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证券神通版,明明是汉武帝和卫子夫最疼爱的女儿?
都说婚姻是女人的第二次生命,这话放在卫长公主身上同样适用。
不过,闺阁时期的卫长公主,字典里绝无“凄惨”二字。
她的父亲是汉武帝,母亲是皇后卫子夫,兄弟是太子刘据,舅舅是大司马大将军卫青,表哥是大司马骠骑将军霍去病。
不夸张地说,西汉的天下,恐怕再也找不到比卫长公主更幸福的女孩子了。
出身皇家造就了她的高贵优越,婚姻波折又将她所有的一切毁于一旦。正如弘一法师的诗:人生犹如西山日,富贵终如瓦上霜。
公元前138年,18岁的汉武帝刘彻,终于盼来了他的第一个孩子——卫长公主。
18岁得女,乍听起来倒是挺早。但实际上呢,虽不至于是晚年得女,最起码也是晚育了。
其实,在此之前的很多年,刘彻都深陷“不孕不育”的风波之中。
刘彻7岁被封太子,16岁登基称帝,后宫佳丽不少,却没有一个人怀上孩子。
要知道汉武帝的爷爷汉文帝刘恒在十五岁时,已经生下了汉景帝刘启,而在汉景帝之前,汉文帝还生下了三个男孩。
时间一长,朝臣议论纷纷,就连汉武帝的舅父田蚡,都认为刘彻不孕不育。
田蚡甚至还曾对淮南王刘安说:“皇帝无太子,你多做仁义之事,未来天下谁当王尚不可知。”
这明摆着就是觉得刘彻的江山坐不长久。
面对“催生大队”的挖苦,刘彻焦不焦虑咱不清楚,但他的姐姐平阳公主可以说是操碎了心。
公元前139年的春天,17岁的刘彻前往霸上去祭祖祈福。回宫路上,他顺道去看望了自己的大姐平阳公主。
平阳公主深知弟弟多年来没有子嗣,便决定效仿姑姑馆陶公主,给自己这位皇帝弟弟进贡年轻漂亮的女子。
趁着刘彻来公主府上拜访,平阳公主早早就做好了准备,提前将物色好的十几个女孩精心打扮一番,让她们拜见汉武帝。
只可惜,十几个如花似玉的姑娘,刘彻一个都没看上。
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在宴席上,刘彻一眼就看中了席间献舞的卫子夫。
随即,汉武帝便宠幸了卫子夫。
宴席结束后,平阳公主顺水推舟,将卫子夫送进了刘彻的后宫。
卫子夫入宫后如同透明人,很快就被刘彻抛之脑后。
一直到一年后,刘彻将宫中年迈体弱的宫人释放出宫,卫子夫哭着请求刘彻放她出宫回家。刘彻这才又想起了这位楚楚可怜的美人,再一次临幸了她。
获得第二次临幸后,卫子夫就怀孕了。
十月怀胎,瓜熟蒂落。
刘彻迎来了人生中第一个孩子,虽说是个女孩,但他依旧喜不自胜。
小公主一出生,就被封为了“长公主”。
西汉时期,“长公主”不是排行,而是极其尊贵的封号。
一般而言,皇帝的女儿(帝女)称“公主”,皇帝的姐妹称“长公主”,皇帝的姑姑称“大长公主”。
可见汉武帝对这位女儿的珍爱。
卫长公主之所以有这样的殊荣,不仅是因为刘彻初为人父的喜悦,还因为她的降生,粉碎了汉武帝不孕不育的谣言。
一荣俱荣,卫子夫也获得了刘彻的无限宠爱。
《史记·外戚世家》载:“入宫岁馀,竟不复幸。武帝择宫人不中用者,斥出归之。卫子夫得见,涕泣请出。上怜之,复幸,遂有身,尊宠日隆。”
之后,卫子夫又接连生了2个女儿1个儿子,并成功问鼎皇后之位。
就连卫长公主的舅舅卫青,也因不断立下军功,加官进爵。她的表哥霍去病,少年成名,被封骠骑将军。
可以说,卫长公主的成长过程,一直都是顺风顺水的。她的前半段人生,过得富贵安乐,成为人人羡慕的对象。
一晃眼,卫长公主就到了出嫁的年纪。
女大当嫁,汉武帝费尽心机,寻思着一定要给宝贝女儿挑选最完美的佳偶。
挑来选去,汉武帝最终锁定了自己的亲外甥曹襄。
曹襄是汉武帝的亲姐姐平阳公主的儿子,曹家权势滔天,拥有世袭侯爵,其祖先是西汉开国功臣曹参,位列功臣侯位第一。
曹襄本人也十分优秀,是驰骋沙场的大英雄,英武不凡。
汉武帝把女儿嫁到姐姐家,不仅是亲上加亲,还完全不用担心女儿受委屈。
