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祥是好人吗,林森在国府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林子超这个人很有意思,前半生叱咤风云、思想颇为激进,后半生却又甘为蒋某人的“橡皮图章”,做了十余年的民国虚位国家元首。林子超在国民党党内的资历相当深,提起国民党的起源,不少人首先想到的想必都是同盟会。而林子超加入的根本不是同盟会,而是更早的兴中会!这样的资历,且不说“后起之秀”蒋某人,就连居正、于右任这些民国元老,恐怕也不敢说自己资历比林子超深。
正是因为林子超资历深,他对于中山先生的一些主张并不赞同,甚至公开表示了反对,最著名的便是反对“三大政策”。在中山先生去世之后,林子超、邹鲁与居正等元老在中山先生灵前召开了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会议通过了《取消共产党员的国民党党籍宣言》等文件并开除了伟人、李大钊等人的国民党党籍。因为这次会议是在中山先生灵柩暂厝地西山碧云寺举行的,林子超、居正、邹鲁等人又被称为国民党内的“西山会议派”。
林子超、居正等人是国民党内最早旗帜鲜明提出反共并付诸行动的高层,而彼时的蒋、汪还贴着“亲俄、亲共”的标签!所谓“西山会议”名义上是反共,实际上就是林森、居正等人组织的一次“夺权”,企图夺取在国民党内的最高权力。直到这个时候,林子超的思想还是颇为激进的,而且权力欲望也相当强烈!
但是,林、居等人的行为也侵害到了国民党内“后起之秀”们的利益,这些戴着“亲俄、亲共”伪装的“后起之秀”们随即联合党内“左派”对“西山会议派”展开了反击。在国民党二大上,“西山会议派”遭到弹劾,林子超等人受到了党纪处分,逐渐淡出了国民党决策圈子。后来,随着蒋、汪撕下“亲俄、亲共”的伪装,“西山会议派”的立场也由“非法”变成了“合法”,不久之后与宁、汉三方正式合流。后来林子超之所以受到蒋某人青睐,或许与他反共的政治立场有很大关系。
“后起之秀”内斗,林子超复出在国民党二大受到处分之后,林子超渐渐淡出了国民党决策圈子,先是被贬去修建中的中山陵当“监工”,后又出任了可有可无的立法院副院长一职。这段时期内,林子超的心态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或许是经历大起大落之后释然了,又或许是彻底放弃与后生们争权夺利的想法,林子超在“隐退”之后真就“超然”了起来,从不涉足蒋、汪、胡等人之间的争斗。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蒋某人迫于内部政治斗争的压力,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宣布下野。 彼时,蒋某人虽然下野了,但手里依旧握着军权,谁来接手国民政府主席一职都是接到了一个“烫手的山芋”!要么,彻底当“傀儡”,要么和蒋某人继续唱对台,都不是什么好差使!蒋某人自然不希望给自己树立一个对立面,可找一位让各派势力都能接受,而且还要本人愿意的“接盘侠”,谈何容易?蒋某人曾经考虑过于右任,但于右任与蒋某人走得太近,不太容易为其他各派势力所接受。最终,蒋某人想到了“半退休”的林子超。
