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怎么读,毫无出远门经验的人独自去旅行有什么建议和注意事项吗?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首先,你要去的目的地,你是否很清楚的了解,不了解的话,可以搜攻略,不要搜什么网红店,景点,搜当地人最喜欢去的地方。这是防坑第一步。
其次,到了当地不要慌张,可事先用手机app找当地交通比较方便的住宿,例如我前年国庆节带老爸去重庆成都自由行一样,找离市中心远一点的地铁站附近订住宿,市中心要600-800一间房,这只要280。最好是有地铁可到,为什么呢?第一,你不会因为不熟悉路况打车被宰,第二你可以很好的掌握时间,第三地铁到市区各地方都最快,即使不能直达,你也可以到附近最近的地铁站再打车。
第三,如果你行程比较紧或想去玩的地方很多,可以先到当地的旅游集散中心看看有到哪些景点的大巴,这样可以省下不少车费。例如我在重庆第二天定了个重庆一日游,早上客车把我们带到朝天门再上旅游大巴,一天有个导游小姐姐带我们玩。一日游才135块钱。比报旅游团便宜太多。在成都宽窄巷子有到各景点的交通车,我就订了第一天黄龙溪,第二天都江堰的车,都是当天往返。省不少钱,还不怕被宰。
最后,也是出门在外不会被宰的经验。入住酒店,看到做卫生的,或守停车场的大叔这类人员,对他们态度好点,一般这类人员他们很热心的。我是去云南昆明玩时,入住酒店有个阿姨打扫房间,我就很热情的问她,“阿姨,当地人喜欢去哪逛街,去哪吃?”她很惊讶我会问她,然后告诉我去昆明老街,还告诉我去哪坐公交,最晚得几点坐车回来,最后我给了她一些武汉带来的零食。
不过还有一点就是出去多了,脸皮也就厚了[大笑]我可以随便跟一个老板搞的很熟似的,还帮他揽生意。记住一点,出门对人和善一点,遇事不慌,就像我去成都没订到房一样,根本不慌,一个个找,附近的不合适,找远一点的。在不熟悉当地路况时,尽量不打车。
护照,身份证,银行卡,充电宝,手机不离身,即使行李丢了,有这些你也可以回家。护照,身份证千万不要给别人保管。
放一些我旅行过的照片吧[大笑]这只是一小部分
军阀张宗昌是如何起家?
张宗昌是山东人,早年做过吹鼓手,后来到东北当了土匪。因他身高力壮、性格好爽,加上擅长推牌九,所以成了海森崴一代很有名的头面人物。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29岁的张宗昌带着一批心腹来到上海投奔了光复军首领李征五,当上了骑兵团长。讨袁战争爆发,张宗昌战败,只好投奔了江苏督办冯国璋。不久,袁世凯称帝,云南的蔡锷首先举义,上海的名士陈英士也在积极活动。因此,无论是袁世凯还是冯国璋都感到了威胁,想将其除掉。冯国璋命人游说张宗昌,告诉他若杀毙陈英士,必然获得重用。张宗昌领了40万大洋的报酬,顺利将陈英士杀害。自此,张宗昌开始官运亨通,从旅长一直升到了师长。
袁世凯死后,张宗昌失去靠山,再度流浪。1917年,怀揣着八座金佛,张宗昌北上保定找到了曹锟,希望能东山再次。曹锟收了钱财却并未办事,张宗昌鸡飞蛋打,悻悻地他又来到东北投靠了张作霖。当时张作霖正妄图统一东北,但吉林的督军孟恩远却不服管制,暗地支持外甥高士滨与之作对。张作霖刚从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失败归来,暂时无兵力对付孟恩远。张宗昌自告奋勇,独身一人将高士滨依仗的一营人马收编。张作霖大喜过望,立即将张宗昌封为绥宁使兼吉林边防军第三混成旅旅长和中东路护路军司令。张宗昌的好运才刚开始。因俄国的十月革命已经成功,原沙俄残余纷纷逃到中国,张宗昌驻守的中东路靠近苏联。不久张宗昌一下子收编了8000多白俄兵,此时的他才算真正崛起,张作霖也对其青睐有加。