婚后的卫长公主过得十分幸福,她还生了一个儿子曹宗。
公元前119年,曹襄以将军身份,跟随卫青前往漠北作战。战场上的曹襄骁勇善战,立下赫赫军功,很快就得胜归朝。
对卫长公主而言,夫君曹襄事业如日中天,夫妻互敬互爱,儿子机灵可爱,她对生活再无更大的要求了。
公元前114年,曹襄英年早逝,卫长公主才24岁。
汉武帝不忍心年轻的女儿守寡,又给她安排了一桩婚事。
这一次,汉武帝不再挑选英勇的将军,而是另辟蹊径,选了一个方士。
方士名叫栾大,他身材修长、容貌俊美,说话周到而有策略,敢说大话。
此时的汉武帝已经年过四十,在思想的作祟下,他开始迷信神仙之说。
汉武帝十分重视栾大,他为栾大修建豪宅,置办车马。还封栾大为五利将军,又拜为天士将军、地士将军、大通将军、天道将军,后又封为乐通侯。
在赏赐将军印玺时,他还特地命使者夜间站在白茅上,以此彰显栾大并非天子的臣子。
在汉武帝的心里,只有当下最好的,才能配得上自己的女儿。为女儿挑选一个“神人”,这次的婚姻绝对万无一失。
卫长公主二婚再嫁之前,汉武帝给足了她体面。
他给公主赏赐万金,并将公主的封地改名为当利,卫长公主又号当利公主。
当利这个地方盛产盐,是胶东半岛最富裕的地方。卫长公主也是东西两汉唯一受封盐邑的公主。
而据《汉官六种》,黄金万斤是汉代皇帝聘皇后的规格 ,可见汉武帝对卫长公主的偏爱。
这一次,汉武帝的拳拳爱女之心,最终也害惨了女儿。
后来,栾大败露了自己不能通神的真相,汉武帝恼羞成怒,一气之下将栾大当众腰斩。
倒霉的卫长公主,在26岁的年纪,再次成为了寡妇。
看在卫长公主的面子上,栾大被修墓安葬。他的墓葬十分豪华,还有着诸多陪葬品。
自此,史上再没有卫长公主的半点记载。
不管她是继续改嫁,还是终身守寡,她的下半生都注定是凄凉的。
因为世事变迁,天上人间,早已物是人非。
晚年的汉武帝逐渐昏庸,巫蛊之祸时,汉武帝自绝三族,卫家上上下下,死伤无数。
巫蛊之祸是汉武帝晚年执政时期的一大事件,此案牵连数十万人,也是汉武帝执政时期的一大污点。
巫蛊之祸发生在征和二年,阳陵大侠朱安世被公孙贺(公孙贺的妻子是卫子夫的姐姐)抓捕,随后朱安世诬陷丞相公孙贺与其子公孙敬声巫蛊诅咒武帝。
除此之外,公孙敬声还与阳石公主通奸。
最终,公孙贺父子被杀灭族,而阳石公主及卫子夫的另一女儿诸邑公主、卫青的长子卫伉全部牵连被杀。
卫长公主的母亲卫子夫被汉武帝误会,两人感情破裂。汉武帝收回了她的皇后玺绶,卫子夫绝望自杀。
卫长公主的亲弟弟,也就是太子刘据,被逼出宫外,刘据也在逃亡中自缢而死。
她的舅舅卫青、表哥霍去病接连去世。
她唯一的儿子曹宗,也受到巫蛊之祸的牵连,被定了死罪。
曾经,围绕在她身边的,是至亲的温暖关爱。
如今,是物是人非的疮痍和血泪。
讽刺的是,卫长公主所有的幸福和凄惨,都拜同一个人所赐,那就是一直把她捧在手心的父亲刘彻。
离奇的是,卫长公主是否活着看到家族分崩离析的一切,史书上却没了记载。
关于她的结局,民间盛传,卫长公主受到了巫蛊之祸的牵连,被汉武帝腰斩。
关于卫长公主腰斩的细节,也被传得神乎其神。
据说卫长公主长得貌美纤弱,就连刽子手都下不去狠手,,最终换了3波行刑的人,才最终完成腰斩。
卫长公主也由此成了被腰斩的第一位公主。
卫长公主腰斩于巫蛊之祸的说法,并无史料支持,只能称为野史杜撰。
毕竟,江充、刘屈氂借巫蛊之祸欲除刘据及卫家势力,公孙家、阳石公主、诸邑公主、卫家等牵连被杀的事迹,史书都记得明明白白。唯独对卫长公主在巫蛊之祸中却无任何记载。
因此,一些史学家推测,卫长公主可能在巫蛊之祸发生前就已去世。否则,以江充、刘屈氂斩除卫家势力之心,长公主不可能独善其身。
不论卫长公主死于巫蛊祸事之前还是之后,她的下半段人生走向都充满悲凉。
笔者更希望这位公主在巫蛊祸事之前就早逝了,这样她就不会看到失去理智的父亲,不会看到亲人的血流成河,对卫长公主来说,早逝才算是卫长公主人生中的万幸。
是如何从图腾成为文化象征的?
