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f旧日的终结,还能不能再遇见?
单位博士后大美女王姐突然患脑梗住院了,实在没有想到王姐会出现这样糟糕的情况。去医院看望了王姐,听王姐的母亲说,王姐,年轻的时候喜欢一个男孩,结果人家出国没有再回来,王姐心里一直想着那个男孩,至今未婚。
平时看着王姐乐呵呵的生活,很自在,总觉得是一个小资女人,结果王姐的母亲说王姐每天独处的时候经常看着那个男孩的照片流泪。王姐后来和那个男孩失去了联系,但内心却始终放不下。王姐特别后悔,当时没有答应那个男孩一起去国外,结果错过的人就没有再遇见。
因为常年思念初恋的男孩,内心变得有些崩溃了,表面很开心的,但内心却充满了苦楚,充满了思念。近两年,王姐因为过度思念那个男孩,竟然愿意吃零食了,竟然用吃零食食掩盖自己内心的痛苦。这是在惩罚自己呀。
常年思虑过度,导致身体越来越差,竟然患上了脑梗住院了。半身不遂的症状,告诉我王姐此生命运彻底改变了,遇见的人,错过了,以后可能就永远见不到了。
打开心扉,让阳光照进来,愿我们的生活更加温暖,有光。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为什么要把真事隐去?
这个问题似乎不该这样问。所以我想在回答之前,先把问题改成作者为什么说“将真事隐去”?这是两个截然相反的问题。它们的区别在于作者是真的把真事隐去了,还是没有把真事隐去,而只是说把真事隐去。
第一回作者自云那段话中说,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一书。那么请问他真把真事隐去了吗?隐去为什么还要说出来?于是讨论的意义也就出来了。
一、先来看看那些假语村言 我们看到些什么
其实所谓的假语村(贾雨村)言,恰恰是实实在在地在写假事。甄士隐资助贾雨村,引出假事。再连带出的京城贾家。写的都是假事,所谓贾化(假话)、贾雨村(假语存)。贾雨村在全书开篇就登场,贯穿全书,高鹗让他和甄士隐归结《红楼梦》,应该说高鹗看出了这两个人物在全书中的作用。所以我认为,对于《红楼梦》的开头而言,高鹗续书的结尾安排非常好。甚至有人认为这就是原作者的构想,我觉得也不是完全不可能。
这些虚构的事情,当然是些假话、假语。用去了小说的主要笔墨,对贾府内外人物心理、大观园的环境极尽描摹,事无巨细,铺陈排比,华丽炫目。而最精妙的是,写的是不存在的事情。二百多年来,那么多人在探究,居然连贾府在哪也没搞清楚。可不就是假语存焉。
二、再来看看真事何在 我们可曾看到
真事并非没写,而是通过甄事虚写的。作者要将真事隐去,所以开头就写了甄士隐。这甄又与金陵甄家对应,引出一个跟贾府一样的大家族,他家也有一个跟贾宝玉一样的甄宝玉,不光长得一模一样,就连脾气秉性也完全相同。甄士隐其实就是甄家被抄后隐姓埋名的甄宝玉。小说从甄士隐写起,看似他与小说主人公毫无关系。可是看完全书才恍然发现,他竟然与小说的主题和主人公的命运归宿,并非毫无关系。
有些人一定要找出《红楼梦》故事的“本事”以及其中的真正本家。其实书中就有,不过是虚写的而已。其实甄士隐就是《红楼梦》里第一个现实世界中的人物。江南甄家曾经极其繁华,曾经四次接驾,小说写到甄家到京拜访贾府,写到真假宝玉相会,又写到甄府被抄,表现出非常清晰由繁华到衰败的脉络。这江南甄家,其实就是小说故事的本家。这些真事隐去了吗?
三、我们看到了什么,有话不明说,却怕我们看不到
用神仙梦幻表明,《红楼梦》无年代地域可考,完全是虚构,它就是一块石头游历人间的日记。他又怕读者不理解他的用意,枉费了心血,又说“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既行障眼法掩人耳目;又告诉读者注意,他是隐藏了某些真东西的。让读者根据这些假语村言自己去琢磨。
小说将甄士隐隐去,贾雨村留在红尘,暗示此书有两个层次,即真事隐去,以假语示人。但是真事就隐藏在假语之中。读《红楼梦》不可不注意这种阅读的层次。于是人们在读《红楼梦》时,便会见“淫”,见《易》,见“缠绵”,见“排满”,见“宫闱之秘”了……我们看到了什么?