林子超在党内资历非常深,而且早已淡出了决策圈子,与各方都没有实质性利益冲突,无论是资格还是各派接受程度都占据相当优势。剩下了便是请林子超出山的问题了,彼时的林子超对这个所谓元首兴趣并不大,他深知这其中的水深得很。最后,蒋某人请了陈铭枢充当说客,这才说通了林子超。但是,彼时在蒋某人的操作下,国民政府主席已经成为了没有实权的虚位元首,为什么林子超还是同意出任“橡皮图章”了呢?这恐怕只能从“使命感”找原因了。
林子超是国民党元老、创党级的!国民党对他而言是有特殊感情的。虽然政治上失势了,但是他对国民党本身是有使命感的。一旦国民政府主席与蒋某人走向了对立面,国民党、民国走向分裂几乎是可以预见的。而这,显然不是林子超愿意看到的。与其如此,倒不如由自己来当这个平衡各方势力的砝码,维护国民党内部的“统一”。从其他方面似乎很难找到合适的理由,名、利林子超不缺,他早已功成名就;而且已经年过六旬,名利对于林子超而言已经没有太大现实意义了。权力?可那只是没有实权的虚位元首而已……
地位崇高的“傀儡”林子超担任国民政府主席之后,虽然只是“橡皮图章”,但资历摆在那里,作为国名党的元老、民国的开国元勋,蒋某人也不敢随便造次。蒋某人即便有万般不是,有一点还是值得称道的,那就是只要没有利害冲突,蒋某人还是相当懂得尊重人的,对专家学者如此,对林子超亦然。蒋某人在林子超面前从不盛气凌人,给足了这位老前辈面子!甚至公开场合一同露面时,蒋某人会像“跟班”一样站在林子超身后。南京“总统府”的核心办公区子超楼就是蒋某人提议以林子超的名字命名的,由此也可见蒋某人对林的尊重。
反之,林子超对自己的定位也非常精确,自己是被“退休返聘”来帮蒋某人忙而不是给蒋某人打工的!因此,林子超在蒋某人面前一直都是以同僚身份与之相处而不是下属。据说,一次林子超与蒋某人偶遇,有人提醒林子超去与蒋某人打招呼,林却不以为然:“他不主动跟我打招呼,我为何要上赶着跟他打招呼?”最终,蒋某人发现林子超之后主动迎了上来,二人这才客套寒暄起来。可见,林子超虽然不掌实权,但并没有依附蒋某人,而是始终保持了国家元首的尊严。
正因为二人的自我精确定位,林子超与蒋某人的合作居然相当“相得益彰”,林负责礼仪性事务,蒋负责实质性事务,这一合作就是十几年!在这十几年里,国民政府的要员换了一茬又一茬,可林子超却一直屹立不倒,而且与蒋某人维系着相当和睦友好的关系。可见,林与蒋之间并不是单纯谁依附谁或者谁是谁的傀儡,更像是西方国家虚位总统与实权总理之间的合作。
只可惜,老天爷跟林子超开了一个玩笑。一九四三年,在一次外交活动之前,林子超乘坐的汽车被美国大兵飞驰的汽车撞了个正着。七十多岁的老爷子哪里经得起这么一撞,民国的国家元首居然就这样让盟国给撞死了!因为事涉美国,国民政府最终采取了低调处理死因、高调处理丧事的方式,用隆重的国葬掩盖住了涉及美军的事实……当然,也有人说这次车祸是蒋某人指使,恐怕彼时的蒋某人还指挥不动美军吧?至于美军方面,暗杀一个虚位元首意义不大,杀也应该杀蒋某人而不是林子超,不是吗?因此,很可能这就是一起单纯的交通事故,只不过死的人太特殊了,这才引来了诸多猜测。
当初为什么要拆分河南大学?
作为一个河南人,很感触这个话题,做两个方面的回答:河南大学的百年历史发展脉络?为什么当时拆分河南大学?