中国远古时期龙的起源主要是当时人们对于无法理解的自然状况将其具象化,形成自然崇拜。当时许多部落都有的图腾崇拜,将这些部落的图腾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龙的形象。
龙是一种图腾,现在我们都知道龙是很多种生物各取一部分组合而成。而很久很久以前龙压根没有这么多组件,是很简单。是慢慢演变的。细节越来越多越丰富越生动。
图腾是早期先民最自然的敬畏和崇拜,或者天地,或是某种生物,某些可怕的未知的生物,到后来文化融合有吸收了其它部落的文化,进而演变,也有一些图腾变得不再让人敬畏就消失了。例如猫头鹰从被人尊敬到被人讨厌。
中国龙文化,上下数千年,源远而流长。
最早的龙是新石器时代简单质朴的“原龙”,中经夏商周时期神秘抽象的“夔龙”、春秋战国与秦汉之际粗犷雄健的“飞龙”、魏晋隋唐刚柔并存的“行龙”、宋元明清复杂华丽的“黄龙”,直到当代的吉庆嘉瑞的“祥龙”。
玉雕龙 高:10.3cm
商周时代
商周时期龙文化更得到广泛的传播,在各种精美的青铜器和玉器中,龙的形象经常出现。
秦汉时代
汉代 “伏羲女娲双龙”画像砖
伏羲女娲龙身像(汉代画像石)。中华民族的人文先祖,既是开创历史的英雄,也是造福众生的典范。龙(青龙)还是"四象"(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与"天之四灵"之一。四象文化在汉代也达到鼎盛。
汉代飞龙
隋唐时代
唐代 金龙
元代 青花瓷上的三爪龙
明清时代
孕育孙悟空的那块石头?
在神话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出生的方式应该是所有角色中最特殊的一位。一般而言,无论是神仙还是妖怪,都有非常明确的父亲和母亲,出生方式也都与正常的动植物繁育相类似,而孙悟空却是从花果山的一块石头里孕育出来的。我们都知道,石头本身是没有生命的,没有生命的石头是怎样孕育出新的生命呢?这中间到底经历了哪些不为人知的变化,孙悟空的母亲真的是一块石头吗?接下来,我们结合《西游记》原著来探究问题的答案。
仙石首先我们来看这块石头的外形尺寸。根据书中的描写,这块仙石的外形尺寸非常讲究,每一个数据都有对应的特殊含义。原著写道:
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围圆,按政历二十四气。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
三丈六尺五寸相当于三百六十五寸,一寸约等于3.3厘米,那么这块石头高度大概就有12米,相当于四层楼。二丈四尺相当于二百四十寸,约等于7.9米,围圆也就是周长的意思。如果我们假设这块石头的横截面是圆形的话,可以推算出它的直径大概有2.5米。通过以上计算,我们可以大致还原出这块石头的造型应该是一块细而长的柱体。这根柱体的高度和周长暗合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和二十四节气,即空间和时间的组合体。
九宫八卦九窍八孔可以拆分为九窍、八孔两个词,分别指代人类和动物。九窍指人的身体上有九个孔洞,分别是双耳、双目、双鼻、口、肛门和下阴。多数动物特别是低等级动物的肛门和下阴合为一体,因此身上只有八个孔洞,故称八孔。古人由于认知有限,认为只有人类才拥有九窍,其实狮子、老虎也与人类一样有九窍。孕育孙悟空的这块石头既有九窍,又有八孔,说明孙悟空是人类和动物的组合体,既有人的特征又有动物的特征。根据小说《西游记》的观点,凡是拥有九窍者,不论是何物,都可以修炼成仙。原著第六回写道:
朕欲擒拿,是长庚星启奏道:“三界之间,凡有九窍者,可以成仙。”
玉皇大帝因此,从这块石头诞生之日起,就注定它要修炼成仙,而且是修炼成一位兼具人类和动物两种特征的神仙。此外,九窍八孔的排列方式也很不一般,它是按照九宫八卦的方位进行排列的。九宫乃传统道教术语,它是将天宫按照井字等分为九份,每份为一宫,分别是乾宫、坎宫、艮宫、震宫、中宫、巽宫、离宫、坤宫和兑宫。九宫除去中宫之外,便成了八卦。九宫八卦包含天地万物,也意味着这块仙石集天地精华于一身。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块仙石既是时间、空间的组合体,又是人类、动物的组合体,换句话说,它包含着宇宙万物。接下来我们再来分析孙悟空孕育的过程,原著写道:
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悟空出世根据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孙悟空的整个孕育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混沌阶段。这个阶段中石头之内还没有生命的迹象,属于无生命体。第二个阶段是过渡阶段。仙石由于不断吸收外界的日精月华,渐渐有了灵通之意,即具备了孕育生命的基本条件。第三个阶段是成长阶段。此时石头之内已经孕育了仙胞,具备了生命体的早期特征。最后一个阶段是成熟阶段。随着仙胞的不断生长,里面积蓄的能量越来越大,直到石头无法承受能量的继续扩张而崩裂,于是孙悟空便诞生了。
孙悟空其实,孙悟空的孕育过程,可以看成是宇宙形成的一个过程。根据宇宙大爆炸理论,宇宙最初是一个奇点,这个奇点里包含着时间、空间,也就相当于孕育孙悟空的那块仙石。随着内部能量的集聚,在某一时刻,这个奇点承受内部冲击的能力突破了极限,于是便发生了爆炸。这与孙悟空孕育过程中的成长和成熟两个阶段相吻合。大爆炸发生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宇宙温度和密度渐渐降低,生命体的孕育有了更好的条件,于是在某个角落里渐渐有了生命体的存在,这与石卵诞生之后见风化为石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宇宙大爆炸读到这里,不少人可能会觉得以上类比是异想天开。其实,这并非毫无根据,在《西游记》一开篇,作者就为我们阐述了宇宙万物形成的一个过程:
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因此,作者将自己对宇宙形成的看法融入到孙悟空的孕育过程中是完全有可能的。
盘古开天辟地综上所述,孙悟空的孕育过程集中体现了古代人对宇宙和生命起源的探索成果,可以视为宇宙大爆炸理论的雏形。而孕育孙悟空的那块石头,其真身则是古人认为的宇宙奇点。
关注传统文化,解读经典名著,我是三夢遊水,欢迎与我交流讨论,一起成长~
如何应对打坐时出现的散乱和昏沉现象?
