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太初怎么做,能不能详细分析中国历朝历代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
浩浩荡荡无比辉煌的五千多年中国历史中,中华文明经过不断创新、传承,形成今日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文化文明格局。
龙 夏朝夏朝(约前2070~前1600 )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 一般认为夏朝共传14代,17后 (夏统治者在位称“后”,去世后称“帝”),延续约471年 ,为商朝所灭。中国第一个奴隶制朝代,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共传十四代。 夏朝是在原始社会制度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中国传统的干支纪年纪日法,起源是很早的。夏代末期的帝王有孔甲、胤甲、履癸(桀)等,都用天干为名,说明当时用天干作为序数已较普遍。夏代的历法,是中国最早的历法。当时已能依据北斗星旋转斗柄所指的方位来确定月份,夏历就是以斗柄指在正东偏北所谓“建寅”之月为岁首。保存在《大戴礼记》中的《夏小正》,就是已知的有关“夏历”的重要文献。它按夏历十二个月的顺序,分别记述每个月中的星象、气象、物象以及所应从事的农事和政事。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夏代农业生产发展水平,保存了中国最古的比较珍贵的科学知识。 在夏代,农业文明有较大的发展。《论语·泰伯》载禹“尽力乎沟洫”,变水灾为水利,服务农耕。古文献中记载到的“杜康造酒”、 “仪狄作酒” 、“太康造秫酒”、 “少康作秫酒” 等传说都可以佐证酒在这个时期的重要性。夏商西周时期的酒均为度数不高的粮食酒,并不浓烈。《礼记·玉藻》中记载古人饮酒饮三爵后依然肃静脑明。畜牧业有一定发展,还有一些专门从事畜牧业的氏族部落。如有扈氏在甘战败后,被贬为牧奴从事畜牧工作。三代庶民的主食是由各类谷物做成的粥饭。将黍、粟、稷、稻煮成稀粥、浓粥食用,社会上层则多食干饭,偶食青菜。随着夏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生产部门的分工,烧制陶器,琢磨石器,制作骨器、蚌器,冶铸青铜器和制作木器等各种手工业,也有了新的发展和分工。在文献中,有夏代冶铸青铜器记载。如“禹铸九鼎”和夏后启命人在昆吾铸鼎,出土的铸造铜器的遗存可以为证。如在临汝县煤山龙山文化中晚期遗址中,出土了炼铜坩埚残块,其中最大的一块长5.3、宽4.1、厚2厘米,上面保存有六层冶铜痕迹。郑州牛砦龙山文化晚期遗址中,也出土过一块炼铜坩埚残块,残块上还粘附有铜碴与铜锈,经化验是属于铜锡合金的青铜遗存。特别是1980年在登封王城岗的发掘中,出土了一件青铜残片,残宽约6.5、残高约5.7、壁厚约0.2厘米,经化验是包含有锡、铅、铜合金的青铜。其器形有可能是青铜鬶,有些学者认为,夏代已经铸造铜器,并进入了青铜时代。此外,制造木器、玉器、骨器和蚌器,以及纺织和酿酒等,在夏代都可能已成为独立的手工业生产部门。在夏代,农业文明到了很高的程度,畜牧业有一定发展。有一大批奴隶从事畜牧工作,还有一些专门从事畜牧业的氏族部落。马的饲养得到很大重视。此外制陶业在夏代可能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极为重要的行业。至于青铜器,中国已经发现了二里头文化的铜刀。夏代设有历法官。后人专门整理的《夏小正》,已经被现代的天文学者证实是综合夏代至春秋时期历法知识的古籍,《夏小正》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科学文献之一,书中除二月、十一与十二月外,每月载有确定季节的星象(主要是拱极星象与黄道星象)以指导务农生产,另外亦有记载当月植物之生长形态、动物之活动习性与祭祀(亦为物候学之重要典籍)。 由于《夏小正》内容涉及星象与农业赖以使用之历法的关系,对古代天象与先秦历法研究也有相当重要之参考价值。 《夏小正》是中国现存最早一部具有丰富物候知识的著作。其经文有463字,按一年12个月分别记载了物候、气象、天象、和重要政事,主要是有关生产的农耕、蚕桑、养马以及采集、渔猎等活动。地图的出现,从夏禹治水的传说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已经认识了许多高山大河,确定了大地的东西南北,学会了开渠、分洪、修堤,并且掌握了计算、测量和绘制简单的地图。从殷墟时代上溯到夏初,不过八九百年,夏代已有文字和文献记录,是无可怀疑的。商朝的文字是成熟的,夏朝的文字也是成熟的,因为历史上已有夏篆的记载,夏禹书、禹王碑则是夏朝的传世文字,是夏篆。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生产部门的分工,烧制陶器,琢磨石器,冶铸青铜器和制作木器等各种手工业,也有了新的发展和分工。农业文明到了很高的程度,畜牧业也有一定发展。并且有了原始文字的雏形,开始有了文字记录。司母戊鼎 商朝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也称殷商,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500余年。 天文商朝对于天文天象的记载、对于干支记时法的运用等在甲骨文上有所反映。商代日历已经有大小月之分,规定366天为一个周期,并用年终置闰来调整朔望月和回归年的长度。商代甲骨文中有多次日食、月食和新星的记录。
数学
商朝数字,看出中文百与千字的演化源头商朝数字,看出中文百与千字的演化源头
商代甲骨文中有大致三万的数字,明确的十进制,奇数、偶数和倍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计算能力。 光学知识在很早就得到应用,商代出土的微凸面镜,能在较小的镜面上照出整个人面。
文字
甲骨文商朝文字-甲骨文(安阳殷墟)(40张)
考古学家从安阳的小屯村发现了大量的甲骨文,说明殷商时代文字已经得到充分广泛的应用,发展得也比较成熟;汉字的结构在甲骨文中已经基本形成。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使后人对商朝的了解更为详细可靠。
