生下三女一子,但几乎全部被汉武帝亲手杀死。
即使早死的卫长公主没有被巫蛊之祸波及,但她唯一的儿子也在巫蛊之祸中殒命。
也就是说,卫子夫和陈阿娇一样,到死时,一无所有!
而更可悲的是,陈阿娇体面的陪葬在外公的霸凌,而卫子夫连葬礼都没有,只用一口小棺随便埋在了桐柏亭。
后记总体上来看,阿娇虽然被废后,但最后却是平静地自然死去,也算是善终了。
而反观卫子夫的一生,虽然当了40多年贤良淑德的皇后,但是,在人生最后时刻,她亲眼见证汉武帝对自己儿女大开杀戒。
看着儿女一个个死去,她自己也在愤恨中自杀。
而汉武帝连葬礼也没给她办,只是让人用一口小棺材将她安葬在桐柏亭。
这个地方,连茂陵的边都看不到。
卫子夫一辈子的付出,就换来了人生最后一刻的落寞,你说,她哪里拼过了陈阿娇?
“最是无情帝王家”,汉武帝用他的一生完美地诠释了这句话。
在男权社会中,女人的命运只能依附于自己的男人,而作为皇帝身边的女人,更是如此。
不止是卫子夫,即使是后来汉昭帝的母亲钩弋夫人,在汉武帝哪里,也没能得到什么好的结果。
钩弋夫人,被莫名其妙地处死,美其名曰要防止“母强子弱,外戚专权”,而她唯一的错,就是给汉武帝生了一个儿子。
皇宫里的每一个女人,都想得到皇帝独一无二的尊宠,然而,爱一个人是需要力气,更需要精力的。
当皇权在握时,帝王的精力都花在了朝政军事上了,哪里还有那么多的力气,来和你谈论男欢女爱?
卫子夫能够平安做了40多年皇后,没有被抛弃,正是因为在她不但不奢求汉武帝的爱,还有卫青霍去病两大护法,帮汉武帝解决匈奴的问题。
这样的皇后,不正是汉武帝理想的合作伙伴吗?
只是,当汉武帝的抓牙将刀锋指向唯一的儿子刘据时,卫子夫还是动摇了。
她拿出皇后印玺,打开宫中武器库,支持太子起兵。
最后,太子一家被逼死,卫子夫也随太子而去。
而陈阿娇没有孩子,在她的眼里心里都是刘彻。
她在刘彻身边撒娇耍横,就如同我们现在恋爱中的男女,在对方身上找存在感一般。
而她不知道,随着刘彻登上皇位,他的身份也开始发生了变化。
他再也不能只做跟在阿娇姐姐身边的小男孩了。
但即使因爱犯错,汉武帝还是给了阿娇姐姐最大的宽容和体面,足见陈阿娇在汉武帝心中的地位。看到这里,不知道你还会觉得卫子夫赢了陈阿娇吗?
爱情这个东西就如沙子,抓太紧或太松都不行。
你能掌握好这个力度吗?
参考资料:《汉书》《史记》《资治通鉴》
被汉武帝金屋藏娇的阿娇为何会被废?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明确一点,汉武帝刘彻废陈皇后与卫子夫无关!并不是因为汉武帝想立卫子夫为皇后,所以才废黜了陈皇后。恰恰相反,是汉武帝废黜了陈皇后之后,才选择了立卫子夫为皇后,二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金屋藏娇所谓“金屋藏娇”只是一个典故、一个故事,真实历史上到底是不是真实存在,一直是存在争议的。但有一点是没有疑问的,汉景帝刘启之所以会选择非嫡非长的汉武帝,陈皇后之母馆陶公主刘嫖是重要的幕后推手!
话说汉景帝与原配薄皇后关系一直相当淡漠,薄皇后也未能生下一儿半女,这最终导致了汉景帝废后。因为没有嫡子,汉景帝也只能退而求其次、立庶长子刘荣为皇太子。就在这个时候,汉景帝的胞姐馆陶公主找到了刘荣的生母栗氏,想要亲上加亲、把自己的女儿陈阿娇许给侄儿刘荣。不知道是栗氏脑子进水了、还是她不清楚馆陶公主的能量,居然一口回绝了。不仅如此,私下里还跟别人数落起了自己这位大姑子!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一切很快传到了馆陶公主耳朵里,同时也传到了汉武帝的生母王氏耳朵里。馆陶公主气得七窍生烟,而王氏却看到了机会!随即,王氏便亲自找到了自己这位大姑子,提出想让自己的儿子将来娶她的女儿。馆陶公主一看,既然你不让我当未来皇帝的丈母娘,索性你儿子也别当太子了!换个侄儿当太子,我依然可以当未来皇帝他丈母娘!