昏沉和散乱是静坐中第二阶段容易出现的现象,特别是散乱更是静坐中需要排除的心理障碍。
静坐的目的静坐对于我们一般的人来说,主要求个身心健康,至于更高层次的体验,都必须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
如何解决身心健康,说到底静坐首先解决的是人的心理问题,我们知道人的七情六欲对人的身心影响都是极大的,长期的身心情绪不协调必然对身体造成伤害。
从静坐的角度看,在静坐中就是要调节这个心理的情绪,把有害的情绪消除掉,达到身心协调和谐 ,把身心原来的该有的功能显现出来,这些心理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展现的淋漓尽致,如一些不好的心理现象,嫉妒,不信任,胡思乱想,恼怒,贪婪、欲望等等,在静坐之后,由于受到外界的干扰暂时被隔离了起来,所以一部分的负面心理屏除了,但一部分心理现象却更加的彰显了出来,如乱想、越逸、昏沉、散乱等。
静坐的次第和阶段静坐的次第分为:
入座住座出座静坐大致分为几个阶段:
初心粗乱心沉浮病随便宜定中细心均齐定慧这个散乱和昏沉属于第二阶段的心沉浮病中的现象,但却是入座中常出现的。所以入座大多包括了初心粗乱和心沉浮病两个阶段。
从实践上来看,是否入座时就出现沉浮宽急病,都不好说,这也说明同样的心理障碍,有可能出现于入座也有可能出现于住座中,各人情况可能不同,但以我的经验,像沉病在住座时出现的情形比较多。因为一个静坐者,上来就打瞌睡很少见到。
实际上各种几率的心理障碍,在各个阶段都有可能出现,关键是自己能清楚地分辩出各种情况,用相对应的调伏方法进行对治,有利于提高个人静坐的质量。这样一来把沉浮乃至宽急列入到入座或住座,依个人情况就好,不必拘于文字相。
心沉浮病——散乱与昏沉心觉浮病中,分为觉病和浮病,散乱与昏沉属于沉病的范畴,在《修习止观坐禅法要》正修第六中是这样说的:
行者于坐禅时。其心闇塞无记瞪瞢[dèng méng ]。或时多睡。尔时应当修观照了。
把沉病分有四种:昏、散、无记、睡。
闇塞,就是晦暗,昏乱的意思,在静坐的时候,出现昏沉,意识不清。无记,是指清楚和昏昧之间的一种状态,你说清醒吧,但念头不清,你说睡着了吧,但还有点迷迷糊糊的,但又说不上来。瞪瞢[dèng méng ],就是指散乱了,一心多境,一会东一会西,这种心理状态障碍了出离欲,因为离欲是定的因,所以也就阻障了定的发生,就无法得定。多睡,就是静坐时的睡着了所以,散乱与昏沉出现在静坐的第二队段——觉浮病。
如何克服散乱与昏沉在《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调和第四中说
尔时当系念鼻端。令心住在缘中无分散意此可治沉。
说这个沉病用系缘守境止中的出入息法来对治。
在《修习止观坐禅法要》正修第六中说
尔时应当修观照了。
说这个沉病要观的方法对治了。
这样一来,一个沉病,前面说用系缘守境止的出入息法对治,后面又说用观(助观或正观)对治,到底用哪一种,好像逻辑上出现了混乱,从实践上看,无认用哪一种,只要能对治就行了,止不行用观,观不行用止。
从实际经验来看,一般用系缘守境止中的出入息法即可对治。
止观方法及出入息法这个对治散乱与昏沉的方法很多,止有三大类,系缘守境止、制心止、体真止,观也有助观和正观,有兴趣的可以上网查查,或者请参见我的图文《闲聊静坐之三,息分为几种,哪种息才是可调的》。
总之,应对打坐时出现的散乱和昏沉现象,方法不止一种,无论止的方法也好,或者观的方法也好,只要合用好用即可。
是在教人平凡吗?
