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州是现在的哪里,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是怎么回事?
大姨嫁陕二姨苏,大嫂江西二嫂湖。戚友初逢问原籍,现无十世老成都。
这是一首清人所制的《竹枝词》,当年曾流行传唱于嘉庆年间的四川地区。这首曲词当中,讲述了四川当地一户人家与多个省籍人家联姻的故事,也从侧面印证了清初时期,四川地区当年所经历的一个大事件——湖广填四川。
在我们现代人的印象当中,四川绝对是一个很安逸的地方。有吃不尽的美食,看不够的风景,还有那悠闲自得的惬意生活。 当年歌手赵雷一曲《成都》,就曾让无数的年轻人,在轻哼曲调的同时,不由对那座西南阴雨的城市,产生了无限的憧憬和向往。
然而,如果时光再退回四百年,这片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盆地,当时的场景,恐怕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
明末清初的四川,人间炼狱明末清初之际,在广袤的四川大地上,战火焚燹,纷乱四起。原本偏安一隅的巴蜀之地,竟然成为了各方军队杀戮的修罗战场。 明末时期,张献忠率领的农民起义,曾经三次进入川蜀之地,在明军、清军的追击围剿中挣扎求存。
其后,南明政权在此地依托险要地形,抗击清军南下,在双方拉锯般的厮杀之中,辗转血战多年。
清初之时,盘踞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兴兵谋反,紧邻云南的川蜀之地,顿时成为了交战的主战场,一时间,狼烟再起,战火重兴。
战争必然伴随着杀戮和死亡,整个巴蜀之地除了川西南所受战火较轻之外,其他地区均造战火波及,兵燹过后,生灵涂炭,土地荒芜。 对于是哪家军队举起的屠刀,历史上众说纷纭,有的说是张献忠杀人如麻,有的说是清军入川屠戮百姓,其实看过当年明末清初时人所写的笔记小说的话,就能知道,在乱世之中,黎民如同鱼肉,谁都可能举起屠刀来上一刀。
张养浩的那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用在明末清初巴蜀大地之上,那些苦难深重的百姓身上,再合适不过。
计九府,百二十州县,唯遵义,黎州,武隆等处,免于屠戮,上南一带,稍存孑遗,余则连城带邑,屠尽杀绝。
据《四川人口史》一书统计,到了康熙二十四年时,四川当地人口已从万历六年的310万人,剧降到了9万两千余人。
数千里城郭无烟,荆棘之所丛,狐狸豺虎之所游,成都所属州县,人烟断绝千里,内冢白骨无一存。
当年曹操《蒿里行》中描述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大概也就是这时的情形了,经过战争的破坏,使得整个四川人烟稀少,土地荒芜,城镇残破,让生民痛苦悲哀的同时,也让当时的清朝执政者们,倍感头疼。
清初建国甫立,百废待兴。巴蜀之地,土地肥沃,历来被誉为天府之国,物产丰饶,如今面临着有可耕之田,而无耕田之民的局面,使得清政府最终下定决心,迁民入川。
自此便拉开了从清初开始,到道光朝为止的“填四川”行动,前后百余年时间,两湖、两粤、江西、陕西等十多个省的移民,或沿着巴蜀栈道,或顺着长江水路,进入到这天府之国,扎根生活下来。
为啥叫湖广填四川时朝廷功令他省民人入蜀报垦,当此之日,楚来最多,亦最选,秦次之,江右为后,粤、闽出于定乱数十所之外。
这里所说的楚,就指的是湖广,而这里面的广可跟广西、广东两广没有一点儿关系。 我们在电视剧里经常听到湖广总督之名,其实就是因为,在清朝时期,有个湖广省,从元代一直到清初,这个行政划分一直没变。
这个湖广省,所辖范围就是现在湖南、湖北全境,虽然康熙三年分为湖南、湖北,但很多人还是喜欢用湖广来统称两湖。
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
因此,所谓的湖广填四川,指的就是主要是湖南、湖北这两个地区的人,当时去四川垦荒的人口数量最多。
