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札怎么读,历史上表达最悲伤情感的诗句是哪一句?
相思、怀乡,怀才不遇、家破国亡,都可以成为人间最悲的情。
——无名氏
你出生的时候,我还没有出生;我出生的时候,你却已经老去。
这是怎样的无奈?又是怎样的忧伤!
我们都在对的时间里,没有遇到那个对的你和我。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李清照
睹物思人,心底的那种痛化作一滴滴的热泪。
风景依旧在,故人已远离,那是一种怎样的伤感啊!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温庭筠
梳洗打扮一番,独自走上那望江楼。从日出到黄昏,望眼欲穿。
千帆过尽,都不是我等的那个人儿,只望着夕阳的余晖撒在那缓缓流动的江水上。想到当年我们相会的地方,肝肠寸断。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一位漂泊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荒凉的古道上踽踽独行。
望着缓缓下落的夕阳,想到遥远的家,游子的思乡之愁真可谓痛至断肠!
念天地之悠悠,独泣然而泪下。——陈子昂
向前看,不见求贤若渴的圣君;往后看,不见招贤纳士的明主。
才华满腹无人识,望着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自己止不住地热泪涌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本是一国之君,却失去古国家园,身陷囹圄。
亡国之痛最伤情,家仇国恨,就像那江中的水,滚滚不断向东流。
人间最悲的事、最伤的情,无外乎相思之苦、思乡之愁、怀才不遇、亡国之恨。
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外交表现有何不同?
春秋与战国是东周两个不同的阶段,在这两个不同阶段东周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当然这两个时期的列国外交也存在巨大差异。
首先,春秋和战国显著差别之一,就是周王室的地位完全不同。
东周初“二王并立”局面结束后,由于周平王政权合法性的问题,王室地位大大降低。周桓王执政时又与东周“小霸”郑庄公闹翻,在繻葛(今河南长葛)展开了一场决战,结果周王室大败。这次大败,让周王室彻底走向了边缘化。然而,春秋第一位霸主齐桓公在称霸过程中,却率先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以此来与南方崛起势头强劲的楚国抗衡。因此,周王室虽然中衰,可在霸主“尊王”的口号下,但其地位依然超越了一般诸侯国、高高在上。
正因春秋王室地位高高在上,列国要想称霸东周,就必须妥善处理与周王室的关系。早期齐桓公与周惠王关系不佳,导致周王室一度联合楚国来对抗齐国,让齐国霸业倍受挑战。后来,齐桓公在周惠王去世后帮周襄王稳定了王位,周襄王也在葵丘之会上正式赐齐桓公为霸主,让齐桓公霸业到达了顶峰。
有了齐桓公的经验教训,中原霸主为保持自身地位的合法性,“尊王”就成了必然的选择。在正式称霸之前,晋文公帮周王室平定了姬颓之乱,赢得了天下诸侯的认同;在正式当上霸主之后,每逢争霸战争获胜,晋人都要到周王室去举行隆重的献捷仪式;王子朝之乱期间,晋国竭力支持周敬王,后来又帮周王室筑城成周……。
在春秋霸主的带动下,原本对周王心存不屑之心的各诸侯国都加强了与周王室的外交关系。春秋初时,周平王、周桓王去世,鲁国没有派大夫前往成周参加葬礼;到春秋中晚期时,周景王王后去世,鲁国都隆重地派人前往会葬,还献上了重礼。鲁国对王室态度大变,东周其他诸侯国也应该是一样。
然而,到了战国时代,周王虽然名义上还是天下宗主,可在周王畿内都逐渐边缘化了。自公元前368年周王畿分裂成东周与西周后,周王就完全成了傀儡。此时,东周七个大国纷纷自行称王,秦、齐二国甚至一度称帝,完全不再顾忌周王的存在。因此,到了战国时代,列国与周王室的外交关系已绝非外交重心,不管是弱国还是强国。
春秋时局还有个显著特点:争霸成为了主流。各方霸主,对己方阵营的成员负有保护职责;同时,盟友们对霸主则负有进贡义务,以及战时的服役责任。公元前542年,郑国子产陪同郑简公访问晋国,顺便缴纳赋税。结果,因为鲁襄公去世,晋平公没能及时接待郑人。子产一怒之下,把所住宾馆的围墙拆了,以安置郑国使团的车马。晋人为此前来责备,子产却振振有词地回答:“敝国狭小,处在大国之间;大国要求无定时,所以我们不敢安居,征收了财赋前来朝见。却不想得不到贵国接待,也不知接待的时间。敝国不敢进贡贡品,也不敢让贡品暴露在外任凭风吹日晒。现在不毁坏围墙,就无法安放贡品。冒昧地请教君王的左右:将命令我们把贡品放置在什么地方?”晋人被问得哑口无言,只得派人向郑人道歉,承认招待不周。由此可看出,盟友对霸主确实存在着进贡的义务。
反过来,霸主也对盟友承担着保护责任。
公元前529年7月,晋国在平丘(今河南封丘东)组织诸侯盟会。盟会进行过程中,邾、莒二国联手,向晋人投诉鲁国入侵。为此,晋人不但严禁鲁人参加盟会,还扣押了鲁国正卿季平子,长达数月。公元前518年,因为鲁人又伏击了经过鲁国边境的邾人,邾、莒二国再次向晋国投诉。为此,晋人又把鲁国卿士叔孙婼扣押了一年。
