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杀星 慎,英雄联盟伤害最高的英雄是哪个?
初始移动最快:剑圣(355)
初始移动最慢:机器人,小炮(300)初始攻击最远:女警(650)
不用技能攻击最远:小炮(18级703)
使用技能攻击最远:老鼠(850)注:防御塔 攻距:800
初始攻击力最高:宝石(61.5,系统默认62
初始攻击力最低:死歌(45.5)
初始暴击率最高:寒冰(被动效果)
最BT的技能:猩红收割者的W(开启后,2s内 即使敌人的泉水也无可奈何)
最BT的被动:波比(任何非防御塔攻击造成 超越波比当前生命值10%的伤害将被减少50%初始防御最低:娜美
初始防御最高:波比
初始攻速最快:老鼠
初始攻速最慢:机器人
最难上手:暗黑元首
最易上手:盖伦
体型最大的英雄:虚空恐惧
生命偷取最高:亡灵勇士
削弱得最惨:恶魔小丑(不是刀妹)
推线最快ADC:战争女神
最肉的ADC:首领之傲 厄加特
爆发最高的ADC:法外狂徒 格雷福斯
拥有最长控制时间的ADC:寒冰射手 艾希
对坦克英雄威胁最大的ADC:暗夜猎手 薇恩
最不能追的英雄;三速鞋时光冰杖的炼金术士
2级爆发最强:鳄鱼
1级爆发最强:赵信
最强势野区遭遇战:渔人
最容易五杀的英雄:卡特琳娜或者ap贱圣
最强AP加成:雪人骑士
最物有所值:审判天使(比赛中有时会被禁, 集上单,辅助,ADC,AP,打野于一身
最值得练习:流浪法师(比赛出场率很高的4 50)
最多控制技能:深海泰坦(4个)
冷却时间最短位移技能:卡萨丁 5S
死亡率最高:提百万 大家都知道
Q伤害加成最高的英雄:狂野女烈手
W伤害加成最高的英雄:小法
E伤害加成最高的英雄:努努
最BT的团控:阿木木
最抗压的上单:掘墓者
输出最低的:慎
单体爆发最强AP:鬼术妖姬(稳定),暗黑 元首(不好练,使用的好比妖姬爆发高) 安妮、小鱼
打野效率最快(前期) :野兽之灵
打野效率最快(后期):木木拥有联盟最强减速:沙漠死神(不知道为什么 ,努努没抢到这个荣誉…)
最讨厌的队友:人头狗德莱厄斯
最有威慑力的辅助:蒸汽机器人
初始生命值最低的英雄:冰鸟 440
理论上护甲能达到最高的英雄:巨魔、锤石
大招cd最长的英雄:死歌
补给最足:众星之子
可以逆转战局的辅助:布里茨(可惜锤石的勾 没排上)
对坦克威胁最大的英雄:蒙多
最害怕点燃的英雄:蒙多(一个点燃四分之一 的血就这样没了)
最强AOE法师:爆破鬼才出场率最低的英雄:首领之傲(有人统计500 局,共Ban英雄3000人次,选英雄5000人次 ,共8000人次,竟然没见过一次厄加特)
最不值得购买的英雄:奎因(宁用四百五的寒 冰,不用六千三的奎因)大招定位太尴尬 不值得6300
体型最小的英雄:露露
明朝北方的蒙古人发生了什么事?
一,起源瓦剌,是由翰亦剌发展来的,这个族群特指“林木中的百姓”,系蒙古族的一支。
他们与大多数游牧民族一样,流动性很大,活动范围很广。东至黑龙江,西止额尔齐斯河,南抵色楞格河,北至叶尼塞河这么广阔的大片树林,都是他们的活动范围。
从汉代到唐代,蒙古先人本来是生活在额尔古纳河旁边的密林里,公元7世纪,开始西迁,直到活动范围散布整个漠北,受突厥和唐朝统治。
8世纪时,回鹘推翻突厥统治,建立回鹘汗国,蒙古先人们又被回鹘人统治。
后来柯尔克孜祖先黯戛斯推翻回鹘,建立黯戛斯汗国,蒙古人又被统治。
据《史集*部落篇》记载,翰亦剌惕“人数众多,分为许多分支,各支各有某个名称,总称为‘秃绵’翰亦剌。” 二,崛起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蒙古各部落首领,为了争夺统治权,也为了掠夺战败部落的奴隶、牲畜等资源,而展开了残酷的厮杀。
这场屠杀盛宴,引出了草原上一个弯弓射大雕的英雄——成吉思汗--铁木真。
这个出生就带着征服光环的男人,迅速的统一蒙古,灭亡金国,挥军西征,蒙古铁骑踏进了多瑙河。
(铁木真剧照)
铁木真为了拉拢蒙古族中的翰亦剌部,特意让自己的乞颜部与之联姻,这种政治联姻,既为了绑定翰亦剌部,也有因其部落骑兵骁勇善战,是优质兵源共给地的缘故。
亦因此联姻,翰亦剌部依附黄金家族水涨船高,在蒙古帝国享有极高的政治地位。
“皇族与主家,彼此互为舅婿,休戚相关,安危与共,非汉唐羁縻之策可比。”——《蒙兀儿史记*卷151》 《元史》称“元兴,宗室驸马,通称诸王,岁赐之颁,分地之人,所以尽夫展亲之义者,亦优且渥。”(黄金家族和翰亦剌妃子们)
据统计,翰亦剌贵族女人嫁给成吉思汗家族成为皇后或妃子的共有12个。
当初,铁木真征服蒙古时,翰亦剌部的忽都合别乞氏族首先归降,故而,铁木真对其首领特别优待,封为太师。
三, 鼎盛当占据中原的元朝廷,被朱元璋驱赶回蒙古大草原时,蒙古人贵族集团开始了内讧,分成了很多派系。当时“太师”的瓦剌部(翰亦剌的明朝称呼),拥有4万多户人口。他们在蒙古统治阶级里有着强大的话语权。
1388年,他们为了拥立阿里不哥系的后裔为可汗。支持也速迭儿杀了脱古思帖木儿可汗,谁知这阿里不哥系的也速迭儿刚得位不久,1393年,忽必烈后裔额勒伯克重新夺得了汗位。
瓦剌人和阿里不哥后裔自然不甘心,遂发生了瓦剌人弑杀额勒伯克汗事件。
(弑汗事件)
瓦剌部由杀汗开始,意识到,与其做黄金家族的手下,那为何不自己当老大呢?于是,猛哥帖木儿自立为瓦剌王。
《万历武功录》:”顷胡中立坤帖木儿,始去帝号,称可汗。而猛哥帖木儿最倔强,亦立为瓦剌王。“明朝永乐年间,瓦剌人中出了个首领叫脱欢的。扶持拥有黄金家族血脉的脱脱不花,击杀了阿岱汗、阿鲁台,统一了蒙古。
(脱欢剧照)
之后,在成吉思汗陵寝前,脱欢本来想自立为汗的,但是他有个致命的缺点:非黄金家族出身。遭到了全蒙古贵族一致反对。
脱欢只能咬着牙把傀儡脱脱不花扶上汗位。然后自封太师。
全蒙古军政大权全部掌握在太师脱欢的手里。
不久后,脱欢突然死了。史料《蒙古源流》说他因窥视汗位,被成吉思汗神罚而死。联系到众多蒙古贵族反对他称汗,很可能就是被这些贵族暗害的。
脱欢死后,他的儿子绰罗斯·也先,接过了蒙古的实际领导权。被脱脱不花封为太师。
(也先剧照)
也先上台后,继承了他爹的势力,还更进一步,西攻哈密,活抓哈密国王和太后。随后攻破兀良哈。东边又征服了女真部落。威胁朝鲜。
兵锋正盛的也先,开始南下征明。
1449年7月,也先鼓动蒙古各部落,分几路人马,大举入侵明朝边境。
此时,收到消息的朱祁镇,被宠信的宦官鼓动,不顾群臣的反对,决意御驾亲征。并把军政大权交予王振一人之手。
这王振是一个只会弄权的阉人,如何懂军事?