那么,大家为啥去呢?中国人一般讲究安土重迁,宗族在一起好照应,出去闯江湖对于古人来说,风险太大。因此,但凡不是在当地混不下去的,谁愿意背井离乡出去呢。
当然凡事总有例外,比如优惠政策,像如今抖音上大家经常自拍的那些迁户入疆,去了给房给家电,很是吸引人。当时清朝政府为了吸引人口入川,那也是下了大功夫,优惠政策给得很到位。
“凡地土有数年无人耕种完粮者,即系抛荒,以后如已经垦熟,不许原主复问。”
这个基调基本解决了很多迁民的顾虑,那么多荒田,自己新来的人生地不熟,万一被当地人欺负,自己垦熟了,对方说是自己的,那就冤死了。 随便垦,随便种,没有工具、牛,没关系,有当地官府,可以用“借呗”,种子、牛、工具、口粮,只要你来,管你三年到五年不用操心。 同时免除赋税数年,即便是优惠期过了,没关系,继续打折,保证你在这边交的是全国最低价。
对于当地官员,也将其升职、绩效跟招揽垦荒迁民数量挂钩,不管你用什么办法,只要能拉来人,年底的优,算是稳了。
有田功者升,无田功者黜。
当绩效和迁民挂钩之后,在川蜀的各地边境、官道上就能看到这么一个有意思的情形,来往迁民在路上,经常能够看到当地官府打的广告幌子,比如说: “某某地土地丰腴,民风淳朴。” “某某地荒地充裕,房舍井然。”
反正就是一个拉拢,只要你自愿来,那是热烈欢迎。那么有些人就是不愿去怎么办呢?对于不愿去的人,我们可以从一个词语里找到答案,解手。
解手的来历当年朝廷急于迁民入川,最初,自愿的民众毕竟还是不够,因此朝廷、地方便实行强迫迁徙,往往派兵围住一个村镇,强迫当地民众离开故地,前去四川地区。
这些人被朝廷官兵押解着,踏上了西去道路,为了防止他们中途逃跑,不少人像充军一样,双手被捆着,在押送途中,人们难免要大小便,因此只好央求官差松绑。因此,四川之地的人们最初也将大小便称为“解手”。
那么既然强迫、自愿都有为啥湖广省比较多呢?
这个其实不难理解,首先内地通往四川盆地的道路主要有三条。一条是由长江水路入蜀,一条是由川北的川陕蜀道入蜀。还有一条是贵州旱路入蜀。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川北的蜀道,不好走。
而对于地无三尺平的贵州地区,想要沿着旱路搬家去四川,也是个辛苦活。因此,从水路入川,湖广迁民坐着船入蜀,要相对方便很多。
阅巫山,度巫峡,历夔关,两岸猿声酸他乡之客,轻舟万波惊失路之人,早行夜宿,亦步亦趋,经月余。
清代入蜀的湖广地区的开拓者们,大多沿着长江水道,进入川蜀,最终择地扎根下来。 在朝廷优惠政策的吸引之下,仅康熙年间,来自附近省份的迁民前后就达150余万之多,后来他省天灾流民情况之下,期望入川的人口则更加多了起来。 到了雍正年间,就开始丈量入地,限制人口流入了。
后来乾隆、嘉庆年间再次放开限制,使得前往蜀地移民暴增420万人,产生了人多地少的尴尬局面。乾隆八年,四川巡抚纪山就曾经在给朝廷的奏折中提到:
“查湖广等省外来之人,皆因误听从前川省地广人稀之说,群思赴川报垦,不知川省已无荒可辟。”
从清初到乾隆年间,四川人口从不到十万突破到了千万,宣统年间更是达到4800万的规模,也正是四川省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为日后抗战大后方提供了胜利的坚强后盾。 遥想当年,那些坐着木舟,推着独轮车的先民,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进入了四川,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也给四川带来了八方的特色,江浙、陕西的酿酒,与四川悠久的酿酒文化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川酒文化。
各地的戏曲,昆剧、南戏、秦腔,在四川当地融汇发展,形成了当地的川昆、川高。 在大迁徙的过程中,四川保留了土著优秀的文化,也吸引融合了各地不同的优秀传统、文化,使得四川成为了近代最具时代张力、活力的地区之一。 正是当年历经百年的湖广填四川,在经历了百年的迁徙、蜕变、沉淀、融合之后,最终奠定了如今这个独特而有魅力、繁荣而有活力的精彩四川。
重庆在历史上一直归属四川吗?
