氐族怎么读,三国时期怎么少见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中原?
这是因为当时的汉族人强啊,虽然当时中原仍处于混战之中,但是随便拿出来一个诸侯,都是北方游牧民族难以抵抗的,这就是为什么三国期间,没有北方游牧民族成规模入侵中原的主要原因。
关于汉朝军事有多强,我们可以从明朝的著名思想家王夫之,所著写的《读通鉴论》中的文字可以看出来。其内容是:“桓,灵之世,士大夫而欲有为,......以成乎袁、曹、孙、刘之世。 故国恒以弱丧,而汉以强亡(卷八.后汉恒帝纪)”。
从王夫之关于国家兴衰的论断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汉朝虽然国家内部军阀混战严重,但是与汉朝周边的国家相比,其国力仍然是非常的强横的。哪怕是到了军阀混战时期,也不是北方那些游牧民族势力可以比拟的。
三国时期装备的环首刀
从汉朝开始,中国的军队就已经全面装备铁质铠甲和钢制的兵器,而此时的北方游牧装备则要相对落后的多,大部分部落都还在使用青铜制品,甚至还使用骨质的箭头等物。在军事实力上根本就无法与中原诸侯相对抗。
汉武帝刘彻的丰功伟绩,震慑了北方游牧民族一整个时代。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盛的一个封建王朝,这个王朝在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汉武帝时期,刘彻多次派出卫青、霍去病等将领彻底击垮了匈奴人,这对于北方的游牧民族的震撼是非常大的,应为当时的匈奴人可以说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共主,连自己的主人都被打垮了,自己就更不用说了。
所以终汉一朝,除了匈奴人之后,就再也没有那个游牧民族敢于大规模入侵中原,更多的是采取内附中国,到中国北方定居的形式来中国北方生活。
三国时期的各路诸侯在互相征伐的同时,始终对北方民族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北方的诸侯在参与中原混战的同时,始终都没有放下对北方游牧民族的警惕,仍然在对北方民族进行征伐。这就无形的保证了,北方游牧民族始终无法南下形成大规模的入侵。
比如北方的公孙瓒集团,就长期与北方的鲜卑、乌恒等少数民族不断的征战,而最后统一北方的曹操军事集团,在南下与蜀汉和东吴交战的时候,在北方也保留着一只比较强大的军队,随时应对北方民族的侵袭,这也是为什么北方的曹魏在建国后,始终没有击败蜀汉和东吴的主要原因,等到曹丕继位之后,立刻就挥动全军南下,很快东吴和蜀汉就灭亡了。
三国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之所以没有南下,并不是他们本性仁慈,而是当时的中原各国军事力量始终都保持在非常高的状态,使得他们不敢南下,等到司马懿篡位之后,中国军事实力大衰,导致北方少数民族南侵,最终出现了五胡乱华的惨剧发生。
所以说自身实力才是国家的立国之本,自身如果不强,那么所谓的公平、正义、民主那都是镜中花、水中月,可看而不可触的虚物。
拿破仑放到中国历史大概是个什么档次?