可进入战国时期后,霸主与盟友这种互利互惠的关系几乎完全消失了。战国时期,“大鱼吞小鱼”已成主流,小国多被大国吞并,最后成就了七个比较大的国家,号称战国七雄。这七个国家之间,外交关系的重心是合纵与连横:弱者联合起来以对抗强者,称为“合纵”;强者拉拢弱者以遏制其他强者,称为“连横”。不管列国是合纵还是连横,都远不如春秋时期霸主与盟友的关系那么可靠。很多时候,某国前一年还支持合纵下一年就支持连横了。什么时候选择某种外交策略,完全是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因人而变。如果说春秋霸主与盟友之间还残存着那么一点点道义的话,那么战国时代合纵连横就完全是各国利益优先原则驱使下的决择了。
最后,春秋时期的外交,其主导者大多数是本国人。各国外交使者,往往都是本国卿士。有些国家如郑国等等,还设有专门负责外交的“大行人”一职。但春秋各国的外交使者,往往就是本国外交政策的主导者,或是本国主政者的亲信。
在出使他国时,除了完成外交使命外,使者还带有观察他国国内政治、风土人情的使命。晋国赵武、韩起在出使郑国后离开时,会让“七穆”诵《诗经》以明其心志;吴国使者季札出使列国时,会观察列国政治动向,并对该国未来发展作出预测;周王室使者单襄公出使,路过陈国见其内政不修,预测陈将亡国……。观测他国,就是为己国服务。所以,出使他国之人必须效忠本国。春秋时期人才流动性还不是非常高的前提下,能够担任外交使者之人,都是本国贵族。在宗法制遗风较盛的诸侯国,外交使者甚至还是本国公族。
但进入战国后,人才流动要频繁得多。很多底层士人为了追求飞黄腾达,频繁游走于列国之间。为了求得诸侯认可,这些士人往往并不会持有一成不变的观念,而是投列国国君所好,以求得到重用。因此,这些游说之士一旦获重用,不会存在固定的效忠对象。如魏国人张仪,先到楚国出仕,后来辗转到达秦国,被秦惠文王重用。此后,张仪长期替秦国服务,一度出卖了母国魏国的利益。秦惠文王死后,因为秦武王不再信任他,张仪又使计回到魏国养老,为保自身而出卖了秦国。魏国人公孙衍先在秦国出仕,帮助秦国侵占了魏国河西之地。后来公孙衍在与张仪的权力斗争中失败,回到了魏国,就长期游说崤山以东六国合纵以抗强秦。以张仪、公孙衍为代表的纵横之士愈发活跃,使得战国外交比起春秋时期的外交更加充满变数。也许主张合纵的游说之士刚走,后脚主张连横的游说之士就上门了。
纵横家唇枪舌剑式的激烈交锋,往往让列国的外交策略变化频繁,不如春秋时代那么稳定而可预测。
整体看来,由于春秋与战国在三个方面的变化,导致两个时代外交差异性较大:首先,春秋时期王室地位虽然下降,但在中原霸主扶持下,仍能保持名义上的天下宗主地位,让列国无法忽略与周王室的外交关系;战国时代,在三家分晋及田氏代齐后,周王室地位已完全无足轻重,彻底被边缘化了;
其次,春秋时代争霸是主流,霸主联合一众盟友与其他阵营对抗,这也是春秋列国外交的重点;战国时代,由于小国纷纷被吞并,最强大七个国家彼此间的合纵连横成为这一时期外交的重点;
第三,春秋时代,人才流动性相对较低,列国外交人士常常是本国贵族,效忠于本国,其外交策略变化较少;战国时代,人才流动性大,士人追求的往往是自身富贵,不再固定效忠于某国,一旦他们主导了某国外交,此国外交策略的不可预测性也就增加了。
成为圣人有多难?
首先这些“圣人”的要求还是很高的,他们的重要前提是决定了一个时代的变化。
第一位,大禹。
作为圣人之中年代最为久远的人,大禹的功绩也是相当高的,也正是在他的带领下,让人明白了什么叫做帝王的气质,作为一位优秀的帝王,那就要好好带领群众改变天下,大禹成功做到了。
第二位,老子。
老子本名李耳,算得上是这几位圣人之中最为神秘的一位,他笔下的《道德经》直到今天都是无数人奉行的经典,到了最后骑着牛远行,谁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因此便是给予了人们很多的想象,毕竟将自己书写的思想影响着后人,这也是一种莫大的成就。
第三位,孔子。
孔子本名孔丘,大概是这几位圣人之中影响最大的一位,在孔子名望巅峰的时期,人们还将拜孔子为师当作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想来作为一位老师,这一定算得上是最令人骄傲的事。
第四位,王守仁。
王守仁作为心学的集大成者,用今天的话来说,他就是号召着人们要有自己的思考能力,对一切事物要有着鲜明的认知,毕竟一个人思想一旦有了很大的盲从木九十一件很可怕的事。
第五位,周公。
周公被称作“元圣”,他提出的帝王分封制,嫡长子继承自和井田制,在历史上的影响非常大,直到清朝这些制度都还在被使用,因此将周公称作一句老祖宗规矩创始人,是丝毫不为过的。
只不过这所谓的嫡长子继承制,是不是每个朝代都有用,那可就不一定了。
而那所谓的半位,便是清朝的名臣——曾国藩,然而他为什么被称作是半位呢?很大程度就是因为在历史上的曾国藩,是一个褒贬不一的人,夸他的人说是他是清朝最有牌面的大臣,一位优秀的官僚该有的优点,曾国藩都有,但不认同他的人便是觉得他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魔头,还被人冠以“曾剃头”的名号。
后者的观点,并不是不对,曾国藩在对天平天国的运动中,确实是一个特别“鹰派”的人,就连洪秀全的儿子洪天贵福,都被曾国藩的手下沈葆桢处于凌迟,因此曾国藩的手腕,将其称之一句狠辣是丝毫不过分的。
然而不能否认的是,曾国藩站在清朝的立场上,他的所作所为有没有错误呢?严格来说并没有,当时天平天国作为一个反清的团体,曾国藩只是做到了他该做的,除此之外,曾国藩可以说是一个没有黑点的人,不论是为人还是为官,足以称得上兢兢业业。
不难看出,曾国藩如果不是涉及到了对太平天国的战争,他的官场生涯,足以在历史上都称得上优秀。
不同省份的江淮官话是不是一个语系?
