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行矣,随字是什么意思?
基础释义
1.跟着:~从。~员。~葬。~即(立刻)。~行(xíng)。~身。~喜。~波逐流。~行(hāng)就市。
2.顺从,任凭:~意。~口。~宜。~和。~俗。~笔。~遇而安。
3.顺便,就着:~带。~手关门。
4.像:他长得~他父亲。
5.姓。
详细释义
〈动〉
(形声。从辵( chuò))
同本义
隨,从也。——《说文》
隨无故也。——《易·杂卦》
隨山刊木循也。——《书·禹贡》
无纵诡隨。——《诗·大雅·民劳》
凡庭实隨入。——《仪礼·聘礼》。注:“不并行也。”
距隨长武。——《仪礼·乡射礼记》
列星随旋。——《荀子·天论》
主失其神,虎随其后。——《韩非子·杨权》
子行而我随之。——《韩非子·说林上》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 杜甫《春夜喜雨》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又如:随任(晚辈跟随做官的长辈在任所生活);随直(随班值日);随班(跟班值勤);随扈(随从);随身灯(点在死人脚头的灯);随坐(即连坐。受他人牵连而被判罪);随宦(跟从父兄做官在外);随随步口(步步紧跟);随起举哀(随同死者亲眷一起号哭)
依顺;依从
隨,顺也。——《广雅》
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红楼梦》
法和所得奴婢,尽免之,曰:“各随缘去。”——《北齐书·陆法和传》
又如:随善善缘(佛教指见人行善心欢喜;自己行善结好缘);随邪(随斜。顺从邪恶,无主见);随愿(如愿;称心);随时制宜(作事善于变通,不拘常法);随缘不变(佛家语。意指随顺世间环境取舍行止,但有所不为)
听任某人自愿去做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唐· 韩愈《进学解》
又如:随你的便;去不去随你;随念即到(指神仙佛祖能随意念之所至,立刻到达某一地)
〈方〉∶相似,与某人、物、事相像 。
如:他长得随他母亲
接着,随即
客以剑拟王,王头随堕汤中。——晋· 干宝《搜神记》
有郭四者,凡四杀人,复以矜疑减等,随遇赦。——清· 方苞《狱中杂记》
又如:随次(随即;马上);随宜(随即)
按照;依据 。
如:随例(按照惯例);随序(依照自然的次序)
〈名〉
六十四卦之一,震下兑上
象曰:泽中有雷,随。——《易·随》
中国周代国名 。姬姓。
如果发现不了关于夏朝的有文字的文物?
没有文字的发现,也不能否定夏朝的存在。
根据历史学家研究认定夏朝大约在公元前2070年左右,这个在教科书上也有提到,而《史记》记载“三代之居皆在河洛”。
那么根据洛河流域的历史考古遗存,把这些遗址结合史书联系起来就能大致判断了。
而洛河流域全境皆在陕西北部,在洛河流域附近又有诸多夏朝和其之前的城址和遗迹。
司马迁的家乡韩城,古称(夏阳、龙门)。从韩城的古称中可以看出与夏朝是密不可分的。1,夏朝建立者大禹治水的的龙门。2.夏朝的夏和夏朝的都城名字叫阳城。
韩城的东边就是黄河,隔河相望就是山西阳城和最有可能的夏都之一山西陶寺遗址。
韩城的西边就是文明的源地洛河。
韩城的南边就是传说中的仓颉故里陕西白水县,再南就是华山、古华胥国、中国最早仰韶文化时代最大的城市遗址5500年前的西安杨官寨城市遗址(史书记载“黄帝生于漆水”)就是这里。
韩城的北部就是黄帝陵和中国史前最大最先进城市遗址——石峁遗址与其十几座卫星城遗址。还有中国最早的宫殿遗址的芦山峁城址。