四川省省会是哪里?很多人的第一想法是重庆,那这些人把成都放在哪里?每次听到这个说法的重庆人都会比较暴躁,都会义正言辞的指出,我们是直辖市,直辖市,不是一个“小省会”。
但是也有好事者的四川人又说了,对,你现在确实是直辖市,但是你不要忘记,你之前可是一直归属四川管辖。只不过是由于发展的需要建立直辖市,说你几句能怎么了?因此也就有了四川、重庆吵架的事情,这种事情在历史上怎么看?
在宋朝之前重庆与四川都是并列关系,这一关系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四川省是蜀国重庆是巴国,两者显然是并列诸侯。他们也各自发展了自己的文化,即现在所谓的巴蜀文化。
到了春秋战国后期,秦朝吞并了巴国和蜀国,使用郡县制管理,沿袭之前称呼分别设置巴郡和蜀郡。一直到了汉武帝刘彻的时候,把这个地区统一划分为益州。也就是后来诸葛亮所说的益州疲弊,但是这个时候仍然没有从属关系。
唐朝时期在重庆设立渝州归属南西道,四川则是归属于剑南道,仍然还搭不上噶。四川这个称呼一直到北宋才出现,在咸平四年于两地设立益州(今成都)、梓州(今三台)、利州(今广元)、夔州(今重庆奉节)四路,合称“川峡四路”才有了四川的名称。
四川更像是被画出来的一个区,马马虎虎的算作是管辖重庆。到了元朝建立行省制度的时候,设立了四川行省下辖重庆路总管府,这个时候就是明确了重庆归属四川管辖。明清时期在重庆又设立了重庆府,但是还是归属四川管辖。
重庆与四川的蜜月又是怎么结束的哪?这还要从民国时期说起。根据当时民国政府设置直辖市的要求,其一为中华民国首都。其二人口百万以上之都市。其三其他有特殊情形之都市。这是民国十七年颁布的条规,满足其一的都可以。
后来在民国十九年和民国三十二年分别再做出调整,但是不管他怎么调,重庆总是满足设置直辖市的要求,归属当时的行政院管理。重庆市在1935年的5月份,作为民国时期第9个直辖市被设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3年,在当时划区而治的前提下去,重庆是作为西南行政大区的直辖市。当时负责这里的人是邓小平,而且不只是重庆,还包括了整个西南的部分。而重庆对于他的意义很大,当年出国留学就是从这里走的,后来还在重庆主持工作。
所以重庆对于他是一块福地,虽然他是四川人的身份。但是对于重庆的感情,在某种程度上要大于四川。当时的重庆也是西部最发达的城市,也是西南的中心。可是上面怕他做大,所以就把他撤掉了。
重庆也就从原来的直辖市,降到了后来的地级市,可谓是连降三级。除了这个问题还有一五计划的实施,重心不在西南地区,暂时管理不到。截止到80年代初,他重新上台,才把重庆升为了副省级城市。也就有了省会成都只不过是地级市,另外一个是副省级市的“奇观”。
重庆后来为什么能够在1997年再次成为直辖市?难道仅仅就是因为关系户?主要还是三峡大坝的建设,以及西部开发战略。三峡工程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居民的安置。
三峡移民当中70%属于四川省,其中又有80%的贫困县。同时对于三峡管理上也是个大问题,因为成都距离三峡太远。如果用三峡周围的特大城市去带动该地区发展,其实要好过四川的管理。
所以把该地区划为重庆去管理,可以很好地带动该地区800万人口的脱贫工作。但是当时重庆并不是直辖市,没能力也没有义务去管理三峡,所以就设置为直辖市。
其实一开始的时候考虑过在三峡设立省,那么重庆就会成为三峡省的省会。然而如此一来又空多出相当多的行政单位,中间还要牵扯诸多人员调动问题。如果把重庆设立为直辖市则就没有这么多问题,为此减少了数万公务员以及数十亿的开支。
其实对于建立三峡省这件事情,当时是有几个小地方在蠢蠢欲动。比如说当时湖北省的宜昌特别想称大,他集结当时四川的涪陵、万县一起策划,准备建立三峡省。为此还特别从涪陵、万县抽掉机关人员,在宜昌常驻工作。
更为好笑的是当时宜昌市的这些动作,是全部把重庆排除在外。因为一旦三峡省的建立成功,那么宜昌根本不可能作为省会。甚至是连涪陵、万县的也这么想,他们还是比较想和三个差不多的兄弟一起玩。可惜在1994年涪陵、万县觉察到上层动作,扔下宜昌跑路。
后来连同黔江在内的三个地方,都被划给了重庆。有了他们三个的加入,重庆的地理面积一跃超过了8万平方公里,要知道海南省也不过是3.4万平方公里。但是相对其他几个直辖市,重庆的发展还是有一定的制肘。
最近几年也有流传很多说把重庆重新划归回去的说法,这种说法很有可能是谣传,前段时间官方也出来辟谣过。也有一些地方不甘心也想被划分为直辖市,但是根据中国的情况来看,目前来说这种想法很难事件。
呼声比较高的有深圳,大连,南京,西安等地,但是还是叫叫吧。一旦被划过去,牵扯太多了,而且也没必要。
我想知道四川的名称由来?