商代甲骨文兼有象形、会意、形声、假借、指事等多种造字方法,已经是成熟的文字。在出土的甲骨卜辞中,总共发现有4672字,学者认识的已有1072字。甲骨文因刻写材料坚硬,故字体为方形。而同时的金文,因系铸造,故字体为圆形。
总之,商朝的农业和畜牧、养殖业发展都比较快。手工业发展很快,青铜器的冶炼与制造都相当成熟,司母戊鼎就是商朝冶炼浇铸的,有了天干地支计时法,以及有了十进制等计算知识。著名的甲骨文就是这一时期的文字。
周朝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奴隶制王朝。周王朝一共传国君32代37王,享国共计790年。周朝分为西周(前1046-前771年)和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 周朝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周成王时营建(或曰迁都、相宅)成周(今河南洛阳),并在此举行祭祀、赏赐臣子的一系列活动。 其后周穆王又筑宫南郑, 其后周懿王又迁都犬丘(今陕西西安)。公元前771年镐京陷落,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东迁,定都成周(今河南洛阳),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史书又将西周和东周合称为两周。其中东周以“三家分晋”为节点,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华夏族群的自我认同和命名,始于春秋“诸夏”。“诸夏”之名有西周渊源,周王室尝自称“夏”,“诸夏”即分享周室礼仪与荣誉之诸国。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跨氏族的族群观念。周王朝继承了夏商两代,是古代奴隶制度社会的鼎盛王朝。(前1044年—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三大王朝,确立了天子这一概念,天子即国家首脑,其实也就是礼制的建立,以后各个朝代都把礼乐作为立国之本,用礼乐教化人,中国的君臣观念,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中国的长子继承等一系列宗法制度也是此时建立的,中国的家族概念也是周朝礼制确立下来的。
秦始皇兵马俑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前221年,嬴政称帝,史称“秦始皇”。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共14年,创立帝制及以三公九卿为代表的中央官制,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彻底打破自西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度,强力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推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统一文化风俗,加强了大一统的凝聚力,奠定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基础,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筑长城以拒外敌,凿灵渠以通水系。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中国2000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奠定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基础,故称“百代都行秦政法”。秦朝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五百年来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 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武大帝(剧照) 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东汉时期,共历29帝,享国405年 ,是中国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汉以后历代的朝代名称虽有变化,但汉族作为中国主体民族的地位始终未变。汉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及强大的帝国。两汉极盛时东并朝鲜、南包越南、西逾葱岭、北达蒙古。华夏族自汉朝以后逐渐被称为汉族,汉朝在科技领域也颇有成就,如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成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东汉张衡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能够预报地震的候风地动仪。 落下闳等人制定的《太初历》第一次将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公元前一世纪的《周髀算经》及东汉初年的《九章算术》则是数学领域的杰作。列有分数四则运算、今有术(西方称三率法)、开平方与开立方(包括二次方程数值解法)、盈不足术(西方称双设法)、各种面积和体积公式、线性方程组解法、正负数运算的加减法则、勾股形解法等筹算方法,形成了一个以筹算为中心、与古希腊数学完全不同的独立体系。汉代也是中国最早发明瓷器烧造的时代。这个时期还发明了蒸馏法、水力磨坊、现代马轭和肚带的原型、漆器、用于冶金的往复式活塞风箱、出现于汉末的独轮车、水车和吊桥。造船已经采用了防水隔舱、多重桅和船尾柱舵,并且开始使用罗盘。此外,血液循环也是首先在此时发现。农业技术大幅度提高,东汉早期出现了水排等新式灌溉工具,张仲景因《伤寒杂病论》而被尊为中华“医圣”、中医之祖。而史书记载华佗更是世界上最早采用全身麻醉的医生。