结果可想而知,1449年8月15日,明军于土木堡大败,史称“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被也先俘虏了。
(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
也先没有杀朱祁镇,他想用朱祁镇作为筹码,作为攻击明朝城池的敲门砖。
土木堡之战后,也先挟持着朱祁镇,率领大军一路南下,想用朱祁镇叫开北京城门。
这此灭国危机的关头,于谦力排众议,阻止了朝廷的南迁心思,拥立了朱祁钰为景泰帝。
并组织军民齐心守卫京师。并打赢了瓦剌,成功护卫了京师。
在攻击北京无果后,朱祁镇也失去了价值,也先放他回去北京搅乱局势。但是,经过京师保卫战,景泰帝坐稳了帝位。
四, 衰落鼎盛的也先,从明朝腹地回到草原,与可汗脱脱不花发生了矛盾。也先要脱脱不花立自己姐姐的儿子为太子。脱脱不花拒绝了妻弟的这个要求。
于是,也先怀疑脱脱不花拒绝他的勇气,是来自明朝的支持。
矛盾激发,也先派兵攻击脱脱不花,后者战败逃跑,连老婆孩子们也被也先活捉了。也先见脱脱不花逃跑,悍然派兵去追杀。
(追杀)
脱脱不花只得遁入兀良哈,兀良哈也是也先的势力范围,逃无可逃的脱脱不花,被杀了。
1453年,杀了脱脱不花的也先,自立为“天圣大可汗”。
因为其不是黄金家族出身,不久后,强行称汗的也先被暗杀了。
也先一死,他的儿子们就把他的家产分了。 大儿子博罗纳哈勒统领的杜尔伯特部,次子阿失帖木儿统领的准噶尔部两部分。 瓦剌开始逐渐衰微。
(瓦剌全盛时地图)
后来,瓦剌再次为分准噶尔(绰罗斯、厄鲁特)、和硕特、土尔扈特、杜尔伯特四部。
点评:由于全体蒙古人的固化思维认定,非成吉思汗嫡系后代,不能统摄全蒙古部落。
也先诛杀了脱脱不花后,他没有再立黄金家族血脉的傀儡汗,而是自己称汗。 全蒙古人都不服也先,于是,也先被暗杀掉了。
没有也先的瓦剌部,崩溃成一盘散沙。再也不复之前的辉煌,并在时间长河中渐渐衰亡。 (清朝时的准噶尔叛乱,只是个小打小闹,比不上也先时)
瓦剌衰落的主要原因是也先逆全蒙古人的意志去称汗。
与后世袁世凯非常类似,袁世凯称帝,被全国人民声讨。他只得赶忙退位,不久后,郁郁病死。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迅速崩溃成北洋军阀一样,互相争权夺利,在内战中大量消耗国力。
歪眼小史
文:梁生
明朝一共有多少位晋王?
大明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首次建藩,其中,太祖第三子、时年十三岁的朱棡被册立为晋王,建藩山西太原府。
朱棡,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三子,生于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十二月十八,据明史、明实录记载,其生母为孝慈高皇后马氏。
在洪武三年太祖首次建藩之时,诸位皇子虽然年纪尚幼,但是在举行册立典仪时依旧按照历代王朝的传统仪制,一丝不苟地遵从礼部和尚宝卿官员的引导,恭恭敬敬从奉天殿东门进入大殿,向端坐于奉天殿御座上的父皇陛下行礼叩拜,在恢弘的礼乐声中一一接受亲王宝、册、印,完成册立典仪。
其中朱棡是第二个进殿完成册立典仪的皇子(第一个是太祖次子朱樉,至于皇太子朱标,则有单独的皇太子册立典仪,不与亲王册立仪式一同进行)。他随着礼部官员进殿后,按照肃穆的礼乐唱班流程依次俯、拜、兴,如此三番后,才在父皇陛下面前跪受晋藩宝、册、印,至此完成了从皇子到大明藩王的过程。
朱棡的晋王册文为:
“唯洪武三年,岁次庚戌,四月乙未朔日,父皇制曰:昔君天下者,禄及有德,贵子必王,此人事耳。然居位受福,国于一方,尤简在帝心。第三子棡:今命尔为“晋王”。分茅胙土,岂易事哉。朕起自农民,与群雄并驱,难苦百端,志在奉天地,飨神袛,张皇师旅,伐罪救民,时刻弗怠,以成大业。今尔固其国者,当敬天地在心,不可逾礼,以祀其宗社山川,依时飨之。谨兵卫,恤下民,必尽其道。于戏,勤民奉天,藩辅帝室,允执厥中,则永膺多福。体朕训言,尚其慎之。”
朱棡被册立为晋王后,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初辞别父皇,启程前往藩地,四月十六抵达太原,正式就国,这一年,朱棡二十岁,他也是日后大明晋藩的开基始祖。
朱棡前往太原藩地就国时,太祖考虑到山西和南直隶饮食习惯不一样,怕朱棡不习惯当地的饭菜,于是把跟随自己二十三年的厨师徐兴祖安排到朱棡身边,伺候他的饮食。朱棡到底是个青年人,又生在帝王家,从小处在权力顶峰中,难免会有骄横跋扈、目中无人的脾气,在前往太原途中,因为嫌弃徐兴祖做的饭菜和京师的口味不大一样,于是朱棡大发雷霆,把徐兴祖狠狠地用鞭子抽了一顿。
原本朱棡以为这件事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远在京师的太祖居然马上就知道了,立即以八百里加急的方式传来了口谕:“吾帅群英平祸乱,不为姑息。独膳夫徐兴祖,事吾二十三年未尝折辱。怨不在大,小子识之。”——你老子我带着一帮子文武大臣们平定了天下,他们有什么过错我都不会姑息,一一处罚。唯独这个厨师徐兴祖,跟了我二十三年,从来都是对他客客气气,不敢羞辱责罚他。为什么呢?结怨不在于大小,而在于亲疏紧要,你小子给我记清楚了!