拿破仑放到中国是典型的半截英雄,就是前半生轰轰烈烈,后半生凄凄惨惨。像他这种半截英雄,在中国一般都善终不了,放到欧洲居然给了他出逃机会,二次革命不成居然还善终。
中国的半截英雄很多,霸王项羽,前秦苻坚,梁武萧衍,盛唐李隆基这几个都是宰割天下,称霸一方的大国领袖。还有那种在角逐天下中,曾经占据优势,叱咤风云,但最后却被对手打垮的人物,汉末袁绍、北魏尔朱荣、隋末李密、窦建德、后唐李存勖、元末陈友谅、明末李自成。
拿破仑剧照以上人物与拿破仑最契合的是后唐庄宗李存勖,比较如下:
出身:蛮族贵族
拿破仑是科西嘉贵族出身,科西嘉是法国吞并的殖民地,对高傲的法兰西来说科西嘉人是落后的蛮族。李存勖是沙陀贵族出身,属突厥处月部,本姓“朱邪”,归化唐朝后,有重大立功表现,被唐朝赐姓“李”。
李存勖剧照成就:在归属国的基础上建立帝国,意图一统天下。
拿破仑归属法国,因战功卓著,逐渐大权在握,最终建立法兰西帝国,摧毁大半个西欧,与实力雄厚的英帝国、沙皇俄国相抗衡。
李存勖继承父亲李克用的势力,以大唐晋王的身份横挑强敌,灭桀燕、取后梁、吞岐国、败契丹、收前蜀,重建大唐帝国,与强大的契丹、南吴诸国相抗衡。
拿破仑的法兰西第一帝国,面积86万平方千米李存勖的后唐,鼎盛时期面积195万平方千米才干:军界奇才,好读书,有过人的才艺。
拿破仑建立了强大的法兰西军队,擅长运用火炮,以弱胜强,五败反法同盟,称雄欧洲。他沉迷于各类书籍,包括有关亚历山大的战史著作,应用物理学、数学、建筑学、各国风土人情记录等,还有许多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作品,其中卢梭的思想对他影响很大。
李存勖整顿沙陀部军队,擅长运用骑兵,以劣势的实力连续击败后梁、契丹、桀燕等强大敌人,称霸中原,堪称五代第一名将,三垂冈和柏乡之战得到了毛泽东的赞赏。他洞晓音律,常令歌舞于前,十三习《春秋》,手自缮写,及壮,便射骑,胆略绝人,文武双全。有《一叶落》《歌头·赏芳春》《阳台梦·薄罗衫子金泥凤》《忆仙姿·曾宴桃源深洞》等诗词传世。
拿破仑火炮沙陀族骑兵结局:最终失败,如流星划过夜空,死后颇受后人敬仰。
拿破仑两次战败,第一次莱比锡会战失败后,被迫退位,被流放到厄尔巴岛。后来他出逃,再次建立王朝,仅有“百日”便在滑铁卢战败,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上,死后灵柩被迎回法国巴黎,在经过凯旋门之后,安葬在老残军人退休院。
李存勖灭梁后,志得意满,宠信伶官,残杀功臣,最后激起叛乱,在兵变中中箭身亡。死后,义兄李嗣源在他灵前即位,并将他葬入雍陵,上庙号庄宗,追谥为光圣神闵孝皇帝。
把强大对手给打败取得胜利的事例?
兵力,是影响一场战争胜败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孙子兵法》里说:“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白话来说就是,如果你的兵力是敌人十倍,就能打包围战,五倍,便打进攻战,一倍,便打分割进攻战,兵力相当,可以打,输赢不定,兵力比敌人少,则赶紧逃,兵力比敌人少很多,就要早早避开。可见,就连兵圣都认为军队人数的多寡能很大程度的影响战争结局,多胜少、强胜弱似乎是人们公认的常识。但是,历史有趣的地方就在于有时候历史进程并不是按照人们所认为的常识来发展的,因此,也就有了弱小军队打败强大军队的经典战例,下面,我们就来盘点一下这些“反常规”的战例吧。
1.商周牧野之战。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兵与庸、卢、彭、濮、蜀、羌、微、髳等部族会盟于孟津,共同讨伐商纣王。纣王调集都城所有精兵,并武装大批奴隶、战俘,出发迎战周军,双方对阵于牧野。此战,周军有兵力五万左右,而商军兵力达十七万,战争的结果似乎没有什么悬念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周军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因为商军第一线的是临时武装的奴隶和战俘,这些人本就没有什么斗志,在周军精兵的冲击下纷纷溃散,有的还倒戈攻击压阵的商军精锐。就这样,在周军精兵和倒戈奴隶的冲击下,商军彻底失败,都城失陷,纣王自焚,商朝灭亡