儒家被汉朝确立为最根本的文化,之后儒家文化一直绵延了两千多年,控制了“丝绸之路”,夺回了世界贸易的至高点,中国从此成为世界贸易体系的中心,直到今天,一句“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道出了大汉的无比强大。京杭大运河 隋朝(581年-618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大一统王朝,享国三十七年。公元589年,隋军南下灭陈朝,统一中国,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中国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隋文帝励精图治,开创了开皇之治的繁荣局面。公元604年,隋炀帝杨广即位营建东都(今河南省洛阳市), 又修建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开创了万国来朝的“大业盛世”。科技上,李春设计和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距今1400多年),比欧洲早700多年。刘焯制定《皇极历》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历法,隋朝发明了世界最早的整体雕版印刷,造出了各种彩色纸张。等间距二次内插公式的发明,后发展出不等间距二次内插法。隋朝史书记载了最早糖尿病患者尿甜的现象,比误认为最先发现尿甜的ThomasWillis约早千余年。《诸病源侯论》的编撰,总结了魏晋以来的医疗实践经验,对中医“病因学和“证侯学”进行了精细准确的描述,成为中国第一部病因证候学专著。初创三省六部制,巩固中央集权;正式推行科举制,选拔优秀人才,弱化世族垄断仕官的现象。兴建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及驰道,提升了对北方地区、关东地区与江南地区的掌控力。书法珍品(唐)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享国289年,唐朝时万国来朝, 疆域空前辽阔,极盛时东起日本海、南据安南、西抵咸海、北逾贝加尔湖,是中国自秦以来第一个未修拒胡长城的大一统王朝。唐朝攻灭东突厥、薛延陀后,唐太宗被四夷各族尊为天可汗 。又借羁縻制度征调突厥、回鹘、铁勒、契丹、靺鞨、室韦等民族攻伐敌国,并让日本、南诏、新罗、渤海国等藩属国学习自身的文化与制度。唐朝接纳各国交流学习,经济、社会、文化、艺术呈现出多元化、开放性等特点 ,诗、书、画、乐等方面涌现出大量名家,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书法家颜真卿,画圣吴道子,音乐家李龟年等。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声誉远播,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 唐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女性地位明显提高,人们可自由结婚和离婚。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在世界上首次测量了子午线的长度;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是不可多得的医书;868年,《金刚经》的印制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雕版印刷技术。中国的造纸、纺织等技术通过阿拉伯地区远传到西亚、欧洲。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延续并完善了隋朝的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发展起来令人瞩目的文学--唐诗,书法家辈出,形成著名的唐楷,是唯一未修建长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清明上河图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共319年。出现了宋明理学,儒学得到复兴,科技发展迅速,政治开明,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民间的富庶与社会经济的繁荣实远超过盛唐,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 有人推算,1000年中国GDP总量为265.5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7%,人均GDP为450美元,超过当时西欧的300美元。 宋朝时期没有严重的宦官专权和军阀割据,兵变、民乱次数与规模在中国历史上也相对较少。北宋因推广占城稻人口迅速增长,从980年的3710万增至1124年的12600万。 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西方与日本史学界中亦有学者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的时期。 两宋的科技成就不仅成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上的一个高峰,也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中国四大发明,在宋代得到改进并应用。提到两宋科学技术时,人们还常常提到沈括及他的《梦溪笔谈》。如李约瑟博士把沈括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而他的《梦溪笔谈》则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在其他方面也有颇多成就,如医学方面,医学从此前的三科分为九科,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著作《洗冤录》。针灸有了很大的发展。