太祖之所以这么急匆匆地专门派人前来教训告诫朱棡,不是出于什么“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思想,而是他担心朱棡少不更事,羞辱折损给自己做饭的厨师,如果因此被厨子心怀怨恨,在饭菜中下毒,那就悔之晚矣。朱棡得到父皇的训诫和指点后,才恍然大悟,此后再也没有对徐兴祖加以惩戒,一直客客气气地对待,直至其年老告退。
朱棡抵达太原后,马上承担起御边重任,成为北方诸塞王中最重要一员(朱棡二兄秦王朱樉封国西安,处于腹地,守边责任不大),太原直面河套,北元主力常常在此出没,所以身为太祖第三子、也是塞王之长的晋王朱棡身负父皇重托,多次以主将身份出兵讨击北元,并节制宋国公冯胜、颖国公傅友德等元勋宿将,驰骋塞外。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正月初三,太祖因北元丞相咬住、太尉乃儿不花、知院阿鲁帖木儿等多次骚扰大明边境,于是祖诏命晋王朱㭎、燕王朱棣分兵两路北征,并指定以晋王为全军主帅,授予朱棡“出塞征战、筑城屯田,皆由己出,非大事可不奏而行”的特权。洪武三十年(1397年)四月,晋王朱棡再奉太祖诏命行“备边十事”,九边诸塞检阅军队、开战屯田等军政大事,全部由晋王朱棡全权处理。朱棡此时已经是太祖诸皇子中年岁最长者(皇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此时已经薨逝),这可以看出太祖对这个在世最长子的重视程度。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三月,年仅四十、正是年富力强、被太祖倚为社稷柱石的第三子晋王朱㭎,突然因病薨逝于太原晋藩府。噩耗传到京师时,已经久病多日的太祖悲伤过度、心气郁积,无法接受前三个儿子全部去世的悲切事实而彻底病倒。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太祖因悲伤过度、病情加重,不治而驾崩,年七十一。此时,距晋王朱㭎薨逝,仅仅才过去了百日。
朱棡薨逝后,被太祖赐谥号为“恭”,称晋恭王。他的长子、晋世子朱济熺在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四月被祖父太祖皇帝敕令承袭晋藩,成为大明第二代晋王。
太祖在《皇明祖训》中,给第三子晋王朱棡派下所拟定的行辈字派是:“济美钟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
晋王朱济熺即晋王位后的第三个月,祖父太祖皇帝驾崩,堂兄皇太孙朱允炆继承皇位,成为大明第二代皇帝——建文帝。
当年,朱济熺还是晋世子的时候,曾经在京师和皇太孙(后来的建文帝朱允炆)、秦世子(后来的秦隐王朱尚炳)、燕世子(后来的明仁宗朱高炽)、周世子(后来的周宪王朱有炖)等堂兄弟们奉祖父太祖皇帝之命在一起读书、生活、历练,彼此间感情很好。等到皇太孙继位成为大明皇帝后,朱济熺、朱尚炳也早就各自继承藩国,成为晋王、秦王。他们对堂兄建文帝感情深厚,恪守君臣之礼,严守臣节,建文帝也多次下诏表彰这两个当年的同学、堂弟,以为宗室表率。
在建文元年(1399年)爆发的“靖难之役”中,朱济熺的四叔、燕王朱棣从北平起兵,和侄子建文帝展开了三年之久的叔侄内讧,大打出手,以争夺大明社稷。在“靖难之役”中,朱济熺和秦王朱尚炳是坚决站在建文帝一边,对四叔朱棣加以斥责和声讨,虽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后果,不过依旧让标榜“师出有名、奉天靖难”的燕王朱棣如鲠在喉,极度不快,对这两个侄子大为光火,嫌隙就此种下。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燕军在朱棣率领下长驱直入、渡长江直扑京师而来,建文帝紧急发布勤王令,向包括秦王朱尚炳、晋王朱济熺在内的诸王大臣们求援,让他们率军来援。可是燕军行动迅速,勤王令刚刚发出,京师就告破了,燕军入城后建文帝在大乱中失踪,燕王朱棣在祭拜了太祖的孝陵后宣布登基称帝,即大明第三代皇帝——明太宗(成祖)。
朱济熺对成祖篡位之事一直以来就心怀不满,多次在太原藩邸内流露出对皇帝四叔的抵触和反感,同情被赶下皇位的建文帝,这导致他被三弟平阳王朱济熿搜罗证据在成祖面前诬告诋毁(其实也不算,因为大多是事实)。于是成祖在斥责处理了秦王朱尚炳后,转过头来开始借平阳王朱济熿之手对付晋王朱济熺这个一样对自己心怀不忿的侄子。
永乐十二年(1414年)十一月,成祖明发上谕,以晋藩平阳王朱济熿所提供的证据为理由,斥责晋王朱济熺:
“尔谋为不轨,自绝于天,自绝于祖宗。论尔之罪,有不容诛重。念恭王手足之义,特全尔生,令守恭园。其闭门念咎,杜绝外交,改过迁善,以保令终慎之哉。”
成祖将晋王朱济熺废为庶人,连同他被牵连而废去晋世子称号的长子朱美圭一起,安置于晋恭王朱棡的陵园内,以“守陵”为名加以软禁,改立晋恭王第三子、告密的平阳王朱济熿为继任晋王。朱济熿也是第三任晋王。
朱济熿通过诬告兄长获得晋王之位后,更加骄横膨胀,不但肆意欺辱虐待被软禁在父亲晋恭王陵园内的大哥朱济熺父子,减损他们的衣食起居待遇,甚至命人把朱济熺父子关押起来,不允许他们和外界联络。
之后,坐稳了晋王之位的朱济熿还暗中和觊觎皇位的堂弟汉王朱高煦勾结,密谋帮助汉王夺取储位,以图自己晋王之位更加牢固。
另外,朱济熿对于同情大哥、和自己不是一条心的五弟宁化王朱济焕,毫不客气,以其“行事有过失”为由,停了朱济焕的岁禄,把他拘禁在山西按察使衙门,吃尽了苦头。
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因为实在受不了朱济熿的迫害和苛待,晋藩属员中有人冒死从太原逃出,逃到京师向成祖控告朱济熿这些年来虐待大哥废晋王、在藩国内倒行逆施的种种不法之举。成祖这才明白自己支持的朱济熿是个什么玩意儿,心里着实懊恼气愤,但是又不能自己打自己的脸,再加上对朱济熺确实也是有嫌隙,于是仅仅派人把朱济熺父子从晋恭王陵园中释放、并封朱济熺长子朱美圭为平阳王,让他带着父亲和诸弟们搬到平阳封国(山西临汾)去居住,以平阳王俸禄赡养全家。而朱济熿本人,只不过被不轻不重地训斥了几句就罢了,这表明成祖内心还是倾向于朱济熿,不愿处罚他而导致自己颜面受损。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成祖在第五次北征返回途中病逝于榆木川,皇太子朱高炽继位,成为大明第四代皇帝——明仁宗。仁宗对于当年的同学、堂兄、废晋王朱济熺半生蹉跎惨淡遭遇很是同情,登基后马上恢复了朱济熺的冠服待遇,并称呼其为“王兄”,除了没有复封晋王之外,其余生活待遇的都和在任晋王朱济熿相同。这使得朱济熿十分不满,对仁宗心怀怨恨,并加紧了和汉王朱高煦的秘密谋叛计划,以图成功以后消除来自大哥和侄子方面夺回皇位的威胁。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在位只有十个月的仁宗驾崩,皇太子朱瞻基粉碎了叔父汉王朱高煦的暗杀阴谋,顺利从南京返回京师继承大统,成为大明第五代皇帝——明宣宗。宣宗即位后,朱美圭诸弟被加封为镇国将军,朱济熺一家的生活待遇进一步改善。
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谋划夺储二十年的汉王朱高煦自认准备妥当、万事俱备,于是在封国乐安(山东惠民)悍然发动叛乱,意图学父皇成祖皇帝一样,再来一次“定难之役”,从侄子宣宗手中夺取皇位。可惜宣宗不是建文帝,汉王更加比不上成祖,宣宗对于叔父举兵造反之事胸有成竹,御驾亲征乐安,十五天就平定了汉王之乱,生擒朱高煦。
汉王被擒后,晋王朱济熿大惊失色、惶惶不可终日,生怕自己勾结汉王谋取权位之事暴露。但是怕什么来什么,朱济熿万万没想到,最终告发自己的,并不是结怨已深的大哥朱济熺父子,而是被自己苛待多年的五弟、宁化王朱济焕。