江淮官话(Jiang–Huai Mandarin),又称下江官话(Lower Yangtze Mandarin)、淮语,属汉藏语系汉语族官话,分为洪巢片、通泰片和黄孝片。以前把南京话作为江淮官话的代表音,现在一般把扬州话作为江淮官话的代表音。
江淮官话分布在江苏省大部、安徽省中部,湖北省东北部、江西省北部的九江市局部及其它省份的个别方言岛,使用人口为7000多万,主体分布于江苏、安徽两省的江淮地区。
江淮话在词汇、音韵等方面与北方官话相比都具有较大差异,现今江淮官话定位是独立的淮语还是隶属于官话方言依旧存在争议。
江淮官话自东向西分为通泰片(泰如片)、洪巢片、黄孝片,其中以洪巢片人口占绝大多数。
起源历史
江淮官话,又称下江官话、淮语,属南方官话,通常将南京话作为江淮官话的代表音。通行于江苏省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长江南岸镇江以上、南京以下地区;安徽省淮河南部、长江两岸地区,以及江西省沿江地带。包括江苏省南京(除溧水南部、高淳)、扬州、淮安、盐城、泰州(除靖江)、镇江(除丹阳和部分丹徒区外)、南通(除海门、启东、通州、崇川、如东部分)[1] 以及连云港和宿迁两市大部分地区、徐州市新沂市的小部分地区;安徽省合肥(长丰县北部除外)、安庆市(小部分)桐城市,枞阳县、芜湖(除繁昌和芜湖县全部、南陵部分地区)、六安、滁州、马鞍山(除博望区)、池州(除部分地区)、淮南(东部上窑、洛河地区)、蚌埠怀远县(县城周边)、五河县(浍河以南地区);江西省九江市的浔阳区、濂溪区、柴桑区、瑞昌市、彭泽县局部;湖北省东部的武汉市黄陂区、新洲区,鄂州市、孝感市和黄冈市等地,使用总人口7000多万。
江淮官话可分为洪巢片、通泰片和黄孝片,洪巢片的分布范围最广,涵盖大半江苏省和安徽省。
江淮官话洪巢片,在语言学上是指淮语以中国五大淡水湖(五湖)之洪泽湖和巢湖为两端的大片区域,包括今江苏江淮之间地区:扬州(江都东除外)、淮安、盐城等;江苏沿江西部地区:南京(溧水南及高淳除外)、镇江(丹阳除外)、常州市金坛西部;安徽省中部地区:合肥(长丰县北部除外)、滁州、六安南部等;安徽南部沿江诸市:马鞍山、芜湖的部分城镇地区等。洪巢片四面分别与中原官话(北)、淮语通泰片(东)、吴语太湖片(东南)、吴语宣州片(南)、赣语怀岳片(西南)、淮语黄孝片(西)等方言接壤,在方言交接地区与各方言互相影响,呈现出丰富的过渡特征。
以扬州话为例,以扬州市区(老城区)方言为标准。古全浊声母在扬州话里全部清化,逢塞音、塞擦音,平声读送气清音,仄声读不送气清音,与多数官话方言以及普通话一致。但是普通话的平卷舌,扬州话里是不分的,扬州话用z、c、s、l来代替zh、ch、sh、r。扬州方言的声母归类与普通话大致相同。
语言特点
江淮官话的主要特点是:
区别于其他官话方言的主要特点是保留入声,洪巢片、通泰片有入声韵和入声调类,黄孝片多数地区无入声韵但有独立的入声调类。
声母浊音清化,古全浊声母逢塞音、塞擦音,洪巢片、黄孝片一般平声读送气清音,仄声读不送气清音;通泰片不论平仄一律读送气念清音。
除通泰片及盐城地区和湖北的蕲春黄梅武穴外大部分地区[n]、[l]不分,疑母[ŋ]、影母[∅]混同。
韵母系统较华北官话更接近明代早期官话的代表——《韵略易通》音系。
分布地区
总体分布
江淮官话分3个次方言区,分别为洪巢片、通泰片、黄孝片(淮语最西边,有争议,又被称为楚语)如下:
江苏省:
南京市:市区(除高淳区全境及溧水区南部)
扬州市:市区、仪征、高邮、宝应
泰州市:市区、泰兴、兴化、靖江(沙上)
盐城市:市区、建湖、射阳、滨海、响水、阜宁、东台
淮安市:市区、涟水、洪泽、金湖、盱眙
宿迁市:市区(中扬镇、屠园乡等地区)、泗阳、沭阳、泗洪(西北部除外)
连云港市:市区(除赣榆区)、灌云、灌南、东海(南部)
镇江市:市区(除丹徒区局地)、句容、扬中
南通市:市区(除通州区东部,崇川区南
部)、海安、如皋、如东
常州市:金坛(西部)
徐州市:新沂(东南部)
另外:金坛西部(隶属常州市)属于吴、淮混合方言;
安徽省:
合肥市:市区、肥西、肥东、巢湖、庐江 、长丰东部
安庆市:市区(不含大观区海口镇,山口乡;宜秀区五横乡)、桐城市
芜湖市:市区、无为、南陵大部分地区
马鞍山市:市区(除博望区)、当涂(除大公圩地区)、和县、含山
铜陵市:市区、枞阳
滁州市:市区、来安、定远、全椒、明光南部、天长、凤阳(西南部)
池州 :市区,青阳县大部分地区
六安市:市区、霍山、舒城、金寨南部、霍邱(南部)
宣城市:市区,郎溪(部分地区)、旌德(县城),广德(县城)
淮南市:市区(东部九龙岗、上窑、洛河,中部陈家岗等地区)、寿县(瓦东地区)
蚌埠市:怀远县(县城周边)、五河县(浍河以南部分地区)
黄山市:黄山区(局部)
江西省:
九江市:市区(浔阳区、濂溪区、柴桑区)、瑞昌市(南部除外)、彭泽县局部
湖北省:
武汉市:黄陂区、新洲区
黄冈市: 红安、麻城、英山、罗田、浠水、蕲春、团风、黄州:其中蕲春东部、武穴、黄梅三县属于淮赣夹杂方言
孝感市:大悟、孝南、孝昌、安陆、云梦、应城北部
随州市:广水、随县东部
十堰市:竹山、竹溪(这是两个县级方言岛、现在是否是江淮话还有待考证)
黄石市:下属四个市区
鄂州市: 鄂城
河南省:
信阳市:新县、商城、光山(部分地区)、罗山(部分地区)
陕西省:
柞水、镇安、平利、白河、岚皋等地
洪巢片分布
洪巢片(洪泽湖-巢湖片)是最典型的江淮官话,南京(除南部)、镇江(除丹阳)、扬州(除江都东部)、盐城、淮安、合肥、芜湖(除部分地区)、滁州、马鞍山(除博望区和当涂县大公圩地区)等重要城市的方言均属于此区。洪巢片大体上按苏皖两省省界分为淮东话(又叫淮扬方言)和淮西话(又叫宁庐方言)两种。
分布地区:
江苏省:
南京市:市区(除高淳区、溧水区南部)
扬州市:市区(除江都东部)、仪征、宝应、高邮
