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普达 s900,你的第一部智能手机是什么时候买的?
我的第一部手机是2008年买的三星i900,运行的还是微软的Windows Mobile系统,那时候智能手机还没有普及,我周围大部分同事用的手机,还只是讲究各种花式造型但没有多少可玩性的功能机,
刚准备换手机的时候,也不知道买哪种手机,然后翻阅了好几本类似于《数码先锋》这样的数码产品导购杂志,突然发现智能手机的可玩性比功能机强多了,于是就下定决心尝尝鲜了。
实际上,当时可选的智能手机型号很少,主要以多普达手机为主,价格也比较贵,反复比较各种参数后,选择了这款三星i900手机,性价比相对较高。
拿到手机之后,立刻发现自己的决定非常英明,智能手机的可玩性实在是太强了,听MP3音乐,看TXT电子书,任意下载游戏等这些现在习以为常的功能,在当时可是非常令人震撼的。就是从那时起,我就很少再看纸质书和报纸了,而手机也代替了MP3播放器,那种感觉,就像一句广告词,“一机在手,世界我有。”
白驹过隙,匆匆数年转瞬而逝,手机也换了好几个,屏幕一个比一个大,分辨率一个比一个高,无数的APP让人眼花缭乱,多少时间在手机中匆匆流逝,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依赖。
有人说它好,给大家的生活带来了无数便捷;也有人说它坏,用大量的垃圾信息填满人的大脑,但不管怎样,这就是时代的趋势,我们身处其中,无可逃避。
如何看待碧桂园发展建筑机器人?
我觉得放几个动图一切都尽在不言中了,哈哈哈
为了显得真诚一些,我还是贴一段碧桂园机器人的介绍吧: 2018年7月,碧桂园全资子公司博智林机器人成立,这意味着碧桂园正式进军机器人产业。目前,博智林研发人才团队规模接近900人,而拥有博士学位的研发人员超过22%。全方位布局产业链上下游,涉及建筑、装修、智慧家居、现代农业等应用领域。
博智林已经围绕整个建筑行业的全工艺流程,科学合理谋划,从拿地开始就引入智能数据点的提前布设,搭建全过程信息化平台,通过BIM数字信息模型以及先进建造工艺、建筑机器人施工、工厂化预置制造等智能建造工艺,提高建筑行业的安全标准和质量水平,从而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博智林机器人实验中心在研发的建筑机器人有20余款,目前已有部分进入工地测试,随着建筑机器人的加入,碧桂园建造的房子更具高性价比,在安全、美观、经济、适用和耐久性上将得到全面提升。
内容来源:新京报 《家·年华|碧桂园:进军高科技打造美好社区》
PDA是什么意思?
PDA全称是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即个人数字助理。一般叫做掌上电脑。 PDA是自成产业的,市面上也有只具有PDA功能而不带手机功能的掌上电脑。 划分PDA手机和普通智能手机有几条简单的标准。
1.目前的PDA手机应该是采用Windows Mobile或palm OS操作系统的手机。
2.屏幕肯定支持手写
3.支持扩展存储卡
4.Windows Mobile系统的手机必须是240*320或480*640分辨率。我对Palm了解不多,就不说palm了。 有些智能手机和PDA手机差别不是很大,但是仔细比较还是有东西可讲的。PDA(或PDA手机)的功能很强大,比如你可以在PDA上面打Word、Excel等等的东西,普通智能手机这方面的功能就很弱,或者根本就办不到。 这两种手机主要是软件上的区别。以索爱P800/900系列的机器来讲,它们使用的是Symbian系统,屏幕能手写,也可以加存储卡,但和上面提到的两种系统来比较的话,Symbian系统得到的软件支持远不及Palm OS和Windows Moblie。特别是Windows Mobile系统,这一两年来软件数量已经占了上风。 其实想要笼统地判断智能手机和PDA手机比较困难。PDA手机本身也是一种智能手机,就是比智能更智能,易用性更好些,软件是它的强项。买PDA手机的主要理由就是日后的扩充软件了。还有PDA手机的屏幕也是超爽的(一般3.2寸到4寸,我不带手机功能的PDA是4寸的,看片很爽) 目前PDA手机生产厂商比较著名的是多普达。产品为600/800系列手机。需要注意的是,多普达500系列手机使用的是Windows Mobile系统,但是是Phone Edition,和PDA版本差距是很远,根本不能算是PDA手机。
诺基亚衰败的几大原因?
