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立枯病又名草莓芽枯病,土传真菌病害,分布广泛,除危害草莓外,还危害大豆、棉花和蔬菜等多种作物。
有什么危害症状呢?
主要为害蕾、新芽、托叶和叶柄基部,引起苗期立枯,成株期茎叶腐败,根腐和烂果等。
植株基部发病,在近地面间部分初生无光泽褐斑,逐渐凹陷,并长出米黄至淡褐色蛛巢状菌丝体。
侵害叶柄基部和托叶时,叶片青枯倒垂。
开花前受害,花序逐渐青枯萎倒,急性发病时呈猝倒状。
蕾和新芽染病后逐渐萎蔫,呈青枯状或猝倒,后变黑褐色枯死。
茎基部和根受害皮层腐烂,地上部干枯,易拔起。
被害果病部呈暗褐色不规则形斑块、僵硬,最终全果干腐。
有什么发病规律呢?
以菌丝体或菌核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以随带病秧苗和病土传播为主。露地栽培时春季发病多,发病适宜温度为22-25℃,在肥大水多的条件下容易发病。保护地温度高,通风不良,湿度大,栽植过密病害易蔓延。
如何防治呢?
1选用无菌苗
尽量避免在立枯病发生的地区进行育苗和栽植草莓,注意晒土和进行土壤消毒。
2加强管理
适当稀植,科学施肥,合理灌水,保证通风,降低环境湿度。
3清除病株
及时拔除病株。草莓收获后注意清除田间病残体,减少越冬菌源。
4药剂防治
喷药预防,从现蕾期开始,7天左右喷1次,共2-3次。可选药剂有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1500倍,15%噁霉灵水剂600倍。
温室或大棚栽培时,可每亩用45%百菌清烟剂110-180克,分放5-6处,傍晚点燃,闭棚过夜,7天熏1次,连熏2-3次。
蜜蜂TV有用、有趣、看得懂的农业知识,让“农业知识看得见”!
有关瓜果、蔬菜种植过程中的土壤改良、病虫害防治、农药肥料使用以及作物生长期间管理的相关问题欢迎咨询关注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