一、河南大学百年的沧桑发展历程
清末民初,中国社会普遍认识到大学在社会中的特殊价值,现代大学开始出现。但是以当时河南的财力和人力资源,难以筹建现代大学,于是退而求其次,在1912年,河南省议会通过决议,组建了一所留学欧美预备班兼修普通科学的学校——河南留学欧美学校。校址选在清朝时的四大贡院之一的河南贡院。校址位于当时河南省会开封。
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存在了11年,共招收河南籍学生662名。其中以预备学校毕业的学生有5届286名。毕业后留学西方的91人,获得学士学位的16人,硕士学位的9人,博士学位的24人。另143名学生考入国内大学深造。 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和清华留美预备学校、上海的南洋公学同列为当时仅有的三所向欧美派遣学生的学校之一 。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的前五届毕业生学成后到河大和河南的其他高校任教,成为河南现代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1923年,西北军冯玉祥将军担任河南省督军,在河南士绅和海外学子的呼吁下,鼎力支持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晋升为大学。于是将没收的军阀赵倜财产大部分资助创建大学所用。1923年3月3日,中州大学挂牌成立。中州大学设、文、理两科,到了1925年共有八个系、九个专业。 首任校长是张鸿烈,文科主任是冯友兰担任、郭绍虞、董作宾、汪敬熙、冯景兰、王陵南、万康民、杨亮功、嵇文甫等当时国内著名学者担任教师。 北伐战争胜利后不久,中州大学改名为国立第五中山大学(合并了河南政法专门学校和河南农业专门学校)。 当时的国立第一中山大学,现在的中山大学;国立第二中山大学,现在的武汉大学;国立第三中山大学,现在的浙江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现在的南京大学;当时的河南大学能与着四所大学“并驾齐驱”,可见当时河南大学的实力和影响力。 1930年9月7日,河南中山大学更名为河南大学。1942年3月19日,国民政府通过行政令,河南大学更名为“国立河南大学”。 河南省国立中山大学又设立医科,将科改为院,共有5院14个系。招生范围由主要面向省内调整为全国。校园面积1104亩,教授55人,校园馆藏书45708册,教学仪器不断更新添置。成立不久的河南中州大学,名重一时,是面向华北和西北的著名学府,与当时的名校并驾齐驱。 河南大学成为中国中西部地区最著名的大学是多条件叠加,其中经费保障是基本条件之一的:河南省议会通过决议,将全省的契税专款专用于河南大学的经费,不得挪用。在当时省级自治的特殊时期,地方性大学能获得发展,这是基本的保障吧。二、为什么河南大学被拆分 河南大学被拆分的理由很简单:全国一盘棋!1952年,我国学习前苏联的教育体制,高等教育以专业学科设立为主,目标是尽快培养出百业待兴的各个专业需要的专业人才。综合性大学中的相同或者类似专业进行合并建校。不说河南大学,就是清华和北大也进行了院系调整:北大的理工科并入清华,清华的文史哲”改嫁“北大。1949年的河南大学设6个学院、15个学系,(医学院仍不分系),全校师生员工达3000人,其中大学部教师201人,本科学生1988人,占地2000多亩。河南大学成为华北地区院系最多,校园规模最大的高等院校。在1952年的院系调整中,河南大学农学院、医学院、行政学院分别独立设置为河南农学院、河南医学院、河南行政学院。理学院调至新乡。财经系、水利系,畜牧系、植物保护系等院系也先后调入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高校。校本部更名为河南师范学院,仅保留中文、历史,外语、地理四个系。
1984年2月11日,河南大学得以恢复,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题写了河南大学的校名。
怎样评价最后的洋帝师庄士敦?
谢邀。关于庄士敦,可以说他已经成为溥仪生命和精神的一部分,深刻地影响着溥仪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包括他此后的一生。举个简单的例子,溥仪在庄士敦的影响下剪掉辫子、骑自行车,甚至还崇拜外国帝王,并为自己取了一个英文名。具体经过,且听子渊为君道来。
▲故宫掠影
众所周知,清室逊位后,民国政府仍给予其优厚待遇,不仅每年提供巨额的优待费给溥仪等皇族,还同意他们可以居住在紫禁城之中。因此宣统皇帝溥仪仍是接受皇室教育长大的,而不像欧美其他亡国之君那样下场凄惨。溥仪年纪稍长后,清室邀请众多名士担任其老师,其中不仅有名彻天下的大儒陈宝琛、陆润庠,还有国学泰斗王国维,甚至还有后来的民国大总统徐世昌。徐世昌卸任帝师一职后,为让溥仪接受更为良好的教育,清末重臣李鸿章次子李经迈,遵照父亲变革大清的遗愿,特意给已经退位的宣统帝请来一位洋人帝师,这个洋人进宫后,确实给清室带来了一股新潮。