2.齐鲁长勺之战。
公元前684年,鲍叔牙领齐军三十万进攻鲁国,而鲁国仅有三万士兵可以御敌。鲁国国君听从曹刿的建议,避敌锋芒,退到长勺,令曹刿率军于此迎战齐军。齐军实力强大,上来就发起声势浩大的冲击,曹刿不派兵出战,只以弓箭御敌。齐军连冲两次,都没有占到便宜,士气开始消退。第三次攻击时,已经没有前两次那样旺盛的斗志了,于是,曹刿抓住战机,一举击败了齐军,这就是著名的《曹刿论战》里的战役。
3.巨鹿之战。
公元前208年十月,项羽率五万楚军援救被秦将章邯、王离率领的四十万秦军包围的赵国巨鹿城。由于双方军力相差悬殊,项羽率军渡过漳水后,破釜沉舟,烧掉房屋帐篷,只带三日粮,以示不胜则死的决心。项羽的决心和勇气,对将士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楚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奔巨鹿,击败章邯部保护甬道的秦军,断绝王离部的粮道,包围了王离军队。经过激战,楚军打退章邯,活捉了王离,杀死了秦将苏角,瓦解了围困巨鹿的秦军。
4.官渡之战。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率军两万与袁绍的十万大军相持于官渡。双方暂时谁也奈何不了谁,但是袁绍实力强于曹操,相持下去,曹操肯定是要失败的。正在曹操头疼如何取胜的时候,袁绍的谋士许攸投奔曹操,建议曹操轻兵奇袭乌巢,烧其辎重。曹操采纳其建议,亲自率领步骑五千,冒用袁军旗号,人衔枚马缚口,各带柴草一束,利用暗夜走小路偷袭乌巢。杀了乌巢守将淳于琼,烧毁了乌巢的所有粮草。袁军军心动摇,内部分裂,大军崩溃,曹军先后歼灭和坑杀袁军七万余人。自此,北方再也无人能与曹操抗衡。
5.赤壁之战。
建安十三年(208年)七月,曹操挥军南下,收降荆州,进占江陵。此时,曹操拥兵二十余万,还有荆州投降的水军相助,积极准备顺江而下,进攻东吴。孙权为自身存亡计,派周瑜率军与逃到樊口的刘备联合抵御曹操。孙刘联军逆水而上,行至赤壁,与正在渡江的曹军相遇,曹军不习水战,初战失利,于是两军在赤壁隔江对峙。周瑜先借蒋干之手,用计除掉熟悉水战的荆州水军将领蔡瑁、张允,又派黄盖行使苦肉计,假投降曹操,用火船烧光了曹军的战船和陆上营寨,大破曹军。
6.淝水之战
公元383年8月,统一了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坚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大举攻晋,妄图消灭东晋。东晋以谢安之侄谢玄为先锋,率领战斗力较强的“北府兵”8万沿淮河西上,迎击秦军主力,与秦军对峙淝水。苻坚命令军队后退列阵,打算等晋军渡河列阵后展开决战。当秦军后移时,晋军渡水突击。晋军安插在秦军的奸细趁机在秦军阵后大叫:“前线的秦军败了!”,秦军阵脚大乱,随后晋军全力出击,大败秦军。淝水之战,前秦军被歼和逃散的共有70多万,苻坚统一南北的希望彻底破灭,北方也重新陷于混乱。
7.昆阳之战
新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王莽为了彻底消灭绿林军,任命大司空王邑和司徒王寻为统帅,率领集结到洛阳的兵力42万多人,号称百万大军,向绿林军占据的昆阳进攻。绿林军统帅虽然为王凤,但由于王凤等人面对绝对优势的新莽大军,缺乏作战的坚定性,刘秀成了昆阳战役的实际领导者。刘秀率领绿林军,奋勇冲击,一鼓作气打垮了王邑、王寻的部队,斩杀了王寻。王寻被斩杀后,新军各部队失去了指挥中枢,立即混乱,新莽的四十二万大军迅速土崩瓦解。
以上就是历史上比较重要的几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仓促之间,难免有所遗漏,欢迎指正。
为什么说五胡乱华这一场悲剧?