《红楼梦》大旨谈情。在甄士隐资助下,贾雨村考取功名,结交林如海,归宗贾府,得以平步青云。而甄士隐的女儿被薛蟠霸占,贾雨村明知是恩人的爱女,他却选择了徇私枉法,帮助四大家族杀人凶手。当贾府落败时他又落井下石。这是怎样的人情?
人生如梦,你方唱罢我登场。什么富贵荣华,名利、金银、美色,到头不过一场空。甄士隐是看破红尘、走出红尘的第一人,甄士隐是个人生的代表;以甄士隐的退场为贾雨村开场。甄士隐的家是第一个被沦陷的家。甄家是繁荣富贵之家的缩影,红楼梦这部大书的引子。甄士隐的《好了歌》注就是《红楼梦》的大结局。
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只喜观花修竹,酌酒吟诗,贾宝玉不也如此吗?甄士隐的人生就是贾宝玉的人生。世道就是尊崇科举功名,贾宝玉却毫无兴趣,游离于正统观念之外;《红楼梦》用宝、黛、钗的爱情和婚姻悲剧,唱青春的挽歌。甄士隐夫妇算好姻缘吧,甄家落败后,封肃怎么对待姑爷?甄家的丫鬟娇杏偶因一着错,侥幸获得幸福姻缘。
甄士隐通真事隐。专家探轶故事背后的真相。我们一般读者能够通过甄士隐看到人生,进而看到《红楼梦》是什么梦,也就够了。读不懂甄士隐就读不懂红楼梦。 甄士隐的故事到底是假语还是真事,恐怕已经说不清楚了。重要的是,真实的故事在实实在在地发生着。
这一切作者隐藏了吗,隐藏了我们怎么也还是看到了;我们全都看到了一切吗?恐怕也未必,那就是有所隐藏了。
四、狡猾的神话梦幻结构线索
小说开头就展开神话。女娲补天单剩一块石头未用,这块石头经一僧一道提携,化作一块美玉,到那繁华富贵温柔乡体验一番。记录在石头上。空空道人作为第一位读者,最早发现《石头记》的价值。他把石头的经历抄录传世,乃《红楼梦》。
甄士隐从一僧一道那儿听到木石前盟、还泪以及太虚幻境的神话,直至跛足道人度化甄士隐;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贾瑞正照的风月宝鉴,秦可卿死前托梦,赖头和尚与跛足道人与通灵宝玉对话,尤三姐托梦给柳湘莲及其柳的出家,尤二姐自杀前梦见尤三姐,晴雯死后托梦宝玉,以及借小丫头之口化为芙蓉花神,无不表现出耀眼的浪漫主义。
《红楼梦》“将真事隐去”,给人造成亦真亦幻、似假还真的感觉,使读者处于虚无缥缈之中,把这种手法运用得如此登峰造极。满纸荒唐言,谁解其中味。这倒的确是作者的肺腑之言,道尽了他心中的苦水。
目前呼吁回归文本呼声很高。回归文本,首先应该指读《红楼梦》最起码的层次,就是读懂故事;然后根据这些故事,来分析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而不要超越出红楼文字,去寻找文字背后的所谓真事、原型,映射某个事件、某段历史。结果一个“真事隐去”,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恨不能翻遍中华古籍,寻找那隐去的真事。文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有些人却不遗余力地要把文学还原为生活。他们是真当作者把真事隐去了。
五、所隐为何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作者说隐去真事,不排除要勾起好奇探究心。其实文学作品不能直言真事,还得反映真事。不反映真事就没有意义,直陈真事就不是文学作品。如果仅仅是隐去真事的假语村言,可不就成了家史和回忆录?作者这个话不可完全当真。更不用说作者也有苦衷。
一曰为讳。为朝廷讳、为家族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假如他要写皇权的纷争,例如皇子夺嫡,他敢不隐藏吗?假如他要写自己家族内幕,家丑不可外扬,例如淫丧天香楼,他要保护家族隐私,能不隐藏起来?假如书中情节涉及到自己和亲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也必须将真事隐去。
二为避险。作者为了规避获罪嫌疑。要用假语村(贾雨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写甄贾的故事,实际是在用假话说真故事,切不可等闲视之。出于自我保护,为避祸,规避文字狱,不可能完全写实。家境富裕的冯渊任薛家宰割,被打死都无法获得天理正义;贾府在皇族面前也无能为力,这是整个社会的悲哀。如此重大的主题,直言不讳地写出来,那还不得掉脑袋。
三为艺术效果。他把甄士隐和贾雨村的故事,娓娓道来。甄士隐的人生飞流直下,最后跟跛道去了;与此同时,贾雨村高中进士,作了知府,娶了娇杏。这两段人生故事孰真孰假?不由读者不产生共鸣。
纵观整部《红楼梦》从不肯一笔直入,绝不让精华一览无余。他会不会故意不把故事讲完整。好一个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于是我说真事就隐藏在后面,你能证明我的说法错误吗?全书收于第七十八回。这不失为一种完美的不完美。至此,人物的结局、命运以及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和思想都有了。悲剧的气氛蓄势已足,写到芙蓉女儿诔便嘎然而止,言未尽,意已达。干净利落的收笔。让它像一道闪电,过后却不闻惊雷,不见骤雨,留给后人期待和寻觅。让无数后人去继续“创作”。
如何评价王宝强在一个人的武林中的表现?
