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帝国,帝国与王国的区别?
帝国是对领土非常辽阔,统治或支配民族众多,拥有极大的国际影响力的强大国家的通称。
帝国一词并没有准确的定义。
传统意义上的帝国帝国一般是指领土辽阔,统治民族众多,拥有持续传统的强大君主制政体国家。
而且帝国称号的使用一般需要国际上普遍的认同。
帝国的国家元首在汉语中一般称为皇帝,但也常使用音译(如奥古斯都、哈里发、苏丹、沙皇等),在北非和中东还有称万王之王,这也是对于救世主的称呼,隐含了政教合一的意思。
帝国君主通常为世袭,但也有通过选举和指定产生的。
限于帝国对领土规模、政体和国际影响力的要求。
“皇帝”一词在中国最早是由秦始皇使用的,而后为各朝代的君主继承使用。
藩属国及其他国家的君主只能被称为国王、王、酋、汗或使用音译。
而中国传统上,国号中并不会加上政体名称,所以并没有帝国、王国、公国、侯国的称谓。
称帝者,国家名称会在国号前加上"大",例如清朝国号清,国家名称便是大清国;称王或封王者,在国号前则不能加上"大",只能称作“国号 + 国”,如李氏朝鲜,国号朝鲜,国家名称为朝鲜国,如称王或封王者,在国号前加上"大",则被视为僭越。
英语中的emperor源自于罗马时期,原意是统帅。
罗马帝国的君主通常还有奥古斯都及凯撒的封号,德国和俄国皇帝称号则是来自于凯撒。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拥有皇帝这一称号的君主通常被视为罗马帝国的继承者,所以在同一时期内,理论上讲欧洲只能有一个帝国存在,即罗马帝国的合法继承者(尽管这对于拜占庭帝国来说有些荒谬)。
在中世纪,按照惯例要得到皇帝称号的君主一般要去罗马由教皇加冕,而这一头衔基本上被神圣罗马帝国的君主所垄断,直至19世纪。
中东和北非常有使用万王之王的称号,之前有埃及的法老等,万王之王首见于波斯的英雄居鲁士,都代表了君主地位在国王之上,而本国则在王国之上。
但在伊斯兰教兴起后,一般统一使用苏丹 (称谓)之名,以示国家间平等外交。
当拿破仑获得皇帝封号后,神圣罗马帝国的君主随之改称为奥地利皇帝。
普鲁士国王完成德国统一后,则自封为德意志皇帝;俄罗斯则一直以拜占庭的继承者自居(第三罗马),形成了欧洲近代的帝国。
但与古代的帝国相比,这些国家在历史上大部分时期内都是王国或公国,帝国称号存在的时间很短。
还有很多领土不大,统治民族也不多的王国或公国常被称为帝国(如瑞典帝国、丹麦帝国等)。
世界历史上主要的帝国有:公元前6至4世纪的波斯帝国(阿黑门尼德王朝),统一印度大部分地区的孔雀王朝、笈多王朝、贵霜王朝、莫卧儿王朝等王朝,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20世纪初的中国历代正统皇朝(秦至清),公元前后至4世纪的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大秦),神圣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大食国,或萨拉森帝国,包括倭马亚王朝和阿拔斯王朝),蒙古帝国,奥斯曼帝国(土耳其帝国),奥地利帝国-奥匈帝国,俄罗斯帝国,德意志帝国,大日本帝国等。
有些君主制国家(实际上领土并不一定广大)以帝国作为正式国号。
如1822年至1889年的巴西帝国,1822至1823、1864至1867年间的墨西哥帝国,1889年至1974年的埃塞俄比亚帝国,1897年至1910年的大韩帝国,1977年至1979年的中非帝国。
注:阿黑门尼德王朝时期的波斯帝国也常被视为王国。
古希腊历史著作中一般称波斯君主为国王(希罗多德的历史,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等),但实际上出于不承认国家间不平等外交的缘故。
另外,对于神圣罗马帝国是否是一个国家尚存在争议。
广义的用法广义上帝国的含义要宽泛很多,只要是统治或支配的地域广阔,在国际上或某一地区强盛一时的国家,就可以被称为帝国。
且不论政体是否为君主制。
这些国家本身一般并不称自己为帝国。
如古希腊的“雅典帝国”,中世纪的“威尼斯帝国”,近代的葡萄牙帝国、西班牙帝国、荷兰(殖民)帝国等。
历史上有一些规模庞大但统一时间很短,通过短期的军事征服暂时建立起来的国家,如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三世时的马其顿王国(亚历山大帝国),加洛林王朝的查理一世在位时的法兰克王国(查理曼帝国),也被称为帝国。
很多强大的(以及不那么强大的)古代君主制国家被后世历史学者称为帝国。
如赫梯帝国、巴比伦帝国、亚述帝国、帕提亚帝国(安息)、匈奴帝国、萨珊帝国、拉丁帝国(罗马尼亚帝国)、尼西亚帝国、加纳帝国、马里帝国、桑海帝国、阿兹特克帝国、印加帝国等。
还有一些存在时间很短,疆域辽阔又没有一个正式的(或合理的)的国号的政权,常用其创立者的名字命名为帝国。
如阿提拉帝国、塞尔柱突厥帝国、帖木儿帝国(理论上属于西察合台汗国)。
现代的“帝国”更多是带有象征意义的,而并非指其实质的政体。
比较著名的有希特勒统治时期的德意志第三帝国(纳粹德国)、罗纳德·里根提出的邪恶帝国(苏联帝国)、被称为新罗马帝国的美利坚帝国(美国)。
非历史学上的概念在某一领域居于垄断地位或实力强大的组织和集团(如大型跨国公司),
芬兰瑞典要加入北约吗?
