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简介,为什么曹操不杀徐庶而杀了杨修?
所谓“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是小说《三国演义》里的说法,与真实历史上的徐庶并不是一回事。曹操是出了名的什么人都敢用,管你是降将也好、奸佞也罢,只要你有能力,曹操就敢用、而且敢重用!但是,曹操不用闲人也同样是出了名的,你如果没有真才实学,即便是出身世家,曹操也照样看不上眼……因此,所谓“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显然有些言过其实了。
有史可考的,在魏文帝曹丕篡汉时,徐庶是联名上表劝进了的。后来徐庶还因为此时受到了曹丕的“提拔”、出任了御史中丞等职务。在此之前,徐庶似乎还曾经担任过曹操庶出之子曹冲的老师。怎么看,也不像是个“一言不发”之人……
曹操为何容得下徐庶曹操的容人之量是中国历史上出了名的,连刘备这样野心勃勃之人他都能容得下,更何况是一个出身寒门、没有什么背景的徐庶?别说是徐庶并没有“一言不发”,就算他真的如此,曹操也未见得就容不下他!因为对于曹操而言,徐庶可用则用、不可用也不会造成什么较大的危害。
出身寒门徐庶这个人与荀彧、司马懿这些人不同,荀彧、司马懿都拥有很深的世家背景,包括那位后来被曹操杀了的杨修亦然。但徐庶却是出身寒门,在那个门阀政治盛行的时代,这是政治上的致命硬伤!而这个硬伤却最终成了徐庶最大的“保护伞”。
在那个世家大族左右朝局的时代,世家子弟才是统治者最忌惮的存在!因为长期的政治联姻和共同利益需要,世家大族之间“打断骨头连着筋”。这些人并不太关心谁来当这个皇帝,因为谁当皇帝都必须依靠他们,他们更关注的是自身和家族的利益。这就比较不好控制了,即便是权倾天下的曹操,对这些人也不得不礼让三分!这也是杨修的父亲杨彪虽然与曹操不对付,却能一直位列三公的一个重要原因所在。
对世家子弟不放心,却又不得不用,猜忌和防范在所难免……但是,徐庶不同,他出身寒门,与世家大族扯不上什么关系。在那个世家占据“垄断”地位的时代,像徐庶这样的人想要在朝堂之上立足,唯一能够依靠的只有赏识自己的“主公”。换言之,徐庶在曹魏政权内部唯一可以依靠的只有曹操、曹丕父子,否则他什么也不是!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徐庶会联名上表曹丕劝进的原因所在。因此,曹操、曹丕父子会猜忌荀彧、猜忌司马懿,却不太可能去猜忌徐庶,哪怕他真的“一言不发”,充其量也就是养个闲人而已,不担心他会翻出什么浪花……
与刘备交往并不深除了出身寒门之外,徐庶与刘备没有深交或许也是曹操、曹丕父子能够容得下徐庶的一个重要原因。说白了,徐庶投奔刘备也谈不上是什么冲着刘备的任何魅力,无非“良禽择木而栖”罢了,属于双向选择。在投奔刘备之后不久,徐庶便因为母亲被曹操俘虏而离开了刘备。这期间其实是一个非常短暂的过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磨合期”都还没有过,他根本算不得是刘备的“嫡系”。试想,徐庶和刘备之间的交往又能有多深?比起曹操麾下的那些降将与其旧主的关系,恐怕都不如。更何况徐庶还是一介文臣,连袁绍的旧部张郃曹操都能容得下并大加重用,他又怎会容不下一个徐庶呢?
既然曹操能够容得下刘备的旧部徐庶、袁绍的旧部张郃,为何偏偏就容不下一个杨修呢?《三国演义》给出的答案是杨修耍小聪明,可曹操手下耍小聪明的人恐怕也不止杨修一人吧?性格乖张、不按常理出牌者也不在少数,为什么曹操能够容得下他们,却容不下一个杨修?很显然,《三国演义》给出的理由根本不能成立!
世家背景提起东汉末年的世家大族,人们首先想到的想必都是号称“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以袁绍、袁术兄弟为代表。但很多人或许并不知道,杨修所在的弘农杨氏家族也同样是“四世三公”的存在!自杨修的祖上杨震开始,弘农杨氏便逐渐成为了东汉政坛上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而且杨修的父亲杨彪本身就官居太尉、位列三公!