于是,馆陶公主开始在汉景帝面前各种抹黑栗氏,顺带着夸夸王氏多么贤惠、她儿子多么聪明!作为汉景帝的胞姐、又没有梁孝王刘武那样的利益冲突,汉景帝与这位胞姐的感情自然非同一般,馆陶公主在汉景帝面前说话是相当有分量的。可偏偏栗氏又是个没脑子的家伙,在汉景帝面前说了不该说的话,惹恼了汉景帝。馆陶公主还嫌不够,又点了一把火,私下里鼓动与栗氏关系亲近得大臣上书请立栗氏为后。知弟莫若姐,这一下汉景帝被彻底激怒了:“你栗氏不仅不贤,野心还不小!是不是巴不得我早死,你好当皇太后啊?”不久之后,汉景帝废皇太子刘荣并正式册立王氏为继后。数日后,王氏的儿子刘彻被正式册立为皇太子,即后来的汉武帝。
汉武帝为何要废后汉景帝去世之后,年轻的汉武帝即位,但大权却把控在太皇太后窦氏手中。作为窦太后唯一的女儿,馆陶公主的地位举足轻重!为了安抚窦太后,汉武帝不得不对陈皇后千依百顺、极尽巴结之能事,甚至达到了专宠的地步。可陈皇后却始终没能生出孩子来,以至于众人甚至怀疑汉武帝没有生育能力。
窦太后去世之后,汉武帝随即开始清除窦氏家族的影响力,被世人称为“窦太主”的馆陶公主首当其冲。可毕竟是自己的亲姑姑,汉武帝不便做得太过,于是便将矛头指向了她的女儿陈皇后,以各种理由废掉了陈皇后。陈皇后倒台,馆陶公主除了一个长公主的名号,什么也没有了,也只能接受既成事实。所以说,汉武帝之所以废后,并不是简单的夫妻关系破裂,而是和清除窦氏家族影响力息息相关的。说到底,完全是因为政治因素。
卫子夫因何受宠卫子夫之所以得宠,最初完全是因为脸蛋儿漂亮!话说汉武帝的胞姐平阳公主知道自己弟弟好美色,在汉武帝驾临平阳公主府时,特地为弟弟挑选了美女歌舞助兴,这其中就有卫子夫。本来就好这一口、加上点儿酒劲,汉武帝在姐姐家就迫不及待和卫子夫滚了一把床单……不得不说,汉武帝远比后来的明神宗朱翊钧厚道,并没有提起裤子就不认账,事后将卫子夫纳为了侧室。
卫子夫也的确争气,不久便给汉武帝生下了第一个孩子,也就是后来的卫长公主,彻底打破的汉武帝不能生育的谣言!继而又为汉武帝生下了第一个儿子,即后来的戾太子刘据,彻底解决了汉武帝没有皇位继承人的尴尬局面。一进门就帮汉武帝解决了那么多麻烦事,怎么能让汉武帝不喜欢她呢?
汉武帝立卫子夫为后的原因卫子夫毕竟是歌女出身、奴籍,就算汉武帝宠爱她,她离皇后的条条框框还是差得太多了,为什么汉武帝最终却将卫子夫立为了继后呢?这还要从清除窦氏家族影响力说起。在废后等一些列操作完成之后,窦氏家族的想象力也清除得差不多了,但王太后背后的王田家族又开始做大了!彼时的汉武帝急需树立帝王的权威,靠杀人立威的确是个不错的方法,但无论窦氏还是王氏、田氏,说到底都是自家人,杀太多未见得是什么好事。于是汉武帝想到了立卫子夫为继后,将一个奴籍歌女立为皇后,既可以树立皇帝说一不二的权威,又也可以借此看清朝臣们的站队情况,一举两得。于是,卫子夫就这样成为了汉王朝的皇后!当然,理由是充分的,母凭子贵,人家给汉武帝生下了彼时唯一的儿子,这就足够了!