辖区秦时设蜀郡。汉设益州部。唐设剑南道,又分剑南东川、剑南西川两节度使。宋设西川路和峡路,后将西川、峡二路分为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合称“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路”,四川一名由此产生。元时合并四路,设为四川行省。自此,四川省治沿用至今。 取全称中的“川”字作为简称。
又因辖区西部古为蜀国地,故又简称“蜀”。
“蜀”与“川”都可以作为四川的简称,但现在以“川”字为主,主要是车牌号码上面“川”字的笔画少,所以大家都说川了,又因为“四川”里面含有“川”字,所以大家常说的就是“川”了。小学或者中学教材中明确写了四川的简称是“川或蜀”。其实说“川”而不说是“蜀”主要是大多数人的习惯造成的!
张献忠剿四川是真的吗?
张献忠确实有过屠川行为,给四川地区,尤其是给成都周边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当然,我知道现在有一些人说,这屠川行为全是清军干的,因为清军在四川地区有过杀戮,所以张献忠乱杀四川人就是污蔑(这个问题下面就有抱此种说法的),其实这个逻辑根本不成立,清朝军队和张献忠的军队屠杀川人各有一笔账,两个都是黑的,根本就不存在一黑一白的问题。
事实上关于张献忠屠川的史料非常多,野史、如《国榷》、《滟滪囊》、《蜀难叙略》、《蜀碧》、《蜀警录》、《蜀龟鉴》、《蜀破镜》、《荒书》、《明季南略》、《鹿樵纪闻》、《蜀记》、《纪事略》、《客滇述》、《流寇志》等等。族谱家乘有遂宁张氏的《烬余录》、简阳傅氏的《五马先生自叙纪年》、泸州曾氏的《言善堂纪略》等等,而且这些野史、族谱家乘的内容不少还是当事人的亲身经历。
除此以外,还有外国传教士的记录都指向张献忠有过屠川行为,如《圣教入川记》、《鞑靼战纪》。其中《圣教入川记》是明末清初在四川之传教士利类思和安文思所写,在1918年由古洛东整理出版,所以有不少人说这书是古洛东编造的。但这两人还将自己的原稿寄给了正在江南传教的卫匡国,在卫所写的《鞑靼战纪》的最后部分,恰好引用了两人的部分原稿,所以这两种史料可以说是同源的,也证明了《圣教入川记》的内容是真实存在的,并非古洛东的胡编乱造。
关于张献忠的屠杀行为,不仅我国不同史料可以互相印证,就是《圣教入川记》、《鞑靼战纪》这样的外国史料也和我国史书有吻合、类同的记载,印证了我国史料关于张献忠屠杀的记载是基本可信的。下面举例:
《鞑靼战纪》:这个强盗,本性极端残忍,喜怒无常,有一种仇恨人类的心理。
《明季南略·卷十》:然献忠暴狠嗜杀,鞭挞无虚刻,即左右至宠至爱信者,少失其意,即斩艾如草芥。