如今,诺基亚手机早就淡出大众视线,
微软的WINDOW PHONE手机声名狼藉,
埃洛普这个史上最坑的“卧底CEO”,
既坑了诺基亚,又坑了微软,不简单啊!
生活永远比电影精彩
诺基亚如日中天的时候,有这样一则广告:每眨眼一次,就卖出一部诺基亚!
其实广告的内容并不夸张——这世上可能有不知道马云的人,但很少有没有用过诺基亚手机的人。
而成功将诺基亚拉下神坛的,是一个叫史蒂芬·埃洛普的加拿大人,他也是诺基亚史上首个非芬兰本国的首席执行官。但是现在看来,此翁更像是一个卧底CEO。
电影《无问西东》中有一段剧情:张震参与的方案最终败给竞标对手了,竞标失败被原公司解职后,他马上加入竞标对手的公司,并且出任更高的职位。
但是生活永远比电影精彩,史蒂芬·埃洛普用了一生来超越电影的剧情:作为原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公司被对手收购后,自己再加入对手公司并身居要职。
2005年前,他是Macromedia的首席执行官,这一年公司被Adobe公司收购,下一秒,史蒂芬·埃洛普摇身一变,成为Adobe公司全球首席运营官。
2008年,他被微软看中,出任微软业务部总裁。2010年,他负责领导了微软Office2010的项目开发。
2010年,是世界手机市场具有分水岭意义的一年:iPhone发布已经三年,触摸屏手机的使用体验大获好评——也正是这一年,iPhone的经典之作iPhone4发布,乔布斯正式走上神坛;不甘落后的三星历时数年,卧薪尝胆,推出当时堪称惊艳的i9000,也宣告了大屏智能手机时代的到来。
三星i900
2010年9月,被无形的压力压得开始觉得呼吸有一点难为的诺基亚决定做出改变:邀请埃洛普出任诺基亚公司新执行总裁兼CEO——但是诺基亚的噩梦从此也开始了。
他开启了诺基亚的噩梦
2010年,虽然智能手机的新趋势已经触手可及,但是诺基亚还是当之无愧的霸主,这一年全世界30%的手机销量仍然是由诺基亚创造的。
但是埃洛普履职后一年,诺基亚开始一脸生无可恋地走向末路,销售份额由2010年的31%下降到2011年的27%。
但这还不是最糟的,因为接下来的2012年,诺基亚一落千丈,第四季度的全球份额甚至只有18%,诺基亚不仅在历史上第一次可耻地被三星超越,而且还能清晰地听到苹果从身后追赶的脚步声。
2013年,成功搞垮诺基亚的埃洛普开始卖力地张罗着微软收购诺基亚的事宜。
2014年4月25日,微软宣布正式完成对诺基亚设备与服务部门的收购。
收购完成后,前诺基亚CEO埃洛普得以衣锦还乡,重回微软,其新职位是微软设备部门执行副总裁。
看来,埃洛普就是美国人植入到诺基亚内部的一个“特洛伊木马”,其任务就是为了搞垮诺基亚,为苹果征服世界清除路障。
为什么不选择安卓?
埃洛普上任诺基亚CEO时,诺基亚在面对“新人”苹果和三星的攻势时,多少已露出疲态。但当时的诺基亚N8依然是明星产品,因为其高达1200万像素的摄像头足以秒杀当时所有的手机。
但新任诺基亚CEO埃洛普是不会容忍诺基亚的优势持续太久的。
新官上任三把火,埃洛普在的第一把火,在上任后的第二个月就烧起来了,并且引起诺基亚的内部恐慌:全球裁员5000人,诺基亚10年来最大的一次裁员!
这可是在诗情画意的芬兰啊,在很多芬兰人的意识里,裁员和这个国家根本不可能联系在一起,况且当时的诺基亚还是全球霸主!
但很快,一大批诺基亚员工不得不接受被裁员的命运。
这还没完,埃洛普的第二把火也熊熊地烧起来了:将前任诺基亚CEO康培凯制定的诺基亚Android手机方案扔进废纸篓里,Android有多远滚多远!