这样的家世背景,足以让曹操忌惮了!但这还不是主要原因。因为出身世家、背景深厚,官居太尉的杨彪和曹操之间的关系并不融洽,杨彪处处以“大汉忠臣”自居,时不时还给曹操点儿难堪,让曹操心中颇为不爽。因为杨修的事,曹操甚至还曾经修书杨彪直言:“足下贤子,恃豪父之势,每不与吾同怀,即欲直绳,顾颇恨恨。”由此也足可见曹操与杨彪之间的关系有多不睦了,打狗还要看主人呢,更何况杨修还是杨彪的亲生儿子……
卷入储位之争如果仅仅是这样,还不足以让曹操动杀机!毕竟连杨彪这样的“重量级大咖”曹操都容下了,为何偏偏跟他儿子过不去?原因其实并不复杂,因为杨修卷入了曹操两个嫡子曹丕与曹植之间的储位之争!说杨修是曹植的“嫡系”并不为过。如果杨修只是一介寒门子弟,投靠曹植并没有什么,毕竟谁都想要奔个锦绣前程,不是吗?可杨修的身份太特殊了,他代表的不仅是他个人,还有他背后的弘农杨氏家族和他的父亲杨彪!无论杨彪和整个弘农杨氏家族是否真的参与其中,至少在曹操看来,弘农杨氏家族是倒向了曹植。
如果曹操选择了曹植,给他留下一个弘农杨氏家族“看家护院”倒也不是不可以。可问题是,建安后期曹操最终放弃了曹植、选择了曹丕。那么,问题就大了。曹植失势了,可背后却依然有根深蒂固的弘农杨氏撑腰!曹丕的储位还能坐安稳吗?想要实现权力的平稳过渡,曹操就必须削弱曹植的势力,这是政治需要,与父子感情无关。曹操可以喜欢曹植这个儿子,但必须清洗曹植的势力,否则后患无穷!于是,在曹丕为立为魏王世子之后没多久,曹操便寻找借口杀掉了杨修。说白了,曹操杀的不是杨修这个人,而是要用他的脑袋震慑曾经倒向曹植的世家大族、杀一儆百,顺带着也是在给杨修的父亲杨彪上上眼药。
在杨修被杀之后,曹操甚至还曾经假惺惺地问杨彪:“公何瘦之甚?”这不是废话嘛,杀了人家亲儿子,难道还要人家满心喜悦、“膘肥体壮”吗?实际上,曹操这话主要还是在逼杨彪表态。儿子已经死了、再也过不过来了,“投资”的曹植也已经“破产”了……杨彪还能如何表态?最后只能以“愧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回应曹操,表示认输、服软,最终换来了弘农杨氏家族和自己的“软着陆”、避免了曹操对弘农杨氏家族的进一步清洗。
综上所述,徐庶与杨修截然不同的结局与二人的背景是有着巨大关联的。徐庶寒门出身,在被曹操延揽之后,他代表的只有他自己,能依靠的也只有曹操、曹丕父子,无论他是否“一言不发”,都无关大局。杨修则不同,他背后是根深蒂固的弘农杨氏家族,而且他还卷入了曹丕与曹植的储位之争。世家大族卷入储位之争,不仅是在汉王朝,无论在哪个王朝都意味着会有无数颗人头落地!出身寒门者政治投机、奔一个锦绣前程,帝王们从来都不担心。可盘根错节的世家大族卷了进来,帝王们恐怕就要睡不着觉了,尤其是在门阀政治盛行的时代。说白了,曹操杀杨修并不是因为杨修本人,而是要借他的脑袋杀一儆百、震慑卷入储位之争的世家大族!很显然,在这方面徐庶的脑袋的确没有杨修的脑袋“值钱”。
曹操为什么讨厌杨修?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杨修只有小才,没有大用。
比如问题里面说到的杨修,这个人有智谋,是曹操儿子曹植的好友兼智囊。
杨修智谋是有的,但是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太锋芒毕露了,有智谋不是坏事,关键用机对理,用机对人,很有讲究。
你有智慧却不隐藏自己的光,反而要大张旗鼓,这也就算了,还要在东汉权臣曹操面前显摆智略超前,此非智慧,实则愚蠢。杨修若低调,则可免杀身之祸。
要知道曹操是汉末权相,就是以善耍阴谋著称于世。