《圣教入川记》:献忠性情残暴,稍有不顺,狂怒随之,或刑或杀,视人命去草芥。
《圣教入川记》:张献忠占据蜀川,虐杀僧道。
《荒书》:先杀卫所指挥千、百户,后杀僧人、道士、匠作、医士,皆令州县解入成都。
《鞑靼战纪》:在召集两万多名僧人后,他把他们都送往地狱去见他们礼拜的圣人。
《圣教入川记》:探知人民避迹山洞岩穴者,皆擒而杀之。
《明季南略·卷十》:虽藏匿深山穷谷、悬崖险洞,务必千方百计取而杀之。
《绥寇纪略·卷十》:搜岩洞,发窟室,登高处以望突烟。
还有张献忠部下对张献忠滥杀非常反感的描述,原文太长,贴图自看。
再来几段亲历者傅迪吉的史料,即《五马先生纪年》,“七月,破重庆镇,远兵逃回,尽剁右手”,“将昨日掳回男妇尽剁手,号呼之声,胜如雷吼”。
剁手之事并非为孤证,还有《罪惟录》、《国榷》等二种史料的记载。《国榷》有文:“张献忠陷重庆,……,兵民斫一手者万计。”《罪惟录》有文:“屠重庆,取丁壮万余,刳耳鼻,断一手,驱徇各州县。”
《五马先生纪年》关于屠戮的其他记叙。
当然,一些人肯定会说什么这些都是“清朝统治者让无耻文人蓄意污蔑”,至于那些外国传教士肯定也是被清廷的糖衣炮弹给打倒了,污蔑张献忠。不知道这些人在说这些话的时候知不知道这样事实,这些明朝遗民的私人修史,很多都是被清朝明令查禁的禁书。这些史书既记载了张献忠在四川大行杀戮史实,同时也记载了清廷在四川或者四川以外的其他暴行。
就比如说上面提到的《明季南略》,此书的卷三《史可法扬州殉节》一章集中叙写了清军攻破扬州后屠戮,此书的卷四的《江阴纪略》和《江阴续记》集中叙写了清军对江阴的屠戮,而这些史料被很多相关论文广泛使用。
再如上面提到的《客滇述》,不仅写了张献忠杀戮川人,上面也提到了清军屠杀川民的史实,“十一月,遂复成都。清将梁一训驱残民数千,北走至绵州,又尽杀之,成都人殆尽”。
还有《五马先生纪年》,不仅叙写了张献忠的残暴行径,也写了清军在四川抢夺粮食,吊烧四川百姓的史实。
再如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所写的《鞑靼战纪》,也叙述了清军在广州洗劫屠戮的史实。
然后就引申出了一个双标神逻辑。
当这些史书提到清军暴行的时候。
“这些史书记载的非常正确,没毛病。”
当同样的史书记载了张献忠的暴行的时候。
“假的,清廷蓄意让无耻文人污蔑张献忠。”
站队决定想法,就不会得出相对客观的历史史实,再强调一下我对四川人口减少的看法,屠川这事张献忠和清军都有份。
一些人为了抹清张献忠屠川的史实,又发明了一些神逻辑,第一个,即张献忠是想把四川当作根据地的,根本就没有动机杀四川人?第二个,即张献忠要是屠川把四川人杀光了,难道抵抗清军的是鬼吗?