这个就符合史书记载的黄帝生于渭水流域与炎帝部落合并后发展壮大于黄土高原建立华夏文明,《史记》“黄帝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后传位的尧舜禹等皆建都于陕北和山西一带。
山西陶寺遗址,大家都很熟悉,不做介绍了,今天主要说两个新的考古发现。
石峁遗址距今跨度为4300——3800年,符合夏朝的时间,从规模来说城址面积425万平米,远大于商和商以前的任何城市遗址。从先进程度来说,石峁遗址刷新中国3500年以前的所有城市遗址多项记录,最早的内城、外城、皇城、瓮城、烽火台、祭坛,最早的纴木城墙和“马面”城墙。最早“众星捧月”式卫星城设置。而且从2012年才开始发掘,目前仅发掘了东城门占总数的四百分之一,就已经发现这么多“之最”。
而占地二百多万平米的芦山峁遗址,距今4500年,发现最早的宫殿遗址,四合院式的布局,后来的各种夏商周遗址的宫室布局皆与其相同。
石峁遗址和芦山峁遗址都是中国夏商周断代研究重点都邑。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央视与国家文物总局和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合作拍摄的记录片《黄帝》、《中国通史》、《中华文明》、《石破天惊—石峁古城》、《石峁探奇》,和百家讲坛《国史通鉴》。另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课》
需要解释的是《史记》记载“三代之居皆在河洛”,而不是皆在“河雒”。洛河和雒河是两个不同的河皆发源于陕西。
论语述而篇节选古诗?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子之所慎:齐,战,疾。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於斯也。”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不语怪、力、乱、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董仲舒在孔庙中的排位?
董仲舒在孔庙中排先儒 72位
大成殿 奉祀、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孔子
四配: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
亚圣孟子
十二哲
闵损、冉耕、冉雍、宰予、端木赐、冉求
仲由、言偃、卜商、颛孙师、有若、朱熹
孔庙东庑奉祀先贤先儒合计七十四位。
(先贤者以明道修德为主,先儒者以传经授业为主。)
1 先贤 蘧瑗 字伯玉,卫国人,仕灵公称贤大夫。
2 先贤 澹台灭明 孔子门人,字子羽,鲁国人。
3 先贤 原宪 孔子门人,字子思,宋国人。
4 先贤 南宫适 孔子门人,字子容,鲁国人,孔子以兄之女妻之。
5 先贤 商瞿 孔子门人,字子木,鲁国人,孔子以易传。
6 先贤 漆雕开 孔子门人,字子若,蔡国人。
7 先贤 司马耕 孔子门人,字子牛,宋国人。
8 先贤 梁鳣 孔子门人,字叔鱼,齐国人。
9 先贤 冉儒 孔子门人,字子鲁,鲁国人。
10 先贤 伯虔 孔子门人,字子析,鲁国人。
11 先贤 冉季 孔子门人,字子产,鲁国人。
12 先贤 漆雕徒父 孔子门人,又名文,字子期, 蔡国人。