淮安市:市区、涟水、洪泽、金湖、盱眙
盐城市:市区、建湖、射阳、滨海、响水、阜宁、大丰(北部)
宿迁市:市区(中扬镇、屠园乡等地区)、泗阳、沭阳、泗洪(西北部除外)
连云港市:市区(除赣榆区)、灌云、灌南、东海(南部)
镇江市:市区(除丹徒区局地)、句容、扬中
常州市:金坛(西部)
徐州市:新沂(东南部)
安徽省:
池州市:市区, 青阳县大部分地区
合肥市:市区、肥西、肥东、巢湖、庐江 、长丰东部
芜湖市:市区、南陵县大部分地区、无为、芜湖县(湾沚)、繁昌(城区)
马鞍山市:市区(除博望区)、当涂(除大公圩地区)、和县、含山
铜陵市:市区
滁州市:市区、来安、全椒、定远、明光(南部)、天长、凤阳(西南部)
六安市:市区、金寨(南部)、霍山、舒城、霍邱(南部)
宣城市:市区、泾县(城区)、旌德(城区),广德(城区)
淮南市:市区(限东部九龙岗、上窑、洛河,中部陈家岗等地区)、寿县(瓦东地区)
蚌埠市:怀远县(限县城周边)、五河县(浍河以南部分地区)
黄山市:黄山区(局部)
通泰片分布
通泰片(南通-泰州片)分布在泰州市(除靖江)、南通市(除启东、海门、如东兵房一带)、盐城市南部的东台和大丰两市以及扬州市江都区的嘶马浦头一带,此片和普通话差异非常大,和洪巢片也有很大差异,带有吴语底层色彩。
分布地区:
江苏省:
盐城市:大丰(南部)、东台
泰州市:市区,泰兴,兴化,靖江(西南角)
扬州市:江都(武坚至嘶马一带),高邮(东南部)
南通市:市区,海安、如皋、如东(东南角除外)、通州(西部)
镇江市:扬中
无锡市:江阴(利港沿江)
苏州市:张家港(段山沿江)
常州市:孟河、春江沿江
黄孝片分布
黄孝片(黄冈-孝感片)分布在湖北东部和江西省九江市的浔阳区、濂溪区、柴桑区、瑞昌市(南部除外)、彭泽县局部一带,是否属于江淮官话存在争议,赵元任称其为楚语,它的江淮官话特点最不鲜明,正逐渐向西南官话转变。
黄孝片,又称江淮官话黄(冈)孝(感)片,是否属于江淮官话存在争议。只有东部黄孝片是无疑问的江淮官话,因为语音特点和江淮官话一致。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北、大别山南麓的湖北东部、 东北部的黄冈和孝感地区。划分楚语区的依据:赵元任:"这第二区(指黄冈,孝感一带方言)可以算典型的楚语。"周振鹤:湖北东部历来被称为最具'楚香楚色'.赵元任曾称之为“楚语”,自1988年《中国语言地图集》之后,划入江淮官话。但是其语音特点与江淮官话有较大差别,如入声不是短调,而是长调,比其他声调还长,这在江淮官话洪巢片和通泰片中是绝对没有的;再如江淮官话的古咸山摄一般按主要元音分成两个或三个部分(黄梅县、九江市区、九江县等地三分),而黄孝片的西部咸山摄主要元音只有一个,和普通话相同。听感上,西部黄孝片和江淮官话差别也较大。
黄孝片方言的主体位于长江以北、大别山南麓的湖北东部、 东北部以及与其毗邻的河南省、安徽省。
分布地区:
湖北省:
黄冈市:黄州、红安、团风、蕲春、英山、武穴、麻城、罗田、浠水、黄梅
孝感市:孝南、孝昌、安陆、大悟、云梦、应城
武汉市:黄陂、新洲
随州市:广水
鄂州市:鄂城
十堰市:竹山、竹溪
安徽省:
安庆市:市区、桐城
铜陵市:枞阳
江西省:
九江市:浔阳区、濂溪区、柴桑区、瑞昌市(南部除外)、彭泽县局部)
河南省:
信阳市:新县、商城、罗山、光山、淮滨
陕西省:
商洛市:柞水、镇安
安康市:平利、白河、岚皋
通泰片
除了保留了独立的入声之外,和洪巢片相比,通泰片保留了更多的古音特征,也有许多不同于洪巢片的独特地方,比如:
①,古全浊声母遇塞音、塞擦不分平仄一律送气。而普通话和洪巢片是逢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
比如在古汉语里面同音不同调的“瓶”“病”和“同”“动”两组字,“瓶”和“同”是平声,普通话就念成“ping”、“tong”,“病”和“动”是去声(属于仄声),普通话就念“bing”、“dong”,和“并(合并的并)”、“冻”同音。但是在通泰口音理,他们仍然是同音不同调,“病”和“动”也是念成“ping”、“tong”,和“并”“冻”不混。同理,“舅”“就”念成qieu,“毒”念成“toq”,“袋”念成“tae”等等。这可以说是通泰最明显的特征。
②,麻开三读a
比如说“车cha”“遮zha”“扯cha”“写xia”“斜qia”“姐jia”“蛇sa”等字,在洪巢片里他们的韵母都是/iI/,这是洪巢片和通泰片的一个很大的区别,但是洪巢片盐城话比较特殊,如盐城话滨阜小片,“写xia”“斜qia”,为麻开三读a,“车”,“遮”,“扯”,“蛇”,韵母都是/ei/,“姐”韵母是/il/。盐城市区和建湖等地,“姐jia”为麻开三读a。
③,咸山分等,
淮语通泰片的咸山摄分类
暗un,寒hun ,看kun,官gun,干gun,卷jyun ,三saen,蛋taen,嵌kaen,限haen(白读),限xiaen(文读),关guaen ,先xin,天tin, 欠qin,现xin
通泰片和洪巢片的不同在于:覃韵全部,谈寒韵的牙喉字读un。比如:“敢”通泰是gun,和“管”同音,而洪巢是gaen(正好跟通泰的“减”的口语读法类似),和“管”不同音。同样的例子还有“甘干安暗蚶看”等字。但是通泰西部靠近扬州的地区,口音已经开始向洪巢片靠近了。泰州人基本上都把“敢”念成“gaen”了。
④,通泰片的声调,通泰片的声调有6~7个。分布如下:
7调:兴化、如东,南通,通州西部
6调:泰州、姜堰、海安、如皋、东台、大丰、泰兴,江都东部,扬中,靖江西南。
7调区的声调为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阴入,阳入。
阴平:天先拼厅归
阳平:田贤瓶停葵
上声:舔显品挺鬼
阴去:掭线聘信贵
阳去:埝县病定跪
阴入:贴歇撇踢客