《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所收药物比《唐本草》新增四百七十六种。 宋朝的历法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宁宗庆元四年颁布的《统天历》。该历法由杨忠辅创制。它与现代所测数值只相差26秒,而与现行的公历所采用的数据相同,比西方《格里历》的颁行早383年。但因推测日食等不验,《统天历》只使用到开禧三年。同年又造《开禧历》代替统天历,行用于世45年。 元朝(1271年—1368年)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共98年,最大历史功绩是统一了中国,中央设省,纸币成为流通货币,促进了商业的发展,设立了远达极北南海的27处天文观测站,在测定黄道和恒星观测方面取得了远超前代的突出成就。元朝有名的天文学家有郭守敬、王恂、耶律楚材、扎马鲁丁等人。耶律楚材曾编订有《西征庚午元历》,1267年,扎马鲁丁撰进《万年历》,1276年,许衡、王恂、郭守敬等人修改历法,以近世截元法主持编订了《授时历》,《授时历》于1280年颁行 ,延用了400多年,是人类历法史上的一大进步。军事技术先进,火器发达,蒙古军队是当时世界上实力最强大的军队,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杂剧成就辉煌,景德镇青花瓷、景泰蓝等手工业发达。蒙古的突然崛起尤其是灭宋之后,中国良好的发展态势被扭转了,这是明清之后中国逐渐落后与西方的一个很大原因。 元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元朝疆域东起日本海、南抵南海、西至天山、北包贝加尔湖,元史称“东尽辽左西极流沙,北逾阴山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时不及也”。元朝废除尚书省和门下省,保留中书省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开中国行省制度之先河。元朝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较为繁荣。元朝时与各国外交往来频繁,各地派遣的使节、传教士、商旅等络绎不绝。在文化方面,期间出现了元曲等文化形式,更接近世俗化。明太祖朱元璋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享国276年。明代社会经济发达,农产品丰富,手工业生产具备很高水平,陶瓷业、丝棉纺业、冶炼、建筑等闻名世界。16世纪隆庆、万历年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在若干手工业行业中出现。 明代疆域囊括汉地 ,东北抵日本海、外兴安岭 ,后缩至辽河流域;北达阴山,后撤至明长城;西至新疆哈密, 后退守嘉峪关;西南到达缅甸和暹罗北境,后折回约今云南境;并在青藏地区设有羁縻卫所 ,还曾收复安南。 明代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繁荣,大量商业资本转化为产业资本,出现商业集镇和资本主义萌芽。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据《明实录》所载人口峰值为7185万 ,也有学者指出逾亿 ,也有晚明人口近两亿的说法。 明成祖时期,朱棣令编修百科全书《永乐大典》,解缙率三千文人在三年时间内即告完成。 《永乐大典》有22877卷,又凡例、目录60卷,11095册,引书达七八千种,字数约有三亿七千多万。 十四世纪中叶的《白猿献三光图》载有132幅云图,并与天气变化联系起来,绝大部分与现代气象学原理相一致。(欧洲到1879年才出版只有十六幅的云图。)1383年,南京设京师观象台,1439年造浑天仪置北京(1900年被八国联军德国劫走,1921年索回,置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1442年,北京设观象台。
1446年,建晷影堂(位于北京古观象台西南侧)。
1607年,李之藻撰《浑盖通宪图说》刊行。
1617年,张燮著《东西洋考》记载海洋占候等的详细资料。
1634年,正式安装中国第一架天文望远镜:“筩”(yong)。
1643年,出版《崇祯历书》。
坤舆万国全图数学物理
1450年,吴敬撰《九章算法比类大全》。
1524年,王文素著成54卷总计1500多问近50万字《新集通证古今算学宝鉴》。
1584年,朱载堉著《律吕精义》出版。
1592年,程大位撰《算法统宗》最早记载使用珠算方法开平方和开立方。
1606年,徐光启与利玛窦开始合译《几何原本》。
1613年,李之藻据西人克拉维斯《实用算术概论》和中国程大位《算法统宗》编译而成《同文算指》。
1637年,宋应星在《论气·气声》中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作出了合乎科学的解释,认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或急速运动冲击空气而产生的,并通过空气传播,同水波相类似。
方以智在《物理小识》卷2中提出:“宙(时间)轮于宇(空间),则宇中有宙,宙中有宇。”提出了时间和空间不能彼此独立存在的时空观。在《物理小识》卷1中正确地解释了蒙气差(即大气折射)现象。
民间光学仪器制造家孙云球制造放大镜、显微镜等几十种光学仪器,并著《镜史》(已佚)。
医学医药
1406年,朱棣等主持收集编成《普济方》(载方六万一千七百三十九个,是中国现存最大的一部医方书)。
1567年在宁国府太平县试行中国人痘接种方法预防天花。(种痘预防天花是人工免疫法的开端,十七世纪中国种痘技术已相当完善,并已推广到全国。中国种痘法于十七世纪初传入欧洲)。
本草纲目《本草纲目》
1596年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在南京正式出版刊行,同期问世的还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
1601年,杨继洲著《针灸大成》。
1617年,陈实功收集了大量有效方剂。他注重实践,勇于革新,创造性地进行了截趾(指)、气管缝合等外科手术。著有《外科正宗》,书中对一些肿瘤也作了论述。
1624年,张景岳撰《类经》刊行,同年,再编《类经图翼》和《类经附翼》。
1640年,《景岳全书》64卷成书。
1641年,吴有性撰《瘟疫论》。