不搞笑的王宝强演技没的说!
王宝强参演了50多部电影,但喜剧类题材占大多数,喜剧电影容易让人在发笑的同时忽略演员的演技。而王宝强的有些喜剧电影确实有些用力过猛让人觉得尴尬。
王宝强成名之后,他的人物设定似乎被“傻根”“许三多”式傻里傻气,没见过世面的形象所同化固定了,加之近年来《囧系列》和《唐探系列》的成功,王宝强的搞笑,傻气,草根形象太深入人心。
但其实如果王宝强不去搞笑,认真起来,严肃起来,凶狠起来,你就会发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宝宝。个人认为最体现王宝强演技的电影有4部:
《盲井》出道即巅峰的“傻孩子”
《Hello树先生》演技巅峰的“疯子”
《一个人的武林》走火入魔的武术“疯子”
《天注定》也可以算一部。
《一个人的武林》由王宝强,甄子丹主演,讲述两个武艺高手之间对决的故事,两雄相遇,一场巅峰对决在所难免,没有决战紫禁之巅的洒脱飘逸,但战于马路车水马龙之间,同样令人惊技四座,眼花缭乱。
不搞笑的宝宝是个狠人在《一个人的武林》中王宝强饰演一个反派,他很少演反派坏人,不同于以往角色,天生苦相,老实巴交,傻里傻气。反差巨大,让人大跌眼镜,完美的演绎了一个不疯不成魔的武痴,演得太像,太真实。
王宝强的演技在线,尤其是他的脸很出彩,很抢戏,面部表情最考验演员的演技,片中有大量的面部精准特写,一个表情,一个眼神,满满的都是戏,当王宝强的脸上褪去观众熟悉的笑容,你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令人惊艳的宝宝。
片中王宝强饰演的封于修,人狠,话不多,仅仅通过表情就完全呈现了其人物的内心,凶狠,果决,执拗,癫狂,被诠释的面面俱到。
武打功底王宝强6岁习武,曾在少林寺当俗家弟子,和释小龙是同门师兄弟,非常喜欢武术,看了电影《少林寺》后,希望自己可以成为像李连杰一样的武打演员,除了《一个人的武林》,王宝强还主演了《蔡李佛拳》,《冰封.重生之门》,自导自演了《大闹天竺》,过足了武打瘾,一步一步的圆了自己的武打荧屏梦。
2014年上半年,2人刚合作《冰封.重生之门》,上演对手戏,下半年又再次上演武打对手戏。真是不打不相识,要打就打一年吧。
影片中有大量的动作场面,武打动作,王宝强丝毫不甘示弱,少年童子功显露无疑,与甄子丹对打,拳拳到肉,生猛刚烈,动作戏十分精彩,丝毫不输于专业的武打演员甄子丹。
不疯不成魔的武痴 “先练拳次练腿,后擒拿用兵器,由内而外,五门合一!”如果岁月静好,被世界温柔以待,也许封于修会是一个除恶扬善的侠之大者;但妻子的病重离世,让他对这个世界再无眷恋,唯一剩下的便是极致武道追求。
“今日我们既分高下,也决生死。功夫是杀人技,你打不死我,我就会打死你”封于修痴迷于武术,修炼一身绝世武艺,但当武痴心如死灰,剩下的追求就是不断突破极限,挑战全世界,片名一个人的武林,他就是想成为武林中的唯一王者。
在最后的对决中,封于修明显占据了上风,虽然最后死于枪下,但对于这个武林来说,他赢了所有人。王宝强把不疯不疯魔的武痴演绎的淋漓尽致。
王宝强饰演的封于修,既痴情又绝情,凶狠又果敢。虽然是反派,但论及人物的整体丰满度,他要超过甄子丹饰演的正派夏侯武。
笑起来的王宝强有点“傻”,但不笑的王宝强真能打
庄子为何会有这么古怪的想法?