宣德二年(1427年)三月,宁化王朱济焕在被压制多年以后,趁着汉王朱高煦作乱被擒、朱济熿六神无主的时机,向宣宗上奏晋王“不忠不孝、诡计百端”,同时派人“疾驰京师”,当面向宣宗揭发朱济熿当年 暗害嫡母之事。
本来宣宗在平定汉王之乱后,就想处置和汉王长期勾连图谋不轨的晋王,但是如果直接以“勾结汉王意欲作乱”的名义来处理晋王,确实有些牵强附会。而宁化王的揭发证据传到京师后,宣宗心中大定,废黜朱济熿的晋王之位就名正言顺了。
宣德二年(1427年)四月,宣宗下诏痛斥晋王朱济熿:
“若济熿之恶,尤甚枭獍!至以毒药弑其嫡母谢氏。是可忍也,孰不可忍?已召至京师,遣在京皇亲以宁化王等所告事状示之,一一引伏。今悉录其不法事遣去一观,骨肉背逆,言之痛心,惟深鉴之。”
之后,宣宗派出亲臣勋贵率军急赴太原,废黜朱济熿晋王王爵,贬为庶人,和全家一起发往凤阳,看守皇陵。朱济熿十三年的晋王美梦,就此湮灭,化作一场云烟。
按道理说,朱济熿被废后,就应当是由当年遭诬陷的朱济熺复封晋王,或者册立当年的晋世子、现在的平阳王朱美圭为晋王。可是宣宗不知出于什么目的,既没有复封堂伯朱济熺为晋王,也没有册立堂兄朱美圭为晋王,而是仅仅称呼朱济熺为“伯王”,让他随同长子朱美圭依旧住在平阳封国内。此后朱美圭多次上疏向宣宗请求带着父亲和弟弟们返回太原居住,宣宗也都没有同意,致使近十年之内,晋藩亲王之位一直空缺。
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初三,宣宗驾崩,九岁的皇太子朱祁镇承袭皇位,即大明第六代皇帝——明英宗。因为英宗年幼,所以朝政由仁宗皇后、已经升为太皇太后的张氏和以“三杨”为首的诸文臣们负责执掌。此时,复封晋王的意见终于被摆到了朝堂之上。
原本太皇太后和三杨的意思是复封朱济熺为晋王,把失去了二十年的王位再还给他,可是朱济熺真是运气极坏,眼看就要重登王位了,却在宣德十年(1435年)二月十二突然去世,年六十一,和失去了二十年、又近在咫尺的晋王之位擦肩而过,实在是万分遗憾。
朱济熺去世后,被安葬在儿子朱美圭的平阳封国内,而朱美圭则因为父亲的去世提前承袭晋藩,被朝廷于宣德十年(1435年)二月二十五正式册立为晋王,这也是大明晋藩第四代晋王。
朱美圭袭封后,朝廷赐其父朱济熺谥号“定”,恢复王号,称为晋定王。朱济熺生前没有复封,去世后总算得到了晋王之号,也可以稍稍弥补一下他这半生蹉跎遗憾了。
此后,晋藩内部总算是安定下来,宗族传承平静,一代代地沿袭下去,在太原藩国繁衍生息、瓜跌绵长。
朱美圭于宣德十年(1435年)册立为晋王后,在位七年,于正统六年(1441年)薨逝,年四十三岁,朝廷赐谥号“宪”,称晋宪王,由长子榆社王朱钟铉继承藩国,成为晋藩第五代晋王。
朱钟铉是晋藩历代晋王中在位最长的一位,从正统七年(1442年)继承王爵,到弘治十五年(1502年)薨逝,在位长达六十一年,寿高七十五岁,谥号“庄”,称晋庄王。
朱钟铉的嫡长子、晋世子朱奇源薨逝于弘治十四年(1501年),年五十二;嫡孙、晋世孙朱表荣更是在弘治六年(1494年)就去世了,年仅二十七。所以,在朱钟铉去世后,承袭晋藩的只能是他的曾孙、朱奇源之孙、朱表荣独子、年仅十四岁的晋藩世曾孙朱知烊。这是晋藩第六代晋王。
朱知烊继承晋藩后,上疏朝廷,为自己的祖父、父亲请封,孝宗皇帝命宗人府拟定谥号,最终确定晋世子朱奇源谥号“靖”,追赠晋靖王;晋世孙朱表荣谥号“怀”,追赠晋怀王。这是晋藩第一次出现追封晋王。
嘉靖十二年(1533年),在位三十一年的晋王朱知烊薨逝,年四十五,朝廷赐谥号“端”,称晋端王。朱知烊一辈子没有生出儿子,而他的父亲晋怀王朱表荣也只有他这一个儿子养大成人,所以只能从朱知烊的祖父、晋靖王朱奇源的其他后裔中挑选合适者承袭晋藩了。
最后,时年十五岁的晋靖王曾孙朱新㙉,凭借祖父新化王朱表槏是晋靖王嫡次子、晋怀王最年长弟弟、晋端王最长叔父的伦序行辈,以“新化王长子”的身份承袭了堂叔晋端王朱知烊所遗下的王爵,成为晋藩第七代晋王。
朱新㙉继承晋藩后,如同堂叔晋端王朱知烊当年一般,向朝廷为自己的祖父、父亲请封,世宗皇帝本来就是由宗人入继大统,成为大明皇帝的,和朱新㙉的际遇相同,自然没有任何理由反对,立即同意了这个远房族侄的请求,赐其祖父、第一代新化王朱表槏谥号“安”,追赠晋安王;赐其父亲、第二代新化王朱知㸅谥号“康”,追赠晋康王。这是晋藩第二次出现追封晋王。
万历三年(1575年),晋王朱新㙉去世,年六十岁,朝廷赐谥号“简”,称晋简王。朱新㙉和他的堂叔朱知烊一样,也没有儿子,所以晋藩只能再一次从旁支宗人中选取合适者承袭王爵,最后选出晋康王之孙、晋简王之侄、晋藩镇国将军朱慎镜(简王的弟弟镇国将军朱新墧嫡长子)暂时管理晋藩府事,待以后择吉日再正式册立为晋王。
但是朱慎镜福薄,还来不及正式被册立为晋王就在万历六年(1578年)去世了,年四十三,朝廷赐谥号“敬”,追赠为晋敬王,这是晋藩第三次出现追封晋王。
因为晋敬王也没有儿子(也有史料说晋敬王有一子朱敏游,同样在万历六年去世,被追赠为晋哀王,但是明史中没有记载,这里就不再录入了),所以晋藩转由晋敬王之弟、辅国将军朱慎鋷承袭。
万历七年(1579年),朱慎鋷继承王位,成为晋藩第八代晋王。而半年后,新任晋王、三十九岁的朱慎鋷又因病去世了,只留下一个幼子朱敏淳。为了保护这个幼儿,同时也是暂避晋藩诡异的承袭怪圈,神宗皇帝下旨暂停晋藩袭爵,以晋藩宗人中辈份最高者、晋定王朱济熺的五世孙、同时也是朱敏淳族曾叔祖的宁河王朱知局(口改火)为晋藩宗理,暂代府事。同时,朝廷赐朱慎鋷谥号“惠”,称晋惠王。
万历十三年(1585年),晋惠王独子朱敏淳渐渐长大,朝廷在这一年正式册立他为晋王,这也是晋藩第九代晋王。另外,为了保险起见,神宗命宁河王朱知局(口改火)继续担任晋藩宗理,代替年幼的晋王处理府事。直至万历十七年(1589年),晋王朱敏淳完全成人,这才从族曾叔祖手中接过晋藩大权,正式执掌府事。
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四十八岁的晋王朱敏淳病逝,谥号“穆”,称晋穆王。其庶长子朱求桂暂时代理晋藩府事,并在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被册立为晋王,成为晋藩第十代晋王。
据《明史》记载,晋藩的末代晋王就是朱求桂。但是根据现代(1955年)在山西榆次县(今榆次区乌金山镇)的考古发掘,获得了《晋裕王墓志》,明确记载朱求桂在崇祯三年(1630年)去世,在位十七年,谥号“裕”,即晋裕王。
崇祯三年(1630年)十一月,晋裕王朱求桂去世,其嫡子朱审烜承袭王位,成为晋藩第十一代晋王,这也是大明晋藩的末代晋王。
崇祯十七年(1644年)二月,农民军向京师的进发途中攻克了太原,晋王朱审烜被俘,随军前往京师。之后农民军攻陷京师,思宗煤山殉国,大明中枢覆灭。再后来农民军在山海关之战中败于清军,撤军西返,朱审烜被清军获得,清顺治三年(1646年),末代晋王朱审烜被杀。至此,自晋恭王朱棡在洪武十一年(1378年)就国太原开始的大明晋藩二百六十八年历史就此走到了尽头。
附:晋藩世系表
一代、晋恭王朱棡(太祖第三子)
二代、晋定王朱济熺(晋恭王嫡长子)
三代、晋废王朱济熿(晋恭王庶三子)
四代、晋宪王朱美圭(晋定王嫡长子)
五代、晋庄王朱钟铉(晋宪王庶长子)
追封:晋靖王朱奇源(晋庄王嫡长子)
追封:晋怀王朱表荣(晋靖王嫡长子)
六代:晋端王朱知烊(晋怀王庶次子、唯一成活之子)
追封:晋安王朱表槏(晋靖王嫡次子、第一代新化王)
追封:晋康王朱知㸅(晋安王嫡长子、第二代新化王)
七代:晋简王朱新㙉(晋康王庶长子)
追封:晋敬王朱慎镜(晋康王之孙、晋简王之侄、晋藩镇国将军朱新墧嫡长子)
追封:晋哀王朱敏游(晋敬王子,存疑)
八代:晋惠王朱慎鋷(晋康王之孙、晋敬王之弟、晋藩镇国将军朱新墧嫡三子)
晋府宗理:宁河王朱知局(口改火)(晋定王朱济熺的五世孙)
九代:晋穆王朱敏淳(晋惠王嫡长子)
十代:晋裕王朱求桂(晋穆王庶长子)
十一代:晋王朱审烜(晋裕王嫡长子)
如何评价清末民初的奇人杨度?