王夫之在《思问录·外篇》中提出了关于生物体的新陈代谢的观念,他说:“质日代而形如一,……肌肉之日生而旧者消也,人所未知也。人见形之不变而不知其质之已迁,……”
农学农政
徐光启1376年,俞宗本著《种树书》(记载了多种树木的嫁接方法,如桃、李、杏的近缘嫁接和桑、梨的远缘嫁接等)。
1406年,朱橚《救荒本草》问世(收集四百一十四种可供食用的野生植物资料,载明产地、形态、性味及其可食部分和食法,并绘有精细图谱)。
1547年,马一龙著《农说》(记载了水稻的精耕细耘、密植、育苗、移栽等的种植经验,是中国第一部运用哲学观点来阐述农业技术的著作)。
1596年,屠本畯(jùn)著中国现存最早的海洋生物专著《闽中海错疏》(记载了沿海一带以海生无脊椎动物和鱼类为主的二百多种水族生物的形态和生活习性等)。
1608年,喻仁、喻杰合著《元亨疗马集》(著名的兽医学著作,内容包括对马、牛和骆驼的治疗经验,现今仍有实用价值)。
1617年,赵蛹著《植品》(有关西红柿的种植技术等)。
1628年,徐光启撰《农政全书》。
地理科技
1405-1431年郑和率大型远洋船队到达西洋三十余国;1425年《郑和航海图》编成。
1536年,黄衷著《海语》(记录东南亚史地与中国南洋交通情况)。
1565年,胡宗宪编《筹海图编》记录中日交通及抗倭事。
1589年,出现最早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
1639年,顾炎武开始编著《肇域志》、《天下郡国利病书》。
明末徐霞客开始著《徐霞客游记》。
化学化工
1521年,四川嘉州(今乐山)凿成深达数百米的石油竖井。
1596年,《唐县志》记载以火爆法的采矿技术。
1596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二百七十六种无机药物的化学性质以及蒸馏、蒸发、升华、重结晶、沉淀、烧灼等技术。
1637年,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述冶炼技术时,把铅、铜、汞、硫等许多化学元素看作是基本的物质,而把与它们有关的反应所产生的物质看作是派生的物质,从而产生化学元素概念的萌芽。 《天工开物》中记载了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的许多成就,如冶炼生铁和熟铁(低碳钢)的连续生产工艺,退火、正火、淬火、化学热处理等钢铁热处理工艺和固体渗碳工艺等。
方以智在《物理小识》卷7中记载了炼焦炭的方法:"煤则各处产之。臭者,烧熔而闭之。成石,再凿而入炉,曰礁。"欧洲到1771年才开始炼焦。
西学东渐
徐光启重视演绎推理,并特别把重点放在数学上,认为数学是其他一切自然科学和工程学的基础。徐光启在1629年即成立西局同年的七月二十六日,给崇祯帝上奏,提出“分曹”料理,即分学科研究的思想,并论述数学和其他科学的关系,及数学在生产实践中作用。 [244] 他认为数学是“从用之基”,提出“度数旁通十事”:治历、测量、音律、军事、理财、营建、机械、舆地、医药、计时。在他掌管的“历局”内开展以数学为根本,兼及气象学、水利工程、军事工程技术、建筑、机械力学、大地测量、医学、算学及音乐等学科的研究工作。
历局有了科学研究机构的雏形。崇祯帝对此积极反应和支持,下旨批示“度数旁通,有关庶绩,一并分曹料理,该衙知道”。徐光启开创的“格物穷理之学”有李之藻、李天经、孙元化、王徵,其后又有方以智,王锡阐等发扬。
四大名著中有三大名著是出自于明朝,火器在当时的世界上是无敌的,明朝的气节在古代皇朝中独一无二,明朝皇帝一直奉行着不和亲、不纳贡、不赔款、不割地,天子御国门,君王死社稷的信仰,朱元璋亲自将这些信仰写进《皇明祖训》中,时刻提醒着明朝历代皇帝。是汉人最后的一个正统封建王朝,也是古代汉人最后的光辉时代。康熙大帝(剧照) 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共268年,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封建专制推向了最高峰。中后期由于政治僵化 、文化专制、闭关锁国逐步落后于西方。 清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清朝统治者统一蒙古诸部,将新疆和西藏纳入版图,积极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乾隆年间,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世界大国的格局最终确定。极盛时期的清朝,西抵葱岭和巴尔喀什湖,西北包括唐努乌梁海,北至漠北和西伯利亚,东到太平洋(包括库页岛),南达南沙群岛。包括50多个民族,国家空前统一。期间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也推向了最高峰。清朝前期农业和商业发达,江南出现了密集的商业城市,并在全国出现了大商帮。在此基础上,人口突破四亿大关,占世界总人口十亿的近一半。 医学,乾隆时官修的《医宗金鉴》九十卷,征集了不少新的秘籍及经验良方,并对《金匮要略》、《伤寒论》等书作了许多考订,是一部介绍中医临床经验的重要著作。清代名医王清任在医学上有突出的成就,著有《医林改错》一书。他强调解剖学知识对医病的重要性,并对古籍中有关脏腑的记载提出了疑问。他通过对尸体内脏的解剖研究,绘制成《亲见改正脏腑图》二十五种,改正了前人的一些错误,为中国解剖学的发展做出了有益的贡献。地理,康熙时,曾组织人力对全国进行大地测量,经过三十余年的筹划、测绘工作,制成了《皇舆全览图》。这部地图“不但是亚洲当时所有的地图中最好的一幅,而且比当时所有的欧洲地图都更好、更精确” 。最后在《皇舆全览图》的基础上,根据测绘的新资料,制成了《乾隆内府皇舆全图》。在这份地图里第一次详细地绘出了中国的新疆地区。
农学,清代的农书约有一百多部,尤以康熙、雍正两朝最为繁盛。有《钦定授时通考》《广群芳谱》《补农书》等著作。 其中大型综合性农书《钦定授时通考》,是1737年由乾隆帝弘历召集一班文人编纂的。全书规模比《农政全书》稍小。因是皇帝敕撰的官书,各省大都有复刻,流传很广。
中国历史极其源远流长,旷古悠久,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延续五千多年而没有中断的伟大文明,经过数千年的繁衍生息,各民族不断融合,最终形成今天繁荣昌盛的局面。我们是中国人,我们自豪自信自立自强!宇宙是不是无中生有而来的?