再就是卫青了,随着卫子夫的得宠,她同母异父的弟弟卫青也得到了姐夫汉武帝的赏识,军事才能被进一步发掘。可卫青一介骑奴出身,在那个讲究门第的时代,这是致命伤。汉武帝想要进一步重用卫青,就必须给他一个漂亮的身份。皇后之弟,绝对足够了!当然,汉武帝也是有私心的,有了卫青这样的外戚,将来还可以用来抗衡、以至清洗自己舅舅王、田外戚的势力,一举多得。
综上所述,无论陈皇后被废,还是卫子夫被立为继后,表面看是因为汉武帝个人的好恶,是因为和陈皇后夫妻关系破裂、是因为宠爱卫子夫。实际上,这一切背后还是政治因素的角逐和较量。这也解释了为何后来“巫蛊之乱”时卫子夫自尽汉武帝没有显露出丝毫悲悯之意的原因,因为卫子夫不过就是汉武帝的政治棋子罢了,和当初被废的陈皇后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史记作者司马迁到底有多牛?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官太史令,职掌天时星历,管理皇家图籍。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同制定《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
天汉二年(前99),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汉武帝,下狱受腐刑。后获赦出狱,为中书令,发愤著书,最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和润饰。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和传记文学巨著,对后世史学和文学影响深远。司马迁的《史记》被当代文学家“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后人对他有四个尊称:史圣、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司马迁记载的内容延伸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各个领域,能让人更加真实地认识社会发展和历史科学。其中许多名言警句两千年来依然被人们熟知熟用,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从《史记》第一篇文章《五帝本记》及自注,读者便可看到“司马迁的真本实学”。
《五帝本纪》记载了远古传说中相继为帝的“黄帝,颛顼(zhuan xu),帝喾(kù),尧,舜”,的事迹,以及部落间的战争,部落联盟首领禅让,远古初民战猛兽,治洪水,开良田,种嘉谷,观测天文,推算历法,谱制音乐舞蹈等方面的情况。
阅读《史记》,读者可以感悟:司马迁的难能可贵,“并不只在他的博学,而尤在他鉴定,抉择,判断,烛照到大处的眼光和能力”,这就是识见。
后人认为:就是凭这种能力,使司马迁统驭了上下古今,使他展开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事业,使我们“后人俯首帖耳在他的气魄和胸襟之下”。司马迁的“学问到了这个地步,已经近于一种艺术,他已经操纵在已,没法传给别人,也没有办法为别人所仿效了”。
司马迁识见之高,不仅使后人向往,而且叫后人惊讶。
例如:“他处在正统的汉代,汉代已经定鼎了八九十年了,但他仍能对中间不过几十年的主角们都给了很高的地位”。司马迁不只把项羽写作本记,把陈涉也写作世家,而且把那“五年之间,号令三嬗(shàn)”的紧张局面,作出了一个《秦楚之际月表》,让后人不至抹煞了那些起义的人的声势,或忽略了他们在历史上的真正价值。
陈胜虽然出身雇农,但是他“首事反秦功大”,又曾建立“张楚”政权,因此司马迁给予他重要的历史地位,列入“世家”。 可见《史记》中的本纪、世家、列传,是按传主的地位和影响划分的。帝王的行事关系到全国的政局,对后代政治也有很大影响,是立国之本,所以称为“本纪”。
又如:世家本是记有世袭意义的,但“他却斗胆把一个平民的孔子也列在韩、魏、田齐、陈涉之间了”。他的意思是,政治上既有世袭,文化上也有世袭,形式上有世袭,精神上也有世袭。他认可孔子隐然是中国的一个大教育家。历史是纪录人类生活真相的,他不拘于形式,却真正把握了事实的核心。
再如:司马迁处的时代,是一个有学术之争的时代。大争端是在儒家与老子。“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老庄申韩列传》这是多么难处理的课题,可是“司马迁仍能胜任愉快”。
试想就当时的时代来说,武帝正在表彰儒学,但司马迁却仍然给老子写了传。再就司马迁本人的性格和家学说,则是宁近于老子,而不近于孔子的了。然而“司马迁并没有因自己的偏好而减低了对孔子客观的认识。他更往往把孔子的话同时援用在《伯夷列传》,《酷吏列传》等传记中”。
各称其分,这是司马迁的公平处。
老子的生平,是一个扑朔迷离的事件,纠缠着许多传说和神话。可是司马迁却把各种说法并列,让读者自己去判断。他既“有采访的忠实,却又有态度上的谨慎和保留。”同时他把老子的姓名,籍贯,子孙都列出来了,所以那些神话的说法也就不攻自破了。