庄周梦蝶出自《庄子·齐物论》。原文为: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周梦蝶的寓言故事,以梦的虚幻及人与蝴蝶之间相互幻化,给人留下无限想象和思考的空间。 庄周借梦抒发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精神家园的希冀,在庄周梦蝶的虚实之变中,流露出庄周现实世界中的“有待之悲”、虚幻世界中的“无待之美”,以及梦醒之后的彻悟之真。
庄周梦蝶的虚实之变“有待之悲”
庄周《逍遥游》说: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 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 大船若要前行则离不开充足的水,大鹏鸟在天空飞翔,看似自由自在,但是需要借助大风和自己的羽翼,若是风不够大,自己的翅膀就 很难打开,就更谈不上飞翔了。人生在世,总是有这样那样的依赖,人生难免会受到这样那样的束缚和限制,所以一个人是很难获得真正自由的,这就是现实中的“有待之悲”。
“无待之美”
庄周借助于梦变成了一只蝴蝶,自由自在地飞翔。这是现实生活中的“有待之悲”让庄子感到无奈,只有在梦中,才能忘掉凭借之物,达到自由的状态。庄子追求的是一种逍遥自在、不受约束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是符合人的心意的,所以是快乐的、美好的。世间万物,只要 顺其自然天性,就能获得愉悦和幸福,而顺其自然,就意味着要摆脱外界的限制,像那美丽 的蝴蝶,张开翅膀自由的在自然之中飞舞。这是一种极美的“无待之美”,但是它只会出现在虚幻世界中,在现实 世界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彻悟之真”
庄子认为人与物皆应有绝对的自由,即使现实生活中有各种束缚,但心灵是可以自由翱翔的。所以到底是庄子梦见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了庄子,这是一个深层次的哲学问题。庄周最终还是意识到了自己与蝴蝶的区别,在梦醒之后,完成了对生命的思考。这个梦让庄周完成了心灵的超越,使他的心灵从此超然物外,顺应自然,笑看云卷云舒、花开花落。
庄周梦蝶的意境中国古典哲学有一个重要思想叫“天人合一”,指的是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二者应该和平相处。庄周在内心深处是非常亲近自然,热爱自然,希望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庄子》中说: “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人与自然本是一体的,只是人的天性被各种东西束缚了,不能顺本性发展,要想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就要打破这些限制。
庄子强调人与万物是平等的,他的《齐物论》宗旨便是 “凡物皆无不好,意见皆无不对”。庄子认为生死不过是形式的转化,要以乐观的态度来面对。这种“万物齐一”的思想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按照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法,梦是对现实自我的压抑所造成的本我的潜意识回归。 “庄周梦蝶” 时,并没有认为到这是虚幻的梦境,只有当他醒来时才发现自己是做梦了。人的一生有很多梦想,人生就是在做着一个或长或短的梦。庄周在梦中实现了穿越,庄周梦蝶是对人生意义的终极性反思,是一种求道的心理投照,是对宇宙的求索和验证,这里面包 含了有限认知对无限领域的把握及如何把握和把握的可能性问题。
庄周的梦象征着未知的领域,“庄周梦蝶”将人的主动性与被动性、有限性与无限性、已知与未知等充分地展示出来。未知领域用“蝴蝶”来构建,那个未知的世界是色彩斑斓、自由自在的,这是对未知世界的一种神往。庄子到底有没有走进蝴蝶的梦境?这一点既不能肯定也无法否定,但这种哲学思维品质是可贵的。 庄周梦蝶通过庄周与蝶的互为主体性,对生命之真进行了深刻反省,将人的欲望导引到更高的一层精神境界,通过“不知死,焉知生”的哲学,真正发现了生的意义。
人生的悲观宿命庄子是一个外冷内热的人,他始终对社会和人生报以人文主义的哲学关怀。庄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诸侯争战,道义被赤裸裸的暴力所代替的激烈动荡的时代,在庄子眼中,人生充满 了不确定的悲剧因素。“人之生也,与忧惧生,寿者惛惛,久忧不死,何苦也?”生老病死,苦难重重,这是人生悲剧的根源所在。所以在《逍遥游》中,庄子希望破除周围事物的依赖关系,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 界,最后获得绝对的逍遥至境。
虽然庄子在 《逍遥游》中追求的是一种“无待”的人生,但是在现实中,庄子还没有摆脱“有待”的现实。在《逍遥游》中庄子说: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 行,犹有可待者也。”这在庄子看来,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御风而行的列子尚且不能完全达到“无待”的逍遥境界,那么常人就更不可能了。
庄子一心所追求的“无待”的境界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庄子正是对受到束缚和限制的“有待”的现实生活大失所望,才追求一种可以摆脱现实羁绊的“无待”的人生逍遥境界。这种境界现实上却是根本不存在的,最终还不得不回 到“有待”的现实,这是多么悲哀和痛苦的事情,也许这就是人类 的宿命。
“庄周梦蝶”就是庄子在这种“有待”的悲观宿命论的影响下,发出的对现实人生的哲学思考,流露出生命无常的人生虚无感。 庄子对现实的存在产生了疑问,如果梦足够真实,人们又怎么来区分现实 与梦呢? “庄周梦蝶”中,庄周发出了“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的疑问,自己到底本来就是一只蝴蝶,在梦中变成了一个叫做庄周的人呢? 还是一个叫庄周的人,在梦中变成了一只蝴蝶?