13 先贤 漆雕哆 孔子门人,字子敛, 蔡国人。
14 先贤 公西赤 孔子门人,字子华,鲁国人。
15 先贤 任不齐 孔子门人,字子选,鲁国人。
16 先贤 公良孺 孔子门人,字子正,陈国人。
17 先贤 公肩定 孔子门人,字子中,鲁国人。
18 先贤 鄡单 孔子门人,字子家,鲁国人。
19 先贤 罕父黑 孔子门人,字子索,鲁国人。
20 先贤 荣旗 孔子门人,字子祺,鲁国人。
21 先贤 左人郢 孔子门人,字子行,鲁国人。
22 先贤 郑国 孔子门人,字子徒,鲁国人。
23 先贤 原亢 孔子门人,字子籍,鲁国人。
24 先贤 廉洁 孔子门人,字子庸,卫国人。
25 先贤 叔仲会 孔子门人,字子期,鲁国人。
26 先贤 公西舆如 孔子门人,字子之,鲁国人。
27 先贤 邽巽 孔子门人,字子敛,鲁国人。
28 先贤 陈亢 孔子门人,字子禽,陈国人。
29 先贤琴张 孔子门人,字子开,卫国人。
30 先贤 步叔乘 孔子门人,字子车,齐国人。
31 先贤 秦非 孔子门人,字子之,鲁国人。
32 先贤 颜哙 孔子门人,字子声,鲁国人。
33 先贤 颜何 孔子门人,字子冉,鲁国人。
34 先贤 县亶 孔子门人,字子象,鲁国人。
35 先贤 乐正克 孟子门人,邹人,在鲁为政。
36 先贤 万章 孟子门人,邹人,佐孟子著作七篇。
37 先贤 周敦颐 字茂叔,宋代人号濂溪先生。
38 先贤 程颢 字伯淳,[宋]代人,述明五经,号明道先生。
39 先贤 邵雍 字尧夫,宋人,号安乐先生。
40 先儒 韩愈 字退之,[唐]时人。
41 先儒 范仲淹 字希文,宋时人。
42 先儒 胡瑗 字翼之,宋时人。
43 先儒 韩琦 字稚圭,宋时人。
44 先儒 杨时 字中立,宋时人。
45 先儒 罗从彦 字仲素,宋时人。
46 先儒 李纲 字伯纪,宋时人。
47 先儒 李侗 字愿中,宋时人。
48 先儒 张栻 字敬夫,宋时人。
49 先儒 黄干 字直卿,宋时人。
50 先儒 辅广 清光绪六年从祀。
51 先儒 真德秀 字希元,宋时人。
52 先儒 何基 字子恭,宋时人。
53 先儒 文天祥 字履善,宋时人。
54 先儒 赵复 字仁甫,宋时人。
55 先儒 吴澄 字幼清,元时人。
56 先儒 许谦 字益之,号白云先生,元时人。
57 先儒 曹端 字正夫,明时人,着孝经述解。
58 先儒 王守仁 字伯安,明时人。
59 先儒 薛瑄 字德温,明时人。
60 先儒 罗钦顺 字允升,明时人。
61 先儒 吕丹 字仲木,号泾野,明时人。
62 先儒 黄道周 字幼平,明时人,明末殉节。
63 先儒 陆世仪 字道威,号桴亭,明亡隐逸不仕。
64 先儒 顾炎武 清光绪三十四年从祀。
65 先儒 汤斌 字孔伯,清时人。
66 先儒 谷梁赤 字符始,周时人,着谷梁传。
67 先儒 伏胜 字子贱,秦之博士,独壁藏之作尚书传四十一篇。
68 先儒 毛亨 汉时人,以诗学授毛苌。
69 先儒 后苍 字近君,汉代人,传礼记于戴德及德从兄子圣。
70 先儒 刘德 汉景帝之子,封河间王。
71 先儒 许慎 字叔重,汉时人,着五经正义。
72 先儒 董仲舒 汉代人,仕武席博识高才。
73 先儒 杜子春 东汉时人,着周体解。
74 先儒 范宁 字武子,晋时人。
孔庙西庑奉祀先贤先儒合计七十四位。
(先贤者以明道修德为主,先儒者以传经授业为主。)
1 先贤 公孙侨字子产,仕郑为大夫。
2 先贤 林放 字子邱,鲁国人,问礼于孔子。
3 先贤 宓不齐 孔子门人,字子贱,鲁国人。
4 先贤 公冶长 孔子门人,字子长,鲁国人,孔子以其女妻之。
5 先贤 公皙哀 孔子门人,字季次,齐国人。
6 先贤 高柴 孔子门人,字子羔,卫国人。