没有月球【地球海洋照样潮起潮落】♥月球本身要随气潮波动♥
既然是月球引力拉起地球海洋产生的地潮海潮气潮,那么地球自转每天都一样相差也不到0.01秒……月球绕地球公转是一直有变化的而且每天向东向前移动很多。那么涨潮是有月球引起的……同一区域纬度经度涨潮有月球在地球正上空引起的,那涨潮的时间应该随月球运动而变化。问题就在于同一区域纬度经度测出来的涨潮时间几乎固定不变初一到十五的时间表,因为月球始终向前向东运行时间是会改变的,涨潮时间为何那样准时而且一天两次相隔时间12小时。
决定涨潮的动力及时间☞☞不是有月球(万有引力)决定,而是有太阳来决定的。地球绕太阳公转会在(太阳系的南极与北极)之间移动所以地球上就有南回归线北回归线。正是南北回归线是太阳垂直于地球地面决定涨潮的范围及区域。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任何区域只要太阳垂直于地面海面洋面时……西半球西面就会涨潮,离太阳垂直面较远的区域南纬与北纬涨潮会慢一点到来越远越慢。切记太阳垂直于洋面会南北移动的所以同一区域涨潮时间会一天比一天早或慢。
地球地面海洋受到来自太阳系的(反推力)重力……力量来自太阳系最外面外层的氢壁,当太阳垂直于地球地面时在地球地面另外一面就受到了来自太阳系氢壁的重力(反推力),就象我们用两只手压大气球一样把球面压下去,因为地球是自西向东转动……又因垂直于一地面洋面的(反推力)成一直线,所以地球潮汐会有两面性同时进行成一直线间隔12小时。
地球地面洋面海面的潮汐现象与月球(及万有引力)不相关,没有月球出現的区域涨潮照样进行,没有月球……地球海洋潮汐照样进行。如果找到一个行星有液态海洋会自转且没有卫星……海洋潮汐照样进行。
与地球自转轴平行的纬度南纬30度经过赤道到北纬30度之间……只要太阳垂直于海面洋面时。在此位置的西面西半球开始涨潮(百分百正确)。请大家亲自去验证。我说1000遍1万遍也不算数只有你们亲自验证了才算数。
宇宙大爆炸的奇点从何而来?
浩瀚太空,各种星团星系星云星罗棋布。除此之外,那就是广阔无垠的暗物质空间,暗物质空间看似空空如野,其实它是由比物质分子更细碎的物质构成的。这种物质我们现在的各种仪器还观测不到它,但抵确存在,这就是暗物质和暗能量。这就是说,整个宇宙都是由物质构成的。不管是看得见的,还是看不见那部分,都是物质结构。
宇宙大爆炸之前,其实宇宙早以经存在了,只不过不是现在这种形式,是由不可见物质填充着,填充到每个角络。一旦某处稍有扰动,就会形成一个诱因,各种填充物开始形成分子,分子团越聚越大,质密度超强,当温度,压力都达到一个极限的时候,宇宙大爆炸之前的这个奇点便以成形了。
宇宙大爆炸,炸出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太空场面。各大星系还在不断向外扩散膨胀,星团越变越稀疏,最后被暗物质能量分解化为乌有,整个宇宙又恢复到原来状态,也就是大爆炸之前的那种状态。
到此为止,演变并没有结束,这只不过是一个周期,下一次宇宙大爆炸又开始在酝酿当中了。周而复始,宇宙就在这一次次涅盘重生当中永不消失的存在着。此观点纯属猜测,有不同想法的朋友,请留言,谢谢。
宇宙是大爆炸形成?