尽管“庄周梦蝶”充满了人生虚无的悲剧意识,但庄子没有走向的悲观主义或虚无主义,最终还是清楚自己和蝴蝶还是有区别的,“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 庄周之所以会陷入思维的怪圈,是因为庄子“有待”的 悲观宿命论使他感觉到现实人生的虚无,在“庄周梦蝶”中把现实与与梦境进行了交织。庄子一直在追寻存在的真实,但是现实与思维世界的相对主义 却使得他陷入思辨与认识的循环之中,当感觉梦足够真实时,就 对真实存在的事物本身产生了怀疑,也即对自己的存在世界产生了怀疑,使得梦为蝴蝶而怀疑自己成为了蝴蝶,产生了“人生如梦”的感受。
是梦还是现实庄周和蝴蝶都是现实的存在,但是当把这种场景置换为梦中时,庄周与蝴蝶的界限就模糊了,因为在理念世界的梦中蝴蝶是真实的,那么理念的真实与现实存在的真实到底何者才是真实呢?这就是笛卡尔提出的“我思故我在”的命题, 因为对怀疑对象的思考本身就证明怀疑主体的存在,所以庄子“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在无法明确的区分二者时,对二者都产生了怀疑,甚至对存在本身的真实性予以怀疑。
庄子之所以会对存在的真实性 进行怀疑,是因为人的感官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往往不可靠。当人处于现实世界时,通过感官来感知现实世界,完成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而人梦境中的世界是来源于人处于清醒状态时,感官对现实世界感知并存储于人脑中的,无论人处于清醒或者睡梦时,人对外部世界的感知都是人的思想的产物。在梦的世界里,现实世界与理念世界的客观界线被消融了,人们分辨不出梦中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不同,那又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现实的存在不是另一场大梦呢?
“庄周梦蝶”是一个无限的循环,“我是谁” 的尖锐问题始终未得到解答 。“庄周梦蝶” 以对个体存在的追问得出了人生的悲剧认识 , 但庄子却反要在现实生活中去超越 悲剧人生。
“庄周梦蝶”的启示人类生活的目的最终是为了追寻幸福和快乐,在生产力没有高度发达、物质还没有极大丰富的时代,如何能够让自己的心灵实现自由,如那蝴 蝶翩翩起舞。
“庄周梦蝶”的寓言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不管人生要经历多少磨难,有多少羁绊, 都要坚守内心的宁静,成为一个精神自由之人。在面对困难时,要用一颗平淡的心去看待,既然无法避免世间的“有待之悲”,“无待之美”也只能在虚幻世界中实现,那么就要用好心态去面对一切,才能达到逍遥自在的美好境界。
林如海死后林黛玉有没有继承家产?
红楼第十四回,林如海去世了,从此,林黛玉真的成了一名寄居在贾府的孤儿,她的悲剧命运再无回旋余地。
那么林如海在去世后,到底有没有给林黛玉留下遗产呢?有肯定是有的,问题就在于到底留了多少财产?
林如海出仕后,先是做了兰台寺大夫,后又被钦点为扬州巡盐御史。也就是说,林如海直到去世时都在扬州任巡盐御史。
那么巡盐御史到底能赚多少钱呢?