▲溥仪及庄士敦剧照
此人名为庄士敦,来自英伦三岛的苏格兰。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庄士敦受李经迈之邀入宫,担任溥仪帝师。庄士敦任教时,溥仪刚满十四岁,还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对他来说,这个西洋老头就如其他守旧愚昧的满清遗老一般,还不如日夜陪伴他的太监、宫女好玩。但上过几次课后,溥仪却被这个西洋老师给彻底折服。庄士敦虽是西洋人士,但他会讲一口流利的汉语,并熟读儒家的经史子集,就连其他专门传授溥仪这些的帝师,都对庄士敦敬佩不已。
在他的课堂上,溥仪了解到了一个与宫中不一样的世界,宫外的世界实在是太精彩了,他开始对宫外生活充满渴望。而在庄士敦看来,虽然自己教育的不过是中国逊帝,但这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举,在他的悉心教导之下,溥仪开始学着融入宫外社会。在他的倡导和鼓励下,溥仪成为在紫禁城首个骑自行车、穿西服、戴怀表和眼镜,拄着英国绅士拐杖的皇帝。尝到新鲜后,溥仪更是不断要求庄士顿给他讲述西方社会的风土人情。
▲溥仪英文手迹
得到溥仪信任的庄士敦,想起了李经迈的嘱托,开始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溥仪对于君主专制方面的思想,让他逐渐认同西方的君主立宪制。为了让溥仪不产生抵触心理,庄士敦又向溥仪介绍了英王亨利一世,告诉了他亨利一世是如何艰辛才夺取到皇位,并把皇位传给亨利二世、亨利三世等,使得英国皇室得以流传至今。得知亨利一世的事迹后,溥仪无比羡慕,毕竟任何帝王都渴望让自己的江山社稷千秋万代。所以从那时起,溥仪的帝王偶像,除了雍正皇帝以外,又多了英王亨利一世。在庄士敦的建议下,溥仪不仅给自己取了英文名字“Hurry”,甚至还当着众多满清遗老的面,剪掉了自己那根如同猪尾的辫子。
▲溥仪剪下的辫子
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溥仪被冯玉祥赶出紫禁城,之后为实现复辟,他又投靠日本,主动当起了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寓居天津与复辟期间,溥仪每每向外国公使介绍自己时,都会说一句“我叫亨利·溥仪”,而不是爱新觉罗·溥仪。可能在他心中,自己定能如英王亨利一世那样,克服一切困难,重登帝位。而这一切,显然均与庄士敦的教导有关。
你是怎样理解?
“啪”的一声,浑身被雨淋透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抓下头上一样被淋透了的军帽,狠狠摔在羊山集前线指挥部的桌子上……
1947年7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出敌不意,飞越黄河天险,突破蒋军黄河防线,进军鲁西南。
相继拿下郓城、定陶后,部队在攻打军事重镇羊山集时,遭到蒋军精锐嫡系部队66师的顽强抵抗,在进攻过程中我军伤亡很大。
刘伯承闻讯后,冒雨亲自来到前线指挥部,他对部队遭受极大的人员伤亡大动肝火,向负责执行攻击任务的二纵队司令员陈再道和三纵队司令员陈锡联发了大脾气,这对于刘伯承来说是很少见的。
“仗打得太蠢,太蠢了”!刘伯承头顶的那道伤疤由于动怒而泛着紫红色的光,嘴唇被冷雨激得没有了一点血色。
“不管你是多么高的指挥官,权威有多么大,一个口令能使成千上万的人向你立正,但是你没有权利让哪怕是一个士兵做无谓的牺牲,歼敌三千自损八百,一个指挥员不但要负歼敌三千之责,也要负自损八百之责,不能随便死一个人”。
站在他面前的陈再道和陈锡联面带愧色,争先检讨、承担责任。
看着眼前两位身上一身泥水、面容憔悴曾无数次跟着自己南征北战的爱将,刘伯承语气缓和了一些。
“几天没睡觉了?越是胜利越要细心谨慎,打了半辈子仗,应该认识战争了,把野司的榴炮营、一纵队的炮团都调给你们,你们要认真侦察,千万不能蛮干,要尽量减少我们的损失”。
最终,经过12个昼夜的激战,陈再道和陈锡联率部全歼羊山集守敌,活捉66师师长宋瑞珂。这两位战功赫赫的猛将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司令员为什么对他们发火。
同样,当初在1940年10月末的关家垴战斗中,为了歼灭血债累累的冈崎支队的500余名日军,八路军副总指挥彭德怀亲自到前线指挥129师部队对坚守关家垴的敌人进行围歼。
由于日军占据有利地形,八路军攻击屡屡受阻,部队伤亡很大。当129师师长刘伯承得知攻击部队损失惨重时,打电话给彭德怀,建议停止攻击,但彭德怀坚决要消灭这股犯下滔天大罪的日军。
因为想法相左,两人在电话争论起来,刘伯承生气地对彭德怀说:“你这是这赌气,蛮干,这一仗我不同意再打”。
彭德怀也是急火攻心:“拿不下关家垴,就撤消129师番号,杀头不论大小”!