阳入:敌舌别笛轧
6调区则是在7调区的基础上,将阳去并入了阴平,所以“地”“梯”同音,“丈”“昌”同音,“病”“拼”同音。
洪巢片
除了具备江淮官话的共同特征外,洪巢片淮语又具有许多独立的特征:
⑴、声母方面:
①除了建盐等少数点外,绝大多数地区n/l不分。
②南京小片,合肥小片,巢湖小片是南京型平翘,南京市区除外;其他小片平翘不分。
③疑母“ng”:,滨阜小片,巢湖小片有声母ng,但是影疑相混,其他部分地区ng脱落,并入零声母。
⑵、韵母方面:
①大部分地区能区分an/ang。由于普通话的影响,不分an/ang的地区正在减少。例如:南京等地的新派口音已有an/ang的对立。
②en/eng,in/ing相混,其中以念en、in者为多。
音系概况
江淮官话的主要特点是,声母浊音清化,古全浊声母逢塞音、塞擦音,洪巢片、黄孝片平声读送气清音,仄声读不送气清音;通泰片不论平仄一律读送气清音。除通泰片和黄孝东南部及盐城地区外大部分地区n、l不分,疑母[ng]、影母[0]混同;舒声韵母系统较华北官话更接近早期官话的代表——《中原音韵》音系,区别其他官话的主要特点即是保留入声韵,复合元音和鼻音韵尾韵母有显著单化。洪巢片通常有5个声调,阴平、阳平、阴上、去声、入声,其中合肥小片庐江话依古清浊入声分阴阳,有6个声调。黄孝片部分地区和通泰片声调有6~7个,存在入声去声分阴阳。
详细说明
1、音系概况:
⒈淮语的声母数量一般在17个[扬州]——24个[如东]之间:
①、洪巢片有17个[扬州]
即:b、p、m、f、d、t、l、g、k、h、j、q、x、z、c、s、○
少部分方言(建盐方言)可以分清n/l,故有18个声母;
滨阜方言既分清n/l,保留有疑母ng,故有19个声母;
②、通泰片有18个[丰台]——24个[如东]声母,其中以下16个为通泰方言所共有。
即:b、p、m、f、d、t、g、k、h、j、q、x、z、c、s、○
其他8个声母根据方言不同而增减:l、n、ng、v、zh、ch、sh、r
⒉淮语的韵母数量一般在36个[怀远]——54个[南通]之间,以45个韵母左右为多:
①洪巢片有36个[怀远]——53个[高邮]韵母,
其中入声韵韵母4个[怀远]——16个[高邮]
②通泰片有48个[泰州]——54个[南通]韵母,
其中入声韵韵母13个[泰州]——17个[海安]
⒊淮语的声调数目在5个——7个之间:
洪巢片一般有5个声调,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
通泰片有6个或者7个,即: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阴入、阳入。
2、语音特点:
⒈淮语和普通话相比最大的语音特点就是有入声:
绝大多数地区都只有喉塞音[-ʔ]一个入声韵尾;
安庆市的桐城、铜陵市的枞阳只有[-l]韵尾;
唯有寳应一地有[-ʔ]、[-l]两个韵尾;
还有极少地区入声韵尾弱化或失去入声韵尾的,如南京、新海连等地。
⒉咸山摄三分:
即:“関”与“官”不同音、“站”与“战”不同音。
此两摄北方话一般都已经合流,今只有一类韵母[an](不计介音)。而在淮语中,绝大多数都有两组或者三组读音。一般的演变规律是:一等合口呼归桓欢韵;一等开口呼、二等归寒山韵;三四等同归先天韵。在具体分合上各地又有所出入,在此不一一赘述。
⒊阴平调值多为31或21的低降调:
除海州一地的阴平调值为214曲折调;合肥方言、高邮方言、金湖东南部方言、天长东北部方言为平调;其他地区阴平调值多为31或21。
⒋部分地区阴阳声韵合流:
即阳声韵韵尾弱化变为鼻化韵,阴声韵鼻化变成鼻化韵,这样阴阳声韵之间有了交叉关系。
例如:在泰州方言中:“梅”≈“棉”、“冰”≈“边”;
在盐城方言中:“姐”≈“剪”、“哥”≈“官”。普通话的影响,部分已合流的阴阳声韵又有了分离的迹象。
⒌部分地区知三章三在咸山摄和假摄中保留j、q、x的读法:
例如:淮阴、扬州、泰州,东台等地,“遮”、“缠”、“扇”的声母分别为“j”、“q”、“x”。
⒍大部分地区无儿化韵er。
江淮官话人群尤其是新派的语音、词汇及语法向普通话迅速靠拢,误读、异读层出不穷,地方文化特色词汇的逐渐消失。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⒈、新派“讹音”的主要特点:
①、入声混乱:
⒈入→舒:肉、剧、郁、酷、麦、玉、萨等等,不可计数。
或将“麦当劳”误读如“卖当劳”,“郁闷”误读如“遇闷”,可谓惨不忍听。
⒉舒→入:贺、慕。
②、咸山摄三分混乱:
⒈寒山→桓欢:例如“患”,即把“患”误念为“换”
⒉桓欢→寒山:例如“灌”,即把“灌”误念为“掼”
⒊寒山→先天:例如“奸”,即把“奸”误念为“煎”
⒋先天→寒山:例如“战”,即把“战”误念为“站”
其中以“桓欢→寒山”、“先天→寒山”这两组变化最为显著,并且在江淮各地皆有体现:
●在洪巢片建盐[建湖、盐城]方言中,知组、章组咸山摄先天韵有明显被同化成寒山韵的趋向。在30岁以下人群中,“展”、“缠”、“闪”等字多被误读为“斩”、“蚕”、“散”。
●在洪巢片芜湖方言中,咸山摄桓欢韵一部分已经被同化成寒山韵。新派文读常将“管理”误读为“guan3理”,而单用“管”字做动词时仍读作guon。然而在45岁以上人群中此两韵仍然是严格区分的,与建国初方言调查的结果相一致。
③、普通话音泛滥:
文牍例如:在老派扬州方言中,“大家”只有“da4 ga1”这一个读法;年轻人则受普通话的影响多读为“da4 jia1”。[参见《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分卷《扬州方言词典》第61页]
再比如:受到洪巢片的影响,通泰方言的中西部地区大量的浊入字有阳入(白)一读、又有阴入(文)一读,有些则只有阴入一读。其中泰州市最甚,如今有大量的浊入字只具文读阴入,这项音变正在继续并加快,也许在若干年后,泰州市的阳入会完全混同与阴入。