巡盐御史的工资到底有多少?由于盐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中国古代对盐铁实行专卖,清代盐务设有都转盐运司,相关地方有盐法道 。盐运司设盐运使一人,从三品,专门管理盐务的各项工作。
在清朝初期还设有巡盐御史一职,其工作职责就是专司盐业专卖的监督和控制,不过这个职位在雍正二年就被撤销了。
巡盐御史这个职位官不大,但是权力不小。主要原因在于这个职位长期由内务府成员把持,我们知道内务府专门管理宫廷财政的后勤事务,是一个独立的机构,说白了就是皇帝的小金库。
而内务府的成员多半都是由“包衣”组成,他们都是八旗贵族的汉族家奴,而且只有上三旗的包衣才能进内务府当差。如此说来,巡盐御史这样的职位就有了特殊意味。
曹雪芹家族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曹雪芹的家族除了担任江宁织造长达65年之外,曹寅和曹家的亲戚李煦都兼任过两淮巡盐御史,二人轮管盐政长达十年之久。
曹家能接驾康熙的四次南巡,没有一定的财力那是做不到的。那么钱从哪里来,单靠他们的工资那是不可能的。清朝官员的法定工资很少,文职一品官员岁俸银180两,二品155两······六品60两、七品45两,另有养廉银和禄米若干。
这样的俸禄连养活一家人都是个问题,于是,聚敛灰色收入就成了清朝官员的一致选择。可见,清朝官员的腐败有着一定的现实原因。
所以,不论曹家还是小说中的巡盐御史林如海,都不可能只靠官俸过活,聚敛灰色收入也是他们的重要收入来源。
从上述可以推断,无论如何林如海都不可能没有财产。如果拿历史中的曹家亲戚李煦来相比,纵然没李煦那么财大气粗,但保守估计百万两还是有的吧,那么这个数字可靠吗?
清朝最大的贪官和坤贪了8亿,这个数字一般人是不能比的。我们可以参照清朝另一个贪污案件,就是王掸望贪污案。此案发生在乾隆四十六年的甘肃省,在当时也算是一起特大贪污案,不仅作案时间长,前后长达七年之久,涉及人员众多,而且贪污的数额也是巨大的,最后王掸望被抄家,籍没的财产折合白银三百万两。
惩贪是清朝整顿吏治的一个主要内容。早在顺治三年按照清廷规定,贪赃八十两处以绞监候;至乾隆时期又规定“侵盗钱粮(包括贪污在内)千两以上,拟斩”。
在这起案件当中,贪污数量在千两以上的官员涉及到了七十多人,虽然皇帝很生气,但还是网开一面,最后贪污白银二万两以上的情节严重者,斩立决。
依照这个案子来看,如果林如海的灰色收入高达百万两,那足以成为大清的一件大案要案了。
在小说第七十二回中,贾琏曾说“这会子再发个三二百万的财就好了”,这句话被很多人认为是林如海留给林黛玉财产的重要证据。
但实际结合历史,可以发现,这绝对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林如海家里能有三二百万两的财产,其财力早已胜过贾府,其权力直逼大清一、二品大员,那他还用依附贾府吗?
所以,笔者的结论是,林如海绝对没有太多的财产留给林黛玉。更何况他在小说中第十四回就去世了,到底上任巡盐御史时间有多久,也是一个不确定的因素。
但即便不确定的因素再多,也绝不可能有几百两的遗产,这是肯定的。那么林如海给林黛玉有可能留了多少遗产呢?
林黛玉在贾府的经济状况《葬花词》被不少人认为是林黛玉命运的写照,其中有一句暴露出她在贾府的生活状态,即:“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这句话足以说明,她在贾府生活得很不如意,而是受到了多重压力,这其中除了来自诸如王夫人之流给得感情上的磕绊,同时也包含了经济上的压力。
在小说第45回,黛玉对宝钗说了下面一段话:
黛玉道:“你如何比我?你又有母亲,又有哥哥,这里又有买卖地土,家里又仍旧有房有地。你不过是亲戚的情分,白住了这里,一应大小事情,又不沾他们一文半个,要走就走了。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林黛玉十分羡慕薛宝钗,而她自己在贾府的待遇与迎春探春惜春她们都是一样的,每月二两月钱。对此,薛宝钗也十分清楚,所以,她才示好地给林黛玉送燕窝。但凡林黛玉经济上宽裕一些,依她的性格是断不会接受别人施舍的。
在第57回时,宝玉便将黛玉吃燕窝的事私下与贾母讲了,这样既维护了黛玉的面子,又说明宝玉早已将黛玉当作自己家人,从他的角度,他并不希望黛玉由外人照顾。
也在这一回,紫鹃说了一句话,她说:“在这里吃惯了,明年家去,哪里有这闲钱吃这个。”,这句话的目的虽然是为了试探宝玉的真心,但也透露出林黛玉的经济确实堪忧。
在小说第55回,凤姐在谋划贾府的将来可能的发生的大事时,提到了宝玉和黛玉的婚姻,说他们两个一娶一嫁,可以使不着官中的钱,老太太自有梯己拿出来。