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并非教人平凡,而是阐发他追求自由的哲学。
这句话,是庄子在《逍遥游》里说的。分析这句话的含义,就不能不对《逍遥游》的要义加以解读。
一庄子干嘛要写《逍遥游》?所谓“逍遥游”,就是庄子向往的一种不受约束遨游于天地之间的理想自由状态。
此文开篇即说:“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鲲,是大鱼,大到“不知其几千里也”。但是,这个时候,鲲是不自由的,潜于水中,凭水浮游。
在庄子那里,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物化”。这是由道家学说 “变化”的思想而来的。
老子的《道德经》,说来说去,讲的是变化——从无到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也在变化,强与弱,上与下,明与晦等等,都在变化转化。
后人,都认为庄子属于道家,所以有了“老庄”一说。
其实,庄子和老子,有很大的不同。老子看到了世间万物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但他过于消极,以致主张退回到“小国寡民” 的状态去,以不变应万变。
庄子则孑然不同,他也认为万物是变化的,然而却主张,借助这种变化,去追求绝对的自由。
所以他在《逍遥游》里说,鲲已经大到不知几千里也,可这并不是真正自由的状态。
二他接着说,必须变化,“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这就是“物化”,是一种主动的变化。
鹏仍然很大,“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相比鲲,鹏已经可以从水里出来了,自由多了。
但是,这仍然不是真正的自由。
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怒”,不是生气愤怒,而意同于“鼓”。孔子曰:“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这个“怒”和“鼓”,都是“充满”的含义。“怒而飞”,就是双翅鼓满了空气,乘风而起。庄子后面说的“抟扶摇”,也是这个意思,“抟”是“鼓”,“扶摇” 是升力很大的风的名字。
鲲化为鹏,“其翼若垂天之云”,比起潜于水中,已经自由多了。然而,这是真正的自由吗?还不是。因为,大鹏还必须“怒而飞”,还必须“抟扶摇”,后面还说到要抟“羊角”,“羊角”也是大风的名字。
庄子又说,“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九万里。去以六月息也。”
庄子的时代,对于日月运行、阴阳变化的研究,已经很成熟。冬为阴,夏为阳。“六月息也”,“息”不是休息,也不是减弱。在古汉语里,“消”和“息”是一对反义词——“消”是消弱,“息”是生长。
庄子这里是说,鲲变化为鹏,飞去南冥,就是开始了变化的进程。这就是“物化”。
三在讲完前面这些内容后,庄子举了很多深奥的例子。
比如,“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抬头看见的青苍天色,你能确定就是天空的本色吗?茫茫天际,真的是寥廓无穷的吗?从天上向下看,和从下向上看是一样的吗?
好像和前面的鲲鹏毫无关系,而实际上,关系大得很,庄子是说,未知何其多,有限的自由,是不可能知道谜底的。
再比如,“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水过于浅,就不能承载大船。一杯水倒在堂前,只能是草芥为舟了,把杯子当船,都会搁浅。
这也是在说,有大自由,才能完成大使命。
还比如,“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而起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知了和学鸠这种小鸟笑话大鹏,我们,“决而起飞”,就是一“挣巴”就飞了,飞到树上,实在不行就落地上,干嘛要飞九万里去南极呢?
这依然是说,没有足够的主观决心,是不可能获得真正自由的。
庄子的文章恣肆汪洋,看似毫不相干,然则环环相扣。
四在讲了“物化”之后,庄子开始讲“人化”。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微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这段话里,庄子列举了“知效”、“行比”、“德合”、“徵国”这样四种人,掌握知识后能够依照去做的、能够在一乡里做表率的、可以与国君德合为臣的、经验和才能可应付治理一国的。
这是庄子对人才由低到高的四个等级划分。
可是庄子说,在叫宋荣子这个高人看来,只能一声哂笑,这四类人虽然自视甚高,“也亦若此矣”——不过如此。
接着,庄子又讲了比这四等人更高的三种人。
第五种人——“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此种人的智慧和境界,已经到了范仲淹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度,如孟子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庄子说,“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这样的人,世上是很少的了,他们对于世事,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第六种人——“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音,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也。”道家说,庄子师从列子,未知真假。不过,庄子确实认为列子是高人,列子会飞,在高空中被冷风吹到反而觉得很爽,不停地飞十五天后还能返回。庄子说,你们天天求褔,能达到列子的境界吗?可是,列子飞十五天,他仍然要靠风,这还不是最高境界的自由。
第七种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认为,这种人不乘风,而“乘天地之正”。什么是天地之正,有人解释是“天地之间的正气”,实际上,更应该解释为“道”,也就是规律。庄子说,你掌握和驾驭了天地之间的正道,自觉遵循规律,此时的生命,才真正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接着,庄子就要说到“至人”、“神人”和“圣人”了。
五在讲了七种人依次提高的境界之后,庄子说:“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如果说庄子是道家,至人、神人、圣人这三种境界,才是对老子“无为”的最好诠释。
所谓“至人”,“至”是达到,“至人”,就是达到做人的标准。这个标准是什么,就是“无己”。“无己”,不是完全忘我,而是掌握自己的命运。
“至人”是分层次的,掌握自己命运,是第一层次;更高的层次,是“无功”。什么是“无功”,究竟是一个人有了大智慧、大才能,贡献于天下,但从不需要天下来感谢他。所谓“无功”,是不邀功,不贪功,不沾沾自喜,反而默默无闻。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就可以称得上“神人”了。
“圣人无名”,庄子说,真正的圣人,是没有圣人之名的,如果说某某是圣人,他就一定不是圣人了。真正的圣人,做了无数好事大事,但从不以圣人自居,而且极力避免“圣人”这个称呼落到自己头上。
其实,孟子也讲过类似的思想——“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孟子讲了六种境界。
庄子认为,至人、神人、圣人,是一个人掌握自己命运,获得最大限度自由的最高境界。
后来的许多人,包括帝王们,实际上很欣赏庄子这个思想。
比如,唐魏征奉敕所写的《九成宫醴泉铭》就说到:“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还说:“大道无名,上德不德”。其实体现的都是庄子的这一思想。
六庄子生活于战国中期,司马迁说——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庄子做过植物园园长一类的小官,楚威王曾想拜他为相,这是很大的官了。庄子说,别侮辱我,拂袖而去。但他学问“无所不窥”,什么都懂,但总体上属于老子学派。这是司马迁的记述,也是关于庄子最详尽的记述了。
庄子生活的年代,诸侯争霸,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凭他的才能,辅佐一个明君实现争霸目标大概不是太难的事。
然而,庄子思考得更深刻,一个明君或一个能臣,就可以挽世界于水火么?所以他才说:“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他想的明白,即便干得再好,最后不过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而已。
庄子是反复思考过的,也很痛苦,于是才说,不知道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他没有几个朋友,大约只和那个“学富五车”的惠施还是谈话对手,也是俩人见面,就因为“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而吵架。
于是,庄子着重思考的,就是人如何才能活得自由。
“至人”、“神人”和“圣人”,恰恰反映的,就是对此的深刻理解。
据此来说,庄子,是一个世界级的哲学家。
别说西方学者探讨人的自由云云,庄子比他们探讨这个问题,早了两千年还拐弯儿。
王母到底是玉帝的什么人?