张宗昌的队伍越招越大,单靠张作霖发的军饷根本无法维持,加上张宗昌自身挥霍无度,一度到了入不敷出的窘境。为解决困难,张宗昌种起了鸦片、开起了赌场。张作霖的谋士杨雨霆反对张作霖收编这样一支土匪队伍,常常劝他将之遣散。加上听说张宗昌种鸦片,张作霖一怒之下派了郭松龄带着遣散这支土匪队伍的任务前去查看。后来有名的叫爹一事就发生了。这本是张宗昌的恶作剧,但郭松龄却将此事看成是张宗昌有肚量,便上报给张作霖。随后,张宗昌部被调到沈阳。1924年,张作霖准备发动第二次直奉大战。这次,张作霖出动了六个军,张宗昌是第二军副军长,军长李景林。李张两部7个团一共3万多人,负责冷口一带的进攻。临行前,张宗昌告诉参谋人员:“这回我们要是打胜了,毫无问题,什么都有了,倘若战败回来,奉天不会养活闲人。”
张宗昌运气也好,冯玉祥正想搞北京政变,所以他本人并未亲临前线。这次,张宗昌下了血本,在数天内打过燕山,直接开到了天津城下。进军速度如此之快,张宗昌遂得绰号“长腿将军”。此战,张宗昌的兵力扩充了7、8万人。战事结束,张宗昌也被升为第一军军长。当有人问他有现在拥兵多少,他哈哈一笑“俺也搞不清楚”。自此,“三不知将军”的第一个不知便出名了。张作霖夺取北京实权后,抢夺地盘的欲望越发急切。在将亲信安插到直隶和山东后,便决定挥师南下,占领江浙。江苏当时的督军是齐夑元,齐夑元任命驻守徐州的张宗昌的故人陈调元。陈调元不忘前情,让出一条通道让张宗昌过了山。齐夑元听闻大惊,以为徐州全军覆没,便仓皇溜之大吉。
既得江苏,复望浙江。浙江的督军卢永祥已经被由福建而上的孙传芳打败,所以张宗昌要面对的算是一个强敌。这次,张宗昌没有贸然出手,而是约了孙传芳一起吃了顿饭,罢手言和。1925年,张宗昌被任命为山东督办,开始了3年土皇帝的生活。在鲁期间,张宗昌极力扩张军队,编制了14个军。为了维持军饷,张宗昌编制了多种税类,共计51种,并把税赋收到了1939年以后。虽然他妻妾成群,却仍不满足,遇到稍有姿色的妇女便强抢到手。在任期三年,张宗昌无恶不作,逼得当地百姓纷纷举家迁徙出关。祸鲁四年,百姓编了许多顺口溜骂张宗昌:“张宗昌,坐山东,山东百姓受了坑;不怕风雨不怕风,就怕兵来一扫清”、“张督办,坐济南,也要银子也要钱;鸡纳税来狗纳绢,谁要不服就把眼剜”、“也有葱,也有蒜,锅里煮着张督办;也有蒜、也有葱,锅里煮着张宗昌”、“戴帽的小二张,不到二日遭弓殃”(弓长为张,二小戴帽为宗,二日为昌)。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开始了第二次北伐,冯玉祥部也从北方向南进攻。张宗昌屡战屡败,只好仓皇逃亡关外。但张学良的部队拒绝张宗昌进入东三省,张宗昌走投无路只好化妆逃亡大连,随后又去了日本。日本为扶持傀儡,对张宗昌很热情。张宗昌本挥霍成性,日本人渐渐对他减少了供给。1932年,寄人篱下的张宗昌在张学良和吴佩孚的邀请下来到北平。虽然张学良给了他8万元一个月的生活费,但张宗昌还是觉得不够用。正好济南的韩复榘在北平开会。张宗昌立即设宴欢迎,席间韩复榘邀请张宗昌到济南一游,张宗昌搭话希望回老家扫墓。同时,他又对韩复榘说了这么一段话:“俺的许多老部下现在都散驻在山东各处,俺只要去招呼一下,立即可以汇合成一支队伍!”韩复榘听罢,随口应承,却暗动了杀机。回到济南,韩复榘就派石友三专程到北平邀请张宗昌。虽然张学良和吴佩孚一再劝说张宗昌不要南下,但张宗昌急切恢复昔日荣光,遂乘火车南下。
一连数天,韩复榘都不提共谋发展一事,失望的张宗昌遂买车票准备返回。就在众人送张宗昌登车后,埋伏在旁边的陈凤山立即掏出手枪射击张宗昌,却未命中。张宗昌仓皇奔逃,郑继声趁张宗昌和随从跑散,一枪命中张宗昌。见张宗昌死,郑继声又对准其头部连开两枪。张宗昌死后,济南警察当即将陈凤山和郑继声包围。陈继声在站台上发声宣言:“我名郑继成,郑金声系我叔父,我过继他为自。我杀死张宗昌,一为革命增光,二为党国增荣,三为山东及全国除害,四为我父报仇。”(郑金声,冯玉祥爱将,奉命和北伐军配合攻击张宗昌。不幸被叛徒出卖,遂被张宗昌俘获。张宗昌不理多人电报求情,执意将其处死。郑继成花费3000元才领回尸骸,其尸体由左眼眉起至右耳下一段已没有,右背之上至右肩也没有,这也是郑继成对准张宗昌头部连开三枪的缘由所在。)