当时诺基亚面临的困局是:老迈的塞班系统越来越不得人心,是时候更新换代了。
当时的诺基亚面前有几条很不错的路可以走,比如说,内科式的改革:使用技术更成熟的安卓系统;再比如说,外科式的小手术:和英特尔共同开发Meego,然后把原塞班用户转移过去。
无论选择哪一条路,诺基亚都有可能在10年内继续坐稳手机行业的王者宝座。
但是埃洛普却力排众议,一意孤行地选择了和微软合作。
先是在2011年的巴塞罗那MWC电信展会上,埃洛普语出惊人:拒绝与Android合作!这也成为当年MWC电信展的头条新闻。
埃洛普决定与微软合作Windows Phone 操作系统的消息传出后,诺基亚股价应声下跌,并且一举跌到199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趁热打铁,埃洛普的第三把火也祭出来了:2011年2月,埃洛普取消了与Intel合作开发MeeGo的计划,这下彻底把诺基业逼上了微软这条死胡同。
塞班裁员、Meego被废、与安卓停止合作,单凭一个人的意志把整个诺基亚绑上微软战车,埃洛普这个人,果然是够狠!
不把诺基亚搞垮的CEO不是好卧底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大意是,加拿大和美国都好成一个国家了,你看多伦多猛龙队都一直在美国打NBA,为什么加拿大没有成为美国一个洲?
看看埃洛普在诺基亚的做法,电商君算是彻底明白了。
在担任诺基亚CEO后,埃洛普很快将内部斗争风风火火地搞了起来,他采取的主要斗争方式,是让来自美国的高管纷纷空降诺基亚,与此同时,原诺基亚高管大批离职。
埃洛普的理由很正当:看清楚了,我请回的这些人都不是我的嫡系或加拿大人,人家是有先进技术和优秀管理经验的外国人!
在埃洛普的努力下,三年前还是世界手机第一、占据全世界三分之一市场的诺基亚很快被折腾得奄奄一息,最后,微软低价出手收购诺基亚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更讽刺的是,成功搞垮诺基亚后,埃洛普不仅拿到了此前诺基亚已支付给他的600万美元的签字费,还在离职时拿到2540万美元违约金,并且还作为有功之臣重回微软继续做他的副总裁,这才是最让人羡慕嫉妒恨的!
如今,诺基亚手机早就淡出大众视线,微软的WINDOW PHONE手机更是声明狼藉,埃洛普这个史上最坑的“卧底CEO”,既坑了诺基亚,又坑了微软,真不简单啊!
【电商报原创,欢迎关注我们。重磅新闻跟踪报道,中国电商媒体影响力第一!】
是什么原因让曾经的巨头HTC在大陆寸步难行?
本月初,HTC公布了2017年12月的月报和2017年全年的营收报告。
从报告看,HTC在2017年12月的营收依然处于下滑状态,月度合并营收为40.2亿新台币,环比2016年下滑29%;全年合并营收为621.2亿新台币,与2016年相比下滑20.5%,为13年来最低营收水准。
虽然HTC在去年的2月、3月、6月出现了全年鲜见的盈利,但由于盈利月较为分散,所以未对季报和年报的成绩有太大帮助。
其中,根据HTC在去年公布的第三季度(Q3)财报看,公司在Q3的合并营收为157亿元新台币,同比往年下滑2.4%,净亏损31亿元新台币。这也是HTC的第10个亏损季度。
每个月动荡的是HTC的盈亏指数,不变的是吹着HTC的寒风
尽管HTC在去年5月曾推出过HTCU11试图挽回9个财季连续亏损的尴尬局面,但这个「救兵」最终亦未能完全扭转局面。而在此之后,HTC推出了U11的「全面屏」升级版HTCU11+,但该机销量依然平平,显然最终也未能完全改变HTC的现状。
它曾是一家数百亿市值的公司
在2006年之前,HTC是一家主营代工产业的厂商。
2007年是智慧手机发展的风口,Google的Android智慧手机系统、初代iPhone与iOS系统的面世让大家对「智慧手机」有了新的认识。
而在初代iPhone发表的次年(2008年),HTC推出了全球首款安卓智慧手机——HTC Dream,也就是研发代号为「G1」的HTC手机。该机凭借其酷炫的侧滑造型、新颖的操作体验、比iPhone更低的售价,在发表不久后便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与此同时,在T-Mobile、Optus等多国电信业者支持下,HTC Dream迅速在全球多国发售,同时更在当时创下了150万台的预售数量。
HTCDream之后,HTCMagic(G2)、HTCHero(G3)陆续被推出,吃准Android智慧手机这股势头的HTC在手机事业开始蒸蒸日上,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市场。