7 先贤 樊须 孔子门人,字子迟,鲁国人。
8 先贤 商泽 孔子门人,字子季,齐国人。
9 先贤 巫马施 孔子门人,字子期,陈国人。
10 先贤 颜辛 孔子门人,字子柳,鲁国人。
11 先贤 曹恤 孔子门人,字子循,蔡国人。
12 先贤 公孙龙 孔子门人,字子石,卫国人。
13 先贤 秦商 孔子门人,字子不,鲁国人。
14 先贤 颜高 孔子门人,字子骄,鲁国人。
15 先贤 壤驷赤 孔子门人,字子徒,秦国人。
16 先贤 石作蜀 孔子门人,字子明,周人。
17 先贤 公夏首 孔子门人,字子乘,鲁国人。
18 先贤 后处 孔子门人,字子里,周人。
19 先贤 奚容蒧 孔子门人,字子哲,鲁国人。
20 先贤 颜祖 孔子门人,字子商,鲁国人。
21 先贤 勾井疆 孔子门人,字子疆,卫国人。
22 先贤 秦祖 孔子门人,字子南,秦国人。
23 先贤 县成 孔子门人,字子祺,鲁国人。
24 先贤 公祖句兹 孔子门人,字子之,鲁国人。
25 先贤 燕伋 孔子门人,字子思,鲁国人。
26 先贤 乐欬 孔子门人,字子声,鲁国人。
27 先贤 狄黑 孔子门人,字子哲,鲁国人。
28 先贤 孔忠 孔子门人,孔子兄伯尼之子。
29 先贤 公西蒧 孔子门人,字子尚,鲁国人。
30 先贤 颜之仆 孔子门人,字子叔,鲁国人。
31 先贤 施之常 孔子门人,字子恒,鲁国人。
32 先贤 申枨 孔子门人,字子周,鲁国人。
33 先贤 左邱明 邹人,作春秋传。
34 先贤 秦冉 孔子门人,字子开,蔡国人。
35 先贤 牧皮 孔子门人,鲁国人。
36 先贤 公都子 孟子门人,十七弟子之一,鲁国人。
37 先贤 公孙丑 孟子门人,齐国人。
38 先贤 张载 字子原,宋代人,号横渠先生。
39 先贤 程颐 字正叔,宋代人,与兄程颢同著作经书,号伊川先生。
40 先儒 公羊高 子夏门人,周末时人,著作公羊传。
41 先儒 孔安国 孔子十一世,汉时人。
42 先儒 毛苌 字长生,汉时人,注诗传着毛诗。
43 先儒 高堂生 字子伯,汉时人,礼经被秦毁独能传十七篇。
44 先儒 郑康成 汉时人,受书于马融,融日我道东矣。
45 先儒 诸葛亮 字孔明,后汉时人,辅刘氏重兴汉室有前后出师表。
46 先儒 王通 字子淹,隋朝人,卒谥文中子。
47 先儒 陆贽 字敬舆,唐时人。
48 先儒 司马光 字君实,宋代人,着资治通鉴。
49 先儒 谢良佐 字显道,宋时人,着论语说。
50 先儒 欧阳修 字永叔,宋代人。
51 先儒 胡安国 字康侯,宋时人。
52 先儒 尹焞 字彦明,宋时人,师事程颐著作论语解。
53 先儒 吕祖谦 字伯恭,宋时人。
54 先儒 袁焱 明时人。
55 先儒 蔡沈 字仲默,宋时人。
56 先儒 陆九渊 字子静,宋时人。
57 先儒 陈淳 字安卿,宋时人。
58 先儒 魏了翁 字华甫,宋时人。
59 先儒 王柏 字会元,宋时人。
60 先儒 陆秀夫 字君实,宋时官左丞山之变以身殉节。
61 先儒 许衡 字仲平,元时人。
62 先儒 金履祥 字吉甫,元时人。
63 先儒 王夫之 字而农,明末人,著作周易内传。
64 先儒 陈澔 字大可,元时人。
65 先儒 陈献章 字公甫,明时人。
66 先儒 胡居仁 字叔心,明时人。
67 先儒 蔡清 字介夫,明时人。
68 先儒 刘宗周 字起东,明时人。
69 先儒 吕坤 字叔简,明时人。
70 先儒 孙奇逢 字启泰,明时人,纯孝笃学博通经书。
71 先儒 黄宗羲 字太冲,明时人,明亡归隐于乡。
72 先儒 张履祥 字考夫,明时人。
73 先儒 陆陇其 字稼书,清时人。
74 先儒 张伯行 字考先,清时人。
乐毅到底能不能灭齐?