最初是虚无,一无所有,一切都没有意义,这是无极,突然出现了基态真空(基态真空为能量级为0的真空,没有任何活动性,没有任何物体存在,也称为真真空)即虚空。虚空仍然是一无所有,但却有了意义,它蕴含着诞生「有」的可能,这是太易(太易,未见炁也),即阴阳未变,恢漠太虚,无光无象,无形无名,寂兮寥兮,是曰太易。基态真空突然分裂为激发态量子真空(激发态量子真空为高能量级真空,具有能量存在,也称为伪真空)和负真空,量子真空之中蕴含着无穷无尽的真空零点能(激发态真空中蕴藏着巨大的本底能量,它在绝对零度条件下仍然存在,称为真空零点能),负真空之中蕴含着负真空能,两者之和为零,这是太初。炁之始而未见形也(元炁始萌,谓之太初),此炁即为元始先天太乙祖炁或称为先天一炁,是一切万物的源流,是真空零点能,真空在真空零点能的激发下发生量子涨落,无中生有,同时产生一对虚粒子,一正一反,在极短时间内,粒子对撞湮灭,湮灭释放出能量还归于真空,以遵守能量守恒定律,但是由于电荷—宇称不守恒(宇称不守恒于1956年由杨振宇、李政道提出,1957年由吴健雄证实,同年杨李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会有粒子对不能同时完成湮灭,即c p破坏,导致反物质湮灭更快,留下没有完全湮灭的正粒子这是一个没有质量的粒子,此即为太始(太始,形之始),自一而生形,虽有形而未有质,在这种情况下,正粒子即为暴胀子(暴胀理论于1980年由阿兰古斯提出,该理论指出在大爆炸初始宇宙曾有指数级膨胀时期),暴胀子在真空能的激发下迅速暴胀成暴胀场,即希格斯场,希格斯场赋予粒子质量(1964年希格斯发表解释质量的希格斯机制,并预言希格斯粒子),2013年希格斯粒子被发现,这是太素,形而有质,而未成体,是曰太素(太素者,质之始也)。暴胀场指数级膨胀(1979年斯塔罗宾斯基提出暴胀模型,两年后阿兰古斯独自提出暴胀理论)在远远不到1微秒的时间内暴胀了1.6✖️10的60次方倍,即从一个没有质量的粒子暴胀到一个鸡蛋大小,这是太极。炁形质混元一体,阴阳不分,而为混沌(太极元气,函三为一)(炁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混沌)(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无极生太极,历经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五个阶段,是谓先天五太,此后宇宙内十维空间分裂形成三维空间,其他高维蜷缩至量子领域,庞大的真空零点能转换为正反物质粒子对,粒子对随生随灭,大统一力分解为四大基本力,这是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鸡蛋大小的宇宙从激发态真空跌落到能级为0的基态真空之中,其势能转化为宇宙大爆炸的动能,在反斥引力的作用下,宇宙在没有零点能的基态真空之中继续疯狂膨胀,于是大爆炸开始,这是混沌开辟,在四大基本力的作用下,各基本粒子逐渐出现,即夸克、光子、电子、渺子、陶子,胶子、中微子、玻色子等这是四象生八卦,由于电荷—宇称不守恒,对称性破缺,即c p破坏,导致正反物质湮灭不彻底,没被完全湮灭的正物质构成了宇宙物质基础,暴胀之初发生的量子涨落在大爆炸时才被放大到宇宙宏观尺度成为先天结构的雏形,同时随着宇宙不断膨胀,温度逐渐降低,基本粒子逐步形成原子、分子,进而凝聚成星云,星云再形成各种天体,这是八卦生万物,至此宇宙成。
地球上众多类型元素是那来的?
地球上众多类型元素是那来的?发生过核反应吗?
元素周期表中常见的元素总共有92种,如果加上短期存在的放射性元素和人造元素外,总共有118种,它们的同位素的数量则是元素种类的几十倍,如果加上化合物那可能就难以计数了!那么地球上那么多元素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元素和元素之间到底是以什么为区别的,又是怎么诞生新元素的?人类最早认识的元素是铜,它促使人类进入了青铜时代,然后再是金,这种稀有的金属人类很久以前就认识了它的价值,此后则是铅、银和铁等等,铁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元素,因为一直到现在我们所有的制造业、重工业以及宇航工业,都有铁或者铁合金的参与。
越王勾践剑,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器,国家一级文物
从原子到原子的结构
到了十八世纪,法国的大化学家拉瓦锡的发现否定了燃素说,发现燃烧其实是一个氧化化合过程,因此提出了化合之前的单体元素一说!人类完成了从单体到化合物元素的了解过程!此后道尔顿提出了原子理论,认为物质都由最小的原子构成!
再往后就是汤姆逊发现电子,卢瑟福发现了原子核和更小的质子,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至此关于元素的组成架构已经完全准备好了!
元素和元素之间到底以什么为差别标准?
其实元素之间的差异早在19世纪就有人发现了,尽管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朦胧的表达出了这个差异,但真正的差别是在卢瑟福发现质子以后,大家彻底知道了元素之间的差异其实就只是质子数的差别而已,而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子发现后,也就知道了同位素的存在!