显然,HTC成功捕捉了当时智慧手机的风口,这也让它的产品成为了许多人的第一台Android智慧手机。
「QuietlyBrilliant」(谦逊中见卓越),这句品牌Slogan也就在那时候诞生了。
2010年,HTC与Google再次合作推出全球首款Nexus装置——Nexus One。该机由Google设计、开发和销售,HTC负责设备代工,是一款软体商与硬体厂商之间合作的「代表作」。
同时,Google也从这时候开始了与硬体厂商合作生产Nexus系列设备的生涯。而之后的Nexus9平板电脑、Pixel、Pixel2智慧手机均为HTC代工生产。至于Google与HTC的关系,我们下文再作分析。
2010年到2011年,品牌名声和手机业务在全球得到迅速壮大的HTC,以估值高达355亿美元的市值一度达到了行业之巅。
在海外市场的多家电信业者推动下,HTC如虎添翼,成为了北美市场最畅销智慧手机之一。
诸如HTC Desire(俗称:G7)、HTCWildfire(俗称:G8)、IncredibleS(俗称:G11)等都是当时烩炙人口的机型。其中HTCWildfire是当时鲜有的低价Android智慧手机之一,售价仅为11,900新台币,成为不少用户接触Android智慧手机的入门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在Android阵营中发力外,当时的Windows Mobile阵营也有HTC的一席之地(代表机型:HTC HD2/HD7)。
根据市场调查公司Gartner的统计数据显示,HTC在2010年全年共卖出了2,460万台智慧手机,在Q2开始进入全球手机厂商的前十名。而在之后的2011年,总销量飙升到约4,300万台。
同时,HTC在这时候收购了Beats的51%股份(以3亿美元收购),并陆续推出了HTC的Beats系列产品。
不过,HTC的这段风光持续得并不长久。
有喜,也有愁
怀旧是美好的,但前路开始变得曲折,也是时候考验司机的技术了。
中国手机品牌在2011年开始迅速崛起,以小米、魅族、华为、中兴、酷派、联想(中华酷联)为首的手机厂商开始在线上网路和线下市场发力,透过推出更低价、更加「接地气」的手机产品来抢占中国智慧手机市场的市占。
然而这时候HTC却并没有将主力掉头转向中国市场,而且还继续保持着中高阶的产品路线,这显然与中国手机企业注重「性价比、接地行销、线下通路铺广」的发展方式完全不同。
「高冷」的姿态让HTC陷入了品牌调性的僵局。从2012年上半年开始,HTC在中国的市占开始流失。而更加雪上加霜是,一向被HTC所重视的北美市场也因为与苹果的专利问题被ITC(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所制裁(由苹果在2010年3月提起的诉讼)。
ITC最终裁定HTC侵犯苹果iPhone的第647号专利,该专利为「直接在邮件与简讯中点击号码拨打电话」。
同时,ITC也正式宣布了进口禁令:自2012年4月19日起,美国禁止进口涉及侵犯专利技术的HTC智慧手机。
尽管HTC在此次专利纠纷之后与苹果签订了授权协议,但在短短半年时间内,HTC在美国市场的市占从原来的约23%「垂直」下滑到6%。而由于产品和利润问题,通讯电信业者开始放缓对HTC智慧手机的推广,这对于HTC来讲无疑是相当沉重且连续的打击。
在中国和海外市场双重失利之后,HTC的业绩开始走下坡,而在2011年所购入的Beats股份也分别在2012年、2013年分别回卖给Beats,以补充HTC当时在中国外所流失的业绩。
随后推出的HTC One、Butterfly等系列新品,无论是在海内外的销售成绩都不甚理想。
自此之后HTC无论是产品还是行销方式都开始变得奇怪,想做到走精不走量的高阶路线,但却对供应链的控管不足,迟迟没有一款能够及时拿得出手的旗舰出来;而当回过头来想跟中国厂商角逐中低端市场,却刚好遇上了智慧手机的爆发期。
显然,HTC以「高冷」的行销、较低性价比的姿态进入中国智慧手机市场是「学步邯郸般地以卵击石」。错失了用中低端机型抢占市场的好时机,也未能顺利地将高阶产品推出。
HTC最近一次让人匪夷所思的策略是旗舰HTC 10。做为一款当时本应用来冲击中国市场的旗舰手机,HTC不但没有将这款手机在中国推出,甚至还仅推出了一款配备高通骁龙652、3GB缓存但售价却高达人民币3,799元(约新台币17,323元)的HTC 10 LifeStyle。