乐毅或者说燕国,绝无可能任何吞并齐国,燕昭王和乐毅不论怎么苦心筹谋,拥有如何超卓能力,甚至是上帝视角,都全无用处。这是战国时代数百年来的通行法则,对任何一个强国大国,你可以重创它,努力削弱它,不停侵吞其国土,但不用妄想吞并它,否则铁定会招致诸国联军干预,成为天下公敌,进而遭受惨烈损失,令国家由盛转衰。
乐毅此前,齐国在桂陵、马陵之战大败魏国,垂沙之战大败楚国,又借楚怀王被囚于秦之事发难,统率关东各国联军杀入函谷关,迫使秦国割地请和,一时成为天下至强之霸主。
然而当接下来,齐国吞并次等强国宋国后,其他诸国人人自危,立刻组成反齐联盟。纵横家乐毅作为燕国使节,积极策动燕赵联盟,身佩两国相印。而齐相孟尝君田文,更因为和齐湣王的矛盾窝里反,逃亡魏国,成为联军内应。
孟尝君:田文同时,秦昭襄王赢稷和秦相魏冉为一举击垮和秦国争霸的最大敌手,也积极配合出兵。另一著名纵横家苏秦,深得齐湣王信任,真实身份却是燕国的死间。
苏秦【後齐湣王灭宋,益骄,欲去孟尝君。孟尝君恐,乃如魏。魏昭王以为相,西合於秦、赵,与燕共伐破齐。】也就是说,公元前285年开始的这场秦、赵、燕、韩、魏等五国联军攻齐战争,是以包括强秦在内的大半个天下之力,包含了燕昭王、秦昭襄王、赵惠文王、孟尝君、苏秦、魏冉等无数精英人才的贡献和心力,去围攻齐国一国,并非单只是联军主帅乐毅一人之力。唯一没参加联军的楚国,则以援齐为名趁火打劫,趁机掠取齐国南部边境的淮北地区。
五国会盟伐齐公元前284年,双方在决定性的的济西之战,齐军主帅触子本身就对齐湣王心怀怨恨,齐军将士更因之前连年征战,不得修生养息而士气低落。齐湣王为迫使将士死战,以挖祖坟、行杀戮相威胁,更使将士离心,斗志消沉。所以齐军才会一战即溃。
济西之战:乐毅【燕王悉起兵,以乐毅为上将军。秦尉斯离帅师与三晋之师会之。赵王以相国印授乐毅,乐毅并将秦、魏、韩、赵之兵以伐齐。齐闵王悉国中之众以拒之,战于济西,齐师大败。乐毅还秦、韩之师,分魏师以略宋地,部赵师以收河间,身率燕师,长驱逐北。】——《资治通鉴》此战后,诸国各自安排了利益分割,联军便在实质上解散了,赵国攻略河间地区,魏国攻略原宋国疆域,秦军则攻略天下膏腴之最的陶邑,作为秦相魏冉的私领。乐毅则率燕军长驱直入,一路顺风而下,连取齐地七十余城,欲将齐国本土,尽数鲸吞入燕国版图。
然而,最后所剩的莒、即墨并非简单两座城池,而是齐国的“五都”之二。齐国军事体制除了国都临淄之外,还分别在平陆、阿、即墨和莒四个战略要地,高筑城墙,选练常备军,作为国都失守时的备份。也就是说,齐国看似只剩下两座城池,其实尚有五分之二的军力还在坚决抵抗。而进攻方只剩下燕国一国军队了。
战国时期的各个国家,并非不是后世如王世充窦建德、南唐吴越、张士诚陈友谅那种军阀政权,而是各自有几百年历史、有自己的统治精英集团,几乎形成了自己独立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的真正“国家”,吞并与消化这样国家,是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后来的秦灭六国,更历时数百年的攻伐反复。
绝大多数齐国人或许不在乎国君是吕尚(姜太公)的子孙,还是田完的后裔,甚至如果乐毅想要自立为齐王,和“田氏代齐”那样取代田氏,他们或许还不会抵触得如此激烈,但是燕国想要把齐国土地尽数纳入疆土,甚至因此在夺取齐都临淄后,焚毁齐国之宫室宗庙,他们就要保卫国家,抗击到底了。
【齐兵败,闵王出亡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独唯莒、即墨。其馀皆属燕,六岁。】——《史记·燕世家》如果燕国当真显露出了自己一家吃独食的企图和野心,那么前有两座坚城难克,后有其他各国虎视眈眈,可以说是危如悬卵。此前以齐国东帝之强,之前企图吞并燕国不成,引来燕人数十年仇怨,之后吞并宋国,招致五国联军围攻,濒临亡国,教训还不够惨重?