史学家都清楚,向来的历史,都是以政治史为中心的,是以帝王的起居注为主要内容的,但司马迁注意到了社会和经济。他知道“流氓刺客,求签问卜同样是社会的大事件,而贪官污吏、富商大贾、宦官戏子、后妃妻妾也同样是人类活动中发生着作用的分子。所以他写的社会,是全面社会,是骨子里的社会”。
阅读《史记》可以感到,就是在一些细微之处,也看出司马迁深透一层的眼光。
如《封禅书》就可见司马迁追求的是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好作为后来人的借鉴,而一些琐碎的繁文末节,他便不预备浪费笔墨了。事实上,他在《封禅书》里所写的,也是这件事情的可笑,以及汉武帝的心理。“他写的乃是人类生活的行为,而不是死的枝叶”。
司马迁“所处的地位是超然的,凌空的,而不是陷在尘封的具体事件的泥浆里”。
举个例子:司马迁批评平原君说:“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他批评鲁促连说:“鲁连其指意虽不合大义,然余多其在布衣之位,荡然肆志,不诎(qū)于诸侯,谈说于当世,折卿相之权”。他所指出的大体,大义,正是他自己的着眼处。
司马迁对商鞅评论道:“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bi)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áng),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李长之评价道:“这话多么中肯”。
司马迁评论苏秦:“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而苏秦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然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时序,毋令独蒙恶声焉”!可见其看事情能透过一层,不被通俗的舆论所迷惑。
再如:司马迁评张仪,评李斯,评魏其、武安、灌夫,都能看到事情的底层,又恰中分寸。司马迁所谓“察其本”,就是看出他那识见的本领。
《留侯世家》中称:“留侯从上击代,出奇计马邑下,及立萧何相国,所与上从容言天下事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总见他所注意者之大了。
对于一个史学家来说,“学”诚然重要,然而真正的本钱还是在识见。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说:“良史一定要有才学识”。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又加上德,然而三者或四者之中,最重要的还是识见。
学者李长之认为:“才”不过使一个人成为文人,“学”不过使一个人成为学者,只有识见才能让一个人成为伟大的学者。至于“德”,那也仍是识见的问题。“能见大体之谓识,能察根本之谓识”,有这种识见力,还会没有史德吗?
所以,对于一个真正的史学家来说,必须有“一览众山小”的境界,然后足以言史。
曹丕为何敢于娶已经结过婚的甄宓?
因为在曹丕的时代,女子再嫁并不是什么羞耻的事,取一个再嫁的女子也并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因此,曹丕取甄宓是一件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在正常不过的事了。
因为宋明理学的广泛传播和推崇,现代人对于再嫁和娶再嫁的女子都是有一些偏见的,我们也理所当然的以为,古人对于再嫁和再娶都是反对和不屑的。特别是贵族,比如明武宗朱厚照建立豹房,喜欢人妻的事被广泛诟病。
实际上,宋代以前,都没有这回事。甚至于在隋唐以前,对于人口并不发达的古代,传宗接代,发扬家族血脉很重要。因此,对于配偶来说,生养才是最重要的,而在嫁的女子一般生过孩子,证明生养能力比较强。咳咳,勿喷,这事顺带过一下。
说回曹丕娶甄宓这事,在那个年代,并没有这么多的封建礼教约束。我们说两个人大家就明白了。
第一个是汉武帝的母亲王娡。王娡在入宫为妃之前,嫁给金王孙,还生过一个女儿金俗。后来听算命的说,王娡是富贵命、要生天子,王娡之母才将王娡送进宫去。
王娡进宫后,很得汉景帝宠爱。王娡还将算命、再嫁的事给汉景帝刘启说,刘启听了还很高兴。后来刘彻顺利封为胶东王,与陈阿娇定亲,成为太子,即位皇帝,王娡的身份也就跟着水涨船高。王娡再嫁,根本没有对她的地位和身份造成任何的不堪。
从王娡敢于说、汉景帝听了很高兴,就足以说明,当时并不忌讳这个。
第二个例子是卞皇后,曹丕的生母。卞皇后虽然不是在嫁,但是他们家所从事的职业当时称之为倡家,颇有点卖艺不卖身的味道。但曹操依然不介意,而将其扶为正室。她为曹操生了四个儿子,均为一时豪杰。她本人也在历史上留下了非常良好的印象。
因此,那个时代,娶寡妇、再嫁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只要两情相悦,有何不可?