这句话可以证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林如海留给林黛玉的财产并不足以抵她的嫁妆,正因如此,所以凤姐才将这笔钱记在了老太太名下。
但是,从林黛玉对贾府的小丫鬟来看,她并没有显露出半点拮据的感觉。比如第26回,丫鬟佳蕙说,她去给林姑娘送茶叶,正好碰上贾母给黛玉送钱。黛玉正在分钱给丫头们,她正好赶上也得了两把。
再如第45回,宝钗派了个婆子给黛玉送燕窝,黛玉也命人给了那个婆子几百钱,让她打酒吃。
这些小细节又透露出黛玉并没有那么缺钱,她还是有不少钱赏赐给下人的。那么她多余的钱是哪里来的呢?只有两个来源可能性比较大,其一,便是上述中提到的从贾母那里获取;其二,便是林如海留给她的财产。
综上所述,可以总结出两点:
其一,林如海不可能有几百万的财产,那是不符合现实的。尽管小说高于现实,但红楼是一部写实与虚幻相结合的小说,在描写宝黛爱情上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但在写贾府的生活上却都是写实主义。
其二,可以肯定,林如海确实有给林黛玉留有遗产,但其数目并不足以抵消她的嫁妆,因此,只能作为她在贾府生活的日常贴补,数目自然是极为有限的。
退一万步讲,如果林如海真有几百万的财产留给黛玉,那林黛玉在贾府绝对不会是那样的活法。我们知道薛蟠的正妻夏金桂,没有父亲,但家里贼有钱,你看夏金桂在薛家有多豪横。
即使林黛玉再有修养,也不可能兜里揣着一大笔钱,还整天要委屈巴巴的活着。从她的种种表现来看,实在不像是一个拥有巨额财产的继承人。至于说什么被贾府贪污之类的结论,那就更不可信了,那是完全没有道理的说法。
德国总理默克尔所得何病?
一个月内三次颤抖,牵动了很多人的心。默克尔到底怎么了?很多人都想知道。默克尔在颤抖时嘴里还在不停的“咕叽”,她到底在咕叽啥?这个问题终于有了答案。据海外网7月12日报道,德国总理默克尔7月10在会见芬兰总理林内时又一次浑身颤抖,颤抖时嘴里还不停的咕叽,似乎是念念有词。为此,德国无线巴伐利亚广播电台专门请教了知名唇语专家哈特,请他破解默克尔当时嘴里在说什么?哈特的解读是,默克尔当时在说:“我能坚持!”
默克尔1954年7月17日出生于东德,今年65岁。已经过了花甲,正在奔古稀而去。按理讲,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65岁也不算大。但是,人的体质是“各异”的。再者,基因对于人的寿命也是有着重要影响的。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就是平时也没有病,体检也没有异常。但又莫名其妙的会被突然的病痛击倒。默克尔是德国的总理,德国政府对其身体健康状况不可能不重视。如果有大的疾病的话,德国政府也不可能同意她承担繁重的工作。但默克尔却又在一个月不到的时间里连续三次颤抖。确实使人不解。
默克尔被誉为德国的“铁娘子”,她坚韧不拔,意力超人。这从她即便是浑身颤抖,仍然不停的在念叨“我能坚持!”自己给自己鼓劲就可见一斑了!默克尔睿智而又不讨巧,不管是从政还是为人,都是聪慧中带着“平和”;默克尔坚持原则却又充满着人情味。比如她的政治领路人科尔犯了错误。为了党派的利益,默克尔毫不犹豫的果断与科尔切割,但在私下里又能够主动和科尔化解矛盾。可谓是“公私分明”。也因此得到了德国人的认可。
人们常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默克尔就是一颗埋没在东德和理论学科的政治金子。默克尔毕业于德国莱比锡大学的物理系,1986年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是个典型的理科学者。但是,在踏入政治后,默克尔很快就展露了在政治上的“天赋”,默克尔1989年踏入政坛,在东西德合并后,默克尔的睿智,冷静,缜密和坚韧的个性很快便被时任总理的科尔发现和赏识。在科尔的提携下,默克尔成为了德国政坛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2000年,默克尔成为了德国基民盟的主席,五年后的2005年,默克尔带领基民盟赢得了德国大选,她自己也坐上了德国总理的宝座。她的前任施罗德也是个很有才华的政坛“老江湖”。在默克尔当上总理之初,很多人都认为默克尔不过是昙花一现。有些专家甚至认为施罗德在下一届德国大选中必将“卷土重来”。然而,谁也未成想,默克尔居然连坐四届,待到2021年卸任时,默克尔的总理时长将达到德国历史上都罕见的16年。也就是说,一个“女流之辈”居然引领了一向严谨而高傲的德国16年。而且这16年也是德国历史上蜕变和升华的16年。