1915年,袁世凯准备更改国体、行使帝制的时候, 天津《广智报》发表了一篇讽刺洪宪皇帝的漫画——《走狗图》。
坐在正中间的袁世凯头戴冕旒、身披滚龙袍,垂拱而坐; 袁世凯的周围是四条狗,画的是改变国体、恢复帝制的筹安会四大将—— 杨度、胡瑛、严复、孙毓筠。
第二年,袁世凯病逝,杨度的君主立宪的理想,也梦断京城。
杨度为自己写下了挽联:
帝道真知,如今都成过去事;
医民救国,继起自有后来人。
他这一生,拥护过君主立宪、也赞成过共和, 二者皆不通之后,走向了最后的道路——革命。
1892年,杨度18岁,他走向了人生的第一个起点——科举。
他从小就学习很好,据说能够过目不忘, 所以这次他考的不错,一举就拿下了秀才, 这时候的他,应该是豪情满怀,壮志冲天, 准备沿着这条路一路向前,举人、进士、翰林,大学士, 这些都不是问题。
他想的没错,第二年就中了举人, 但也就此打住了,连着两年考进士,全部落榜。 他的心情,应该就像我们高考落榜一样,感觉天都塌了。 在一次会试期间,他认识了影响他一生的几个人: 袁世凯、徐世昌、梁启超。
这时候恰逢“公车上书”,他也感觉很新鲜, 就凑热闹参加了,当了一回吃瓜群众。 这也是他第一次参与政治。
“公车上书”参与过了,那跟以后的人生道路也没啥关系, 回到家中,以后怎么办呢?还是得考试啊。 于是就师从船山书院一代名儒王闿运, 学一门大学问——帝王之学。
不是自己要做皇帝,而是帮别人当皇帝。
了不得、了不得, 他在王老师家里苦心研读了3年,学问大有长进, 有了这么一个继承人,王老师也很欣慰, 师徒二人都开心的不得了。 杨度曾经说:“我这点学问当不起帝王的老师, 但是如果真的有王者出现, 来我这里请教,那我也只能献丑了”。
事实上,这时的杨度还是太嫩了, 在这个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 只会点权谋小道,怎么能当帝王师呢?
要说人才就是人才,杨度自己就明白这个问题了。 1902年,杨度不顾王闿运的劝阻,瞒着老师自费去日本留学, 进入东京弘文书院师范速成班,有个同学叫黄兴。 1904年,转入日本政法大学速成科,研究各国宪政, 有个同学叫汪精卫。
在日本,杨度遇见了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并给他介绍了一个革命的合伙人——黄兴。 “聚议三日夜不歇,满汉中外,靡不备论;革保利弊,畅言无隐”。
他不赞成孙中山的革命思路, 他认为中国每次改朝换代都要流血牺牲无数的人, 才能换来几个家族的荣华富贵; 如果能够用法律、制度来引领秩序,实行君主立宪, 那么承认满清的正统也没什么, 因为那时的皇帝就是个吉祥物,没什么危害了。
到最后,谁都没有说服谁,只得约定: ”吾主君主立宪,吾事成,愿先生助我; 先生号召民族革命,先生成,度当尽弃其主张,以助先生。 努力国事,斯在今日,勿相妨也“。
很多人认为,杨度是一个投机分子,他要的不过是荣华富贵。 但事实上,他是一个有自己独立思考的真学士。
“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死尽”。 作出《湖南少年歌》的杨度, 学业有成之后并没有留在日本、过上没羞没臊的生活, 而是义无反顾的回来报效祖国,出去就是为了回来。
他回来很是干了几件大事:
1906年,五大臣出洋考察, 杨度写了《中国宪政大纲应吸收东西各国之所长》和《实行宪政程序》, 清政府根据这个报告预备立宪;
1907年,在东京创办《中国新报》月刊, 任总编撰,”不谈革命、只谈宪政“; 他发表了14万字的巨论《金铁主义》, 宣传君主立宪,主张成立政党、召开国会;
1907年冬,任湖南宪政工会会长, 起草《湖南全体人民民选议院请愿书》,开清末国会请愿运动之先河。
有了这份履历,找份好工作想必是不难的。 1908年,袁世凯和张之洞联合举荐杨度, 说他:”精通宪法、才堪大用“, 朝廷就派他去颐和园想皇亲贵族说说, 立宪到底是个什么意思, 因为朝廷也要搞”法治“了嘛, 所以为了给这个王公大臣们”恶补“法律知识, 杨度就在颐和园开设了宪法讲座。
这时候了还讲法律? 人民群众要给他们讲讲枪杆子怎么用了。 1911年,武昌起义的一声枪响,满清的半壁江山沦陷。 在”皇族内阁“中担任统计局长的杨度, 千里迢迢跑到了河南项城, 找到他的真命天子——袁世凯,并为他出谋划策。
杨度认为,天下大变,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人物出来支撑大局; 而只有袁世凯有资格、有实力。 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 杨度没有被虚幻的理想所左右, 而是认清楚实力才能决定中国的走向。
满清亡了,民国成立了。 无数仁人志士奋斗三百年的愿望,今天实现了。 万事大吉了吗?并没有。 满清没有了,皇帝也没有了,民主了嘛!
然而政府的权威也没有了, 袁世凯当了大总统又怎么样,心情好了叫你一声大哥, 心情不好了,说一声”我还有事回南京“,你能怎么样? 旧的秩序没有了,新的秩序迟迟建立不起来, 这就是民国初年的状态。
在这种局面下,袁世凯一筹莫展。 那年陕西大旱, 袁大总统想从南方运一船麦子过去救灾, 可就是派不动船,因为没好处,不去。 北洋军阀的鼻祖袁世凯都到了这步田地, 可想而知当时的政府有多涣散。
这种局面下,杨度向袁世凯呈送《君宪救国论》, ”中国如不废共和,立君主,则强国无望, 富国无望,立宪无望,终归于亡国而已。 故以专制之权,行立宪之业, 乃圣君英辟建立大功大业之极好机会“。
他念念不忘的,还是君主立宪。 袁世凯心动了,有个人野心的蠢动、也有时势使然。
洪宪帝制,就匆匆上马。 但是过去的,终究是过去了; 历史就是历史,回不去了。 袁世凯有着宏伟的政治抱负, 他梦想着成为唐太宗、明成祖那样扬威海外的帝王, 可是他终究失败了。
众人纷纷远离了洪宪,踹吧、骂吧、扔臭鸡蛋吧, 从前拥护袁世凯的人们,现在爱国爱的理直气壮。 仅仅83天,就一败涂地。 不是败给了蔡锷的护国军,而是败给了时势、人心。
皇帝终于没有了,真的是”群雄逐鹿“了, 你还想当皇帝、断大家伙的前程? 弄不死你。 杨度求了一辈子的君主立宪,最终却败给了君主立宪。
他不是圣人,他只是认定了这条路适合当时的中国, 最终却亲手埋葬了自己的信仰。
此时的杨度,内心是挣扎的、也是痛苦的。 他的挣扎时那是时代所有人的挣扎, 他的痛苦也是那个时代的痛苦。
史书中历来讲究成王败寇, “失败”二字,足以抹杀之前所有的成就。
任何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 而是不断地证明对与错,才能找到一条光明的路。 君主立宪破产了, 好在,革命还在。
历史上的陈阿娇为何敌不过卫子夫?