张宗昌死后,其秘书长出资50元请站台百姓将其尸体抬走,百姓拍手称快之余全然不理。最后,其尸体只好由军警抬走。这还没结束,得知张宗昌被刺杀,市民们除了拍手称快外,还联合棺材铺拒绝将棺材卖给张家人。后来,张宗昌入殓,又有人想放火烧棺。张家人怕惹出大事,只好请张的旧部将棺木秘密运回北平。刺张案发生后,全国舆论顿时转向济南。最后,在舆论和蒋介石的关注下,郑继成被判处7年有期徒刑。1934年3月,郑继成被国民政府特赦。
形容读书专心的成语有哪些?
1.闭户读书bì hù dú shū
[释义]关着门在家里埋头读书。
[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第八》第三卷:“盖须切磋起明也。见闭户读书,师心自是。”
[例句]结束溪口闭户读书岁月之后,经国即被派官江西赣南,职司方面要员。
2.韦编三绝wéi biān sān jué
[释义]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例句]哥哥读书总是习惯反覆研读,简直到了韦编三绝的地步!
3.凿壁偷光záo bì tōu guāng
[释义]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出处]《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例句]古人囊萤映雪,凿壁偷光,头悬梁锥刺骨的学习精神;实在令我们敬佩。
4.专心致志zhuān xīn zhì zhì
[释义]致:尽,极;志:意志。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出处]《孟子·告子上》:“夫今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例句]专心致志有助于我们在脑海中形成有关终极目标的清晰画面。
5.废寝忘食fèi qǐn wàng shí
[释义]废:停止。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
[出处]《列子·开瑞篇》:“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南朝·齐·王融《曲水诗》序:“犹且具明废寝,昃晷忘餐。”
[例句]为了学好知识,报效祖国,他在国外留学时,废寝忘食,分秒必争。
6.一丝不苟yī sī bù gǒu
[释义]苟:苟且,马虎。指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
[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上司访知,见世叔一丝不苟,升迁就在指日。”
[例句]笔画的长短笔顺的先后,都必须一丝不苟才能不出错。
7.心无旁骛xīn wú páng wù
[释义]旁;另外的;骛:追求。心思没有另外的追求,形容心思集中,专心致志。
[出处]冰心《谈信纸信封》:“有不少人像我一样,在写信的时候,喜欢在一张白纸,或者只带着道道的纸上,不受拘束地,心无旁骛地抒写下去的。”
[例句]要心无旁骛,不能‘一心以为鸿鹄将至’,追逐名利,追求轰动效应。
8.全神贯注quán shén guàn zhù
[释义]贯注:集中。
赣南医学院口腔医学好不好?
赣南医学院的口腔医学相当不错,赣南医学院是江西省重要的一个医学院,也是国家重点知识健身的一个医学院,赣南医学院的口腔专业在近些年得到了医学院的大力的资金投入和师资力量的支持,未来的发展非常的不错。
将医学在未来就业方面可以进入医院,也可以进入相关的卫生部门进行管理,所以也算是一个比较不错的就业前景。
云南宣威市历史上有哪些名人?