俄罗斯:我的铁拳可不是面团捏的,不要试图挑战我的底限还想着能全身而退。
继瑞士之后,瑞典跟芬兰这两个自称“永久中立国”的西方国家,也不装了,直接公开表示要加入北约,也就意味着彻底放弃原本的所谓永久中立的地位。
一石激起千层浪,芬兰跟瑞典这两个国家是目前北欧地区与波罗的海沿岸除俄罗斯外,仅剩的两个没有加入北约的国家,一旦这两个国家加入北约,后果不堪设想。
翻开地图就能够发现,如今俄罗斯西北部除了瑞典芬兰之外,全都是北约的地盘,如果芬兰与瑞典都加入了北约,那就意味着波罗的海基本上成了北约的内海。
而且,芬兰跟俄罗斯之间有相当漫长的边界线,如果芬兰成为北约成员,必然会部署大量的北约武器,并且驻扎大量的北约军队,这对俄罗斯是个天大的坏事。
本来芬兰体量很小实力不济,加上永久中立,俄罗斯的西北部还算是很安宁的。
可若是芬兰瑞典加入北约,俄罗斯为了防范,不得不在边界部署兵力用于防御,这是非常消耗国力是事情,而且相当危险,对于俄罗斯的国家安全是很不利的。
瑞典跟芬兰都是出了名的有钱,是典型的发达国家,但是这两个北欧国家人口少体量小,根本无法有效应对外来的强势攻击。
在过去,瑞典与芬兰都看得很清楚,知道苏联与美国都不好得罪,不管是倒向哪一方,都会变成炮灰,因此都选择永久中立,在夹缝当中维持巧妙的平衡。
这么一来,美国不好多说什么,而苏联也没有为难它们,瑞典与芬兰都过了很多年安生日子。
但是自从俄乌冲突发生之后,芬兰与瑞典都非常害怕俄罗斯,在无法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受到美国与英国各种挑唆,双双决定直接加入北约,在安全方面跟北约绑在一起。
其实所有的一切就是美国的阴谋,俄乌冲突对于美国来说,是为北约强行续命的契机,本来在苏联没了之后,欧洲各国越发不愿保留北约受到美国的驱策控制。
为了继续留着北约,继续掌控欧洲,最好的办法就是制造一个敌人,用来吓唬欧洲。
因此美国采取各种下作手段,巴不得俄乌之间打起来,如此一来欧洲在炮火的恫吓之下,自然还是要抱紧美国的大腿,而北约当然也就有了继续存在的价值与必要性。
瑞典与芬兰都知道这是美国人的诡计,但是左右权衡之下,他们对于俄罗斯的畏惧是刻在骨子里的,还是觉得加入北约抱团最保险,因此双双放弃永久中立。
瑞典与芬兰加入北约兹事体大非同小可,对于俄罗斯来说,这是巨大的威胁,以俄罗斯人的脾气断然不可能坐视不管,必然会以极其强硬的态度与手段回击。
北约方面刚表示会以最快的速度让瑞典芬兰通过加入北约的申请,而俄罗斯直接表示,要在加里宁格勒部署高超音速导弹与核武器。
加里宁格勒是俄罗斯的飞地,位于波兰东北部,仿佛一把插入西欧的尖刀。
俄罗斯向来雷厉风行手腕极硬,从来不会说软话,挑衅俄罗斯的都会被一顿打,部署在加里宁格勒的导弹,打击范围基本能够覆盖欧洲几乎所有地区,那可不是开玩笑的。
虽然瑞典与芬兰大半民众都希望加入北约,但是也有很多人心知肚明俄罗斯的作风,恐怕加入北约非但不能获得安全,反而会弄巧成拙,让自身陷入更危险的境地。
北约方面虽然表示只要两国加入,就会即刻提供军事保护,但俄罗斯近在咫尺,恐怕北约提供保护的同时,瑞典与芬兰已经被一顿教训。
对俄罗斯来说,揍一个也是揍,揍三个也一样,反正现在与西方都撕破脸了。
除了美国,大部分正常的国家都不愿用战争解决问题,如果还能谈,肯定还是用谈的,但俄罗斯眼下已被逼上梁山,如果真的对瑞典芬兰使用武力,根本不足为奇。
俄罗斯可不是吃素的,虽然实力大不如前,但烂船还有三斤钉,一头受伤的北极熊,比平时更加不好惹,如果真把俄罗斯逼到那个份儿上,欧洲西部各国谁都跑不掉。
瑞典芬兰要加入北约可能产生的后果,很多北约成员都非常清楚,尤其是很多小国,他们实在是犯不上去惹火上身,因此开始反对,比方说克罗地亚明确表示拒绝瑞典芬兰加入。
要知道按照规定,新成员加入,需要所有北约成员一致同意才可以。
从目前来看,俄罗斯断然不可能坐视不理让瑞典芬兰加入北约,最坏的可能就是直接动武,可普大帝做事向来让人捉摸不透难以预测,大家拭目以待就好。
瑞典和芬兰将加入北约?