玉皇大帝,即“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是道教神话传说中的天地的主宰,又称“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 、“玉皇大天尊”、“高上玉皇”、“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玉皇赦罪天尊”、“玄穹高上帝”、“天公”、“玉帝”、“老天爷”。
玉皇大帝,无始以来,劫数久远,圣人应号,亦复无边。上帝本自然,垂象立号教化众生而有所祷也。常住妙有无迹真境中,地位崇高,永处太玄至真上天之上.已证八身:道身、法身、本身、真身、迹身、应身、分身、化身,是道教的基本信仰和最高信仰“道”的神化,被认为是道的本体。
玉皇大帝犹如人间的皇帝,上掌三十六天,下辖七十二地,掌管神、仙、佛、圣、人间、地府的一切事,权力无边,有穹苍圣主,诸天宗王之称,赞玉帝之尊,权大化,得元始天尊秘授赤字玉文而开天执符,主承太上无极大道之法旨而含真御历,金阙四御辅助,北极四圣佐护,神霄九宸大帝拱卫,妙相庄严,法身无上,统御诸天,统领万圣。
玉皇大帝在中国民间的影响极大,祭祀玉皇的仪式往往超越了三清的规格。传说其诞辰为夏历正月初九。
“道”无形无象,而又生育天地万物;“道”在人和万物中的显现就是“德”;故万物莫不尊道贵德。“道”散为炁,聚为太上老君。
太上老君为道之祖,体於自然,在乎三清之前,象帝之先,为玉皇帝,居玉清金阙。
太上老君者,大道之主宰,万教之祖宗,或化儒圣,或化释佛,或化道仙......总摄一切法门,隐显莫测,或著感应,或著道德,或著清静,功德以无边,不得而名,强名曰“道”。
“神仙”都是“道”的化身,又是得道的楷模。“神仙”只有对道的理解深浅之分,而没有等级地位之别,都皆济世渡人为自己的宗旨。原为古代昊天上帝,到宋朝时,由宋真宗为高上玉帝加尊号曰“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为极尊贵特殊的大道圣尊,是众神佛之领袖。玉帝爷统领三界六道十方内外,还统御法界的佛仙,管理天地万物的兴隆衰败、吉凶祸福、果位任免。昔发广大愿合道利济一切,为诸神、真、佛、至、圣贤人之师。万神朝礼,五帝(五方五老)司迎。炼就回风混合之大道,成就无上道果帝位。居弥罗天,权大化。得玉清元始秘授赤字玉文而开天执符,主承太上无极大道之法旨而含真御历。金阙四御辅化,北极四圣佐护,神霄九宸大帝所拱卫。妙相庄严,法身无上,统御诸天,统领万神,主宰天地,开化万天,行天之道,布天之德,造化万物,济度群生,权衡三界,统御万灵,而无量度人,为天界至尊之神,万天至尊主宰。上帝在无上三天,为诸天之尊,万象群仙,无不臣者。常升金殿,殿之光明,照于帝身,身之光明,照于金殿,光明通彻,无所不照,故为通明殿。诸天帝君,万灵侍卫,仙众梵佛,悉来朝谒,仰视其殿,惟见大光明中,上帝俨然。仙班既退,光明徧彻诸天。
玉皇大帝在天界的地位.犹如人间的皇帝,上掌三十六天,下握七十二地,掌管神、仙、佛、人间、妖魔、地府等的一切事,权力无边。
每年的腊月廿五,玉皇要亲自銮驾阵圣,亲自巡视察看各方情况。天神有过错则谪其位,地袛有过错则降其职,仙佛有过错则坠其尘,鬼祟有过错则灭其迹,君王有过错则失其国,臣僚有过错则加其刑,仕人有过错则削其名,庶人有过错则掠其福。
玉皇弥罗宝诰
志心归命礼,弥罗无上天,妙有玄真境。渺渺紫金阙,太微玉清宫。无极无上圣,无无复光明。寂寂浩无宗,玄范总十方。湛寂真常道,恢漠大神通。穹苍真老,妙圆清静。智慧辩才,至道至尊。三界师,混元祖。无能圣主,四生慈父。高天上圣,大慈仁者。十号圆满,万德周身。无量度人,拔生死苦。众圣之王。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金阙、云宫九穹、历御万道、无为大通明殿、昊天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
志心皈命礼