宣威6大历史名人
曾经有戏言,宣威的名声是猪和女人挣来的。为什么?因为宣威因宣威火腿驰名中外,宣威火腿是中华三大名腿之一;宣威的女人很厉害,勤劳善良、吃苦耐劳,涵养和耐磨功夫不得了,邓小平夫人就是宣威人。
宣威标志——街心花园和西河桥一、周建屏(1892-1938年),男,宣威倘塘人,中国工农红军和八路军高级指挥员,晋察冀军区四分区司令员,赣东北根据地和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的创始人之一,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如果不牺牲有1955年授大将可能。
周建屏是我军著名的战将,因其资历深、战功大,很多人都有一个疑问:如果周建屏活到1955年能否授大将?17岁考入云南讲武堂第八期,师兄有四川籍的朱老总,师弟有广东籍的叶剑英。1911 年参加辛亥革命。先后参加过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以及讨伐陈炯明叛乱的斗争。1926 年经周恩来推荐进入黄埔军校学习,并参加北伐战争。1927 年春,经朱德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转入朱德军官教导团。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1936 年到延安,任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二科科长。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第八路军后,任第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副旅长,率部开赴晋东北抗日前线,参加平型关战役。1938年6月13日,在河北省平山县小觉镇旧伤复发不治去世。遗体安葬在他战斗过的平山小觉镇。1939年,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把平山县小觉镇改名为建屏镇,1945年10月,又以小觉镇为中心建立建屏县(建屏县于1958年与平山县合并),建屏县成为当时石家庄市第一个用烈士姓名命名的县。
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周建屏烈士陵园二、浦在廷(1871—1950),男,宣威榕城镇人,一代伟人邓小平的岳父,宣威火腿罐头创始人,发扬光大宣威火腿,参加孙中山革命事业。
浦在廷,宣威榕城镇人,学名浦钟杰,邓小平夫人卓琳的父亲。著名爱国实业家,宣威火腿的“革新”者。浦在廷不仅是云南宣威火腿罐头的创始人,更是一个抱着“实业救国”理想,积极拥护、支持、参加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热血志士。其少年时,参加马帮当赶马人,后经商任宣威商会会长。宣统元年组建了云南较早的股份制企业——云南“宣威宣和火腿股份有限公司”,还受蔡锷将军的启发,引进了云南工商史上最早的罐头生产线,生产火腿、水果罐头,实现了探索实业救国之路,使“宣威火腿”声名远播,香飘海内外。在反袁起义、护国运动中出资出力甚巨。1917年,随滇军参加孙中山先生发起的护法战争,并随护法军入粤。积极出资支持创办黄埔军校。因北伐有功,被孙中山委任为全国总商会副会长、广东烟酒公卖局局长兼滇军第二军军需处处长、赠五等嘉禾勋章、授少将军衔,孙中山亲笔题书的“少将第”“戮力同心”如今就悬挂在故居。1918年创建“浦在廷兄弟罐头食品公司”,将宣威火腿罐头打入国际市场。海内外设立了6家分店。1922年随北伐滇军至广州,追随孙中山进行国民革命。1923年广州的全国地方名特产品赛会上受到孙中山等人的高度赞誉。同时积极支持国民革命,1923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任北伐滇军军需总局局长之职。子女(其子女——长女浦代英、二女浦石英、三女浦琼英(即邓小平夫人卓琳))在其支持下也先后走上革命道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25年回到宣威,浦先生继续从事火腿罐头事业。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捐款修建桥梁,参与和负责修建街道和修建滇黔公路,在东山寺修建钟鼓楼、知趣亭、海会塔。还两次从越南购来大米,上街救济饥民。1950年,浦先生在家中因病逝世,终年80岁。
少将第——浦在廷故居孙中山亲书“饮和食德”赠浦在廷以赞宣威火腿三、卓琳(1916年4月6日-2009年7月29日),女,原名浦琼英,宣威榕城镇人,邓小平同志的夫人,中央军委办公厅原顾问,2009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1937年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9月,任中共中央北方局秘书处新闻材料室组长。1950年3月,任中共中央西南局人民小学校长。1952年,任中共中央秘书处机要秘书。“文化大革命”中,邓小平同志受到错误批判和斗争,卓琳也受到牵连。1969年10月,随邓小平同志到江西,在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劳动。1973年,任国务院办公厅机要秘书。1978年1月,任中央军委办公厅顾问。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2009年,获感动中国年度人物。2009年7月29日,卓琳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邓小平和夫人其子女:长女邓林(中国国际友谊促进会副会长,澳门中华文化艺术协会名誉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东方美术交流协会会长)、长子邓朴方(1983年创办中国残疾人事业,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团主席,北京奥运会组委会执行主席,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会长,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名誉主席。