第一个逻辑是根本就没看史书,瞎编乱说,其实史书说的很明确了,张献忠有大规模屠川行为是在最后几个月,而不是其在川的初期或者中期,尽管在初期和中期也有杀戮,但是张献忠那时候有在蜀地称王的想法,所以对杀戮行为有所收敛,所谓“贼初志在帝蜀,虽好杀,犹时有纵舍”,这也和《五马先生纪年》的说法相合,在经过初时的动荡以后,在一段时间内恢复社会秩序一度恢复平静。“仍令伪知州给以号片,或告示,或旗号,自此以后,不杀人,兵不甚扰人,人亦入营贸易”。
但是,由于长年累月的军事失利,张献忠图霸建国之心渐渐丧失,而其面对四川人的对抗,就长期靠杀戮改变局面,眼瞅着局面改变不了,只得放弃蜀地向陕西进军,在离开川北前,张献忠因为愤恨川民,决定报复,这才有了凶残的屠川行为。“由是献贼图霸之心尽隳,剿民之心愈切”。
《鹿樵纪闻》:贼初志帝蜀,虽好杀,犹时有纵舍。及兵出屡败,列城多叛,谋下荆、吴,又惮英为阻,益愤恨,攘袂瞋目,以咀嚼蜀人为事。
至于第二个逻辑更没有讨论的必要,张献忠即便有心屠川,他也根本没有能力把四川地区屠尽。这个就要上地图才再结合史料才能说明白。
就张献忠这个“大西国”统治范围,根本并未覆盖全川。我根据史料总结了一下,川南一带,杨展占据嘉定、叙州等地与张献忠长期斗争,至于杨展势力以南的地方大西国根本覆盖不到。川东重庆一带曾英与张献忠做对。川北顺庆一代,有明朝举人邹简臣带十多万人与张献忠做对。川西松潘一带,南明副将朱化龙帅领番兵与张献忠长期周旋。(地图红圈处为反张势力)
所以,张献忠势力所及范围不过是成都平原周边,而且统治区域非常不稳定,连控制川北尚且难产,更遑论控制全川屠光所有川人了。但是,不能屠光川人≠张献忠没有过屠川行为的。换句话说张献忠尽管没有屠全川,但是并不妨碍他在自己的统治区展开血腥屠戮。
《明季南略·卷十》:凡献忠所选府州县官,有到任两三日即被杀者,甚至有一县三四月内连杀十余县官者,虽重兵威之,不能止也。故献忠虽拥兵数十万,妄自称帝,而其威令所慑伏者,不过成都前后十余县耳。
而且明末清初的史料文献也没把屠蜀的责任全部甩到张献忠身上,据遂宁张氏的《烬余录》记载:今统十分而计之:其死于献贼之屠戮者三,死于姚黄之掳掠者二,因乱而自相残杀者又二,饥而死者又二,一则死于病也。
更何况不仅史料证明了张献忠屠川行为,还有实物文物出土证明,江口沉银就是张献忠屠川的明证,要注意现在挖出江口沉银只是一部分,其实大部分落在川南杨展的手里。“献忠尽括四川金银作鞘注。彭山县江畔杨展先锋见贼焚舟,不知为金银也。其后渔人得之,展始取以养兵,故上南为饶”。
当然有人会说,这只是说明张献忠杀过藩王和地主老财,并不能说明张献忠杀的是平民。敢情下图那些碎银子和首饰全是四川百姓爱张献忠爱的太深,献宝的是吧?
最后说一下《明史·张献忠传》里面“六万万”的问题,这个来源于野史里面所谓的“四路上功疏”的数字总和,我以前在微头条里发过,也就不重复了,关于这个数字自然是错误的,这个数字只能说明清廷极端憎恨张献忠,试图将屠川的锅全部扣在张献忠头上,而不能说明张献忠没屠川。
《明史》里面确实有不靠谱的记载,就比如说潼关之战,将大顺军守将马世耀的兵力夸大至60万,实际上根据清军战报马世耀麾下只有7000人,难道就因为一个不靠谱的数字就能否定潼关之战的存在吗?不能吧!
对于这事,《清代通史》的作者萧一山就直言“六万万”显系夸大,但是张献忠在四川有过暴虐的屠杀行为是存在的,就“六万万”之说,他的观点是非常中肯的。
所以,张献忠有过屠川行为应该是没有争议的,只是四川人口减少这锅确实不全都是他的责任罢了。
引用文献:《国榷》、《五马先生纪年》、《烬余录》、《明季南略》、《鹿樵纪闻》、《圣教入川记》、《鞑靼战纪》、《荒书》、《客滇述》、《清代通史》、《罪惟录》、《绥寇纪略》、《滟预囊》、《烬余录》
四川属于什么国?
春秋时期
四川西部、中部属于蜀国四川北部一部分、东部一部分属于巴国四川东部一部分属于息国(楚国的崛起之战就是灭的这个国家,所以楚国也占有四川东部一部分)四川南部属于散落部落,没有出现国家战国时期
四川在战国七雄里面属于秦国。秦国在战国初期,主要占据着今天的甘肃省、陕西省等地区,后期在白起、司马错等人的征伐下,将今天的四川省、重庆市乃至山西、河南等部分地区也纳入到秦国的版图中。秦人始居陇山以西今甘肃省东部,与戎人杂居错处,远离中原。当今
四川属于中国,位于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1997年之前包括今四川省和重庆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