太上弥罗无上天,妙有玄真境。渺渺紫金阙,太微玉清宫。无极无上圣,廓落发光明。寂寂浩无宗,玄范总十方。湛寂真常道,恢漠大神通。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大罗天帝。太极圣皇。化育群生。统御万物。渺渺黄金阙。巍巍白玉京。若实若虚。不言而默宣大化。是空是色。无为而役使群灵。时乘六龙。游行不息。气分四象。斡旋无边。乾健高明。万类善恶悉见。玄范广大。一算祸福立分。上掌三十六天、三千世界。下握七十二地、四大部洲。先天後天。并育大慈父。古仰今仰。普济总法宗。乃日月星辰之君。为圣神仙之主。湛寂真道。恢漠尊严。变化无穷。屡传宝经以觉世。灵威莫测。常施神教以利生。洪威洪慈。无极无上。大圣大愿。大慈大悲。黄金金阙。白玉玉京。玄穹高上帝。玉皇锡福赦罪大天尊。
玉皇天尊居玉京中,金阙内,大光明殿上。统理三界,召制万神。高虚清明天主云:“是帝身即道身也,非常体也。是无量功德之身,是清净自然之身,是神明坚固不坏真空无上法身。威灵恢廓,名声周徧,无幽不开,神奇堂堂,难可称焉。是帝非有为功德之所熏修,而帝昔虽下生人间,多劫行化,示大神通而身清 净,未尝不在金阙,分身变化,应现随方,利济羣生,超升道岸,普垂教法,开悟后人,依按奉行,登真成道。以斯功德之所壮严,是故光明常充诸天,神智妙达,莫可度量。是身光明,皆具妙号,所谓大神通光、大慈悲光、大喜舍光、大忍辱光、大平等光、大柔和光、大自在光、大利益光、大如意光、大智慧光、大吉祥光、大解脱光、大归依光、大功德光、大圆满光、大无碍光、无能胜光。”玉皇大帝普放光明,照烛三界,慈心普度,教化人天。高虚清明天主赞叹玉皇曰:“金阙玄穹主,高上玉皇尊。妙相冠诸天,慈光烛三界。真圣妙道师,天人依仗师。大乘垂法语,真一指迷途。功德若虚空,赞扬无穷尽。”
诞辰传说其诞辰为夏历正月初九。明代王逵《蠡海集》记载:“神明降诞,以义起者也。玉帝生于正月初九日者,阳数始于一,而极于九,原始要终也。”意思是“一”是阳数之首,九是阳数之极,故被认为是玉皇上帝之生日。明黄道周的《月令明义》:“正月初一日,天神地祇朝三清玉帝;初九日,玉皇大帝圣诞”,清黄奭的《月令注解》也有类似记载。
闽南人、客家人等会在正月初九子时(即夜间十一点)即展开祭祀活动。由于提倡环保,以及在佛教影响下,有主张玉皇上帝乃上天高真,素食不荤,一般仅准备鲜花素果,可用新年应景之糖果、水果、桂圆茶等敬奉,以香、蜡烛、烧天公金、寿金等请保阖家平安,也有人到庙堂以鲜花、水果祭拜。水果忌释迦、番茄、番石榴(古说番茄、番石榴两者因常随人类如厕后而遍生,视为不洁)。
王母娘娘又称:太华西真万炁祖母元君、九灵太妙龟山金母、太灵九光龟台金母、瑶池金母、金母元君、西王母、西灵圣母、金母、王母、西姥等,全称为“上圣 白玉龟台九灵太真无极圣母 瑶池大圣西王金母 无上清灵元君 统御群仙大天尊”。 《枕中书》曰:“木公、金母,天地之尊神,元气炼精,生育万物,调和阴阳,光明日月,莫不由之。”
王母是中国神话中掌管不死药、罚恶、预警灾厉的长生女神。一部分学者认为西王母是古人神化的始祖女神。
在道教神话中,西王母是女仙之首,主宰阴气、修仙的女神,对应男仙之首东王公。是生育万物的创世女神,全真教的祖师。
晚期多将西王母奉为婚姻、生育、保护妇女的女神,并大量在民间传说、小说戏曲中出现。
许多古籍及传说中都有关于西王母的记载。商代的《归藏》对照西周的《周易》,可知王母拥有不死神药。《竹书纪年》中,西王母的形象是一位雍容的女帝王形象。《山海经》中的形象则是:“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狌,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墉城集仙录》则称虎身是西王母使者西方白虎之神。
西王母
“西王母”一词,出自《庄子》、《山海经》等,因所居昆仑丘(昆仑山),于汉中原为西,故称西王母。是上古神话中的一位至高无上的女神。
先秦两汉
西周金文即有“王母”的记载。
《管子·轻重己》:“以春日至始,数九十二日,谓之夏至,而麦熟。天子祀于太宗,其盛以麦。
清郝懿行《山海经笺疏·西山经》关于王母记载书影麦者,谷之始也。宗者,族之始也。同族者人(入),殊族者处。皆齐,大材,出祭王母,天子之所以主始而忌讳也。”
《山海经》:“豹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
《穆天子传》:“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郭璞注:“将,请也。”则西王母能够赐予人年岁,使人长生。
