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天,家长们看过来。读书有序 ,事半功倍,怀着兴趣读书,方能以苦为乐、持之以恒。
相对“永远”的理想,目标只是下一站,且物质化,往往小富即安。我父亲出生在山东,抗战军兴,学校老师多是读免费师范毕业的共产党员,喜欢谈理想,老师问学生:长大后想干什么?一放牛娃“霍”地站起来:“当县长,吃大饼、‘喝’油条”,父亲选用山东话复述,又是“‘喝’油条”,朴素得掉玉米渣,侉子腔扑面而来。后来国民党重点进攻山东,父亲跟着部队过黄河,老校长送他,到了黄河边嘱咐:“延孔,部队很苦,多吃花生,营养就够了。”这位校长时常告诫学生:好男儿志在四方。父亲听了他的教诲:跟着部队,离开家乡,后来过长江,到上海,“文革”期间赋闲在家,回山东老家看孙校长,那位梦想‘喝’油条的同学,还在地里当农民。
这段回忆对我很有触动。目标不对焦更远的理想,就会浅尝辄止,裹足不前。理想虽然遥不可及,却可以牵引你走到更远。怎样树立理想呢?初以为读经典、开天眼!
我的学渣儿不愿看书,读小学时,写作如同便秘,为此哄他看动物小说,比如沈石溪的,果然入迷,立马体现在作文上,抓住动作细节,惟妙惟肖,得了优。目标达到了,又不看了。障碍是文字?改从影像入手,周末晚陪他看经典电影《教父》,我想他是男孩,应该喜欢,允诺看完可以玩一会儿游戏,第二个周末,宁愿不玩游戏也不看《教父》(中),我耐心地劝导,他怒吼道:“你要我当黑老大啊!”硬扭的瓜不甜,耐心等机缘吧,如猎手潜伏环视。
初二下半学期的历史课出现一战、二战,他回家后一口一个“德国、牛!”一战、二战输了,又经济崛起,高端工业第一,打不死的威廉小强!有缝隙,可插楔,问他“想全面了解德国吗?”“要!”这次我吸取教训,不找经典,先找编著。编著:天下文章一大抄,不入流的书,却将繁杂事件排列组合,前因后果井然有序,交待清晰、文字流畅是它的特点,最宜普及。于是我订购了一套《二战风云人物》系列,像发牌,看完一本给一本,谓之“饥饿进补输液法”。先看《沙漠之狐——隆美尔》,他欣喜若狂,手不释卷,边看边叫绝。等到隆美尔走下坡路了,不想看了。我就劝他,看英雄既要看闪亮登场,更要看惨淡收场,这才是完整的人生,才有借鉴意义。见他将信将疑,我又生一计劝导:看看他败给了谁,再找来那位新王者,可能更精彩!连哄带蒙,他决定看下去,看着看着沉思。看完后我又发一本:《铁甲悍将——古德里安》,他边看边比较,不断问我:谁更厉害,男孩总喜欢比大小。“我没有研究过二战,你自己比较。”他说古德里安更厉害,闪电战是他最先提出的。我说:“对!这是军事史上创新,就推动进步而言,创新比卓越更有价值。”
看完德国,他急匆匆要看美国人物。我说美国是1941年才撸袖挥拳参战,最先抵抗德国锐气的是英国,然后是苏联,读史书要按顺序,才能看出前因后果,才能探寻规律。按兴趣看,那是小屁孩阅读法。小屁孩?他不屑,于是他按着战争顺序,先英国、后苏联,到了美国,急于想先看罗斯福,我劝他先看《巴顿》《艾森豪威尔》,完整了解欧洲战场。看完了,我中断美国系列,提前插入日本《山本五十六》,因为是他偷袭珍珠港,才引入美国参战,才挑起太平洋战争,才有美国海军《尼米兹》、陆军《麦克阿瑟》,完整了解太平洋战争,最后看罗斯福,了解美国人的决策。读书有序,事半功倍。
暑假前,学渣从一年多前全班垫底,数学一跃而居年级第三、班级第一,虚荣心爆表,决心攻克其他短板科目。暑假里复习英语。晚上两小时上物理网课。还有半小时体能锻炼。21:30前上床。很自觉地不看手机刷屏了,他说:很无聊,显然他被英雄感召。
我准备了《生物进化传奇》,也是编著,若产生了兴趣,延伸读19世纪的生物名著法布尔的《昆虫记》。兴趣未灭,再看科普散文《自达尔文以来》,这是世界著名的生物进化论者古尔德的生物学散文集,文笔典雅,通俗易懂,如果引人入胜,再续读他在《自然史》杂志的专栏集子,窥视该领域在19世纪的成果。生物学与人工智能是未来的两大趋势。
还准备了《胡雪岩》,作者高阳是位经史烂熟于心的严肃作家,故事源于史料,细节源于想象,充满了戏剧性的跌宕起伏,一定引人入胜,感知商人的韬略。用崇高陶冶性情,摆脱低俗;用科技武装自己,争取有贡献;用经济学常识经营生活,不受物质困厄。
等到他的自学定力铸化磐石,我会诱导他还原游戏学习,比如《瘟疫公司》,比如《欧陆风云》,都让你沉浸其中担当角色,游戏的沉浸式学习,效率远高于文字,尤其吸收与运用混合,这是书面文字做不到的,起码不会成为书呆子。互联网时代,游戏是益智玩具,也是堕落诱饵。教育之难,难在如何处置双面刃。树立理想引导人生是关键。
我选择一个个领域,普及性拓展他的阅读域,探测兴趣点,一旦发现终身所爱,一头扎下去,怀着兴趣读书,方能以苦为乐、持之以恒,最终超越常人。
社会,最需要每人之长去丰富世界,而不是没有短板的庸人。(李大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