公元前130年,陈阿娇挽着一“男子”的手,正准备进殿休息,突然,廷尉张汤带着一群人冲了进来。
一群人二话不说,将“男子”绑走,只留下目瞪口呆的陈皇后,不知道如何是好。没过几天,汉武帝废后的诏书便到了,汉武帝要废了陈阿娇的后卫,让她迁居长门宫。阿娇不服,悲愤道:“当年如果没有我母亲的帮扶,陛下怎么能继承皇位,如今却这样对我,是始乱终弃啊!”宣旨的官员叹息一声,道:“你身为皇后不守礼法,私行巫蛊。陛下只是废你后位,已是皇恩浩荡了。”长公主刘嫖得知女儿被废,跑去向汉武帝刘彻叩头请罪,汉武帝说:“你是我的姑姑,皇后失礼,不能不废但你也不必担心。我已经叫人安排了,阿娇以后的一切用度和以前一样,只是搬了个家而已。”汉武帝说到做到,陈阿娇可以说是历史上被打入冷宫后,待遇最好的皇后了。许多人觉得,在阿娇和卫子夫之间,汉武帝选择了卫子夫,陈阿娇被废,只能做为一个失败者,悲惨地在长门宫老去。
但是,卫子夫又何尝赢过?
青梅竹马的阿娇姐公元前153年,长公主刘嫖找当时太子刘荣的母亲栗姬商量儿女婚事。
可栗姬记恨长公主隔三差五给汉景帝送美人,搞得自己地位不稳,于是简单粗暴地拒绝了长公主的提议。
而这件事刚好被刘彻的母亲王夫人听见了。
于是,她主动找到馆陶公主,希望能和馆陶公主结为儿女亲家。
刚好,馆陶公主的女儿陈阿娇和刘彻在花园里玩耍,馆陶公主就将刘彻抱在身上,问他:“你想不想娶个媳妇啊?”
刘彻说:“想”
馆陶公主就指着周围的女子挨个问刘彻:“这个可以吗?那个可以吗?”
刘彻脑袋摇得像拨浪鼓一般。
直到指着陈阿娇时,刘彻才说:“要是能娶阿娇姐,我一定做个金屋子把她藏起来!”
馆陶公主听后笑得合不拢嘴,于是和王夫人定下了这门亲事。
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也。《汉武故事》
既然,刘彻是自己未来的女婿,那么馆陶公主自然是要让女婿前途无量才行。
于是,馆陶公主发挥自己在窦太后和汉景帝身边的公信力,不断向他们输入刘彻这孩子哪哪都好,刘荣那小子哪里都不行的信息。
加上栗姬自己嫉妒成性,在汉景帝病重要求她日后照顾一众儿女时,没有表态,这让景帝很不满。
为了防止栗姬当上皇太后之后,如吕后一般迫害刘氏子孙,汉景帝干脆废了刘荣的太子之位。
景帝尝体不安,心不乐,属诸子为王者於栗姬,曰:“百岁後,善视之。”栗姬怒,不肯应,言不逊。《史记·外戚世家》
而这边,在馆陶公主的努力下,窦太后也对刘彻这孩子越来越喜欢。
最终,在三个女人的运作下,刘彻成了太子,阿娇成为太子妃,而馆陶公主也成功地成为了太子的丈母娘。
可见,在刘彻从胶东王到太子的过程中,无处不见的便是外戚的身影。
除了母亲王志的运作,馆陶公主,窦太后,她们在整件事情中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也为日后,汉武帝忌惮外戚埋下的祸根。
再美的誓言,抵不过朝堂内的虎豹豺狼陈阿娇和刘彻真的是青梅竹马地一起长大的。到了成婚的年纪,两人便举行了婚礼。
阿娇比刘彻大几岁,但是一点也不影响两人的感情。
在两人长达十年的生活中,尽管由于阿娇的身体问题,没能有孕,刘彻还是对他恩爱有加。
只是,阿娇有一位猪队友般的母亲,没事就在刘彻和平阳公主面前提当年换太子的功劳,搞得刘彻很无语。
加上一次皇叔刘安来朝见汉武帝的时候,舅舅田蚡拉着刘安的手说:“陛下没有太子,你是高祖的亲孙子啊,你又这么仁义,假如有一天陛下出了什么意外,就只有你能继承这皇位了啊!”
及建元二年,淮南王入朝。素善武安侯,武安侯时为太尉,乃逆王霸上,与王语曰:“方今上无太子,大王亲高皇帝孙,行仁义,天下莫不闻。即宫车一日晏驾,非大王当谁立者!”。《史记》
这话被汉武帝知道了,心里真的是一万个羊驼狂奔啊。
虽然大婚多年,确实也还没能生出个继承人,但是,人家也还年轻啊!
当时的汉武帝才20岁不到的年纪,放今天,还没到法定结婚年龄呢,舅舅您咋就知道我日后生不出儿子?
而没过多久,从平阳公主府上带回来的小丫头卫子夫怀孕了!
汉武帝那个高兴啊,恨不得拉着卫子夫去田蚡府上秀一圈。
而这一波操作直接打慌了另一个人,那就是皇后陈阿娇。
结婚多年无子,女人承受的压力本来就比男人更大,而现在卫子夫怀孕,证明不是汉武帝的问题,那么,问题不就显而易见了吗!
自己不能生孩子,这皇后的位子迟早会被挤掉,以陈阿娇的智商,只能想到四处求医问药,找生孩子的妙方。
而母亲馆陶公主却不是一个坐以待毙的人。
馆陶公主的逻辑可能和明宪宗的万阿姨(万贵妃)很相似,我不能生,那也不能让你们顺利地生。
于是,馆陶公主将卫子夫的弟弟,当时在建章宫做事的卫青绑了回来,准备杀鸡给猴看。
结果,卫青的人缘好,被好友公孙贺带了一帮人给救了回来。
汉武帝知道这件事后,明显怒了。
我这边再生不出儿子来,连舅舅都要反了,你这里还在给我添乱?
于是,霸道总裁属性爆表的汉武帝直接反手将自己女人卫子夫和小舅子卫青一起保护起来,并且将卫家上上下下赏赐了个遍。
很明显,他是在和丈母娘叫板,意思是说,这些都是我的人,你一个也不要动。有了自己母亲的这一波操作,阿娇姐姐在汉武帝心中的地位明显下降了很多。
加上,当下汉武帝的工作重心完全在造娃这件事上,而多年的经验证明,陈阿娇同学并不擅长这项工作,所以,汉武帝去陈阿娇那里的次数就越来越少了。
那么汉武帝心里有没有阿娇同学呢?应该是有的。
毕竟两人从小一起长大,而且尽管丈母娘一直索求无度,但是,汉武帝都尽量满足,也并没有动过废后的想法。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阿娇同学依旧是专宠!
这也就是为啥作为一个正常男人的汉武帝,在登基后多年,还没有一儿半女的原因。
因为他的眼里,除了陈阿娇,根本没有别的女人。直到舅舅点醒他,没有儿子可能皇位就会不稳,他才将目光投向了别的女人。而这个女人,就是运气非常好的大女主,卫子夫。歌女翻身做主人这边,汉武帝虽然登基多年,但是在朝政处理上,还是个未毕业的小学生。
政令基本都要在“东宫”走一圈,才能发出去。
而这个有权利拍板的人,不是自己老妈,而是自己的奶奶,窦太皇太后。
这就是为什么汉武帝听说舅舅要支持刘安为储后,十分着急着想要马上造娃出来。
因为,大权在握的窦氏真的有能力将自己拉下来,换一个人做皇帝。
而这时候,刚好,那个自己在平阳公主府临幸过一次,带回宫就忘记的卫子夫又出现在了自己面前。因为要裁掉一些宫女,卫子夫居然哭着跑到汉武帝面前,请求让自己离开皇宫,回去伺候母亲。入宫岁馀,竟不复幸。武帝择宫人不中用者,斥出归之。卫子夫得见,涕泣请出。《史记·外戚世家》
都说男人最见不得的就是女人的眼泪,尤其还是自己看得顺眼的女人。
于是,汉武帝安抚卫子夫,让她留下来,并再次宠幸了她。
没过多久,卫子夫这边就传来了有孕的好消息。
活了快20岁了,第一次要当爹了,汉武帝太兴奋了!