中共第十五届、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第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现任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名誉主席)、次女邓楠(现任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常务委员,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中共十七大代表,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第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长,国际地圈生物计划中国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三女邓榕(又名萧榕,小名毛毛,曾任总政组织部副处长,驻美大使馆三秘,全国人大常委会政研室副主任,民主与法制出版社社长,现任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副会长)、次子邓质方(曾任上海四方公司总经理,育有一子邓卓棣是邓小平唯一的孙子)。
卓琳一家四、刘雄武(1904—1937),男,原名刘照魁,宣威板桥龙津人,红九军团司令部作战科长,红二十三军军长,33岁英年赴义,为中华民族和人民的解放,为共产主义理想竭力献身,光照人间,足启来哲。
1918年考入板桥镇高小第三班读书。1921年高小毕业。1925年,投奔滇军,在朱培德部当上了兵。参加了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并升任排长。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朱培德与蒋合流,大肆屠杀共产党人,更进而参与进剿红军。刘雄武大失所望,深痛蒋、朱的罪恶行径。遂于1928年率全排起义,加入了井冈山红军。先后参与了中央根据地第一至第三次反围剿作战。1932年3月,任红三军九师师长,率所部编入东路军参加漳州战役,取得重大成果,同年冬,任江西军区第五分区司令员。1933年任赣南红二十三军军长。是年6月全军缩编,任红一军团三师八团团长(军团长林彪),率部参加第四次反围剿作战。1934年9月任红九军团司令部作战科长(军团长罗炳辉),参加中央红军长征,协助军团首长指挥红九军团担负掩护中央红军主力的侧翼和后卫任务;参加了攻占遵义、四渡赤水、枫香坝、老木孔、瓢儿井等战斗。1935年4月26日,刘雄武随部回到了阔别十余年的家乡宣威板桥,准备攻打宣威城,并宣传扩红。5月2日,刘雄武协助军团首长指挥部队攻占了会泽县城。在宣威、会泽,九军团把宣威和会泽新参加红军的近两千人编为1个新兵营,刘雄武兼任营长。5月下旬,由于九军团一夜之间顺利占领天全,为主力打开北上通道,受到中央通电表扬。1935年10月,红九团奉命改称三十二军,刘雄武仍任作战科长。他随军南下川康,继而再行北上。1936年秋,调任红三十军八十九师参谋长。是年10月,长征到达甘肃。同年11月奉命编入西路军,参加西征作战。1937年4月26日,西路军西进到甘肃安西的红柳园子,与十倍于己之敌遭遇。刘雄武不幸牺牲,年仅33岁。
原红九团政治部主任、西路军军人部宣传部部长黄火青,在给宣威县党史办的信中说:“刘雄武同志,是我党我军久经考验的好党员,好指挥员。坚决维护党的路线,反对张国焘的反党行为。组织观念强,群众关系好,生活朴素。他的牺牲,是我党的一大损失,很值得纪念。”
五、徐文烈(1909—1976),曾用名徐曾武、何坤,男,宣威板桥大堡村人,开国少将(注意不是普通少将,和李云龙一起授的),政工将军(典型代表罗荣桓),志愿军50军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秘书长。
在1955年开国将帅的威武壮观行列中,少将徐文烈是一位鲜为人知却又独具特质的将军。他是1928年入党的云南省为数甚少的早期地下共产党员;他是红军中文化底蕴深厚、具有“高学历”的知识分子;他是创造“滚动式”改造国民党起义部队经验的政治工作大师,改造了4支起义部队,被誉为起义军的一面旗帜;他是血染朝鲜疆场的少有的志愿军高级指挥员……
开国将军,政工将军1924年在省立曲靖第三师范附属高小读书。1929年在云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读书时参加进步学生运动。1930年任中共陆良中心县委委员,参与发起陆良暴动失败。后回宣威在板桥成立党支部,继续进行革命活动。徐文烈1932年2月借省立第三师范同学何正坤的毕业文凭,化名何坤考入云南省东陆大学教育系。1933年8月,被人控告“思想左倾”、“常看《向导》周报”、“有共产党嫌疑”等而被捕入狱。因为当局找不到任何证据,关押两个月后,他被校长何瑶保释出狱。1934年1月,毕业回宣威县立中学任教,开展革命活动。1935年5月在宣威参加红九军团长征(军团长罗炳辉),同年再次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九军团政治部宣传干事,红32军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军政治部破坏部部长,红二方面军政治部宣传科科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河曲工作团主任,120师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部长,120师教导团政治委员,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政治委员,总校政治部副主任。