《尔雅》:西王母于夏代时献白玉玦。
在汉代中国儒教谶纬神学古籍中,多次记载西王母显圣遣使下凡,曾经派她的徒弟九天玄女,帮助黄帝打败蚩尤。汉初,有四五小儿路上画地戏。一儿歌曰:着青裙,入天门,揖金母,拜木公。《博物志》也称:瑶池有桃树,“三千年一生实”。天上天下、三界内外十方,但凡女子得道登仙者,都隶属西王母管辖。
汉《贾子修政篇》:“尧身涉流沙地,封独山,西见王母。”授天下地图予舜帝整治国家。遣二十三女瑶姬(封为妙用真人)下凡助大禹治水。
《神异经》云:“昆仑之山,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围三千里,周围如削。下有石室,方百丈,仙人九府治之。上有大鸟,名曰希有,南向,张左翼覆东王公,右翼覆王母。背上小处无羽,一万九千里。王母岁登翼,上之东王公也”。
从汉代开始,西王母具有“宜子孙”等功能,开始主管生育等功能。
两晋道教道教主流全真道祖师。王母在道教中地位极高,在中华道教形成和发展中,一直是很重要的角色。据《集仙录》载:西王母即九灵太妙龟山金母,又号太虚九光龟台金母元君,系先天西华至妙之气化生。
“王母娘娘”(“王母娘娘”一词,出自元代的《全元曲杂剧》,或称“瑶池金母”、“金母元君”、“西灵王母”、“九灵太妙龟山金母”、“西池极乐金慈圣母”、“白玉龟台九灵太真金母元君”,全称为“上圣白玉龟台九灵太真无极圣母瑶池大圣西王金母无上清灵元君统御群仙大天尊”)是道教上古神灵。
上清道教兴起,推崇王母娘娘奉为尊神,将王母娘娘列为七圣之一,说西王母是盘古之女,三界内外十方女子登仙得道者,都是西王母的属下。具有掌握宇宙的无上权力。许多地方祠祀的西王母,左右有六位夫人,有两送子者、两催生者、两治瘟疹者,为仁慈、至尊的神明。
上清经派将西王母信仰吸收之后,列为元始天王的弟子,并且担任传授宝经要诀的职司,遍见于六朝上清经中。《汉武帝内传》载:“七月初七,王母降”。
《枕中书》:“西汉九光夫人,始阴之气,治西方。故曰木公、金母,天地之尊神,元气炼精,生育万物,调和阴阳,光明 日月,莫不由之。”又载:上古之时,黄帝讨伐蚩尤之暴时,蚩尤多方变幻,呼风唤雨,吹烟喷雾,王母即遣九天玄女授黄帝三宫五意、阴阳之略,太乙遁甲、六壬步斗之术,阴符之机、灵宝五符五胜之文。黄帝遂克蚩尤于中冀。虞舜即位后,王母又遣使授白玉环、白玉琯及地图,舜即将黄帝的九州扩大为十二州。
《墉城集仙录》载:“金母元君者,九灵太妙龟山金母也。一号太灵九光龟台金母,一号曰西王母,乃西华之至妙,洞阴之极尊。在昔道气凝寂,湛体无为,将欲启迪玄功,生化万物,先以东华至真之气,化而生木公焉,木公生于碧海之上,苍灵之墟,以生阳和之气,理于东方,亦号曰王公焉。又以西华至妙之气,化而生金母焉,金母生于神洲伊川,厥姓缑氏,生而飞翔,以主阴灵之气,理于西方,亦号王母,皆挺质大无毓神玄奥于西方,渺莽之中,分大道醇精之气,结气成形,与东王木公共理二气,而养育天地,陶钧万物矣。体柔顺之本为极阴之元,位配西方,母养群品,天上天下三界内外十方女子之登仙得道者,咸所隶焉。”
西王母乃西华至妙之气所化生,为先天阴气凝聚而成,是所有女仙之首、掌管昆仑仙岛。而所有男仙之首,为先天阳气凝聚而成的东王公,据《三教搜神大全》卷一释曰:“东华者,以帝君东华至真之气化而生也,分治东极,居东华之上也。其掌管蓬莱仙岛。各司其职,井然有序。
《列仙全传》:西王母是西华至妙之气化生而成,与东王公分掌天下三界内外十方之男女仙籍,配位西方,其神格仅次于三清,是降诞于神州伊川的道教崇高女神。
《西游记》:西王母种的蟠桃乃仙树仙根,小桃树三千年一熟,人吃了体健身轻,成仙得道;一般的桃树六千年一熟,人吃了白日飞升,长生不老;最好的九千年一熟,人吃了与天地齐寿,日月同庚。
王母娘娘信仰
《山海经·西山经》:“司天之厉及五残。”郭璞认为这句指西王母掌管对灾厉的预知,郝懿行则认为:“厉及五残,皆星名也。”
家庭成员
父母
王母最早记载,见于先秦,王母娘娘是居于昆仑丘的山母神、始祖女神,并无父母。
东晋的葛洪则认为,西王母与东王公是盘古、太元圣母所生。见葛洪《元始上真众仙记》:“复经二劫,忽生太元玉女,……生天皇十三头,治三万六千岁,书为扶桑大帝东王公,号曰元阳父;又生九光玄女,号曰太真西王母,是西汉夫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