曹操一直都很有心机,不然也不会主政东汉朝局,你看他杀伏完,杀伏皇后,杀董贵妃,杀董承,一路尽是除异己,巩固自己的统治。
史称曹操为治世之良臣,乱世之奸雄。
(曹操剧照)
你杨修比心机,还远不是曹操之对手。
杨修看起来智,其实不智。就是他卖弄小聪明,导致曹操找一个借口把他杀了。
显露于曹操,听军中传令鸡肋,就说曹操即将退兵,让军士整理归程衣服,曹操夜巡发现了,一问才知道是杨修说出去的,杨修说主公不日将退兵。恰好有兵士汇报给曹操:杨主簿叫我们收拾行李,准备退兵。恰巧,这个时候是曹操与刘备争夺汉中的关键时期,两军对垒,未分胜负。
(杨修剧照)
曹操领兵多年,处处征战,知道乱军心的危害。
所以,曹操以乱传君令,混乱军心这事杀了杨修。当然借乱军心而杀之,只是一个手段,他早就看杨修不舒服了。
杨修屡次道破曹操心思,你说曹操能舒服吗?
可谓,杨修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反误了卿卿性命。所以说做人要低调,杨修就是由于过于高调导致曹操嫉恨才处死的。《三国志》中是这样记载曹操如何处置杨修的:“太祖既虑始终有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诛修。这句话讲的再清楚不过了,他们属于不同的政治集团,杨修是袁术的外甥,袁术与曹操不对的,所以杨修难免一死。
杨修就是一个有小聪明不知道节制的人,所以招致杀生之祸。他如果低调一点,也不至于有杀身之祸。
杨修另外是曹植的心腹,那个时候曹植可是与曹丕是最强劲的争夺储君大位的对手。曹操也怕他的持才傲物的性格影响曹植,所以早早除去。
杨修的几个事情大家应该都有耳闻,比如说一合酥的故事。西域有人送来一盒酥。曹操在盒子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字,然后给幕僚看,杨修看到就叫大家赶紧吃掉,大家不解,杨修说合字,拆开看就是一人一口酥。所以叫大家吃掉。有人把事情告诉曹操,曹操不语,心记恨之。
然后,再举一个例子。比如曹丕请谋士吴质进府,商量事情,又不想让人知道,就用大篓筐把吴质抬进来,这个事情给杨修知道了,他私告于曹操,本意想让曹操责备曹丕,可是曹操不语,亦记恨之。
还有个曹操建花园的故事,在建造过程中前来视察,什么都没说,就在门上写活字。
杨修就和负责建造的人解读曹操写活字的意思(门中加活,是阔字,意思是门修大了),于是建造的人按照杨修的解读,将门改小,多修围墙,曹操见后很开心。
问曰:“谁知吾意?”左右曰:“杨修也。”
操虽称美,心甚忌之。这些都是杨修结怨于曹操的事件。
一方面曹操已经决定把大位传给曹丕了,曹植的幕僚处理掉一点可能会认为省心一点。(这就是杨修目光短浅政治站位错误的后果)。
曹操自长子曹昂死后,曹丕就是最大的孩子了,古代君王有立长不立幼的规矩,杨修参与进储位之争,也是曹操容不得的。
另外说一下杨修的家世,其实他们家是累世书香门第,曾祖父是大儒。
他的父亲杨彪是东汉朝廷的太尉,他出身于弘农杨家,高官显达,可以与袁绍家四世三公相媲美,杨修是杨彪与袁术女儿所生,自然属于敌对方的亲属,曹操出于防范也要杀之。
总之,持才傲物,高调行事,毁了杨修。
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一点不假。
(图片引自网络,侵删)。
以上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谢谢大家。以上综合分析了一下曹操为何厌恶杨修的前因后果。
大家喜欢的话可以关注,分享,转发,点评,点赞。
杨修是不是最聪明的谋士?