⒉、地方特色的词汇大量丢失,取而代之的是普通话词汇:
新派常以“藏”代替“囥”、以“溅”代替“灒”、以“选”代替“拣”、以“撞”代替“牨”、以“按”代替“揿”…不计其数。究其原因,年轻人大多认为地方语言是土语,不好用文字来表达,更不要说进入书面语。但实际上恰恰相反,淮语的大多数方言字在历朝历代国家编纂的字典里都有收录,是很正宗的汉语词汇。
历史沿革
中国自古地分南北,江淮居其中,江淮之间,气候物产、语言风土,其特点也都居南北之中。语云“桔逾淮而北为枳”,应是地理环境使然。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云:“方言差别,固自不同,河北江南,最为巨异。或失在浮清,或滞于重滞。”扬雄《方言》记载显示,早在汉代本省境内偏西地区,西接淮河南北是一个方言区。这个方言区居南北之中,受南北方言和其他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影响,逐步发展演变成为江淮方言区,横亘江苏、安徽中部、全省遂成为三个方言区。
商周到战国
从商周两代开始,黄河流域的华夏族向东向南两个方向发展,现今江苏方言的分布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经过长期演变形成的。华夏族向南发展,从关中、中原出发首先到达江汉流域,《诗经》国风中《周南》有《汉广》,《召南》有《江有记》,都是江汉地区的诗,可以称为“楚风”,说明殷周之际这里已被视为诸侯国之列,语言文化已经华夏化了。周初周公旦曾率军东征,战胜东夷,但是南面今江苏安徽境内的徐夷、淮夷仍很顽犟,曾多次与周互有攻伐:战争使敌对双方进行了语言文化的交流。到春秋时期,徐夷、淮夷才被吴国征服,今江苏全境几为吴国所有。这时吴国与中原诸国关系密切,与蛮夷各族共同接受华夏文化。东周以来楚国向东扩张,吴楚连年战争,虽然楚国失败,但是由中原入楚的先进文化反倒因战争更多更快的传入吴国,加速其华夏化的进程。这时吴国与中原内地的往来也颇为频繁,公子季札访问鲁、齐、郑、卫、晋诸国,表现了很高的华夏语言文化修养。晋国助吴攻楚,还派去战车队,教以战法。齐国军事家孙武训练吴军,齐景公还把小女儿嫁给吴王阖闾的长子。孔子有一位大弟子言偃(子游〕是吴人,曾在鲁国任武城宰。此外,楚人伍子胥奔吴,过江时渔父唱歌示意,语言可通。还有文种、范蠡也是楚人,他们到越国做官,出谋划策,语言上也没问题。所有这些都表明吴越两国已经放弃原来的蛮夷语言,成为与楚方言相近的华夏语的一个方言。战国时期,楚国中心逐步东移,最后都城迁到寿春(今安徽寿县〕,楚语对东部地区特别是江淮地区语言的影响更大了。
两汉时期
江淮方言情况可以通过西汉扬雄《方言》的记载来了解。上文说过,当时省境偏西部西接淮河南北为江淮方言区,其他是吴方言区。这是因为《方言》记载词汇的流行区域,总是江淮并举,其中多次与楚国中心地区的郢相联系。表明楚是一个大方言区,并且随着势力向东扩张,楚语也向东发展,此后逐步扩大到长江下游以北地区,吴方言区则多吴越并举,吴扬并举。吴是包括江北的。扬州地域广大,与江淮荆楚陈青徐都有并举,可见当时在下江江东广大地区已形成一种大体相近的华夏语方言区,即后来的吴方言。
南北朝时期
全国处于分裂状态,战争频仍,加之北方游牧民族南侵,中原士民为避乱纷纷南迁,江淮和江南地区受到中原汉语的冲击,尤以长江两岸为重,江淮间是主要战场,作为战争手段,军事家往往采取迁民或屯垦的措施。江南镇江以上则是南来难民的主要停留地区。聚居甚众。所有这些情况都是最能引起语言变化的因素。自此以后,江淮之间逐步演变为江淮方言,甚至扩大到南京镇江一带。后来宋朝南渡,历史重演,北人再度南迁,江淮之间为要冲,战争和人口变动促使语言发展,致使江淮方言与吴方言拉开距离,遂成本省三种方言鼎立的局面。
在江淮语言史上,通语和方言的消长,随着帝王都邑的转移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曾有两次大变动,六朝时期的建康话和明代的南京话都曾上升为全国性的通语。
四世纪初,东晋政权在建康建立,北方大批南逃的人渡江集结于建康,并进而成为都城的主人。这些从以旧都洛阳为中心南来的人带来洛阳话,他们在政治和文化方面居于主导地位,这种外来语逐步成为建康的官话,士民在公共场合须说洛阳话。本来建康的本地话是吴方言,自从中原来的洛阳话入主以后,经过长期的融合,建康土语逐步被吸收,到南北朝时已基本演变为中原通语。南北朝时的语言学者颜之推云:“自兹(按指三国魏)厥后,音韵锋出,各有风土,递相非笑,指马之喻,未知孰是。共以帝王都邑,参校方俗,考核古今,为之折衷。榷而量之,独金陵与洛下耳。”(《颜氏家训·音辞》)金陵话与洛阳话相提并论,其实金陵话来自洛阳话,当时南北两大都邑的话是基本相同的,都是高于方言的通语,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行全国的共同语。建康方言自来被称为南方官话,是在东晋南朝时期奠定基础的。但是当时南来的人以过江为安,所以大量集中在沿江南岸。江北地区,特别沿江北岸扬州、泰州、如皋一带,吴语并没有很快蜕变,直到隋炀帝游江都(扬州)时,还“好为吴语”。“帝自晓占候卜相,好为吴语。夜置酒,仰视天文,谓萧后曰:‘外问大有人图侬(按胡三省注云:吴人率自称为侬),然侬不失为长城公,卿不失为沈后(胡注:长城公,陈叔宝,叔宝后沈氏),且共乐饮耳。’”(《资治通鉴》卷185)正如王导在建康时好为吴语,可知隋末扬州尚有吴语的存在。
明代以后