甄宓是袁绍次子袁熙的妻子,一直在邺城侍奉婆婆刘氏。袁氏败亡后,曹丕进入袁府,见甄宓美貌,为之心动。曹操知道后,便为曹丕迎娶了甄宓。甄宓独宠于曹丕数年,生了魏明帝曹叡在内的两个儿子。后来曹丕登基,甄宓成为皇后。但甄宓也渐渐失宠,心有怨恨,被曹丕赐死。
同时,甄家也是河北望族,又有袁氏遗孀的身份,曹丕娶甄宓,对于曹操来说,是一个收服河北人心的好机,而对于袁氏余族来说,也是一个表示臣服的好机会。甄宓本人更是不敢表示反对。
而许昌因为天子的存在,曹操很不舒服,本就有志于在邺城建立他的大本营。因此这桩婚事对各方都是有利的,十分顺利,并没有像题主所说,还要冒多大的风险,承受多大世俗的压力。
顺便提一句,野史传闻,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均爱慕甄宓的美貌,还说的有鼻子有眼的,子彧觉得可能性不大。曹操姬妾很多,没必要贪恋儿媳妇;曹植如果有想法,洛神赋如果是真的,那曹植也就不会活那么长了。
多有疏漏,欢迎指正。我是子彧,期待你的关注!
孝景帝为何执意要杀周亚夫?
国有难!找亚夫!
这句话如惊雷般在汉景帝刘启脑中炸响。
此时的景帝寝食难安,江山社稷岌岌可危。
为了巩固汉家王朝千秋万业,景帝听从御史大夫晁错之言,开始定计削藩。
汉文、景帝时期,刘姓诸侯王们势力强大,野心勃勃的他们凭借着手中的财力和军力时常挑战皇权,已成尾大不掉之势。
景帝的削藩之策,彻底激怒了诸王,已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诸候王,借势而起。已“诛晁错、清君侧”为借口,发动了大规模的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汉景帝忍痛杀了晁错,希望平熄七王之怒。然而,吴王刘濞并不理会,攻势更加凌厉,七国联军席卷淮河南北,意欲篡夺天下。
就在国家危在旦夕之即,景帝想起了父亲汉文帝的临终遗言,想起了自己手中还有一张王牌,这个人就是周亚夫。
周亚夫何许人也,他乃是开国功勋周勃之子,此时还是个条候。面临着声势浩大的七国之乱,景帝段然起用周亚夫为太尉,作为最高军事统帅,出兵平叛。果然周亚夫只用了三个月扫平七国,镇压下了叛乱。
不过在平叛的过程中,他可得罪了一个大人物,此人正是景帝的亲弟弟梁王刘武,他曾用粱王做饵,吸引叛军攻击,使粱王险些丢掉了性命,这使他打心眼里记恨上了周亚夫。
七国之乱平定后,景帝十分器重力挽狂澜的周亚夫。景帝前元七年升周亚夫为丞相。周亚夫的确是个有勇有谋的将才,可政治上的搏亦却不是他的强项。由于他在国家大政方针上与景帝产生了许多分岐,慢慢的影响了君臣关系。
性格耿直、狂傲的周亚夫还擅自参与景帝后宫家事,卷入到废立太子的纷争之中,先后得罪了窦太后、皇后、国舅,加上前面提到的粱王刘武。景帝直系亲属里没有不讨厌周亚夫的,景帝对他的印象也恶劣起来。
一次景帝想试探一下周亚夫桀骜不驯的脾气改了没有,就请他进宫饮宴。宴席上景帝有意让宫人给周亚夫端上一块没切开的肉,还没有给他摆放筷子。周亚夫十分不满,景帝语带双关地道:“这些还满足不了你吗?”周亚夫十分不情愿地跪下谢罪。景帝冷冷地说“起来吧。”周亚夫马上起身,气冲冲的离席而去。景帝叹道:“此人如此狂傲,我死之后,他怎会安分守己呢?”。
的确,自视功高的周亚夫当着景帝的面前都如此放肆,日后新君又怎么能降服得了他。从来功高震主者又有几个能得善终。此后,景帝已经在暗自算计除掉这个不听话的周亚夫了。
景帝后元元年,周亚夫的儿子从专做皇家用品的工匠处,给父亲买了五百件陪葬用的盔甲盾牌。周亚夫还经常招募一些民间勇猛之士进府比武,豪饮。触犯了朝廷的许多禁忌。这些事被告发后,景帝揪住私藏甲胄一事,让廷尉严查。廷尉问他是不是要谋反,周亚夫理直气壮地说:“我买的甲胄是陪葬用的,怎么能说是谋反呢?”廷尉竟然说:“你既使不是想活着时候谋反,也是想死后到地下谋反!”
欲加之罪 ,何患无词。廷尉显然是受景帝之意而为之,就是要找个借口除掉周亚夫。
周亚夫被关押入狱,性格刚烈的他,自知伸冤无望,不堪受辱,绝食五日后呕血而死。
周亚夫居功自傲,守节不逊,最终遭到帝王猜忌,而走向未路,实乃悲夫也!一颗将星就此陨落,叫人扼腕叹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