在三国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谋士这一职业大放异彩,经常一计就能改变天下的格局。想在这个纷乱的时代安身立命,建功立业,一个聪明的谋士必须做到:谋己,谋人,谋天下。很遗憾,杨修这个一个都没有做到。把这三样都做到极致的谋士,我认为还是被称为“毒士”的贾诩,我们具体分析一下。
(首先声明一点的是,像诸葛亮,周瑜,司马懿这种可以带兵打仗的,我们姑且不把他们算在谋士之列)。
谋己谋己,即至少能让自己在三国这个随时有可能丢了小命的时代活下去。首先这点杨修就没有做到,因为他把小命给丢了。
汉中之战时,杨修任曹操的主簿(相当于国务院秘书)。当时曹操刚刚在汉中战场吃瘪,想攻不得进,想守有难为功,左右为难,于是曹操只跟大家说了:“鸡肋”。其他人都不明白曹操想表达什么意思,只有杨修说到:“这个鸡肋啊,你要吃它,没什么味道,但是你要把他扔了,反而觉得可惜,曹丞相这是打算退兵了”。说归说,还教唆将士收拾行李,打道回府。曹操一看不对劲,了解完情况后便以扰乱军心之罪,斩了杨修。
杨修有才华是没错,曾多次猜出曹操的字谜(有兴趣的同学百度即可,这里不赘述)。但是有才华不等于聪明,只要情商不为负的人都知道,领导心情不好的时候不要去触碰“逆鳞”。曹操正为进退两难发愁,你倒好,直接戳穿领导的尴尬之处,领导不拿你开刀才怪,这样的人怎么能称得上是聪明?
贾诩是否做到了谋己?董卓亡,贾诩活了下来;李傕亡,贾诩活了下来;张绣败,贾诩活了下来;最终以降将身份在曹营待了24年,做到太尉之职,位列三公,于七十七岁寿终正寝。贾诩可谓是把明哲保身做到了极致啊,谋己,他做到了。
谋人作为一个谋士,你当然要给主公出谋划策,杨修依然没有做到,除了猜字谜,没有做出什么谋略上的贡献(也许跟他秘书的身份有关)。
再来看看贾诩,可谓算无遗策,计计狠毒:
李郭之乱,董卓死后献计李傕郭汜反攻长安,搞得腥风血雨,朝野动乱,一计而乱天下;宛城之战,这个大家都知道,害死了曹老板的儿子和爱将,差点把曹老板弄死,而后劝张绣降曹;潼关之战,离间马超韩遂,平定马超之乱;支持曹丕(电视剧司马懿里面,司马的很多戏份其实都是贾诩的),这也是贾诩自保的手段之一。贾诩用计,以“毒”闻名,计出必腥风血雨,但都奏效,为主者也都爱用贾诩的计谋,所以“谋人”贾诩也做到了。
谋天下谋天下,要求谋士要有战略眼光和大局观,能够审时度势的提出战略性规划。很显然,杨修out,那么贾诩呢?
三国里有两个著名的战略家,一是诸葛亮,提出了《隆中对》,而是荀彧,提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一个成就了刘备,一个成就了曹操。贾诩在谋天下这块儿当然不足以和这两位相比,不能要求擅长明哲保身的人格局太高。
但是贾诩还是提出过一些战略性意见的:
首先还是李郭之乱,董卓死后,贾诩敏锐的嗅觉告诉他,如果此时逃亡,作为凉州军的他们到哪儿都会被追杀,于是献计李傕,郭汜联络凉州诸将,反攻长安,正式开启了三国的动乱;官渡之战前,同郭嘉等人力主同袁绍决战;宛城搞了曹操之后,贾诩分析了敌我势力,献计降曹,保住了张绣一命;虽然这些计谋在格局上不如上面两个高,但是在三国的谋士中也算是佼佼者,所以“谋天下”贾诩也做到了。
总结杨修有才华不假,但是才华不等同于聪明,“谋己”,“谋人”,“谋天下”他都没做到,何谈聪明,三国谋士中比他聪明的一大把。
贾诩先“谋己”后“谋人”再“谋天下”,虽不是诸多谋士中功劳最大的,但却是笑到最后的,无愧于“聪明”二字。
喜欢的关注我,我是李沐茗,为你解读更多历史!