默克尔上任德国总理的时候,德国只是个经济大国,其政治影响力和其经济规模显然不匹配。究其原因,于二战的历史有相当大的关系。一来德国人自己“政治不自信”,二来其他欧洲国家在心里对德国不信任。由于这些历史造成的沉疴,德国如果想依靠自己的发展成为政治大国的话,显然不现实。而默克尔以她特有敏锐观察力,加上她理科学者的缜密思维,设计了一条事半功倍的德国崛起之路。其核心就是借助欧盟这个“天然”平台。
默克尔深知,如果想借助欧盟这个平台,那就必须先将欧盟做大做强。实事求是的说,在默克尔就任德国总理之前,欧盟只是个经济影响力大,政治影响力需要借助美国的“重经轻政”组织。欧盟对成员的政治约束力明显偏弱。而德国对欧盟的政治影响力甚至不如英国和法国。然而,数年后的今天,德国已经成为了欧盟不折不扣的“经济和政治”双料老大。而欧盟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在欧洲乃至其他国际事务中,欧盟和德国都在发挥着实质性的作用。有些美国都无法摆平的事情,默克尔和欧盟都代劳了!比如在乌克兰和伊核协议问题上。欧盟和德国都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2015年签署的《伊朗核协议》签字国中,除了五常外的第六方就是德国,虽然德国是以代表欧盟的名义,但这也足以证明德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政治地位得到了广泛认可。而在乌克兰问题上,德国的政治影响力就更加明显了!2015年的克里米亚及顿巴斯问题彻底摧毁了乌克兰和俄罗斯两国之间的信任基础。而顿巴斯地区的动乱更是在加剧俄罗斯和乌克兰的紧张局势。如果任其发展下去的话,对乌克兰,对俄罗斯,对欧洲都有可能形成灾难性后果。在此关口,是默克尔联合法国领导人一起斡旋各方,终于达成了《明斯克协议》,使顿巴斯局势处于可控范围。俗话说“有付出就会有收获”,在德国政治地位提高的同时,默克尔个人也赢得了普遍的尊重。只举一个例子,去年11月25日发生了俄乌刻赤海峡冲突事件,应该说,那个事件对于一心谋求与欧盟改善关系的俄罗斯来说,无疑是个巨大打击。因此,在事件发生后,普京沉默了三天未发声。但三天后打的第一个电话却是给默克尔的。无独有偶,波罗申科打的第一个电话居然也是给默克尔的。由此可见默克尔的分量之重。
默克尔巧妙的通过欧盟这个平台使德国由一个经济大国蜕变成了政治大国。但是,这并不是默克尔的终极目标。显然,默克尔的下一步方案是使德国成为一个正常国家。也就意味着甩掉二战的羁绊,从美国的管控中挣脱出来。所以,默克尔“怂恿”法国提出了组建欧洲军计划。再者,默克尔还和俄罗斯搞了个“北溪2号”线。目的自然是加强与俄罗斯的经济联系,以便逐渐摆脱美国的控制。但是,看似懵懂的特朗普却将默克尔的心思看透了!并对德国进行了打压。虽然在和特朗普的“智斗”中默克尔并未落下风,但无奈,与美国相比,德国现在的实力还远远不够。应该说,这对默克尔或多或少是个打击。再加上默克尔在难民问题上的“政治正确”,使德国乃至欧盟国家的右翼势力怨声载道。也导致了基民盟领导的执政联盟在德国地方选举中惨败。默克尔也不得不辞去了基民盟主席的职务。同时还宣布在2021年卸任后不再谋求连任。这也等于默克尔的政治生涯即将结束!
事物都是处在变化发展中的。本来,默克尔可以等到2021年届满后为自己的政治生涯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但在最近一个月内的“三次颤抖”,无疑增添了默克尔政治生涯的“不确定性”。6月18日,在接待乌克兰新总统泽林斯基访问德国的仪式上,默克尔首次在公开场合发生身体颤抖状况。6月27日,在德国国内的一个仪式上,站在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旁边的默克尔再次出现了颤抖。紧接着,在7月10会见芬兰总统林内时又一次出现了颤抖现象。一个月内连续三次颤抖,这绝对不可能用“疲劳”来解释。尽管体检可能查不出病因,但显然,默克尔肯定是病了!据西方国家情报部门推测,默克尔很可能是神经系统出了问题。果真如此的话,这可能不会对默克尔的身体造成太大的影响。但对她的政治生命的影响却可能是巨大的。因为在西方国家中,反对派和民众一般对领导人的身体状况都很“计较”。他们不会因为领导人的能力强弱而无视领导人的执政基础。因为他们认为不能将一个国家的命运放在一个“病人手中”。所以说,默克尔接下来的政治生命充满着不确定性。但不管今后会出现何种情况,默克尔都将是世人敬佩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