纵观司马懿的一生,不得不说只要活得久,就可以笑到最后,成为最后的赢家。
曹操一开始就看出司马懿有鹰视狼顾之相。像这种人如果不能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那就得干掉。曹操他相信自己儿子曹丕的能力,他知道曹丕绝对是可以控制住司马懿的,再加上司马懿比曹丕大了8岁,曹操觉得怎么说司马懿都会比曹丕先去世。
只要司马懿人没了,能力再强又有什么用?但曹操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曹丕竟然生了一场大病,死在司马懿前头了。
对于司马懿,曹丕也是担心他会对曹家江山不利。不过没事,曹丕的儿子曹睿也是个有能力的君主,尤其是在权力制衡这方面,玩得比他老子还6。再加上司马懿比曹睿大了25岁,曹丕觉得,这下怎么说司马懿都会比曹睿先走一步吧?
但再好的身体,也禁不住纵欲过度啊!曹睿是比司马懿小了25岁,但是天天喝酒天天作乐,曹睿才当了13年的皇帝就驾崩了。自此,曹家再也没有一个人能和司马懿相抗衡。
能力强又怎么样,英年早逝不还是无法改变什么?司马懿就不一样了,自己本来就是个人才,再加上上天眷顾,让他活到72岁。72岁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要知道三国时期,人们的平均年龄是26岁!
而司马懿也真的是厉害,六十几岁的时候还能生下他第九个儿子,司马伦。
这个司马伦是司马懿和小妾柏灵筠的儿子。作为司马懿最小的儿子,自然也是最受司马懿的宠爱。当时司马家族早就权倾朝野,不管司马伦在外面闯出多么大的祸事,司马懿都能给他摆平了。在这种家里有权有势,自己又被极度宠爱的情况下,司马伦可谓是越发的无法无天,坏事做尽了。
作为最小的弟弟,司马伦的能力完全不能跟他的两个哥哥司马师和司马昭相比。但是没能力,并不能妨碍他不能有野心啊!等到司马炎篡位登基,建立晋朝,司马伦不禁更加的猖狂了。
从辈分上讲,司马伦还是司马炎的叔叔。皇帝的叔叔,那身份地位是非常高的,但可惜脑子不太好使。司马伦觉得司马炎的衣服,也就是龙袍十分好看,就想办法从皇宫中把皇帝的龙袍偷出来自己穿。这在封建社会时期,简直就是谋反的罪名。
但司马炎算是讲究亲戚情谊的,看在司马伦是他叔叔的份上,就没有追究下去。
后来司马伦被调到关中,负责关中的军政要务。这下好了,他做事情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根本不讲究公平公正公开,于是导致氐族,羌族叛乱。
虽然闯出这么大的祸事,但他还是皇帝的叔叔啊。也不知道司马炎怎么想的,不处罚司马伦也就算了,还给司马伦升官,让他当车骑将军和太子太傅。
一个连砍刀都不知道怎么用的,竟然可以当将军?一个只会纸醉金迷的纨绔子弟,竟然可以当太子太傅,也就是太子的老师?他能教太子干嘛啊,难道说是从小培养太子泡妞堕落的本事?
但司马伦还是不知足,没过多久又相当尚书令。尚书令就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总理,试想要真让司马伦当上尚书令,那整个晋朝岂不是马上就要乱了?
虽然司马伦没有当上尚书令,但他却想办法把太子司马遹给害死了。等到后来司马炎驾崩,新的太子司马衷登基,也就是有名的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
大家都知道这个晋惠帝司马衷脑子不好使,简直就是个智障儿童。让这样的一个人当皇帝,司马伦不禁就不爽了。
虽然司马伦没啥能力,但至少他不会说出“何不食肉糜”这种蠢话来啊。在他看来连一个傻子都能当皇帝,凭啥他不能?于是乎,篡位的计划便开始了。
司马伦再怎么说脑子都是正常人的水平,去算计一个脑子有坑的晋惠帝,简直就是手到擒来,易如反掌。就这么的,晋惠帝被废,司马伦如愿以偿的当上他梦寐以求的皇帝。
司马伦当上皇帝,司马家族的其他人就不高兴了。凭什么司马伦能当皇帝,我们不能当啊?最先起兵的就是司马冏,司马颖和司马颙。司马伦是公元301年1月当上皇帝,然后4月份就被司马冏废掉,后来更是被一杯毒酒赐死。自此,司马伦和他的党羽全部被灭。
如果事情到这里就结束,晋朝再通过十数年的修生养息,是肯定能再恢复晋朝初期的强盛。但可惜灭掉司马伦的司马冏同样嚣张跋扈,独揽朝政,这就给了其他有野心的藩王反叛讨伐的借口。
当时的这些藩王,既有自己的地盘又有自己的军队。在这种你不服我我不服你的情况下,藩王和藩王之间的战争就爆发了。但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打来打去消耗的都是汉族的力量。如果因为内耗导致国力受损,那还怎么抵御外部的入侵?