1946年他和李毅领导改造、整编了海城起义的滇军184师起义部队,带领30多名老红军、老干部促成该师起义部队组建了民主同盟第1军,并任政治委员。1948年辽沈战役中,他和王振乾领导改造、整编滇军60军长春起义部队,建制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50军,任50军政委。1949年,他和张梓桢带领几百名原60军官兵,顺利改编了在四川起义的国民党20兵团和“国防部挺进军”2万官兵。1950年,曾泽生和徐文烈率领50军入朝作战(1948年长春起义的国民党60军,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是唯一与美军劲旅较量过的起义部队,汉江阻击战50昼夜,其顽强作风和辉煌战绩,获得了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和彭德怀司令员交口赞誉,朱德委员长誉为“起义部队的一面旗帜”)。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因战功卓著,获朝鲜国旗勋章,1955年中央军委授予他少将军衔,获一级解放勋章、二级国旗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1954年2月由朝鲜调回国后,协助刘伯承元帅开办南京军事学院。1959年12月调军委总政治部任副秘书长。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被林彪反革命集团迫害。1976年12月28日在北京含冤逝世,享年67岁。1979年3月15日得以平反昭雪,4月10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补开追悼会。
志愿军50军,被称为“50凶”六、徐文礼(1920-1977),男,宣威板桥龙津黑松林村人,武汉军区副参谋长,少将,曾被誉“军政全能”。
出身贫苦农民家庭。6岁丧父,7岁帮人放牛,尔后念了两年私塾并进入小学读书。母亲不堪忍受财主的欺压到县衙告状反被关进大牢,他每天往返60里路进城给母亲送饭,因此被赶出校门,靠帮人干活糊口。1935年4月下旬,中央红军九军团长征途经宣威,年仅15岁的徐文礼毅然投奔红军,被分在红九军团特务营当宣传员,参加红军长征。1936年7月,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月,中央决定将红九军团改为红三十二军编入左路军归四方面军指挥,徐文礼任红三十二军九十四师二八二团政治处青年干事,随队从卓别基北上松潘草地抵阿坝,参加了绥、丹、崇樊战役,继而又投入了攻打宝兴、天全、芦山等地的战斗。于193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红二方面军编为八路军一二0师,开赴抗日前线,徐文礼随部队北上抗日,先后担任八路军一二0师三五八旅七一六团政治处青年干事、连指导员,独立第二旅四团营教导员,七一五团营教导员、团政治处副主任等职,随部队转战于晋西北、晋绥、冀中、太岳和陕甘宁地区。1937年9月至1940年8月,他先后参加了雁门关伏击战、同蒲铁路北段破袭战、黄岭村伏击战、唐北口和山口村遭遇战、神池伏击战、滑石片地区伏击战、曹家庄伏击战、大曹村阻击战、黑马张庄伏击战、齐会战斗等;1940年8月参加了“百团大战”。1943年6月,徐文礼所在部队由晋西北调往陕甘宁边区,执行防御作战任务。解放战争时期,徐文礼先后担任晋绥野战军三五八旅七一五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第一野战军一军一师一团政委。1947年3月,参加了延安保卫战,还参加了羊马河、清化砭和潘龙三次著名战役;在西北战场大反攻作战中,率部先后参加了陇东、沙家店、岔口、延清战役和两次榆林战役,随后参加了新式整军运动。1948年2月,他率部参加宜川战役,并担任主攻团政委,战斗中身负重伤,伤好归队后,先后率部参加了澄命战役、荔北战役、西北冬季攻势战役。1949年初率部参加了西北春季攻势战役、进军陕中战役;7月率部参加了西北扶眉战役、陇东追击战役、兰州战役和解放青海的战斗。1952年徐文礼升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军一师副政委,1953年率部入朝参加抗美援朝作战,1954年任一军一师政委,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 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获朝鲜二级自由独立勋章,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各一枚,1957年改任一师师长,1958年从朝鲜回国。1962年徐文礼奉命率部奔赴东南沿海执行轮战任务,1963年任一军副军长,1964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65年任一军军长,1968年改任一军政委,1974年调任武汉军区副参谋长。“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逝世后获平反。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九、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77年11月14日21时32分,身患重病,经多方医治无效,在北京302医院与世长辞。终年57岁。八十年代初,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一部名为《鏖战东南山》的军事教学片,专门介绍宜川战役中瓦子街战斗的情况。影片还详细反映了徐文礼在战斗中的事迹,并给予高度评价:“政委徐文礼,军政全能。”
15岁参加红军,军政全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