于是直接将卫子夫封为了夫人,地位仅次于皇后。
上怜之,复幸,遂有身,尊宠日隆。《史记·外戚世家》
然而,第一次,卫子夫也没能生出带把的,而是生了个女儿,就是后来的卫长公主,最后嫁给了平阳公主的儿子曹襄。不过不要紧,汉武帝仿佛是找到了一个潘多拉宝盒一样,第一个不行,我们就再来一个。
于是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卫子夫不断地怀孕生孩子,再怀孕,再生。
直到第9个年头,终于生出了一个能继承皇位的了。
而在此前,卫子夫已经累计给汉武帝生了3个女儿。
第一个皇子的出生,让汉武帝很高兴,再也不用担心有人处心积虑地在外面找人来窥阙皇位了。
加上这时候太皇太后已死,阿娇姐姐被废,卫青又帮汉武帝虐了把匈奴,所有的机缘巧合叠加后,汉武帝果断封了卫子夫为皇后,她的儿子刘据为太子。
然而,卫子夫虽然因为这个儿子,最终得以当上皇后,却也就此失去了作为女人,在汉武帝眼里的存在感。
因为自从生下汉武帝的长子刘据以后,卫子夫就再也没有和汉武帝有过孩子。
有人说那是因为卫子夫年老色衰,但其实,生完卫太子刘据,卫子夫也不过只有20多岁的年龄。
如果放现在,可以说是女人最美丽的时期,可卫子夫却在这时候失宠了。
原因很显然,在汉武帝和卫子夫之间,并不存在所谓的爱情。
汉武帝能在十年内极力宠幸卫子夫的原因主要还是为了造个皇位继承人出来。
那么为什么是卫子夫呢?卫子夫容易怀孕,这让汉武帝觉得造娃这件事,和卫子夫搞最为简单,能够迅速见效果。当时汉武帝还没有完全控制朝政,以馆陶公主的性格,不管是卫子夫还是栗子夫,她都会想办法除掉。而汉武帝用有限的力量,集中保护了卫子夫这个生娃神器后,也没有太多精力去保护其它美人。卫子夫还有一个听话的好弟弟,在汉武帝身边做事,汉武帝在培养卫青,也在等待一个可以让自己完全掌控天下的时机。被恋爱脑耽误的陈阿娇这边汉武帝在和卫子夫搞生产,那边自然而然是冷落了阿娇姐姐。
阿娇姐姐和汉武帝是真的有爱情的,所以我们在看陈阿娇同学做事的时候,总有点恋爱脑短路的剧情在里面。
为了挽回爱人的心,阿娇姐姐想尽办法生孩子,又用巫术诅咒卫子夫,希望她生不出孩子。
之后,阿娇姐姐还在母亲的指导下,将宫外的巫师请到宫中来。
这就是一开始说的和陈皇后携手出入的“男子”,巫师楚服。
而这一波操作,直接导致了汉武帝对她的反感。
因为,在古时候,皇宫内巫蛊之术在任何时代都是被禁止的,皇后做这样的事,更是大忌。
而光是巫蛊还好,更要命的是,那个女巫师楚服时常穿男装,还和皇后同吃同住,这让汉武帝有一种头上冒绿光的感觉。
于是,在公元前130年,汉武帝腰斩楚服,废掉了皇后,让阿娇姐姐迁居到长门宫。
但即使这样,阿娇姐姐的结局依然比卫子夫好太多。
因为汉武帝在让阿娇姐姐搬家的时候,特地下旨,虽然迁居长门宫,但阿娇姐姐的一切用度,还是和以前一样。
上曰:“皇后所为不轨于大义。不得不废。主当信道以自慰,勿受妄言以生嫌惧。后虽废,供奉如法,长门无异上宫也。”《资治通鉴》
也就是说,姐姐只是搬了个家,其他生活水平还是没变的。在长门宫孤独地熬了将近20年后,阿娇姐姐最终也没能等来她的彻儿。
死后,汉武帝还按照皇后的礼仪给她安排陪葬,将她安葬在外公汉文帝的霸陵边上。
陈阿娇不管是从出生还是最后的结局,都比卫子夫好了不止一个档次。
虽然无儿无女,但最后也是体面的去世。
而卫子夫,为汉武帝生下三女一子,但几乎全部被汉武帝亲手杀死。
即使早死的卫长公主没有被巫蛊之祸波及,但她唯一的儿子也在巫蛊之祸中殒命。
也就是说,卫子夫和陈阿娇一样,到死时,一无所有!
而更可悲的是,陈阿娇体面的陪葬在外公的霸凌,而卫子夫连葬礼都没有,只用一口小棺随便埋在了桐柏亭。
后记总体上来看,阿娇虽然被废后,但最后却是平静地自然死去,也算是善终了。
而反观卫子夫的一生,虽然当了40多年贤良淑德的皇后,但是,在人生最后时刻,她亲眼见证汉武帝对自己儿女大开杀戒。
看着儿女一个个死去,她自己也在愤恨中自杀。
而汉武帝连葬礼也没给她办,只是让人用一口小棺材将她安葬在桐柏亭。
这个地方,连茂陵的边都看不到。
卫子夫一辈子的付出,就换来了人生最后一刻的落寞,你说,她哪里拼过了陈阿娇?
“最是无情帝王家”,汉武帝用他的一生完美地诠释了这句话。
在男权社会中,女人的命运只能依附于自己的男人,而作为皇帝身边的女人,更是如此。
不止是卫子夫,即使是后来汉昭帝的母亲钩弋夫人,在汉武帝哪里,也没能得到什么好的结果。
钩弋夫人,被莫名其妙地处死,美其名曰要防止“母强子弱,外戚专权”,而她唯一的错,就是给汉武帝生了一个儿子。
皇宫里的每一个女人,都想得到皇帝独一无二的尊宠,然而,爱一个人是需要力气,更需要精力的。
当皇权在握时,帝王的精力都花在了朝政军事上了,哪里还有那么多的力气,来和你谈论男欢女爱?
卫子夫能够平安做了40多年皇后,没有被抛弃,正是因为在她不但不奢求汉武帝的爱,还有卫青霍去病两大护法,帮汉武帝解决匈奴的问题。
这样的皇后,不正是汉武帝理想的合作伙伴吗?
只是,当汉武帝的抓牙将刀锋指向唯一的儿子刘据时,卫子夫还是动摇了。
她拿出皇后印玺,打开宫中武器库,支持太子起兵。
最后,太子一家被逼死,卫子夫也随太子而去。
而陈阿娇没有孩子,在她的眼里心里都是刘彻。
她在刘彻身边撒娇耍横,就如同我们现在恋爱中的男女,在对方身上找存在感一般。
而她不知道,随着刘彻登上皇位,他的身份也开始发生了变化。
他再也不能只做跟在阿娇姐姐身边的小男孩了。
但即使因爱犯错,汉武帝还是给了阿娇姐姐最大的宽容和体面,足见陈阿娇在汉武帝心中的地位。看到这里,不知道你还会觉得卫子夫赢了陈阿娇吗?
爱情这个东西就如沙子,抓太紧或太松都不行。
你能掌握好这个力度吗?
参考资料:《汉书》《史记》《资治通鉴》
跋扈将军梁冀权势滔天到什么地步?