北魏孝文帝将鲜卑人迁到洛阳?
如今的洛阳人是鲜卑人与汉人的融合,历史称为民族大融合。
鲜卑人不用鲜卑语,改用汉语。官员及其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改用汉族官制、例律。遵从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信仰儒家教育大多数的古鲜卑人后裔都融入了汉 族,还有少部分融入了契丹,更少的一部分演变为了锡伯族。
锡伯族是古代鲜卑人的后 裔。锡伯族最初游牧于大兴安岭东麓,世代以狩猎、捕鱼为生。16世纪编入蒙古“八旗”后,其社会组织发生了急剧变化,生产上转入稳定的农业经济。18世纪中叶,清政 府为巩固西北边防,将部分锡伯族迁往新疆,尔后这些锡伯族在伊犁河谷屯田定居,开拓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锡 伯”是本 民 族的自称。口语称siwe,书面语称sibe。历 史上有“须 卜”、“室 韦”、“失 韦”、“失 比”、“西 伯”、“席 伯”、“席 北”、“史 伯”、“锡 窝”等不同译音,都是siwe的同音异写。锡 伯 族的祖 先是东 胡 系的拓 跋 鲜 卑。早在东 汉以前就活动在大兴安岭北段以“嘎 善 洞”为中 心的地带,以“畜 牧 迁 徙,射猎为业”。公元48年以后从大兴 安岭迁移到呼伦 贝尔地区。此后又往南迁徙。386年,拓 跋 鲜 卑的大部分进入中原,建立北 魏 政 权,而另一部分以“室 韦”为号,在嫩江左岸的绰尔河、洮儿河等河流域活 动,其中的一部分室 韦 成为锡 伯 族的祖 先。
在唐代,绰尔河流域的锡伯族先祖归属于唐。辽代,受契丹统 治,多数人开始从事农业。辽亡金兴,锡伯族先祖又处在女真统 治之下。元代,开始被蒙古族统 治。元、明至清初,锡伯族处在蒙古兀良哈三卫中的福余卫的统辖之下。1593年,锡伯族出兵随科尔沁、叶赫、哈达等组成九部联军(3万人马),与努尔哈赤交战兵败,从此,锡伯族开始部分地归属满洲。1636-1648年间,锡伯族军民同科尔沁蒙古一起被清政 府编入旗兵,成为蒙古八旗的一部分。1692年科尔沁蒙古统 治 者将所属锡伯族军民进献给清 政 府,从此锡伯族摆脱了蒙古统 治 阶 级的统治,开始被满族统 治阶 级控制,并被编入满洲八旗,移防黑龙江、吉林各地。1764年,清政 府为了加强伊犁地区的驻防力量,抽调3000多名锡伯族军民迁徙到伊犁。从此,锡伯族形成了东西分居、小聚居大分散的局面。
锡伯族军民迁到察布查尔地区后,一直担负着屯垦戍边的繁重任务。从1765年组成锡伯营到伊犁辛亥 革 命,锡伯族一直是战时从征,平时生产,过着准军 事化的生活。200多年来, 为保卫边疆、平定内乱、抵御外侮、建设边陲做出了很大贡献。 察布查尔锡伯族长期以来保持着自己的传统文化与习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