杨修真实的死因?
这个问题我之前回答过。
杨修之死很可能是曹操在“请君入瓮”和“欲擒故纵”。
杨修家族乃是天下数一数二的大家族。跟袁绍家族差不多。杨修家四是弘农杨氏,家族世四太尉,但杨修祖上,包括其父亲,都是汉室的忠直之臣。杨修的父亲跟曹操有过过节,曹操罗织罪名便把杨修父亲下狱治罪欲除之而后快。
曹操以为杨修父亲杨彪对曹操迎献帝到许都的事持反对意见,甚至认为杨彪在骨子里看透了曹操挟天子的更大野心。
后来经过孔融的拼命营救杨修之父才被赦免。但曹操对自己记恨的人还是不遗余力的,尤其是对曹操批评很多的人,甚至是给曹操找别扭的人。比如大名人,曹操称赞有忠臣伯夷之风的文官领袖崔琰以及孔子嫡传后裔和当时的意见领袖兼文坛主席的孔融,乃至狂士祢衡都被曹操认为是讽刺自己而被杀(祢衡之死被认为是借刀杀人)。
杨修的家族是超级士族,家比崔琰高多了,曹操对对付这样的大家庭一般都会比较头疼。曹操阵营是士大夫阵营,曹操的主要文官都出自大家族,你看曹操的谋士中颖川士大夫和名流出身的占据绝大多数。曹操特别在乎这些大家族是否支持自己
曹操虽然爱惜杨修的才华,但是曹操也顾及杨家的影响力。杨修父亲这样有影响力且原来终于东汉皇室的人,曹操都很在意。
三国志记载,曹操器重杨修的才华,让他担任丞相主簿,总知内外,曹操对杨修最初的评价也“事皆称意”。但三国志后面接着还记载的几个字,这些字更有内容。“魏太子以下,争与(杨修)交好。杨修身为主簿,内外之事,军事之事,很多都过手。也就是说,杨修是接触敏感内容的人。敏感内容有一个特点,就是外人一般难以接触,也插不上话。
曹操没有处理杨彪,但不等于曹操不想收拾他。毕竟杨家的影响力必须削弱,至少曹操还很可能借此震慑其他大家族,既然没找到杨彪的把柄,那就找杨彪杨彪的痛点。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欲擒故纵。还有句老话叫,欲先取之必先与之。曹操既然抓不到杨彪的把柄,那最好的办法就是给他他制造一些。我甚至认为,让杨修担任自己的机要秘书,很可能是曹操的欲擒故纵之计。让杨修介入敏感而一般人又无法插足的领域,那以后给他定罪名也就好办了。因为处理像弘农杨氏这样的大家族,就像满宠说的那样,杨彪有威名,如果没有证据就处理杨彪,会导致民怨沸腾,甚至会让曹操背负骂名。曹操一向以求贤若渴自诩,轻易不会自断前程。
恃才傲物的杨修在主簿的任上干得很“人尽其才”,但却不一定知道秘密知道的多危险更多,还深度介入曹操的立储问题,暗中积极支持曹植。这更让曹操可能感到杨家不但需要震慑,还需要极大的削弱和抑制,不然很可能失控乃至搅局。曹植只是一个请文才有余却不暗政治的鲜肉。
曹操可能也担心曹植即位,杨家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大,而杨修家又是曹操认定的处理对象,因此曹操在樊城之围解除后,便匆匆做掉了杨修,第二年曹操也去世了。
杨家既得利益的受益者,曹操乃是黑马,是变局的操控者。杨家的利益得之于东汉政府而非曹操。杨修不该处处显露锋芒,处处介入,尤其不能太露痕迹。上一辈的利益瓜葛还没摆平,即其父乃是曹操欲除之人,曹操让杨修担任机要秘书,这其中本身就有让人不得不多心的地方。虽然可以说是爱才,但,曹营有此才华者可不止杨修一人。其中的门道,杨修参悟的貌似不多。
三国杀杨修怎么样?
杨修是三国杀中专属武将(目前已推出标准版卡牌),属于妨害型角色。
杨修的技能更偏重于干扰和妨害,可以干扰对方攻击步骤。可以使杨修成为为数不多的不惧怕“诸葛连弩”的角色。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