明代初期建都南京,南京又成为帝王都邑,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当时全世界最大的城市,南京话也就因之取得官话的地位,江淮官话也就是全国性的通语。官吏、商人和知识份子必须学会官话,才能较好地到外地进行语言交际,这是势所必然的。加之明初官修《洪武正韵》,颁行全国,作为读音用韵的标准,在当时享有很高的权威。此书的语言基础当是以南京话为主体,走“参校方俗,考核古今,为之折衷”的老路子,这就加犟了南京话作为通语的地位。此外,南京在地理上和语言系统上都接近中原话,比观《洪武正韵》和《中原音韵》的异同可知,中原汉语自古为全国通语,这是南京话可以作为全国通语的重要条件。这时的中原话和北京话都已失去四声中的入声调。
明末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如利玛窦、金尼阁等,他们看到中国的方言分歧,同时也发现有官话的存在,学会官话对于在各地传教最为方便,据研究,他们认为当时南京话就是官话。利玛窦和金尼阁都在南京学过汉语,并分别着《西字奇迹》和《西儒耳目资》,用他们的拉丁字母拼音方案拼写汉字,采用汉语传统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五个声调,是符合当时南京话的,直到清末鸦片战争前后,传教士还认为南京话是汉语的代表。虽然明清以来,北京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官话的语音以北京话为标准,成为普通话的前身。但是,就汉语的传统和历史地理的地位而言,南京话始终有其重要地位。
方言争议
江淮官话属于汉语官话存在较多争议的大区语言,主要的争议包括:
1,江淮话尤其淮东一带是否为属於现代官话之范畴
江淮话普遍与现代官话差异显著 相互之间不能直接交流 在音系词汇文法上均有相当特色 在淮东一带尤为昭著
2、黄孝片是否属于江淮官话
黄孝片的鄂东部分,虽然有入声调,但它的入声调音长比普通声调还长,与洪巢片、通泰片大为不同,黄孝片是否应属江淮官话,都有争议。
3、江淮官话与吴语的关系
有以下几种看法:
所有江淮官话(或洪巢片、通泰片的全部)均由吴语演变而来;
只有部分江淮官话均由吴语演变而来;
江淮官话仅带有吴语的底层,不一定是(或一定不是)从吴语演变而来。
古文观止是一本什么书?
《古文观止》,是一部古代散文的编选总集。
清朝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二人编选、评注,上起东周,下迄明末,吴兴祚审定并作序,自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付印问世以来,雅俗共赏,影响非常广泛。
【一】《古文观止》的选材范围
[1]《古文观止》共分12卷,共入选古文222篇,以散文为主,间收骈文,每篇有简要评注,按时代先后编排。
[2]《古文观止》的编选目的是“正蒙养而裨后学”(吴兴祚原序),即给青少年提供一个学习文言散文的入门读物,如果能熟读《古文观止》中的大部分文章,就熟悉了文言的词汇、语法现象和文章布局谋篇的道理,具备了大量的感性知识,打下了阅读乃至写作(对当时来说)文言文的基础,并能把握古代散文的大体轮廓。同时,所编选的这200多篇文章,篇幅短小,脍炙人口,易于记诵。所以,问世以来,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流传之广,在清代就压倒了桐城派大师姚鼐编选的《古文辞类纂》,成了初学文言文的必读课本;辛亥革命以后,仍有许多学校把它作为国文教材。
[3]《古文观止》漏选了辞赋与记事散文中的很多名篇,受到很多人的批评,这个批评虽有一定道理,但有片面之处。
[4]《古文观止》的选材是有标准的。选本不选儒家经书、诸子散文、人物传记,这是古代选家的传统习惯。南北朝梁代的《昭明文选》就是如此。儒家经典是官方规定的必读书,编入选本没有必要;本书编入《左传》的一些精彩段落,还是一种突破;诸子散文,是代表不同哲学、政治观点的学术专著,离开整体章节而取个别篇章,作为一个普及性入门读物,是不适宜的。
[5]至于不选纯粹的传记文,是为了适应当时的需要。在科举时代,应用最广泛的不是纯粹的记叙文,而是议论文和抒情、或者是夹叙夹议的文章,所以即使《左传》、《史记》这样的叙事巨著,也只入选了少数夹叙夹议的文章,大量入选的是古人的辞令与论赞,情节曲折细腻的战争与人物的传记则一篇也没有入选。
[6]《古文观止》选文比较全面,且有重点。从春秋到明末的两千多年间,各个时代都有作品入选,而且突出了先秦、唐、宋这三个朝代。
a:先秦入选72篇,唐朝入选43篇,宋朝入选51篇。在各个时代中,则突出了重点作家的作品,《左传》34篇,《战国策》14篇,《国语》11篇,共占先秦部分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韩愈24篇,柳宗元11篇,欧阳修13篇,苏轼17篇,占唐宋散文的百分之七十;汉代29篇,司马迁十五篇,而且列在前面;然后是西汉文章12篇,东汉2篇,蜀汉2篇。吴氏这样处理是很恰当的。
b:先秦散文诗是中国古代散文的源头,《左传》、《国语》、《战国策》各有独特的成就,对后世有很远影响,汉代的司马迁就是直接继承了《左传》的优秀传统。
c:唐代韩愈发起的古文运动,总结了秦汉散文与六朝骈文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既重视文章的思想内容,又重视文章的写作技巧与语言锤炼,把说理、记叙、抒情、议论、写景诸项要素熔为一炉,打垮了骈体文的长期统治,开创了散文的新传统,创作了很多优秀散文篇章,是我国文学史上散文发展的转折点,韩愈、柳宗元是其代表人物;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发起的又一次古文运动,由于欧阳修、苏轼、王安石、曾巩等主流作家的共同努力,直至“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止,古文运动一直稳居唐宋古文发展的支配和统治地位。