虽然说瑞典和芬兰两个国家将加入北约,也是受俄乌冲突的刺激。俄罗斯在乌克兰东部的顿涅茨克,卢甘斯克,赫尔松,扎波罗这4个地区展开了入俄的公投。这4个地区的面积是9万多平方公里。相对于瑞典芬兰这些四五十万平方公里的面积来说。似乎好像损失大于收获。
然而要知道,这9万多平方公里是乌克兰的眼睛,是乌克兰经济发展最好的地区,也是过去在苏联时代与俄罗斯地区生产配套最完整最密切的地区。俄罗斯若得到了这个地区,工业生产可以配套,则如虎添翼。实际的生产产出将远大于瑞典,芬兰这些国家有可能给俄罗斯带来的麻烦。
毕竟瑞典芬兰本来就是西方国家,自古以来就是亲西方的,从前就是西方国家埋藏在俄罗斯周边的一个内应,现在这个内应暴露了而已。
只是以前干了没有说,现在又干又说而已。总的来说俄罗斯还是得大于失。#头条创作挑战赛##家事国事天下事##夏日大作战#
作者为高级#创业##旅游##教师#,#怎么生活才能开心快乐##在头条看世界###写作##杭州头条##分享你的今日感悟##我在头条搞创作##每天都值得被记录#
爱立信在瑞典什么水平?
爱立信目前市值为398亿美元,约占瑞典GDP的7.5%,如果以整个电信行业创造的销售规模来看,占到了瑞典经济规模的一成以上。
爱立信被视为瑞典的“国企”,是瑞典最重要的跨国企业,被视为瑞典高科技产业的象征,某种程度上,也是欧洲科技企业的象征。
爱立信最大的股东是瑞典的传奇家族-瓦伦堡家族,通过旗下的投资公司,瓦伦堡家族大概持有爱立信20%的股份。而瓦伦堡家族存续了两百多年,是欧洲最古老的商业帝国之一,巅峰时期持有瑞典上市公司市值的40%,其中就包括瑞典沃尔沃,ABB,斯堪尼亚等著名企业。
因为爱立信不仅代表了瑞典在电信领域的最顶尖的科技水平,更重要的是,围绕着爱立信的,是一大批本土的分包商和合作企业,在西斯塔科技园,爱立信相关的企业就占了整个园区的半壁江山,带来的相关收益和重要就业岗位非常客观可观。
丹麦的历史是怎样的?
丹麦的历史就相当于一部古老的皇族战斗史。它曾建立过强大的丹麦帝国,也曾在丹瑞战争为瑞典侵占,于二战时全盘尽丧。现在的丹麦,皇族历史继续延续,丹麦已成为世人心中的“童话王国”。 公元985年形成丹麦王国。十一世纪曾征服整个英格兰和挪威。1380—1814年,挪威附属于丹麦。1658年以前,瑞典耶兰府的斯考、布京、居屋三道属丹麦。1864年以前德国北部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二州属丹麦。丹麦在1397年成立的卡尔马联盟(丹、瑞、挪)中居统治地位。十六世纪丹麦王国开始衰落。1523年瑞典解盟独立。1814年丹麦与瑞典交战失败,被迫将挪威割予瑞典。1904年,冰岛在丹内部自治,战后脱离丹麦独立。丹麦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均宣布中立,但在二战期间遭德国占领,格陵兰、法罗群岛、冰岛为美国占领。战后参加马歇尔计划,进行重建。 丹麦于1949年加入北约(NATO)。1953年创始加入北欧理事会(NC)。1973年加入欧共体—欧盟(EU)。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