这一仗最后并没有达到全歼日军的目标,我军受损严重。后来彭德怀对此战也做出了反思,并深感不安,他将关家垴战斗视为自己戎马一生中的几次败仗之一。
刘伯承元帅在战争年代巧于用兵,以谋见长,他对于“慈不掌兵”有着更高层次的理解,他认为,无谓的牺牲和损失并不能成为“慈不掌兵”的借口,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战果,那才叫战争指挥艺术的最高境界。
历史微点与您共同学习,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反语包括哪两种基本类型?
根据说话者的对象不同、说话者的感情不同,反语可以分为两大类:讽刺反语和风趣反语。
1.讽刺反语讽刺反语是为了揭露、批判、讽刺、嘲弄,表达贬义的反语,是通常所见的用法。如:
①“……这样也可算是将功赎罪吧。那么,我也希望你们能够知恩感德……”
“哈哈哈哈”一阵大笑,打断了沈百万的话。老宫用他那洪亮的声音,讽刺地说:“谢谢你,我的好心的沈老太爷。我们很知你的恩,很感你的德。而且对你的这份‘恩德’,我们是定要报的,你放心就是了。”
(峻青《海啸》)
这里老宫说的都是反话,其实他心里根本不是这样想的,但嘴里偏偏又要说出这样一番话来。“谢谢你”相当于“哼”,“好心”相当于“狠心”、“黑心”,“恩”、“德”、“恩德”相当于“仇”、“恨”、“仇恨”。“报”也是反语,不是指报恩,而是指报仇。这些
反语都批判、讽刺了沈百万假扮好人的丑恶嘴脸,表现了老宫的极端愤怒,因而是讽刺反语。
②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中国军人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鲁迅《华盖集续编·记念刘和珍君》)
作者写《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的背景是:1926年,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与得到日本帝国主义支持的奉系军阀作战,并炮轰日本帝国主义军舰。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北洋军阀段祺瑞政府提出抗议,还联合其他驻北京公使提出各种无理条件,并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的主权,于3月18日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政府竟命令士兵开枪射击,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造成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本文中出现的“文明人”、“伟绩”、“武功”等都是反语,揭露了中外反动派的野蛮暴行,竟使历史上“中国军人屠戮妇婴”和“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事件都相形见绌。“文明人”其实相当于“野蛮人”,“伟大”相当于“卑鄙”,“伟绩”和“武功”相当于“血债”。这些反话猛烈地抨击了北洋政府的残暴行为,是讽刺反语。
③贾瑞道:“我在嫂子跟前若有一点谎话,天打雷劈!只因素日闻得人说,嫂子是个利害人,在你跟前一点也错不得,所以唬住了我。嫂子最是个有说有笑极疼人的,我怎么不来,——死了也愿意!”凤姐笑道:“果然你是个明白人,比贾蓉两个强远了。看他那样清秀,只当他们心里明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