所以,作为一名有杰出战略洞察力的当世奇才,乐毅才没有选择急于求成,而是放下这两城围而不攻,一直不断安抚齐地民心,同时积极应对变幻莫测的国际形势。
公元前283年,秦相魏冉亲率大军攻魏,围困魏都大梁,孟尝君田文北上燕赵请求援军。身佩燕赵两国相印的乐毅,指挥燕军8万和赵军10万组成的联军,阻击并围困秦军于林下,是为“林下之围”,迫使秦国退兵,并承认赵国吞并原齐国济西之地、燕国吞并原齐国胶东之地。战后魏冉一度被罢相,承担失利责任。
秦相:魏冉【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 ......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秦兵)困于林中,重燕、赵,以胶东委于燕,以济西委于赵。】——《战国策·燕策二》公元前282年,乐毅又率领赵国军队攻占魏国的伯阳,迫使魏国也默认了由他来主导对齐国的战后分配权,当然秦国亦趁机报复,夺取赵国两座城池。
【十七年,乐毅将赵师攻魏伯阳。秦怨赵不与己击齐,伐赵,拔我两城。】——《史记·赵世家》在那以后,乐毅终于集中可以集中精力,完成他的灭齐大业,然而从出身而论,他就是一个接受了燕国礼聘的赵国人,一直同时兼职赵相和燕相两份工作,燕国对他的信任,完全建立在燕昭王姬职个人对他的信任之上。除此之外的燕国其他朝臣,对他无不心存顾虑。甚至除了乐毅自己,世人只怕根本不知道乐毅究竟是为燕,为赵,还是欲在齐地自立为王。
燕昭王:姬职所以当乐毅遭遇到田单这个顽强劲敌,正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时,公元前279年,对他信任有加的燕昭王去世,继任的燕惠王才会轻易中了田单的反间计,将他罢免,改以骑劫代之。乐毅闻讯后单骑出逃回赵,被赵国封藩于观津,用以震慑燕齐。而骑劫被田单大败,造就了“火牛阵破敌复国”的传奇。
【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赵封乐毅於观津,号曰望诸君。尊宠乐毅以警动燕、齐。】燕国这场意图以蛇吞象、以弱灭强的战争,终以损失惨重、徒劳无功告终。而齐国虽然复国,同样元气大伤。这对世仇算得上两败俱伤。
也就在这一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楚襄王仓皇东逃至陈县。楚国发源兴起的湖北地区,就此落入秦国版图。秦国从此成为天下唯一至强,是这一系列战争的最大赢家。
白起从乐毅统帅五国联军出征的算起,短短五年就改变了整个战国史局势,前台的燕国和乐毅,看似何等风光,终究白忙一场,给背后闷声发大财的秦国白白做了嫁衣。
公元前273年,魏冉与秦将胡阳起兵攻三晋,华阳之战大获全胜,三晋联军被斩首十万,夺取了魏国的卷、蔡阳、长社,赵国的观津。虽然没有明确记载,乐毅是否参与此战,但他的封地也被秦国夺取了,从此只能长居赵都邯郸,做一闲散客卿,一代无双国士,自此遗憾退出历史舞台。
【明年,穰侯(魏冉)与白起客卿(胡阳)复攻赵、韩、魏,破芒卯於华阳下,斩首十万,取魏之卷、蔡阳、长社,赵氏观津。】因此,历朝历代评价乐毅,更多是将他与苏秦张仪等纵横家同列,更多强调的是他以弱小燕国连横纵合,借力打力,差一点就实现以小国弱国吞并大国强国的奇迹;而不是他带兵才能如何神奇,完成了“东下齐城七十二”的伟绩,堪比白起韩信这等军神。
否则的话,刘邦乘着秦军主力四十万大军被项羽消灭于巨鹿、坑杀于新安,只带两万偏师,几个月时间就扫荡了关中,迫使秦王投降,岂不更如同和神话一般?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