氢的三种同位素
元素的差别就是质子数量的差异,它和中子数量的配合构成了元素稳定的关键,但总得来说数量越大,稳定性越差,比如92号元素以上,极不稳定,到了118号元素,简直只能以毫秒级别存在。
118号元素的电子层排布
从元素到元素
1920年英国物理学家爱丁顿提出了恒星从轻元素的聚变中获得能量的早期核聚变理论,十几年后才美国科学家汉斯贝特发现并完善了质子链反应和碳氮氧循环,马克欧力峰则完成核聚变程序,至此从元素到元素的转变!
质子-质子反应链
但核聚变并不是随便就能发生,它需要超高的温度,而这个条件则只在恒星内部才能发生,而不同质量的恒星温度不一样,达到的元素层级也有差别!核聚变从最初是从氢元素中的氕开始的,吸收能量后经过β衰变成氘,然后和氕开始质子链反应,一直到氦,再经过氦核作用,核聚变反应生成从碳到镍之间的所有元素。
通过氦核作用产生的除碳以外的元素
铁镍后的重元素则在恒星红巨星时代的慢中子捕获和超新星爆发的快中子捕获中完成。而中子星合并过程中则会产生大量的重元素,包括黄金以及和铀这些放射性元素,都会在这个过程中产生!
中子捕获过程
所有这些条件在地球上并不具备,即使在地球内核将近6000度的条件下,最多也只能产生一种比较奇特的压缩高温的坚硬流体状物质,但元素的特性并没有改变,唯一能产生新元素的途径是宇宙射线轰击大气分子产生新元素,比如宇宙射线所带的高能量中子击氘核,其氘核与中子结合为氚核!其实人造元素也是用类似的方法获取,只不过是在加速器中得到而已。
这些元素的源头都是怎么来的?各位会发现一个问题,也就是我们地球上所有元素的源头都是氢的同位素氕,无论如何千变万化,都是不同质子数的堆积,或者就是质子变成中子后结合,那么最初的元素氢(氕)是怎么来的呢?
现代宇宙诞生的大爆炸论认为这是在大爆炸过程中产生的,在大爆炸温度达到形成重子时,元素开始萌芽了,宇宙再扩张,温度到再降低就到了太初融合的时代,宇宙中的氕(绝大部分)、氘(微量),氦(少量),锂(痕量)就在太初融合时代产生了!
说起来令人难以置信,但大爆炸的余晖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以及大爆炸合成元素比例的也已经得到验证,还有大爆炸产生的宇宙膨胀,三个最关键的证据得已经发现,这宇宙还不是一般的神奇,大爆炸产生最初的元素,恒星的不同发展过程接力产生了不同元素,然后爆炸将这些元素抛洒到了宇宙中!
大爆炸的证据
最后新的恒星形成过程中又诞生了行星,而有的行星机缘巧合又诞生了生命,而地球上的各种化学物理过程又诞生了很多化合物(其实又很多化合物在地球诞生时就存在了),经过数十亿年的演化,最终变成了现代地球!
那么地球上这么多其他元素是怎么产生的?
就目前已经被实验所证实的,这个宇宙的最基本单位是基本粒子。
图:基本粒子的种类,每种夸克有三“色”和它们的反粒子,夸克就有36种;轻子和它们的反粒子共12种,以上统称为费米子,共计48种。规范玻色子12种,希格斯玻色子1种,合计61种。引力子没有算到里面。
在宇宙大爆炸后的第三分钟,开始了所谓的太初核融合,这些基本粒子合成了氢、氦和微量的锂、铍。由于宇宙的极速膨胀,在第20分钟时,由于物质密度的下降和冷却,太初核融合停止。所以,现在所有物质都是在这17分钟内合成的。
氢和氦分子构成了原始的星云。在宇宙大爆炸后的约4亿年,在重力坍缩下形成了第一代恒星(第三星族恒星),这类恒星不含金属元素(氦以后的元素),质量非常大,远大于现代恒星150个太阳质量的理论极限。
在恒星中会发生核融合反应,生成了元素周期表里包括铁在内的以前元素。
图: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
由于铁是最稳定的元素,它的核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还没有吸收的能量多。当恒星聚变反应到铁时,内部急剧冷却,外围的物质会在重力作用下发生坍缩,以非常快的速度撞击铁核,并施放出巨大的能量,这就是超新星爆发。超新星爆发会生成铁以后的元素。
图:蟹状星云,超新星爆发的遗迹
超新星爆发会抛洒大量的金属元素进入太空中,并与原始的星云混合在一起,在以后又会形成新的恒星。太阳是一个金属含量较多的恒星,属于第一星族(第三代恒星)。
中子星间的碰撞也能产生铁以后的元素。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