[7]《古文观止》也有失误,如后人拟作的《李陵答苏武书》、伪托苏洵的《辨奸论》,入选时没有仔细鉴别。
【二】《古文观止》入选作品的特色
《古文观止》入选的作品大都是比较优秀的。
[1]对一部作品或一个作家,选择了那些既可以代表其思想、又可以代表其艺术风格的篇章。
a:《左传》是《古文观止》入选作品最多的一部书。
《左传》的思想特点是宣扬了当时具有进步意义的民本思想,反对重神轻民,反对荒淫残暴。
如选入的《季梁谏追楚师》、《曹刿论战》、《宫之奇谏假道》、《子产告范宣子轻币》、《晏子不死君难》等,都反映了《左传》的这一进步倾向。
如季梁提出,“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主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如晏子将君主与社禝加以区分,忠于社禝而不忠于一夫。
《左传》在艺术上以善于描写战争场面和记叙外交政治辞令而著称,政治谏辞如《臧僖伯谏观鱼》、《臧哀伯谏纳郜鼎》等;外交辞令如《齐桓公伐楚盟屈完》、《烛之武退秦师》、《齐国佐不辱命》、《展喜犒师》等,这些谏辞、辞令,或铺陈道理、中肯周到,或委婉曲折、变化多端。
b: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各有独特的思想与艺术风格。
韩文气势磅礴,曲折自如,善于发不平之鸣,又善于在论说中插入对人情事态的典型刻划。
柳文能突破儒家的思想禁区,充满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和对人民的同情;柳文的山水游记在写景中寄托忧愤,意境幽深,语言精粹。
欧文善于跌宕唱叹,风神疏淡,文气自然,语言流畅清新。
三苏父子都善于纵横议论,特别是苏轼的散文,思想活跃,立论新奇,境界开旷,汪洋恣肆,语言清丽,象行云流水,流转自如,诗意盎然。
曾巩的散文,立论平实,笔力沉着,论述如层层剥笋,愈出愈精,影响极大。
王安石的散文则以见解深刻著称,表现出一个杰出政治家的锐利眼光,语言精炼,风格挺拔。
《古文观止》入选了八大家的文章81篇,代表了他们各自的特色。
例如: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鸡鸣狗盗之力哉!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又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
“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席游戏相征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这两段文字,第一段仅88个字,却是一篇完整的读后感。前面26个字高度概括了孟尝君养士的作用及世人的称许;后面62个字则是作者的评论,分三层:第一句提出孟尝君不能得士的论点,第二句从政治大局着眼加以论证,第三句得出结论。真是疾转疾收,字字警策,抑扬吞吐,曲尽其妙,表现出王安石超出世俗的政治眼光与“奇崛峭拔如悬崖断堑”的撰文风格。
第二段文字84个字,却仅仅是一篇文章中的一个长句。前面80个字与“者”共同组成一个名词性结构作为主语,后面三个字是谓语,“者”字前的80个字,刻划出了唐代官场那种虚伪浅薄、相互倾轧的龌龊风气,典型生动;“皆是也”三字,则表现出无限的愤慨之情。韩愈把这种现象写入柳宗元的墓志铭,是为了衬托柳宗元的高风亮节,为柳宗元鸣不平。一个句子长到84个字,在古文中极其罕见!充分表现出了韩愈“横空盘硬语”、“词必己出”的从文自创精神!
c:个别篇章的入选,能代表作者的文质精神风貌。
《过秦论》、《治安策》,显示出贾谊的议论深切,思想邃远。
前后《出师表》,反复致意,可以看出诸葛亮的一片忠贞。
《岳阳楼记》立意高远,情景交融,能反映范仲淹独到的思想境界。
[2]由于时代及选材原则的限制,不仅遗漏了不少名家名作(特别是不合正统思想的),而且选择了一些不代表作者成就的作品,如宋濂的几篇文章,就不如他的传记文;归有光的几篇文章,就不如他的家庭记事小品;韩愈的《上宰相书》也显得格调卑下,有摇尾乞怜之态。
[3]对于同一体裁的作品,入选时能从不同角度着眼,因而没有雷同单调之感。
《古文观止》入选书信19篇,但都不是应酬之作,各具特色,情文并茂。
a:有的影响了当朝的重要决策,李斯的《谏逐客书》。
b:有的发表政治主张,如路温舒的《尚德缓刑书》。
c:有的是长辈对子弟的教育,如马援的《戒兄子严敦书》。
[4]《古文观止》杂记达27篇。
a: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句句是记亭,又句句写政绩,排句散行,从容委婉,句句抒发与民同乐之情。
b:苏轼的《喜雨亭记》抓住“喜雨亭”三字,反复发挥,文情荡漾,笔法灵活,最后归结到及时雨贵于珠玉,表现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c: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因小见大,结构严谨,从游洞引申出研究学问、创造事业的大道理。
【三】
吴氏叔侄把选本名称定为“《古文观止》”,颇为自负,“观止”二字有“无以复加”的意思,影响也的确深远。
《古文观止》至今尚在广为传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