这无论是价格和配置都与其他中国手机相比处于劣势,如此「非凡」的产品策略让人实在摸不着头脑。
显然,在市场策略意识的模糊、公司内部管理混乱、产品竞争力较低3个大问题下,HTC至今仍然未能完全扭转业绩下滑的局面。失去了当初对通讯业的机敏性,加上连续的失败遭遇,让HTC这家公司「屋漏又逢连夜雨」,公司市值也从原来的上百亿美元萎缩到了如今的(约)19亿美元。
重新发展智慧手机与VR设备
不过,尽管HTC的旗舰在大中华地区以外都销售平平,但就在HTC的业绩一落千丈之时,先前与HTC一直有合作的Google向它伸出了橄榄枝,让它在黑暗中看到了一点曙光。
同年9月,Google以1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HTC的Pixel研发团队。这一则消息在刚传播出来的时候很多人会误解为「Google收购HTC」,但实际上,Google只是瞄准了HTC颇为核心的Pixel研发团队,并对该团队进行收购,以「软硬合一」对形式巩固Android阵营在全球的地位而已。
在收购了Pixel团队之后,Google的Pixel1、Pixel2均由HTC代工生产,更大的Pixel2XL则交给了LG负责代工。
没了Pixel团队的HTC还值多少钱?目前来说还是一个谜。那么拿到这11亿美元的HTC打算怎么花,我们或许可以从各个媒体的采访中找到答案。
在近年VR技术的发展势头中,HTC也透过Vive这款设备在全球的VR领域占了不少市占,而这项业务确实也给了HTC带来一定的增长业绩。对于在Google那拿到的11亿美元会怎么花?HTC董事长兼CEO王雪红在此前的媒体采访中表示:
这次和Google共同签订此协议代表双方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再次迈出稳定的一大步,不仅为Google硬体业务注入强大的创新研发动力,也确保HTC在智慧手机和Vive虚拟现实领域可持续创新。
可见的是,HTC已经将这11亿美元押宝在略有起色的VR设备上,而并非是智慧手机。在2018年的CES大会上,HTC带来了新一代的VR设备VivePro。该产品在外观和硬体上进行了全面升级,除了新设计和新硬体外,同时也是一款可无线连接的VR设备。
从重金投资到对产品的巨大改进,可见HTC在VR领域上依然抱着很大的希望,尽管目前VR的发展趋势和普及暂时还不明朗。
此外,虽然HTC在研发资源上更侧重于VR方向,但他们也没有放弃智慧手机业务。在去年的媒体沟通会上,HTC营运长陈文俊表示:
「之前的营运长对中国市场的重视还不够,错失了很多机会。如果说HTC『回归』中国市场,这个词可能说得有点沉重了,我们就说是重新『进入』中国市场吧。」
那么陈文俊所说的「回归」,将会让HTC带来一件怎样的产品?
就在CES 2018展会结束不久后,HTC在1月15日发表了今年的首款手机产品HTC U11 EYEs。该机外观设计与之前发表的U11+相似,硬体定位中阶,为高通骁龙652+4GB缓存+6英吋1080P萤幕解析度搭配,主打前置双镜头。而它的定价与目前的OPPO、vivo接近(预购定价台币14,900元)。
虽然从综合来看,这次U11EYEs的定价没有以往那么吓人,但硬体配置仍然是HTC的一道坎,这也略显出HTC在供应链合作方面的生疏和不足。
毕竟在这个定价上,中国的OPPO、vivo、小米都已经用上了更新一代的骁龙660;而HTC在中国又没有像OV两家厂商肯花巨款去冠名、在线下通路铺货;线上通路又没有如小米、荣耀这些主力在线上发展的品牌玩得出色。
没有用上高通骁龙660是HTC U11 EYEs的一个遗憾,正因如此,该机的性价比依然略低于其他同配或同价的手机。或许,在硬体上略退一步去解决供应链合作不足的问题,是目前给HTC这款产品找到的最合理解释了。
不过事实上,HTC若在今年内不积极去解决供应链和公司内部的市场策略问题,仅单靠「品牌情怀」发展下去,那么它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台湾地区的主流手机市场中的竞争性将会越来越少。
对于HTC一个大企业来讲,11亿美元显然只能起到「治标不治本」的短期止漏作用。在有限的预算下,HTC应该需要更加英明的决策者去考察、去决定智慧手机与VR业务两者的发展方式。同时,HTC在今年走的每一步棋都应该要格外谨慎,更加应该学会抓住风口并专注于技术发展,营造一个企业该有的「核心竞争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