外戚是东汉帝国最牛气的一个群体,也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最霸道的一个阶层,他们大多是当年的开国功臣之后。东汉从第三任皇帝汉章帝之后,每一位皇帝即位时都未成年,皇太后依托娘家势力代行皇权。这种格局周而复始,直到东汉帝国灭亡。
梁冀是东汉开国功臣武威太守梁统的玄孙,汉顺帝皇后梁妠的哥哥。专横跋扈,几乎是东汉外戚的共同标签,可是被皇帝“钦赐”为“跋扈将军”的,唯有梁冀一人。
奢侈无度本人生活的长春市,有一句著名的调侃:“长春市坐落在美丽的吉林大学校园内。”以此形容吉林大学的庞大。用这句话形容梁府相对于洛阳,恰到好处。
惜墨如金的《后汉书》,整整用了二百字描写梁府的奢华,说府中光堆起来的人工假山就有九座。各种亭台楼榭的装饰竭尽奢华,上有桥梁沟通,下有暗道连接。梁府内奇珍异兽俱备,连汗血宝马都有。这么大规模的建筑,府中的奴婢不下三千人。
这仅仅是梁府的居住区,梁家花园更吓人,从弘农郡至荥阳先,方圆千里,到处都是他们家的林苑猎场,连皇家园林都要逊色一筹。
梁冀被清算后,他的家财被充公拍卖,得钱三十亿。
肮脏梁府梁冀的父亲梁商,曾经向汉顺帝进献了一名美女,叫友通期。此女因为犯错,被汉顺帝赐给了梁商。皇帝的女人梁商哪敢碰,于是就将她远嫁。
梁冀得到消息,半路拦截,把友通期夺回来。巧得很,梁商正好去世了,梁冀居然不顾人伦,守孝期间与友通期同居。
这件事被梁冀的妻子孙寿得知。孙寿号称“猫步”的发明人,这是一个以病态美著称的女人,是东汉帝国的“时尚先锋”。好玩的是,凶悍的梁冀居然最怕这只“病猫”。孙寿经过暗中侦查,一举捣毁了梁冀的“小金屋”,她把友通期捆绑上一顿毒打,还弄花了她的脸。
这还不算,孙寿发誓要把梁冀的丑行,告发到皇帝那里。梁冀万般无奈之下,跑到老丈母娘跟前跪倒,痛哭流涕地卖惨。在丈母娘的协调下,梁冀躲过一劫。不过,梁冀色心不死,依然悄悄往小金屋跑,后来还跟友通期生了一个儿子。
孙寿干脆来了个釜底抽薪,她派儿子梁胤,把友通期和她的家人全部杀光。
表面病怏怏,内心狠毒的孙寿,跟梁冀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梁冀有一个很得宠的私奴叫“秦宫”,孙寿居然跟他勾搭成奸。这位秦宫狗仗人势,连二千石的高官,都纷纷拜倒在他门下。
巧取豪夺梁冀累计获封三万户,官居大将军。虽然租税收入和工资都很丰厚,可这么大的开销,这点死钱对他来说肯定是九牛一毛。
一般贪官无非靠收受贿赂,挪用公款。对梁冀来说,这都算毛毛雨,一点不解渴,人家的敛财手段听得你冒冷汗。
梁冀手下有一个庞大的“暗网”,他雇佣了一大批探子,专门替他收集整理全国富商资料。当然梁冀不是为了做“福布斯排行榜”,而是有大用处——讹诈!
《后汉书》记载了一则故事:扶风县有个叫孙奋的富豪,以放贷为业。某一天,梁冀拿了一辆马车作抵押,要从孙奋那里贷款,张口五千万!孙奋惹不起,又心疼钱,打了个折扣,给了梁冀三千万,满以为可交差了。
梁冀勃然大怒,什么,五千万都舍不得给?你等着!不久,孙奋吃官司了,梁冀一纸诉状,说孙奋的老妈是梁府管仓库的奴婢,她监守自盗,偷走了梁府“白珠十斛、紫金千斤”。
这么悬殊的地位,结果可想而知。孙奋兄弟被拷打死在狱中,他的家产全部归梁冀所得,折合铜钱一亿七千万!
仗势弄权梁冀之所以作恶多端,无非是因为有权势。他依仗妹妹梁妠手上掐着玉玺,在朝中不可一世。汉冲帝驾崩后,以太尉李固为首,提出立成年的清河王刘蒜为帝。这个提议显然不符合梁氏的利益,梁冀坚持立清河王之子刘志(即汉桓帝,刘志的嫡妻是梁冀的另一个妹妹梁女莹)。
大殿之上,梁冀不顾三公的集体反对,对他们进行语言恐吓。李固依然坚持己见,梁冀愤然劝说妹妹梁妠,下旨免去李固的太尉之职,强行拥立刘志为帝。
梁冀掌权期间,完全把三公和尚书台当摆设。政治讲究的是平衡,梁冀完全搞成了霸道的一言堂,以至于京城出现了怪现象,官员任命和赴任前,不是先去拜见皇帝,而是先跑梁府。
排除异己梁冀为了擅权,前后诛杀了几百名反对派官员,这在有汉一朝无出其右。
与梁冀同录尚书事的李固,因多次违逆梁冀,两次下狱,最后父子三人都被冤杀。与李固一起被杀的还有光禄勋杜乔,梁冀将他们的尸体曝晒于太阳之下,禁止收尸。
梁冀杀人手段卑劣,实在找不到理由就暗杀。崔琦出于好意多次提醒他注意收敛,被他毒杀。宛县县令吴树因为处罚了他的党羽,被毒杀。郎中袁著上疏得罪了梁冀,被他暗中用竹板活活打死。太学生们因发表不利于梁冀的言论,多人被杀,有个叫胡武的,一家六十多口被杀害。
总之,梁冀打击政敌,明的暗的,各种上不了台面的卑劣手段都用上了,俨然是黑老大。
弑杀皇帝梁冀最令人发指的是,他毒杀了刚刚即位仅一年的汉质帝。
汉质帝即位的时候只有七岁,汉顺帝唯一的儿子汉冲帝两岁早夭,汉质帝刘缵以藩王身份即位。这位小皇帝年龄虽小,但很有志向,他看不惯梁冀的专横跋扈,再一次朝会上,公然称他为“跋扈将军”。
因为这句话,汉质帝上了梁冀的死亡名单。某一天,梁冀指使爪牙,给汉质帝上了一碗汤饼。汉质帝吃后,腹中如刀绞,想以喝水呕吐解毒,被梁冀生生拦住,很快毒性发作驾崩。
梁冀毫无顾忌的弄权,肆无忌惮的杀戮,终于让自己走向了覆灭。
汉桓帝即位后,韬光养晦十二年,一直等着机会除掉梁冀,他悄悄地在宦官中培植势力,暗中策划,静等时机。终于,汉桓帝等来了一个机会。
东汉开国第一功臣邓禹,有个曾孙叫邓香,邓香不幸早逝,他的妻子“宣”,带着女儿邓猛女改嫁给一个叫梁纪的人。梁纪就是“病猫”孙寿的舅舅,邓猛女因此经常出入于梁冀府中。
邓猛女是个小美人,梁冀就把她送到宫中,很得汉桓帝宠爱,被封为贵人。梁冀动了心思,邓猛女要是我家的人多好,妹妹梁妠是太后,梁女莹是皇后,“梁”猛女后备皇后,梁氏一族不就更稳固了?
于是梁冀提出收邓猛女为自己的女儿。把舅舅的继女抢过来做自己的女儿,梁冀脑洞大开。没想到邓猛女的妈“宣”不干,“宣”的姐夫邴尊也反对。梁冀一怒之下,使出惯用伎俩,暗杀了邴尊,又想刺杀“宣”。
没想到刺客比较笨,从房顶入屋时跑到了邻居家。这个邻居很牛——中常侍袁赦,计划就这么败露了。
汉桓帝得到消息勃然大怒,竟然暗杀我丈母娘?早想办你了!汉桓帝亲自布置,由羽林、虎贲和司隶校尉,合兵一千多人,突然袭击包围了梁冀。梁冀跋扈惯了,完全没想到汉桓帝会来这一招,大将军印被迫上交。知道大势已去的梁冀,当晚就与“病猫”一起自杀了。
跋扈二十余年的梁冀,一夜之间灰飞烟灭!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